古生物学与古环境
古生物学技术在古生物地层对比中的应用

古生物学技术在古生物地层对比中的应用古生物地层对比是地质学中重要的研究方法,它通过对不同地层中的化石进行比较,揭示地球历史上生物的演化过程和地层的时代分布。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古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古生物地层对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着重介绍古生物学技术在古生物地层对比中的应用。
一、生物标志物在古生物地层对比中的应用生物标志物是指古生物化石中具有特殊地理或地质意义的生物化合物。
它们可以通过分析化石中保存的有机物质来判断古环境条件、古气候、古地理等信息。
例如,藻类和古菌的化石中保存了许多有机化合物,通过分析这些标志物,可以获得古气候变化的信息。
此外,一些古生物特征的存在与否,如古植物的花粉和古动物的骨骼结构等,也可以作为地层对比的依据。
二、同位素地层学在古生物地层对比中的应用同位素地层学是一种基于同位素组成变化的地层对比方法。
同位素是同一种元素的不同质量的原子,在地质过程中会发生不同的地球化学反应。
通过分析古生物化石中的同位素组成,可以获得关于地层古气候、地球化学和生态系统演化等信息。
例如,碳同位素组成可用于判断古植物的光合作用类型和古环境的水分条件;氧同位素组成则可以用于推测古水体的温度和氧气含量。
同位素地层学的应用,为地层对比提供了更加精确和客观的依据。
三、生物地层学在古生物地层对比中的应用生物地层学是通过对古生物化石的时代分布和演化特征进行研究,建立起地层的时间序列。
根据生物化石的演化特征,可以将地层划分为不同的生物地层带。
通过对生物地层的对比,可以确定地层的对应关系和时代早晚,进而建立地质时间尺度。
例如,在早前寒武纪地层中,三叶虫化石的分布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地层标志。
不同地区的三叶虫化石可以通过对比其演化特征和分布情况,确定地层的对应关系。
四、地层学与分子生物学在古生物地层对比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它与地层学的结合为古生物地层对比带来了新的方法和数据。
分子生物学通过研究DNA、RNA等生物大分子的序列变化,揭示了生物演化的分子遗传机制。
地球的古地理学与古环境

地球的古地理学与古环境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但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地球的地理形态和环境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古地理学和古环境学是研究地球上古代地理与环境演变的学科,通过对古代地理信息和古环境指标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而预测未来的地理与环境变化。
本文将探讨古地理学和古环境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对地球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古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古地理学是研究古代地球地理形态和地貌演变的学科。
它通过研究地理位置、地理地貌、地壳构造等方面的信息,并结合古气候、古生物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推测古代地球地表的样貌以及当时的气候环境。
古地理学主要依托古地貌学和古气候学两大分支学科。
古地貌学研究地貌形成的原因及其演化的过程,并通过解读不同地貌形态的特点来推测古地理环境。
古气候学则研究地球古代气候的变迁,通过分析沉积物的岩心样品、古植被化石等来还原古气候的特征,进而推测古地理环境。
二、古环境学的基本概念古环境学是研究地球古代环境演变的学科。
它通过分析岩石、古生物、古气候等地质记录,还原古代地球环境的变迁过程,了解古代环境变化的成因及其人类活动的影响。
古环境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岩石学、古生物学和古气候学等方面。
岩石学通过分析岩石的组成、结构和矿物成分,推测古代地质环境的性质。
古生物学则根据古代生物化石的分布和种类,推测古地理环境及其水文条件。
古气候学通过分析沉积物、土壤、古植物等指标,还原古代气候环境的特征。
三、古地理学与古环境学的研究方法离开科学方法,就没有对地球古地理学和古环境学的准确研究。
古地理学与古环境学采用了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包括地质学、气象学、地貌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
地层学是古地理学与古环境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
通过地下岩层的分析,可以了解地球不同时期的地理环境。
同时,通过分析岩石的岩性、颜色、厚度和组合来推测古代气候环境。
激光遥感技术在古地理学与古环境学的研究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生物学与古生态环境演变分析

古生物学与古生态环境演变分析在追溯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的历程时,古生物学与古生态学是两大关键学科。
古生物学研究古代生物的化石,通过对化石的分类和解剖学特征的分析,揭示了不同生物群落之间的关系以及物种的起源和演化途径。
而古生态学则研究古代生物群落的结构、物种组成以及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揭示了环境对生物演化和分布的影响。
古生物学最早是通过对化石的发现和分类进行研究而兴起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古生物学的深入研究,拓宽了对生命起源和演化的认识。
化石是生命进化的记录,通过对不同地质时期和地区的化石进行系统分类和对比,可以分析不同地理区域和海陆环境对生物演化的影响。
例如,三叠纪至侏罗纪时期,恐龙成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物种,而海洋生态系统则以鱼类和海生爬行动物为主。
这种演化的动态变化,反映了地球环境在演化中的巨大变化,从而为古生态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古生态学主要关注生物间和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通过分析古生物化石中的线索,如氧同位素和碳同位素的比值,以及生物化石中保存的生长环境和生物群落特征,可以重建过去的环境演变过程。
比如,通过对海洋沉积岩中古代有孔虫化石的研究,可以推断出古代海洋的温度、盐度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
同时,古生态学还可以通过对植物化石的研究,推测过去的气候变化和植被类型。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理解地球的过去和预测未来的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古生物学和古生态学的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生命的演化历程,也对当前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
通过对过去的生物群落结构和物种演化的解析,可以了解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环境因素对物种分布和生存能力的影响。
这些研究为我们制定保护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策略提供了启示,同时也提醒我们要认识到自然环境的脆弱性。
尽管古生物学和古生态学都是基于化石记录的学科,但随着科学方法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它们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多更精确的信息和认识。
例如,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对DNA残留在化石中的研究,推断出古代生物的亲缘关系和演化历程,这为古生物学的进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古生物学研究及其对人类进化和环境变迁的意义

古生物学研究及其对人类进化和环境变迁的意义古生物学是研究古代生命及其演化历史的学科,其研究范围涵盖了从地球形成到人类出现之间的几亿年时间。
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古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对于人类进化和环境变迁的认识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人的进化不仅仅是灵长类动物的进化古生物学家们通过在不同地层中发掘化石,可以揭示出古生物的形态结构、栖息地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信息。
尤其是在人类的进化研究中,古生物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人类起源及进化的研究,可以了解我们的祖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存状态、环境适应性和智力发展状况,还能够揭示人类的进化方向和规律。
二、揭示出地球环境的变迁古生物学还可以通过化石研究揭示出地球环境的变迁。
例如,在古代寒冷的气候环境下,许多动物和植物因为无法适应环境而灭绝。
而在恶劣的气候环境中,生命形式也会因为短时间内无法适应而大量死亡。
研究这些古代生命的灭绝或变异,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到地球生命最初的起源及演化过程,还可以为今后的环境保护和气候变迁研究提供参考。
三、古生物学在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中的意义古生物学研究不仅可以促进人类对自然界的了解和认识,也对我们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煤炭、石油等矿产的储量和分布往往与古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古生物学家研究煤炭或石油地质时都会研究古生物群体的分布和特征。
同样的,水电和光电等新型能源的开发,也需要古生物学家在研究古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基础上提供重要的支持。
四、展现出古代文明,丰富人类文化古生物学研究还可以展现出古代文明,丰富人类文化遗产。
例如,近千年前的蒙古族和铁热木在制作手工艺品时,使用了许多古代动物化石(如长颈龙、鲨鱼等)作为材料,这些动物化石丰富了蒙古族和铁热木的民族文化。
同时,在西周时期,许多玉器上也曾刻有古生物形象,这些玉器不仅为中国传统文化增加了美的元素,还可以为古生物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总之,古生物学的研究无所不在,它能够揭示出地球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历史、人类的进化和环境变迁、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等方面的信息。
古生物学与古地理学的交叉研究还原古代地球的面貌

古生物学与古地理学的交叉研究还原古代地球的面貌古生物学与古地理学都是研究地球历史的学科,它们通过对化石与地理现象的研究,追溯并还原了古代地球的面貌。
这两个学科的交叉研究相辅相成,为我们揭示了过去地球上生命与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
本文将探讨古生物学与古地理学的交叉研究,并展示其在还原古代地球面貌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古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古生物学是研究古代生物及其演化历史的学科。
该学科通过对化石的收集、描述、分类和比较,探究古代生物的物种组成、分布规律以及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古生物学家通常使用各种古生物标本,如骨骼化石、植物化石等,来推断过去地球上生物的形态、生长方式、行为特征等。
二、古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古地理学是研究地球古代地理环境变化的学科。
古地理学通过对地层、沉积物、地貌、构造等地质遗迹的研究,还原过去地球上的地理环境,了解地球的演变过程。
古地理学家根据不同类型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揭示了过去地球上的海洋、大陆的分布情况,以及古代气候、海平面的变化等。
三、古生物学与古地理学的交叉研究古生物学与古地理学的交叉研究形成了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被称为古生物地理学。
古生物地理学通过对古生物和古地理的研究,将生物和地理环境联系起来,揭示地球历史中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可以通过古生物标本与地质构造的关联,推断过去地理环境的变化,进一步揭示生物演化与环境演变之间的关系。
以古动物化石为例,古生物地理学家可以通过对不同地区发现的古动物化石的比较,揭示过去地球上的大陆分布情况。
比如,在距今约两亿年前的三叠纪时期,恐龙的化石分布在全球各个大陆,这证明了当时地球上还没有明显的大陆间隔。
而在约一亿年前的白垩纪时期,恐龙化石的发现主要集中在地球的南半球大陆,这说明当时地球上已经形成了明显的大陆间隔。
此外,通过对古植物化石的研究,古生物地理学家还可以推测过去地球上的气候变化。
比如,在距今约四千万年前的晚白垩纪时期,北极地区曾有蕨类植物的分布,这说明当时北极地区的气候比现在要温暖。
古生物学与古生态演化

古生物学与古生态演化古生物学与古生态演化是研究地球上古代生物及其环境演化的学科,它是理解生命的起源、演化和地球历史的重要窗口。
本文将从古生物学和古生态演化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其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价值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古生物学与古生态演化的基本概念古生物学是研究地球历史时期生活在地球上的各种古代生物的学科。
通过对古代生物的遗骸、化石以及其他化石记录等的研究,可以了解它们的生命特征、形态结构、生活方式等,进而推断出它们的进化关系、地理分布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信息。
古生态学则侧重于研究古地理环境、古气候条件和古生物的相互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演化等。
二、古生物学与古生态演化的研究方法1. 化石记录:通过对化石的发掘、采集和分类研究,可以了解古生物的特征和演化历程。
化石记录包括动物和植物的遗骸、化石孢粉、微化石等。
2. 碳同位素分析:通过对古生物体内所含的碳同位素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古生物的生活方式、生态位以及古环境的变化等信息。
3. 氧同位素分析:通过对古生物化石中氧同位素的测定,可以了解古生物所处环境的气候条件及水分条件等。
4. 分子遗传学:利用DNA或蛋白质等分子的遗传信息,对古生物的亲缘关系和进化过程进行研究。
5. 古地理学:通过对地形、地貌、地层的研究,可以重建古地理环境,进而分析古气候、气候变化以及生态系统的演化。
三、古生物学与古生态演化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1. 了解生命起源和进化:古生物学和古生态演化揭示了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进化历程,拓展了我们对生命起源和多样性的认识。
2. 重建地球历史:通过对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的重建,可以了解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变化、生态系统演化以及大规模灭绝事件等重要事件。
3. 解释生物适应机制:通过对古生物的研究,可以了解古生物是如何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揭示出生物在面临环境变化时的生存策略。
4. 提供资源勘查依据:通过对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可以为石油、矿产等资源的勘探提供重要的依据和指导。
古生物学中的地层学和古环境研究

古生物学中的地层学和古环境研究古生物学是对生命发展与演化的研究,研究领域涉及古生物形态、生物地理,以及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而地层学和古环境研究是古生物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分支,它们能够为古生物学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和支持。
地层学可以为古生物学提供一个时间框架,即通过对不同地层的研究,可以确定地层之间的时代顺序和相对年代。
因为地球的地壳是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各个地质时期的地层构成也不同,这为古生物学家提供了一个用于序列生命进化历程时间轴的手段。
通过地层对生物化石的掌握,可以大约确定具有代表特定生物阶段的地质时期名称,并预测出某一地点未被发掘出来的生物化石种类和形态等。
同时,地层学也是对地球历史的一种重要解析方式,地层中不同的岩石层和岩石中出现的不同化石都可以反映出当时的气候、地质结构和自然环境等多个因素的变化。
比如,当一个地层中发现沉积岩、泥岩、砂岩和煤等岩石时,可以推测出这个地层在不断的地理变化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气候和环境,例如湖泊、海洋、沼泽、潮间带、沙漠等自然环境。
而在古生物学中,古环境的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研究古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化石的地层分布,可以初步推断出该地区古代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而揭示古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演变规律。
比如,在研究化石记录中,如果发现某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多样性下降,就可以大致判断出当时的环境受到了某些不良的程度的影响,例如冰川距离、海平面变化、气候变暖或干旱等。
这些因素对古代生物体系的影响,也可以拓展出对现代生态环境的研究价值,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保护措施。
另外,通过古环境的研究,还可以了解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经济活动和文化特征,这对人类社会和历史的研究也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例如,通过分析石器的形态、颜色、大小和自然纹理等特征,可以推断出当时人类的手艺水平和生产方式,研究不同地区人类的文化差异,以及贸易和交流等方面的变化。
总之,地层学和古环境研究是古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分支,能够为研究古代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等提供重要支持和证据,其研究成果也对生态环境保护等现代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古生物学记录与古环境演变的关联研究

古生物学记录与古环境演变的关联研究古生物学记录与古环境演变的关联研究摘要:古生物学记录和古环境演变是两个相互关联的研究领域,通过对古生物化石和古环境条件的研究,我们能够了解地球历史上的生物演化和环境变化过程。
本文将探讨古生物学记录和古环境演变之间的关系,并讨论它们对于我们理解地球过去和预测未来的重要性。
1. 引言在地球历史的漫长岁月中,生物和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
古生物学记录和古环境演变研究主要通过对古生物化石和古环境条件的研究,揭示了地球上生物进化和环境变化的过程。
研究古生物学记录和古环境演变的关联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地球历史上的生物多样性和环境演化过程,并对未来的生物和环境变化持续进行预测。
2. 古生物学记录的研究方法和意义古生物学记录主要通过对古生物化石的研究来揭示地球历史上的生物多样性和进化过程。
古生物学家通过对古生物化石的采集、分类、鉴定和分析,可以了解各个时期地球上生物种类、数量和演化关系。
基于古生物学记录的研究可以提供地球生物演化的重要线索。
例如,在考古学领域,通过对古人类化石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的进化历史、生活方式和文化发展。
古动物学研究则通过对古动物化石的研究,可以了解各个时期地球上动物的种类、数量以及它们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如何演化和适应不同环境条件。
古生物学记录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考察和采集、化石分类和鉴定、古生态学分析、以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等。
这些方法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地球历史上的生物多样性和演化过程。
3. 古环境演变的研究方法和意义古环境演变研究主要通过对古环境条件的研究来揭示地球历史上的环境变化过程。
古环境学家通过对古气候、古水文、古地理和古气候等方面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上的气候变化、地貌演化以及各个时期环境条件的变化。
古环境演变的研究方法包括:古地理学、古气候学、古植物学和古动物学等。
研究者通过对古土壤、古植被和古动物化石的研究,可以了解过去地球上的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捕食关系 、
是指一种生物以捕食另一类生物为生, 是指一种生物以捕食另一类生物为生,但它本身又成为其它 生物的食物。这种关系组成了捕食者食物链。 生物的食物。这种关系组成了捕食者食物链。这种关系在现 代生物环境中较为普遍,但在化石记录中保存的证据很少。 代生物环境中较为普遍,但在化石记录中保存的证据很少。 因为真正成功的捕食现象无法保存为化石; 因为真正成功的捕食现象无法保存为化石;而那些不成功的捕 由于留下被吃后残留的痕遗, 食,由于留下被吃后残留的痕遗,或被捕捉又逃去的幸存者留 下的伤痕,才能保存为化石. 下的伤痕,才能保存为化石.
4.沉积学方法
沉积学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地层中保留的物理标志如沉积物的颜色、 沉积学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地层中保留的物理标志如沉积物的颜色、 结构、沉积构造,岩矿标志如沉积岩的岩性特征、结构组分、 结构、沉积构造,岩矿标志如沉积岩的岩性特征、结构组分、自 生矿物以及地球化学标志等的分析与研究来恢复生态环境。 生矿物以及地球化学标志等的分析与研究来恢复生态环境。
第三节 生物之间的生态关系
在腕足类化石石燕贝等壳 上,据采集发现有喇叭珊 瑚固着生长, 瑚固着生长,喇叭珊瑚多 生长在双壳的边缘,特别 生长在双壳的边缘 特别 是背壳前部,形成沿边缘 是背壳前部 形成沿边缘 分布的链状排列。 分布的链状排列。
第三节 生物之间的生态关系
第三节 生物之间的生态关系
抗生关系(antibiosis) 捕食关系(predation) 竞争关系(compectition)
生 物 间 关 系
对抗关系(antagonism)
共生关系(symbiosis)
寄生关系(parasitic) 共栖关系(commensalism) 互惠共生关系(mutualism)
第三节 生物之间的生态关系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三节 生物之间的生态关系
3、竞争关系 、
是生物之间由于对食物、光线、 是生物之间由于对食物、光线、和空间位置的需要 而不断地竞争,彼此之间低水平的互相影响, 而不断地竞争,彼此之间低水平的互相影响,互相 制约,但有时也会造成两败俱伤。 制约,但有时也会造成两败俱伤。 4、寄生关系 、 寄生关系是指两种生物共生在一起, 寄生关系是指两种生物共生在一起,一种生物从另 一种生物直接获得营养, 一种生物直接获得营养,并对另一种生物具有危害 性。 例如海百合茎上和珊瑚体上有蠕虫的寄生现象。 例如海百合茎上和珊瑚体上有蠕虫的寄生现象。
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自学) 第二节 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自学)
1、底质 2、温度 3、水深 4、光线 5、盐度 6、气体 7、海拔 8、生物因素
第三节 生物之间的生态关系
地史时期的生物之间关系可以概况为2大类: 地史时期的生物之间关系可以概况为 大类: 大类 对抗和共生关系,各大类又可以分为 小类 小类。 对抗和共生关系,各大类又可以分为3小类。
第四章
古生物与古环境
第四章 古生物与古环境
1 水生生物的生态类型 2 影响生物的生存因素(自学) 影响生物的生存因素(自学) 3 生物之间的生态关系 4 群落与生态系 5 古生态环境的分析方法
第一节 水生生物的生态类型
一 海洋生物的生态类型 可分为三种类型: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底栖生物 可分为三种类型:浮游生物、游泳生物、 1 浮游生物:无真正的浮游器官,常随波逐流,被动地漂在水中。 浮游生物:无真正的浮游器官,常随波逐流,被动地漂在水中。 该类生物身体一般呈辐射对称 个体微小,骨骼不发育或质 辐射对称, 该类生物身体一般呈辐射对称,个体微小,骨骼不发育或质 量轻。可分为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 抱球虫、放射虫、 量轻。可分为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如:抱球虫、放射虫、 硅藻和颗石藻等。 硅藻和颗石藻等。 2 游泳生物:具有游泳器官,能主动游泳,多呈流线型,两侧对 游泳生物:具有游泳器官,能主动游泳,多呈流线型, 其运动、捕食和感觉器官均较发达。如鱼类、鲸类。 称,其运动、捕食和感觉器官均较发达。如鱼类、鲸类。 3 底栖生物:生活在水层底部,脱离不开基底的生物 底栖生物:生活在水层底部, 固着底栖和 (1)表生底栖:居住在海底表面生活,可分为固着底栖和游移 )表生底栖:居住在海底表面生活,可分为固着底栖和游移 底栖。 底栖。 (2)内生底栖:居住在海底沉积物内部,营掘穴或钻孔生活。 内生底栖:居住在海底沉积物内部,营掘穴或钻孔生活。
第五节 古生态环境的分析方法
包括指相化石法、 包括指相化石法、形态功能分析法和群落古生态分析法等
3.群落古生态分析方法
群落古生态分析法主要是根据群落的生态组合类型来分析古环境, 群落古生态分析法主要是根据群落的生态组合类型来分析古环境, 并根据不同生态类型的群落在纵向上的演替来分析推断古环境的 演化过程。 演化过程。 群落古生态分析法包括5个步骤(自学) 群落古生态分析法包括5个步骤(自学)
Community): ):生物群落死亡后原地埋 (5)化石群落( Fossil Community):生物群落死亡后原地埋 化石群落( 藏被保存为化石的一部分。 藏被保存为化石的一部分。目前所划分的化石群落实际上包括 了多个生物群落。 了多个生物群落。 (6)生态地层学(Ecostratigraphy):利用古群落来划分和对 生态地层学(Ecostratigraphy):利用古群落来划分和对 ): 比地层的学科称为生态地层学。 比地层的学科称为生态地层学。 2 原地埋藏和异地埋藏的区别 (1)化石保存的完整性:原地埋藏者,骨骼保存完整,关节或铰 化石保存的完整性:原地埋藏者,骨骼保存完整, 合部位未脱落,异地者则相反,个体多破碎或磨损。 合部位未脱落,异地者则相反,个体多破碎或磨损。 (2)个体大小的分选性:原地者,个体大小极不一致,从中可观 个体大小的分选性:原地者,个体大小极不一致, 察到幼年~老年期个体大小变化;异地者,分选好。 察到幼年~老年期个体大小变化;异地者,分选好。 (3)两壳保存的分散性:原地者,一般是两壳闭合,即使两壳分 两壳保存的分散性:原地者,一般是两壳闭合, 但其数量比例大致是1 异地者则比例不一致。 离,但其数量比例大致是1:1;异地者则比例不一致。 (4)生物的生长位置:原地者往往保持其原来生活时的位置和方 生物的生长位置: 向或稍有变动,异地者则与原来生活时差别较大。 向或稍有变动,异地者则与原来生活时差别较大。
第三节 生物之间的生态关系
第三节 生物之间的生态关系
第三节 生物之间的生态关系
5、共栖关系 、 一种生物从共生的另一种生物得到好处, 一种生物从共生的另一种生物得到好处,而对 后者并无显著的影响 无显著的影响. 后者并无显著的影响. 这是一种偏利的共生关系, 这是一种偏利的共生关系,往往是生物的一方 偏利的共生关系 供另一方作定居地点,因此又称为宿生关系 宿生关系. 供另一方作定居地点,因此又称为宿生关系.
第五节 古生态环境的分析方法
包括指相化石法、 包括指相化石法、形态功能分析法和群落古生态分析法等 1.指相化石法 所谓指相化石是指能够反映某种特定的环境条件的化石。 所谓指相化石是指能够反映某种特定的环境条件的化石。 如造礁珊瑚只分布在温暖、清澈、正常盐度的浅海环境中, 如造礁珊瑚只分布在温暖、清澈、正常盐度的浅海环境中,所 以如果在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造礁珊瑚, 以如果在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造礁珊瑚,就可以用来推断这种 特殊的环境条件。再如舌形贝( 特殊的环境条件。再如舌形贝(Lingula)一般生活在浅海潮间 带环境。 带环境。 2.形态功能分析法 所谓形态功能分析法就是深入地研究化石的基本构造, 所谓形态功能分析法就是深入地研究化石的基本构造,力求阐 明这些构造的功能,并据此重塑古代生物的生活方式。 明这些构造的功能,并据此重塑古代生物的生活方式。 如生活在浅水动荡环境中的生物,其壳体一般较厚,因为厚壳 如生活在浅水动荡环境中的生物,其壳体一般较厚, 有利于保护自己,而壳薄、纤细的生物(如笔石等) 有利于保护自己,而壳薄、纤细的生物(如笔石等)则多适应于 相对静水的环境中。 相对静水的环境中。
1、抗生关系(相克关系) 、抗生关系(相克关系)
指一种生物受到另一种生物的危害, 指一种生物受到另一种生物的危害,而施加危害的生物本身 毫无影响,这种关系在化石中不易表现出来。 毫无影响,这种关系在化石中不易表现出来。 但在生物界却确实存在,典型例子如“红潮”现象。有些藻 但在生物界却确实存在,典型例子如“红潮”现象。 类如硅藻等过快的繁殖而产生有害物质, 硅藻等过快的繁殖而产生有害物质 类如硅藻等过快的繁殖而产生有害物质,使成千上万的鱼群 及底栖动物由于水体底部的污染,或氧气不足而大量死亡。 及底栖动物由于水体底部的污染,或氧气不足而大量死亡。
重点掌握
1 2 3 4
水生生物的生态类型 生物之间的生态关系 古生态学有关术语 古生态环境的分析方法
作业 读一篇有关古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文章, 读一篇有关古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文章,并作读 书笔记(交作业) 书笔记(交作业)
共栖现象表明, 共栖现象表明,底栖固着型生物有选择的粘附并生长在另一 种生物壳或硬体之上, 可以获得丰富的水流 食物. 水流和 种生物壳或硬体之上, 可以获得丰富的水流和食物. 例如喇叭珊瑚、 例如喇叭珊瑚、苔藓动物等多定居在壳的前部或菱褶之间的 舌状突起内, 舌状突起内,或流水进去壳内的部位
第三节 生物之间的生态关系
6、互惠共生关系 、 又称双利关系,共生在一起的两种生物关系密切, 又称双利关系,共生在一起的两种生物关系密切, 双利关系 两种生物彼此都有好处可得,相互间协作得很好. 两种生物彼此都有好处可得,相互间协作得很好. 互惠关系最典型的例子是昆虫传播花粉,昆虫到植 互惠关系最典型的例子是昆虫传播花粉, 昆虫传播花粉 物处觅食,植物把花粉沾到昆虫身上, 物处觅食,植物把花粉沾到昆虫身上,昆虫带着花 粉从一朵花飞到另一朵花上, 粉从一朵花飞到另一朵花上,不知不觉的完成授粉 任务。 任务。 礁体中造礁珊瑚同虫黄藻的互惠共生关系表明, 礁体中造礁珊瑚同虫黄藻的互惠共生关系表明,二 者是彼此相互依赖的共生组合。 者是彼此相互依赖的共生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