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压创面治疗技术的研究进展
应用负压治疗伤口的临床实践及进展

负压创 面 治疗 是 一 种促 进 急 、 性创 面愈 合 的 慢
合 或 改善基 底状 态 的作用 。
形 成 纤维束 , 渐 为愈 合 的组 织提 供 不 断增 强 的硬 逐 负压 治疗可 以 改善 伤 口的愈 合 , 其机 理 目前 公 认 的有 以下 几个 方 面 : 1 负压 治 疗 可 以促 进 局 部 () 新 生血 管的增加 而改善局 部 的循环 和氧 供状 态。很 多慢 性创 面不愈 合 的原 因是 局部 供 血 不 良, 成 组 造
来治 疗化脓 的感 染 创 面 , 能显著 的 降低 创 面 的细 菌
负荷 , 明显 提 高创 面 愈 合 的速 度 。1 9 9 1年 , ayo D vd v 对 比单纯 外科 清创 术 , 论 了治 疗 化 脓 性伤 口的几 讨
而乳酸 堆积 可 以延 长 伤 口的炎症 期 , 种方 法 的 区别 , 认为 负压 治疗可 以增 强 免疫 , 降低 含 有 大量乳 酸 , 能 不 负压 可 以及 感染 发 生 率 。19 9 7年 , rk a Mo w s和 A gna采 用 多 y ret 甚 至造 成伤 口停 滞 , 能进入 增殖 阶段 , 时清 除这 些不利 于 伤 口愈 合 的液 体 。 ( ) 4 负压 造 成 孔 的聚 亚 安 酯 的 海 绵 作 为 负 压 治 疗 的填 充 敷 料 , 20 0 4年 , kl ry认为 负压 治疗 对 比盐水 纱布包 扎 Mie a G 换 药对 于慢性创 面 的愈合 有优 势。 已知伤 口的愈 合 都 要 经 过 3个 阶段 : 1 炎症 () 期, 外伤使 组 织结 构 受 损 并 导致 出血 , 引发 补 体 、 激 肽、 凝血 级联 反应和 血 浆酶 的生成 反 应 , 不仅 导致 了 凝 血过 程 , 而且在 受伤 的部 位 聚集 细 胞 因子 和 趋 化
负压创面疗法治疗原理与研究进展

g o t n r v n i g c o s if c in, t r mo e t e r p i o el p oi r t n a d a o tss As t e r w h a d p e e t r s n e t n o o p o t h e ar f c l r l e ai n p p o i. f o h
B in1 0 2 ,C i ei 00 0 hn j a
C r s o dn uh r I i u o r p n i g a t o :L U Zh - o,E t i : e g nal y y h o c n. n @ a o.o c
【 bt c】 N gtep s r wudt r yiwdl ape lk d featywud t A s at r eav r s e on e p i y pldt a i s fc r on.I i e u h a s e i o l n o rr o s
胞 的增殖 同抑制凋亡 。随着 治疗适 应证的增加 , 些新 的问题有待 进一 步研究 , 一 如最 适负压 值 , 料 敷
更换时 间, 合理的治疗时间等 。本文对 负压创 面疗 法的作用机制 和现 阶段 需要解决的问题做一综述 。
【 关键 词 引流术 ; 创伤和损伤 ; 治疗 ; 负压创 面疗法
生垡 笾 修复塞盍( 电子版)o1 2 l 年第 6 卷第 6 ( n It pr n W t 期 1 n ̄ 'J j i f v 日 d c A} i a w
( eⅡ F f ) e t 2 1 . o 6 N . 日 d c  ̄ o . c  ̄ 0 1 V l . o6 i Dm n
p ma y me h n s o c in i n r a i g w u d p r so i r r c a im fa t s i c e sn o n e f in,l s f t s e d ma,i hb t n o a t r l o u o s o i u s e e s n i i o f b c e a i i
负压创面治疗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负压创面治疗的研究与应用进展作者:雷云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04期【摘要】负压创面治疗,又名负压封闭引流术等名称,近年来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创伤的临床治疗,以其操作简单、工作持久、疗效显著、适应症广等优点而被医疗界广泛认可,关于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文献报道更是逐年快速增加,本文通过总结其概况、适应与禁忌症、优缺点来探索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术;创面负压创面治疗是一门新兴医疗技术,目前公认的名称为负压创面治疗。
负压创面治疗在极短的时间内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认可[1],他已经逐步走向成熟。
但该技术仍有不够完善之处,它在解决许多临床难题的同时也带来较多困扰,为了促进该技术的研究、发展与成熟,现将其研究与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1 负压创面治疗概况1.1 负负压创面治疗的机理负压创面治疗的作用机制至今不甚清楚,可能是通过负压源的吸引作用而使封闭区达到和维持负压状态,创面上的空气、水分和创面分泌物等被连接到负压封闭区的引流管引流,通过调节负压吸引装置的压力而调节被引流区内负压值的。
由于内外压力差[2],敷料下压力为正值增大,而质地较软的微循环血管、微小静脉被适当压迫,促进血液回流和物质代谢,从而使创面血流量与行负压封闭引流前显著增多,创面营养状况改善,微循环改善,减轻自由基损伤[3],清洁和封闭创面而减少感染等。
1.2 负压创面治疗的发展最早使用负压吸引技术的应该是公元前300多年的中国古代医学家葛洪,他用“拔火罐”疗法产生的负压来治疗疮疡脓肿,用它来吸血排脓。
现代医学的负压封闭引流是在上世纪70年代的苏联首先使用,而后90年代[4-5]在美国发展并完善的。
该技术至今仍在不断革新和完善中,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这一技术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2 负压创面治疗的适应与禁忌症2.1 适应症负压创面治疗法的临床应用范围较为广泛[6],可按创面是否感染分为感染性创面和非感染性创面。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泛 应 用 于 临 床 。 国外 研 究 结果 表 明 , 负压封闭引流可以促进急 、 慢性创面愈合 , 在 皮 肤 软 组 织 缺 损 的 四肢 创 伤 治 疗 中 起 重 要 作
用 。裘 华 德 教 授 于 1 9 9 4年 从 德 国引 进 、 发 展 并 改 良 VS D, 并 于
体组 织 对 毒 性 产 物 的 重 吸 收 , 改善创面血液循环 , 刺 激 肉芽 组a l i n g d r a i n a g e , VS D) 为 德 国 F l e i s c h ma n n E 博 士 于 1 9 9 2年 首 创 , 目前 已 得 到 大 家 公 认 并 广
料填 塞 至 深 腔 底部 , 不 能 留有 无 效 腔 ; 引 流 管 出 管 方 向 以 方 便 引 流 管 密 闭 为 原 则 。 使用 VS D技术可实行全方位引流 , 使 创 面 各 部位 渗 液 及 坏 死组 织 及 时 排 出 体 外 , 去除细菌繁殖环境 , 减 少 机
百 项 推 广 项 目关 键 技 术 , 广泛用于创伤外科 、 骨科 、 普外科 、 烧 伤
科等科室的各类 急慢 性创 面 , 并 取 得 了 良好 的 疗 效 ] 。结 合
目前 国 内外 最 新 进 展 , 就 VS D技 术 在 各 类 创 面 的 应 用 综 述
如下 。
染。可控性的全方位负压作用 , 为 主动 吸引 提 供 了动 力 , 促进 了
S u n Qi n, Ch e n g Qi n g h o n g ( Me d i c a l Co l l e g e o f S h i h e z i Un i v e r s i t y, Xi n j i a n g 8 3 2 0 0 0 Ch i n a )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对各种复杂创面修复的临床研究

项等,为复杂创面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 回顾性 比较分 析我院3 例复杂创面的病例,总结VD 术软组 织缺损修 复与重建 的临床特点。结果 0 S技 取得 了用传统方法治疗 复杂创面无法达到的优 良 效果 。结论 V D S 是外科引流技术 的革新 ,能够彻底去除腔 隙或创面分泌物和 坏死组织 ,促进创面 愈合 ,该技术操 作简便 ,易于掌握 ,疗效远优 于常规 治疗。 [ 关键 词】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复杂创面 ;修复 ;临床研 究
短 2 天 ,最 长不 超 过 1 天 。检 查创 面 ,如 果 肉芽 组 织 生 长 饱 ~3 0
5 m 5 m ×0 9 m,使 用时酌情 修剪 。多 侧孔 弓 流管 :德 c X1 c .c l 国 B. a n 司 生 产 的 C 1 -1 多 侧 孔 硬 质 硅 胶 引 流 管 ,长 Bru 公 H 4 8 5c 0 m,其一端 1c 4 m范 围内有密集 的侧孔 ,引流时把多侧孑 引流 L 管穿人 医用泡沫 内,现有 已穿入C H一1多侧孑 引流管的医用泡 8 L 料 ,其成分 为聚安脂 ,是一种具有分子阀门作用的透性黏贴薄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au m eH g ria e S 是一 v c u sa n dan g ,V D) 种处理各种复杂创面和用于深部 引流的全新 方法 ,相 对于现有 各种外科引流技术而言VS D技术是一种 革命性 的进展 。该技术 于 19 年 由德 国UL 92 M大学创 伤外科F esh n 博士所首创 , li ma n c 最先用于骨科领域治疗软组织缺损和感染性创面 。19 年 ,裘 94 华德教授等在国 内率先引进这一新型 引流技术 。近年来 国内外
3 规 格 : 1 c ×1 c X0. c 种 0m m 9 m、 5 m 5 m . c 、 5 c x 1 c x0 9 m
VSD治疗感染创面的护理研究进展

VSD治疗感染创面的护理研究进展VSD治疗感染创面的原理VSD是通过负压封闭引流系统,将受感染的创面负压封闭,使得创面表面组织经过负压处理后,创面内的局部压力下降,创面表面及组织的微循环得到改善,从而促进了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VSD治疗感染创面的过程(1)负压封闭:VSD治疗开始时,将一个特制的泡沫海绵覆盖在受感染的创面上,然后用透明膜贴片密封覆盖创面及周围健康皮肤。
(2)外接真空引流:在负压封闭后,通过连接设备,实现对创面区域的持续性负压,吸走并处理创面分泌物,促进创面组织的愈合。
VSD治疗感染创面的护理(1)创面处理:VSD治疗需要定期更换创面负压封闭系统,要求密切观察创面情况,注意创面分泌情况。
(2)负压引流管道护理:定期更换引流管道,清除吸引管内的血液和分泌物,以保持引流通畅。
(3)患者心理护理: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鼓励,以提高患者治疗的积极性,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VSD治疗感染创面护理研究进展VSD治疗感染创面的护理研究不断取得了新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创面处理技术的改进:目前VSD治疗创面负压封闭系统的材料和技术不断更新,使得创面处理更加方便和舒适,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
(2)护理团队协作:VSD治疗需要医生、护士、工程师等多学科的协作,团队协作对于VSD治疗效果的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3)预防并发症:VSD治疗在治疗感染创面的过程中,应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产生的并发症,如感染、溢栓等。
(4)护理指导:为了提高VSD治疗效果,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护理指导,使患者了解VSD治疗的过程和要点,增强患者的配合度。
结语VSD治疗感染创面的护理研究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对于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医护人员需要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加强护理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积极应用VSD治疗技术,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VSD封闭负压吸引术对难愈创面治疗的研究及护理进展赵茜

VSD封闭负压吸引术对难愈创面治疗的研究及护理进展赵茜发布时间:2023-06-19T02:40:57.815Z 来源:《医师在线》2023年6期作者:赵茜[导读] VSD封闭负压吸引术为近年来难愈创面主要治疗手段,保障创面处于负压状态,以促进新生肉芽组织再生,确保其足局部处于无菌条件,有效避免交叉感染等情况。
VSD封闭负压吸引术操作特异性,为充分体现临床优势,治疗期间辅以有效护理干预措施尤为重要。
前海人寿广西医院广西南宁 530200摘要:VSD封闭负压吸引术为近年来难愈创面主要治疗手段,保障创面处于负压状态,以促进新生肉芽组织再生,确保其足局部处于无菌条件,有效避免交叉感染等情况。
VSD封闭负压吸引术操作特异性,为充分体现临床优势,治疗期间辅以有效护理干预措施尤为重要。
关键词:VSD封闭负压吸引术;难愈创面;治疗;护理进展VSD封闭负压吸引术为临床深部引流重要措施,最初由上世纪90年代初,由德国学者提出,在感染性创面治疗中具有较好疗效反馈。
于1994年率先引入到我国,作为临床常用辅助引流手段,在急慢性复杂创面应用中取得较好疗效反馈[1]。
考虑VSD封闭负压吸引术独特治疗理念,治疗周期较长,治疗过程中护理依赖性较大,完善临床护理模式,对提高VSD封闭负压吸引术疗效具有重要影响[2]。
1 VSD封闭负压吸引术概念VSD封闭负压吸引术主要操作原理是借助高分子泡沫材料,在难愈创面与负压引流装置之间承担中介,因医用高分子泡沫材料较强可塑性,可分担高负压引流,促使其均匀分布在医用泡沫材料上,到达引流区各个区域,隔绝外界细菌侵袭,避免交叉感染等情况发生,稳定负压状态[3]。
VSD封闭负压吸引术临床应用优势明显,无需每日换药,可减轻换药期间患者疼痛,有效降低护理负担;VSD封闭负压吸引术可减少抗生素药物的应用,避免耐药情况发生,最大程度降低交叉感染[4-6]。
VSD封闭负压引流技术针对各种急慢性复杂创面均可取得较好疗效反馈,已成为当前阶段创面管理主要措施[7]。
封闭负压疗法促进创面愈合的研究进展

S D( u—t shr rs r) V T( aum sai eh P sba mop e cpes e 、 S vcu el g tc— i u n n u ) s s sa dsr c on utn 等 J 它 包 括 一 个 i e 、s (el lf ew u dsc o ) q e la i 。
a v rsuew u d t rp ) T P t i l e a v r sr ) t epes r o n ea y 、 N (o c g t e e ue 、 i h pan i p s
初 4 续 15mm H ,2h更换 敷 料 ; 于 两者 间的 皮瓣 , 8h持 2 g7 居 最 初 4 8h持续 负压 15mm H ,8h更换 敷料 。 2 g4
禁忌证 : 创伤伴恶性肿瘤; 口内有未处理 的骨髓炎 ; 创 非
肠 内和未经彻底暴露 的瘘管 ; 有坏死组织和焦痂( 先清创 ) 。
需要特别 注意的是 : 面有 活动性 出血 、 以止 血 的创 创 难 口以及正应用抗凝剂治疗 患者的创 面 ; 进行 了缝合 的血管或 器官 , 要慎用 负压 。在 大 的血管 或血 流丰 富的组 织 器官 附 近, 使用负压时 , 要确保其表面有组织或其他保护屏 障。 二 、A V C的 作 用机 制 目前文献研究显示 , A V C装置 的初级作用 机制可 能是 :
创 面 愈合 的有 效 性 , 们 运 用 动 物 模 型 比较 负 压 创 面 治疗 技 他
术与盐水纱布敷料对慢性 伤 口的疗效 , 结果 显示 , A V C法 在 增加创 面局部血流量 、 促进成 纤维 细胞生长 、 降低 创面细 菌 数量等方面显著优 于对照组 。自 19 9 5年该疗法被美 国 F A D 批准使用后 , 被广泛应 用于急 、 慢性 伤 口的治 疗及外科 手术 切 口的愈合治疗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的研究进展作者:陈银兵黄金华来源:《中国美容医学》2010年第02期负压创面治疗技术(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NPWT)是近十几年来提出并开展的新方法,它包括1993年德国外科医师Fleischmann等[1]最先提出的封闭负压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及1997年美国外科医师 Argenta 和Morykwas[2]首创的封闭负压辅助闭合(vacuum-assisted closure,VAC)两项关键技术。
两者原理相同即封闭负压吸引,但是在选材、方法与适应证等方面存在差异。
近年来NPWT得到不断发展,应用领域更加广泛,其作用原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现就负压引流技术的发展现状、作用原理作一综述。
1负压创面治疗技术的国内外进展早在20世纪70年代,前苏联就有文献报道了应用负压治疗创面和伤口[3]。
1993年,Fleischmann等[1]首次将负压应用于治疗四肢软组织创面感染,得到肯定效果,该方法很快被推荐到各种软组织缺损和感染的临床治疗中。
后来,Morykwas等[2]研究发展了负压创面治疗技术,他们运用动物模型比较负压创面治疗技术与盐水纱布敷料对慢性伤口的疗效,结果显示,NPWT治疗在增加创面局部血流量、促进成纤维细胞生长及降低创面细菌数量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
1994年,裘华德等[4]引进德国NPWT应用于普通外科手术及感染创面的治疗,并将其命名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
2000年,许龙顺等[5]对NPWT的作用机制进行了血流动力学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并自行研制了密闭性敷料用于慢性难治性伤口的治疗,疗效显著。
2006年,吕小星等[6]研究发现,NPWT可以提高慢性创面创周组织中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从而促进创面愈合。
2008年,Landau等[7]报道了用负压处理受区后,可提高全层皮移植的着床效果。
Canavese等[8]利用NPWT治疗脊柱侧凸术后所致深部感染,认为此技术是脊柱外科用来治疗创面易感染患者(尤其是有神经肌肉疾病的患者)有用的工具,而且它可靠又易于使用。
Torbrand等[9]在实验中对6个行胸骨正中切开术的猪进行NPWT治疗显示:当应用NPWT治疗后出现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值的瞬时升高,在进行了180min NPWT治疗后猪的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Y要比对照组的高,血浆水平的感觉神经递质P物质的升高,然而升高的并没有血管活性肠肽(VI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
这个结果提示:交感神经在应用NPWT治疗的过程中被激活,这也许是由于在应用NPWT治疗的初级阶段心脏负担增加所致。
最近,Malin等[10]在对猪模型进行NPWT实验治疗时发现NPWT治疗致使心脏向胸壁移位,在某些情况下, 右心室游离壁凸向胸骨边缘和胸骨锐缘间的间隙,相应的胸骨尖缘凸向右心室游离壁表面使其发生变形。
这些现象都不受植入四层石蜡纱布敷料的影响,却受限于先前植入在心脏和胸壁之间的硬性障碍物所阻隔。
研究结果显示行NPWT治疗可改变心脏与胸骨的位置。
这也许可以解释两种潜在危险的事件是联系在一起的,即NPWT治疗引起心脏破裂的风险和减少心输出量,并提出植入一个硬性障碍物可能是在心脏和胸骨之间,是临床可行的防护措施。
2负压创面治疗技术的作用原理2.1 促进血液循环:创面局部血运障碍或缺血是阻碍创面愈合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创面修复过程中必需的氧和营养物质只有通过血流才能运输到创面,而局部产生的大部分毒性物质和代谢产物等也主要经血流输送出创面。
Angelica等[11]在对猪创面的研究中发现负压吸引使距伤口数厘米的毛细血管血流量增加,伤口处血流量增加又可使局部氧分压及乳酸水平增加,而这又可促进伤口的愈合。
许龙顺等[5]使用激光多普勒连续测定猪创面负压前后两种血流量的动态变化中发现, 8kPa负压时创面血流量明显升高;16kPa负压时其峰值接近基线血流量的4倍,持续负压30min后维持在基线水平的2倍左右;20kPa负压以上时血流量增加后很快降至基线水平;16kPa间歇性负压时血流量曲线呈规律的方形波状变化。
Chen等[12]在动物实验中应用负压吸引后,经多普勒激光检测,创面血流灌注明显增加。
李靖等[13]以兔耳背急性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为模型,研究NPWT对创面微形态及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也证实:NPWT治疗能显著提高创缘毛细血管数目,引起创面毛细血管管径增大血流加快,促进毛细血管和内皮细胞恢复正常的形态和结构,并刺激毛细血管出芽和内皮细胞增生,恢复基膜完整性,缩小内皮细胞间隙。
李学拥等[14]研究认为NPWT治疗时,创面组织存在双向受力和双向微小移位的现象,即创面在NPWT治疗后部分组织产生向外移位而部分组织产生向内移位,向内移位(受正压)的组织内的血液受到挤压加速向受负压的组织内流动,因而导致创面血液循环的加速。
这对于解释NPWT治疗促进创面血液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在临床试验中,Danciu等[15]证实当给伤口提供负压时,血液流量增加,然后在高峰维持5~7min。
2.2减轻水肿:水肿是阻碍创面愈合的原因之一。
组织肿胀后一方面加大了组织细胞间的距离,阻碍了细胞间的物质交换;另一方面压迫创伤局部的微血管,不利于组织灌注,创面缺血低氧,使创面得不到愈合所应有的营养物质,因而抑制了创面的愈合。
而在负压作用下创面组织液吸引出体外,组织肿胀能消退。
负压可以使细小动脉扩张、有丝分裂增加形成新的血管床;还可去除多余液体、减轻水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吕小星等[16]以兔耳背全层皮肤缺损的急性创面为模型,右耳创面用负压引流,为治疗组;左耳创面为对照组。
治疗后2、4、6、8天NPWT治疗组创周组织含水量均低于对照组,4、6、8天血管通透性明显低于对照组。
NPWT治疗可以有效地减轻创周水肿,降低血管通透性。
Michael等[17]通过对生理基础的研究指出,NPWT治疗有利于消除过多组织间液造成的压力梯度,使间质性压力降低,使毛细血管开放并流向创面组织。
2.3抑制细菌繁殖: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担心密闭的敷料下相对潮湿、温暖的环境利于细菌生长而引起的创面感染,然而其结果恰恰与之相反。
Weed等[18]在动物研究中发现使用NPWT治疗后能明显减少细菌的数量,特别是G-细菌数。
Polykandriotis等[19]创新性地将NPWT应用于9例手外伤患者中,有效治疗和预防手部缺损创面感染,减轻局部的疼痛。
王昌建等[20]对其收治的肢体远端大面积软组织感染及缺损患者11例运用封闭疗法,结果显示均未发生感染。
密闭敷料减少创面感染主要机制可能与密闭敷料产生的密闭、潮湿环境更有利于机体免疫细胞功能发挥有关。
Plikaitis等[21]在对猪皮肤感染伤口的实验中,对照组用传统的敷料更换伤口,实验组使用NPWT设备持续负压吸引伤口,每日对伤口活体组织进行细菌培养。
结果,在伤口感染后的5天内,用NPWT治疗的伤口的细菌数下降并保持较低水平(105微生物/g组织),而对照组在5天内细菌数达到高峰,在11天时才达到较低细菌水平。
NPWT治疗对污染的慢性创面的细菌清除有益于伤口的愈合过程。
2.4机械的牵拉作用:NPWT可在医用泡沫—伤口界面形成一种剪切力,这种机械应力被认为有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及血管生成的作用。
此机械应力通过加速胞内信使调节蛋白的产生和更新以促进肉芽组织生成。
大量研究表明,机械应力即剪切力有调节内皮细胞形态、功能以及基因表达的作用,在内皮细胞基因启动子中已找到了一种对剪切力敏感的顺式作用元件。
局部剪切力还可促使血小板及内皮细胞产生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促使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增生和游走,并能促进胶质细胞增生[22-24]。
创面在NPWT治疗中有两个水平的变化:创面的边缘和底部在负压作用下引起的组织移位;创面的表面被吸到敷料的泡沫细孔而引起的微小变化。
组织张力对组织的生长很重要,它是组织生长的基础。
NPWT治疗引起组织张力发生变化,从而促进细胞的增殖以及肉芽组织的形成。
Penn等[25]认为NPWT治疗的机械力作用有利于清除伤口渗出物,渗出物的清除减轻了组织水肿,从而减少组织间压,增加局部血液流量。
渗出物的清除同时也可清除影响伤口愈合的可溶性因子。
负压封闭疗法通过负压对创缘形成自然物理牵拉力,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分裂增殖,从而加速了创面的愈合。
2.5 减轻创伤后免疫抑制:创伤后可溶性炎症介质如炎症前期细胞因子的释放参与了免疫抑制,NPWT治疗对创面液体的持续过度引流亦可使创面免疫反应受到抑制,因而此技术必须让白细胞浸润和接触创面以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
NPWT的聚乙烯泡沫与创面紧密接触从而使细胞可以浸润于泡沫内。
Gouttefangeas等[26]发现应用NPWT治疗1周及2周后,浸润于泡沫上的主要细胞是粒细胞,另外还有单个核细胞包括巨噬细胞和少量的T、B细胞群以及自然杀伤细胞。
泡沫上的功能性CD4+和CD8+ T淋巴细胞不同于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其中的CD4+ T细胞是受创面抗原影响、具有异源性表型和功能的细胞亚群。
提示T淋巴细胞可能在创面净化方面中起作用。
此外,还提示聚乙烯泡沫可能提供了刺激T细胞介导免疫反应的有利环境。
2.6 清除部分坏死组织:清创后创面仍可能存在大量的坏死组织,是影响创面愈合的病理性因素,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引流创面渗液的同时能清除部分坏死组织,但创面局部体液变化的研究由于数据存在大量致混淆因素,很难得到配对样本而进行精确的分析,然而仍有不少研究证明该技术能引流创面上影响创面愈合的各种炎性介质和酶,引流大量的毒素,创面局部的病理性影响因素可通过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后减少[27]。
2.7 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众多学者试图从微观角度来探究NPWT起效的某些机制。
Kilpadi等[28]以猪背创面为模型,观察负压封闭引流和0.9%氯化钠溶液纱布两种方法作用下,早期外周血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介素-6(IL-6)、IL-8、IL-10的表达情况。
治疗后0~4h,实验组IL-10上调快于对照组,IL-6下调慢于对照组,二者对TGF-β、IL-8的影响无差异。
李跃军等[29]以小家猪背侧皮肤缺损为模型进行研究,发现NPWT治疗既能上调急性创面伤口周围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尿激酶型纤溶酶激活剂(uPA)和尿激酶型纤溶酶激活剂受体(uPAR)的表达,使之迅速增殖迁移,又能通过抑制慢性创面uPA和uPAR表达来减少细胞外基质的降解。
曹大勇等[30]对其收治的5例慢性创面患者给予持续性NPWT治疗,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D34表达及其标记指数,微血管密度的变化,结果显示负压吸引前VEGF在创缘组织真皮浅层血管内皮细胞中偶见阳性表达,随NPWT治疗时间的延长,真皮细胞中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出现VEGF阳性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