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万重山漫想(1课时)

合集下载

过万重山漫想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清作者思路,领会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学会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之一—寻找关键语句。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欣赏本文纵横古今的气韵之美。

学习文中讴歌的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

教学重难点:1、理清文章漫想的思路。

2、结合课文,体会关键语句的意思。

教学方法:点拨式教学学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三峡是名闻遐迩的旅游胜地。

那里山势险峻,江流湍急,礁滩接踵,峰插云天。

美丽壮观的景色总能让人神采飞扬,神思飞越,这或许也是千百年来人们喜爱三峡的原因。

古今中外,众多的文人墨客都曾为三峡的美景所折服,留下许多动人的篇章。

李白就曾用一首《朝辞白帝城》表达自己遇赦东归是的欣喜欢快之情。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位年过五旬的老者面对三峡奇景,又有怎样的感受。

(板书课题)文章不用“三峡”而取“万重山”之意,目的是突出三峡山势险峻,万山重重的特点。

“漫想”是随意、不受约束的畅想。

二、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

1 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表明作者思路的语句,并画线。

2生自读第1、2自然段,概括出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

明确:景物特点:雄、险、奇。

(清代诗人何明礼有一首诗写得至为贴切:“夔门通一线,怪石插流横。

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

”)2面对这些雄奇的景色,作者的有什么样的反映?(“头脑里一无所有”——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

)明确:触景生情,即景生思。

这些神奇的景物犹如投进作者心中的石块,“一石激起千层浪”,使作者的思绪潮水般喷涌而出,联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设问句)3接下来,作者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的延展开去。

”文章的哪几个部分是围绕“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展开的?分别提到了哪些内容?明确:5—9自然段。

(1)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时间(比春秋战国还要早一些)(2)使用的工具。

(独木船:陋)(3)他遇到的一些什么样的外界舆论压力?(见课文,压力大)(4)第一个穿过山峡的人是怎样想的呢?(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

市课一等奖《过万重山漫想》课件

市课一等奖《过万重山漫想》课件
《过万重山漫想》课件
目录
• 课程导入 • 课文解析 • 教学方法 • 课程总结 • 作业布置 • 教师自我反思
01
课程导入
课程背景
历史背景
介绍《过万重山漫想》的创作背 景,包括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 氛围和作者的人生经历等。
文学地位
阐述《过万重山漫想》在文学史 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后世文 学的影响。
改进方向
优化时间安排
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合理地安排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有充 足的时间进行,避免学生因时间紧凑而无法理解。
加强课堂管理
需要更加注重课堂管理,引导学生保持注意力集中,积极参与课堂 活动。
深入挖掘知识点
对于重要的知识点,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 解和掌握。
THANKS
发展。
问题式教学
问题导入
通过设置问题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并寻找答 案,激发学习兴趣。
问题探究
组织学生探究问题,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 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题解决
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强调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04
课程总结
课堂反馈
学生对课程内容表现 出浓厚的兴趣,积极 参与课堂讨论。
结尾部分
总结全文,表达作者对万 重山的感慨和思考。
重点词句
重要句子
重点词语:万重山、漫想、 历史、文化、自然景色等。
01
“穿越三峡,便进入万重山
的怀抱。”
02
03
“万重山不仅有壮丽的自然 景色,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
和文化。”
04
05
“站在万重山之巅,我感受 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历史的
厚重。”

过万重山漫想(1)..

过万重山漫想(1)..

过万重山漫想(1)..【课型】讲读【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教育学生牢固树立首创精神,在现代化建设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2.学习课文在行文上善于联想、思路开阔的特点。

3.体会文中哲理性极强的议论语句,引导学生理清思路。

【教学重点】课文的思路【教学难点】课文的结构特点【教学设想】 [课前准备]墙报上开辟“三峡园地”,介绍三峡风光、三峡工程以及有关三峡的诗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由李白的《朝发白帝城》导入,“轻舟已过万重山”说明船过三峡时速度之快。

课题“过万重山(长江三峡)漫想”,“漫想”指没有限制的、不拘形式地随意想。

“漫想”二字已清晰地告诉我们文章的组材方式。

“过”体现的是空间,线索;“漫想”反映的是时间,组材。

人们一旦面对奇景,惊叹之余,总喜欢追根溯源,遥想当年。

这是很自然的联想。

看长城,会想秦始皇时代人们是怎么造长城的。

同样,过三峡,也会想到很多很多。

想象力的丰富奇幻,思路的活泼开阔,是与一个人的渊博的学识是分不开的。

刘征(原名:刘国正,是当代著名的诗人、作家和教育家、中华学会的副会长、全国中语会名誉理事长)的想象是依据历史知识的推理,有根有据地想象的。

我们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确是思路开阔的重要条件。

二、学生快速阅读,作记号,查三、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课文1.问:漫想的起点在何处?终点又在何处?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开始漫想的?起点——夔门;终点——船过三峡。

带着神往之情的作者在穿过三峡时面对奇景感慨之极,头脑出现了空白,然后跳出了古怪的念头。

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触景生情”。

写景部分请同学朗读(第2节)2.面对的是怎样的“奇景”?投影填空:“万重山”之景的观感:狂暴的江流,连绵起伏的高山,高山缺口处伸出几道光束所营造的神气境界。

作者在这里用了多种修辞以突出过万重山的观感。

而这观感更详尽的则来自刘白羽的《长江三峡》,请看投影:三峡各自特点总特点瞿塘峡(夔峡)雄、奇风光神奇雄伟壮美巫峡秀、奇西陵峡(巴峡)滩多特险充满险情3.齐声朗读写景部分,体会想像一下这雄、奇、险的万重山。

高一语文新教案之过万重山漫想1

高一语文新教案之过万重山漫想1

过万重⼭漫想教学⽬标1.通读全⽂,认知过度句、段及⽂中丰富的联想,从⽽理清作者的“漫想”思路。

2.结合思路,深⼊领会⽂章的写作意图和中⼼思想。

3.学习我们祖先勇于探索,敢为天下先的⾸创精神。

教学重点来源:把握⽂章思路,提⾼⽂章贯通、语⾔连贯的能⼒教学难点1.理解⽂章中意义含蓄的句⼦。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中⼼思想。

教具准备录⾳机、投影仪课时安排来源:1课时教学过程[⾃读指导]来源:⼀、导语(同时出⽰投影《三峡》图)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朵奇葩。

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江河,耸峙的⼭峦,给了古今诗⼈画家多少笔意与灵感!郦道元说:“两岸连⼭,略⽆阙处,重岩叠嶂,阴天蔽⽇”,李⽩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已过万重⼭”。

那么作家刘征过三峡时⼜有什么新的感想呢?让我们⼀起来学习《过万重⼭漫想》。

⼆、解题提问:从课题来看,本⽂时⼀篇散⽂,谁能解释⼀下“漫想”呢?明确:“漫想”从字⾯上理解时“不受约束地想”“随便地想”之意,但是从课题来看,它不等于“乱想”“瞎想”。

它受着“过万重⼭”的限制,是作者过万重⼭时,超越时空的遐想。

三、把握课题思路,整体理解内容1.放录⾳。

2.学⽣思考: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开始漫想的?⼜是在什么时候中断“漫想”,拉回现实的?明确:带着神往之情的作者在穿过三峡时,看到了狂暴的江流,连绵起伏的⾼⼭,以及⾼⼭缺⼝处伸出⼏道光束所营造的神⽓境界。

⾯对奇景,作者神经受到强烈的触动。

⼼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头脑⾥⼀⽚空⽩,也就恰在此时,⼀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开始了对三峡的“漫想”。

直到船过三峡,作者才收住“漫想”的野马,回到了现实。

3.学⽣通览全⽂,找出⽂中说明作者产⽣联想的句⼦。

明确:(1)头脑⾥⼀⽆所有。

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中,⼀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2)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边⽆际地延展开去;(3)再想下去;(4)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过万重山漫想》一课。

文章以作者乘船穿越三峡为背景,展开对人生、历史、自然的深刻思考。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朗读与理解,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2. 通过分析课文,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3. 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2.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外阅读资料、写作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同时,展示长江三峡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a. 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b.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哪些思考?c. 文章的写作技巧有哪些?3. 课堂讲解:a. 分析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

b. 详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探讨人生、历史、自然等方面的哲理。

c. 讲解文章的写作技巧,如对比、排比、设问等。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的感悟。

5.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一句话:“人生就像一次过万重山的旅行。

”要求学生运用类似句式,仿写一句话。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仿写一段话。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过万重山漫想》2. 内容:a. 课文结构b. 作者思考c. 写作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人生就像一次过万重山的旅行”的理解。

b. 仿写一段话,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技巧。

2. 答案:a. 略b. 示例:生活就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有时浓墨重彩,有时轻描淡写。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精选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精选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章“散文阅读与写作”,详细内容为《过万重山漫想》一课。

该文章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深度思考,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散文的品读水平。

3.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文章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领会作者的人生观。

重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大自然的图片,让学生谈谈对自然的感悟,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的意境。

3. 讲解课文:分析文章的结构,讲解文章的写作技巧,解读文章的主题思想。

4.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典型句子,讲解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的难点和重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享感悟。

六、板书设计1. 文章结构:总分总2. 写作技巧:象征、隐喻、排比3. 主题思想:热爱自然、感悟人生、勇敢面对困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以“我心中的大自然”为题,写一篇500字的散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充分理解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发言不够积极,需要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描绘自然、表达人生感悟的散文作品,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2. 教学难点中的“理解文章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领会作者的人生观”。

过万重山漫想(第一课时)(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过万重山漫想(第一课时)(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过万重山漫想(第一课时)(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过万重山漫想(第一课时)(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过万重山漫想(第一课时)(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过万重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体会其价值和意义。

2. 认识山脉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理解其在自然、文化、历史等方面的作用。

3. 学习和掌握有关山脉的基本知识,包括山脉的定义、分类、地形等。

4.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的爱好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 讲授“过万重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加强对山脉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的讲解。

(3) 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山脉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增加学生的实践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 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 列举一些中国的山脉名称,引出本课主题,让学生感知“过万重山”的特殊性。

(2) 提问:“山脉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作用?”让学生自由发言。

2. 学习内容(1) 讲授“过万重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它的价值和意义。

(2) 加强对山脉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山脉的特点。

(3) 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山脉的案例研究资料,让学生动手解决问题并且总结经验。

3. 讲解(1) 讲解“过万重山”是中国三大山脉之一,它从南到北、东到西呈现出“一长、一短、一高、一低”的特点。

(2) 讲解山脉的分类方法,包括按时间先后分布、按性质、按地形等。

(3) 讲解“过万重山”的优美景色、文化遗产、自然景观等,并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展示。

4. 案例研究(1) 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自带一份案例材料(如“黄山”、“秦岭”等),并自行探究其中的文化、历史、自然、地理等相关知识。

(2) 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总结经验和自己的发现。

(3) 每个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发现和得到的启示。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_3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_3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学目的及要求]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蕴涵的哲理体会联想和想象在扩展思路,沟连上下问中所起的作用学习知难而上,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教学设想]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

让学生充分接触课文,充分思考,发表见解。

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落实有关理清思路的学习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教学节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

导入新课以李白诗《朝发白帝城》引入新课。

美丽的景色总是让人神思飞越,神采飞扬。

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喜爱三峡的原因。

那么,刘征面对三峡,又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二。

解题漫想:是随意,不受拘束的畅想。

文体特点:写景抒情散文三。

阅读全文,思考问题挑选生字生词,结合课文注解查字典,理解语句筛选有助于理解全文中心的语句或段落,快速理解文意筛选文中议论和抒情的句子,把握文意。

四。

了解本文的学习重点五。

理清全文思路,提高阅读能力"披文入情,缘情而寻":前四个字意思是整体把握,体会全文主旨;后四个字意思是以全文主旨为钥匙,摸清作者的思路。

(一)理清文章的总体思路[学习方法点拨]题目分析法例如:中的"过"------体现了作者行走路线的思路"漫想"------体现了作者联想和想象的思路思路分析法(重点讲叙)思路分析法要注意扣住:"探","循","悟"三个字。

第一步:探路。

找出作者思路的起点,发展和终点的过程。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找出显示作者行走路线的语句。

找出显示作者联想和想象思绪的语句。

图示:起点----------------------------------------------------终点(夔门) (过三峡)现实------- 远古------ --现实------- 未来------- 现实(联想\想象)"第一个"(首创者\开拓者)"三峡"(未知领域)第二步:循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万重山漫想
教学要点:
1.通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分析文章思路。

2.通过片断分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分析文章的语句,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思路。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整体阅读与局部阅读相结合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重庆市当前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呢?对,是三峡移民。

三峡移民反映出我国四化建设步伐在迅速加快,也反映出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力量已经非常强大,那么,最初政府三峡的人是谁呢?我们读了刘征《过万重山漫想》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二.预习诊断练习:(补充练习1、2、3题)
三.听朗读录音,用圆点“·”标出自己容易读错的字,并注明拼音;用波纹线“~~~~”画出过渡语句;用横线“——”标出能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句。

附录:.整体阅读方略(阅读要领)
1.把握中心主旨
中心主旨代表着文章的整体意义,统率、贯穿全篇,覆盖文中全部事实,渗透到每一段、每一句、每一词中去。

是思路总的依据和起点。

把握了主旨对文章建构的原由、各个局部的思想意义、语言的艺术特
色、文章的表现手法都会发生敏感。

把握了主旨也就找到了解决阅读中各种难题的门径。

文章的主旨往往是用中心句、关键句揭示的。

为了强调主旨,中心句常常居于显著位置,或标题显意,或开宗明义,或卒章显志,或以特殊文段出现。

2.理清文脉
文脉,即文章的脉络,是作者思路的轨迹。

文脉体现为语脉,语脉指上下文中意义相关的话语相互照应、连接的语言组合标志。

这些标志包括表示或强调同一句话、主题的重复语、同义词、指代语,表示顺序的时间词、方位词、序数词、表示逻辑的关联词,作者提示某一内容的插入语等等。

文脉是思路的外部标志,把握它有助于理清思路。

3.弄清顺序
作者的思路要定性为文章的结构,首先要解决材料的安排问题。

安排、组织材料要“言之有序”、有序体现了思路的条理性、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顺序,记叙文通常有时间推移、空间变换、时空交叉、思想感情变化、逻辑等五种顺序。

弄清了顺序,也就基本把握了文章的思路,因为文章顺序,是作者思路的外在表现。

4.列出纲目,图示文章思路
图示文章思路,有助于进一步分析领悟文章内容,可以借此进一步体会作者选材、用材及运用语言的特点。

四.整体阅读,理清文章思路。

问1:《过万重山漫想》中“万重山”指什么地方?你能说说这种称说的来历吗?
答:“万重山”指三峡。

典故源于李白《朝发白帝》:“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问2:本文中有很多语句是体现作者联想展开的,请问是哪些句子?答:①“就在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②“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③“再想下去”;④“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这些句子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提示作者的神思产生了飞越。

问3:作者开头何以强调“第一次穿过三峡”呢?
答:一方面为后文写过万重山时的一连串疑问张目,另一方面为引出“第一个”设伏,使联想得以自然展开。

问4:第二段写过万重山时的景物采用了什么手法?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答:采用了排比、比喻手法;突出了景物的“险”的特点。

这为后面的联想准备了感受基础。

问5:第二段中连续三问,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理?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答:表现了“我”内心淡淡的畏惧、忧虑,为写第一个穿过三峡的忍耐的勇敢精神形成了衬托。

问6:“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这个念头当真是“在原始状态的空白中”跳出来的吗?
答:不是,这正是作者构思的奇妙之处。

他知道若要再像前人一样用“华丽辞藻”去描写三峡奇景自会“黯然失色”,便另辟蹊径以免落
下“笑柄”。

当然作者这样说,是为了表现写三峡文章之多,为自己另起思路理出头绪。

问7:作者神思第一次飞越,联想到哪些事情?你认为哪一句话体现了全文的思路方向?
答:联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时代、使用的工具、他的胆识和想法;“没有第一个,便不会有后来的无数个”体现了全文的思路方向,即主题升华的思路发展方向。

问8:“我凭舷眺望,望着茫茫的江水”,神思再次飞越,又联想到什么?
答:联想到更多的“第一个”: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开拓道路的人。

问9:“三峡”何以加上了引号?
答:此时的“三峡”已经不再是实际上的“三峡”了,而是代表了艰难的社会生活历程。

问10:作者跨越时空,神思又一次飞越,又联想到了什么?
答:联想到了千百年后人们对现代人勇于创造的首创精神的崇敬。

继将“三峡”抽象化后,又将“第一个”抽象化,就是说,我们现代人的创造在后来人看来也可能是“第一个”。

问11:文尾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各是什么样的喜悦?
答:“曾经感到的”喜悦是指经历艰险,扩大了生活的世界所获得的
喜悦;“未曾感到的喜悦”指新时代的人们发扬首创精神赢得千百年后人们的崇敬的喜悦。

问12:作者实际上是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哲理?
答:是告诉我们闯过艰险的征途就有胜利的喜悦这一深刻的哲理。

问13:通观全文,本文思路有何特点?
答:作者思路是由“第一次”起笔,写景物的“艰险”,中间插以“江水”奔流,使首尾相连,最后落笔于“喜悦”。

游踪在动,神思也在动,首尾呼应,情感升华。

“景”与“情”两条线索同时贯穿全文,使文章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

四.局部阅读,理清思路:(以11段为例)
问1:“我凭舷眺望,望着茫茫的江水”一句在段落中起何作用?答:一是点明游踪,而是引起联想。

问2:作者引三峡来历的资料起何作用?
答:借以赞美自然之力的强大。

问3:“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一句起何作用?答:引出后文对人类力量的伟大的赞美。

问4:本段可以分几层?试概括各层的层意?
答:
①句为一层,点明游踪,引出联想。

②—⑥句为一层,赞美自然之力的强大。

⑦—⑨句为一层,赞美人类的力量的伟大。

问5: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大意。

答:本段通过赞美自然之力引出对人类力量的赞美。

五.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第一个”,请围绕“第一个”,写一段富于想象的文字。

字书在300字以内。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