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标本采集(腰穿法)与转运SOP
临床检验标本采集、运输、保存操作规程

临床检验标本米集、运输、保存操作规程目录第一章体液标本的采集、运输、保存操作规程一、尿液标本采集、运输、保存二、脑脊液标本采集、运输、保存三、浆膜腔积液标本采集、运输、保存四、阴道分泌物标本采集、运输五、分泌物革兰阴性双球菌检测标本采集、运输六、精液标本采集、运输、保存七、前列腺液标本采集、运输、保存八、粪便采集、运输、保存第二章血液一般检验的标本采集、运输、保存操作规程一、未梢血标本采集二、静脉血采集、运输、保存第三章生化检验标本采集、运输、保存操作规程第四章免疫学检验标本采集、运输、保存操作规程第五章化学发光免疫分析项目标本采集、运输、保存操作规程第六章血气分析标本采集、运输、保存操作规程第七章凝血功能四项检测标本采集、运输、保存操作规程第八章微量元素检测标本采集、运输、保存操作规程第九章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标本采集、运输、保存操作规程第一节尿液标本的采集、运输和保存第二节粪便标本的采集、运输和保存第三节上呼吸道标本的采集、运输和保存第四节痰标本的采集、运输和保存第五节化脓和创伤标本的采集、运输和保存第六节脑脊液标本的采集、运输和保存第七节胆汁标本的采集、运输和保存第八节胸水标本的采集、运输和保存第九节腹水标本的采集、运输和保存第十节生殖道标本的采集、运输和保存第十一节血液及骨髓标本的采集、运输和保存第十章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标本采集、运输、保存操作规程刖百在临床工作中,检验标本的分析结果是临床医生诊断疾病、制订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而标本采集及送检工作的合格与否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真实性,进而影响疾病的诊治工作。
为了进一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除了要求检验科提高检验质量水平■外,还要求临床医护人员正确采集标本。
为确保标本的正确米集、运输和保存,检验科特编写了临床检验标本米集、运输、保存操作规程,要求医护人员严格按操作规程采集、运输和保存标本。
第一章体液标本的采集、运输、保存操作规程―、尿液标本采集、运输、保存1 .尿液干化学测定:尿液比重、pH值、尿胆原、胆红素、潜血、酮体、蛋白质、白细胞、业硝酸盐、葡萄糖、抗坏血酸。
12-腰椎穿刺术的SOP

腰椎穿刺术的SOP
一、目的:建立腰椎穿刺术标准操作规程,确保腰椎穿刺术的规范性。
二、范围:本规程适用于腰椎穿刺。
三、规程:
(一)术前准备
1.病人准备
(1)解释穿刺的目的意义。
(2)术前排空大小便。
2.物品准备消毒盘、2%普鲁卡因,治疗包,无菌手套,腰穿针,标本瓶等。
3.环境准备清理探视人员,关闭门窗,调节适宜室温。
(二)操作要点
1.协助病人侧卧于硬板床上,背部与床板垂直,低头双手抱膝,脊柱尽量后突。
2.取腰3-4椎间隙为穿刺点,也可取上或下一椎间隙。
3.常规消毒皮肤,带手套,铺洞巾。
4.局麻至皮肤深达韧带,垂直缓慢进针,掌握落空点。
5.放液前接测压器,测初压后,收集2~5ml脑脊液送检查。
6.鞘内注药前应先放出同等量的脑脊液,然后再注入药物。
7.术毕将针芯插入再拔针,敷料覆盖。
(三)术后护理
1.术后协助病人躺好,去枕平卧4~6小时,颅内压高者平卧24小时颅内压低者取头低位。
2.监测生命体征,严密观察病人反应及穿刺点有无出血。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四、参考依据:《诊断学》第五版。
五、附件:无。
脑脊液常规检查标准操作手册

脑脊液常规检查标准操作手册1。
目的:建立脑脊液常规检查的标准化操作;2.范围:适用于脑脊液的常规检查(物理检查、蛋白定性、细胞检查);3。
标本采集:3。
1 标本种类:脑脊液,由临床医师进行腰椎穿刺采集,必要时可从小脑延脑池或侧脑室穿刺获得.3.2 标本要求:将脑脊液分别收集于3个无菌试管中,第一管作细菌培养,第二管作化学分析和免疫学检查,第三管作一般性状及显微镜检查.每管收集1-2毫升。
3。
3 遇高蛋白标本时可采用EDTA K2抗凝。
4.标本储存:立即送检。
5。
标本运输:室温运输。
5.标本拒收标准:污染,久置标本。
6。
器材试剂:5%苯酚溶液:取纯苯酚25ml,加蒸馏水至500ml,用力振摇,置37℃温箱内1—2天,待完全溶解后,置棕色瓶内保存.细胞计数板;显微镜。
7.物理检查:7。
1 目测脑脊液颜色与透明度:(1)观察颜色。
(2)观察透明度。
(3)观察凝块或薄膜:收集脑脊液于试管内,静置12-24小时,正常脑脊液不形成薄膜、凝块和沉淀物。
7.2 结果判断与分析:7。
2.1颜色:正常脑脊液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在病理情况下,脑脊液可呈不同颜色改变:(1)红色:常由于各种出血引起。
脑脊液中出现多量的红细胞,主要由于穿刺损伤出血、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引起。
前者在留取三管标本时,第一管为血性,以后两管颜色逐渐变淡,红细胞计数结果也依次减少,经离心后上清液呈无色透明.当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时,三管呈均匀红色,离心后上清液显淡红色或黄色。
红细胞在某些脑脊液中5分钟后,即可出现皱缩现象,因此红细胞皱缩现象不能用以鉴别陈旧性或新鲜出血。
(2)黄色:可因出血、梗阻、郁滞、黄疸等引起。
陈旧性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由于红细胞缺乏蛋白质和脂类对膜稳定性的保护,很易破坏、溶解,出血4-8小时即可出现黄色.停止出血后,这种黄色仍可持续3周左右。
椎管梗阻如髓外肿瘤,格林—巴利综合征,当脑脊液蛋白质量超过1。
5g/L时,颜色变黄,其黄色程度与蛋白质含量呈正比。
临床脑脊液检查采集送检顺序规范及采集注意事项

临床脑脊液检查采集送检顺序规范及采集
注意事项
脑脊液检查采集送检顺序规范
由于穿刺伤,第一管可能含有血碎片、组织液和污染的皮肤微生物,可能在培养中产生错误的结果,第一管不应该被用于微生物学检查,它最适合用于化学和免疫学检测。
如果仅获得少量脑脊液病情必须使用单个管收集,必须首先用于微生物检测,以确保无菌培养,再进行细胞计数,如果有足够的剩余量,可以做化学和免疫学检测。
脑脊液采集注意事项
1)采集顺序
第一管:化学和免疫学检查
第二管:细菌性检查
第三管:细胞计数和分类(常规检查)
如疑有肿瘤可再留一管:脱落细胞学检查。
2)送检时间
最好于抗生素使用之前,收集标本后,常温下15分钟至1小时内送到实验室,脑脊液标本不可放置冰箱保存。
2、脑脊液细菌培养的局限性
细菌培养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金标准,但是也有很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假阴性和假阳性。
造成假阴性和假阳性的原因,首先细菌培养和鉴定药敏试验与检查者的经验能力直接相关;
假阴性主要的影响因素:培养标本放置时间过长,培养条件不正
确等;
假阳性的结果:主要是由于污染,污染来源两个方面,一是临床采取标本时,由于操作的不严格造成附近正常菌群的污染,另外一种是实验室操作时造成的污染。
3、寡克隆区带的应用是什么?
临床上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脱髓鞘病的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表现进行分析,但由于脱髓鞘性疾病在早期病理学改变并不明显,影像学检查和常规并不能有效的及时发现。
一般脑脊液IgG的增加发生较早,所以对患者血清和CSF同时进行电泳以检测寡克隆区带是否存在,也是早期诊断脱髓鞘疾病的一种检测指标。
脑脊液标本采集(腰穿法)与转运SOP

脑脊液标本采集(腰穿法)与转运SOP文件编号:持有部门:医院感染管理科医务部护理部检验科各临床科室修订时间:年月执行日期:年月日具体内容:一、采集方法1.由临床医师以无菌方法收集脑脊液。
2.标本采集步骤(1)术者洗手,戴帽子、口罩。
(2)协助患者卧位。
嘱患者侧卧于硬板床上,背部与床间垂直,头向前胸部屈曲,两手抱膝紧贴腹部,使躯干呈弓形,或由助手在术者对面一手抱住患者的头部,另一手挽住患者双下肢腘窝处,并用力抱紧,使脊柱尽量后凸以增宽椎间隙,以便于进针。
(3)确定穿刺点。
以髂后上棘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会处为穿刺点,一般取第3—4腰椎棘突间隙,有时也可在上一或下一腰椎间隙进行。
(4)皮肤消毒。
用消毒棉签,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螺旋形涂擦(棉签必须也要同时旋转),直径约5㎝,作用时间至少30s。
应注意消毒过的地方不能重复涂抹,穿刺部位经消毒后不得再触摸。
如果病人穿刺部位的皮肤不够清洁,则需再消毒一遍。
(5)局部麻醉。
术者打开腰穿包,戴无菌手套,在穿刺部位覆盖洞巾,抽取2%利多卡因(用量可因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自皮肤到椎间韧带行局部麻醉。
(6)穿刺。
术者用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穿刺针以垂直背部的方向缓慢刺入,成人进针深度约为4—6㎝,儿童为2—4㎝,当针头穿过韧带与硬脑膜时,可感到阻力突然消失,有落空感,此时可将针芯慢慢抽出(以防脑脊液迅速流出,造成脑疝),即可见脑脊液流出。
(7)收集。
取脑脊液2—5ml,按检验需要量(细菌培养≥1ml,真菌≥2ml,抗酸杆菌≥2ml)注入无菌试管内。
(8)术毕,将针芯插入后一起拔出穿刺针,覆盖消毒纱布(24小时后可去除),用胶布固定。
并协助患者去枕俯卧(如有困难,则平卧4—6小时),以免引起术后低颅内压性头痛。
(9)送检。
填写申请单时,应注明标本来源、检验目的、采样时间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相关信息。
二、标本运送1.已采集的标本应视为潜在性生物危险品,均应置于防渗漏、相对密封的容器中收集、存储与转运。
脑脊液常规检测标准操作规程

脑脊液常规检测标准操作规程1.【检验目的】为了使脑脊液常规检验方法标准化,特制定本规程。
2.【职责】2.1实验室工作人员均应熟知并严格遵守本SOP,室负责人监督落实。
2.2本SOP的改动,可由任一使用本SOP的工作人员提出,并报经下述人员批准签字:室负责人、科主任。
3.【样本类型及实验前准备】3.1样本类型:新鲜脑脊液3.2患者准备:患者处于安静状态精神、体力、情绪等因素的影响较小。
3.3容器添加剂类型:可用EDTA盐抗凝3.4实验试剂:苯酚 (饱和石碳酸溶液)3.5标本的采集和保存3.5.1腰椎穿刺成功后立即测定脑脊液压力,然后留取脑脊液标本于3个无菌试管,每个试管1-2ml。
第一管做病原微生物学检验,第二管做化学和免疫学检验,第三管做理学和细胞学检验。
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并于1h内检验完毕。
因放置过久,可造成细胞破坏、葡萄糖等物质分解、细菌溶解等,影响检验结果。
脑脊液标本应尽量避免凝固和混入血液。
若混入血液应注明,进行细胞计数时应做校正。
3.5.2收到标本后应立即检验。
久置可致细胞破坏,影响细胞计数及分类检查;葡萄糖含量降低;病原菌破坏或溶解。
3.5.3细胞计数管应避免标本凝固,遇高蛋白标本时,可用EDTA盐抗凝。
4.【测定原理】脑脊液中球蛋白与苯酚结合,可形成不溶性蛋白盐而下沉,产生白色浑浊或沉淀,即潘氏(Pandy)试验。
5.【操作步骤】5.1一般性状.:主要观察颜色与透明度,可记录为水样透明(白细胞200/μl或红细胞400/μl可致轻微混浊)白雾状混浊,微黄混浊、绿黄混浊、灰白混浊等。
颜色①红色如标本为血性、为区别珠网膜下隙出血或穿刺损伤,应注意以下情况。
将血性脑脊液使管离心沉淀(1500r/min),如上层液体呈黄色,隐血试验阳性,多为珠网膜下隙出血,且出血时间已超过4h,约90%患者为12h内发生出血。
如上层液体澄清无色,红细胞均沉管底,多为穿刺损伤或因病变所致的新鲜出血。
红细胞皱缩,不仅见于陈旧性出血,在穿刺外伤引起出血时也可以见到。
脑脊液常规检查标准操作程序

脑脊液常规检查标准操作程序1 检验目的鉴别诊断及预后观察神经系统疾病及其并发症。
2 检测原理一般性状检查采用目测法;细胞学检查采用显微镜手工检查法。
3 性能参数脑脊液常规检查是手工试验,目前还没有试验性能指标。
4 标本采集与接收4.1 脑脊液标本由临床医生进行腰椎穿刺采集,必要时可从小脑延脑池或侧脑室穿刺获得。
第一管作细菌学检查,第二管作化学或免疫学检查,第三管作常规检查。
4.2 标本采集后要立即送检,因为放置时间过久,其性质可能发生改变,可能影响检验结果。
采集的脑脊液标本应尽量避免混入血液。
5 设备和试剂5.1 仪器:复星公司 ACT-2000 超高倍显微镜系统,Sysmex XT-4000i 分析仪。
5.2 试剂:冰醋酸。
5.3 设备:血细胞计数池。
6 容器和添加剂脑脊液常规检查试验的容器为消毒的玻璃试管,一般情况下无任何添加剂(如遇高蛋白标本时,可用 EDTA 盐抗凝)。
7 操作步骤7.1 检验申请单及标本的审核整理脑脊液常规检验申请条码及标本,审核合格后,对脑脊液检验申请单姓名和标本标识进行复查,确认一致后进行检测。
7.2 一般性状检查:脑脊液的颜色和透明度测量采用目测法。
7.3 细胞计数7.3. 1 手工法:对澄清的脑脊液混匀后用滴管直接滴入一次性计数板,用低倍镜计数全部方格内细胞数;混浊或带血的脑脊液可用细胞稀释液或者生理盐水稀释后加入事先准备好的管壁带有冰乙酸的小试管中,混匀后滴入一次性计数板内,用低倍镜计数全部方格内细胞数。
7.3.2 仪器法:取混匀好的标本直接在 XT-4000i 上用体液模式进行检测,并记录结果。
7.3.3 有核细胞分类计数7.3.3.1 直接分类法:如果白细胞数不超过 0.015×109/L,可不分类计数;如超过 0.015×109 /L 应分类计数。
在高倍镜下根据细胞核的形态分别计数单核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与多核细胞,计数100 个白细胞,以百分比表示。
脑脊液采集作业指导书

脑脊液采集作业指导书1. 引言脑脊液采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医学操作,用于诊断和治疗各种神经系统疾病。
本指导书旨在提供详细的脑脊液采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以确保采集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 准备工作在进行脑脊液采集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以确保整个过程的顺利进行。
以下是一些准备工作的步骤和注意事项:2.1 检查操作器材在开始脑脊液采集前,务必检查所有操作器材的完整性和清洁度。
确保针头、管路、收集容器等器材都是干净的,并且没有任何损坏。
2.2 准备工作区域选择一个安静、整洁的工作区域进行脑脊液采集。
确保操作台面干净,并放置所需的器材和消毒用品。
2.3 术前准备让患者了解整个脑脊液采集过程,并解答其可能有的疑问。
确保患者处于舒适的姿势,并准备好必要的术前药物。
3. 脑脊液采集步骤以下是一般的脑脊液采集步骤,注意,具体操作步骤可能会因不同医疗机构的标准而有所差异,请按照医疗机构的具体要求进行操作:3.1 无菌操作•手部消毒:使用含70%酒精的洗手液洗手,保持双手清洁和干燥。
•佩戴手套:在进行脑脊液采集之前,戴上无菌手套。
3.2 麻醉•局部麻醉:选定脑脊液采集点,使用局部麻醉药物麻醉。
3.3 采集•穿刺:将脑脊液采集针插入患者的脊椎间隙或者蛛网膜下腔。
•采集:连接采集器具,收集脑脊液样本。
•采集完成后,注意封闭和标记采集的样本。
3.4 处理采集针•将采集针丢弃到医疗废物箱中,确保安全处置。
3.5 结束操作•清洁和消毒:清洁操作区域,丢弃使用过的器材,并进行必要的消毒操作。
•记录操作日志:记录脑脊液采集的详细信息,包括采集日期、操作者和采集样本的特征。
4. 注意事项在进行脑脊液采集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事项:4.1 无菌操作确保在整个脑脊液采集过程中,保持无菌操作。
避免任何可能导致交叉感染的行为。
4.2 麻醉药物在使用麻醉药物时,务必按照准确的剂量和方法进行操作。
避免过量使用或者使用错误的麻醉药物。
4.3 采集点选择在选择脑脊液采集点时,需要仔细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脊液标本采集(腰穿法)与转运SOP
文件编号:
持有部门:医院感染管理科医务部护理部检验科各临床科室
修订时间:年月
执行日期:年月日
具体内容:
一、采集方法
1.由临床医师以无菌方法收集脑脊液。
2.标本采集步骤
(1)术者洗手,戴帽子、口罩。
(2)协助患者卧位。
嘱患者侧卧于硬板床上,背部与床间垂直,头向前胸部屈曲,两手抱膝紧贴腹部,使躯干呈弓形,或由助手在术者对面一手抱住患者的头部,另一手挽住患者双下肢腘窝处,并用力抱紧,使脊柱尽量后凸以增宽椎间隙,以便于进针。
(3)确定穿刺点。
以髂后上棘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会处为穿刺点,一般取第3—4腰椎棘突间隙,有时也可在上一或下一腰椎间隙进行。
(4)皮肤消毒。
用消毒棉签,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螺旋形涂擦(棉签必须也要同时旋转),直径约5㎝,作用时间至少30s。
应注意消毒过的地方不能重复涂抹,穿刺部位经消毒后不得再触摸。
如果病人穿刺部位的皮肤不够清洁,则需再消毒一遍。
(5)局部麻醉。
术者打开腰穿包,戴无菌手套,在穿刺部位覆盖洞巾,抽取2%利多卡因(用量可因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自皮肤到椎间韧带行局部麻醉。
(6)穿刺。
术者用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穿刺针以垂直背部的方向缓慢刺入,成人进针深度约为4—6㎝,儿童为2—4㎝,当针头穿过韧带与硬脑膜时,可感到阻力突然消失,有落空感,此时可将针芯慢慢抽出(以防脑脊液迅速流出,造成脑疝),即可见脑脊液流出。
(7)收集。
取脑脊液2—5ml,按检验需要量(细菌培养≥1ml,真菌≥2ml,抗酸杆菌≥2ml)注入无菌试管内。
(8)术毕,将针芯插入后一起拔出穿刺针,覆盖消毒纱布(24小时后可去除),用胶布固定。
并协助患者去枕俯卧(如有困难,则平卧4—6小时),以免引起术后低颅内压性头痛。
(9)送检。
填写申请单时,应注明标本来源、检验目的、采样时间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相关信息。
二、标本运送
1.已采集的标本应视为潜在性生物危险品,均应置于防渗漏、相对密封的容器中收集、存储与转运。
2.标本采集后应在15分钟内送检。
三、注意事项
1.在标本的采集过程中,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2.标本绝不可以冷藏或冷冻处理。
3.如疑似对低温敏感的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或流感嗜血杆菌感染的标本,则需在采样前准备好35-37℃的保温设施,立即送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