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农业大学东北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研究中心设计方案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阳农业大学东北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

研究中心设计方案研究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相当数量的高校校园新建项目陆续完成和投入使用,但由于建筑速度快,建设周期短,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土地利用率低、科研实验建筑与校园风貌背离、校园文脉缺失、科研实验空间缺乏人文关怀、休憩空间无法满足科研人员的精神需求等种种弊端。以上问题归根结底,其实是源于高校科研实验建筑从校园整体环境当中脱离出来孤立片面的考虑和忽视时代背景、高校所处环境的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因素和地方材料、校园人文精神等校园文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高校科研实验建筑设计只有遵循自然地理环境、校园整体风貌、校园文脉、科研人员的行为方式与思维情感等的规律,才能创造出富有个性特色和科研气息的实验空间。对创研中心的空间特色设计塑造的分析研究,可以从成功的案例中总结归纳实践经验,反思其不足,为今后的有关高校科研实验建筑设计研究和建设实践提供可借鉴参考的实际案例资料。

关键词:沈阳农业大学;高校科研实验建筑;集约性;

1.引言

分析总结创研中心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以及理念和方法下生成的实际设计成果,在成果中进行验证和反思,探索高校科研实验建筑的思维和方法,为今后的高校科研实验建筑设计实践开拓创作思维和方法广度。

2.建筑设计指导思想与原则

顺应并延续校园中轴线,建筑坐落于中轴线之上。以粮仓为原型创作建筑形象,建筑体量层层跌落呼应西北侧山势,建筑风格与校园内原有建筑相协调,融入校园空间。平面形式充分考虑三角形用地,提高场地利用率。依托原有道路布置出入口和广场。建筑的形态呼应山地的走势,积极回应场地周边环境,并利用建筑体量和原有水塔,延伸校园中轴线。合理布置建筑功能,水平分区,一二层

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三层及以上为新种质创制与利用研究室。采用绿色建

筑技术、节能设计,降低能源消耗。打造新型低能耗科技实验楼。

3.场地概况

本工程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东陵路120号,沈阳农业大学校内,水利学院、工程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学楼以西,土壤肥料资源高效利用重点实

验室以北。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9516.70m2。场地内地势平坦,呈三角形地形标

高在53.12.m~53.64m之间。项目所在地为教育用地,场地内现有一栋老校医院,竣工于1990年,废弃多年,经“辽宁省工程质量检测中心鉴定危险性评定等级

为D级,待择日拆除,已具备施工条件。

4.对比方案讨论

方案一:采用单元

式布局方式,建筑体量

位于校园中轴线之上,

顺应轴线方向水平并置,

正对校园主入口。建筑

主入口设置在南侧,西侧布置报告厅入口,北侧

及东侧设置次入口。建筑体量为局部六层,高度23.4m。方案利用周围原有道路设置消防车道,由于该区域为车辆限行区域,故

不在场地内设置停车位,在校园其他位置解决停车问题。建筑体量通过错开建筑

形体置入庭院和天井空间。

方案二:将入口布置在中轴线上,建筑体量为六层,高度23m。利用校园原

始道路作为消防车道,不在场地内部设置停车位。南侧布置建筑主入口,北侧和

东侧布置次入口。体量中部轴线偏东侧设置室外庭院,屋顶处大量布置屋顶绿化。

方案一的布局与场地现状的结合更加合理,并有更高的场地利用率。方案二

的布局更加宽敞,形成更加灵活开放的学术研讨空间。方案一通过建筑布局的操

作形成室内中庭、室外庭院空间,方案二内部设置大尺度院落空间,相比之下方

案一空间更符合沈阳气候特点,更加节约能耗。方案一二均将入口布置在轴线之上,相比之下方案一采用退让的空间变化,在人群日常使用及疏散方面更加合理。

结论:综上所述,本次项目的总平面设计采用方案一。

采用了独特的“粮仓”创作原型来表达农大质朴的文化特点,让师生们辛勤

耕耘,在“粮仓”下用餐、休憩、活动,创造出更丰厚的成果。项目立面造型希

望回应种子破土而出生长的意向,外立面采用了质感涂料材质模拟树林树干的状态,立面颜色考虑与周围建筑相结合。方案二外立面采用跟学校周边建筑色彩相

呼应的面砖。方格化的立面处理与入口主楼相呼应。方案一与方案二相比,在融

入周边既有建筑的前提下更能表达场所精神。

方案一外立面采用连续不断的坡顶将建筑主体构成了一个浑然一体的整体建筑。方案二外立面采用阳台栏板,方窗等元素整合到一起,呼应周边建筑。方案

一与方案二相比,在充分尊重场地,呼应周边建筑的基础上,更能将建筑的特色

表达出来,存在多处灰空间,使得建筑内外空间交融,立面层次更丰富。结论:

综上所述,本次项目的总平面设计采用方案一。

东北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研究中心建设项目的总平面布局主要考虑建筑整体

的空间关系与周围校园环境的呼应、融合以及自身合理的功能分区。建筑四周均

为校园道路,东侧为水利学院、工程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学楼,西侧、

北侧为山体,南侧为土壤肥料资源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建筑坐落于校园主轴线

之上。因此从建筑的空间组织上,形象主入口设置在位于主轴线上的南侧,在场

地东侧面向水利学院、工程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学楼以及西侧报告厅出

口处分别设置一个次入口。

本项目从功能上主要分种质资源保存平台,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和新种质

创制与利用研究室三部分。按照上述空间组织关系,分别对三个功能区进行垂直

布局设置,地下一层为种质资源保存平台,一层二层为数据处理中心、大型仪器

设备共享平台,三层及以上为新种质创制与利用研究中心,层高设置合理。设计

将场地旁的山体、绿地有机组合到建筑中,利用庭院和建筑中的天井形成一个开

放互通的围合庭院空间,以开放的姿态迎接不同方向前来的科研人员共享、交流

信息。同时也为不同科研内容的工作者提供了独立的特异化研究室。

本案作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和新种质创制与利用研究室两个功能复合的

建筑,能够给沈阳农业大学的师生创造出独特的空间体验。

5.结语

论文以沈阳农业大学东北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研究中心项目为依托,通过对

创研中心的深入设计研究,探索符合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科研实验建筑设计的新

思路。在高校科研实验建筑实践面对诸如与校园风貌脱离、特色性缺失、文化性

迷失、土地浪费等问题的背景下,对创研中心这一个别案例的分析研究,其意义

在于:分析挖掘创研中心与整体校园环境的融合、寒地地域设计、集约设计以及

建设高校丰富多彩的科研气氛与浓厚的学术氛围的成功实践背后的理论支持体系,归纳总结可供今后的高校科研实验建筑设计实践与其他设计实践参考的理论知识

部分。

参考文献

[1]李振翔. 实验建筑设计初探——上海环境监测中心新址中标方案设计[J]. 中外建筑, 2014, (7): 121-122.

[2]梁家豪. 生物类科学实验建筑优化设计研究[D]. 昆明理工大学, 2013.

[3]何山. 教育科研实验建筑的设计思考[J]. 建筑知识,2013,(03):88-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