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送酒成语故事

合集下载

白往黑归的成语故事

白往黑归的成语故事

白往黑归的成语故事
成语名称:白往黑归
成语拼音:bái wǎng hēi guī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人前后不一。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构造:紧缩式
成语年代:现代
成语解释:比喻只看外表不看本质。

白往黑归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思想家杨朱认为人都是自私自利的,杨朱的弟弟杨布说他的小白狗对他特别亲热,杨朱认为狗对他亲热是在骗吃的。

一天杨布穿白衣外出,因雨而变成黑衣,小狗就对他狂吠。

杨布对此不解,杨朱则挖苦他对换角色白往黑归的感觉。

白字开头的成语
白往黑归白头如新鹤发郎官白头如新白衣苍狗白面书生白头偕老白虹贯日白马素车白龙微服
包含有白字的成语
白头偕老白面书生白衣苍狗乌头白,白头如新鹤发郎官白头如新白往黑归白衣送酒黑牛白角
1。

白衣送酒成语故事

白衣送酒成语故事

白衣送酒成语故事导读:白衣送酒成语故事白衣送酒成语故事1【注音】bái yī sòng jiǔ【典故】白衣送酒侮渊明,急扫风轩洗破觥。

宋·苏轼《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问之》诗【释义】身穿白衣的人前来送酒。

后泛指送酒的人。

也比喻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朋友正好送来,遂心所愿。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心想事成【结构】主谓式【同韵词】玄香太守、旁观袖手、唯唯否否、哓音瘏口、贪天之功以为己有、阋墙谇帚、南箕北斗、翘足企首、山行海宿、双拳不敌四手。

【年代】古代【成语故事】晋朝时期,彭泽令陶渊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毅然辞官归隐,从此躬耕终生。

有一年重阳节,因为家贫没酒喝,心情特别烦闷,独自在篱笆边散步,忽见一个穿白衣的人说奉王弘之命前来送酒,陶渊明心中大喜,接过酒立即尽饮至醉【成语示例】白衣送酒,只当闰重阳。

清·李渔《怜香伴·狂喜》【成语例句】:故事说他在重阳节穷得没有酒喝,只好在园里摘了大把大把的菊花来吃,这时忽然有朋友王弘送酒来了,这故事就叫做"白衣送酒"。

白衣送酒成语故事21、白衣送酒的成语故事东晋的著名大诗人陶渊明,名潜。

他的祖上曾做过大官,家境十分富裕,但到他这一代,家境已经没落。

他虽然曾经几次出去做小官谋生,但由于看不惯当时政治的腐败,不肯同世俗同流合污,几次辞官回家。

陶渊明辞官后,就在家中耕田自给,生活十分清苦。

他十分喜欢喝酒,乡里有名。

因此,乡亲们只要有酒,便请他一起去喝,他也不管主人认识不认识,总是欣然而去,直到喝醉了才回家。

一天,新任江州刺史王弘倾慕陶渊明的才名,特地来到他家拜访。

陶渊明不愿和官府来往,故意装作生病,不肯和王弘相见。

王弘无法可想,只得打道回府。

王弘把陶渊明的好朋友庞通之找来,把吃闭门羹的事告诉了他。

庞通之说:“渊明兄过几天要到庐山去,你备了酒,我和你一起去半路上等他。

我介绍你和他相识,你们一定会谈得来,成为朋友的。

有哪些有趣的成语故事_成语典故素材

有哪些有趣的成语故事_成语典故素材

有哪些有趣的成语故事故事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你知道哪些有趣的成语故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哪些有趣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

1、爱屋及乌这个典故出自《尚书大传·大战》。

殷商末代的纣王是个残忍无道的昏君。

当时的西部诸侯之头领姬昌,因反对纣王被囚禁。

出狱后,姬昌回到周的都城岐山,称周文王,要推翻商朝。

他聘请姜尚(姜太公)为军师,开始扩军备战,并迁都丰邑(今陕西省)。

不久,周文王去逝,其子姬发继位,称周武王。

他联络几个诸侯,出兵伐纣。

大军渡过黄河,直逼商朝京城朝歌。

商纣王早已失尽人心,朝歌很快被攻克,纣王自杀。

纣王虽死,敌人并未完全肃清。

周武王召见姜太公,请教如何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能否使局面安定下来。

姜太公答道:"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之鸟;不爱人者,及其胥余。

"就是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他屋顶上的乌鸦也喜欢;如果不爱那个人,就连他住处的墙壁也讨厌。

姜太公的主张是要把敌对分子彻底消灭。

后来,这个典故常被人们用作描述因为深爱某人,连带也喜爱他的亲属朋友等人这种现象。

2、画龙点睛南北朝时,有个画家叫张僧繇。

一天,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

这四条龙张牙舞爪,形像逼真,但奇怪的是都没有眼睛。

游客看了,觉得缺少神韵,很是可惜,就请张僧繇把龙的眼睛补上去。

张僧繇推辞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

游客不信,都以为张僧繇在吓唬人。

在大家的一再要求下,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

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

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

3、暗中摸索这个典故源于于唐。

刘束的《隋唐佳话》。

唐朝时,大臣许敬宗为人非常自傲轻慢,凡属他见过的客人,尽管经人介绍,也常常忘记很快,如果再见面如同生人一样。

有的人就讥讽他记性太差了。

许敬宗则回答说:"像你这样的人,我当然很难记住。

但是假如碰到像南朝的何逊、刘季绰、沈约、谢兆等著名学者,我即使在黑暗中摸索,也能辨认出来。

[白衣送酒的典故]白衣送酒的成语故事及释义

[白衣送酒的典故]白衣送酒的成语故事及释义

[白衣送酒的典故]白衣送酒的成语故事及释义晋朝时期,彭泽令陶渊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毅然辞官归隐,从此躬耕终生。

有一年重阳节,因为家贫没酒喝,心情特别烦闷,独自在篱笆边散步,忽见一个穿白衣的人说奉王弘之命前来送酒,陶渊明心中大喜,接过酒立即尽饮至醉。

1、白衣送酒的成语故事东晋的著名大诗人陶渊明,名潜。

他的祖上曾做过大官,家境十分富裕,但到他这一代,家境已经没落。

他虽然曾经几次出去做小官谋生,但由于看不惯当时政治的腐败,不肯同世俗同流合污,几次辞官回家。

陶渊明辞官后,就在家中耕田自给,生活十分清苦。

他十分喜欢喝酒,乡里有名。

因此,乡亲们只要有酒,便请他一起去喝,他也不管主人认识不认识,总是欣然而去,直到喝醉了才回家。

一天,新任江州刺史王弘倾慕陶渊明的才名,特地来到他家拜访。

陶渊明不愿和官府来往,故意装作生病,不肯和王弘相见。

王弘无法可想,只得打道回府。

王弘把陶渊明的好朋友庞通之找来,把吃闭门羹的事告诉了他。

庞通之说:“渊明兄过几天要到庐山去,你备了酒,我和你一起去半路上等他。

我介绍你和他相识,你们一定会谈得来,成为朋友的。

”于是,在陶渊明去庐山那天,王弘和庞通之在半路上候到了陶渊明。

庞通之把王弘介绍给陶渊明,陶渊明无法回避,三人便一起在路旁亭中饮起酒来。

三人一面喝,一面谈天说地,十分投机,一直吃到黄昏,陶渊明把到庐山去的事也忘了。

从这以后,王弘便经常和陶渊明来往,他看到陶渊明家境贫困,便常常派人送米送酒。

这年重阳节,菊花盛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酒兴勃发,想把酒持菊,可是拿出家中的酒壶一看,里面已滴酒不剩,不觉十分扫兴。

正在这时,只见一个穿白衣的官府小吏挑了两坛酒走来,仔细一看,是王弘派人送酒来了。

陶渊明不由十分高兴,立即开坛痛饮,一醉方休。

后来,“白衣送酒”这个典故,用来指朋友正好送来你所渴望的东西,或者借指咏菊饮酒。

2、白衣送酒资料【原文】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指官府给役小吏)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关于重阳节的传说:白衣送酒

关于重阳节的传说:白衣送酒

关于重阳节的传说:白衣送酒
重阳节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古流传下来很多关于重阳节的传说故事,现今这些传说故事也是家喻户晓。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重阳节的传说故事之白衣送酒。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传说故事吧。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白衣送酒大诗人陶渊明酷爱菊花,菊花是经得起秋后风霜摧折的花卉,象征着高洁的品格。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的乱世,不满当时的政治倾轧和官吏的腐败,也有高洁的品格,正和菊花的精神契合。

他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柴桑隐居,在宅旁东篱边种了许多菊花,朝夕观赏。

他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为人传颂。

陶渊明喜欢喝酒,可是因为家贫,时常缺酒。

那年重阳,陶渊明在篱边赏菊,却没有酒喝,不能一醉,他只得采了一把菊花在手里,嗅嗅嚼嚼,聊以为遣。

然而菊花毕竟不能代酒,陶渊明正在百无聊赖的时候,忽然远处来了一个白衣人,那人原是江州刺史王弘派来的差人,特地送酒来给陶渊明的。

陶渊明喜出望外,立即打开酒瓮,对着菊花开怀畅饮,尽醉方休。

金貂换酒的成语故事

金貂换酒的成语故事

金貂换酒的成语故事
晋朝时期,“竹林七贤”的阮咸的儿子阮孚特别好酒,在做安东参军时,整天在军中饮酒作乐,醉眼朦胧,丝毫不把军务放在心上,皇帝派他去作车骑将军的长史,劝他少喝酒,他更是纵情狂饮,经常是烂醉如泥,有时甚至用他的金饰貂皮大衣去换酒喝。

成语解释:
成语名称:金貂换酒
成语拼音:jīn diāo huàn jiǔ
成语解释:取下冠饰换美酒。

形容不拘礼法,恣情纵酒。

典故出处:《晋书阮孚传》:“迁黄门侍郎、散骑常侍。

尝以金貂换酒,复为所司弹劾,帝宥之。


成语例句:宋·刘过《沁园春》:“翠袖传觞,金貂换酒,痛饮何妨三百杯。

”。

成语故事文字版十篇

成语故事文字版十篇

成语故事文字版十篇1.成语故事文字版篇一守株待兔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

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

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

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

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释读】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2.成语故事文字版篇二画蛇添足战国时,楚国一座寺庙的主人,送给看守庙宇的几个人一壶酒。

人多酒少,不够喝。

有人提议,谁先画完一条蛇,这壶酒就归谁。

大家赞同,画了起来。

一人先画好了,看别人还在画,他又给蛇画了四只脚。

这时,另一个人也画好了,那人说:“没有脚,你画的不是蛇。

”说完就把酒喝了。

[注释]足:脚。

[提示]比喻多此一举,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坏。

3.成语故事文字版篇三囫囵吞枣从前,有个人买了一堆水果,有梨儿,也有枣儿,坐在路边上吃。

有个老头儿看见了,对他说:“小伙子,梨儿可不能多吃呀。

它虽然对牙齿有好处,可是吃多了对身体不好。

”青年人就问:“枣儿吃多了呢?”老头儿说:“枣儿对身体是好的,可吃多了对牙齿不好,也不能多吃。

”青年人看了看梨儿,又看了看枣儿,想了一会儿,说:“哈哈,我想出了个好办法!我吃梨儿就只用牙齿嚼,不吞到肚子里去。

吃枣儿,我就把它整个儿吞下去,不用牙齿嚼。

”说完话,他就拿起一个枣儿放在嘴里,直接吞了下去。

没想到,他一下子就被枣儿噎住了。

“囫囵吞枣”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囫囵”就是完整的,整个儿的意思。

有人念书只顾死记硬背,或者含糊了事,不去理解书里所说的内容,可以说他是“囫囵吞枣”。

4.成语故事文字版篇四滥竽充数战国时,齐宣王特别喜欢听竽的大合奏,专门成立了三百人的大乐队。

白衣送酒(酒的典故)

白衣送酒(酒的典故)

白衣送酒(酒的典故)
白衣送酒(酒的典故)
夏历九月九日,是中国的重阳节。

九为阳数,月日相并,两九相逢,故为重九,或称重阳。

登高远眺,饮酒赏菊,是重阳节的两大风俗,古已有之。

不少文人墨客以此抒发胸怀,表达灵性,有不少脍炙人口的佳句,比如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杜甫的“重阳独酌杯中酒”。

东晋文人陶渊明,嗜酒好饮,然家中贫穷,不能常得。

一年重阳节,家中无酒,只好摘菊盈把,携至野外,侧置久坐,凝思远望。

忽见一白衣而至,原是官府给役小吏,代表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

大喜过望,立地尽醉而归。

后来人们以“白衣送酒”表示雪中送炭,心想事成。

陶渊明为我国古代著名田园诗人,一生诗酒融为一体,其酒醉后写的“饮酒二十首”,一醉一诗,仅择一首如下:
古人赏我趣,
挚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
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
觞酌失行次。

不觉只有我,
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
酒中有深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衣送酒成语故事
白衣送酒成语故事
白衣送酒成语故事1
【注音】bái yī sòng jiǔ
【典故】白衣送酒侮渊明,急扫风轩洗破觥。

宋·苏轼《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问之》诗
【释义】身穿白衣的人前来送酒。

后泛指送酒的人。

也比喻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朋友正好送来,遂心所愿。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心想事成
【结构】主谓式
【同韵词】玄香太守、旁观袖手、唯唯否否、哓音瘏口、贪天之功以为己有、阋墙谇帚、南箕北斗、翘足企首、山行海宿、双拳不敌四手。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晋朝时期,彭泽令陶渊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毅然辞官归隐,从此躬耕终生。

有一年重阳节,因为家贫没酒喝,心情特别烦闷,独自在篱笆边散步,忽见一个穿白衣的人说奉王弘之命前来送酒,陶渊明
心中大喜,接过酒立即尽饮至醉
【成语示例】白衣送酒,只当闰重阳。

清·李渔《怜香伴·狂喜》
【成语例句】:故事说他在重阳节穷得没有酒喝,只好在园里摘了大把大把的菊花来吃,这时忽然有朋友王弘送酒来了,这故事就叫做"白衣送酒"。

白衣送酒成语故事2
1、白衣送酒的成语故事
东晋的著名大诗人陶渊明,名潜。

他的祖上曾做过大官,家境十分富裕,但到他这一代,家境已经没落。

他虽然曾经几次出去做小官谋生,但由于看不惯当时政治的腐败,不肯同世俗同流合污,几次辞官回家。

陶渊明辞官后,就在家中耕田自给,生活十分清苦。

他十分喜欢喝酒,乡里有名。

因此,乡亲们只要有酒,便请他一起去喝,他也不管主人认识不认识,总是欣然而去,直到喝醉了才回家。

一天,新任江州刺史王弘倾慕陶渊明的才名,特地来到他家拜访。

陶渊明不愿和官府来往,故意装作生病,不肯和王弘相见。

王弘无法可想,只得打道回府。

王弘把陶渊明的好朋友庞通之找来,把吃闭门羹的事告诉了他。

庞通之说:
“渊明兄过几天要到庐山去,你备了酒,我和你一起去半
路上等他。

我介绍你和他相识,你们一定会谈得来,成为朋友的。


于是,在陶渊明去庐山那天,王弘和庞通之在半路上候到了陶渊明。

庞通之把王弘介绍给陶渊明,陶渊明无法回避,三人便一起在路旁亭中饮起酒来。

三人一面喝,一面谈天说地,十分投机,一直吃到黄昏,陶渊明把到庐山去的事也忘了。

从这以后,王弘便经常和陶渊明来往,他看到陶渊明家境贫困,便常常派人送米送酒。

这年重阳节,菊花盛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酒兴勃发,想把酒持菊,可是拿出家中的'酒壶一看,里面已滴酒不剩,不觉十分扫兴。

正在这时,只见一个穿白衣的官府小吏挑了两坛酒走来,仔细一看,是王弘派人送酒来了。

陶渊明不由十分高兴,立即开坛痛饮,一醉方休。

后来,“白衣送酒”这个典故,用来指朋友正好送来你所渴望的东西,或者借指咏菊饮酒。

2、白衣送酒资料
【原文】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指官府给役小吏)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发音】bái yī sòng jiǔ
【解释】指晋·王弘遣白衣使送酒酌陶潜的故事。

身穿白衣的人前来送酒。

后泛指送酒的人。

也比喻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朋友正好送来,遂心所愿。

【成语举例】宋·苏轼《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白衣送酒舞渊明,急扫风轩洗破觥。

” 清·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二:“黄罗传柑之在元夜,白衣送酒之属重阳,以及曲江之三月三日,骊山之七月七夕,皆藉诗文得传。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心想事成
【出处】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
白衣送酒成语故事3
晋朝时期,彭泽令陶渊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毅然辞官归隐,从此躬耕终生。

有一年重阳节,因为家贫没酒喝,心情特别烦闷,独自在篱笆边散步,忽见一个穿白衣的人说奉王弘之命前来送酒,陶渊明心中大喜,接过酒立即尽饮至醉。

成语解释:白衣送酒(bái yī sòng jiǔ)
意思是:指晋·王弘遣白衣使送酒酌陶潜的故事。

身穿白衣的人前来送酒。

后泛指送酒的人。

也比喻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朋友正好送来,遂心所愿。

人员介绍: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南朝宋
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白衣送酒成语故事】
1.白衣送酒的成语故事
2.重阳节的传说故事:盂嘉落帽和白衣送酒
3.神话成语故事历史成语故事
4.龙的成语故事
5.成语故事的成语
6.罄竹难书的成语故事
7.免费的成语故事
8.情投意合的成语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