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技术原理重点

合集下载

食品技术原理知识点总结

食品技术原理知识点总结

食品技术原理知识点总结食品技术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食品的生产、加工、贮藏、包装等多个环节。

食品技术原理是指通过研究与实践,探讨食品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规律,以及如何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来控制、改良和提高食品的品质、安全性和营养价值。

下面将围绕食品技术的一些基本原理知识点进行总结和阐述。

1. 食品成分与结构食品的成分包括水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等。

不同成分对食品的品质和特性具有不同的影响,了解食品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对于食品的加工和贮藏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食品的结构也会影响其质地、口感等特性,因此需要了解食品的结构特点以便进行相应的加工和处理。

2. 食品的变化规律食品在加工、贮藏和使用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变化,如氧化、水分迁移、微生物繁殖等。

了解食品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规律,可以预测食品的质量变化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和改善其质量。

3. 食品的加工原理食品加工是指对原料进行一定的处理,使其成为可以食用或者便于加工和贮藏的产品。

食品加工技术是通过研究食品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运用各种加工设备和工艺,对食品进行处理和改造。

了解食品加工的原理,可以根据食品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加工工艺和设备,确保加工后的食品品质和安全。

4. 食品的质量控制原理食品质量控制是指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控制和改良食品的品质、安全性和营养价值。

包括从食品原料的选择、加工过程的控制、贮藏条件的监控等多个方面来保证食品的质量。

质量控制原理知识是食品加工和质量管理的基础,对于提高食品质量和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 食品的保质技术原理食品的保质技术是指通过各种方法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保持其良好的品质和安全性。

这些方法包括降低食品的水分活性、控制氧气、温度和湿度等环境条件、采用合适的包装材料和技术等。

了解食品的保质技术原理,可以选择合适的保质方法,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减少食品的损耗和浪费。

6. 食品微生物学原理食品微生物学是研究食品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的学科。

食品检验技术的原理与方法

食品检验技术的原理与方法

食品检验技术的原理与方法食品检验技术是确保食品安全和质量的重要手段,其原理和方法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多个科学领域。

在食品检验过程中,通常采用一种或多种技术方法进行检测和分析,以保证食品的合格性和安全性。

以下是关于食品检验技术的原理和方法的详细介绍:一、食品检验技术的原理:1. 物理原理:通过物理性质的测定进行食品检测。

例如,利用光谱仪可以通过光的吸收和散射特性来分析食品中的成分,利用显微镜可以观察食品中的微观结构,利用电导率仪可以测量电导率等。

2. 化学原理:通过化学性质的变化进行食品检测。

例如,利用酸碱滴定法可以测定食品中的酸度或碱度,利用比色法可以测定食品中的色素含量,利用气相色谱法或液相色谱法可以分离和测定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3. 生物学原理:通过生物学标志物进行食品检测。

例如,利用酶的活性或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进行食品中的物质测定,利用微生物的特异性生长进行食品中微生物的检测等。

二、常用的食品检验技术方法:1.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原理,通过酶标记的抗体对食品中的特定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

该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可以用于检测食品中的致病微生物、激素、抗生素残留等。

2.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通过扩增食品中特定基因序列的方法,快速检测食品中微生物的存在。

PCR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适用于检测食品中的致病微生物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

3. 质谱法:通过离子化方法将食品样品中的化合物转化为气态或液态离子,然后利用质谱仪对离子进行质量分析,以确定其化学组成。

质谱法具有高精确度和高分辨率,适用于食品中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等的检测。

4. 快速检测技术:包括快速光谱分析、光学传感器和快速生物传感器等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快速、高效的特点。

这些技术可以用于检测食品中的残留农药、重金属、食品添加剂等。

5. 样品前处理技术:用于提取、富集和净化食品中的目标物质。

食品技术原理重点

食品技术原理重点

14食科,pb第一章食品的低温处理和保藏1.低温导致微生物活力降低和死亡的原因:温度下降时,微生物细胞内酶活力随之下降,使得物质代谢中各种生化反应速度减慢,故微生物生长繁殖速度随之减慢,同时也破坏了各种生化反应的协调性,从而破坏了微生物细胞内的新陈代谢。

温度下降时,微生物细胞内原生质粘度增加、胶体吸水性下降、蛋白质分散度改变,并且最后会导致不可逆的蛋白质凝固,破坏其物质代谢的正常运行,对细胞造成严重的损害。

P42.冰结晶最大生成带:食品中水分大量形成冰结晶的温度范围-1~-5℃。

P263.食品冷却过程中各部分温度下降速度及冷却过程中的散热量大小 P7-84.冻结速度对微生物死亡的影响:食品冻结时,缓冻会导致大量微生物死亡,而速冻则相反。

因为缓冻时形成量少微粒大的冰晶体,不仅对微生物细胞造成机械性破坏,还促进蛋白质变性。

速冻时,温度迅速降到-18℃,能及时终止微生物细胞内酶的反应和延缓胶质体的变性,故微生物死亡率较低。

P55.冻结速度对冰结晶的影响:缓慢冻结时,冰结晶大多在细胞间隙内形成,冰晶量少而粗大,快速冻结时,冰结晶大多在细胞内形成,冰晶量多而细小。

P286.快速冻结的优点:①食品冻结后形成冰晶颗粒小,对食品组织破坏性小②食品组织细胞内水分向细胞外转移较少,故细胞内汁液的浓缩程度较少③食品温度迅速降到微生物最低生长温度以下,阻止微生物对食品的分解作用④可以迅速降低食品中酶的活性,提高食品稳定性。

P307.解冻速度对食品品质的影响:食品的解冻速度越慢,解冻时的汁液流失就越少,缓慢解冻时,细胞间隙内的冰结晶的冻结点较高、解冻较慢,这部分冰结晶可以边缓慢解冻,边向细胞内渗透,而不至于因全部冰结晶同时解冻而造成汁液大量外流,食品组织能最大程度地恢复其原来的水分分布状态。

P568.低共熔点:降温过程中,食品组织内的溶液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不再改变,水和它所溶解的盐类共同结晶并冻结成固体时的温度。

P259.水的过冷临界温度:水在降温过程中开始形成稳定性晶核时的温度或在开始回升的最低温度称为过冷临界温度或过冷温度。

食品技术原理重点31909

食品技术原理重点31909

14食科,pb第一章食品的低温处理和保藏1.低温导致微生物活力降低和死亡的原因:温度下降时,微生物细胞内酶活力随之下降,使得物质代谢中各种生化反应速度减慢,故微生物生长繁殖速度随之减慢,同时也破坏了各种生化反应的协调性,从而破坏了微生物细胞内的新陈代谢。

温度下降时,微生物细胞内原生质粘度增加、胶体吸水性下降、蛋白质分散度改变,并且最后会导致不可逆的蛋白质凝固,破坏其物质代谢的正常运行,对细胞造成严重的损害。

P42.冰结晶最大生成带:食品中水分大量形成冰结晶的温度范围-1~-5℃。

P263.食品冷却过程中各部分温度下降速度及冷却过程中的散热量大小P7-84.冻结速度对微生物死亡的影响:食品冻结时,缓冻会导致大量微生物死亡,而速冻则相反。

因为缓冻时形成量少微粒大的冰晶体,不仅对微生物细胞造成机械性破坏,还促进蛋白质变性。

速冻时,温度迅速降到-18℃,能及时终止微生物细胞内酶的反应和延缓胶质体的变性,故微生物死亡率较低。

P55.冻结速度对冰结晶的影响:缓慢冻结时,冰结晶大多在细胞间隙内形成,冰晶量少而粗大,快速冻结时,冰结晶大多在细胞内形成,冰晶量多而细小。

P286.快速冻结的优点:①食品冻结后形成冰晶颗粒小,对食品组织破坏性小②食品组织细胞内水分向细胞外转移较少,故细胞内汁液的浓缩程度较少③食品温度迅速降到微生物最低生长温度以下,阻止微生物对食品的分解作用④可以迅速降低食品中酶的活性,提高食品稳定性。

P307.解冻速度对食品品质的影响:食品的解冻速度越慢,解冻时的汁液流失就越少,缓慢解冻时,细胞间隙内的冰结晶的冻结点较高、解冻较慢,这部分冰结晶可以边缓慢解冻,边向细胞内渗透,而不至于因全部冰结晶同时解冻而造成汁液大量外流,食品组织能最大程度地恢复其原来的水分分布状态。

P568.低共熔点:降温过程中,食品组织内的溶液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不再改变,水和它所溶解的盐类共同结晶并冻结成固体时的温度。

P259.水的过冷临界温度:水在降温过程中开始形成稳定性晶核时的温度或在开始回升的最低温度称为过冷临界温度或过冷温度。

食品加工过程中的科学原理

食品加工过程中的科学原理

食品加工过程中的科学原理食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食品加工则是让食品更加美味,更加安全的过程。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涉及到许多的科学原理,这些原理不仅直接影响着食品的质量和口感,更关系到我们的健康和安全。

下面将从食品的物理、化学特性、微生物学和工艺技术等方面,来探究食品加工过程中的科学原理。

一、物理学原理1.1 热传导和温度控制食品加工的过程中离不开热传导的原理,它是将热量从高温至低温传导的原理。

在食品烹调中,热量通过应用热的能量,将食材中水分的蒸发,使其蛋白质变性、糖类糊化,从而影响食品的形态、色泽和口感。

此外,在食品加工中,温度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保证食品在特定温度下进行加工,能够确保食品的质量和食用安全。

1.2 光谱分析和红外技术光谱分析和红外技术是利用光分析物质成分和结构的技术。

在食品加工中,利用光谱分析技术可以对食品中的成分、添加剂、污染物等进行检测,有助于提升食品安全性。

而红外技术则可以检测食品中水分的含量,为食品加工环节提供科学依据。

二、化学学原理2.1 氧化与抗氧化氧化是指化合物中发生价电子的变化,从而改变物质的颜色、味道等性质的过程,而抗氧化则是对抗这个过程。

在食品加工中,氧化和抗氧化是非常重要的原理。

如果食品的抗氧化能力弱,就会引起氧化反应,导致食品的颜色、味道和营养含量的下降。

因此,在食品加工前,我们需要利用化学原理来增强抗氧化能力。

2.2 酸碱调味原理酸碱调味是在食品加工中应用的一种化学调味技术,其原理就是添加酸碱物质来改变食品的酸碱度。

这种调味方法可以使食品更加鲜美,在口感、味道等方面体现出全新的特点。

例如,在烹制肉类的过程中,加入一定酸度的醋或红酒,可以将肉质变得更加嫩滑。

三、微生物学原理3.1 微生物和食品变质微生物是食品加工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因素。

微生物的活动可以影响到食品的质量和口感,同时可能会产生病原微生物导致人体发生不适或疾病。

因此,在食品加工的过程中必须严格管控微生物。

食品技术原理

食品技术原理

食品技术原理名词解释:1、导湿性:水分扩散一般总是从高水分处向低水分处扩散,亦即是从内部不断向表面方向移动。

这种水分迁移现象称为导湿性。

2、导湿温性:干燥时,物料表面受热高于它的中心,因而在物料内部会建立一定的温度梯度。

温度梯度将促使水分(不论液态或气态)从高温处向低温处转移。

这种现象称为导湿温性。

3、D值:在一定的处理环境中和在一定的热力致死温度条件下某细菌数群中每杀死90%原有残存活菌数时所需要的时间。

4、Fo值:在121.1℃温度条件下杀死一定浓度的细菌所需要的热力致死时间。

5、Z值:Z值为热力致死时间10倍变化时相应改变的加热温度数,单位为℃。

6、冷害:在冷藏时,果蔬的品温虽然在冻结点以上,但当贮藏温度低于某一温度界限时,果蔬的正常生理机能受到障碍,称为冷害。

7、干制品复水性:新鲜食品干制后能重新吸回水分的程度,一般用干制品吸水增重的程度来表示。

8、最大冰晶生成区:大部分食品的中心温度从-1降至-5℃时,近80%的水分可冻结成冰,此温度范围称为最大冰晶生成区。

9、干燥曲线:食品在干制过程中,食品水分含量逐渐减少,干燥速率变大后又逐渐变低,食品温度也在不断上升。

这些特性组合在一起可以全面表达食品的干燥曲线。

10、油烧:冷却贮藏过程中,食品中所含的油脂会发生水解,脂肪酸氧化、聚合等复杂的变化,使得食品的风味变差,味道恶化,出现变色、酸败、发粘等现象。

简答题:1、食品添加剂可能起到哪些作用?(1)增强食品的保藏性、防止腐败变质、保持或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

防腐剂和抗氧化剂可降低这种损失,延长食品的保存期,并可防止食物中毒。

(2)改善食品的感观性状。

食品加工后,有的褪色,有的变色,风味和质地也可能有所改变。

如果适当使用着色剂、香料以及乳化剂、增稠剂等,可保持食品的色、香、味、形态和质地。

(3)有利于食品加工操作,适应生产的机械化和连续化。

澄清剂、助滤剂和消泡剂、凝固剂等可在此方面发挥较大作用。

(4)满足其他特殊要求。

食品技术原理

食品技术原理

食品技术原理食品技术是指利用科学的方法和原理,对食品进行加工、储存、保鲜和烹饪等工艺的技术。

它涉及到食品的组成成分、性质、变化规律等方面的知识,旨在保证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本文将从食品成分、食品加工、食品储存和食品烹饪四个方面来介绍食品技术的原理。

一、食品成分食品的主要成分可以分为营养成分和非营养成分两大类。

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它们是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非营养成分包括纤维素、色素、香精等,它们可以改善食品的口感和外观,增加食品的食欲。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了解食品的成分成分可以根据不同的原材料和工艺,合理地选择食品配方和加工方式,以达到最佳的品质和口感。

二、食品加工食品加工是指将生食材制作成具有食用价值和特定品质的食品过程。

常见的食品加工方式包括烹调、烘焙、蒸煮、油炸等。

不同的加工方式对食品的成分和质地有不同的影响。

例如,烹调过程中,食物中的蛋白质经过高温加热会发生变性和破坏,使食物变得柔软和易消化。

烘焙过程中,面粉中的淀粉会发生糊化和焦糖化,使食品表面产生金黄色和香味。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掌握合适的加工技术和原理可以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口感。

三、食品储存食品储存是指将加工好的食品保存到使用或销售时的过程。

食品在储存过程中容易受到微生物、氧气、湿度、温度等因素的影响而腐败和变质。

为了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必须采取措施来防止食品的腐败和细菌滋生。

常见的储存方法包括冷冻、真空包装、加入防腐剂等。

冷冻是通过将食物在低温下保存来抑制细菌和酵母的生长。

真空包装则是将食物与外界的空气隔离,减少细菌的滋生。

在食品储存中,合理地选择适当的储存方式并掌握其原理非常重要。

四、食品烹饪食品烹饪是指将食物进行调理和加工,使其具有更好的风味和质感的过程。

常见的烹饪方法有炒、蒸、煮、炸等。

炒是通过高温快炒,使食物保持鲜嫩和脆爽的口感。

蒸是通过水蒸汽的作用,保持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不流失。

食品技术原理

食品技术原理

1、有关概念低温保藏:即降低食品温度,并维持低温水平或冻结状态,以延缓或阻止食品的腐败变质,达到食品的远途运输和短期或长期贮藏的目的的保藏方法。

冷却保藏:将食品温度降低到冰点以上的某一温度,食品中水分不结冰,达到大多数食品短期贮存和某些食品长期贮存。

贮存温度:T=-2~15℃冷藏室(俗称高温库)适合果蔬的贮藏;肉类制品的短期贮存(2周左右冻结保藏:将食品温度降低到冰点以下的某一温度,使食品中的绝大部分水分形成冰晶,达到食品长期贮存目的。

冻藏温度:T=-12~-30℃冻藏室(俗称低温库)我国一般贮存温度T=- 18~-23℃,国外T=-25~-30℃适合肉、鱼、果蔬加工制品长期贮存回热:冷藏食品的温度回升至常温的过程,是冷却的逆过程。

解冻:就是使食品内冰晶体状态的水分转化为液态,同时恢复食品原有状态和特性。

最大冰晶生长带:食品中水分大部分(约80%)都在-1~-5℃的温度范围内结冰。

这种大量形成冰结晶的温度范围称为最大冰晶生成带共晶点:就是在降温过程中,食品组织内的溶液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不再改变(即不再有冰晶体析出),水和它所溶解的盐类共同结晶并冻结成固体时的温度。

食品的共晶点大约为-55~-65℃左右,冻藏温度一般-18℃左右,故冻藏食品中的水分实际上并未完全凝结固化。

冷却率因素:=平均耗冷量/初期耗冷量???冻藏食品实用贮藏期:(PSL),是指经过冻藏的食品,仍保持着对一般消费者或作为加工原料使用无妨的感官品质指标时所经过的冻藏时间。

冻藏食品T.T.T概念:即冻结食品的可接收性与冻藏温度,冻藏时间的关系,用以衡量冷链中食品的品质变化。

呼吸跃变:水果蔬菜在收获后呼吸强度下降,但降到一个转折点后呼吸强度急剧升高.气调贮藏:气调贮藏是在冷藏的基础上降低贮藏环境中氧气的含量,增加贮藏环境中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它包含着冷藏和气调的双重作用。

2、低温防腐的基本原理是怎样的? 利用低温控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抑制固有酶的活性,降低非酶因素引起的化学反应速率,延缓腐败变质,达到长期保藏和远途运输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食物:可供人类食用或具有可食性的物质通称为食物。

食物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体生长发育、更新细胞、修补组织、调节机能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也是产生热量保持体温、进行体力活动的能力来源。

食品:1.将食物经过不同的配制和各种加工处理,从而形成了形态、风味、营养价值各不相同、花色品种各异的加工产品,这些经过加工制作的食物统称为食品。

2.指各种供人食用或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质,但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食品分类:1.按照加工工艺分类:罐头食品、焙烤食品、冷冻食品、干制食品、腌制食品、烟熏食品、发酵食品、辐射食品、挤压膨化食品。

2.按照原料来源分类:肉制品、乳制品、谷物制品、果蔬制品、大豆制品、蛋制品、水产品、糖果、巧克力等。

3.按照产品特点分类:功能食品(保健食品)、营养食品、健康食品、方便食品、工程食品(模拟食品)、旅游食品、休闲食品、快餐食品、饮料饮品等。

4.按照食用对象分类:老年食品、儿童食品、婴幼儿食品、孕妇食品、运动员食品、航天食品、军用食品等。

(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辐射食品、转基因食品)食品工艺研究什么(1)食品工艺学(Food Technology)是研究食品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加工过程和方法的一门应用科学。

(2)食品工艺学是将食品科学原理应用于食品原料的加工处理,将其转变为高质量和稳定性好的各种产品,并进行包装和分配,以便满足消费者对安全、卫生、营养和美味食物需求。

(3)食品工艺学是应用化学、物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营养学、工程原理学等各方面的基础知识,研究食品加工和保藏,研究加工对食品质量方面的影响,以及保证食品在包装、运输和销售中保持质量所需要的加工条件,应用新技术创造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新型食品,探讨食品资源利用以及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实现食品工业生产合理化、科学化、现代化的一门应用学科。

(一)根据食品原料的特点,研究食品的加工保藏(二)研究食品质量要素和加工对食品质量的影响(三)创造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新型食品(四)研究充分利用现有食物资源和开辟食物资源的途径(五)研究加工或制造过程,实现食品工业生产的合理化、科学化、现代化第一章食品低温处理和保藏1.食品冷藏:食品的低温保藏,即降低食品温度,并维持低温水平或冻结状态,以延缓或阻止食品的腐败变质,达到食品远途运输和短期或长期贮藏的目的。

2.影响食品腐败变质的因素:微生物、酶、氧化作用。

3.低温导致微生物活力降低和死亡的原因1)温度下降会导致微生物细胞内酶的活性下降;2)温度下降微生物细胞内原生质黏度增加,胶体吸水性下降、蛋白质分散度改变,并导致蛋白质不可逆变性;3)食品冻结时,冰晶体的形成会使微生物细胞内原生质脱水,同时冰晶体的形成还会使微生物细胞受到机械损伤。

4.影响微生物低温致死的因素温度的高低介质降温速度贮藏期结合水分和过冷状态5.冷却方法1)碎冰冷却法:碎冰溶化时,每千克冰块会吸收千焦的热量。

当冰块与食品接触表面直接接触时,冷却效果最好。

2)冷风冷却法:利用流动的冷空气使被冷却的食品的温度下降,目前使用最方便,最广泛。

3)冷水冷却法:将已经过机械制冷降温后的冷水喷淋在食品上进行冷却的方法。

也可采用浸渍式方法冷却食品。

4)真空冷却法:又叫减压冷却。

它是根据减压后,水分的沸点下降的原理,从而食品在真空条件下,水分迅速蒸发。

每千克水分变成蒸汽时需要吸收2464千焦的热量。

6.果蔬的采后生理1. 果蔬的呼吸作用有氧呼吸:C6H12O6+6O2→6CO2+6H2O+2820kJ缺氧呼吸:C6H12O6 →2CO2 + 2C2H5OH +117kJ2. 果实的呼吸跃变(见图)3. 水果产生乙烯的代谢活动CH3-S- CH2- CH2- CH(NH2)-C00H →蛋氨酸CH3-S- S- CH3+ CH2= CH2+HCOOH +CO27.气调贮藏1. 气调贮藏优缺点抑制果蔬中叶绿素的分解,保绿效果显著;抑制果蔬中果胶的水解,保持硬度效果好;抑制果蔬中的有机酸的减少,能较好地保持果蔬的酸度;抑制果蔬中乙烯的生成和作用,从而抑制水果的后熟。

不能适用于所有的果蔬,有一定的局限性气调库对气密性要求很高,又要增加一套调整气体组成的装置,因而建筑和所需设备的费用较高,贮藏成本高。

2. 调整贮藏环境的气体组成的方法自然降氧法混合降氧法硅窗气调法快速降氧法充气降氧法3.减压冷藏法8.冷藏食品的回热(方法课件没有)1)定义:就是在冷藏食品出冷藏室前,保证空气中的水分不会在冷藏食品表面冷凝的条件下,逐渐提高冷藏食品的温度,最后达到使其与外界空气温度相同的过程。

回热是冷却的逆过程。

2)如果冷藏食品不进行回热就让其出冷藏室,当冷藏食品的温度在外界空气露点以下时,附有灰尘和微生物的水分就会冷凝在冷藏食品的表面,使冷藏食品受到污染。

3)为了保证回热过程中食品表面不会有冷凝水出现,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求与冷藏食品的冷表面接触的空气的露点温度必须始终低于冷藏食品表面温度9.露点:使空气里原来所含的未饱和的水蒸气变为饱和蒸汽时的温度。

10.食品冻结就是指将食品的温度降低到食品冻结点以下的某以预定温度(一般要求食品的中心温度应达到-15℃以下),使食品中大部分水分冻结成冰晶体。

11.速冻的定义:在食品冻结过程中,30min通过最大冰结晶生成带。

12.过冷状态:当液体温度降到冻结点时,液相与结晶相处于平衡状态。

而要使液体转变为结晶体就必须破坏这种平衡,也就是使液相温度降至稍低于冻结点,造成液体的过冷,过冷状态是液体形成冰结晶的先决条件。

13.冻结食品的重结晶:14.冰结晶的形成和分布不论是一杯糖水、还是一瓶牛奶在冻结时,都不会转瞬间同时均匀地冻结。

例如将一瓶牛奶放入冷冻室,瓶壁附近的液体首先冻结,而且最初完全是纯水形成冰晶体。

随着冰晶体的不断形成,牛乳未冻结部分的无机盐、蛋白质、脂肪和乳糖的浓度就相应增加,牛乳的冻结点不断下降。

最后在牛乳中部核心位置上还会有未冻结的高浓度溶液存留下来。

15.冻结食品的损害⑴细胞受到冰晶体的损害后,显著降低了它们原有的持水能力;⑵细胞的化学成分,主要是蛋白质的溶胀力受到了损害;⑶冻结使食品的组织结构和介质的pH发生了变化,同时复杂的大分子有机物质有一部分分解为较为简单的和持水能力较弱的物质。

16.食品冻结理论冻结曲线的描述(如图所示)最大冰结晶生成带:大多数冰晶体都是在-4~-1℃间形成,这个温度区间成为最大冰结晶生成带。

结晶条件—当液体温度降到冻结点时,液相与结晶相处于平衡状态。

而要使液体转变为结晶体就必须破坏这种平衡,也就是使液相温度降至稍低于冻结点,造成液体的过冷,过冷状态是液体形成冰结晶的先决条件。

—在降温过程中,水的分子运动逐渐减慢,以致水分子在定向排列的引力下,逐渐形成近似结晶体的稳定聚集体。

只有温度降低到开始出现稳定性晶核时,或在振动的促进下,才会立即向冰晶体转化,并释放出潜热,使温度回升到冰点温度。

—水的冻结过程就是水分子排列由无序状态变为有序状态的过程。

—过冷温度:即为液体在降温过程中开始形成稳定性晶核时的温度或在开始回升的最低温度,称为过冷临界温度或过冷温度。

第二章热处理1.加热杀菌条件的确定需要考虑很多因素:①食品的物性如粘度、颗粒大小、固体与液体比例;②容器如几何尺寸、壁厚;③污染食品的微生物种类、数量、习性;④食品在加热过程中的传热特性等。

2.影响微生物耐热性的因素㈠菌种和菌株㈡加热前微生物所经历的培养条件⑴菌龄与耐热性的关系⑵培养温度与耐热性的关系⑶培养基组成与耐热性的关系㈢加热时的相关因素1. 加热方式的影响⑴微生物对湿热的抗性⑵微生物对干热的抗性2. 热处理温度3. 原始菌数4. 水分5. pH6. 碳水化合物7. 脂类8. 蛋白质及其有关物质9. 无机盐 10. 其他㈣加热后的条件微生物受到外界影响后,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不同的反应。

①发育诱导期延长;②营养要求扩大;③适宜发育的pH范围缩小;④繁殖温度范围缩小;⑤对抑制剂、选择剂的敏感性增强;⑥细胞内容物向外泄漏;⑦对放射线的敏感性增强;⑧酶活性下降;⑨rRNA分解。

3.微生物的耐热性参数D值直线横过一个对数周期时所需要的时间(min)D值,称为指数递减时间。

F值和Z值F值定义:就是在一定的加热致死温度(-121.1℃)下,杀死一定浓度的微生物所需要的加热时间(min)。

Z值定义:加热致死时间曲线或拟加热致死时间曲线通过一个对数周期时所变化的温度(℃)。

ZtF 1.12110-⋅=θF值和Z值之间的关系为4.影响罐藏食品的传热因素⑴内因:装罐量、顶隙量、真空度、固形物量、糖液浓度、汁液与固形物的比例、粘稠度、熟化程度、加工方式、食品的组成与性状、食品的填充方式、食品在加热过程中的特性、加热前食品的初温及其在容器内的分布等。

⑵外因:容器的大小与形状、容器在加热过程中的旋转、搅动,杀菌锅内的容器数量及容器所处的状态,喷入杀菌锅内的蒸汽压力与喷射位置,杀菌锅内的温度分布,有无气囊,升温时间等。

1. 食品的物理性质:食品的大小、形状、粘稠度、相对密度;2. 食品的初温:是装入杀菌锅后开始杀菌前的温度;3. 容器:容器的厚度、热导率;4. 杀菌锅的形式:静止式、回转式等;5. 其他:5.杀菌对象菌选择罐藏食品进行最后热处理时的对象主要是致病菌、产毒菌、腐败菌。

罐藏食品的商业无菌(commercial sterilization of canned food)系指罐藏食品经适度的热处理以后,不含有致病的微生物,也不含有在通常温度下能在其中繁殖的非致病性微生物。

6.杀菌强度的意义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杀菌,其杀菌效果用F0表示,简称F值,或称为杀菌值或杀菌强度。

杀菌强度是通过测定罐头中心温度,再根据此结果按对象菌的Z值进行一系列计算,得到的在该杀菌条件下的实际杀菌效果。

第三章食品干燥1.食品物料中水分存在的形式化学结合水:是通过化学反应后,按严格的数量比例,牢固地同固体间架结合的水分,只有在化学作用或特别强烈的热处理下(煅烧)才能除去,除去它的同时会造成物料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变化,即品质变差。

吸附结合水:是指在物料胶体微粒内、外表面上因分子吸引力而被吸着的水分。

结构结合水:是指当胶体溶液凝固成凝胶时,保持在凝胶体内部的一种水分,它受到结构的束缚,表现出来的蒸汽压很低。

渗透压结合水:是指溶液和胶体溶液中,被溶质所束缚的水分。

机械结合水:是食品湿物料内的毛细管(或孔隙)中保留和吸着的水分以及物料外表面附着的湿润水分。

2.水分活度(Aw ):是指物料表面水分的蒸汽压与相同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汽压之比。

式中: ---水分活度---物料表面水分的蒸汽分压 ---同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汽压食品物料中水分与固相的结合力不同,它们的水分活度在0~1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