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勃朗峰》教学设计
登勃朗峰(教案)

登勃朗峰(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了解勃朗峰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其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气候条件等。
2. 掌握登山的基本技巧和安全知识,包括如何使用登山装备、如何应对高原反应等。
1.2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实地考察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1. 激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勇敢面对挑战、克服困难的意志。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勃朗峰的自然地理特征1. 地理位置:位于阿尔卑斯山脉,法国、意大利和瑞士三国交界处。
2. 海拔高度:4810米,为欧洲最高峰。
3. 气候条件:高山气候,四季分明,气温低,风力大。
2.2 登山的基本技巧和安全知识1. 如何使用登山装备:如登山鞋、登山杖、背包等。
2. 如何应对高原反应:如预防高原病、如何调整呼吸等。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勃朗峰的自然地理特征、登山技巧和安全知识。
3.2 演示法:展示登山装备的使用方法、演示如何应对高原反应。
3.3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登山基地,实地了解登山环境。
3.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登山过程中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
4.2 实践成绩:包括登山基地实地考察的表现、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五章:教学计划5.1 第一周:介绍勃朗峰的自然地理特征,讲解登山技巧和安全知识。
5.2 第二周:演示登山装备的使用方法,讲解如何应对高原反应。
5.3 第三周:组织学生参观登山基地,实地了解登山环境。
5.4 第四周:分组讨论登山过程中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材:准备有关勃朗峰的自然地理特征、登山技巧和安全知识的教材。
6.2 教具:准备登山装备的实物或模型,如登山鞋、登山杖、背包等。
6.3 场地:安排登山基地的实地考察地点,确保安全。
第七章:教学过程7.1 导入:通过展示勃朗峰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登山的兴趣。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9登勃朗峰教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9登勃朗峰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登勃朗峰》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
1. 学习并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课文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和文学知识。
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
1. 课文教材《登勃朗峰》。
2. 多媒体设备。
3. 学生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新课
1. 教师出示一张勃朗峰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勃朗峰是什么样的山峰,有什么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你见过类似的山峰吗?你觉得登山对人们有什么意义?
Step 2 学习课文
1.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Step 3 分组合作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关于勃朗峰的话题,例如:勃朗峰的攀登历史、勃朗峰的生态环境等。
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准备好相关的资料和展示方式。
3.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所选话题的内容和观点。
登勃朗峰(教案)

登勃朗峰(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了解勃朗峰的自然地理特征;2. 掌握登山的基本技巧和安全知识;3. 了解登山过程中的心理调适方法。
1.2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2. 提高学生的户外生存技能;3. 培养学生面对挑战、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1.3 情感目标1.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2.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勃朗峰简介1. 地理位置及特点;2. 登山历史及文化内涵。
2.2 登山技巧1. 装备选择与使用;2. 登山步伐与呼吸;3. 攀爬技巧与安全操作。
2.3 心理调适1. 应对高反及恐惧心理;2. 团队协作与沟通;3. 积极心态的培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1. 图片展示:勃朗峰的自然风光;2. 提问:同学们对勃朗峰的了解有多少?3.2 讲解1. 教师讲解勃朗峰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点;2. 学生分享了解到的登山知识;3. 教师示范登山技巧和安全操作。
3.3 实践1. 学生分组进行登山模拟训练;2. 学生尝试攀爬模拟岩壁;3. 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改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1. 评价自己在登山过程中的表现;2. 反思自己在团队协作中的优点和不足。
4.2 同伴评价1. 互相评价在登山过程中的表现;2. 提出改进建议。
4.3 教师评价1. 评价学生在登山过程中的技能掌握;2. 评价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五章:教学总结5.1 收获与反思1. 学生分享登山的收获;2.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登山过程中的成长。
5.2 建议与期望1. 学生提出改进意见;2. 教师对下一阶段教学的期望。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模拟登山1. 设计一场模拟登山活动;2. 学生分组进行模拟登山;3. 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改进。
6.2 户外生存技能培训1. 学习户外生存基本技能;2. 学生动手实践,如搭建帐篷、生火等;3. 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改进。
《登勃朗峰》教学设计

《登勃朗峰》教学设计《登勃朗峰》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勃朗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勃朗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感知文意,了解作者的游览经历。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描绘的写法。
3.品味精彩语句,感受景物之美。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作者游历,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描绘的写法。
难点:品味精彩语句,感受景物之美。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一组阿尔卑斯山和它的主峰勃朗峰的图片,学生谈观后感受。
勃朗峰,位于法国和意大利边境。
勃朗峰地势高耸,冬季积雪,夏不融化,白雪皑皑,颇为壮观。
勃朗峰山峰雄伟,风光旖旎,为登山运动胜地,是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也是西欧第一高峰,海拔4810。
90米,为阿尔卑斯山脉最大的旅游中心。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下著名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游历勃朗峰后如何描绘勃朗峰的美景的。
二、整体感知1.了解文体游记是散文的一种,是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
它以叙述为主兼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具有形式灵活、文情并茂的特点。
2.了解作者马克吐温(MarkTwain),美国作家、演说家。
“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这个笔名是当时船上的水手常用的一个术语,意思是“水深十二英尺”。
代表作品有小说《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3.检查预习,积累生字词,注意字音字形。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翌日(yì)辚辚(lín)俯瞰(kàn)皑皑白雪(ái)巉峻(chán)拾级(shè)灼灼(zhuó)霓裳羽衣(ní)(cháng)颠簸(bǒ)打嗝(gé)(2)解释重点词语。
翌日:次日。
巉峻:险峻陡峭。
逗留:打断旅程,中途停留。
【教学方案】登勃朗峰示范教案

【教学方案】登勃朗峰示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登勃朗峰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海拔、地理位置、气候等;(2)培养学生掌握登山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3)引导学生了解登勃朗峰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观察图片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观察能力;(2)利用地图、登山器材等工具,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3)通过模拟登山活动,提高学生的户外运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2)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克服困难的品质;(3)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登山运动的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登勃朗峰的自然地理特征;2. 登山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3. 登勃朗峰的历史和文化背景;4. 登山器材的选择和使用;5. 登山队伍的组织和分工。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登勃朗峰的自然地理特征、登山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登勃朗峰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教学难点:登山器材的选择和使用、登山队伍的组织和分工。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登勃朗峰的自然地理特征、登山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登勃朗峰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演示法:展示登山器材,讲解使用方法;演示登山动作,讲解技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登山队伍的组织和分工,分享心得体会。
4. 模拟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模拟登山活动,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登勃朗峰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登勃朗峰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海拔、地理位置、气候等。
3. 讲解登山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如攀爬、滑坡、装备选择等。
4. 讲解登勃朗峰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如登山英雄、登山文化等。
5. 展示登山器材,讲解使用方法,如登山鞋、背包、冰镐等。
6. 讲解登山队伍的组织和分工,如领队、协作、后勤等。
7. 组织学生进行模拟登山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八年级下册语文《登勃朗峰》教案(通用7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登勃朗峰》教案(通用7篇)八年级下册语文《登勃朗峰》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下册语文《登勃朗峰》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下册语文《登勃朗峰》教案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勃朗峰景色的奇异特点,体会作者的游踪的顺序。
2、了解旅途中的所见所遇之事。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运用优美和幽默的语言描写眼前景物、记叙所遇人物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大自然,以积极美好的心态面对生活。
重点体会作者以游踪和观察点的变化描写眼前景物。
难点体会作者优美和风趣的语言风格。
教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具有关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要问西欧最雄伟的山脉是什么山脉,那就是阿尔卑斯山脉;要问阿尔卑斯山脉上最高峻的山峰是哪座山峰,那就是勃朗峰。
今天,我们将穿越到一个世纪以前,跟随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去登游勃朗峰,这必定会是一次轻松愉快的旅行。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幽默大师、小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
作品风格以幽默和讽刺为主,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
主要的代表作品有《百万英镑》(短篇)等。
此外,马克?吐温还有自己的四大名著:《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苦行记》等。
勃朗峰是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也是西欧第一高峰,海拔4807米,法语意为“银白色山峰”,位于法国和意大利边境。
勃朗峰地势高耸,常年受西风影响,降水丰富。
冬季积雪,夏不融化,白雪皑皑,山体约有200平方公里为冰川覆盖。
勃朗峰设有空中缆车和冬季体育设施,为登山运动胜地;山峰雄伟,风光旖旎,为阿尔卑斯山最大旅游中心。
勃朗峰下筑有公路隧道,起自法国的沙漠尼山谷到意大利的库马约尔,长11、6公里,1965年建成通车,使巴黎到罗马的里程缩短了约220公里。
第19课登勃朗峰(教案)

2.教学难点
-对课文内容的深度理解,如作者的情感变化、景物描绘的细腻之处。
-识别并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灵活运用。
-指导学生将所学写作方法运用到实际写作中,提高写作水平。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体会作者的幽默、诙谐语言风格。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举例解释:
-生字词的学习是基础,通过课堂讲解、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并运用。
-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主线,了解作者的经历和感受。
-分析课文中时间顺序的安排和景物描绘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写作。
第19课登勃朗峰(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19课登勃朗峰》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
1.阅读理解: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作者马克·吐温游览勃朗峰的经历,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大意。
2.文学鉴赏:分析课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感受作者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3.写作技巧: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材料,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写作方法。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登勃朗峰》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课文内容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导入新课的问题,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旅行经历,这为后续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们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们体会到作者如何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勃朗峰的美景描绘得栩栩如生。同时,我也注意到,这部分内容对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丰富的实例进行解释,帮助他们突破难点。
《登勃朗峰》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登勃朗峰》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登勃朗峰》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登勃朗峰》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在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英语教材中,第四单元是“Travel with Me”,其中包括两篇文章,“Climbing Mount Everest”和“An Unforgettable Journey”。
本教学设计以第一篇“Climbing Mount Everest”为基础,通过阅读、听力、口语、写作等多种训练方式,深入探究作者登世界最高峰勃朗峰的心路历程和挑战,帮助学生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奋斗精神和重视生命价值的思想观念。
旨在培养学生探求、探索和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和语言运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登山的词汇、短语和句型。
(2)理解勃朗峰的相关知识,越野登山的危险性和保护山峰的意义。
(3)掌握读写等多种语言技能,尤其是如何讲述自己的成长和挑战。
2.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启发和激发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2)培养学生通过听、说、读、写掌握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激发学生对勇气和毅力的认识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自然保护和重视环境的态度和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阅读文章“Climbing Mount Everest”并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及人类征服勃朗峰的奋斗精神。
难点: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用英语描述自己的挑战和成果。
四、教学步骤Step 1: Lead-In为了引出主题,老师让学生观看一些登山者攀登勃朗峰的图片和视频。
并组织学生讨论一下:你对登山有什么了解和认识?你愿意登山吗?为什么?Step 2: Pre-reading老师通过播放“Climbing Mount Everest”的录音,让学生先听一遍,回答以下问题:(1)What is the article about?(2)What do you know about Mount Everest?(3)What do you think it takes for someone to climb Everest?Step 3: While-reading通过让学生阅读文章,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和挑战,以及人类征服勃朗峰的奋斗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勃朗峰》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与策略
教学策略:
《登勃朗峰》是人教2011版(2016年起始)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游记,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
阅读这类文章,随着作品去想象和遨游世界,可以让我们丰富见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登勃朗峰》选自马克·吐温散文集《天真汉在国外》中的一篇作品,作者以其深厚的写作天赋描绘了登勃朗峰时所见种种美景和为他们赶车的车夫,写景时笔下极富诗意,文采斐然;写人时刻画生动,尽显幽默本色。
课后的“阅读提示”分别从内容、结构、语言、技法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具体的阅读指导,通过旁批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阅读建议,教学本课应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
在指导学生回顾课文时,要培养学生圈点勾画的阅读习惯。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围绕游记三个基本要素进行阅读,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游记的基本要素,熟悉游记的写法与多样的风格;感知文章所写的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寄寓在景物中的情感,理解作者对景事的感悟与思考;揣摩品味课文的语言,欣赏、积累精妙的语句,领会游记多样化的语言风格。
学情分析:
对于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来说,已经积累了一定阅读经验,这篇课文写法比较自由,也没有太深的思想内容,教师可以多放手,让
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形成自己的看法。
课上要让学生细读多说,彼此交流,形成一个互相启发、互相调动的学习场,从而提升学生素养。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游记特点,把握游记基本要素。
(2)揣摩品味课文的语言,体会散文、小说两种笔法的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目标:感受——诵读——品味自主合作探究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品味本文优美又幽默的语言,了解文中所写景物、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领会本文多样化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本课激发兴趣
出示勃朗峰图片,创设情境,教师动情导入
(二):感知课文明确文体
1.听读“游记”,复习游记三个基本要素。
2.回读课文并思考:用一个词或一句比较精练的话概括你读完文章后最突出的印象。
(三)研读课文欣赏奇景
1.“游记”语句链接——山路-半山腰-山顶。
找一找作者的游踪。
2.“游记”语句链接——一朵朵白云就像一堆堆洁白的棉花,它们三五成群地飘在湛蓝的天空中,像在快乐地交谈。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景物的精彩句、段,说说你的阅读感受。
(四)研读课文乐享奇遇
3.“游记”语句链接——谢谢幽默的大飞老师!
你觉得文中有哪些幽默有趣的奇人奇事?试着找出来,说一说。
(五)研读课文领会感慨
4.“游记”语句链接——因为我没有放弃,才能享受到美丽的景色。
马克·吐温由眼前美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5.体会两种写作笔法的表达效果。
(六)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马克·吐温的游记《傻子出国记》
(七)迁移拓展实际运用
以小组为单位,为勃朗峰撰写几则宣传语:
1.请用能够概括勃朗峰景物特点的词语做宣传语。
2.请用创造性的语言做宣传语。
提示:从文中选一个短句或短语,重新组合。
例如:俯瞰清流急湍。
3.请用马克·吐温在登勃朗峰时的感受做宣传语。
(八)诵读小诗
将学生的宣传语连缀成诗,组织学生诵读,调动学生创造美的
积极性。
板书设计:登勃朗峰
马克·吐温
奇景奇遇
赞叹、珍惜
三:教学反思
(一):成功与收获
在这堂课中,课前导入由学生熟悉的人事自然导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此外,问题的设计简单明晰,提纲挈领,循序渐进,深入文本,贴近学生,注重了问题的开放性和答案的多元化,还提倡学生多角度阅读、有创意地解读。
在这堂课中,我提倡的返朴归真的阅读文本,从头至尾我没有将个人的阅读认识强加到教学中,没有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解读,真正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因此我认为这堂课从设计到实施到结束,有着全新理念的引导,教师真正做到了引导,而在学生身上真正体现了主人的身份。
(二):不足与缺憾
课后,我对这一堂课进行了总结反思,感觉主要存在以下三点不足:
1.揣摩体会重点词句表达效果,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也是培养学生对词语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的重要环节。
我在学生结合文本语句回答时,穿插了朗读效果很好,让学生对人物心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体会。
但由于时间分配不是很合理,以至此部分展开不充分,有些蜻蜓点水。
2.小组运用有待提高。
小组交流的方式、方法、以及时机都需进一步思考,以便使小组交流更具实效;小组的评价、激励措施还需完善。
3.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单一,不能随机应变。
(三):困惑与思考
1.在课堂上,学生不断生成的问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充分的研究和解决?
2.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既照顾群体的发展的同时又兼顾个性的张扬?二者应该如何有机结合?教,然后知不足,语文课堂永远充满了遗憾。
今后,我会针对我的不足,多听,多看,多请教,多实践,多研究,逐步完善自我,开拓自己的教学思路,一步步完善自己,使自己能够更快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