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游记》看明代社会
西游记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特色

西游记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特色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被誉为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
它是按照明代的《西游记》文本所改写的,全书共一百回。
西游记是以孙悟空为主角,讲述了他带领唐僧师徒四人西行取经,历经千难万险的故事。
本文将就西游记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色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历史背景:西游记创作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明代。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它是明朝(1368年-1644年)的统治时期。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以皇帝和皇位为核心的封建王朝,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展迅速,科技、农业、商业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步。
文艺创作也达到了巅峰,许多经典作品诞生于这个时期。
时代特色:1.宗教信仰与文化融合: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西行取经,实际上是观音菩萨的安排。
在这个阶段,佛教在中国达到了巅峰,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吴承恩巧妙地将佛教故事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2.社会动荡与战争背景:明代社会动荡不安,经历了一系列战争和动乱,这对当时社会的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
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在前往西方取经的路上,遭遇了各种魔怪和妖魔鬼怪的阻挠。
这可以看作是作者对当时社会动荡和战争的隐喻,表达了对社会不正义现象的愤怒和对和平、正义的向往。
3.道德观念与人性塑造:西游记是一部反映道德观念和人性的作品。
作者通过师徒四人在取经过程中的经历和修行,展示了各种人性面貌和道德观念。
其中,孙悟空以其聪明机智和顽皮淘气的个性深受读者喜爱,塑造了一个伟大而又可爱的形象。
而其他角色的塑造则凸显了各种不同的道德观念和人性弱点。
4.儒家思想的影响:在明代,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力很大。
西游记中的唐僧即代表了这种思想,他是仁者无敌的化身,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慈悲的精神。
西游记通过唐僧的形象展示了对儒家思想的推崇和崇高。
5.文艺创作的繁荣:明代是中国文学创作的黄金时期,许多文学家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
从《西游记》看明清小说的特点和发展

从《西游记》看明清小说的特点和发展
1. 引言
明代和清代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两个时期,而明清小说在其中扮演了不
可忽视的角色。
《西游记》作为明清小说中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具有丰富的
内容和独特的风格。
本文将从《西游记》入手,探讨明清小说的特点和发展。
2. 明清小说的背景
在明代,随着出版业、印刷术和阅读人口的增加,小说逐渐成为主流文学形式。
到了清代,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读书教育普及,小说更加繁荣起来。
3. 《西游记》概述
概括介绍《西游记》这部经典作品:作者、创作背景、主要内容等。
4. 明清小说的共同特点
a) 突出社会现实问题
明清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社会变迁频繁的时期。
因此,明清小说往往通过塑
造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和描绘真实生活场景来反映社会现实问题。
#### b) 多元化的题材和风格明清小说以虚构故事为主,涉及到神鬼、仙人、妖怪等各种超自然现象。
同时也包括爱情、家族纷争、历史事件等多个题材。
#### c) 修辞技巧和文风独特明清小说注重细腻的描写和感人的表达,在修辞手法上运用了比喻、夸张等手法,使作品充满魅力。
5. 明清小说的发展
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小说作品,其中不乏《红楼梦》、《水浒传》等名著。
这些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创新和发展,对后来的文学影响深远。
6. 结论
通过分析《西游记》以及明清小说的特点和发展,可以看出其丰富多样的内容与独特的文学风格。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而繁荣的阶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上就是关于从《西游记》看明清小说特点和发展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西游记对社会现象的讽刺与批评

西游记对社会现象的讽刺与批评《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创作于明代,作者是吴承恩。
它以孙悟空等主要人物的冒险故事为主线,穿插了大量的幽默、讽刺和批评的元素。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西游记》对社会现象的讽刺与批评。
首先,《西游记》对官僚主义现象进行了讽刺和批评。
在小说中,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前往西天取经,途中遭遇了一系列官员的阻挠和虐待。
这些官员以权力为工具,滥用职权,对待人民不公,甚至对待高僧法师也不恭敬。
通过描写这些官员的行为,作者揭示了官僚主义存在的普遍性和危害性,有力地批判了这种现象。
其次,《西游记》对封建礼教进行了讽刺和批评。
小说中的女儿国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女儿国的国王及其宫廷女性严守着独特的封建礼教,把男性当作异类对待,对待丈夫残酷无情。
通过这个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封建礼教对女性及家庭关系产生的消极影响。
此外,在取经路上,三位主要人物也时常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困扰,暴露了传统礼教对个体自由和人性的压抑。
另外,小说还对私欲和贪婪等社会现象进行了讽刺和批评。
在取经的路上,主要人物常常遇到各种魔怪,这些魔怪大多被描绘成嗜欲无度、贪心不足的形象。
他们为了自身的私利而不择手段,甚至不惜牺牲他人的生命和利益。
这种揭露对于人们认识社会现象中的私欲和贪婪的危害性,有着深远的影响。
此外,《西游记》还对权力滥用、无能政府等社会现象进行了讽刺和批评。
无论是天宫还是地府,都存在着严重的管理问题和工作人员的无能行为。
天宫里,各位仙官常常争权夺利,不思进取,无法保持正常的管理和秩序;地府里,阎罗王及其手下官员也常常执法不公,欺压妖魔,凭借自身的权力作威作福。
通过对这些形象的揭示,作者深刻地指出了权力滥用和无能政府的危害。
综上所述,《西游记》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通过幽默、讽刺和批评的手法,鞭挞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和现象,对官僚主义、封建礼教、私欲贪婪以及权力滥用等社会现象进行了有效的讽刺和批评。
从《西游记》看明代佛道文化深度融合

从《西游记》看明代佛道文化的深度融合摘要:《西游记》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以其神奇浪漫的故事,展示了明代的文化成就,其中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唐三藏等个性鲜明的角色,并以唐三藏屿、与其徒弟取经为主线,以佛道文化为背景,通过一系列故事,不仅体现了作者的观点,更表现了明代社会的方面。
关键词:《西游记》;明代社会;佛道文化首先,《西游记》是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它的讲述中充斥着佛家与道家的许多神话和一些宗教色彩,并且故事以玄奘取经为蓝本的。
所以《西游记的》产生并不是作者的虚构想象,而是有着其深刻的社会根源,也就是说明代社会这个背景,它的文化、政治、思想及人民等因素促成了《西游记》的产生。
下面我们就明代社会做一些简要的分析,从中探索《西游记》产生的因素。
《西游记》可以说是明代社会的产物,因此我们所要探讨的是关于明代社会,而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其外部表现形式就是社会。
所以我们要探讨的也可以认为是明代文化这一领域,即明代的文化促成了《西游记》的产生,而文化是人类精神总和,其涉及领域甚广,包括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这几个领域。
首先,明代的政治特征: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高度发展,明太祖朱元璋加强统治的核心便是加强皇权。
中央政府撤销中书省,废宰相,由六部尚书对皇帝直接负责,原来统辖全国军队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武军都督府,分别掌管京师及各地的卫所和都指挥使,由兵部负责军队调动,司法权归刑部、大理寺、都察院。
地方上废除行中书省,设布政使司掌管民政、财政,按察使司掌管司法,都指挥使掌管军事,三使直属中央。
同时强化监督机构,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设立东厂,任用宦官,掌握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官民隐事,同时又设立了内阁,任用大学士参领机务,后来内阁职权逐渐凌驾于六部之上。
明的这些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在前期确实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但到后期,吏治逐渐腐败,内阁互相倾轧,宦官专权,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农民起义频繁,在中央政府中出现了“争国本、梃击、红丸、移宫“等关系到皇位继承的政治斗争,而明中后期皇帝不问朝政,致使宦官全力达到极致,出现了严嵩、魏忠贤等专权宦官,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历史背景与文学艺术

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历史背景与文学艺术1. 历史背景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而《西游记》是这个时期的一部著名小说。
以下是该小说背后的历史背景:1.1 明朝简介明朝(1368年-1644年)建立于元朝灭亡之后,其开国皇帝是朱元璋。
明代初期国家经济强盛,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然而后来,由于内忧外患以及统治者对海禁政策的坚持,明朝逐渐走向衰落。
1.2 佛教与神话传说在明代,佛教影响力逐渐增大,并且与本土宗教和民间信仰相互融合。
同时,各种神话传说也广泛流传于民间,在文化艺术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 小说《西游记》概述《西游记》是明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作者为吴承恩。
以下是关于该小说的一些基本信息:2.1 内容梗概《西游记》描写了唐朝僧人玄奘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玄奘及其三位弟子分别是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他们面对各种妖魔鬼怪,克服重重障碍,最终取得真经并回到中土。
2.2 文学风格与艺术特点《西游记》以神话、佛教道家思想、历史故事等为基础,融入了大量的幽默和讽刺元素。
其文学艺术特点主要包括:•生动活泼的形象塑造:小说中的角色形象栩栩如生,个性鲜明,并且展现出丰富的情感波动。
•崇尚正义与友爱:小说通过师徒之间的友情和对恶势力的战胜,强调了正义与友爱的力量。
•幽默与讽刺手法:作者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和精彩的对白来表达批评意图。
3. 历史背景对小说创作影响分析明代社会各方面发展状况以及文化氛围对《西游记》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是具体分析:3.1 社会动荡与象征意义明代社会存在着政治、经济上的种种问题和矛盾,这些动荡反映在小说中的妖魔鬼怪形象与故事情节之中,寓意世事不平,奸邪难胜。
3.2 佛教信仰与文化传统明代佛教对于文化和艺术有着深远影响,《西游记》融入了佛教思想、神话传说,并以此为背景展开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情节。
3.3 文学时代与审美趣味明代是一个重要的文学时代,充满了创造力和多样性。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充分利用当时流行的文学趣味,将其渗透到小说创作中,使得小说更受当时读者欢迎。
西游记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与反思

西游记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与反思《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明代文学作品,在描写唐朝僧人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中,它通过揭示封建社会的弊端和问题,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反思。
本文将探讨《西游记》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反思,并分析其中所反映出的社会及道德价值观。
首先,《西游记》透过笼统的封建社会来批判社会的许多弊病。
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往往腐败堕落,法治虚弱,领导人骄横蛮横。
作者吴承恩通过描写王母娘娘、封神榜和如意金箍棒等情节,暗示了社会阶级分化和政治腐败的现象。
在这个社会中,普通人民常常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贪婪和权力斗争的本性也被很好地反映出来。
通过描绘唐僧一行遇到的各种妖魔鬼怪以及人祸,作者进一步强调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
其次,《西游记》对封建社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和婚姻制度进行了批判。
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低下,受到各种形式的歧视和限制,只能被动地依附于男性。
而在《西游记》中,女性角色如玉皇大帝、观音菩萨、嫦娥等都展现了强大的力量和智慧,超越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另外,通过描写唐僧和白骨精的爱情故事,作者表达了对包办婚姻和婚姻自由的思考与思索。
再次,《西游记》通过它独特的人物形象,对封建社会的道德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猴王孙悟空。
孙悟空虽然有着强大的超能力和智慧,但是他的过度自信和目中无人的态度使得他经常闯下祸事。
而唐僧则代表善良和慈悲,他追求的是修身养性和道德修养,他通过宽容和包容来解决问题。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使我们对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进行了反思。
最后,《西游记》还通过对信仰和宗教的描写,进一步对封建社会进行了点状。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对佛教和道教的描写。
虽然佛教一直被封建社会高度推崇,但是它仍然存在着行为不当和虚伪的现象。
而作者在书中通过渲染佛教教义的真谛和人性的复杂性,揭示了宗教背后的权力斗争和世俗化的一面。
综上所述,《西游记》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反思,深刻而准确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局限和问题。
文学常识《明代文学—《西游记》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简析》

《明代文学—《西游记》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简析》明代文学《西游记》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简析一、情节介绍17:大闹天宫812:取经缘起13100:西天取经二、创作背景1、《西游记》实际就是明代社会的缩影,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用幻想、夸张的手法映射当时社会。
2、王阳明心学盛行天下,个性追求解放成为社会普遍的思想。
3、政治腐败,权奸当道(如严嵩),明世宗佞道,佛道思想活跃。
因此《西游记》写的天上、地下、人间没有一块净土。
三.主题内容1.对于恣意放情、桀傲不训人格精神的肯定与赞颂,这集中体现在孙悟空大闹天宫几回中的孙悟空形象身上。
(1)对宿命的反抗(2)对于社会现成规范与秩序的挑战(3)对自由与自我的肯定2.对于坚持理想,勇于进取的人生态度的赞颂(1)对前途充满信心。
(2)勇于拼搏、不畏强暴(3)受到误解而不计较个人得失3、对于大智大勇才能的赞颂4.对于普通人性的表现与肯定,集中体现在猪八戒身上,表现在三个方面(1)对普通人性正常欲望的表现与肯定(2)对普通人性弱点的善意的嘲讽与承认(3)对普通人性优点的欣赏5、孙悟空在理想层次上将个人才能的尽量发挥,而猪八戒重在表现普通人的生存欲望,孙悟空所表现是理想人性,猪八戒表现的是现实人性,孙悟空是理想人性的完美体现,而猪八戒是现实人性的体现,这两个形象互补,正好表现了《西游记》个性解放的倾向,体现了明代中后期的时代特点。
6、对于理想人生,作者也发出了难以实现的的艰难悲音,尤其是自由与自我的难以成全性。
对于现实社会,作者极尽讽刺刻画之能事,借神怪幻想之笔,表达自己内心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西游记社会现实意义

西游记社会现实意义
《西游记》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
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这部作品不仅通过描述唐僧一行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展现了丰富的神话世界和惊险的冒险旅程,更在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社会现
实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西游记》的社会现实意义。
首先,《西游记》所揭示的社会现实是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在小
说中,天宫、凌霄宝殿、高天原等神仙所在之地,充斥着内讧、权谋以及
无序。
而人间世界也是阴暗而腐败的,如猪八戒、沙僧等半妖半人的存在,反映了人性的贪婪和自私。
小说中各个角色的形象都充分展现了封建社会
的黑暗侧面,以此来批判当时的社会现象。
第三,《西游记》揭示了人性的善恶斗争,以及人心的复杂性。
小说
中的每个角色都饱含了人性的各种矛盾和复杂,如孙悟空天性善良却因得
道而令人恐惧;而猪八戒、沙僧都是半妖半人,一方面有着人性的渴望和
向往,另一方面也有着野性和欲望。
小说中的各种描写和情节都在展示着
人性的复杂性,告诉人们内心中充满了正义和邪恶的斗争,而成长和进步
就是在不断调和这种矛盾中实现的。
总之,《西游记》通过其神话故事、形象丰富的角色以及深入的社会
观察,揭示了封建社会腐败和黑暗的一面,并通过正义力量对抗邪恶的斗争,以及人性的善恶斗争、信仰和道德规范的探讨,展现了深刻的社会现
实意义。
这部作品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更在社会现实的呈
现和思想触发方面有着巨大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西游记》看明代社会孔天祥《西游记》是我国古代非常重要的小说之一,她与《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一起并称“明代四大奇书”,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一起并称“四大名著”。
她被译成一百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流传,被阅读,被评论,被改编,被演义。
从小我们就喜欢看电视剧《西游记》,最喜欢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手拿如意金箍棒、拥有七十二般变化的“齐天大圣孙悟空”,虽然对其中发生的故事已经烂熟于心,但我们还是禁不住诱惑、冒着被妈妈骂的危险一遍一遍地观看。
但是,《西游记》到底在讲什么呢?莎士比亚有句被说烂的名言:“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汗姆雷特”,中国也有句同样意思的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受众不同,文本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就不同,孔俊峰老师从唐僧师徒四人中看到管理学的奥妙,我则从中看到了明代社会的林林总总。
当然,你们孔俊峰老师的叫讲座,我只能叫做坐讲——坐着给大家讲话。
一.知人论世:《西游记》作者疑云《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其世也,是尚友也。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颂一首诗歌,读一本名著,哪能不知道她的作者呢。
所以,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
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
”不知道古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我们不能对他们的著作妄加评判,我们那样做的话用马克思的话讲就是主观和客观相背离,是主观主义、教条主义、本本主义。
但是,关于《西游记》的作者问题,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同学会问,《西游记》的作者不是吴承恩么?的确,这现在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看法,但不是板上钉钉的定论,还一直有人提出不同看法和见解,这是符合学术研究规律的东西。
学术嘛,就不能搞一言堂、一刀切,否则违反了“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的方针。
下面,我说一说学术界两种比较重要的观点。
(1)长春真人这个名字乍一听是不是很熟悉?嗯,就是金庸《射雕英雄传》中全真七子之一的长春子丘处机。
那不是武侠小说中的人物么?怎么有人认为他写了《西游记》呢?看过《射雕英雄传》的知道,成吉思汗很仰慕丘处机。
皇帝一般喜欢方士,咱们都知道的一个例子是如秦始皇,他派五百童男童女去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岛:蓬莱、万丈、瀛洲寻找仙药,结果造就了日本,造就了我们近代史1895——1945半个世纪的悲剧;而汉武帝也喜欢方士,结果徒费了大量的金钱,导致了汉帝国的衰落。
为什么皇帝都喜欢方术呢?他们希望长生不老,喜欢永远掌握权力。
曾应元太祖成吉思汗之诏从山东莱州出发,前往西域雪山。
经4年光阴,行程万里,于74岁高龄见到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问“有长生之药否”时,长春真人答以“有卫生之道,无长生之药。
”“敬天爱民之本”“清心寡欲为要”,并以戒杀、清心寡欲等养生之理劝喻成吉思汗。
太祖深深折服,封为“神仙”,并予虎符及玺书赠之。
弟子李志常就把师傅西去的见闻感受写了一本书,叫做《长春真人西游记》,所以有了长春真人是《西游记》作者的说法。
不过,这种说法已经基本被否定,下面咱们还会涉及这个话题。
(2)吴承恩这是现在被大家普遍认可的说法。
是二十年代经过鲁迅、胡适论证的观点,,他们的证据是《天启淮安府志》。
中国古代国家有国史,地方有方志。
方志记载一个地方的历史、地理、人文等。
《天启淮安府志》就是明天启年间的《淮安府志》就记载当地才子吴承恩写过《西游记》。
而且《西游记》中的方言大多数属于淮安方言,也证实了《西游记》的作者就是吴承恩。
吴承恩(1501年-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吏沦落为小商人的家庭,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为儿子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
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
《天启淮安府志》评价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
复善谐谑,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
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帖。
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受到人们的赏识,认为他科举及第,“如拾一芥”。
嘉靖十年,吴承恩在府学岁考和科考中获得了优异成绩,取得了科举生员的资格,与朋友结伴去南京应乡试。
然而才华不如他的同伴考取了,他这位誉满乡里的才子竟名落孙山。
第二年春天,他的父亲怀着遗憾去世了。
接受初次失败的教训,吴承恩在以后三年内,专心致意地在时文上下了一番苦功,在嘉靖十三年秋的考试中却仍然没有考中。
吴承恩羞恨交加,这年冬天,竟病倒了。
两次乡试的失利,再加上父亲的去世,对吴承恩的打击是沉重的。
他之所以才高而屡试不第,很可能与他不愿作违心之论以讨好上官有关。
品尝了社会人生酸甜苦辣的吴承恩,开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虑社会人生的问题,并且用自己的诗文向不合理的社会进行抗争,其中煌煌大者就是百回神魔小说《西游记》。
知道了吴承恩的身世,我们才懂得《西游记》真正的主旨所在,知道《西游记》中形形色色人物背后的历史信息。
也就是说《西游记》不仅是浪漫主义的,可以天马行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一根金箍棒能长能短,三根毫毛能够呼风唤雨……而且,她也是现实主义的,歌颂了群众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反抗。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来泛谈一下中国古典小说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浪漫主义传统。
二.七十二变:《西游记》浪漫主义中的现实主义传统一位西方文学家说中国没有史诗。
在西方,则有古希腊《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古巴比伦《基尔伽美什》等传统史诗,还有米尔顿《失乐园》等文人史诗。
但是要因此说中国没有史诗就错了,首先中国西藏就有长篇叙事史诗《格萨尔王传》,而且是先进唯一的活史诗,即还有很多人在演唱;其次,中国的史诗是不同于西方的英雄史诗,因为长久侵淫于农业,中国的史诗歌唱的是农业的收获、祖先的丰功,也就是说中国的史诗是农业史诗,是《诗经》。
《诗经》按照题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而其中只有国风是依据地区分类的,分为十五种,即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
我们来看一下地图就会发现这些地方分布在祖国的北部。
这里山川辽阔、气象恢宏,这里人们勤劳朴实、艰苦朴素,这里盛产粟谷桑麻、小麦禾黍。
这里的人们靠大地的肥沃才丰衣足食,所以这里的人们坚信大地的无私,喜欢脚踏实地的生活。
所以,当时生活在祖国北方的讴歌现实的劳动:“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向往现世的爱情:“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憎恨剥削者的无耻:“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赞扬祖先的丰功伟业:“维清缉熙,文王之典”……但是这些文字都是立足于土地,立足于现实。
所以说《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滥觞。
当然现实主义中又有着明显的浪漫注意色彩,如“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不见情人时候的焦躁不安。
又如“关关雎(ju)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而中国南方则巴山楚水,汪洋浩渺,云雾缭绕,孕育了神奇诡谲的巴蜀文化,这里也诞生了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的著作《楚辞》。
在诗歌里,屈原描写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湘君“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湘夫人“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九歌》)是对神仙美眷之间情感的歌颂。
并且考问上天:“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天问》)即探求宇宙的起源,人类的原始。
这些和北方现实主义的基调不同,关注的是虚无缥缈的神灵,深沉无涯的苍穹,即心中的世界,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
但是浪漫主义中还是暗含着现实主义的传统,比如“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九歌·湘夫人》,说的就是自己被楚怀王疏远后仍然常常惦念朝中的军国大事,处江湖之远,怀庙堂之愁,体现屈原壮怀激烈的爱国情操和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是对屈原真实情况的写照。
所以,我们常说“一切境语皆情语”,所有的浪漫情怀都渗透着作者的思想和际遇。
咱们再回过头来看江苏淮安,有浩瀚的洪泽湖,地近长江,而又接壤北方。
在这里长大的吴承恩胸中氤氲着浪漫主义的情怀,是正常的,是对南方浪漫主义的继承——孙大圣能上天入地,能上九天揽明月,能下五洋捉鳌鳖,藐视一切天条天规,把浪漫主义的华彩发挥到淋漓尽致。
那么,他又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世界,去捏造一个并不存在的神仙世界,也就是说他写的天宫、人世、冥界、妖魔都是有现实作为蓝本的,这是本讲座进行的依据,也是符合马克思唯物主义的看法。
鲁迅总结的好:“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
”(《中国小说事略》)三.浮世绘描:《西游记》神话中反映的明代社会在这里,我要给大家做一个说明:《西游记》虽成书于明朝吴承恩之手,但是唐三藏西天取经的故事却早已流传,经过无数民间艺人的加工和创造,这个故事逐渐丰富多彩。
所以,《西游记》反映的肯定多是明代的社会现实,但也有其他朝代的状况。
那么,一部神话小说到底怎么样去看她反映了那些社会现实呢?我们可以分几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
1.政治方面:上层统治黑暗,崇信无能,中层社会混乱,贪官横行,下层民众困苦,要求革命。
先说上层。
《西游记》中天界分东、西两方,最高统治者分别是玉皇大帝和如来佛祖,按理这两个形象都应该是光辉伟大的,但是偏偏在吴承恩笔下都是有缺点的。
玉帝首先心眼小,沙僧原来是卷帘大将就因为失手打了琉璃盏便被贬下凡间,而凤仙郡的百姓更加因为郡守不小心打翻了给玉帝摆的供桌别被惩罚停雨三年,弄得百姓饥肠辘辘,民不聊生。
而且玉皇大帝本身没有什么才能,那你会问为什么他老人家还会当上玉帝,凭什么,凭资格——孙悟空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时候,佛祖听言,呵呵冷笑道:“你那厮乃是个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夺玉皇上帝尊位?他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
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
你算,他该多少年数,方能享受此无极大道?”佛祖一句话道破天机,玉皇大帝原来是个无能之辈,只是凭着熬年头,论资排辈当上的玉皇,难怪一个小小石猴就把他折腾的三魂出窍,六神无主了。
而且他却还不喜欢任用有才能的人,封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一个芝麻豆粒大的官职,盲目相信用强硬手段就可以处理问题,一旦处理不了又不知所措,孙悟空打到凌霄宝殿的时候,他只知道往桌子下面跑。
最后,不得不借助西天的如来解决了问题。
但是西天佛祖如来也存在一定毛病,比如唐僧师徒五人历经千辛万苦、八十一次劫难来到西天,要取真经的时候,他的两个徒弟却问唐僧要好处费,孙悟空恼羞成怒与佛祖理论,以为佛祖会惩罚他的徒弟,谁知道他老人家早就知道此事,反而责怪唐僧师徒不通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