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0.古诗两首同步练习(附答案)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语文试题5古诗两首课后作业含答案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语文试题5古诗两首课后作业含答案人教新课标

课后作业-《古诗两首》一、选字填空。

莫——模腊——蜡浑——荤疑——凝()走()月()身怀()二、圈出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他不是无圆无故迟到的孩子。

()2.这种花只在悬崖峭璧上开放。

()3.我们把农历十二月称为蜡月。

()三、解释下列诗句中的加点字,再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豚:诗意: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疑:诗意:四、根据理解完成练习。

1.小红在做一道数学题时,尽管不断思考,还是找不到正确的解题思路,爸爸走过来,指点了一下,小红很快就解出了这道难题。

这真是“”。

2.老师常用宋朝诗人苏轼的名句“”来告诉我们习作时要善于从多个角度去观察事物。

3.《游山西村》以一个“”字贯穿全诗,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景象,刻画了农民的品性。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人好客的盛情。

后两句“”含有一定的哲理,形容陷入时,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的信心。

五、课内阅读。

题西林壁看成岭成峰,各不同。

不识,。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这首诗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题”字的意思是。

3.诗人分别从、、、、、_这几个角度观察了庐山。

4.这首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A.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B.去山中游玩时,无论走多远,换多少地方都没办法看到山的全貌,因为山太大了。

5.由这首诗我们可以想到一句俗语:。

六、小练笔。

通过对这两首诗的学习,你一定明白了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请拿起笔来,结合自己生活中的经历写一写对其中一个哲理的感悟吧!。

最新小学四年级语文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最新小学四年级语文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题西林壁游山西村同步练习题一、默写《题西林壁》并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题西林壁》题:____________西林:________________只缘:____不识:________________横看:_____________二、读《题西林壁》,按要求填空。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

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_______的感觉。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俗话说:“当事者迷。

”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四、把下面的词组织成句,句子要通顺。

1.来了果子野的早已秋天满山熟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个想到心惊有点一就肉跳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默写《游山西村》, 。

, 。

, 。

, 。

二、填空1.此诗选自《》,作者 ,字 ,号。

(朝)著名诗人。

现存诗作近万首,是我国诗歌历史上最“多产”的作家。

有《》《》等传世。

2.“ ,”蕴含深刻哲理。

3.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过程]一.学习第5课《古诗两首》1.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A.初读,解决生字、新词的读音。

四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20 古诗两首-人教新课标(含答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20 古诗两首-人教新课标(含答案)

20 古诗两首1.把下列加点的字的读音补充完整。

sh g c h l j客舍更..管..尽辞.别浩.荡广陵尽2.选字组词。

凌陵()园()晨()云山()唯维()护()一()修()利是图3.填空。

(1)《黄鹤楼送之广陵》一诗是代诗人所作,他在送友人到去。

我们在一年级时曾学过这位友人的诗作《》。

(2)《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代诗人。

他的诗清新淡雅,素有“,”的美誉。

这首诗的前两句点名了送别的、、,后两句写的是,表达了诗人。

4.课外阅读。

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董大:董庭兰,大意为在兄弟中排行第一。

黄云:白云。

白日熏:太阳黯淡无光。

知己:知心朋友。

识:认识,赏识。

君:你。

(1)从诗的题目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诗,是诗人为送别友人所作。

(2)前两句中,诗人写到了、、、、等景物,用以衬托诗人。

(3)后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试着写出这两句的意思,并说一说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1.èèng íào íng ǐn2.陵凌凌陵;维唯维唯3. (1)孟浩然唐李白黄鹤楼孟浩然广陵春晓(2)唐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地点时间环境气氛告别时的情景对友人的恋恋不舍与深切祝福。

4.(1)送别高适董大(2)黄云白日北风大雁雪送别友人时的伤感、悲壮之情。

(3)不要担心前面的路上没有知己,天下的人有谁不知道您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宽慰和劝勉之意,体现了诗人的豪迈气势。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第五课古诗两首1、默写《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解释诗的含义。

2、《题西林壁》是苏轼在游()时题在()墙壁上的一首诗。

诗人分别从()、()、()、()、()、()这几个角度观察了庐山。

苏轼字(),()朝人,号(),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题西林壁》中“题”的解释:()4、山穷水复疑无路中的“疑”的解释:()5、《题西林壁》这首诗告诉我们:想要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这是第()句和第()句诗所表达的含义。

()这句话让人想起一句俗语()6、《游山西村》的作者是()代的(),诗人以()字贯穿全诗,诗中()字写出了农家款待客人用尽其所有的盛情。

表现农家热情好客的诗句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诗句的最后一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7、昨天晚上,小红在做数学题是,尽管不断思考,还是找不到正确的思路,爸爸走过来,给她做了指点,她很快解出了这道难题。

这真是()。

第六课爬山虎的脚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哪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没有()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1、在文中的括号中填上合适的词语2、根据选文写出“嫩”的意思嫩红:嫩叶:3、爬山虎的叶子有哪些特点?答:()4、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中,你体会到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答:① ;②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1、用横线画出第二句的动词。

2、你认为这些动词之间是什么关系?(答:)3、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答:)4、爬山虎的脚上的细丝触着墙后先是()的,后变为()的了。

第七课蟋蟀的住宅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

小学四年级上语文第20课《古诗两首》一课一练课内阅读题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

小学四年级上语文第20课《古诗两首》一课一练课内阅读题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

小学四年级上语文第20课《古诗两首》一课一练课内阅读题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古诗两首》一课一练课内阅读题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
一、带着问题来读书。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均为________诗。

A送别B叙事c抒情
2________________送孟浩然去________,这是自________向________行。

而________送元二是自________向_________去________________。

二、我是超级模仿秀。

碧空________花________柳________云
________天________草
三完成下面各题。

送元二使安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_______”一词可以看出诗人送别友人的时间是清晨。

2“安西”指________(A西安B安西都护府)
3后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文,练习题,阅读题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人教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

人教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

人教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理解练习参考答案第一课观潮1、这段话是按照(由远及近)顺序来写的。

(A、由远及近 B、由近及远)。

2、这段话从(形状)、(声音)两方面来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3、这段中分别把浪潮比作(白线)、(水墙)和(战马)。

4.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得好吗?为什么?答:该句子写得很好。

因为它形象地写出了大潮发出的巨响和浩大的声势。

5.《观潮》以总分结构独具特色,而这篇文章按照记叙文的常见形式先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

这篇课文的结尾与《观潮》的开头异曲同工,赞美了钱塘江大潮的是(天下奇观)。

第三课鸟的天堂1、给画的句子加标点。

,,,,,,。

2、选出该段中的一对反义词(静寂)-----(热闹)3、这是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鸟飞的热闹情景。

4、这段话中描写鸟的形态的词有(大的)、(小的),描写鸟的颜色的词有(花的)、(黑的),描写鸟的动作的词有(站)、(飞)、(扑)。

三个“有的”构成了排比句写出了鸟的各种(姿态或动作),让我们感受到了鸟的天堂里鸟的生活的(快乐),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5、从这段话中,我们不仅知道了鸟的(种类)多、(数量)多,还能感受到它们在这里生活得(自由自在)。

6、这段话是(动)态描写。

第五课古诗两首1、默写《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解释诗的含义。

2、《题西林壁》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诗人分别从(横)、(侧)、(远)、(近)、(高)、(低)这几个角度观察了庐山。

苏轼字(子瞻),(宋)朝人,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题西林壁》中“题”的解释:(书写、题写)4、山穷水复疑无路中的“疑”的解释:(以为、怀疑)5、《题西林壁》这首诗告诉我们:想要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这是第(三)句和第(四)句诗所表达的含义。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让人想起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6、《游山西村》的作者是(宋)代的(陆游),诗人以(游)字贯穿全诗,诗中(足)字写出了农家款待客人用尽其所有的盛情。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后练习第五课古诗两首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后练习第五课古诗两首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后练习(第五课:古诗两首)一、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用“√”标出。

1、横看成岭侧(câchâ)成峰。

2、只缘(yuán yuàn)身在此山中。

3、莫笑农家腊(lànà)酒浑(hūn hún ),丰年留客足鸡豚(zútún)。

二、给句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山重水复疑无路()A、不能解决,不能断定的B、似,好像C、不相信2、只缘身在此山中。

()A、缘由B、因为C、缘分三、照例子,仿写词语。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千姿百态四、在括号内填写合适的关联词。

1、()我们身处在庐山,()看不清它真正的样子。

2、()回乡前的陆游心情多么郁闷,在这么热情的乡亲们面前,他()会开朗起来的。

3、前面并()真的没有路,()有一条新的路在等着我们。

五、补充古诗,并解释所填诗句的意思。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所填诗句意思是: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所填诗句意思是:六、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1、《题西林壁》一诗中,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处在、不同位置,写了观看庐山不同的感受,这首诗蕴含的深刻道理可用一句俗语表达:2、《游山西村》以“”字作为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农村丰收的欢乐景象和乡村的风光习俗。

诗中的“”字表现了农家款待客人的盛情。

诗中后两句对仗工整,“山重”对“”,“水复”对“”,“疑无路”对“”,成为千古名句。

七、阅读两首古诗,灵活运用诗中名句。

1、老师在指导我们作文时,常用“”,教导我们写作时不要说别人常说的话,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尽量与众不同。

2、课后,我被一道数学题难住了,想破了头也无从下手,正在我“”之际,李老师来到我身边,对我进行了一番占据,我恍然大悟,颇有感觉。

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同步练习题

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同步练习题

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同步练习题一、选择(说法正确的画上“√”,错误的画上“×”)1、“辞”:左右结构,部首是“舌”,音序是“S”。

()2、“孟”:上下结构,部首是“子”,音序是“M”。

()3、“君”:半包围结构,部首是“口”,音序是“J”。

()二、写出诗句的意思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填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

在这首诗中()两句叙事,()两句写景。

描写了作者在春天里()的情景,表达了()的感情。

四、填上表示色彩的词()毛浮()水,()掌拨清波。

()日依山尽,()河入海流。

日暮()山远,天寒()屋贫。

两个()鹂鸣()柳,一行()鹭上()天。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橘()时。

五、阅读天地还读过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句,来给大家背一背,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字区。

孟浩陵辞唯舍君
基础区。

一、选择(说法正确的画上“√”,错误的画上“×”)
1、“辞”:左右结构,部首是“舌”,音序是“S”。

()
2、“孟”:上下结构,部首是“子”,音序是“M”。

()
3、“君”:半包围结构,部首是“口”,音序是“J”。

()
二、比一比再组词。

凡()孟()告()唯()帆()猛()浩()惟()辞()陵()
欲()凌()
三、请仿写词语。

碧空________花 ________柳 ________云
________天 ________草
四、填空。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均为________诗。

A送别 B叙事 C抒情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所写,他在黄鹤楼送的一位故人是________。

“黄鹤楼”在________________,“之”字的意思是________。

这位故人要去的地方是________。

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诗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3、《送元二使安西》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写的诗。

“使”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是最能表达诗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之情。

五、判断对的在后面括号里打“√”,错的打“×”。

1、李白是唐朝诗人。

()
2、黄鹤楼在今湖南长沙。

()
3、“故人”是指故乡、家乡的客人。

()
4、《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宋朝的王维。

()
六、写出带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孤:__________ 尽:__________ 唯:__________
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更尽:__________________ 故人:__________________ 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古诗两首(答案)
基础区。

一、选择(说法正确的画上“√”,错误的画上“×”)
1、“辞”:左右结构,部首是“舌”,音序是“S”。

(×)
2、“孟”:上下结构,部首是“子”,音序是“M”。

(√)
3、“君”:半包围结构,部首是“口”,音序是“J”。

(×)
二、比一比再组词。

凡(平凡)孟(姓孟)告(告诉)唯(唯独)
帆(船帆)猛(猛烈)浩(浩荡)惟(惟恐)
辞(辞职)陵(陵墓)
欲(欲望)凌(凌晨)
三、请仿写词语。

碧空红花青柳白云
蓝天绿草
四、填空。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均为A诗。

A送别 B叙事 C抒情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诗人李白所写,他在黄鹤楼送的一位故人是孟浩然。

“黄鹤楼”在湖北武汉,“之”字的意思是去,到。

这位故人要去的地方是广陵。

题目的意思是诗人在黄鹤楼送友人孟浩然到广陵。

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好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3、《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诗。

“使”的意思是出使。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两句是最能表达诗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之情。

五、判断对的在后面括号里打“√”,错的打“×”。

1、李白是唐朝诗人。

(√)
2、黄鹤楼在今湖南长沙。

(×)
3、“故人”是指故乡、家乡的客人。

(×)
4、《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宋朝的王维。

(×)
六、写出带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孤:单独。

尽:消失。

唯:只。

句意:这一艘船孤孤单单地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在天边流淌。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更尽:再饮完。

故人:老朋友。

句意:请你再饮下这一杯离别的酒吧,因为当你向西出了阳关,就再也碰不到知己的老朋友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