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弓之鸟成语故事
惊弓之鸟成语故事

惊弓之鸟成语故事
在中国古代,有一位名叫赵云的将军,他是蜀汉的大将,武艺
高强,善于马术。
有一天,他和部下正在巡逻的时候,突然遭遇了
敌军的袭击。
敌军的箭矢如雨般飞来,赵云的马儿被射中,惊得四
处乱窜,赵云也差点摔下马来。
赵云心中一惊,但他却没有丝毫慌乱,他稳住了自己的马,用
镇定的声音安抚着马儿。
他知道,这时候慌乱只会让局势更加危险,他要保持冷静,才能有机会化险为夷。
赵云让部下们迅速找到掩护,他们躲在山石后面,暂时躲过了
敌军的攻击。
赵云趁着敌军不备,带领部下奋勇杀敌,最终成功击
退了敌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
来的。
它形容的是因受惊吓而飞走的鸟,也比喻受到惊吓后的人或
事物。
而赵云则是以他冷静的态度和果断的行动,成功地化解了危机,这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在面对突发状况时,我们要保持冷静,不
要被惊吓而失去理智。
只有保持冷静,我们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化险为夷。
而慌乱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像赵云一样,保持冷静、果断,
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无论是工作中遇到困难,还是生活中遇到突
发事件,都需要我们保持冷静的头脑,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
所以,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妨想想赵云的故事,让自己成为
一只不惊飞的鸟,保持冷静,勇敢面对,相信问题总会迎刃而解。
这也是“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惊弓之鸟成语小故事

惊弓之鸟成语小故事惊弓之鸟,汉语成语,拼音是jing gong zhi niao,意思是受过惊吓的鸟,碰到弓就会吓破了胆。
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三:“民之无良,若水潦无舟;民之无良,不知东西;民之无良,若惊弓之鸟。
”从前有个人非常好骑马,而且也喜欢打猎,但他老是没有机会去射鸟或打野兽。
后来,他成了王爷,终于有机会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了。
在一次狩猎中,他亲眼看见几只老鹰正准备袭击一只狐狸,当老鹰们发现猎物时,狐狸已经逃跑了。
这只被吓坏了的老鹰仍然像箭一样飞向它的同伴。
因为它不想让自己的伙伴也遭到同样的命运,所以就扑到这只狐狸身上。
结果,其它的老鹰以为有危险都飞了回来。
当大家一起抓住那只受伤的老鹰时,才知道它是为救一只将要被鹰群吃掉的小狐狸。
一天,王爷带着随从在草原上散步。
突然,他们发现一只鸟在草丛里躲藏。
王爷派侍卫去抓住它。
可是那只鸟十分灵活,无论怎么追捕都无济于事。
随从中有一位善射的叫拉蒙,他用手中的长矛对准那只鸟,瞄准,射击。
可是,这只鸟似乎有预感似的,快速地逃走了。
王爷在一旁心急如焚地喊:“再放!再放!你倒底还有多少支箭!”可是,再也没有听到拉蒙的声音,看到的只是空气。
王爷懊恼极了,问随从:“你们谁能把那只鸟射下来?”没有人应声。
“都哑巴啦?”王爷大怒。
“哎呀!”一位随从突然大叫一声。
第二天,当王爷要求大家出一份狩猎计划时,大家面面相觑,谁也没说话。
王爷一看就火冒三丈:“我养了你们,是让你们在我的手掌心玩吗?”随即又哈哈大笑起来:“我刚才差点被那只鸟吓死,太可笑了。
”拉蒙愤愤不平地说:“王爷,我们不是没力气了,是没那个胆量。
”王爷顿时无语。
这只被吓坏了的鸟,就是后来著名的“惊弓之鸟”。
受过惊吓的鸟,碰到弓就会吓破了胆。
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要想成为人上人,必须具有遇到任何事情沉着冷静的品质。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有在困难、挫折、失败中吸取教训、增长智慧,才能最终得到成功的喜悦和享受幸福的生活。
惊弓之鸟【四字成语】典故释义用法近义词成语故事

惊弓之鸟【四字成语】典故|释义|用法|近义词|成语故事【成语名字】惊弓之鸟【汉语拼音】jīng gōng zhī niǎo【成语解释】曾受过箭伤,一听到弓弦的声音,就会惊惧的鸟。
比喻曾受打击或惊吓,心有余悸,稍有动静就害怕的人。
典出《战国策.楚策四》。
【成语典故】《战国策.楚策四》天下合从。
赵使魏加见楚春申君曰:“君有将乎?”曰:“有矣,仆欲将临武君。
”魏加曰:“臣少之时好射,臣愿以射譬之,可乎?”春申君曰:“可。
”加曰:“异日者,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
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
』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
』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
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
』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
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至也。
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今临武君1尝为秦孽1,不可为拒秦之将也。
”【成语注解】1、更羸:战国时代魏国人,生卒年不详,擅长射箭。
2、魏王:战国时代魏国国君,未知确指何人。
3、京台:高台;京,高。
一说:台名。
4、下:使落下。
5、有间:不久;有一会儿。
6、孽:言有伤痛,如孽子身有隐痛。
7、徐:缓慢。
8、故疮:旧伤。
9、息:消除;痊愈。
10、至:一本作“去”,当从之。
11、临武君:楚国将领,生卒年不详。
12、秦孽:言尝败于秦。
其事未详。
【成语出处】1、《晋书.卷七一.王鉴列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鉴之所甚惧也。
”2、《石点头.卷四.瞿凤奴情愆死盖》:“方氏本是惊弓之鸟,听见官司两字,十分害怕。
”3、《歧路灯.第八一回》:“绍闻是惊弓之鸟,吓了一跳。
”【成语用法】语义说明比喻曾受打击或惊吓,心有余悸,稍有动静就害怕的人。
使用类别用在“惊惧恐慌”的表述上。
【惊弓之鸟造句】1、敌军连吃几次败仗,已经成了惊弓之鸟。
2、对方虽是惊弓之鸟,也得注意他们的动向。
3、被释放的肉票,像惊弓之鸟,带着仓惶的眼神。
惊弓之鸟成语故事

惊弓之鸟成语故事在中国的成语中,有许多典故都是源自于古代的故事,其中就包括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
这个成语的典故发生在中国古代春秋时期的楚国。
相传,楚国有一位名叫吴起的将军,他是楚国的一位军事统帅,深得楚王的信任。
有一天,楚王听说有一支强大的敌军要进攻楚国,于是便派遣吴起率领军队去抵御敌军。
吴起带领着士兵们来到了战场上,他们在敌军的围攻下节节败退。
吴起非常焦急,他知道如果再这样下去,楚国就会遭受到严重的损失。
于是,他决定采取一些特殊的战术来对付敌人。
吴起下令将弓箭手们藏在树林中,等待敌军过来时突然袭击。
当敌军行进到树林旁边时,弓箭手们突然发起了攻击,敌军措手不及,大乱阵脚。
吴起乘机率领部队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最终打败了敌军,保卫了楚国。
这个故事的寓意就是“惊弓之鸟”,意思是形容受到惊吓的人或事物,一旦遭到袭击就会表现出胆怯和慌乱的状态。
在这个典故中,吴起利用了敌军的惊慌失措,成功地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后来被人们引申为比喻受到惊吓的人或事物,一旦遭到打击就会表现出慌乱和不知所措的状态。
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被用来形容某些人在受到挫折或打击时的反应。
比如,有的人在遇到困难时就会表现出慌乱和退缩,这时我们就可以用“惊弓之鸟”来形容他们。
而那些在困难面前能够沉着应对,勇敢面对的人,则是不属于“惊弓之鸟”。
通过这个成语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们在战争中的智慧和勇气。
吴起利用了敌军的惊慌失措,成功地取得了战斗的胜利,这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启示,就是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保持冷静和勇敢,不要成为“惊弓之鸟”,这样才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总之,“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保持冷静和勇敢,不要因为受到惊吓而失去应有的应对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惊弓之鸟的成语故事汇总3篇

惊弓之鸟的成语故事汇总3篇惊弓之鸟的成语故事 1成语故事:更羸(léi)陪同魏王散步,看见远处有一只大雁飞来。
他对魏王说:“我不用箭,只要虚拉弓弦,就可以让那只飞鸟跌落下来。
”,魏王听了,耸肩一笑:“你的射箭技术竟能高超到这等地步?”更羸自信地说:“能。
”不一会儿,那只大雁飞到了头顶上空。
只见更羸拉弓扣弦,随着嘣地一声弦响,只见大雁先是向高处猛地一窜,随后在空中无力地扑打几下,便一头栽落下来。
魏王惊奇得半天合不拢嘴,拍掌大叫道:“啊呀,箭术竟能高超到这等地步,真是意想不到!”更羸说:“不是我的箭术高超,而是因为这只大雁身有隐伤。
”魏王更奇怪了:“大雁远在天边,你怎么会知道它有隐伤呢?”更羸说:“这只大雁飞得很慢,鸣声悲凉。
根据我的经验,飞得慢,是因为它体内有伤;鸣声悲,是因为它长久失群。
这只孤雁疮伤未愈,惊魂不定,所以一听见尖利的弓弦响声便惊逃高飞。
由于急拍双翅,用力过猛,引起旧伤迸裂,才跌落下来的。
”出处:《晋书·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战国策·楚策四》;《晋书·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惊弓之鸟的成语故事 2解释: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
原指以巧制胜,现以“惊弓之鸟”来形容受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反过来说,它启示我们做人做事要光明磊落,品行端正,方能心安理得,问心无愧。
俗话说的“未作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就是这个道理,也是与做贼心虚恰恰相反的意思。
成语故事:更羸(léi)陪同魏王散步,看见远处有一只大雁飞来。
他对魏王说:“我不用箭,只要虚拉弓弦,就可以让那只飞鸟跌落下来。
”,魏王听了,耸肩一笑:“你的射箭技术竟能高超到这等地步?”更羸自信地说:“能。
”不一会儿,那只大雁飞到了头顶上空。
只见更羸拉弓扣弦,随着嘣地一声弦响,只见大雁先是向高处猛地一窜,随后在空中无力地扑打几下,便一头栽落下来。
惊弓之鸟的成语故事

惊弓之鸟的成语故事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孔融的学者,他年轻时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学识。
有一天,孔融到了一位朋友家做客,朋友家里养了一只大雁。
这只大雁平时非常温顺,但是当孔融走近时,大雁突然变得异常暴躁,不停地扑打翅膀,似乎要攻击孔融。
孔融感到非常奇怪,便问朋友这只大雁为什么对他如此敌视。
朋友笑着告诉他,原来这只大雁是一只惊弓之鸟。
惊弓之鸟,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受到惊吓后就会对一切事物产生戒备心理。
朋友解释说,这只大雁小时候曾经受到过猎人的惊吓,从此就对人类产生了恐惧。
孔融听后恍然大悟,他对朋友说,“我明白了,这只大雁对我产生敌意,并不是因为它天生凶恶,而是因为它曾经受到过伤害,心存恐惧。
”听了这番话,朋友深有感触,他说,“孔融兄,你说得太对了。
人与人之间,也是如此,有时候我们对别人的敌意或许并非出自本意,而是因为曾经受到过伤害,心存戒备。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惊弓之鸟并不是天生凶恶,而是因为曾经受到伤害而产生的一种心理防卫。
同样,人与人之间也是如此,有时候我们对别人产生敌意,并不是因为对方本身有错,而是因为我们曾经受到过伤害,心存戒备。
这种心理状态会让我们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误解,甚至伤害到无辜的人。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理解和宽容,不要因为过去的伤害而对一切事物产生戒备心理。
我们应该给予他人更多的理解和关爱,让那些曾经受到伤害的人能够重新获得信任和安全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故事中的孔融用睿智的话语,让人们深刻地体会到了“惊弓之鸟”的含义。
他的理解和宽容,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像孔融一样,用理解和宽容去面对周围的人和事,让世界充满爱和温暖。
惊弓之鸟的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宽容与理解是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情感。
让我们都学会放下过去的伤害,给予他人更多的理解和关爱,让世界充满温暖与和平。
愿我们都成为一群懂得宽容与理解的人,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惊弓之鸟的成语故事典故_字词解析_造句

惊弓之鸟的成语故事典故_字词解析_造句惊弓之鸟的典故:更羸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去玩,看见天上有鸟飞过。
更羸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飞鸟射下来。
”“呀?”魏王有点信不过自己的耳朵,“会有这样的本事?”更羸说:“我可以试一下。
”呆了一会儿,从东飞来一只大雁。
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托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当”地一声响,那只大雁就从半空中掉下来了。
“呀!”魏王看了大吃一惊,“真有这样的本事!”更羸笑笑说:“没有什么稀奇,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失群的大雁。
”魏王更加奇怪了,问:“您怎么知道的?”更羸说:“他飞得很慢,叫的声音很悲惨。
飞得慢,因为他受过箭伤,伤口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他离开同伴已经很久了。
旧的伤口没长好,他心里还在害怕,所以一听到弦响就拼命往高处飞。
这样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他就掉下来了。
”惊弓之鸟的汉语词典解释:曾受箭伤,闻弓弦声而惊堕的鸟。
比喻受过惊吓而遇事惶惶的人。
●《战国策•楚策四》:「更羸舆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
●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
’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
’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
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
’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
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
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晋书•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石点头•瞿凤奴情愆死盖》:「方氏本是惊弓之鸟,听见官司两字,十分害怕。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第八章第四节:「西太后、荣禄一伙人,屡受外国强盗的打击,早成惊弓之鸟。
」亦作「惊弦之鸟」。
●《谷梁传·成公二年》「齐侯使国佐如师」唐杨士勋疏:「败军之将,不可以语勇,惊弦之鸟,不可以应弓。
」惊弓之鸟的近义词/反义词如下:近义词:草木惊心、心有余悸、惊弦之鸟、伤弓之鸟反义词:初生之犊、初生牛犊用惊弓之鸟造句:(1)敌人吃了败仗,如同惊弓之鸟、仓皇逃窜。
惊弓之鸟成语故事

惊弓之鸟成语故事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叫更羸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与魏王在京台之下,看见有一只鸟从头顶上飞过。
更羸对魏王说:“大王,我可以不用箭,只要把弓拉一下,就能把天上飞着的'鸟射下来。
”“射箭能达到这样的功夫?”魏王问。
更羸说道:“可以。
”
说话间,有雁从东方飞来。
当雁飞近时,只见更羸举起弓,不用箭,拉了一下弦,随着“咚”的一声响,正飞着的大雁就从半空中掉了下来。
魏王看到后大吃一惊,连声说:“真有这样的事情!”便问更羸不用箭怎么将空中飞着的雁射下来的。
更羸对魏王讲:“没什么,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
”“你怎么知道这只大雁受过箭伤呢?”魏王更加奇怪了。
更羸继续对魏王说:“这只大雁飞得慢,叫得悲。
”更羸接着讲:“飞得慢是因为它身上的箭伤在作痛,叫得悲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已很久了。
伤口在作痛,还没有好,它心里又害怕。
当听到弓弦声响后,害怕再次被箭射中,于是就拼命往高处飞。
一使劲,本来未愈的伤口又裂开了,疼痛难忍,再也飞不动了,就从空中掉了下来。
”
后来用“惊弓之鸟”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类似的情况就惶恐不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惊弓之鸟成语故事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叫更羸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打猎。
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更羸仔细看了看,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
“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
更羸说:“请让我试一下。
”更羸并没有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只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真有这本事!”更羸笑笑说:“不是我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魏王更加奇怪了,问:“你怎么知道的?”
更羸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
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
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
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了。
”
后来用“惊弓之鸟”形容受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
异日者,更羸(gēng léi)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
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
”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
”
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
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
”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
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
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发而)陨也。
”
------------
惊弓之鸟(汉语成语)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
原指以巧制胜,现以“惊弓之鸟”来形容受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反过来说,它启示我们做人做事要光明磊落,品行端正,方能心安理得,问心无愧。
俗话说的“未作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就是这个道理,也是与做贼心虚恰恰相反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