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复习提纲及部分答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三章知识点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三章知识点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三章知识点(含答案)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复习提纲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地球是一个球体,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上,地球看起来是很圆的,这主要是因为赤道半径与两极半径仅相差0.33%)2.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两极半径为6357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仅差0.33%;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坐地日行八万里,指的是人处在赤道)3.海面上远去的船只为什么船身比桅杆先消失?答:因为地球是个球体,地球表面是个曲面,所以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4.那些现象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答:(1)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先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实例)。

(2)20世纪,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3)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从上往下出现)。

这说明海面是曲面。

(4)登高望远,站得越高看到的地平圈范围越大,说明大地也是曲面。

(5)(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月食时月面缺损部分的边缘是圆弧形的。

(6)天涯海角走不到边(7)探究实验: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的对照实验(方法)5.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从古至今的排列顺序②①④③①天圆如弹丸,地如卵中黄②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③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④地球是个球体6.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提出了大地是球形的设想。

过了2个世纪,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发现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由此推断地球是个球体。

这是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7.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地球内部结构具有同心圆的特点,从外向内结构层次分别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岩石圈以下-----400千米处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地球物理学复习大纲

地球物理学复习大纲

地球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空间物理学1、地球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

地球物理学是应用物理学的原理、方法与技术,研究地球的物理性质、地球自身产生的物理现象,间接地认识地球,服务于国民经济的一门现代应用物理学。

地球科学领域里,地球物理学通常就指固体地球物理学。

地球物理分为固体地球物理学与空间地球物理学。

空间地球物理学主要研究高空磁层和电离层与太阳、行星和地球表层的电磁场的相互作用。

地球物理场,磁场,重力场, 地电场,地热场,放射性辐射场,地震波场地球物理资料处理,地球物理资料解释地球物理的正问题,地球物理的反问题指根据已获得的异常特征、数值大小、分布情形等并结合物性资料来求解地下地质体的形状和空间位置等。

数字模型,数字模拟,物理模型,地质解释板块构造,地球表面有岩石层板块组成,岩石层板块在软流圈上运动。

岩石层在厚度上相当于地壳与上地幔之和。

下地幔由于压力和温度的增加不再呈刚性,而是容易形变和能够流动的,从而称为软流层。

在软流圈中的热对流运动将牵动上覆岩石层板块作水平运动。

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欧洲板块,非洲板块,澳大利亚板块,南极板块,美洲板块磁异常条带,海底扩张说,认为洋底的主要构造形态直接表现出地球内部的对流过程:对流体在洋脊处上升,在洋脊的中央裂谷处溢出,形成新的洋底、并向两侧平移扩张;对流体在海沟(trench)处下降,老洋底俯冲(underthrust)进入地球内部而熔融、消失;大洋盆地演化的机制如同传动带,一侧有洋底新生,一侧有洋底消亡,所以,大洋底在2-3亿年内要更新一次。

地球的物理演变与人类文明发展的联系。

长期以来,人类对地球的索取远远超过了对她的关爱与保护。

这种人地关系的失衡导致了今天的资源、环境、生态和人口等问题,并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构成了威胁。

这些问题的解决,人地关系的调整,有赖于地球科学的发展。

发展和普及地球科学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生存和繁荣昌盛的意义深远的战略。

只有使全社会每个公民,特别是决策层了解地球,懂得人类只有和地球和谐共处,使关爱与保护地球成为行为的准则。

[分享]地球物理复习资料3

[分享]地球物理复习资料3

[分享]地球物理复习资料3地球物理复习资料第一章:地球物理是物理学与地质学结合的边缘科学。

与传统地质学不同,地球物理根据物理学的原理来研究各种地质现象和勘探矿产资源,它在基础地质研究和资源勘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或应用地球物理学,简称“物探”)是以岩矿石等介质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利用物理学原理,通过观测和研究地球物理场的空间与时间分布规律以实现基础地质研究、环境工程勘察和地质找矿等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岩矿石介质的物理性质或物性参数包括:密度、磁性、电性、放射性、导热性及弹性。

相应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有: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放射性勘探和地热勘探。

根据空间工作位置的不同,地球物理勘探可划分为地面、海洋、航空和钻井物探等;按照勘探对象的不同,可划分为金属与非金属、石油与天然气、煤、水文、工程与环境物探等。

地壳内不同地质体之间存在的密度差异是进行重力勘探的地质—地球物理前提条件,有关的密度资料是对重力观测资料进行校正和解释的极为重要的参数。

决定岩石、矿石密度的主要因素为:组成岩石的各种矿物成分及其含量;岩石中孔隙大小及孔隙中的填充物成分;岩石所承受的压力。

1、火成岩的密度它主要取决于矿物成分及其含量的多少,由酸性—中性—基性—超基性岩,随着密度大的铁镁暗色矿物含量的增多,密度逐渐增大(如图)。

此外,成岩过程中的冷凝、结晶分异作用也会造成不同岩相带岩石的密度差异;不同成岩环境也会造成同一岩类的密度有较大差异。

2、沉积岩的密度沉积岩一般具有较大的孔隙度,如灰岩、页岩、砂岩的孔隙度可高达30%-40%。

它的密度值主要取决于孔隙度大小及孔隙中的填充物成分。

此外,随着成岩时代的久远及埋深的加大,上覆岩石对下伏岩石的压力加大,压实作用也会使密度值变大。

3、变质岩的密度这类岩石的密度与矿物成分、岩石含量和孔隙度均有关系。

通常区域变质作用的结果是使变质岩比原岩密度值增大,如变质程度较深的片麻岩、麻粒岩要比变质程度较浅的千枚岩、片岩等密度要大;大理岩、板岩和石英岩比石灰岩、页岩和砂岩更致密。

地球物理复习提纲及部分答案剖析

地球物理复习提纲及部分答案剖析

复习题考试时间2012-6-13 上午10:00-12:00闭卷考试第一章天然地震1.什么是震级和烈度?(p1-2)震级:按一定的微观标准(仪器观测)表示地震波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

是一种定量的描述,用“M”表示。

烈度:按一定的宏观(即野外场地调查)标准,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种量度,是一种定性的描述,用字母“I”表示。

2.地震有哪些分类?(p2)按成因分类构造地震:地下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

全球90%以上的天然地震都是构造地震。

有感范围可以达到几十甚至几百平方公里。

火山地震:火山作用,如喷发、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常发生在火山喷发之前,与岩浆向火山口方向上升和熔浆中气体压力的骤减有关。

火山地震占全球发生地震的7%。

陷落地震:地层陷落,如喀斯特地形、矿坑下塌等引起的地震,以及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所谓技术性地震,这主要是建造水库和向钻孔中注水所致。

陷落地震占总数的3%。

按震源深度分类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km的天然地震,又称正常深度地震。

大多数地震都为浅源地震。

释放大量能量的浅源地震(M>=7.0或M>=6.5)的频度是中深源地震频度的3.5倍,是深源地震频度的12.5倍。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300km之间的地震。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km的地震。

目前已记录到的最深地震的深源地震约700 km。

有时将中源和深源地震统称为深震。

按震中距分类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km的地震近震:震中距小于1000km的地震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km的地震按地震强度(震级)分类弱震:M<3的地震。

有感地震:M=[3,4.5]的地震。

中强震:M=(4.5,6)的地震。

强震:M>=6的地震。

M>=8的地震称为巨大地震。

3.什么是群速度和相速度?(p19)单色(一个频率)简谐波在传播过程中,波的同相面(波阵面)的传播速度称为相速度。

由于频散现象,各种频率的波都以各自的速度传播着,在传播过程中会相互叠加,于是形成的合成振动的图像是复杂的,它与原来各个波的振动形式不同。

地球物理复习题答案

地球物理复习题答案

1、基本概念:重力等位面、重力异常、地磁要素、磁异常、感应磁化强度,地磁日变、波阻抗、震相、同相轴、偏移距、电阻率、极化率重力等位面:当位移方向l与重力g的方向垂直时W(x,y,z)=C(常数)在W(x,y,z)=C方程所确定的曲面上,重力位各处都等于常数C,称这曲面叫重力等位面。

重力异常:在重力学中,由地下岩矿石密度分布不均匀所引起的重力变化磁异常:主要指地壳浅部具有磁性的岩石或矿石所引起的局部磁场,它叠加在基本磁场之上。

感应磁化强度:岩(矿)石被现在地磁场磁化而具有的磁化强度称为感应磁化强度地磁日变:地磁的太阳静日变化,以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日变化。

太阴日变化:以来于地方太阴日,并以半个太阴日为周期的变化。

波阻抗: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作用于某个面积上的压力与单位时间内垂直通过此面积的质点流量(即面积乘质点振动速度)之比,具有阻力的含义,称为波阻抗,其数值等于介质密度p与波速V的乘积。

震相:在地震图上显示的性质不同或传播路径不同的地震波组。

各种震相在到时、波形、振幅、周期、质点运动等方面都各有它们自己的特征。

同相轴:地震记录上各道振动相位相同的极值(俗称波峰成波谷)的连线称为同相轴。

(在解释地震勘探资料时,常常根据地震记录上有规律地出现的形状相似的振动画出不同的同相轴,它们表示不同层次的地震波。

)偏移距:指激发点到最近的检波器组中心的距离,常常分解为两个分量:垂直偏移距,即以直角到排列线的距离;纵偏移距,从激发点在排列线的投影到第一个检波器组中心的距离。

电阻率:表征物体导电性好坏的一个物理量。

在数值上,它相当于电流垂直通过边长为一米的立方体均匀物质时,该物质所具有的电阻值。

极化率:表征极化介质的激电性质。

2、什么是地球物理学,包括哪些主要方法,这些方法研究的物理基础是什么?(绪论)地球物理学是应用物理学的方法研究地球的一门科学。

从广义上来讲,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从固体地球的内核直至大气圈边界的整个地球;从狭义上来讲,地球物理学指的就是固体地球物理学,运用物理学的方法理解、解释地球的内部构造、组成、动力学以及与地球表面地质现象的关系。

勘查地球物理复习提纲

勘查地球物理复习提纲

物探考试题概要方向剩余密度:地质体与围岩密度之差;布格重力异常:在法耶异常基础上再加上中间层校正,即经过正常场校正、地形校正、布格改正(高度校正和中间层校正)的重力异常,称为布格重力异常。

0g g g g g g A -+++=中高地布δδδ∆视电阻率法:建立在地壳中各种岩矿石具有各种导电性差异的基础上,通过观测和研究与这些差异有关的天然电场或人工电场的分布规律,从而达到查明地下构造或者寻找有用矿产的目的。

其中中间梯度法效率最高。

正演、反演:由地下所对应的场源体特征确定物理场的空间分布特征,称为正演问题。

由物理场的空间分布特征来确定地下所对应的场源体特征,称为反演问题。

多解性:满足所给重力异常剖面的基底起伏的各种解释;引起相同异常的可能源的锥形区。

充电法:对地面上、坑道内或者钻孔中已经揭露的良导体直接充电,以解决某些地质问题的一种电法勘探方法。

应用:(1)圈定矿体的范围及倾向;(2)解决相邻两露头的矿体在深部是否相连的问题;(3)在已知矿体附近找盲矿体;(4)在追踪地下金属管线;电测深法:又名电阻率垂向测深。

是利用岩矿石的导电性差异为基础,分析电性不同的岩层沿垂向分布情况的一种电阻率方法。

原理:采用在同一测点上逐次扩大供电极距,使探测深度逐渐加大,从而得到观测点处视电阻率ρs 沿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情况。

高次导数:压制深部地质体的区域异常,突出了小而浅的地质体的局部异常。

划分多个相邻地质体的迭加异常优点:(1)不同形状地质体的重力异常导数具有不同的特征,这有助于对异常的解释和分类。

(2)重力异常的导数可以突出浅而小的地质体的异常特征而压制区域性深部地质因素的重力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离不同深度和大小异常源引起的叠加异常。

且导数的次数越高,这种分辨能力就越强。

(3)重力高阶导数可以将几个互相靠近、埋藏深度相差不大的相邻地质体引起的叠加异常分离开来上下延拓:向上延拓:将观测平面上的实测异常值,换算到观测平面以上某一高度上的异常——称为向上延拓。

地球物理学基础复习资料

地球物理学基础复习资料

地球物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绪论一.地球物理学的概念,研究特点和研究内容它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应用物理学,是天文学,物理学与地质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地球物理学应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地球形状,内部构造,物质组成及其运动规律,探讨地球起源,形成以及演化过程,为维护生态环境,预测和减轻地球自然灾害,勘探与开发能源和资源做出贡献。

包扩地震学,地磁学,地电学,重力学,地热学,大地测量学,大地构造物理学,地球动力学等。

研究特点:1.交叉学科地球物理学由地质学和物理学发展而来,随着学科本身的发展,它不断产生新的分支学科,同时促进了各分支学科的相互交叉,加强了它与地球科学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2.间接性都是通过观测和研究物理场的信息内容实现地质勘查目标,研究的不是地质体本身,而是其物理性质。

3 多解性正演是唯一的,而反演存在多解。

不同的地质体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但产生的物理场可能相同。

不同的地质体具有相近的物理性质,由于观测误差,物理场的观测不完整以及物理场特点研究不够,产生多解。

不同的地质体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即使知道了地质体的物性分布,也无法确定其地质属性。

地球物理学的总趋势:多学科综合和科学的国际合作。

二.地球物理学各分支所依据的物理学原理和研究的物性参数。

地震学:波在弹性介质中的传播%地震体波走时,面波频散,自由振荡的本征谱特征重力学: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密度%密度差异地磁学:磁荷理论%岩矿石磁性%①岩石剩余磁性②地磁学轴向偶极子假定。

古地磁学:铁磁学%岩石的剩余磁性。

地电学:①电磁场理论②电荷理论%电阻率ρ介电常数ε介质磁导率μ地热学:热学规律,热传导方程%地球热场,热源。

第一章太阳系和地球一.地球的转动方式。

1.自转地球绕地轴的一种旋转运动,方向自西向东,转速并非完全均匀,有微小变化。

2.公转地球绕太阳以接近正圆的椭圆轨道旋转的运动。

3.平动地球随整个太阳系在宇宙太空中不停地向前运动。

4.进动地球由于旋转,赤道附近向外凸出,日月对此凸出部分的吸引力使地轴绕黄轴转动,方向自东向西。

地球物理勘探概论复习题期末复习资料

地球物理勘探概论复习题期末复习资料

地球物理勘探概论复习题期末复习资料地球物理勘探习题1、什么是重⼒勘探⽅法重⼒勘是指以岩⽯、矿⽯密度差异为基础,由于密度差异会导致地球的正常重⼒场发⽣局部变化(即重⼒异常),通过观测研究重⼒异常达到解决地质问题的勘探法。

2、什么是重⼒场和重⼒位重⼒场:地球周围具有重⼒作⽤的空间成为重⼒场。

重⼒位:重⼒场中的重⼒位W等于单位质量的质点由⽆穷远移⾄该点所做的功。

3、重⼒场强度与重⼒加速度间有什么关系重⼒场强度,⽆论在数值上,还是量纲上都等于重⼒加速度,⽽且两者的⽅向也⼀致。

在重⼒勘探中,凡是提到重⼒都是指重⼒加速度。

空间内某点的重⼒场强度等于该点的重⼒加速度。

4、重⼒勘探(SI)中,重⼒的单位是什么重⼒单位在SI制和CGS制间如何换算①在SI制中为m·s-2 ,它的百分之⼀为国际通⽤单位简写.;②SI和CGS的换算:.=10-1 mGal5、什么是地球的正常重⼒场正常重⼒场随纬度和⾼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①地球的正常重⼒场:假设地球是⼀个旋转椭球体(参考平⾯),表⾯光泽,内部密度是均匀的,或是呈同⼼层状分布,每层的密度是均匀的,并且椭球⾯的形状与⼤地⽔准⾯的偏差很⼩,此时地球所产⽣的重⼒场即正常重⼒场。

②正常重⼒值只与纬度有关,在⾚道处最⼩,两极处最⼤,相差约.;正常重⼒值随纬度变化的变化率,在纬度45°处最⼤,⽽在⾚道处和两极处为零;正常重⼒值随⾼度增加⽽减⼩,其变化率为./w。

·6、解释重⼒异常的实质。

重⼒异常是由于地球表⾯地形的起伏、地球内部质量的不均匀和内部变动和重⼒⽇变引起的重⼒和正常值产⽣偏差的现象。

7、在⼯作中如何确定重⼒测量的精度和⽐例尺布置测⽹的原则是什么①⽐例尺反映了重⼒测量⼯作的详细程度,取决于相邻测线间的距离。

测量精度是根据地质任务和⼯作⽐例尺来确定;以能反映探测对象引起的最⼩异常为准则,⼀般以最⼩探测对象引起的最⼤异常的1/3到1/4为宜。

②布置测⽹的原则:测⽹⼀般是由相互平⾏的等间距的测线和测线上分布的等间距的测点所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震相的辨认依据:运动学特征和动力学特征。
9.何为地震波的运动学特征与动力学特征?
震相的到时,即震相的时距关系特征称为运动学特征。震相的相位、振幅、周期称为动力学特征。
10.天然地震的地震参数有哪些?哪些为运动学参数?哪些为动力学参数?(p40)
天然地震的地震参数包括发震时刻(t0)、震中位置(Φ,λ)、震源深度(h)、及震级(M)五个参数。
9.什么叫固体潮?
第四章地磁学
1.请说明地磁场是怎样组成的?(p100)
地磁场由多种不同来源的磁场叠加而成。
按稳定性来区分,地磁场可分为两大部分:
①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稳定场
②主要来源于地球外部的变化磁场
据地磁场的高斯球谐分析,稳定磁场和变化磁场还可以分为起源于地球内部和地球外部两部分。
①内源场:起源于地球内部的稳定磁场称为地磁场的内源场。
4.面波和体波有何区别?(p20)
体波可以在没有边界的均匀无限介质的三维空间中向任何方向传播,有P波和S波两种。
面波是体波在界面附近衍生出另一种形式的波。面波只能沿着界面传播,只要离开界面即很快衰减。面波有许多类型,它们的传播速度比体波慢,因此常比体波晚到,但振幅往往很大,振动周期较长。
5.面波、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有什么关系?
比较三者速度大小关系:纵波>横波>面波
6.什么叫面波的频散现象?(p19)
瑞利面波和勒夫波均成群出现,每一群表现为一列波,每列波各自的频率具有不同的传播速度,这种现象称为面波的频散现象。
7.球对称介质中的本多夫定律具有什么含义?(p13)
本多夫定律:表示相邻射线之间的关系。
本多夫定律的公式表述:
本多夫定律的第一式表示地震波的真速度和视速度的关系。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km的天然地震,又称正常深度地震。大多数地震都为浅源地震。释放大量能量的浅源地震(M>=7.0或M>=6.5)的频度是中深源地震频度的3.5倍,是深源地震频度的12.5倍。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300km之间的地震。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km的地震。目前已记录到的最深地震的深源地震约700 km。有时将中源和深源地震统称为深震。
χ叫做物质的磁化率,它表示物质磁化的难易程度,χ值越大,说明越易磁化。
抗磁性:磁化率χ< 0的物质(抗磁性是物质抗拒外磁场的趋向,因此,会被磁场排斥。所有物质都具有抗磁性。可是,对于具有顺磁性的物质,顺磁性通常比较显著,遮掩了抗磁性。只有纯抗磁性物质才能明显地被观测到抗磁性。)
顺磁性:磁化率χ> 0的物质(有些材料可以受到外部磁场的影响,产生指同相向的磁化向量的特性。这样的物质具有正的磁化率)
透射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弹性不同的分界面时,有一部分能量穿过界面继续向前传播。其方向遵循透射定律,即透射线与入射波和入射点处界面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线与透射线分居法线两侧,入射角a的正弦与透射角α2的正弦之比等于对应地层波速之比。这种波称为透射波
2.折射波的存在条件?(p10)
形成折射波的条件: V2>V1 θ=θC
16.何为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
利用地球物理的原理,根据各种岩石之间的密度、磁性、电性、弹性、放射性等物理性质的差异,选用不同的物理方法和物探仪器,测量工程区的地球物理场的变化,以了解其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的勘探和测试方法。
17.物探方法与地质方法的主要区别?
第三章重力学和固体潮(p59)
1.请说明重力的组成?
2.地震有哪些分类?(p2)
按成因分类
构造地震:地下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全球90%以上的天然地震都是构造地震。有感范围可以达到几十甚至几百平方公里。
火山地震:火山作用,如喷发、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常发生在火山喷发之前,与岩浆向火山口方向上升和熔浆中气体压力的骤减有关。火山地震占全球发生地震的7%。 陷落地震:地层陷落,如喀斯特地形、矿坑下塌等引起的地震,以及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所谓技术性地震,这主要是建造水库和向钻孔中注水所致。陷落地震占总数的3%。按震源深度分类
9.在时距曲线上,直达波、反射波、折射波有什么关系?
10.怎样从折射波的相遇时距曲线判断界面的倾斜方向?
11.(从时距曲线上、地下的传播路径上、地面的出射点上)反射波和折射波有什么区别?
简答:(1)从时距曲线上:反射波是双曲线;折射波是不经过原点的直线;
(2)从地下的传播路径上:折射波在层面上传播,而折射波直接反射到达地表接收点。
单色(一个频率)简谐波在传播过程中,波的同相面(波阵面)的传播速度称为相速度。
由于频散现象,各种频率的波都以各自的速度传播着,在传播过程中会相互叠加,于是形成的合成振动的图像是复杂的,它与原来各个波的振动形式不同。合成振动的振幅是变化的,我们用合成振动振幅的极大值传播的速度来表示其速度,就是波的群速度。
对于多层介质只有当下伏地层速度大于上伏地层的所有各层速度时才能产生折射波。
在实际的地层剖面中只有某些地层能满足形成折射波这个条件,因此“折射层”的数目要比“反射层”的数目少得多
3.反射波的存在条件?(p11)
当入射波垂直入射界面时产生反射波的条件为:(不存在转换波时)
反射波的强度(振幅)决定于波阻抗差与入射波的强度。波阻抗的差值越大,反射波越强。
为了压制多次反射波之类的特殊干扰波,提高地震记录信噪比,采取有规律地同时移动激发点与接收排列,对地下界面反射点多次重复采样的观测形式叫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基本原理:对界面多次采样,采用的原理是共点反射叠加原理,利用有效波和干扰波经正常时差矫正后,存在剩余时差的差异,来突出有效波压制干扰波,提高资料信噪比。
8.什么是正常时差和动校正?动校正的目的是什么?
正常时差是指同一个反射波在两个观测点上测得的时间差。
动校正:由于共射点时距曲线是双曲线形式,它不能直接反应地下界面形态,我们设想把双曲线的时距曲线改造成反应地下界面形态的直观形式,以便于显示地震剖面。
动校正的目的:在水平叠加中,动校正处理是针对共反射点道集进行的。它把炮检距不同的各道上来自同一界面同一点的反射波到达时间按正常时差规律校正为共中心点处的回声时间,以保证实现同相叠加,使得叠加后的记录道变为自激自收的记录道.从而直观反映地下构造形态。
②外源场:起源于地球外部的稳定磁场称为地磁场的外源场。
2.说明地磁要素都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p101)
地磁要素:描述地磁场大小与方向特征的物理量。
地磁学中人们把描述地磁场大小和方向的物理量X、Y、Z、H、D、I、F 称做地磁要素。
地磁三要素:要想确定地面上一点地磁场的强度和方向,至少要测出任意三个彼此独立的地磁要素,称之为地磁三要素。
本多夫定律的第二式表示射线参数与波的走时曲线的关系,由走时曲线的斜率可求出射线参数P。
8.什么叫震相?都有哪些震相?不同震相的辨认依据什么特征?(p33)
震相:在地震图上显示的性质不同或传播路径不同的地震波组。
震相有体波震相(纵波类和横波类)和面波震相;就波的震中距而言,有近震震相和远震震相;就深度而言,有浅震震相和深震震相。
2.地球的引力位、离心力位、重力位对某一坐标轴和某一方向的偏导数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3.什么是正常重力场和重垂线偏差?
5.说明对重力异常值的校正都有哪些?
6.地壳的均衡模型有哪些?说明它们的特点?
7.说明什么叫重力场的解析延拓?
8.说明重力异常解释中高阶导数法的特点?
4.纵波和横波的特点?(p8)
横波的特点是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互垂直。在横波中波长通常是指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
纵波是质点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同轴的波。如敲锣时,锣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就是一致的,声波是纵波。
5.(单一水平界面、单一倾斜界面、多层水平界面情况下)反射波的时距曲线特点?
单一水平界面:3)深层或浅层的反射波总是在其他的振动背景上出现,一般根据振幅极大的相位来确定一组反射波的到达时刻。
6.(单一水平折射层、单一倾斜折射层、多个水平折射层情况下)折射波的时距曲线特点?(p52)
7.为什么折射波又叫首波?
如果存在着波速不同的介质且界面是密接的,则在低速介质中的震源产生之地震波到达界面时会产生反射和透射,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透射波转换成沿界面传播的一种新波动——首波,它以高速介质的波速沿界面传播,并在低速介质的半空间中形成呈锥面状的波阵面,(为此,有时也把首波称为圆锥波),因此在低速介质中距震源较远处(临界距离或盲区以外)就可观测到这种“折射”回来的波动,并在更远(不到两倍临界距离以外)处,折射波已比直达波更早到达观测点而成为初至波了,因此又称这种波为首波。
多层水平界面:1)在剖面中有多个反射界面,一个震源激发可得到多条时距曲线而形成时距曲线族,因为浅层的时距曲线陡,深层的平缓,所以在距离震源一定距离处,深浅层的反射波时距曲线会相交,而在震源附近一般不相交,所以地震反射波法大都在震源附近进行观测。
单一倾斜界面:2)反射波时距曲线能确定反射界面的深度及其岩石平均速度,并能研究界面的形态。但是,界面倾角越大,则xm越大。倾角达到一定值时,在记录图上就看不到极小点,由于反射波法的观测范围不大,这时的时距曲线变成一条单调的曲线。所以,一般情况下,反射界面倾角在3-15度时效果最佳。
(3)从地面的出射点上:折射波出射点比反射波出射点远。
12.从视速度定理的角度回答为什么直达波、折射波时距曲线是直线,而反射波非直线?
简答:视速度定理,真速度不变,根据射线在地表的出射角度是否变化可判定地表的视速度是否变化,因在时距曲线上视速度为斜率的倒数。
13.在多层水平层状介质中,怎样根据直达波和折射波的时距曲线形态求地下各层的埋深和速度?(p45)
14.画图表示怎样用综合平面图表示观测系统。(p53)
从分布在侧线上的各个激发点 出发,向两侧做与侧线成45°角的直线坐标网,将侧线上的接收段投影到通过激发点的45°斜线上,用粗线或有色线标出,这种图就称为综合平面图。图上所绘粗线或有色线尖端向上的交点就是观测系统的互换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