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冠状动脉CTA专家共识
CTA 2010 指南解读

就是CT球管旋转一周所能采集的心脏体积量(成人 心脏轴向尺寸约为12 cm)。目前广泛使用的64排扫 描仪有“排探测器阵列,按层厚0.625 mm计算,每 次扫描范围4 cm,如要完成覆盖心脏的扫描,至少需 移床3次。以此类推,128排探测器阵列,每次扫描范 围8 cm;256排探测器,每次扫描范围16 cm。因此宽 探测器最大优势是减少或无需移床。换言之,增加探 测器排的数目与空间和时间分辨率提高与否并无直接 关系,所以扫描时对心率和心律仍然需要严格的控制。
万方数据
・41・
68%是男性。42%有典型心绞痛,21%有不稳定型心 绞痛,14%有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有显著冠状动脉 阻塞患病率为68%,CCTA的敏感性为99%,特异性 为64%Is]。
3.2
张末期阶段有困难,故准确性会减低。目前CCTA评 估可疑或已知冠心患者的左心室功能的资料较少¨3l。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超声心动图已经提供了现成的、无 创的心功能评估手段,还可以观察到室壁运动,并且无 电离辐射和不需要注射对比剂。 4没有达成共识的领域 写作委员会确定3个没有达成共识的领域:(1) CT检查时非心源性的偶然发现;(2)无症状的CCTA 检查;(3)在急诊科对急性胸痛患者实施胸痛三联检 查。所谓急性“胸痛三联”系指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肺栓塞和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包括 主动脉夹层、壁内血肿及主动脉瘤破裂。“胸痛三联” 的检查一个重要的挑战是要求对比剂同时到达并维持 全部3类血管。但实际上,基于冠状动脉、肺动脉以及 主动脉疾患的扫描方法、层厚和长度等均不同,对比剂 剂量、扫描时间和辐射剂量也不尽相同。事实上,有关 联合应用的相关报道较少,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急诊内 科医师更应当重视“胸痛三联”常伴随的典型症状和 临床背景,从而有针对性的分别选择那些能发挥最大 效益的方法。 5辐射剂量 心脏CT检查时辐射损害不容忽视,常见的减少 辐射剂量的方法包括:尽可能的使用符合诊断要求的
冠状动脉CTA诊断报告与规范

2019/1/8
冠状动脉CTA适应症及临床应用
• 先天性冠状动脉发育异常(开口起源、行走、终 止异常); • 冠心病诊断、PCI的术前评估及术后随访; • 冠状动脉搭桥的术前评估及术后随访; • 非冠心病心脏手术前的冠状动脉评价; • 电牛理射频消融术前诊断; • 心脏和血管解剖结构的诊断; • 心肌灌注和心肌活力的评估; • 左心室功能的评估。
• • • • 不同的厂家技术与成像参数不尽相同 扫描的标准化和个性化扫描 技术人员要求高 检查适应证、应用价值和限度等的认识 (放射科医师与临床医师有必要加强沟通 和经验交流)
2019/1/8
冠状动脉CTA的禁忌证
• • • • 既往有严重的对比剂过敏反应史; 不能配合扫描和屏气的患者; 怀孕期、育龄妇女需要明确没有怀孕; 临床生命体征不稳定(如急性心肌梗死、失 代偿性心衰、严重的低血压等); • 严重的肾功能不全。
RSNA
LRSNA
2019/1/8
LSNA
LSNA
LRSNA
窦房结动脉的CT解剖学
• 窦房结动脉的末端形态 腔静脉后型(51.5%)
腔静脉前型(26.2%) 包绕腔静脉型(22.3%)
2019/1/8
窦房结动脉的末端类型
2019/1/8
优势冠脉Dominance
• 表示由哪一侧冠状动脉供应室间隔的膈面 和左室的膈面部分 • 定义1该冠脉到达后十字交叉并发出后降支 PDA • 定义2. 该冠脉发出PDA并同时有大的左室 后侧支PLV • 85%右优势, 8%左优势, 7%均衡型
2019/1/8
左回旋支(LCX, Left Circumflex Branch )
• 行程:沿左房室沟走行,止于心脏膈面 • 供应:左心房壁、左心室(15~25%)如为 左优势型,则供应40%左心室 • 分支:钝缘支(Obtuse Marginal Branch, OM),左房支,左室前支,左室后支,窦 房结支(38%)。
冠状动脉心肌桥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2022年版)解读

冠状动脉心肌桥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2022年版)解读
1
12
主要 13
内容
14
15
流行病学 病理与病理生理学 心肌桥临床表现 心肌桥诊断方法
心肌桥的治疗
冠状动脉心肌桥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2022年版)解读
2
共识背景
▲心肌桥是一种先天性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畸形, 指一段本应走行于心外膜的冠脉穿入心脏的肌层内, 这段冠脉被称为壁冠脉或隧道动脉,覆盖其上的心肌 则被称为心肌桥。 ▲1737年,Reyman首次报道尸检中发现了心肌桥。心 肌桥最早被认为是一种良性变异且不需要干预治疗。 ▲但是,经过更深入的研究发现,心肌桥与多种临床 表现有关,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和猝死等。另外, 心肌桥也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相关。其机制与 存在局部剪切应力的变化和血管活性因子的激活有关 。
➢ 土耳其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在25982例CAG检查中发现心肌桥316例,检出率为 1.22%。国内的一项5525例CAG研究中,发现心肌桥888例,检出率为16.1%。肥厚 型心肌病等特殊人群的心肌桥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约为21%~41%。
冠状动脉心肌桥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2022年版)解读
2
冠状动脉心肌桥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2022年版)解读
病理与病理生理学
▲心肌桥可单发或多发,67%~98%的心 肌桥位于左前降支,最常见于左前降支 的近段和中段,很少见于右冠脉和左回 旋支。典型的心肌桥平均长度( 14.64±9.03)mm,平均厚度( 1.23±1.32)mm。根据心肌桥的隧道动 脉走行深度,分为走行于室间沟的表浅 型和走行于靠近右心室间隔的纵深型。
冠状动脉心肌桥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2022年版)解读
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诊断和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和建议

TTDE +++ +++ +++ +++ —
—
+
MCE ++
++
++ ++
+
+
+
SPECT ++
++
++ ++ ++
—
—
PET —
—
±
+
++
+++
+++
CMR ++
++
++ +++ ++
++
++
CAG
+
+
± ++ ++
+
—
IMR ±
±
±±
+
+++
++
ICD ±
±
±—
+
+++
+++
(—)=差;(+)=足够;(++)=好;(+++)=非常好
CMVD:coronary microvascular disease, CMD: 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
CMVD的流行病学
目前尚无大样本人群CMVD发生情况的流行病学资料。 既往小样本临床研究显示,具有心肌缺血症状但冠脉造影显示非阻塞性病变的患者中,
冠状动脉CTA检查及临床应用

如何能保证冠状动脉CTA检查成功? 性能优异的硬件设备 功能强大的处理软件 操作熟练的技术人员 规范化的操作流程
冠状动脉检查流程
检查前准备 检查中的注意事项和技巧 检查后数据处理
患者的选择和准备
理想条件: 患者心率慢、心律齐,能够配合屏气,不能 过分肥胖等。 应尽可能选择钙化倾向较低的患者(钙化影 响CCTA管腔狭窄的准确判断)
冠状动脉CTA报告的格式和内容
合格冠脉CTA,应包括内容: 检查的目的(或适应症) 患者临床资料 扫描技术方法和图像质量评估 扫描所见 解释和建议
冠状动脉CTA报告的格式和内容
扫描技术方法和图像质量评估 扫描设备,扫描方法(前瞻性?回顾性?), 对比剂剂量等。 图像质量的可评估性、各种图像伪影等。
冠状动脉CTA报告的格式和内容
报告书写内容(观察内容) (1)钙化积分扫描:体现各支冠状动脉钙化积分, 以及患者的总体钙化积分。 (2)冠状动脉有无解剖变异,如起源异常和走行异 常等。心肌桥的描述:不完全型(部分包埋)、浅表 型(≤1 mm)和深包埋型(≥1 mm) 。 (3)冠状动脉供血类型:包括右优势型、左优势型 和均衡型。
320CT的扫描
64排CT6-9秒完成心脏扫描
320排CT0.35秒完成心脏扫描
能够一圈完成整个心脏扫描
多扇区重建
心率 曝光控制 时间分辨率 重建模式
≤ 65 BPM 66 - 79 BPM 80 - 117 BPM > 118 BPM
1 beat 2 beats
350msec/2= 175msec
图像后处理
标准后处理方法: 首先通过横断面图像或是VR图像确定所选时相是否合适,初步 观察冠状动脉的大致走行及病变,再对可疑病变部位进行MIP、 MPR及CPR等后处理图像重组,结合病变部位的横断面,观察 血管狭窄的垂直切面并测量其狭窄。 CPR重组图像经血管中心,直观显示管腔情况,但是中心线必 须准确。 VR图像立体观察心脏和冠状动脉外形和心外结构,但是评估狭 窄时,不建议使用。 MPR图像观察解剖变异和心脏内外细微结构。
冠脉CTA初步解读ppt课件

钙化计分与冠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钙化是冠心 病的标志,无钙化者97%以上冠脉无狭窄。 钙化并非意味着严重狭窄(正性重构),但年轻 人少量钙化常意味着严重狭窄
冠脉钙化积分的Mayo临床风险分层: 0 1-10 11-100 101-400 >400
CCTA 对钙化评分为 0 分的病人有很高的诊断 价值 CTCA 与 CAG 相比较,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 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100%,95%,76% 和100% 尽管CTCA在无症状病人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 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但其在无症状 病人中的价值仍然不明确
检查准备及注意事项
2010版CCTA专家共识
冠脉CTA的价值
冠脉CTA的欠缺
冠脉钙化积分(CCS)
计算机自动提取数据计算分析 CCS具有极高的阴性预测值(95%~99%), CAC为0,即表明未检测到钙化,也就是说存在 有意义的冠状动脉狭窄的可能性极小,提示了其 未来2~5年内发生冠脉事件的危险性较低。 钙化积分的进展率常常提示了疾病的进展程度
66岁,男性,急性冠脉综合征,胸痛发作后一周
67岁,女性,稳定性心绞痛,LCX显著狭窄
斑块分类
LAD近端钙化高估狭窄
其他适应症
冠脉狭窄的判断
LOGO
LOGO
初识冠脉CTA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 朱悫
主要内容1冠脉源自TA检查设备简介 冠脉CTA检查准备及注意事项
2
3 4
冠脉CTA图解
诊断原则
设备
东芝320排640层螺 旋CT 缩短成像时间,降低 辐射剂量,提高图像 质量 心电门控 2D和3D重建 CTA是目前发展最快 的对冠脉的无创影像 技术
2010年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专家共识解读

2010年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专家共识解读刘斌;赵世华【期刊名称】《心血管病学进展》【年(卷),期】2011(32)1【摘要】专家共识旨在陈述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CTA)对于疑似或确诊冠状动脉疾病的临床应用现状.鉴于目前还没有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确立CCTA的临床实践指南,故该共识未提供CCTA应用的明确推荐意见.共识的内容旨在根据业已出版的同行评议文献并经专家委员会讨论,总结出CCTA目前在临床应用中的长处和短处.因此既不是一个全面的综述,也不是对CCTA技术进行指导,并且也没有专门陈述CCTA检查的适应证.因为有关心脏CT和磁共振成像的适应证标准以及冠状动脉钙化CT检测的临床意义此前业已发表.%Thia document presents an expert consensus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and emerging clinical uses of coronary CTA in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or known coronary anery disease ( CAD ) . The intention of this document is to summarize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current clinical uses of coronary CTA as reflected in the published peer-reviewed literature and as interpreted by the writing committee. The document is not intended primarily as either a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or as an instruction guide for those interested in performing or interpreting coronary computed tomoWaphy ( CT) angiograms. The document also does not offer specific staLements ratjng the appropriateness of various potential clinical uses of coronary CTA , as this has been dealt with in theACCF/ACR/SCCT/SCMR/ASNC/NASCI/SCAI/SIR 2006 Appropnateness Critena for Cardiac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inally, this document does not address the evaluation of coronary calcium using CT, except as it pertains to CTA studies in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or known CAD, since this topic has also been covered in the ACCF/AHA 2007 Clinical Expert Consensus Document on Coronary Artery Calcium Scoring by Computed Tomography in Global Cardiovascular Risk Assessment and in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Chest Pain.【总页数】4页(P39-42)【作者】刘斌;赵世华【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安徽,合肥,230022;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放射科,北京,1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16.2【相关文献】1.ACCF/SCAI/SVMB/SIR/ASIIN 2007年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临床专家共识文件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特别工作组关于临床专家共识文件的报告(ACCF/SCAI/SVMB/SIR/ASIIN颈动脉支架置人术临床专家共识文件委员会)与美国介入与治疗神经放射学学会、心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学会、血管医学和生物学学会、介入放射学学会联合发布 [J], Bates ER(著);Babb JD(著);Casey DE Jr(著);Cates CU(著);Duckwiler GR(著);Feldman TE(著);Gray WA (著);Ouriel K(著);Peterson ED(著);Rosenfield K(著);Rundback JH(著);Safian RD(著);Sloan MA(著);White CJ(著);刘慧慧(译);吴延华(译);靳勇(译);曹勇军(译);刘春风(译)2.改善认知,践行共识《成人2型糖尿病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J], 母义明3.遵循专家共识规范β受体阻滞剂临床应用《β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中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解读 [J], 黄峻4.立足现状,聚焦共识《中国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J],5.专家共识——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物应用专家共识解读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冠状动脉钙化病变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冠状动脉钙化病变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全文)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不断发展,介入治疗更多涉及到更为复杂的病变,而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经常贯穿于各种复杂病变,增加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难度,是心血管介入医师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尤其是严重钙化病变,或伴有扭曲、成角、弥漫的严重钙化病变,手术即刻的并发症以及早期和晚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正确地识别、评估钙化病变,选择恰当的介入治疗技术,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改善患者近、远期预后都非常重要。
其中,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是处理冠状动脉严重钙化病变的重要手段,正确使用可有效地消蚀冠状动脉钙化病变,为最终置入冠状动脉支架创造良好的手术条件。
在复习该领域相关资料和研究进展的前提下,来自国内的介入心脏病学专家共同起草了《冠状动脉钙化病变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以期对钙化病变的介入治疗提供指导。
一、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流行病学及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影响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冠状动脉钙化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在40~49岁人群中的发生率为50%,60~69岁人群中的发生率为80%。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越高,通常伴有钙化的概率也越大。
高龄、脂质代谢异常、糖尿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慢性肾病、肾透析及高钙血症的患者是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高发人群,而且其病变的钙化程度较严重。
与钙化程度低的患者相比,钙化程度高的患者其所有的冠心病事件、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冠心病猝死事件的相对危险度更高。
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存在,尤其是严重内膜钙化病变,明显增加了PCI 的难度和风险,其难度在于如下几点。
(1)钙化病变往往伴随血管成角、扭曲病变,以及对血管扩张的反应较差,所以增加了介入相关器械通过的难度,增加了PCI相关并发症,如介入器械不能到位、支架脱落、导丝断裂、支架纵向压缩等风险的发生。
(2)钙化病变属于高阻力病变,球囊扩张时难以充分扩张,甚至会发生球囊破裂等情况;通常需要较高的压力扩张钙化病变,发生血管夹层、穿孔、破裂、无复流等概率明显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冠状动脉CTA专家共识导言这份共识文件由美国心脏病学基金会(ACCF)临床专家共识文件(ECDs)专责小组联合美国放射学会(ACR)、美国心脏病协会(AHA)、美国核心脏病学会(ASNC)、北美心血管影像学会(NASCI)、动脉硬化影像及预防学会(SAIP)、心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学会(SCAI)、心血管计算机断层学会(SCCT)共同编写,对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的现状提出一些观点和看法。
专家共识旨在为从业者及相关人员提供ACCF及其共同编写者对于已经广泛应用或新出现的临床实践和(或)技术手段的开展领域的观点。
一些主题没有出现在共识中是由于相关循证学证据、技术经验、和(或)临床实践尚未考虑成熟,有待ACCF/AHA实践指南进行评估。
本文内容经常是正处于调查研究中的项目,所以读者应该把这份专家共识视为ACCF及其共同编写者在尚无严格循证证据或循证证据尚未被广泛接受的领域提供信息及指导临床实践的最大尝试。
ECDs会适当的包含适应征和禁忌征。
一些ECDs中未发布的内容将会由ACCF/AHA临床实践委员会随后颁布。
专家小组尽一切努力防止透露编写成员的外在联系或个人兴趣引起的实际存在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特别指出,所有编写成员都被要求做出声明,保证表述出他们所能感知的实际或潜在的能够影响编写努力的利益冲突。
这些声明将由监审负责组在第一次会议时口头通知所有编写成员,并在修改时更新。
编写委员会及审稿人的关系和行业信息在附表1和附表2中分别显示。
Robert A. Harrington, MD, FACC, FAHA 主席,美国心脏病学基金会(ACCF)临床专家共识文件(ECDs)专责小组J Am Coll Cardiol. 2010;55(23):2663-2699.1.绪论1.1编写委员会组织编写委员会包括CTA领域的知名专家, ACCF临床专家共识文件(ECDs)专责小组中的联络成员,以及文件监督组。
除两名ACCF成员外,编写委员会包括2名ACR和AHA的代表,ASNC, NASCI, SAIP, SCAI, SCCT的代表各1名。
外部组织的陈述并不一定必须表示赞同。
1.2文件发展过程1.2.1与行业及其他实体的关系在第一次会议上,每一名编写委员会的成员都报告了所有与文件主题相关的行业及其他实体的关系。
如果可行的话,这份报告将在以后每次会议及委员会全体电话会议的开始都被更新。
如导言中所示,行业及其他实体的相关联系在附表1中可见。
1.2.2共识的发展过程第一次会议中,编写委员会讨论了共识文件所涵盖的主题并指定了每一章节的主编人选,编者指导文献检索并起草所在章节的轮廓。
经过一系列的会议及电话会议,编写委员会检查每一个章节,讨论文件内容,并最终达成可供外界同行评审的共识文件。
经过评审,编写委员会主席要求编者们为评论加注并完成最终能交予参与组织进行批准的文件。
值得注意的是,电话会议的召开是为了保证文件中的共识能在编写委员会主席与成员缺席的状况下达成。
1.2.3外界评审这份文件由来自ACCF (2名代表), ACR (2名代表), AHA (2名代表), ASNC (1名代表), NASCI (2名代表), SAIP (2名代表), SCAI (2名代表), 和SCCT (2名代表), 以及 10名内容审阅人共同评审, 使其包含了 518 个同行评审注释。
附表2中可见同行评审人员的名单,评审过程的从属关系,以及行业及其他实体的相应联系。
同行评审注释被录入一张表格并由编写委员会主席详细审阅。
主席要求编写委员会成员对注释做出回应,修订文件并在编写委员会认为合适的地方加入评审注释。
另外,一位来自ACCF临床专家共识文件(ECDs)专责小组的成员担任这份文件的主评审,此人在同行评审的同时指导对这份文件的一个独立评审,当编写委员会对评论注释做出回应并修改原稿时,这位主审人评估同行评审的观点是否把握十足或着存在需要附加评审的缺陷。
主审人向专责小组主席报告所有注释均有据可依并建议将文件交由专责小组进行最终评审及签收。
1.2.4最终编写委员会及专责小组在文件上签字收稿编写委员会正式签收文件以及将随同文件一起发表的行业关系,ACCF临床专家共识文件(ECDs)专责小组同时正式审阅并核准这份即将送交组织批准的文件。
1.2.5文件的正式批准文件的最终版本和同行注释以及对注释的回应将送交ACCF董事会进行审阅并正式批准。
文件于2009年11月被正式批准,随后文件连同对各自官方同行评审人的评审注释/回应一同被送交ACR, AHA, ASNC, NASCI, SAIP, SCAI, SCCT董事会进行签注,这份文件将会高度流通直到ACCF临床专家共识文件(ECDs)专责小组将其修订或从出版物上收回。
1.3 这份专家共识文件的目的这份文件提出了专家共识对于当代及新兴临床中对怀疑或已知冠心病患者应用CTA的总体看法,当前,这项技术的循证学证据尚未充分成熟到可以给出一份临床实践指南,专家共识文件(ECDs)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手段,使我们在描述CTA的技术发展水平时无需要求提供由现有证据质量等级下正式明确的建议。
这份共识旨在通过同行已经发表的文献以及写作委员会的解释说明来总结当代医学中运用CTA的优势与弱点,而非广泛的回顾文献或为对CTA感兴趣的人提供用法说明指导。
文件亦不提供评价CTA各种潜在临床应用的特别说明,因为其在ACCF/ACR/SCCT/SCMR/ASNC/NASCI/SCAI/SIR 2006心脏CT和心脏MRI应用标准[1]中已被达成。
最后,在文件中除了在怀疑或已知冠心病患者中做研究以外,未提及应用CT评估冠脉钙化,因为此主题已被涵盖在ACCF/AHA 2007全球心血管危险评估及胸痛病人评价中应用CT进行冠脉钙化评分文件中(1a)。
2.执行摘要CT影像技术的进步,包括心电图门控多排系统的引进,已经使心脏及冠脉成像成为可能。
与有创性的血管造影相比,通过无创的手段获取信息是推动心脏CT影像技术迅猛成长及分化的动力。
在未来,无需有创的血管造影,CTA可能为冠心病患者的分级和治疗提供依据。
现今,CTA所提供的冠脉解剖及左室功能情况可以用来评价怀疑或已确诊的冠心病患者。
冠脉CTA技术的进步往往快过对其优劣进行评价的速度。
在心脏成像中,多排CT应当被认为并不优于64排或“薄扫”系统(除了评价心脏钙化)。
近期引进128,256,320排系统CT与64排相比,其优势价值未被肯定。
如所有诊断技术一样,CTA的技术局限包括操作者的熟练程度,病人的选择以及检查前的准备,这些对于检查结果的精确性都很重要。
绝大多数心脏CTA都会产生一个跨越整个心动周期的心脏四维数据集。
检查报告医师必须能够在专属工作站上交互式分析影像数据并具备对病人冠脉解剖、冠脉病生理学、CT影像分析技术及专业知识。
另外,将CTA数据整合进临床实践还需要根据病人的诊断和预后,以及检查的附加信息来评价检查结果。
冠脉CTA能够提供改变治疗方案有效信息的能力有赖于预试的概率以及可替代诊断策略的考虑。
截止到2009年6月,已发表的比较64排CTA与有创冠脉造影的文献包括3个多中心队列研究以及超过45个单中心队列研究,而后者中很多研究的样本都少于100名病人。
文献反映了研究组别的精细选择以及专家读者的详细解释,特别要排除一些研究质量低的患者,如心律失常(房颤)、肥胖、或不能遵嘱屏气的患者。
另外,因为队列是由转入有创冠脉造影的病人集合而成,所以他们并不一定必须根据冠心病的发病率及临床表现代表最适合行CTA的人群。
接受了这些告诫,一些出自这篇文献的一致性结论可能会对临床决策有所帮助。
在这些研究中,每一名患者的灵敏度及特异度都很高,在选择队列中无法获得重要冠脉节段图像而导致的模糊研究数目低于5%。
基于在队列中获得的检查后概率及大范围检查前概率,大多数情况下,阴性冠脉CTA结果在排除明显冠脉闭塞性疾病方面有很高的信度。
然而,阳性CTA结果的检查后概率更具可变性,这一部分是因为对疾病严重程度的过度估计,特别是在较小的或较远的冠脉节段或由于动脉钙化引起的陈旧病变。
当前,研究应用64排或更高级系统进行冠脉CTA对于评估预后价值的数据仍就有限。
另外,没有大规模的研究来比较常规影像检查策略与冠脉CTA的远期效果。
正如有创的冠脉血管造影一样,冠脉CTA的结果经常与单光子发射式计算机断层(SPECT)、心肌灌注显像(MPI)不吻合。
在决定病人治疗方案时,由MPI(“功能”或“生理”)和CTA(“解剖”)评判产生参数的不同必须被考虑在内。
众所周知,即便冠脉硬化的表现仅预示在短期或中期存在很低的风险,一个常规MPI也不能将其排除。
相反,冠脉CTA能够发现一些不会显著影响血流动力学的冠脉硬化斑块。
治疗这些疾病的最佳方案并未建立。
现在这两种检查手段都不能指出未闭塞的冠脉斑块在未来脱落(破裂)并引起急性心梗的合理临床概率。
有创冠脉血管造影存在同样的局限性。
通过展示出冠脉CTA的解剖数据不能精确洞察到能够引起显著临床缺血的细节病变概率,研究将对比冠脉CTA与血流储备分数(FFR)评价作为有创冠脉造影研究的一部分,用来补充上文中的MPI对照组。
对于FFR数据与有创冠脉血管造影解剖数据关系的相似观察已经展开。
在急诊科评价胸部不适的病人时,现有资料显示冠脉CTA可能有利于评价无急性ECG改变或无心脏标志物阳性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
但是现有数据是有限的,冠脉CTA在处理此类病人时所扮演的角色仍需对比冠脉CTA与常规手段的多中心试验来定义。
对于既往CABG的病人,冠脉CTA能够显示移植血管的精细图像,而对距离移植物较远的原位血管和未移植血管的精细显像稍差。
因为旁路移植术后病人的胸痛往往与移植血管和原位冠脉的病变进展相关,所以评估原位血管困难是冠脉CTA应用于既往旁路手术病人的主要局限。
由于支架中的金属物质能在图像中形成多种伪影,冠脉支架对冠脉CTA提出了一些重大的技术挑战。
现在,在图像再现时一些特殊运算法则被常规应用来减少伪影。
文献显示在植入大直径支架的病人(高质量图像),以及临床症状提示支架内再狭窄概率低或中等的病人中间,可以应用64排冠脉CT来排除严重的支架内再狭窄。
现在还没有研究直接对比冠脉CTA与有创血管造影在已植入支架病人中的应用,我们需要这些数据来了解这两种手段在此类人群中的功效和权衡。
应用心脏CTA评价怀疑或已知冠心病患者左室功能的文献远少于将其应用于冠脉成像的文献。
这可能是由于超声心动已经提供了一种无创且易接受的评估心室功能及室壁运动的手段,而且无需病人接触放射线或碘造影剂。
已有与心脏磁共振(CMR)的对照显示,CTA在评价左室射血分数上有很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