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及其开发利用以及研究进展分析

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及其开发利用以及研究进展分析作者:何志荣黄小林来源:《科学与财富》2015年第33期摘要: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纯天然,且安全性高,在实际的运用中已经逐渐替代其他人工食用色素。
文本对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概述,并对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的种类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的提取方法,为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开发利用研究进展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萃取天然,通常是从动植物或者微生物上提取,不仅可以为食物添加一些颜色,还富含了一些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比如维生素、氨基酸等。
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已经在生活中被大规模采用,包括餐饮、糖果、医药等。
用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代替人工合成色素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一、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的发展背景我国古代就有使用天然色素的记录,早在1300年前贾思腮所著的《齐民要术》中就记录了一些植物色素的提取方法和着色技巧。
植物源天然食色素色调自然,安全性高,有一定的营养价值。
但在色彩的稳定性和着色能力方面比较欠缺。
人工合成色素的出现,以其低廉的成本、稳定的色彩以及强大的着色能力迅速占领了市场的使用率。
随后,苏丹红事件爆发,各种人工合成色素的副作用被一一曝光。
大多数人工合成色素都具有一定的毒性,长期使用会有损人体健康,所以,人工合成色素开始被大面积禁用。
以挪威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已经明确禁止使用人工合成色素,很多国家允许使用的人工合成色素仅为几种。
我国允许使用的人工合成色素目前包括胭脂红、苋菜红、新红、赤鲜红(樱桃红)等几种。
人工合成色素的大规模禁用也让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重新成为研究的热点。
截止2015年,我国允许使用的天然食用色素有 40余种,是目前世界上批准使用天然着色剂最多的国家,这些天然食用色素包括β-胡萝卜素、焦糖色素、辣椒红、紫草红色素、花生衣红、蜜蒙黄、胭脂树橙、葡萄皮色素、甜菜红、可可色素、叶绿素、万寿菊色素、红花黄素、柑橘黄、番茄色素、黑豆红、栀子黄素等。
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缪少霞;王鹏;徐渊金;孙健;李昌宝;李丽
【期刊名称】《食品研究与开发》
【年(卷),期】2012(033)007
【摘要】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色调自然,安全性高,有些兼具营养和药理作用,目前
已逐渐替代人工合成色素.结合近年来的研究,从植物源天然色素的发展历史、分类、性质特点及适用范围、提取与纯化方法、分析鉴定及筛选等几个方面进行系统的论述.以期为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的深入研究及其开发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总页数】6页(P211-216)
【作者】缪少霞;王鹏;徐渊金;孙健;李昌宝;李丽
【作者单位】建德市质量计量监测中心,浙江建德311600;建德市质量计量监测中心,浙江建德311600;建德市质量计量监测中心,浙江建德311600;广西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7;广西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7;广西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7;广西农业科学院农
产品加工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7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植物源化妆品的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J], 张卫明;马世宏
2.长白山主要野生天然食用色素植物资源的调查及其开发利用 [J], 周繇
3.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的开发利用研究 [J], 霍锋;郑瑞杰;温海霞;张娅
4.尤溪县野生天然食用色素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 [J], 杨光天
5.山稔红天然食用色素开发利用的研究 [J], 钟海雁;邓毓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食用天然色素的应用及进展趋势

食用天然色素的应用及进展趋势目前食用色素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人工化学食用合成色素,这种色素大部份属偶氮类型化合物,对人体有必然的毒副作用;另一类是来源于天然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动物、微生物等的可食用色素,成为利用天然色素。
从添加量来看,食用色素在食物中占得比例很小,一样为产品的千分之几、万分之几乃至是十几万分之几。
可是在其他产品中的作用和在食物中的应用范围是其他任何产品添加剂所不可比拟的。
1979年美国的教授在进行色泽、香气和结构对产品阻碍的测评后指出:食用色素尽管用量甚微,但在食物总的质量评判指标中,色泽评分约占45%,这从理论上支持了人们延续几百年来对食物的最直接、最传统的评判标准。
那个标准确实是:衡量一个产品好坏,第一看它的色、香、味,而色泽又是第一名的。
从实践看,正是有了赤、橙、黄、绿、紫各类色泽的食用色素才组成了目前市场上五彩缤纷的食物,同时也丰硕了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
能够断言,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自身健康的期望和追求,植物类型食用天然色素的品种和应用领域将会不断扩大,天然食用色素的质量和对人体的功能性作用将会不断增强,在21世纪,食用天然色素产品将长青不衰,前景广漠。
1 天然色素的历史沿革能够说,对色泽的利用是人类进步的标志之一,当人类离开原始社会,对美感有了需求期望时,便有了利用色素的实践。
例如在明代,宫庭中和民间的一些时兴妇女利用紫草属植物的根皮染指甲进行装饰已是很普遍的现象;还有效红高粱的壳染制手织的大白布,做新娘的嫁衣、被褥等等也是普及面很广的一种方式;还有将红米或一些有色植物的叶或汁添加到菜肴和饭食中。
随着社会的进步,利用天然色素的方式在食物业和化妆品行业中慢慢普及,利用技术慢慢提高,天然色素慢慢成为美化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份。
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期社会上显现人工合成色素为止。
在1856年,英国的教授发明了世界第一个合成有机色素“苯胺紫”以后,随着飞速进展的工业化生产,许多有机色素被接踵合成。
植物性天然色素的研究进展

北方园艺2011(17):208~211
植物性天然色素的研究进展
王丽霞1,刘 坤2,张秀媛1
(1.河北北方学院农林科技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2.张家口市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河北张家口075000)
摘要:在人类食物的所有成分中,天然食用色素作为一类重要的、较为安全的食品添加剂, 应用于食品已有几个世纪的历史。它们不但具有呈色作用,而且还有营养与保健功能,对人体健 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开发利用天然色素在食品工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现对几种 植物性天然色素的特性功能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以促进色素工业的发展。 关键词:食品;天然色素;特点;应用现状 中图分类号:TS 2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009(2011)17一0208—04 食用色素可以改善食品色泽,是食品添加剂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食用色素分为人工合成色素和天然 色素2种类型。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关 注,陆续发现合成色素中不少品种具有严重的慢性毒 性和致癌性。经过国内外研究发现,天然色素不仅安 全性高,色调柔和,再现了大自然的色彩,而且有些具 有一定的生理活性,属于功能性天然食用色素,提高了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赖度。 目前,世界各国正大力开发和利用食用天然色素, 合成色素则将逐渐被天然色素所取代。天然色素广泛 存在于多种生物体,根据其来源划分,主要包括矿物色 素、植物色素、动物色素、微生物色素等[1]。而大多矿 物色素对人体有害,不能用于食品的着色,动物及微生 物色素的应用较少,植物色素是应用最多的一类,其使 用非常广泛,应用于饮料、糖果、糕点、酒类等食品和保 健食品的着色[2]。
6|。
王威等[171将玉米黄色素添加到人造奶油、硬糖、 软糖中,结果显示,人造奶油呈现自然黄色,硬糖呈现 稳定的黄色,软糖着色后色泽自然、逼真、可代替合成 色素使用。另外,玉米黄色素广泛存在于水果、蔬菜、 花卉中,目前美国新奥尔良食品研究所与Kemin公司 合作,共同推出含加玉米黄色素营养成分的眼保健 饮料。 3.3姜黄色素 姜黄色素又称为姜黄素,是从中药姜黄中提取的 一种天然色素。姜黄素的主要成分包括姜黄素、脱甲 氧基姜黄素和脱双甲氧基姜黄素,是大自然中极为稀 少的二酮类有色物质。 姜黄色素的结晶是橙黄色粉末,有特殊的芳香气 味,具有亲脂,易溶于甲醇、乙醇、碱和冰醋酸,微溶于 水、苯和乙醚等,但在水溶液中不稳定。在酸性和中性 溶液中显黄色,在pH>9的碱性溶液中显红色。 A13十、Fe抖和Cu2+等金属离子及强光、高温等影响姜 黄色素的稳定性,但蔗糖、淀粉以及Na+、C1一和Zn2+ 等离子对色素的影响不大n引。 姜黄色素通过改变诱变物代谢和间接抑制诱变物 代谢起到抗诱变作用;通过清除自由基,抑制癌细胞表 达和致癌物的活化,具有抗肿瘤作用;通过抑制空气和 Fe2T、Cu2+氧化脂质和抑制亚硝酸氧化血红蛋白以防 止DNA的氧化损伤,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够抑制细胞 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U)L),从而具有降血脂和抗 动脉粥状硬化作用[1…。梁锦丽等研究表明,姜黄色素 对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肉、面包、豆腐和葡萄汁具有一定的防腐性[2
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进展_缪少霞

专题论述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进展缪少霞1,王鹏1,徐渊金1,孙健2,3,*,李昌宝2,李丽2(1.建德市质量计量监测中心,浙江建德311600;2.广西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7;3.广西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7)摘要: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色调自然,安全性高,有些兼具营养和药理作用,目前已逐渐替代人工合成色素。
结合近年来的研究,从植物源天然色素的发展历史、分类、性质特点及适用范围、提取与纯化方法、分析鉴定及筛选等几个方面进行系统的论述。
以期为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的深入研究及其开发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植物源;食用色素;开发;利用;理论基础Review on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Natural Edible Pigments from Plant SourcesMIAO Shao-xia 1,WANG Peng 1,XU Yuan-jin 1,SUN Jian 2,3,*,LI Chang-bao 2,LI Li 2(1.Jiande Supervision Testing Center of Quality and Metrology,Jiande 311600,Zhejiang,China;2.Institute of Agro-foodScience &Technology,Gu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Nanning 530007,Guangxi,China;3.Guangxi CropGenetic Improvement Laboratory,Nanning 530007,Guangxi,Chin a )Abstract :Natural edible pigments from plants exhibit inartificial color in appearance.They are safe for our health,and some of them possess nutritional and medicinal benefits.Therefore,at present,the natural plant pigments have gradually substituted for artificial ones.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reviewed history,category,property and utilization,extraction and purification,as well as identification and selection of natural edible pigments from plants.This review would be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thei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Key words :plant sources;edible pigments;development;utilization;theoretical foundation基金项目: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课题(桂科攻10100009-2)作者简介:缪少霞(1981—),女(汉),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食品检测。
食品中的天然色素提取与应用研究

食品中的天然色素提取与应用研究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对合成食品添加剂的担忧,对天然色素的研究与应用日益受到关注。
天然色素可以从植物、动物或微生物中提取而来,其具有安全无害、色泽鲜艳、稳定性好等特点,成为食品行业的热门研究领域。
一、天然色素的提取方式目前,常规的天然色素提取方法主要包括常温浸提法、酶法提取、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等。
常温浸提法是最常见的提取方法,通过溶剂和食材的浸泡来萃取颜色。
酶法提取则是利用酶的作用使色素从原料中释放出来,该方法操作简单且无需高温,能保留更多的天然活性物质。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则是在高压下使溶剂达到超临界状态,提取效率更高且绿色环保。
二、常见的天然色素及其应用1.胡萝卜素胡萝卜素是一种常见的橙红色素,主要存在于胡萝卜、西红柿、柑橘等植物中。
其具有抗氧化、抗癌、免疫增强等多种功效。
在食品行业中,胡萝卜素被广泛应用于面包、饼干、果汁等产品的着色中,不仅增加了产品的色彩吸引力,还增加了营养价值。
2.花青素花青素是一种紫红色素,可从紫甘蓝、蓝莓、葡萄等植物中提取。
花青素具有抗炎、降血压、抗心脑血管疾病等功效。
在食品行业中,花青素可以应用于果酱、冰淇淋等产品的着色中,不仅赋予产品独特的颜色,还提升了口感和营养价值。
3.叶绿素叶绿素是一种绿色素,广泛存在于绿色蔬菜中。
叶绿素具有降血糖、抗癌、解毒等多种功效。
在食品行业中,叶绿素可用于绿色饮料、绿色糕点等产品的着色中,赋予产品天然的绿色。
4.胭脂红胭脂红是一种红色素,常用于糖果、饮料、蛋糕等产品的着色中。
胭脂红主要提取于胭脂虫等昆虫或者深红色植物中,具有良好的色彩稳定性和耐热性。
三、天然色素的加工与应用天然色素的应用不仅仅限于食品领域,在制药、化妆品等行业也有广泛的应用。
天然色素的加工可以通过胶体分散技术、微胶囊化技术等进行。
胶体分散技术能够使天然色素分散均匀,提高其可溶性和稳定性。
微胶囊化技术则可以增加色素的稳定性和保护色素免受光热等外界条件的影响。
天然食用色素的开发利用及研究进展

XXXXX大学食品添加剂专业文献综述题目: 天然食用色素的开发利用及研究进展姓名: XXX学院: XXXXXXX专业: XXXXXXXX班级: XXXXXXXX学号: XXXXXXXX成绩:指导教师: XXX职称:XXX2015年5月4日天然食用色素的开发利用及研究进展摘要:食品色素在食品工业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随着食品安全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人们逐渐将目光转移到天然食用色素上来,用天然食用色素代替人工合成色素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天然食用色素;色素分类;获得方法色素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食品工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如酒类、饮料、糖果、糕点、肉类、乳类,食品的色泽是食品感官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色素可以保证其良好的感官要求。
随着近代化学的发展,使人工化学合成的色素很大范围内主宰了色素市场。
但由于合成色素一般带有不同程度的毒性,有的甚至是致癌物质,因此天然色素在食用和药用上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天然色素有望逐渐代替合成色素[1]。
天然食用色素主要从自然界各种植物中提取,其中很多品种,均具有生理活性,相对合成着色剂而言,更加安全无毒。
1 天然食用色素概况1.1 色素的定义及分类色素也称为着色剂,它是一种能使食品着色的添加剂。
天然食用色素主要来源于动、植物,微生物。
从植物中提取的色素如胡萝卜素、姜黄素、花青素等;从动物中提取的色素有虫胶色素、紫胶红、胆红素、血红素等;核黄素、红曲素等是从微生物中提取得到的色素,在古代,人们酿红酒就是利用红曲色素。
合成色素是通过化学方式从煤焦油中提取加工合成[2]。
1.2 天然食用色素研究概况人类很早即已使用天然色素为食品着色,我国古代就有关于栀子黄、茜草红、蓼蓝等用于着色的记载。
植物源天然色素具有营养价值丰富、色调柔和、安全性高等优点,有些还具一定的药理作用(如降压、利胆、补肝和益肾等),但其色素不稳定,着色能力较差。
食品中的天然色素的提取与应用研究

食品中的天然色素的提取与应用研究概述:食品中的天然色素是指从天然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提取的具有色彩的物质。
这些色素不仅可以用于增加食品的色彩,提升食欲,还能够满足消费者对天然、无添加的需求。
因此,对食品中天然色素的提取与应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天然色素的提取方式:1. 植物来源的天然色素可以通过浸提、溶剂萃取和超临界流体萃取等方法进行提取。
其中,超临界流体萃取是一种新兴的技术,可以在氮气和二氧化碳的高压下进行,提取效果较好。
2. 动物来源的天然色素可以通过蛋白酶酶解、酸性水解等方法分离提取。
这些方法不仅能够有效提取天然色素,还可以实现其部分结构的改变,进一步提高其稳定性和溶解性。
3. 微生物来源的天然色素可以通过发酵、提取和纯化等技术进行提取。
这些色素常用于酸奶、冰淇淋等乳制品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溶解性。
天然色素的应用研究:1. 色素的稳定性:天然色素在光照、氧气、酸碱度等因素的影响下容易发生分解。
因此,研究人员常通过微胶囊化、复合胶囊化等方法,以提高色素的稳定性。
2. 色素的溶解性:天然色素在食品制造过程中的溶解性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开展相关研究有助于寻找提高色素溶解性的方法,确保色素充分溶解在食品中,提升色素的使用效果。
3. 色素的剂量安全性:对于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提取的天然色素,其使用剂量的安全性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研究者常通过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评估色素的毒性和剂量安全范围。
4. 色素的抗氧化性:一些天然色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可以保护人体免受自由基的损害。
这些色素的应用研究有助于为食品添加剂的开发提供优质的抗氧化候选物。
天然色素的应用前景: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关注度提高,对天然色素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天然色素具有无毒、无害、无副作用的特点,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和个人健康的追求。
因此,未来天然色素在食品行业的应用前景广阔。
结论:食品中天然色素的提取与应用研究对于提高食品的品质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论述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进展缪少霞1,王鹏1,徐渊金1,孙健2,3,*,李昌宝2,李丽2(1.建德市质量计量监测中心,浙江建德311600;2.广西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7;3.广西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7)摘要: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色调自然,安全性高,有些兼具营养和药理作用,目前已逐渐替代人工合成色素。
结合近年来的研究,从植物源天然色素的发展历史、分类、性质特点及适用范围、提取与纯化方法、分析鉴定及筛选等几个方面进行系统的论述。
以期为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的深入研究及其开发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植物源;食用色素;开发;利用;理论基础Review on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Natural Edible Pigments from Plant SourcesMIAO Shao-xia 1,WANG Peng 1,XU Yuan-jin 1,SUN Jian 2,3,*,LI Chang-bao 2,LI Li 2(1.Jiande Supervision Testing Center of Quality and Metrology,Jiande 311600,Zhejiang,China;2.Institute of Agro-foodScience &Technology,Gu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Nanning 530007,Guangxi,China;3.Guangxi CropGenetic Improvement Laboratory,Nanning 530007,Guangxi,Chin a )Abstract :Natural edible pigments from plants exhibit inartificial color in appearance.They are safe for our health,and some of them possess nutritional and medicinal benefits.Therefore,at present,the natural plant pigments have gradually substituted for artificial ones.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reviewed history,category,property and utilization,extraction and purification,as well as identification and selection of natural edible pigments from plants.This review would be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thei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Key words :plant sources;edible pigments;development;utilization;theoretical foundation基金项目: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课题(桂科攻10100009-2)作者简介:缪少霞(1981—),女(汉),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食品检测。
*通信作者:孙健(1978—),男,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农产品加工研究。
天然食用色素直接从天然资源(如动植物组织、微生物)中获取,使用较多的是植物性色素。
天然植物性色素能使食品形成一定颜色,刺激人们的视觉,从而增进食欲,现已广泛应用于饮料、酒类、调味品、糖果、医药等行业生产中。
1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的研究概况人类很早即已使用天然色素为食品着色,我国古代就有关于栀子黄、茜草红、蓼蓝等用于着色的记载[1]。
植物源天然色素具有营养价值丰富、色调柔和、安全性高等优点,有些还具一定的药理作用(如降压、利胆、补肝和益肾等)[2],但其色素不稳定,着色能力较差。
相反,人工合成色素稳定性好、着色力强、色彩鲜艳,并且生产成本较低,在食品中被迅速推广使用。
随着苏丹红事件的爆发,大多数化学合成色素具有的致泻性、慢性毒性和潜在的致癌性等危害陆续被报道,这些危害主要是由于砷、铅、铜、苯酚、苯胺和硫酸盐等有毒物质残留所致[3]。
20世纪中期,全世界大概有100多种化学合成色素,现只剩60多种;日本曾批准使用27种化学合成色素,现已减少到9种;美国当时允许使用35种,现仅有7种;此外,挪威等一些国家已完全禁止使用任何化学合成色素。
其他国家,如印度、挪威、瑞典、芬兰、法国、丹麦等已禁止使用偶氮类合成色素[4]。
目前我国批准使用的食用合成色素包括胭脂红、苋菜红、新红、赤鲜红(樱桃红)、诱惑红、日落黄、柠檬黄、亮蓝、靛蓝和它们各自的铝色淀[5]。
截至2005年,世界上允许使用50多种食用天然食品研究与开发F oo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12年7月第33卷第7期211色素[6]。
FAO/WHO允许使用的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有叶绿素铜钠(钾)盐等多种;美国允许生产和使用的主要有胭脂树橙等[7];日本在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其允许使用的天然色素达40多种,包括焦糖色素、紫草红色素、胭脂树橙、葡萄皮色素、甜菜红、可可色素、叶绿素、万寿菊色素、红花黄素、番茄色素、栀子黄素等[8]。
在国标GB2760-2011《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我国允许使用的食用天然色素共40多种,包括柑橘黄、叶绿素铜钠盐、焦糖色、番茄红、红花黄、姜黄、玫瑰茄红、辣椒红、辣椒橙、茶黄素、茶绿素、胭脂树橙、胭脂虫红等。
我国食用着色剂产量约28000t,其中大多数是天然色素,其年产量约为25000t。
我国的焦糖色、红曲红、辣椒红、叶黄素、栀子黄等色素均已规模化生产,打入了国际市场[3]。
我国植物资源丰富,云南西双版纳、武陵山区、秦巴山及东北长白山是天然色素植物资源较为集中的地区,其中玉米、红花、辣椒、栀子等品种为我国发展天然色素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9]。
2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的分类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种类多样,可根据以下进行分类。
根据原料来源不同分类见表1。
根据形态分为:(1)以原始形态使用的,如果酱类和浓缩果汁类等;(2)对原材料直接采用干燥、粉碎处理得到的,如茶叶末等;(3)提取原料中的色素成分,浓缩或直接干燥成粉末状,如玫瑰茄红色素、番茄红色素、柑橘黄色素等,现在大部分研究的天然色素都属此类;(4)经酶处理后得到的天然色素,如栀子黄色素;(5)人工合成的原本是天然存在的色素,如核黄素,β-胡萝卜素[10]。
根据色调不同大致分为:蓝绿序列、红紫序列和黄橙序列等。
此外,由于溶解性不同还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色素两大类。
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化学结构复杂,品种较多,大致包括:吡咯色素、多烯色素、酚类色素、醌类色素和其他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
2.1吡咯色素这是一类具有卟啉类结构的化合物,主要指叶绿素,易溶于各种有机溶剂。
叶绿素中研究得较多的是蓝绿色的叶绿素A和黄绿色的叶绿素B,是由叶绿酸、叶绿醇和甲醇缩合而成的二醇酯[11]。
在植物体内以与蛋白质结合的形式存在,它能使瓜果蔬菜呈现绿色,具有补血、活化细胞、抗菌消炎和抑制癌细胞生成等功效。
它的性质很不稳定,在热、光、氧化等条件作用下均可受损。
在稀碱条件下稳定性好,在稀酸条件下由于Mg2+被H+取代作用后失色[12],但如果用含铜化合物代替镁,络合的铜原子比Mg2+牢固的多,得到的绿色制品相对比较稳定,因此一般将叶绿素制成铜钠盐以提高其稳定性。
2.2多烯色素多烯色素,又叫类胡萝卜素,它是由异戊二烯残基组成、以共轭双键相连而成的一类色素。
其在预防疾病、清除自由基、提高免疫力和延缓衰老等人类健康方面起重要作用[13]。
具统计,全球每年生产的天然类胡萝卜素约1亿吨,是目前国际上开发和应用最广泛的天然色素之一,大多数以叶黄素、新叶黄素、岩藻黄素和紫黄素4种形式存在。
现在有600多种天然类胡萝卜素的化学结构已经确定,其中有50余种能转变成V A,并且自然界中所有的V A都来源于类胡萝卜素[14]。
根据结构和溶解性差异,类胡萝卜素分为:①胡萝卜素类,包括番茄红素及α、β、γ-胡萝卜素等。
其中,β-胡萝卜素在自然界中含量最多,分布最广,颜色黄橙色,它是VA的前体,具较高的营养价值,常作食品营养强化剂。
②叶黄素类,自然界中该色素主要有胭脂树橙色素、玉米黄素、藏红花素等。
类胡萝卜素相对比较稳定,较耐热,当溶液pH变化时不变色,并且遇锡、锌、铜、铝、铁等离子也不改变,着色力强。
由于其共轭不饱和双键特性,使其具有较强与氧反应的能力,在生物体内具有重要的抗氧化防御作用。
因此,绝大部分类胡萝卜素都是单线态氧及自由基的清除剂,可与氧以及由于亚油酸氧化而产生的自由基快速反应,中断过氧化链式反应。
如遇强氧化剂,双键断裂,发色基团遭破坏而失去色泽[15]。
天然色素产品中,类胡萝卜素常呈很细微的分散形式存在。
2.3酚类色素酚类色素是包含多元酚结构的衍生物,结构骨架为C6-C3-C6,可分为花青素类、花黄素和鞣质等3类色素。
2.3.1花青素类花青素属于黄酮类化合物,溶于水。
现已发现23类表1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原料的来源Table1The source of materials for the natural edible pigmentsfrom plants原料来源色素名称果实仙人掌、桑椹、葡萄果皮、可可、栀子、辣椒、柑橘皮、紫玉米、角豆、黑豆皮、杨梅、西红柿、胭脂树红(红木种子)根茎姜黄、茜草根、红甜菜、甘草、胡萝卜、紫草根花红花、玫瑰花、金盏花、番红花叶各种绿色植物的叶,如:菠菜、茶叶藻类螺旋藻类等专题论述缪少霞,等:植物源天然食用色素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进展212花青素,它们以不同方式和各种单糖结合形成500多种花色苷。
常见成苷的糖有阿拉伯糖、葡萄糖、半乳糖、鼠李糖、木糖等5种[16]。
食品中主要的花色苷有6种,分别是飞燕草色素、天竺葵色素、芍药色素、矢车菊色素、牵牛花色素和锦葵色素[17]。
这类色素基本结构为2-苯基苯并吡喃,常见的是其氯化物。
目前研究较多的花色苷类色素有高粱红色素、萝卜红色素、葡萄皮红色素、黑米红色素、玫瑰茄色素、山楂红色素、越橘红色素、紫玉米色素、蓝靛果色素等[18]。
花青素对光、热、氧化剂、抗坏血酸敏感,放置时间久可导致褪色或变成褐色。
由于花色苷分子构型不同,在不同pH条件下,颜色各异:pH<7显红色,pH8.5左右显紫色,pH11显蓝色(或蓝紫色)[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