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看历史兴衰
圆明园观后感410字

圆明园观后感410字【原创版4篇】目录(篇1)一、圆明园的辉煌历史二、圆明园的毁灭三、圆明园观后感正文(篇1)圆明园,一座曾经辉煌壮丽的皇家园林,如今只剩下残垣断壁。
它曾经是清朝皇帝们的私人天堂,拥有无尽的珍宝和奇花异草,它的毁灭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痛。
一八六零年十月十八日,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他们疯狂地掠夺园中的珍宝,最后为了掩人耳目,竟放火烧园。
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昔日辉煌的圆明园变成了一片废墟。
那些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还有象征热闹街市的“买卖街”,都化为灰烬。
这一事件,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也让无数中国人痛心疾首。
观看关于圆明园的记录片,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我为圆明园的辉煌而自豪,同时也为它的毁灭而痛心。
圆明园的毁灭,不仅仅是一座园林的消失,更是中国文化的损失。
它曾经是中国的骄傲,却因为列强的侵略而瞬间毁灭。
从圆明园的毁灭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中国国力的衰落,也暴露出列强的残忍和贪婪。
这段历史,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国家强大的重要性。
只有国家强大,才能抵御外敌的侵略,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
如今的圆明园,已经成为了一座遗址公园。
它静静地躺在那里,见证了中国的历史变迁。
每当人们走过它,都会被它那恢弘的气势所震撼,同时也会为它的毁灭而惋惜。
一、圆明园的辉煌历史二、圆明园的毁灭三、观后感正文(篇2)圆明园,一座曾经辉煌壮丽的皇家园林,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
然而,在一八六零年十月十八日,英法联军洗劫了圆明园,三千五百名士兵以火焚了这座最美、最大、拥有最多珍宝的园林,使得圆明园变成了一片废墟。
观看纪录片《圆明园》后,我深感痛心。
不仅是因为圆明园的毁灭,更是因为一个国家的灵魂被践踏。
曾经的圆明园,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清帝国的辉煌象征。
然而,当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我们的民族尊严和文化自信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游圆明园文案朋友圈

游圆明园文案朋友圈1. 今天和朋友一起游览了圆明园,感受到了古代皇家园林的壮丽和宏伟,真是一次难忘的体验!2. 在圆明园的湖边散步,仿佛回到了古代的宫廷时代,心情格外宁静和放松。
️3. 看到了圆明园中的石狮子,它们造型独特,栩栩如生,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4. 在圆明园的山顶俯瞰整个园区,景色美不胜收,真是一处绝佳的观景点!5. 刚刚在圆明园的长廊中散步,感受到了古代皇家建筑的精妙之处,真是令人叹为观止!️6. 在圆明园的花坛中,花朵竞相绽放,色彩斑斓,给人一种美丽的视觉享受。
7. 刚刚参观了圆明园的展览馆,了解到了许多关于古代皇家生活的历史知识,收获满满!8. 在圆明园的假山上攀爬,感受到了古代皇家园林的独特魅力,真是一次身心愉悦的体验!️9. 刚刚在圆明园的湖中划船,清风拂面,湖水荡漾,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
10. 在圆明园的古建筑中,欣赏到了许多精美的壁画和雕塑,艺术品味满满!11. 刚刚在圆明园的草地上野餐,享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朋友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午后时光。
12. 在圆明园的园林小径上漫步,感受到了古代皇家园林的精心设计,每一步都是一种享受。
️13. 刚刚在圆明园的亭台上品茶,感受到了古代皇家的雅致生活,心情格外舒畅。
14. 在圆明园的广场上看到了一场精彩的表演,歌舞翩翩,让人陶醉其中。
15. 刚刚在圆明园的石桥上散步,听着流水潺潺,心情格外宁静和放松。
️16. 在圆明园的花园中,花香四溢,让人沉浸在花海之中,心情愉悦。
17. 刚刚参观了圆明园的历史陈列馆,了解到了古代皇家的兴衰历史,感慨万千。
18. 在圆明园的假山上欣赏到了壮丽的瀑布景观,水声潺潺,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
19. 刚刚在圆明园的园林迷宫中迷失了方向,但却发现了许多美丽的景点,真是一次探险之旅!20. 在圆明园的古亭中休息片刻,远离尘嚣,享受到了宁静和平和。
圆明园的兴衰:从辉煌到毁灭的历史见证

圆明园的兴衰:从辉煌到毁灭的历史见证圆明园的兴建与辉煌圆明园,位于北京西郊海淀区,是清朝时期的一座大型皇家园林。
它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由康熙帝赐给其四子胤禛(后来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¹。
圆明园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三园组成,占地面积达350公顷,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
雍正帝继位后,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修缮。
乾隆帝即位后,更是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将圆明园打造成了一座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之大成的皇家园林。
圆明园内不仅有中国传统的亭台楼阁、假山湖泊,还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如著名的西洋楼。
圆明园不仅是清朝皇帝的避暑胜地,也是处理政务的重要场所。
每到夏季,皇帝都会在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国家大事。
因此,圆明园也被称为“夏宫”。
圆明园的劫难:英法联军的侵略与焚毁圆明园的辉煌在1860年戛然而止。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过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
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后,开始了大规模的抢劫和破坏。
军官和士兵们疯狂地掠夺园内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
据记载,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掠夺的文物数量约有150万件,包括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为了迫使清政府接受议和条件,英法联军首领额尔金下令焚毁圆明园。
1860年10月18日,3500名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²。
大火持续了三天三夜,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和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
这场浩劫使得这座世界名园化为灰烬,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²。
圆明园的重建与保护圆明园被焚毁后,清政府曾试图进行修复,但由于国力衰弱,修复工作进展缓慢。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侵占北京,圆明园的建筑和古树名木遭到彻底毁灭。
清朝灭亡后,圆明园的遗物长期遭到官僚、军阀和奸商的巧取豪夺。
从圆明园看清王朝的盛衰兴亡 及对当今中国的警示意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其间的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署
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 等条约,开放的各通商口岸 成为西方资本主
义对中国进行殖民掠夺和不等价交换的中心, 不仅瓦解了封建小农经济,还阻碍了民族资 本主义的发展;巨额赔款加重了清政府的财 政负担,同是转嫁到劳动人们身上,使他们 的生活更加艰苦。这两次鸦片战争,让夜郎 自大的统治者渐渐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醒过 来,也让各列强看到了这样一个大国的软弱 与无能,也注定了其后圆明园被毁的命运。
经济上的摧残更是如此。根据清代户部银库大进大出黄册及四柱 册的记载,1860年户部进项为银543万两、钱801万串,而支出则高达 银728万两、钱1111万串,亏空高达340万两。清代用于供奉中央支出 的户部银库,其收入除少部分来源于捐纳房所收银两以及京畿旗地的 旗租外,大部分来自各省每年的关税、盐税以及地丁、杂税解款。然 而自太平天国军兴起以来,各省筹办军务自顾不暇,交通阻塞也使得 京师铸钱的重要原料云南“滇铜”不能运抵,极大地提高了铸钱成本, 各种私钱、小钱泛滥。银价上涨、货币贬值,清政府迫于压力,允许 各省自筹响需,从而导致晚清重要的支柱性税收“厘金”诞生。
文明的断裂圆明园的黯然历史与现实的对比

文明的断裂圆明园的黯然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文明的断裂——圆明园的黯然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圆明园,作为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也是清朝皇帝享受生活的场所。
然而,这座宏伟壮丽的园林在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遭到了英军的洗劫和烧毁,成为了一个凄凉的废墟。
通过对圆明园的黯然历史和现实的对比,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文明的断裂对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影响。
圆明园的衰落,不只是一座园林的倒塌,更是中国文明的破碎。
圆明园作为中国古代花园的巅峰之作,以其绝美的自然景观和精湛的工艺融汇了中国的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
然而,英军的洗劫和烧毁让这座宝库化为灰烬。
无数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化为飞灰,几乎不复存在。
这不仅是对中国文化财富的极大损失,更是对中国民族尊严的践踏。
文明的断裂让人们对这段灿烂历史只能通过零散的史料和残存的文物来了解,真实的圆明园已经随着历史的长河而消失。
与圆明园的黯然历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实中的圆明园。
如今,圆明园已经经过多次修复和重建,成为了中国人民的心灵疗伤之地,也是中外游客熙攘的旅游胜地。
但是,与曾经的辉煌相比,现实中的圆明园无法还原当年的宏伟与华丽。
即便是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修复,原有的文物和艺术品难以完全重现。
而且,文明的断裂带来的还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损失,更是对精神世界的割断。
无论如何修复和重建,现实中的圆明园永远无法弥补历史的断层,无法恢复当年的辉煌与壮丽。
通过比较圆明园的历史和现实,我们不禁思考:文明的断裂对一个民族和国家意味着什么?文明不只是一个民族的智慧结晶,更是一个民族的底蕴和魅力。
圆明园的衰落让我们懂得,一个国家即便拥有繁荣昌盛的文明,也难以抵御外部力量的冲击,文明的断裂难以回避。
而现实中的圆明园更是提醒我们,文明的断层永远无法被填补,重建只是一种无奈的努力,对历史的垂泣与尊重。
文明的连续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努力维护和传承。
圆明园的黯然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断裂不只是物理上的损失,更是对精神世界的摧毁。
圆明园的背景与历史意义

圆明园的背景与历史意义
圆明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又称圆明三园。
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
圆明园的兴建经历了清王朝政治经济最鼎盛时期,又见证了清王朝的迅速下滑,可以说一座圆明园就是一部清王朝的兴衰史。
圆明园的资料和历史背景:圆明园建于1709年,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
然后雍正在原赐园加以拓展,后来。
乾隆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
形成了圆明三园。
后又经雍嘉庆、道光、咸丰三位皇帝不断的改建和装饰。
圆明园在清室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
后来在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之后又遭到匪盗的打击,使圆明园最后变成了遗址。
从圆明园的始建到火烧看中国晚清政局的衰败

从圆明园的始建到火烧看中国清朝政局的衰败人文学院中文0801 陈一摘要: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文物被劫掠,18日-19日,园中的建筑被烧毁。
至今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只剩断垣残壁,供游人凭吊。
圆明园的命运却也折射出清朝由辉煌走向衰败的命运。
115年的“康乾盛世”后,中国不断的衰落,从昔日的强大变为任人鱼肉,而大清的君主们却仍然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
圆明园被毁的背后,是中国主权的被不断凌辱与破坏。
关键词:圆明园清朝政局衰败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文物被劫掠,18日-19日,园中的建筑被烧毁。
至今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只剩断垣残壁,供游人凭吊。
一、圆明园的始建——“康乾盛世”时的中国时局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即清圣祖玄烨)将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一里许的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胤禛,并亲题园额“圆明园”。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即清世宗胤禛)在圆明园南面增建宫殿衙署,占地面积由原来的六百余亩扩大到三千余亩。
此后,圆明园不仅是清朝皇帝休憩游览的地方,也是他们朝会大臣、接见外国使节、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
乾隆帝(即清高宗弘历)即位后,在圆明园内调整了园林的景观,增添了建筑组群,并在圆明园的东邻和东南邻兴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
这三座园林,均属于圆明园管理大臣管理,称圆明三园。
这段时间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辉煌时期——康乾盛世。
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将中国传统社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国家统一最终完成,社会经济高度繁荣,学术文化集大成趋势。
圆明园一日游感言大学生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有幸在阳光明媚的周末,踏上了圆明园这片曾经辉煌与沧桑交织的土地。
这次一日游,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民族的坚韧,也让我对国家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这次圆明园一日游的感言。
清晨,阳光透过窗帘洒在脸上,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踏上了前往圆明园的旅程。
圆明园,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早已不仅仅是一个地名,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荣辱与兴衰,是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抵达圆明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巍峨的拱门,上面刻着“圆明园”三个大字,显得庄重而典雅。
走进园内,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曾经辉煌的时代。
圆明园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皇家园林建筑的典范。
然而,在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烧毁了这座举世闻名的园林。
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只是残垣断壁,但它依然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辉煌。
游览圆明园,首先要参观的是大水法。
这里曾是乾隆皇帝的御花园,园内有喷泉、雕塑、亭台楼阁等,美轮美奂。
然而,如今只剩下了一座座石雕和残破的喷泉,让人感叹历史的无情。
接着,我们来到了圆明园的“万寿山”,这里曾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
登上山顶,可以俯瞰整个园区的景色。
然而,山顶上的宫殿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了一座座石碑和断壁残垣。
站在山顶,我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呼唤,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繁荣与辉煌。
游览过程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圆明园的“福海”。
福海是圆明园内最大的湖泊,湖中有一座小岛,岛上有一座名为“蓬岛瑶台”的宫殿。
然而,这座宫殿也未能幸免于难,如今只剩下了残垣断壁。
站在湖边,我看到了水面上漂浮的垃圾,心中不禁感叹:历史的沧桑,也让我们反思,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下午,我们参观了圆明园的“文源阁”。
文源阁是圆明园内的藏书楼,曾是皇家藏书的地方。
虽然藏书楼已经不复存在,但我们可以从残存的建筑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文化底蕴。
在文源阁前,我们看到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文源阁”三个大字,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历史的辉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圆明园看国运兴衰学生姓名:1.摘要:通过对圆明园这一历史遗迹的考察,以各时期中国的财政状况为切入点,探究中国国力的兴衰,并进一步印证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关键词:圆明园,财政,国运,清朝,民国,新时期,社会制度3.主体部分:引言:圆明园的兴衰际遇,实际上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自清以来的成败,通过对圆明园的考察,我们希望能从中看出国力的兴衰,总结出更多的教训与经验,更好的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
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9年),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三园组成。
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里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
但自1860年10月以来,圆明园相继遭到英法联军、八国联军的洗劫和焚毁,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页屈辱史。
圆明园堪称清王朝甚至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皇家园林,下面我们就以圆明园为缩影,通过政府财政状况,分析中国国力强弱的变化一、1709年~1860年——兴建1、康熙时期(公元1661年—公元1722年)康熙执政期间,撤除吴三桂等三藩势力(1673年),统一台湾(1684年),平定准噶尔汗噶尔丹叛乱(1688年-1697年),抵抗并有力反击了沙俄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1689年9月7日),维持了东北边境一百五十多年的边界和平。
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以及清王朝的经济政策(如“永不加赋”),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增加了国库收入,为圆明园修建提供了经济基础。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即清圣祖玄烨)将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一里许的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胤禛,并亲题了园额“圆明园”。
2、雍正时期(公元1722年—公元1735年)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即清世宗胤禛)在圆明园南面增建宫殿衙署,占地面积由原来的六百余亩扩大到三千余亩。
此后,圆明园不仅是清朝皇帝休憩游览的地方,也是他们朝会大臣、接见外国使节、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
而与此对应的,是政治的清明与经济上的富庶。
雍正皇帝勤于政务、生活俭朴。
胤禛在位仅仅十三年,显得十分短暂。
但是,他的政绩很可观,严禁朋党,整顿吏治,强调务实,多所建树,在不少方面实为超过康熙。
“耗羡归公”、“养廉银”等制度的实施保证了政治清明,“摊丁入亩”的政策有利于缓解阶级矛盾,同时由于用人和理财有方,雍正时期进入了清朝最富庶的阶段,国库存银达六千万两之多。
无疑这会促进圆明园的扩建。
3、乾隆时期(公元1736年~公元1796年)乾隆帝(即清高宗弘历)即位后,在圆明园内调整了园林的景观,增添了建筑组群,并在圆明园的东邻和东南邻兴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
这三座园林,均属于圆明园管理大臣管理,称圆明三园。
对圆明园的进一步调整扩建,正说明了当时国力的鼎盛。
据史料记载,乾隆帝即位后,在政治上改变“祖宽父严”之弊,实行“宽严相济”之策,整顿吏治,厘定各项典章制度;优待士人,安抚起复雍正朝受打击之宗室,进一步笼络了各方力量,促进了清王朝的统一团结;军事上多次平定西部少数民族贵族叛乱,反击廓尔喀对西藏的入侵,完善了清朝对新疆和西藏等地区的管理,进一步巩固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今日中国的版图;但外交上继续以“天朝上国”自居,和周边属国友好往来,而对西方则坚持“闭关锁国”,为大清日后的衰败埋下了祸根。
“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是我国封建清王朝前期统治下的繁盛社会。
在这个时期,圆明园经历了从创建到鼎盛的阶段。
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然而这种浩大的工程,必然是出自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大国,并且其社会背景必然是和平稳定的,而它如此快速的扩建,又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当时较高的封建经济水平。
到此为止,圆明园的形象都是辉煌而自豪的。
二.转折(1800---1860)疆域的扩大,经济的繁荣,人口的激增,手工业的发达是“康乾盛世”最显著的特征。
然而这一时期文化高压、闭关锁国的政策抑制了中国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为清王朝的衰落与灭亡埋下了伏笔。
这一本质上的落后在1800至1860这一阶段得以深刻体现。
根据清史档案,继康乾盛世之后,嘉庆皇帝继续扩建圆明园,并于1800年把从盐政中得到的10万两白银用于圆明园工程,广储司也曾拨给圆明园5万两白银作为储备金。
仅1809年,绮春园完成了173间厢房、260条廊道、6座亭子的建造,总共花费33万两。
1830年,道光用25万两白银再建造了新的寝宫慎德堂。
从康熙建园到1850年为止,圆明园的建成共花费了白银两亿两以上。
但此时的清王朝已经存在许多危机,开始由盛转衰。
国家的长期繁荣与和平,造就了人口的急剧增长,人口从1741年的1.43亿猛增到了1850年的4.3亿,而同期耕种面积仅增长了35%,使得人均耕地面积下降至1.86亩。
同时,“摊丁入亩”使得国家正常赋税增长不多,加上大修圆明园,国库日益空虚。
鸦片走私也成为影响清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祸源。
据估计,1681~1827年,“输入中国的银元和银块纯额约7000多万两,合银元约1亿”。
但鸦片大量输入中国后,扭转了白银的传统流向。
1827年起白银开始由入超正式转变为出超。
到了30年代,白银外流数量越来越大。
据统计,1830~1831年,白银输出达388万两之多;1833~1834年,输出白银434万余两;最多的是1836~1837年,输出白银高达1345万余两,相当于当年清朝户部平均收入的99%以上。
林则徐禁烟前10年,白银输出总数大约在3000万两以上。
正是鸦片掠走了中国大量的白银,才导致了中国银源枯竭,银价上涨,给中国财政经济造成巨大影响。
1800年前后,铜钱1000文,可换白银1两;到了1838年前后,则需铜钱一千五六百文,才能换白银1两。
银贵钱贱,不仅使清政府财政收入受到很大影响,对社会经济产生了严重的破坏,而且还深深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
其间的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署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的各通商口岸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进行殖民掠夺和不等价交换的中心,不仅瓦解了封建小农经济,还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赔款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是转嫁到劳动人们身上,使他们的生活更加艰苦。
这两次鸦片战争,让夜郎自大的统治者渐渐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醒过来,也让各列强看到了这样一个大国的软弱与无能,也注定了其后圆明园被毁的命运。
三、1860~1949——毁坏1、清王朝末期(1860~1911)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就是清帝国国运的缩影:从虚幻华丽的“盛极一时”到“一无所有”。
政治上,清政府对内专制,对外软弱无能,再加上连年的战争赔款、军费开支极大地增加了国库开支,外来商品所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对封建经济的冲击、吏治腐败等因素无一不加速了清政府的衰败经济上的摧残更是如此。
根据清代户部银库大进大出黄册及四柱册的记载,1860年户部进项为银543万两、钱801万串,而支出则高达银728万两、钱1111万串,亏空高达340万两。
清代用于供奉中央支出的户部银库,其收入除少部分来源于捐纳房所收银两以及京畿旗地的旗租外,大部分来自各省每年的关税、盐税以及地丁、杂税解款。
然而自太平天国军兴起以来,各省筹办军务自顾不暇,交通阻塞也使得京师铸钱的重要原料云南“滇铜”不能运抵,极大地提高了铸钱成本,各种私钱、小钱泛滥。
银价上涨、货币贬值,清政府迫于压力,允许各省自筹响需,从而导致晚清重要的支柱性税收“厘金”诞生。
厘金主要是商品税,其征收范围从一开始的稻米扩大至几乎所有商品,从向商铺征收扩大至向行商走贩征收,从“值百抽一”到货物总价的10%~20%,其结果是变相加重了人民的生活负担。
同时,这种税完全由地方官员自定,各省虽然必须向中央奏销厘金收入,但既无统一定制,也无核实机制。
通关同光两朝,此项收入在1400万两~1500万两之间,与关税并等,但这远不是厘金征收的真实统计。
地方督抚获取了前所未有的自主财源,进一步巩固了其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的实力,对高度中央集权财政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影响,意义自不待言。
然而,清政府毕竟扩大了财源。
道光皇帝本欲重修圆明园,无奈战事连连只得作罢。
后来的颐和园,无论在规模上还是质量上,远不及圆明园。
随着《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进一步丧失了关税甚至盐税自主权。
再加上几乎永远还不清的战争赔款,让圆明园再无重修的可能。
2、民国时期(1911~1949)清朝被推翻后,中国并没有走上复苏之路,相反陷入了更加严重的混战,圆明园遭到进一步的破坏。
除了最初侵略者的抢劫,还有政府疏于保护,无知民众和军阀商人对遗迹石材的偷盗,对森林树木的滥伐,进一步破坏了圆明园遗迹。
国民政府甚至一度把圆明园当成采石场以补贴财政收入。
1940年以后的日寇占领时期,北京粮食紧张,于是奖励开荒。
从这时起,农户陆续入园平山填湖,开田种稻。
圆明园这处在清初盛世历经150余年苦心经营的湖山之胜,面目全非。
三、修复(1949之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先后将其列为公园用地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征收了园内旱地、进行了大规模植树绿化。
在十年动乱中,遗址虽然遭到过一些破坏,但它毕竟被保住了。
1976年正式成立圆明园管理处之后,遗址保护、园林绿化有明显进展,西洋楼一带得到局部清理和整理,整个遗址东半部的园林道路、园林设施从无到有,逐年有所改善,来园凭吊游览者有大幅度增加,圆明园园史展览馆,自1979年11月举办,其中十分之一为中小学生集体参观。
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明确把圆明园规划为遗址公园。
同年,北京市政府拨出专款,修复了长春园的东北南三面2,300米虎皮石围墙。
在北京市和海淀区政府及圆明园学会等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1984年9月圆明园管理处与海淀乡园内农民实现了联合,采取民办公助形式,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发建设遗址公园。
从而使遗址保护整修工作迈出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首期工程是整修福海,1984年12月1日破土动工,历时7个月蓄水放船。
1985年孟冬接着整修绮春园山形水系,至次年初夏完成。
这两期工程均以挖湖补山为主,并修建园路桥涵和园林服务设施,清整古建基址,进行绿化美化。
两年动土方40万立方米,使ll0公顷范围的山形水系基本恢复原貌,其中水面55公顷。
福海中心蓬岛、瑶台东岛的"瀛海仙山"亭、西岛庭院、绮春园的新宫门、西洋楼的欧式迷宫(万花阵),均已在原址按照原样修复。
后又经两年整修提高,遗址公园初具规模,于1988年6月29日,正式向社会售票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