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食品中允许使用的色素

合集下载

第六章 色素

第六章  色素

毒 性

大鼠经口LD50>2g/(kg体重),
小鼠经口服LD5012.75g/(kg体重)。 1985年FAO/WHO规定: ADI为0~7.5mg/(kg体重)。
五、日落黄及日落黄铝色淀
日落黄及日落黄铝色淀
概述
性状
制法
毒性
使用
概 述
HO NaO 3 S N N
SO 3 Na
性 状




红色至红褐色颗粒或粉末,赤藓红铝色淀为紫红色粉末 易溶于水(10g/100ml 室温),溶于乙醇、丙二醇和 甘油;中性水溶液呈红色,酸性时有黄棕色沉淀,碱性 时产生红色沉淀,不溶于油脂。 赤藓红铝色淀不溶于水及有机溶剂; 赤藓红耐热(105oC)、耐还原性好, 耐光、耐酸性差 其铝色淀有较好的耐光耐热性,在酸性中可发生沉淀。 赤藓红具有良好的的染着性,特别是对蛋白质染着性尤 佳。在需高温焙烤的食品和碱性及中性食品着色力较其 他色素强。吸湿性强。
由于合成色素的安全性问题,各国对其使用严格限制, 不单在品种和质量上有明确的限定,在生产单位也有 明确的限制,我国指定上海市染料研究所为全国独家 生产厂。 各国准许使用的合成色素品种各不相同,现允许使用 的仅有39种,我国8种,美国10种(品种有所不同) 英国22种,欧共体约22种,日本11种见表6-1 由于各国对食用色素的名称常用编号表示,如美国为 “FD&. No”,欧共体为EEC No.,英国、日本各有 不同,表6-1中有编号者即为该国用的合成色素极其 正规名称。

√ √
黄 6 黄 5
√ √
E110 E102 (E)154
一、苋菜红及苋菜红铝色淀

(一)苋菜红
苋菜红

食用色素

食用色素

食一、食用色素法规标准比较食用色素分类食用色素分为两类:焦油类合成色素、天然色素。

一、焦油类合成色素人工合成色素是指用人工化学合成方法所制得的有机色素,主要是以煤焦油中分离出来的苯胺染料为原料制成的。

焦油合成色素多以苯、甲苯、萘等化工产品为原料,经过磺化、硝化、卤化、偶氮化等一系列有机反应化合而成。

自从1856年英国的Perkins第一个合成苯胺紫以来,许多色素相继被合成。

合成色素一般较天然色素具有性质稳定、色彩鲜艳、牢固度大、性能稳定、易于着色并可任意调色、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等优点,因而受到食品行业的青睐。

世界各国使用合成色素最多时,品种多达100余种,随着人类对合成色素的毒性和危害的深入了解,许多国家加强了对合成色素的使用管理,已将一部分从允许使用的合成色素名单中删去或严格限量使用。

现在各国允许作为合成色素品种越来越少。

目前,世界允许使用的食用合成色素都是水溶性色素。

其实,合成色素也有许多是油溶性色素,但油溶性色素不溶于水,进入人体后因容易蓄积而不易排出体外,其毒性都比较大,各国都不再允许使用这类色素。

而为了避免色素混色,需要增强水溶性色素在油脂中的分散性,提高色素对光、热、盐的钝性,还生产了将色素制成它的铝色淀产品而广泛使用。

二、天然色素1、植物色素植物色素来源于天然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如甜菜红、葡萄和辣椒。

植物色素大多为花青素类、类胡萝卜素类、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生物活性物质,是植物药和保健食品中的功能性有效成分。

绝大多数植物色素安全性高。

植物色素的着色色调比较自然,既可增加色调,又与天然色泽相近,是一种自然的美。

但植物色素种类繁多,性质复杂,就一种植物色素而言,应用时的专用性较强,应用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

大部分植物色素染着力较差,染着不易均匀,不具有合成色素的鲜丽明亮。

植物色素在植物体中含量较少,分离纯化较为困难,其中有的共存物存在时还可能产生异味,因此生产成本较合成色素高。

同时,大部分植物色素对光、热、氧、微生物和金属离子及值变化敏感,稳定性较差;使用中一部分植物色素须添加氧化剂、稳定剂方可提高商品的使用周期。

《新加坡食品条例》—色素的使用规定

《新加坡食品条例》—色素的使用规定

《新加坡食品条例》—色素的使用规定新加坡对于食品分类及定义、食品添加剂和污染物等食品安全通用要求均在新加坡食品条例(G.N. No. S 264/1988)里进行了规定。

一、食品添加剂使用原则新加坡食品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15至28条款规定了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类别及使用原则,其中第20条款为色素的使用规定。

该条款明确禁用含有α-萘胺、β-萘胺、联苯胺、对氨基联苯(联苯基胺)或其衍生物及多环芳烃的合成有机色素,且不得销售、宣传、生产、运输、运送或进口任何未经加工却含有或使用色素(用于标记用途的除外)的肉类、家禽肉、鱼肉、水果或蔬菜(坚果外壳可使用允许使用的色素)。

二、允许使用的色素新加坡允许使用的色素在条例附表5部分列明,包括合成有机色素和其他色素两部分。

第一部分允许使用的合成有机色素包括红色相(诱感红AC、苋菜红、偶氮玉红、赤藓红、胭脂红4R),黄色相(喹啉黄、落日黄FCF、柠檬黄),绿色相(叶绿素铜化合物、叶绿素铜钾盐、叶绿素铜钠盐、固绿FCF、食用绿S),蓝色相(亮蓝FCF、靛蓝),棕色相(巧克力棕色HT),黑色相(亮黑PN)。

第二部分为允许使用的其他色素,包括来自于可食用的水果和蔬菜的色素;食品加工过程中通常使用的来自植物的花、叶、根或其他部位的色素;上述色素的纯颜色成分;焦糖色及来自于胭脂虫红的颜色;氧化铁、炭黑(仅来自植物)、二氧化钛(仅用于外部着色和食物糖衣),叶片状或粉状的金、银或铝;附表中铝盐或钙盐(色淀)的水溶性颜色;从螺旋藻中提取的螺旋藻提取物或蓝藻花青素。

若条例没有特别指明,食品添加剂必须符合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FAO/WHO)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对食品添加剂安全性评估和规格要求。

三、色素使用规定对于哪些产品类别可以使用色素,一些食品可以直接通过产品定义判断,例如,冷冻甜点产品定义中明确该产品允许使用色素,蜂蜜产品定义明确禁止使用色素。

那么,对于定义中没有规定的产品,如何确定能否添加色素依据《新加坡食品添加剂要求的指导信息》,只要条例中没有明确禁止,产品就可以按照良好生产规范添加新加坡允许使用的色素。

食品添加剂标准色素含量

食品添加剂标准色素含量

食品添加剂标准色素含量食品添加剂是指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延长食品保质期、增加食品的色、香、味等特性而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所添加的各种化学物质。

其中,色素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可以增加食品的色彩吸引力,提升食品的美观性。

然而,过量使用食品色素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各国针对食品色素的使用量制定了相应的标准。

在我国,食品色素的使用受到严格的监管,其使用量必须符合国家标准。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的规定,食品色素的使用量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最大使用量和残留标准。

具体来说,食品色素的使用量应当符合国家标准中规定的每种食品色素的最大使用量和残留标准。

一旦超出规定的使用量,将被认定为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对此相关部门将进行严厉的处罚。

针对食品色素的使用量,国家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各种食品色素的最大使用量和残留标准。

比如,对于食品中使用的柠檬黄,其最大使用量和残留标准均有详细的规定。

另外,对于不同类型的食品,食品色素的使用量也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的食品类型来确定合理的使用量。

除了国家标准外,食品生产企业还需遵守国际上的相关标准,比如欧盟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等。

这些标准对食品色素的使用量也有着详细的规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这些标准,确保食品色素的使用量符合国际标准。

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对食品色素的使用量进行严格控制,不仅可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也可以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因此,食品生产企业在使用食品色素时,务必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进行操作,合理控制食品色素的使用量,以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总的来说,食品添加剂标准色素含量的合理使用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和消费者健康至关重要。

各国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食品生产企业来说是一种约束,但也是一种保障。

只有严格遵守相关标准,才能够确保食品色素的使用量在合理范围内,从而保证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希望食品生产企业能够高度重视食品色素的使用问题,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操作,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放心的食品产品。

天然色素在各国的使用

天然色素在各国的使用

焦糖色(非氨 法) 花青素类(玫 瑰红、月季 红) 可可色素
Caramel color
E 150
NO.100















×
Cacao color
NO.81

备注: 1.INS:国际编码系统 S:中国编码系统 3.C.I.:染料索引号
韩国 √
瑞士 √
联合国食 品法规 √
德国 √
红花黄
不允许作为食用 Safflower Yellow 色素,但可用作 特殊的香料 Annatto β-carotene E 160﹝b﹞ E 160a﹝ii﹞ E 160a
NO.397
×
×


胭脂树橙 β-胡萝卜素
NO.19
√ √ √
√ √ ×
√ √ √ √




天然胡萝卜素 Natural carotene 栀子蓝 藻蓝 叶绿素铜钠盐 叶绿素铜 叶绿素/叶绿 素镁 二氧化钛 植物炭黑 焦糖色(氨法) Gardenia Blue
色素产品在各国的使用
名称 辣椒红 萝卜红 红米红 葡萄皮红 高粱红 红曲红 胭脂虫红酸 番茄红素 红花红 胭脂虫红 紫胶红 紫草红 甜菜红 叶黄素 姜黄色素 栀子黄 Carminc Lac Red Gromwell Pigment Beet Root Red Lutein Curcumin Gardenia Yellow E 162 E 161﹝b﹞ E 100 E 164 NO.136 不允许作 为食用色 素,但可 用作特殊 的香料 √ √ NO.321 NO.134 × Sodium copper chlorophyllin Copper Chlorophyllin Chlorophylls Titanium Dioxide Carbon Black Power Caramel color E 141 E 141﹝i﹞ E 140 E 171 E 153 E 150 NO.158 √ NO.220 NO.10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E 120 英文 Paprika Red Radish Red Red Rice Red Grap Skin Extract Kaoliang Color Monascus Colors Carminc Acid E 120 欧洲 E 160﹝C﹞ E 163 E 163 E 163 NO.365 NO.181 NO.394 √ √ √ √ NO.462 NO.211 NO.34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日本 NO.286 √ 美国 √ 澳大利亚 √ √ 加拿大 √ 中国 √ √ √ √ √ √ √ √ √ √ √ √ √ √ 英国 √ 法国 √ FAO/WHO √ 新加坡 √

食用色素法规标准比较

食用色素法规标准比较

食用色素法规标准比较食用色素分为两类:焦油类合成色素、天然色素。

一、焦油类合成色素人工合成色素是指用人工化学合成方法所制得的有机色素,主要是以煤焦油中分离出来的苯胺染料为原料制成的。

焦油合成色素多以苯、甲苯、萘等化工产品为原料,经过磺化、硝化、卤化、偶氮化等一系列有机反应化合而成。

自从1856年英国的Perkins第一个合成苯胺紫以来,许多色素相继被合成。

合成色素一般较天然色素具有性质稳定、色彩鲜艳、牢固度大、性能稳定、易于着色并可任意调色、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等优点,因而受到食品行业的青睐。

世界各国使用合成色素最多时,品种多达100余种,随着人类对合成色素的毒性和危害的深入了解,许多国家加强了对合成色素的使用管理,已将一部分从允许使用的合成色素名单中删去或严格限量使用。

现在各国允许作为合成色素品种越来越少。

目前,世界允许使用的食用合成色素都是水溶性色素。

其实,合成色素也有许多是油溶性色素,但油溶性色素不溶于水,进入人体后因容易蓄积而不易排出体外,其毒性都比较大,各国都不再允许使用这类色素。

而为了避免色素混色,需要增强水溶性色素在油脂中的分散性,提高色素对光、热、盐的钝性,还生产了将色素制成它的铝色淀产品而广泛使用。

二、天然色素1、植物色素植物色素来源于天然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如甜菜红、葡萄和辣椒。

植物色素大多为花青素类、类胡萝卜素类、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生物活性物质,是植物药和保健食品中的功能性有效成分。

绝大多数植物色素安全性高。

植物色素的着色色调比较自然,既可增加色调,又与天然色泽相近,是一种自然的美。

但植物色素种类繁多,性质复杂,就一种植物色素而言,应用时的专用性较强,应用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

大部分植物色素染着力较差,染着不易均匀,不具有合成色素的鲜丽明亮。

植物色素在植物体中含量较少,分离纯化较为困难,其中有的共存物存在时还可能产生异味,因此生产成本较合成色素高。

同时,大部分植物色素对光、热、氧、微生物和金属离子及值变化敏感,稳定性较差;使用中一部分植物色素须添加氧化剂、稳定剂方可提高商品的使用周期。

《新加坡食品条例》—色素的使用规定

《新加坡食品条例》—色素的使用规定

《新加坡食品条例》—色素的使用规定新加坡对于食品分类及定义、食品添加剂和污染物等食品安全通用要求均在新加坡食品条例(G.N. No. S 264/1988)里进行了规定。

一、食品添加剂使用原则新加坡食品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15至28条款规定了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类别及使用原则,其中第20条款为色素的使用规定。

该条款明确禁用含有α-萘胺、β-萘胺、联苯胺、对氨基联苯(联苯基胺)或其衍生物及多环芳烃的合成有机色素,且不得销售、宣传、生产、运输、运送或进口任何未经加工却含有或使用色素(用于标记用途的除外)的肉类、家禽肉、鱼肉、水果或蔬菜(坚果外壳可使用允许使用的色素)。

二、允许使用的色素新加坡允许使用的色素在条例附表5部分列明,包括合成有机色素和其他色素两部分。

第一部分允许使用的合成有机色素包括红色相(诱感红AC、苋菜红、偶氮玉红、赤藓红、胭脂红4R),黄色相(喹啉黄、落日黄FCF、柠檬黄),绿色相(叶绿素铜化合物、叶绿素铜钾盐、叶绿素铜钠盐、固绿FCF、食用绿S),蓝色相(亮蓝FCF、靛蓝),棕色相(巧克力棕色HT),黑色相(亮黑PN)。

第二部分为允许使用的其他色素,包括来自于可食用的水果和蔬菜的色素;食品加工过程中通常使用的来自植物的花、叶、根或其他部位的色素;上述色素的纯颜色成分;焦糖色及来自于胭脂虫红的颜色;氧化铁、炭黑(仅来自植物)、二氧化钛(仅用于外部着色和食物糖衣),叶片状或粉状的金、银或铝;附表中铝盐或钙盐(色淀)的水溶性颜色;从螺旋藻中提取的螺旋藻提取物或蓝藻花青素。

若条例没有特别指明,食品添加剂必须符合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FAO/WHO)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对食品添加剂安全性评估和规格要求。

三、色素使用规定对于哪些产品类别可以使用色素,一些食品可以直接通过产品定义判断,例如,冷冻甜点产品定义中明确该产品允许使用色素,蜂蜜产品定义明确禁止使用色素。

那么,对于定义中没有规定的产品,如何确定能否添加色素依据《新加坡食品添加剂要求的指导信息》,只要条例中没有明确禁止,产品就可以按照良好生产规范添加新加坡允许使用的色素。

食品添加剂 色素 标准

食品添加剂 色素 标准

食品添加剂色素标准食品添加剂是指在加工、制作、包装、运输和储存过程中,为了改善食品的色、香、味和保质期等特性而添加到食品中的各种化学物质。

而色素作为食品添加剂的一种,主要用于增加食品的色彩,提高食品的吸引力和诱惑力。

然而,由于色素的使用与人们的健康密切相关,因此色素的使用必须符合一定的标准。

首先,关于色素的使用标准,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都有一定的规定和标准。

在中国,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主要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制定和发布。

这些标准包括了色素的种类、用量、使用范围、使用对象等方面的规定,以保证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其次,色素的使用标准还需符合国际标准。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食品贸易日益频繁,国际间的食品安全标准也日益趋于统一。

因此,色素的使用标准也需要符合国际上的相关标准,以确保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安全性。

另外,色素的使用标准还需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和健康观念。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重视,对色素的使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消费者希望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不仅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更要符合健康和环保的理念,尽量减少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最后,色素的使用标准还需不断完善和更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食品工业的不断进步,对色素的使用标准也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更新,以适应新的食品加工技术和新的市场需求。

同时,也需要不断加强对色素的监管和管理,确保其安全性和合理性。

综上所述,色素作为食品添加剂的一种,其使用标准至关重要。

只有严格遵守国家和国际的相关标准,以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健康观念,才能确保色素的安全使用,保障食品的安全和健康。

同时,也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色素的使用标准,以适应食品工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

希望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改进,色素的使用标准能够更加科学和合理,为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提供更好的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合成色素(5种):赤藓红、坚牢绿FCF(143)、亮蓝FCF(133)和日落黄FCF(110)、胭脂红4R(胭脂红A)(124)。

天然及其他色素:叶绿素(140)、甜菜红(162)、叶绿素和叶绿酸,铜络合物(叶绿素铜络盐141(i)叶绿素铜络合物,钠和钾盐141(ii))、胭脂树提取物,以红木素计160b(i)、、胭脂虫红(120)、焦糖色I-普通法(150a)、焦糖色III-氨法(150c)、焦糖色IV-亚硫酸氨法(150d)、核黄素(核黄素,合成101(i)、核黄素5’—磷酸钠101(ii);核黄素(Bacillussubtilis)101(iii))、氧化铁(氧化铁黑172(i);氧化铁红172(ii);;氧化铁黄172(iii))、β-胡萝卜素。

2、美国需要产品证书的着色剂(9种):FD&C蓝色1号(亮蓝)、FD&C蓝色2号[靛蓝(二磺酸)]、FD&C绿色3号(坚牢绿)、橙色B、橘红2号、FD&C红色3号(赤藓红)、FD&C红色40号(诱惑红)、FD&C黄色5号(柠檬黄)、FD&C红色6号(日落黄)。

免除产品证书的着色剂:胭脂树红提取物、虾青素、脱水甜菜(甜菜粉)、群青色、斑蝥簧、焦糖色、β-阿朴-8,-胡萝卜醛、β-胡萝卜素、胭脂红;胭脂虫提取物、叶绿素铜钠、烘烤的部分脱脂煮棉子粉、葡萄糖酸亚铁、乳酸亚铁、葡萄着色剂提取物、葡萄糖提取物(脱糖葡萄花青素)、红球藻属海藻粉、合成氧化铁、水果汁、蔬菜汁、藻类干粉、胡萝卜油、玉米胚芽油、红辣椒粉、红辣椒油树脂、Phaffia酵母、核黄素、藏红花、二氧化钛、姜黄、姜黄油树脂。

3、欧盟有机合成色素(15种):柠檬黄(E102)、喹啉黄(E104)、日落黄FCF(E110)、橙黄S、偶氮玉红(E122)、苋菜红(E123)、胭脂红,胭脂红A(E124)、赤藓红(E127)、诱惑红(E129)、专利蓝V(E131)、靛蓝,靛蓝二磺酸钠(E132)、亮蓝(E133)、绿色S(E142)、亮黑BN,黑色PN(E151)、拉脱玉红(E180)。

天然及其他色素:姜黄素(E100)、核黄素(E101i)、核黄素—5’—磷酸酯(E101ii)、胭脂虫红,胭脂红酸,胭脂红(E120)、叶绿素和叶绿酸、叶绿素(E140i)、叶绿酸(E140ii)、叶绿素铜和叶绿酸铜络合物(叶绿素铜络合物(E141i)、叶绿酸铜络合物(E141ii))、普通焦糖(E150a)、苛性亚硫酸盐焦糖(E150b)、氨法焦糖(E150c)、亚硫酸铵焦糖(E150d)、木炭(E153)、棕色FK(E154)、棕色HT(E155)、胡萝卜素(混合胡萝卜素(E160ai)、β—胡萝卜素(E160aii))、胭脂树橙,红木素,降红木素(E160b)、辣椒提取物,辣椒红素,辣椒玉红素(E160c)、番茄红素(E160d)、β—阿朴—8’—胡萝卜素醛(E160e)、β—阿朴—8’—胡萝卜酸乙酯(E160f)、叶黄素(E161b)、斑蝥黄质(E161g)、甜菜红(E162)、花色苷(E163)、碳酸钙(E170)、二氧化钛(E171)、氧化铁和氢氧化铁(E172)、铝(E173)、银(E174)、金(E175)。

4、日本A、指定食品添加剂中的色素。

a.焦油色素(12种):亮蓝FCF及亮监铝色淀(蓝色1号)、靛蓝及靛蓝铝色淀(蓝色2号)、坚牢绿FCF及坚牢绿铝色淀(绿色3号)、胭脂红(红色102号)、荧光桃红(红色104号)、孟加拉玫瑰红(红色105号)、酸性红(红色106号)、苋菜红及苋菜红铝色淀(红色2号)、赤藓红及赤藓红铝色淀(红色3号)、诱惑红及诱惑铝色淀(红色40号)、柠檬黄及柠檬黄铝色淀(黄色4号)、日落黄及日落黄铝色淀(黄色5号)。

b.天然色素及其他:β-胡萝卜素、核黄素、核黄素5'-磷酸钠、四丁酸核黄素、叶绿素铜钠、叶绿素铁钠、二氧化钛。

B、现有的食品添加剂种的色素:紫草红色素、胭脂树橙提取物、竹叶色素、甜菜红、骨炭黑、可可色素、角豆色(素)、红花红(色素)、红花黄(色素)、叶绿素、叶绿酸、胭脂虫提取物、小龙虾色素、栀子蓝色素、栀子红、栀子黄、葡萄皮色素、红球藻色素、日本柿子色素、高粱色素、鳞虾色素、紫胶色素、洋苏木色素、万寿菊色素、红曲色素、红曲黄色素、桑色素、橙色素、红辣椒色素、紫玉米色素、紫甘薯色素、紫山芋色素、紫草色素、蓝藻色素、番茄色素、植物炭黑、植物油烟黑色素、焦糖Ⅰ(普通法)、焦糖Ⅱ(苛性亚硫酸法)、焦糖Ⅲ(氨法)、焦糖Ⅳ(亚硫酸氨法)、金、铝。

C、通常作为食品也可作为食品添加剂的物质中的色素类物质:美洲红覆盆子色素、Azuki 色素、甜菜红色素、黑加仑子色素、黑果色素、紫黑浆果色素、樱桃色素、绿藻提取物、越橘色素、酸果蔓色素、黑甜樱桃色素、接骨木果色素、欧洲黑莓色素、醋栗色素、葡萄汁色素、芙蓉色素、紫菜色素、罗甘莓色素、莫得洛黑樱桃色素、桑葚色素、李子色素、覆盆子色素、红甘蓝色素、红醋栗色素、红萝卜色素、红米色素、藏红花色素、美洲大树莓色素、墨鱼色素、草莓色素、糙莓色素、姜黄、艾蒿色素、欧洲越桔色素。

5、加拿大合成色素(10种):诱惑红、苋菜红、赤藓红、靛蓝、日落黄FCF、柠檬黄、亮蓝FCF、坚牢绿FCF、柑桔红2、丽春红SX。

其他:朱草紫(紫草红)、胭脂树红、花色醣苔(花青素)、甜菜红、角黄素(斑蝥黄)、炭黑、胡萝卜素、木炭、叶绿素、胭脂虫洋红、氧化铁、苔色素、红辣椒、核黄素、干藏红花粉、铁黑、金属银、二氧化钛、姜黄、叶黄素、β-阿朴-8′-胡萝卜醛、β-阿朴-8′-乙基胡萝卜酯、焦糖、金属铝、金。

6、俄罗斯合成色素(12种):柠檬黄(E102)、喹啉黄(E1040、黄色2G(E107)、日落黄(E110)、胭脂红(E120)、偶氮玉红(E122)、丽春红4R(E124)、红色2G(E128)、诱惑红AC(E129)、专利蓝v(E131)、靛蓝(E132)、亮蓝FCF(E133)。

天然及其他色素:姜黄素(姜黄(E100ⅰ),姜黄根茎粉末(E100ii))、核黄素、核黄素(E101i)、核黄素5’-磷酸钠(E101ii)、紫草红(E103)、叶绿素(E140)、叶绿素铜类(叶绿素铜络盐(E141i)、叶绿酸铜、叶绿酸钠、叶绿酸钾(E141ii))、食用绿S(E142)、坚牢绿FCF(E143)、焦糖色Ⅰ—普通色(E150a)、焦糖色Ⅱ—亚硫酸碱法(E150b)、焦糖色Ⅲ—加氨生产(E150c)、焦糖色Ⅳ—亚硫酸氨法(E150d)、亮黑PN(E151)、碳黑(E152)、植物碳黑(E153)、褐色素HT(E155)、胡萝卜素、合成β胡萝卜素(E160ai)、天然提取胡萝卜素(E160aii)、天然胭脂树橙(E160b)、红辣椒油脂(E160c)、番茄红素(E160d)、β—阿朴—胡萝卜素醛(E160e)、β—阿朴—8—胡萝卜素酸的甲脂或乙脂(E160f)、叶黄呋喃素(E161a)、叶黄素(E161b)、隐黄质(E161c)、玉红黄质(E161d)、紫色黄质(E161e)、玖红黄质(E161f)、斑螯黄E161g)、甜菜红E162)、花青素类(花色素类(E163i)、葡萄皮提取物(E163ii)、黑醋栗提取物(E163iii))、苔红素,地衣红(E182)、碳酸钙类(E170i)、二氧化钛(E171)、氧化铁[氧化铁黑(E172i)、氧化铁红(E172ii)、氧化铁黄(E172iii)]、白银(E174)、黄金(E175)。

7、中国合成色素(11种):柠檬黄、喹啉黄、日落黄、偶氮玉红、苋菜红、胭脂红、赤藓红、诱惑红、靛蓝、亮蓝、新红。

天然及其他色素:茶黄色素,茶绿色素、多穗柯棕、二氧化钛(171)、柑桔黄、黑豆红、黑加仑红、红花黄(164)、红米红(163)、红曲米,红曲红、花生衣红、姜黄(100ii)、姜黄素(100i)、焦糖色(加氨生产)(150c)、焦糖色(普通法)(150a)、焦糖色(亚硫酸铵法)(150d)、金樱子棕、菊花黄浸膏、可可壳色、辣椒橙、辣椒红、蓝锭果红、萝卜红、落葵红、玫瑰茄红、密蒙黄、葡萄皮红(163ii)、桑椹红、沙棘黄、酸枣色、天然苋菜红、橡子壳棕、胭脂虫红(120)、胭脂树橙(红木素,降红木素)(160b)、氧化铁黒(氧化铁红)(172i,172ii)、叶绿素铜钠盐,叶绿素铜钾盐(141ii)、玉米黄、越桔红、藻蓝(淡、海水)、栀子黄、栀子蓝、植物炭黒(153)、紫草红、紫胶红(虫胶红)、杨梅红、叶黄素、番茄红、番茄红素(160d)、β-胡萝卜素(160(a))、柑橘黄、高梁红、甜菜红(162)、天然胡萝卜素。

8、中国香港煤焦油色素(15种):日落黄FCF、立索玉红BK、朱古力棕HT、赤藓红(BS)、亮蓝FCF、日落黄、专利蓝V、淡红(偶氮玉红)、棕FK、黑PN(亮黑BN)、绿S、酸性喹啉黄、靛蓝(靛蓝洋红)、鸡冠花红(苋菜红)、诱惑红AC。

其他色素:酱色、胭脂虫红(胭脂红酸)、食用水果或蔬菜的天然染色料,或从该等天然色素分离出来或人工合成的纯色素,并包括:(a)胭脂树橙、(b)木炭、(c)胡萝卜素、(d)β—衍—8'-胡萝卜醛、(e)β-衍-8'-胡萝卜酸乙醋、(f)叶绿素及叶绿酸(包括铜的络合物)、(g)藏花、(h)羌黄(姜黄素)、氧化铁、二氧化钛、只供糖衣药丸外用染色及糖衣粉制甜点装饰用的箔状或粉状银、金及铝、附表所列可溶于水的任何色素的铝盐或钙盐(色淀)。

9、中国澳门合成色素(11种):诱惑红、苋菜红(苋菜红铝色淀)、亮蓝(亮蓝铝色淀)、赤藓红(赤藓红铝色淀)、坚牢绿、靛蓝(靛蓝铝色淀)、新红(新红铝色淀)、胭脂红(胭脂红铝色淀)、喹啉黄、日落黄(日落黄铝色淀)、柠檬黄(柠檬黄铝色淀)。

天然及其他色素:橡子壳棕、落葵红、甜菜红、黑豆红、黑加仑红、焦糖色(不加氨生产)、焦糖色(亚硫酸铵法)、焦糖色(加氨生产)、焦糖色(亚硫酸铵法)、植物炭黑、红花黄、辣椒橙、叶绿素铜钠盐、叶绿素、可可壳色、菊花黄浸膏、越桔红、姜黄素、栀子蓝、栀子黄、葡萄皮红、紫草红、玫瑰茄红、沙棘黄、酸枣色、高粱红、紫胶红(虫胶红)、玉米黄、密蒙黄、红曲红、桑椹红、天然苋菜红、β-胡萝卜素、NP红、柑橘黄、辣椒红、石蜡、花生衣红、萝卜红、红曲米、红米红、金樱子棕、藻蓝(淡、海)、兰锭果红、茶绿色素、茶黄色素、姜黄。

10、中国台湾合成色素(8种):食用红色六号、食用红色七号、食用红色七号铝丽基、食用黄色四号、食用黄色四号铝丽基、食用黄色五号、食用黄色五号铝丽基、食用绿色三号、食用绿色三号铝丽基、食用蓝色一号、食用蓝色一号铝丽基、食用蓝色二号、食用蓝色二号铝丽基、食用红色四十号、食用红色四十号铝丽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