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文本阅读之人物形象赏析

合集下载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人物形象鉴赏专题分析(附练习及答案)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人物形象鉴赏专题分析(附练习及答案)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人物形象鉴赏专题分析(附练习及答案)壹~知识梳理~知识点1:考点解读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鉴赏”,是指鉴别欣赏文章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对文章的思想感情、主题的社会意义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做出的赏析。

“形象”,是指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的且能激发人们思想的生活图景,多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点以及景物和场面等。

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情感等,通过生动的画面和蕴涵作者主观情感的景物表现出来,达到情感与事物、景象等和谐一致。

设题角度有:①形象的特点。

文章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有何个性特点和典型性。

②形象的塑造。

作品的形象使用什么样的手法塑造的。

③形象的地位和意义。

形象具有什么样的典型意义或社会意义。

知识点2: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人物描写】①肖像描写。

对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进行描绘的手法,具体的包括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

它对于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的完整体现,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

因为人物的外部特征总是同人物内在的心理活动、精神状态相联系的。

②动作描写。

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行为动作的描写手法。

典型的动作描写,不仅要写出人物在特定情势下的行动,还要写出人物以何种独特的方式完成这个动作,通过对人物动作的描写可以透露出人物内在的心灵世界。

③语言描写。

具体包括对话、独白、旁白以及语气声态等的描写。

对人物语言的描写要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要与人物的身份经历、文化修养、习惯爱好、心理状态以及所处的特定场合吻合。

④心理描写。

对人物在一定情景中的想法、感触、情绪意识等进行的具体刻画。

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和行动的内在依据。

有时可直接由作者进行描绘,或由人物的独白、梦幻来进行披露,有时可以间接地通过景物及人物肖像、动作、语言、所处环境及遭遇等来进行折射。

【环境描写】一般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指人物周围的一切事物,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景物等。

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形象解读

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形象解读
他在这荒凉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了, 子胥穿过几个村落,最后到了江边。
太阳已经西斜,岸上三三两两集二十年来,这一带总是打过来打过去,弄得田也不好耕,买卖也不 好做。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说:“前几年吴王余昧死了,本应该传位给季札,但是 季札死也不肯接受,退到延陵耕田去了。一个这样贤明的人偏偏不肯就王位,要 保持他的高洁。”
01 形象特点
题干
1.老胡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2022年全国甲卷《支队政委(节选)》】 2.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 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2022年新高考1 卷《江上》】 3.敦厚具有怎样的品格?【2022年浙江卷《敦》】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形象解读
学习任务群5 文学阅读与写作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 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
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 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 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
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01 形象特点 02 塑造方法 03 形象作用
紧扣情节,抓住细节
【2020全国乙卷《越野滑雪》】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
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
“你几时得回学校去?”尼克问。 “今晚,”乔治回答。“我得赶十点四十的车。”
结合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等描写,尤其是细节描写
“真希望你能留下,我们明天上百合花峰去滑雪。”
这时子胥已经解下他的剑,捧在渔夫的面前。 渔夫吓得倒退了两步,他说:“我,江上的人,要这有什么用呢?” “这是我家传的宝物,我佩带它将及十年了。”
“你要拿这当作报酬吗?”渔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常常看见有些行人,不知为 什么离乡背井要走得那么远。既然远行,山水就成为他们的阻碍;他看惯了走到江边 过不来的行人,是多么苦恼!他于是立下志愿,只要一有闲暇,就把那样的人顺便渡 过来。因为他引渡的时候多半在晚间,所以就即景生情,唱出那样的歌曲。“这值得 什么报酬呢?”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人物形象分析》教学实录(1课时5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人物形象分析》教学实录(1课时5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人物形象分析授课班级:902班授课老师:翁秀荣【学习目标】一、掌握中考记叙文阅读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

二、熟悉中考记叙文小说人物形象题答题思路。

【教学重难点】如何理解、分析中考记叙文人物形象。

【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猜猜他是谁?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想跟大家做一个游戏:猜猜他是谁?(1)他在大街上走着。

(2)身穿黑衣服的他慢慢地在大街上走着。

(3)身穿黑衣服、戴着墨镜的他慢慢地在大街上走着,不时地左右观看。

(4)身穿黑衣服、戴着墨镜的他慢慢地在大街上走着,贼眉鼠眼地向四周张望,目光始终瞄着行人的口袋和背包。

突然一阵警笛声使他身子一颤,立刻又恢复了常态。

师:请同学来说说他是谁?你是从哪一点猜出来的?生:他是一名小偷。

我是从第4点的“贼眉鼠眼地向四周张望,目光始终瞄着行人的口袋和背包。

突然一阵警笛声使他身子一颤,立刻又恢复了常态。

”中看出来的。

师:非常好,那也就是说某某同学能猜出这个人物的身份,得益于句子中对这个人物的什么描写?生:神态和动作描写。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讲的内容: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人物形象分析。

板书——人物形象分析二、新课讲解。

(一)如何分析人物形象?师:那如何分析人物形象,今天老师教给大家四个方法,希望能对你们有所帮助。

四步分析法:第一步,品析人物描写,感知人物形象。

第二步,分析情节发展,概括人物性格。

第三步,赏析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

第四步,把握关键词语,彰显人物性格。

(二)分析突破方法1、第一步,品析人物描写,感知人物形象。

师:我们先来分析第一步品析人物描写,感知人物形象。

凡是文中涉及的人物描写方法都要考虑到,重点是分析主要的描写方法。

大家一起回忆描写方法有几种?生: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师:对,这些描写一般用于对人物的正面描写,而文章中的正面描写常用于主要人物。

例1:“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高考考点聚焦:赏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高考考点聚焦:赏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
真题演练
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 女士喜欢丁香花。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放在那 里的。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
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滨江省警务厅的大 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 回答,他觉得很没面子。
负面人物:胆小怯懦、逆来顺受、妥协退让、敏感自闭、固步自 封、妄自菲薄、固执、吝啬、冷漠自私、粗鲁莽撞、粗俗不雅、 饶舌多事、骄横火爆、横行霸道、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孤傲自 负、刚愎自用、奸诈多疑、老气横秋、消极悲观、自卑、圆滑世 故、尖酸刻薄、利欲熏心、唯利是图、孤芳自赏等。
答题模板
指定语段分析人物心理
技巧攻略
混淆概念
深度解读
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 度和价值观等较宽泛内容的特点,而形象特点则主要以“性 格特点”为中心,还包括人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 形象和性格 位、职业等内容的特点。“形象”一词应大于“性格”,它 以性格为中心,兼及人物的外在特征、身份地位等,概括形 象时需要“性格十身份(外在特征)”。

步骤一
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该语段之前或 之后发生了什么

步 骤
步骤二
分清描写,抓关键词句:细读,分清是哪 类描写,找关键词句具体分析
答题模板
整体分析人物心理

步骤一
审题干,明题型:根据题干明确答题方 向和范围。

步 骤
步骤二
定角度,找对应:熟练掌握“五角度”, 从文本中勾画分析。
真 题 演 练 2018·全国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概括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教考结合 教材典例)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学类文本阅读(全国通用)

概括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教考结合 教材典例)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学类文本阅读(全国通用)

蓦地,竹子剧烈地颤动了一下,两片硬硬的小碎骨片跳到了我的手上,然 后滑过指缝掉落到脚下的草丛里。我停住了手。这才觉得自己的脊背一阵 发冷,原来衣服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被汗水湿透了。
我俩把他的伤口用盐水洗净,包扎好了,然后解开绳子,扶他在草地上平 躺下来。他紧闭着眼,像睡着了似的。我捋把野草擦着手,坐到他的身边。 小林正在掰着他的手指,他手里紧握着一把潮湿的泥土。
备考关键能力
1.人物形象常见题型分析 鉴赏人物形象是小说考查的重点。从近几年常考的热点题型来看, 此考点多从两个方面设题:一是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二是分析人 物形象的作用,尤其是次要人物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 1.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 分析概括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方面入 手。 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5)职责类 正面:恪尽职守、尽职尽责、勇于担当、爱岗敬业、治学严谨、诲人 不倦、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勇于探索、锐意进取、敢于创新、以身殉 职、奉公守法、铁面无私、赏罚分明、严于律己等。 反面:以权谋私、徇私枉法、畏首畏尾、贪生怕死等。 (6)大爱类 正面:热爱集体、家国情怀、关注民生、忧国忧民、精忠报国、壮志 凌云、民族气节、舍生取义、浩然正气、无私无畏、 深明大义、见识高远、顾大体识大局、舍生取义、忠心耿耿、公而 忘私、大义灭亲、疾恶如仇、扶危济困、刚正不阿、远见卓识等。 反面:狭隘的爱国主义、有民族偏见等。
(3)从分析情节入手。 情节是人物性格、命运及其变化的载体,也是其具体的体现。 (4)从分析环境入手。 探究人物命运及其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有时还要联系 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她的性格和命运就 为环境所左右。 (5)从分析作者及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论(评价)入手。 小说中常有其他人物对某某人物的评价,作者有时也会对小说中的 人物进行介绍或评价。这些评价或介绍性文字可以说是人物性格特征的 直接体现。

理解人物形象_深化阅读体验——以《穷人》一课为例

理解人物形象_深化阅读体验——以《穷人》一课为例

教学·策略理解人物形象深化阅读体验———以《穷人》一课为例文|沈宝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在小学阶段,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以及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引导学生在小说阅读中体会人物形象,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化阅读体验,是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

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深化阅读体验:从赏析语言入手,借助“读”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从赏析动作入手,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人物形象;从分析人物心理入手,通过文本细读结合生活经验品味人物形象。

一、从赏析语言入手,借助“读”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小说以描写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为主要内容,是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载体。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对文本语言的品味中深入了解文本人物形象的塑造过程。

例如,在教学《穷人》一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对桑娜和渔夫的语言分析,深刻感受桑娜善良、渔夫勤劳的性格特点。

在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赏析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手段的优势,帮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

例如,在教学《穷人》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桑娜自言自语的片段,全文虽然以第三人称进行叙事,但是其中有很多的对话是桑娜的自问自答,教师可播放该片段,引导学生仔细体会桑娜在自问自答过程中所表达出的情感。

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桑娜自问自答的话语时可以结合小说文本中其他人物对桑娜这句话的评价来理解桑娜的话所表达出的情感。

在这种情境下,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桑娜善良、勤劳、乐观等性格特点。

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精读,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通过这种精读的方法,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感受桑娜这个人物形象所蕴含的善良、勤劳等性格特点。

比如,小说开头就写了桑娜自言自语的话:“他现在在哪儿……”只是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看出桑娜对丈夫的担心,丈夫每天早出晚归,即便是这样,孩子们也只能勉强吃饱饭,一句简单的语言描写,实际上寄托着桑娜比较丰富的情感,一个夜晚迫切等待丈夫回家的妇女,祈求丈夫平安归来的妻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分析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

分析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

分析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是作品中最直接、最生动、最具体的创作对象。

人物形象的刻画对于作品的整体呈现和情节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对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探讨。

一、人物的外在形象首先,人物的外在形象是通过对其外貌特征的描写呈现出来的。

例如,通过描绘人物的身材高矮、相貌是否端庄等来表达出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特点等。

同时,外在形象也可以通过服饰、言谈举止等多种方式来展现。

例如,某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可以穿着简朴的衣物,与身边的其他人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其与众不同的地位地位和独特的个性特点。

二、人物的内在世界其次,人物的内在世界是通过对其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展现的。

通过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其思想、情感以及生活态度等方面。

例如,某文学作品中的女主角心灵深处隐藏着一个悲伤的故事,通过对其内心的刻画,使读者能够更加贴近人物、感同身受。

三、人物的成长与变化第三,人物的成长与变化是在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

通过观察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变化和成长,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内心变化和人生意义。

有些角色在作品开始时可能是一个稚嫩无知的少年,但随着情节的展开,他们逐渐成熟并体验到人生的磨难,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样的人物形象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引发读者对人生、成长的思考。

四、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最后,人物的形象还可以具有象征意义。

在文学作品中,通过一些具体的人物形象来代表一定的社会群体、历史背景或者某种特定的思想意义。

例如,某文学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可以象征着坚韧不屈的精神,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传达的主题和观点。

总结而言,在分析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时,我们可以从人物的外在形象、内在世界、成长与变化以及象征意义等方面入手。

通过深入剖析人物形象,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也更好地领略文学作品的魅力。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高考小说阅读之人物形象鉴赏公开课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高考小说阅读之人物形象鉴赏公开课

答案:通过外貌描写(衣着)来暗示朱丹对 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
知己知彼
为下文写南京大屠杀的纪念日埋下伏笔。
偏离主旨
对今天这样一个特别日子的纪念。
概括不精准
通过对朱丹的外貌描写,更好展现朱丹 孤傲、纯洁心灵,对南京大屠杀的哀悼 和爱国之情。 无中生有
沙场点兵
4、文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 木笛,意图是什么?
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5分)
勤劳善良、
“母亲”是一个 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 的普通女性形象。
布置作业
《三维设计》P66 对点突破 《翻浆》 小说塑造了“青年”怎样的形象?请结合 文本加以分析。来自③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
12月13日 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④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答案:朱丹是一位具有出色音乐才华,而又有崇高民 族精神并且谦虚有礼的人。
知己知彼
朱丹是一个有才华的木笛手,渴望成为木笛 手,但更爱国。
表述不准确、不规范
朱丹一个刚直、爱国的人物形象,作为一位 演奏家,他铭记历史,表现了他爱国、爱民 族的精神。
解题思路:
人物刻画方法 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 木笛是一种中国民族乐器
挖掘深层含义
珍爱 木笛
“小心谨慎地”
答案:通过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表现朱 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
知己知彼
想突出朱丹对木笛小心翼翼,表达他对木 笛的重视。
浅尝辄止
第一次着重表现朱丹对考试的重视;第二 次主要体现他的爱国情怀,意图是表现他 对国家的爱。
高考小说阅读之 人物形象鉴赏
学习目标 一、明确高考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的地位 二、掌握小说阅读人物形象分析 的方法 三、熟悉高考小说人物形象题答 题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文本阅读之人物形象赏析
孙晓敏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被广泛用来说明莎士比亚塑造的哈姆雷特这个典型人物的复杂性。

也就是说每一个读者的人生阅历不同、价值取向不同,对文学人物形象的理解自然不尽相同。

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也会去鉴赏许许多多不同的人物形象,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阅读鉴赏中我们尽可以让学生开展个性阅读,但在完成阅读题中人物形象的鉴赏这一类题型时,就需要对学生进行一个统一的思维方式、方法的引导和训练了。

那么如何让同学们从这纷纷扰扰的众生相中脱身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完成人物形象鉴赏这一类习题呢?在“整体建构“和谐教学理念的引导下,我们的课堂完美的把个性阅读和一类习题的归一强化练习有机的结合起来,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又可以让学生在考试中拔得头筹。

下面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例为大家展示一下我们的人物鉴赏课堂。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一篇小说,在学这一篇小说之前,通过必修一、必修二小说的学习,同学们对小说这一文学样式已有了较充分的理解,明确了小说的三要素和小说鉴赏的要点,及小说在高考中的考查方式,学生也已经掌握了小说中分析人物形象的通用工具——“点、线、面”(点: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线:理清情节,了解人物性格的变化过程;面:揭示环境与人物性格、命运的关系),所以除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去感受认识“老贝尔曼”、“苏艾”“琼珊”这些人物之外,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就是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例再次验证我们分析人物形象的通用工具。

先让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有关“贝尔曼”的“点”的描写:
点一:(课文p35)外貌描写:老贝尔曼是住在她们这座楼房底层的一个画家。

他年过60,有一把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那样的大胡子,这胡子长在一个像半人半兽的森林之神的头颅上,又鬈曲地飘拂在小鬼似的身躯上
——年老、身体瘦弱、邋遢、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
点二:(课文p36)语言描写: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 “可怜的琼珊”“可恶的叶子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 “可怜的琼珊”“可恶的叶子”——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点三:侧面描写:结尾医生和苏艾对“贝尔曼”的事迹叙述。

——富有爱心,关爱他人,甚至舍己为人。

再次关注人物性格的“线”性发展,随着对课文的情节逐步了解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实现了形象的逆转、人格的升华,贝尔曼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展现。

学生对于人物的“线”型梳理让他们更全面的了解了人物形象。

最后从“面”上考虑,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们就能把“贝尔曼”这一人物形象全面准确的概括出来——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的爱心。

穷困潦倒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生命代价平凡而伟大的人。

我们可以把刻画人物形象的这一类文章用字母a来代替,不管是课本内的课文还是课外阅读的文本,在理解文本内的人物的时候,我们都可以运用我们的通用——“点、线、面”解决这一类问题,也就是说不论a怎么变化,文本里分析人物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是不变的,我们能用这一通用工具解决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那么运用这一通工具解决高考阅读题的人物形象分析也就没有任何问题,通过对通用工具的不断强化,学生在人物形象分析这一问题上就会得心应手,甚至可以站在出题者的高度去命制这一类题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