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是地球上无法避免的一部分,它们可以是地震、洪水、飓风、干旱等形式。
然而,人类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这些自然灾害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本文将探讨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首先,人类的城市化进程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不可忽视。
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的扩张不可避免。
然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破坏了大自然的平衡,导致了更频繁的自然灾害。
例如,城市化过程中的大规模土地开垦破坏了自然的水文循环,使得洪水的发生概率增加。
此外,城市的高密度人口和建筑物使得地震和飓风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更加严重。
其次,人类的工业化活动也对自然灾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工业化带来了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导致了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
这进一步加剧了自然灾害的频率和强度。
例如,全球变暖导致了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增加了洪水和风暴潮的风险。
此外,气候变化还导致了干旱的加剧,使得农作物收成减少,进一步加剧了人类的食品安全问题。
另外,人类的土地利用方式也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影响起着重要作用。
过度的森林砍伐和土地开垦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使得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更加频繁。
此外,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使得城市更容易受到地震和飓风的袭击。
因此,合理的土地利用和规划对于减少自然灾害的影响至关重要。
然而,人类并非完全无力对抗自然灾害。
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我们可以减轻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首先,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以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
其次,加强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使城市更加抵御地震和飓风的袭击。
此外,加强自然灾害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人们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人类的城市化进程、工业化活动和土地利用方式对自然灾害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而,我们并非无力对抗自然灾害。
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合理规划和建筑设计以及加强预警系统建设,我们可以减轻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确保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思考:如何合理利用土地“缩小”灾情? 【提示】 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孕灾环境 和受灾体条件,从而减少灾情损失,如下表所示:
举例 效果
直接或间接减少水土流 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 失、荒漠化、洪涝、干 天然林保护 旱等自然灾害的强度 退耕还湖、平垸行洪、 避开受灾高风险区 不侵占行洪区 改善作物种植结构,发 可以减少遭受旱涝灾害、 展适宜区域农业资源条 寒潮、病虫害的可能 件的作物 可以减少草场退化、鼠 合理利用草场 害
灾害环境看 人类活动:进入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1.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与自然 灾害的关系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前所述, 人既是活动的致灾因子,又是最易损的受灾 体。它们的关系大致如下:
2.自然灾害随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
人类社会 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社会经济 人口、财产密 经济有所发展, 人口、财产高度集中, 发展水平 度低 人口相对集中 资产密度大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1.在不同地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 “缩小”
人类活动 对灾情的“影响” 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来建 社会经济基础雄 设防灾系统,在灾害发生 能“缩小”灾害的影 厚、政治稳定的 响 时,能够迅速救援,恢复 地区 灾区的生产生活 “放大”灾害效应, 社会经济基础薄 弱、时局动荡、 减灾不得力,防灾无措施 进而导致社会矛盾激 人心失稳的地区 化,天灾人祸并行 地区
【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这节课的知识结构
影响(
)程度
人 类 活 动 影 响 自 然 灾 害
正面影响
负面影响
影响( )程度
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 )观
【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这节课的知识结构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自然灾害是指地球上发生的各种灾害性自然现象,如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
这些灾害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
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些灾害归咎于自然力量,因为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也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首先,人类的城市化进程对灾害的影响不可忽视。
随着城市的扩张,建筑物密集而庞大,土地的密度不断增加。
这导致了更多的土地被人类开发和占据,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平衡。
例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量土地被铺设水泥和沥青,导致雨水无法渗透到地下,增加了洪水的风险。
此外,城市中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也使城市更容易受到地震的破坏。
因此,城市化进程增加了自然灾害的风险。
其次,人类的产业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大量的化石燃料被燃烧,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引起了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灾害的频率和强度产生了显著影响。
例如,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北极冰川的融化,进而提高了海平面和飓风的风险。
此外,由于森林砍伐和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土地的植被减少,导致了土壤侵蚀和干旱的加剧。
因此,人类的产业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自然灾害的增加。
另外,人类的社会行为也与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关。
人类的不当行为可能导致自然灾害的恶化。
例如,过度的地下水开采和乱倒垃圾等行为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地质变动,进而引发地震或地面塌陷。
此外,人类的过度开发和过渡消费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导致了自然灾害的风险增加。
因此,人类的社会行为可能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和严重程度造成积极影响。
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是复杂而多方面的。
尽管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自然灾害的发生,但同时,人类也通过科技手段和应对措施来减轻了灾害的影响。
例如,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提前预警地震的发生,让人们有足够的时间采取避险措施。
此外,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措施也有助于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测试题及答案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加快引发的环境问题有:①加剧了风暴潮灾害②加大了洪涝威胁③沿海湿地损失和动物的迁徒④引发海水入侵⑤引发土壤盐碱化⑥海岸侵蚀加剧A.①②③④⑥B. ①②③④⑤⑥C.②③④⑥D. ①④⑥2.衡量灾情大小的标准是A.致灾因子强度 B.人类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数量C.孕灾环境大小 D.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3.某一自然灾害的灾情指标有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减产面积、经济损失等。
该自然灾害可能是①干旱②洪涝③地震④风暴潮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4.下列关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灾情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工业社会的灾情比农业社会小B.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灾情大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情越严重D.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灾情不断变化当地时间8日8点50分(北京时间8日11点50分),南亚次大陆发生里氏级强烈地震,包括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家都有强烈震感,据报道仅在巴基斯坦共造成53182人死亡,75146人受伤,灾后重建资金至少需要50亿美元。
据此完成5-6题5.解释该次地震需要考虑A.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B.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C.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D.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6.防震减灾,需加强科学研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发达国家发生地震的频率已经很低B.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地震给人类造成的危害程度已经很低C.发展中国家地震多发,其造成的损失也远远高于发达国家D.地震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能够提高对地震的快速反应能力,对灾情有“缩小”作用读世界主要农业灾害的分布表,分析回答7-8题。
种类沙漠化水土流失台风龙卷风沙漠化蝗灾飓风龙卷风水土流失酸雨水土流失生物灾害7.亚洲与北美洲相同的农业灾害是A.台风、洪水、沙漠化B.干旱、洪水、飓风、龙卷风和酸雨C.干旱、洪水、蝗灾D.热带气旋、干旱、水土流失、洪水和龙卷风8.欧洲雪灾明显多于其他大洲的主要原因是A.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多 B.冬季气候温湿,气旋活动频繁C.冬季气候寒冷,一月均温低于O℃ D.地形以平原为主,地表水源丰富2004年12月26日8时58分(北京时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东六区)发生里氏8.5级强烈地震并引起海啸,高达近10米的巨浪袭击印尼、斯里兰卡、印度、泰国等国沿海地区,这次罕见的灾难在印尼总共造成至少18万人死亡,许多人被卷入大海,尸骨无存。
分析人类行为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分析人类行为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自然灾害是指由地球内部或外部的自然因素引起的、在相当范围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突发性灾害,如地震、洪涝、飓风等。
而人类行为通常是指人类在日常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和决策。
然而,人类行为往往会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后果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首先,人类行为可以加剧某些自然灾害的发生和程度。
例如,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和滥伐导致的土壤侵蚀,容易引发山洪暴发和泥石流。
过度的土地开垦和水资源的过度利用,会削弱一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加洪水和干旱的风险。
此外,人类过度的建设活动,如在地震带上建造高层建筑等,容易导致地震灾害的加剧和人员伤亡。
其次,人类行为还可能增加灾后的灾害风险和损失。
在自然灾害发生后,人类往往需要进行紧急救援和恢复重建工作。
然而,如果人类行为不当,可能会加剧灾后的灾害风险。
例如,盲目的土地开发和城市规划缺乏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会导致人类居住区被洪水和飓风袭击的风险增加。
此外,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环境污染,也会使灾后的恢复和重建工作更加困难和昂贵。
然而,人类行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自然灾害的认知提高,使得人类能够更好地应对和预防灾害。
例如,地震预警系统和防震建筑技术的应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此外,科学的气象预测和防灾减灾措施的实施,可以提前预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洪涝和台风等灾害。
综上所述,人类行为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是复杂且多方面的。
人类的过度开发和消耗自然资源,使得地球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和自然灾害的风险增加。
然而,科技的进步和灾害管理的改进,使人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灾害的影响。
因此,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我们需要加强灾害风险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提高适应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_11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课标要求:1.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
2. 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设计思想】以高中地理新课标的精神为指导,全面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思想,采用新颖、恰当、易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前两节的内容后,对自然灾害的形成、分布及其影响已经有了整体认知,但是其认知水平往往还停留在表面,还需要深入理解,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旨在学习日常生产、生活中人类经常遇到的各种自然灾害形成机制、发生原理及对人类活动的危害。
从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质着眼,目的是更有救地防灾、减灾,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种资料,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探究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利用媒体资料通过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辩证的看待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方法。
2.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发展观。
【重点、难点】1、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2、通过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3、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课时:1课时教学模式:学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多媒体辅助、合作探究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导入新课】拉丁美洲国家海地和智利先后于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16时53分和2月27日凌晨3时34分发生里氏73级和88级强烈地震。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多种自然 灾害频发
例:
破坏森林和 草场植被
过量开采 地下水
水土流失 风蚀沙化
海水入侵、地表 沉降、地面塌陷
洪水和沙 尘暴加剧
诱发地震 或塌方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影响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2.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易损程度
3.工程措施影响受灾体易损程度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1.不同地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课堂小结】
生态建设
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人 类 活 动 影 响 自 然 灾 害
生态坏 正面影响 人口 负面影响
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缩 小 灾 情
社会经济 减灾工程
放 大 灾 情
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观
人类活动 对灾情的“影响” 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 社会经济基础 来建设防灾系统,在 能“缩小”灾害的影 雄厚、政治稳 灾害发生时,能够迅 响 定的地区 速救援,恢复灾区的 生产生活 社会经济基础 “放大”灾害效应, 薄弱、时局动 减灾不力,防灾无措 进而导致社会矛盾激 荡、人心失稳 施 化,天灾人祸并行, 的地区 引起巨大灾难 地 区
2.高风险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人类历史的发展和活动范围的扩大 自然灾害种类增 多,影响范围扩大。 不同时期自然灾害的成灾特点和损失情况不尽相同。
分析在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影响到人 类的灾害种类分别有哪些?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区别? 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由低向高发展,从以畜牧业、 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服务业经济为主发展;人类对于 自然资源、环境的利用程度逐渐加深、范围增大,活动范 围从地表向地下和空中、从陆地向海洋发展,资源利用从 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向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发展。因此越 来越多的自然异变影响到人类生产生活,即更多种的自然 灾害影响到人类。在原始社会,影响人类的灾种主要是地 震、滑坡、泥石流。到农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洪 涝、旱灾、病虫害、寒潮、台风、风暴潮等。到工业社会, 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赤潮、海水入侵、海冰等。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分析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分析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自然灾害一直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从地震、海啸、飓风到洪水、干旱、山体滑坡,这些灾害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然而,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发展产生了影响,同时自然灾害也反过来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活动方式和社会发展进程。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人类活动是如何增加自然灾害发生的风险和强度的。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
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重要生态功能。
然而,为了获取木材、开垦农田或建设城市,大量的森林被砍伐。
这不仅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还破坏了森林对雨水的吸纳和储存能力,使得雨水更容易形成洪水,加剧了水土流失,增加了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风险。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和基础设施,许多原本的湿地、湖泊被填平,河流被改道。
这使得城市在面对暴雨等极端天气时,排水系统不堪重负,容易发生内涝。
而且,城市中的高楼大厦、道路等大面积的硬质地面,减少了雨水的渗透,增加了地表径流,进一步加重了洪水的危害。
此外,人类的工业活动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气候变暖引发了一系列的气候变化,如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
海平面上升会增加沿海地区遭受风暴潮和海啸的威胁,而极端高温、干旱、暴雨等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增加,也使得自然灾害的发生更加频繁和严重。
然而,自然灾害也并非只是被动地接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它也会对人类活动产生反作用。
一场严重的自然灾害往往会给受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沉重的打击。
例如,地震可能会摧毁大量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得受灾地区的经济陷入停滞甚至倒退。
洪水和干旱会破坏农作物,影响粮食生产,导致粮食短缺和物价上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日本,75%的小学生认为“不远的将来身边可能发生大地震”,有90% 的人表示“最担心的灾害是地震”。但是,由恐惧而生的不是恐慌,而是从 娃娃抓起的危机意识和行动。每年9月1日是日本的“防灾日”,图为东京一 所小学的学生正在进行地震躲避演练。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b.社会经济条件——如:土地单位资产密度
破坏地表植被、加剧水土流失和 风蚀沙化、洪水和沙尘暴加剧
过量开采地下水,诱发地震或坍 方
严重环境污染导致酸雨、赤潮
2004年12月26日,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近 海发生8.7级大地震并 引发强烈海啸,夺去了 二十多万人的生命。
在这次海啸灾难中,有一位值得敬佩的英国小 姑娘,她叫蒂莉·史密斯,那年才10岁。海啸 来袭时,她正在泰国普吉的海滩上玩耍。史密 在受灾严重的斯里兰卡,当听说出现了难得一见的大浪时,人们纷纷涌 斯回忆当时的情景说:“我正在沙滩上玩,突 入海滩观海潮。第一波大海浪退去以后,海滩上留下无数的鱼,老的小的都 然发觉海水变得有些古怪。海面上出现了不少 在拾鱼。许多人还在等待更多的乐趣,接着第二波更高的巨浪袭来,这些人 的气泡,潮水也突然退了下去。我感觉可能会 再也不能看到更壮观的景色了。 有海啸发生,就告诉了妈妈。”
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易损性
①在相同强度的自然灾害下, 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易损 性不同; 受灾体不同 ②城市化发展
↓ 耕地、林地减少 城市用地增加 ↓ 地表径流增加 ↓ 洪水灾害加重
灾害强度↗
灾害强度↗
随着城市用地迅速扩 大,耕地、林草用地减 少,城市建筑与不透水 的硬地面阻断了雨水渗 进土层的通道,下渗减 弱,使地下水位下降, 而且使地表径流增加, 所以大雨倾盆的时候, 街面变成了“河面”, 加重了城市洪水灾害。
人类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 利:人类对自然灾害的科学防治,在一定 程度上可以抑制或减轻自然灾害; • 弊: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以及战争等, 会加剧自然灾害,甚至导致多种人为自然 灾害的发生。
请分别从利、弊两 方面列举实例。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工程措施 举例说明 生态建设 生物措施
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
水土流失 风蚀沙化 海水入侵、地表 沉降、地面塌陷
洪水加剧 沙尘暴加剧 诱发地震或塌方
过量开采地下水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1、人类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增加 环境的稳定性
修建水库减少旱涝灾害 植树造林 水土保持减少滑坡、泥石流
2、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 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使环境恶 化
1.图中A、B哪条曲线是表示建水库之后的?为什么? 2.水库建设带来了哪些好处?但也可能带来哪些灾害?
修建水库→ 径流量稳定→ 减轻水旱灾害 防洪、灌溉、供水、发电、养殖、旅游、航运等 诱发地震、造成土地盐渍化、 下游平原土地肥力下降、河口海岸后退等 A B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生态建设 例: 修建水库
结论: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受 灾 体
a.人自身
b.社会经济条件 如:土地单位资产密度
c.防灾减灾工程 /生物工程
c. 防灾减灾工程/生物工程
地点 时间
采用现代 防灾减灾工程 智利 1985年 7.8 150人死亡 提高农作物 抗震技稳定
增加环境 的稳定性
减轻旱涝灾害
植树造林?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生态建设
生态系统 良性循环
径流量稳定
增加环境 的稳定性
减轻旱涝灾害 减少滑坡、 泥石流
例: 修建水库 植树造林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生态破坏
使环境更 不稳定
多种自然 灾害频发
【合作探究】
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带来哪些严重后果?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A.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缩小”:经济基 础雄厚、政治稳定 地区,有财力和物 力防灾、灾时救援 迅速、灾后恢复生 产生活;
受灾体改变
灾情↗
案例②:不同抗震系数的房屋导致不同灾
情
智利的瓦尔帕莱索城在1985年发生了7.8级地震,由
于人们在灾前用现代抗震技术逐一加固了房屋,灾损大
大减少,仅死亡了150人。而1962年发生在伊朗伊斯法
罕的7.6级地震,全市幸存者仅有30%,有一万多人死
亡。造成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是伊朗人习惯修建厚墙泥 砖房,这种房屋抗震力极差。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受 灾 体
a.人自身
b.社会经济条件 如:土地单位资产密度
c.防灾减灾工程 /生物工程
a.人自身: 灾害的前兆与预报
北海道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
GO
结论: 灾前防范意识
人本身
灾中的应急措施 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
影响人自身的 易损程度
合作探究
2003年9月26日发生的北海道强震为何 人员伤亡少? 1、政府对地震高度重视; 2、国民有较强的防震意识:①住户清楚 防灾紧急通道;②易倒易碎品合理放置; ③家里没人时关闭煤气阀;④每年举行抗 震大演习; 3、加固公共设施。
伊朗 1962年 生物工程
提高房屋的 震级 危害 抗震强度
措施
减 轻 的抗旱性能 的易损程度 灾 习惯修建厚 7.6 一万多人 植树造林 墙泥砖房 情
当堂训练
• 2004年7月中旬,北京、西安、上海等城市遭遇暴雨 侵袭,地下管道宣泄不畅,某些路段积水成灾,给城 市交通及公共管理带来了一次“突发性考验”。 暴雨 给城市带来的损失远比附近郊区大,对城市“突发性 考验”,远比郊区严峻,主要原因是:( ) • ①城市绿化面积少,对雨水的调节功能差 C • ②交通堵塞 • ③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 ④排水不畅 • ⑤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筑物多而集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④⑤ D.②③⑤
1.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重点提示
1、人类通过哪些活动增加环境的稳定性, 又通过哪些活动致使环境更不稳定?
2、为什么说人一是最活跃的受灾体?人类 活动是怎样通过改变土地利用类型和防灾减 灾工程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的? 3、人类活动通过哪些活动来“放大”或 “缩小”灾情的? 4、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灾情发生了什么 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