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道教
道教在唐代社会中的影响力

道教在唐代社会中的影响力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不仅是中国文化、科技、政治和经济的高峰时期,也是道教在中国社会中发展壮大的时期。
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之一,道教在唐代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力,对唐代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道教在唐代社会中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政治和社会唐代时期,道教与政治、社会密切相关。
唐代著名的僧道之争就是道教在唐朝政治上的一次大争斗。
这场争斗起始于唐代中期,充满了激烈的政治斗争和思想交锋。
在这场争斗中,道教徒们展开了对佛教的猛烈攻击,试图辩证证明道教比佛教更符合中国的特点。
此外,在唐代还出现了一些名噪一时的道士,例如张道陵、葛洪等,他们长期活跃于社会舞台之上,不断探索和传播道教思想,对唐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二、文化和哲学在唐代文化中,道教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唐代的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都有道教的身影。
道教文化是唐代文化的一部分,对唐代的文化和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代许多著名文学作品如《庄子》、《道德经》、《周易》等都与道教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作品反映了道教的思想、哲学和价值观。
同时,唐代也是道教文化的繁荣时期,道教文化中的一些概念和思想如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道法自然、道德经等也对唐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思想和信仰在唐代,道教被许多士人所钦佩和信仰。
许多人为了寻求超越现实的真理和意义,开始了自己的道教修行之路。
这些士人在道教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一种以修身养性为主要目的的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
许多士人也通过修道,超脱了物欲和名利,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为唐代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总的来说,道教在唐代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力。
道教不仅影响了唐代的政治、社会、文化、哲学和思想等各个领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为中国社会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唐朝的道教自然与神秘的信仰

唐朝的道教自然与神秘的信仰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个时代,也是道教发展的黄金时期。
道教在唐朝达到了巅峰,成为当时社会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充满了自然与神秘的信仰。
一、道教的起源与发展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主要追求道的无形、无我、无尽的境界。
道家学说最早见于先秦时期,但直至东汉末年才形成独立的学派。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学说逐渐与民间宗教相结合,形成了道教的雏形。
到了唐朝,道教达到了全盛时期,成为国教之一,影响力远超过儒家和佛教。
二、道教的核心信仰1. 道家哲学:道教强调追求和谐自然,倡导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态度。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追求道、修养性情,与自然和谐共生。
2. 五斗米道:五斗米道是唐代道教的主要流派之一,崇奉李广隆为教主。
该派强调修炼内丹、长生不老,追求永生的境界。
3. 神仙信仰:在唐代,许多人追求长生不老、成仙成佛的理想。
他们信奉神仙,尤其对八仙崇拜最为热衷。
这些神仙成为了道教信仰的重要对象。
4. 风水与宫廷:唐朝皇帝对于宫廷建筑的风水布局非常讲究,相信它能够带来吉祥与福运。
道士们也通过风水的布置为宫廷带来正能量。
三、道教的影响力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也是道教发展的顶峰。
道教深入人心,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社会风气:唐朝以宫廷为中心,皇帝和贵族都对道教非常崇尚,因此宫廷文化中道教元素十分丰富。
这种宫廷文化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使得道教信仰成为社会风气的一部分。
2. 文化创作:在唐朝,许多文人墨客都受到道教的影响,为道教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
元稹的《登快阁》、白居易的《长恨歌》等作品中都融入了道教的思想与情感。
3. 文化交流:唐朝时,道教传入了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并对当地宗教信仰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佛教和道教之间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融合,互相借鉴。
四、道教的衰落与传承随着唐朝的覆灭,道教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宋代以后,道教不再是国教,但仍然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承与发展。
唐代的道教文化与建筑风格

唐代的道教文化与建筑风格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文化繁荣的时期。
在唐代,道教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同时,道教文化也对唐代建筑风格产生着很大的影响。
唐代是中国道教文化传播、发展的时期。
唐初,随着道教创始人张陵等人的逝世,道教进入流传发展阶段,道教僧侣展开了宏大的教化活动,道教文化得到了广泛地传播。
唐代对道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很大的贡献,唐代的很多文化遗产,都与道教文化紧密相关。
一、唐代道教文化对建筑的影响1.1古代道家的建筑思想古代道家认为建筑应顾及自然,以天地之气为基础,并注重新起的建筑风格。
在建筑中需要注重色彩搭配和线条,注重将人与自然地融为一体,追求自然、朴素、高雅和统一的建筑风格。
此外,在实际建筑中,需要考虑到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地域文化等因素,借助这些因素来创建匹配的建筑模式、使用方便、美观大方、体现文化魅力的建筑。
1.2唐代道教文化对建筑的影响唐代的道教文化是以“内丹术”为中心的各种教义和实践的总和,其道教文化与建筑风格有着紧密的联系。
道教文化贯穿唐代的建筑风格,体现着以“清心寡欲”为基石的建筑特点。
宋代的建筑崇尚以天地为中心的规整和谐的建筑形式,而唐代的建筑则注重与自然的恰当互动,体现了一种自然、恬静、自由和自在的美感。
例如,在长安、洛阳等唐代城市文化中,唐代建筑自然而然地融合了山水建筑的风格和造型,并创新、发展了传统中国建筑形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
二、唐代建筑中道教文化的应用2.1建筑材料道教文化和传统的建筑工艺密不可分,唐代建筑中的建筑材料多采用天然材料,如:基石、石鼓、石屋、石碑等。
此外,唐代使用了大量进口的砖、木材,大大丰富了唐代建筑风格。
2.2建筑图纸唐代的道教文化也影响了建筑图纸。
唐代的建筑图纸非常的详细,它们体现了丰富的建筑类型和风格,更好的把握建筑形象、材料、结构等方面,使唐代建筑具有更高的品质和美感。
2.3道教文化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唐代的建筑装饰中,道教文化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元素,它被运用在唐代建筑的花饰、砖雕、石雕等装饰手法中。
唐代道教的发展与繁荣

唐代道教的发展与繁荣道教是中国的一种宗教文化,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唐代是道教发展的一段重要历史时期,这个时期道教的兴盛程度和普及率都非常高。
道教在唐代的发展与繁荣,是与时代的背景、社会的需求、文化的传承密切相关的。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盛世,政治、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一个高峰。
随着国家力量的强大和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加强,宗教信仰自然也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
唐代的道教,由于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和融合了许多中外文化元素的独特魅力,得到了大量群众和政治和文化精英们的青睐。
唐代道教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形成了诸多不同流派和门派。
其中最重要的当属全真派、鸿儒派、三皇派、太一派等,这些不同的派别各具特色,切合不同的社会和文化需求。
比如,全真派注重内功修炼,强调“内丹”和道内之观,它在唐代晚期已经成为了道教的主要流派之一。
鸿儒派则强调文化的传承和融合,希望通过学识和文化的传承,来发掘和解读道教的经典和教义。
三皇派和太一派则比较注重神仙崇拜和神灵信仰,特别是在炎帝和黄帝神话的影响下,这两个派别崇尚皇帝和国家,企图通过神仙的力量和主持力来促进国家和人民的繁荣。
这些不同的派别,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它们共同构成了唐代道教发展的丰富多彩的面貌。
唐代道教的发展也得到了政治和党外精英们的广泛支持和关注。
尤其是唐代的皇帝,天文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都对道教作出过重要贡献。
赵普、李白、白居易等文人墨客,不仅在文学作品中弘扬道教文化,而且还撰写了大量与道教相关的著作。
不少皇帝也懂得其中的道理,将其融于君主治国的思想理念之中,赋予其一定的政治意义。
唐代道教也在文化融合和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唐朝在丝绸之路上的崛起,很多来自中亚和西域的文化元素也被引入到中国大陆。
道教的理论学说和礼仪传统,与佛教、儒教、伊斯兰教、波斯文化和印度文化都有着交融和借鉴。
比如,道教大量吸收了佛教的修行方式和指导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两种宗教的融合。
唐代的道教思想与发展

唐代的道教思想与发展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而灿烂的时期,许多文化思想在这个时代得到充分的发展,其中道教便是一门重要的思想体系。
唐代的道教思想与发展,具有很深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其进行详细的探讨和阐述。
1. 道教思想的源起道教的思想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说,其核心思想为追求"道"的实现和实践。
道教将这一思想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种信仰体系。
道教在唐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形成了道家思想和民间信仰的独特融合,其中包括了诸如雷法、徐福、空桑等教派,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与文化意义。
2. 唐代道教思想的特点唐朝时期,道教的兴起受到了两大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隋朝大建运河,货物的流通、人员的流动都增加了,各地文化交流也变得频繁和便捷,这对道教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唐代中期社会思想和政治状况的变化,也为道教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唐代的道教强调了人的内心独立性和个性的追求。
唐代道教对于有关自我修养、信仰、宗教理念、修炼方法方面的提倡和宣传,均在道教发展的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表现。
3. 道教文献与经典唐代是道教思想兴起的时期,也是道教文献及经典形成的时期。
唐代的道教徒士、神仙和道教教派,均留下了大量的道教文献以及经典。
唐代的道教经典包括四十二章经、大道续命祖师问答、南华真经、太上感应篇、无上乘经、通玄真经、金阁经等诸多,其中道德真经和太上感应篇被认为是唐朝的道教经典文献中的代表作品。
道教文献中颇具代表性的是道教经典《道德真经》。
该经典被奉为道家的经典智慧,在唐代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
《道德真经》对于道家仙人的修行和道德思想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该经被视为道家理论的重要篇目,也成为了唐代渐趋鼎盛的道教文化中的代表之一。
4. 道教对唐代文化的影响唐代的文化生活充满了道教的色彩,道教的思想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味道,这一点可以从唐代诗歌中看出。
唐代道教思想的发展

唐代道教思想的发展唐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发展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在这样的一个时期,道教思想的发展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经典。
唐代道教思想的发展,从这个时期的政治、文化、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重视,不仅使得道教思想得到了深入的传播和发展,同时也为中国历史上其他的文化和思想带来了一些深刻的启示。
本文就唐代道教思想发展这个主题进行一些探析和阐述。
一、唐代道教思想的背景1.唐代时期的政治背景唐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局面非常复杂。
在当时的唐朝中,武则天的出现和唐玄宗的登基都使得唐朝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武则天时期的政治乱象和僧侣之间的军事冲突,都对道教的传播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唐玄宗时期的皇室对道教的倡导和大力支持,使得道教思想得到了更深入的传播和发展。
2.唐代时期的文化背景唐代时期的文化是世界上文化发展最为显著的时期之一,唐朝在这个时期的文化发展是世界上的翘楚。
唐朝的文化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也包括了文学、音乐、绘画、建筑等多种文化形式。
在这个背景下,唐代道教思想得到了更深入的传播和发展。
二、唐代道教思想的特点1. 唐朝中期道家思想兴盛。
道场制度得以完善,道教寺观也大量增多。
在这一时期,道家思想走向了全盛时期。
道家思想强调通过冥想等方式达到精神上的超越。
唐中期香炉山和五台山等道教名山的兴起,标志着道家思想的全盛时期的来临。
2. 道家思想逐步成为主流。
唐代时期的官方文化是儒家思想,但是道家思想却逐渐成为了社会的主流。
唐中后期兴起的道家文化,成为当时思想头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唐代时期的文化环境中,道家思想得以深入人心,同时成为当时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3. 强调道教文化的灵性与超越性。
道家思想的本质是追求超越和精神上的提升。
唐代道家思想提出的关于精神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生存的观念,注重精神上的超越和内省,强调超越自我和物质上的束缚。
唐代的道教与中国神话传说故事

唐代的道教与中国神话传说故事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道教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道教在中国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同时,唐代也是中国神话传说故事的黄金时期,许多闻名天下的神话故事都是在这个时期创作和传播的。
本文将结合唐代的历史背景,介绍唐代的道教和中国神话传说故事的发展及其意义。
一、唐代的道教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其中之一,唐代是道教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唐代,道教发展成为具有各种细节和成熟体系的宗教,包括公案、法术、民间信仰、神仙崇拜等等。
唐代的道教经文整理和编写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道教经典例如《道德经》、《周易》、《抱枕诗》、《南华经》、《老子道德经》等都在唐代整理出版。
其中,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德经》在唐代推广普及,逐渐成为大众文化中的经典,至今仍有人注解和研究。
唐代的道教还发展出多种法术,例如分水、变化、扶鸡、举火、寻蛊等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流行于民间的全真派,全真派创立时间不详,但其思想早在唐代就已存在。
全真派的创始人王重阳,曾经在唐朝时候向唐太宗李世民献“太极图”和“八卦图”,此后,全真派迅速扩张,成为影响力最大的道教组织之一。
道教的崇拜内容也逐渐丰富。
唐代,道教中崇拜的神仙集团越来越复杂。
其中,最著名的是玉皇大帝、三清、紫微大帝、观音、玄天上帝、太上老君等众神。
崇拜这些神仙,是为了得到灵验的道教法术和祝福保佑。
二、唐代的神话传说故事唐代是中国神话传说故事的黄金时期,许多闻名天下的神话都是在唐代创作和传播。
这些神话故事反映了当时中国文明的特点,也是后来民间传说和小说的重要来源之一。
1. 西游记《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故事背景就放在唐朝。
故事讲述一只猴子因智慧而得道成仙,后来三皇五帝失传的口诀唐僧取得,前往西天取经的故事。
西游记在唐代广为流传,它超越了文学的范畴,成为中国神话传说故事的代表之一。
2. 姜子牙姜子牙是中国神话传说故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他在唐代受到极大的关注。
唐朝的道教兴盛道家思想的辉煌时期

唐朝的道教兴盛道家思想的辉煌时期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朝代之一,也是道教兴盛的时期。
在唐朝,道家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潮。
本文将探讨唐朝的道教繁荣以及道家思想的辉煌时期。
一、道教的传播与兴盛1. 皇家的支持唐朝时期,皇室对道教的信仰和支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李唐皇室自称是道教的天子,不仅在政治上宣扬道教的观念,还亲自参与道教仪式。
皇帝的支持,使得道教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迅速的传播和发展。
2. 俗人的信仰除了皇室的支持,普通百姓对道教的信仰也日益增加。
唐朝社会相对开放,大多数百姓享受到了相对富裕和稳定的生活。
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寻找超越现实世界的宗教信仰。
道教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宇宙观和人生哲学,得到了广大人民的认同和拥护。
二、道家思想的辉煌时期1. 道德经的传世唐朝是道家思想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其中最重要的贡献就是《道德经》的传世和解读。
《道德经》是古代道家文献中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它深刻揭示了宇宙的道理和人生的智慧。
在唐朝,道德经的研究和解读达到了巅峰,为后世的思想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源头。
2. 道家学派的兴起在唐朝,道家学派得到了进一步的兴盛和发展。
著名的道家思想家陆玑、韩愈和李觏等,都在唐朝出现并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些学者对《道德经》进行了进一步的诠释和研究,为道家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涵。
3. 道家文化的繁荣唐朝的道家思想不仅体现在学术上,还表现在文化方面。
在唐朝文学中,道家的影响无处不在。
许多文人墨客以道家思想为灵感,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和绘画作品。
这些作品独具魅力,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崇尚与颂扬,成为唐代文化的瑰宝。
三、道教兴盛的原因1. 社会需求唐朝社会相对和谐稳定,人民生活富裕,对精神层面的需求逐渐上升。
道教提供了一种超越现实的宗教信仰,满足了人们对宇宙奥秘和生命意义的追求。
2. 皇权的支持皇室对道教的信仰和支持使得道教在政治和社会上得到了认可,为道教的传播和兴盛打下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吴筠的心目中,理想的得道者应该“性彻”、 “形超”,形神俱妙。因此,吴筠认为,修道之士 不仅要保持心的虚静,还要能够使体内的气运行不 止,以使形体永固。他说:“心不宁则无以同乎道, 气不运则无以存乎形。形存道同,天地之德 也。”“故通乎道者,虽翱翔宇宙之外,而心常宁; 虽休息毫厘之内,而气自运。”这实际上是重申道 教传统的形神双修思想。因此,他一方面指出只知 养形、不知宝神是不正确的,认为“不知宝神者, 假使寿同龟鹤,终无冀于神仙矣。”另一方面,他 又批评轻视炼形者说:“若独以得性为要,不知炼 形为妙者,所谓清灵善爽之鬼,何可与高仙为比哉!” • 吴筠的这种思想,在内丹家那里则表述为“性命双 修”。
•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 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 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 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有谓矣,而未知吾所 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庄子· 齐物论》 • 离四句,绝百非。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 百非是四句展开,有里面,有:有有;有无;亦有 亦无;非有非无。无里头也有四句,无有;无无; 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所以这每一句里头有四句, 四四一十六句。十六句,有过去十六句、现在十六 句、未来十六句,就变成四十八句。已起未起,各 四十八句,就变成九十六句,加上那个根本的,有 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一百句。
一 重玄学
• “重玄学”是盛行于隋唐时期的一股重要哲学思潮, 是继先秦老庄哲学,两汉黄老道家、魏晋玄学和神 仙道教之后道教哲学发展的重要阶段。这股思潮肇 始于东晋,后南北朝道教学者在与佛教争论的过程 中,继承玄学余绪和老庄思想,借用佛教词旨编造 了大量道佛杂糅的道经;同时以注疏道家经典的形 式,禀承老庄,融通佛学,发挥玄义;道教重玄思 潮至隋唐时期逐渐流行和发展,最终建立了完备而 系统的道教重玄哲学体系。重玄学有着鲜明的时代 特征和思辨特色,其所讨论的理论主题及所体现的 重玄方法对宋元以来道教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 响。
成玄英
• 成玄英(608—?),字子实,唐初道士,杰出的道 教学者,道教理论家。陕州(今河南陕县)人。曾 隐居东海。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唐太宗召其 至京师,加号“西华法师”。唐高宗永徽四年(公 元653年)中,被流放到郁州(今江苏连云港市云 台山)。 • 成玄英精研《老子》《庄子》之学,著有《老子道 德经开题序诀义疏》和《南华真经疏》。他在注疏 中着重阐发“重玄”思想,是重玄学派的代表人物, 使“重玄之学”成为唐朝初年道教哲学的一大主流。 • 近代学者蒙文通先生称:道家之学,“唐代前期, 首推成、李。”
司马承祯
• 司马承祯(647年-735年,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唐代 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自少笃 学好道,无心仕宦之途。师事嵩山道士潘师正,得受上清经法及符箓、 导引、服饵诸术。后来遍游天下名山,隐居在天台山玉霄峰,自号 “天台白云子”。 • 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 知章为“仙宗十友”。 • 武则天闻其名,召至京都,亲降手敕,赞美他道行高操。 • 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召入宫中,询问阴阳术数与理国之事,他回答阴 阳术数为“异端”,理国应当以“无为”为本。颇合帝意,赐以宝琴 及霞纹帔。后至南岳,结庵九真观北。张九龄屡谒之。 • 唐玄宗开元九年(721),派遣使者迎入宫,深加礼待,呼为“道兄”。 • 开元十五年(727),又召入宫,请他在王屋山自选佳地,建造阳台观以 供居住。并按照他的意愿,在五岳各建真君祠一所。 • 他善书篆、隶,自为一一体,号“金剪刀书”。玄宗命他以三种字体 书写《老予道德经》,刊正文匍,刻为石经。羽化后,追赠银青光禄 大夫,谥称“贞一先生”。 • 代表作为《坐忘论》和《天隐子》。
• 内丹之学,源远流长,阐发于汉末,盛行 于晚唐,博采佛、儒、医诸家之长,不断 趋于成熟,并逐步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 和多种多样的修炼途径。它宗依《道德经》 《阴符经》等经典,融摄道、禅、易、儒、 医等学,实践体验,形成了基于人体生命 顺逆升沉的独特理论,对气功、医疗、人 体科学诸方面,都有广泛的影响和启发作 用。 • 小周天、大周天、结丹
重玄思想
• 成玄英:有欲之人,唯滞于有;无欲之士, 又滞于无。故说一玄,以遣双执。又恐行 者,滞于此玄。今说又玄,更祛后病。既 而非但不滞于滞,亦乃不滞于不滞。此则 遣之又遣,故曰玄之又玄。 • 李荣:道德杳冥,理超于言象;真宗虚湛, 事绝于有无。寄言象之外,论有无之表, 以通幽路,故曰玄之。犹恐迷方者胶柱, 失理者守株,即滞此玄,以为真道,故极 言之,非有无之表,定名曰玄。借玄以遣 有无,有无既遣,玄亦自丧,故曰又玄。
唐代道教
重玄学:成玄英、李荣 性命双修:司马承祯、吴筠 内丹学:杜光庭、彭晓
• 隋末许多道士投靠李渊父子麾下,编造李氏为王的谶语神话,如楼观 派道士岐晖和茅山宗领袖王远知。唐高祖李渊称帝后,制定了尊奉道 教为皇家宗教的崇道政策:他尊老子为其祖先,宣称自己是“神仙之 苗裔”,表明“道大佛小”,颁布《先老后释诏》规定“老先、次孔、 末后释宗”。 • 唐太宗李世民重申“朕之本系,起自柱下”,再次下诏规定道士、女 冠在僧尼之上;李世民采用道家清静无为、垂拱而治的治国政策,成 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晚年李世民也热衷于长生方术,大量服食 丹药。 • 唐高宗李治继续奉行崇道政策:尊奉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首开 给老子册封尊号之先河;尊《老子》为上经,令王公官僚学习,规定 为科举考试内容;提高道士地位,在各地兴建道观。武则天依靠佛教 徒为“武周革命”大造舆论,故而削弱道教。唐中宗、唐睿宗恢复崇 道政策。 • 唐玄宗李隆基开创了“开元盛世”,道教也在其推动下达到全盛,社 会上的崇道之风发展到极致。唐玄宗的崇道政策有:神话祖先“玄元 皇帝”,掀起崇拜热潮;提高道士的地位,使之享受皇家特权;规定 道举制度,以“四子真经”开科取士;规定《道德经》为诸经之首, 并亲自作注颁布天下;积极搜集整理道经,编纂了历史上第一部道藏 《开元道藏》;大力倡导斋醮,制作道教音乐,制定道教节日。
• 司马承祯汲取儒家的正心诚意和佛教的止观、禅定学说, 阐述道教修道成仙理论,认为人的禀赋本有神仙之素质, 只要“修我虚气”,“遂我自然”,与道相守,即可成 仙。 • 在其所著《坐忘论》中,提出了修道的七个“阶次”。 又把修道成仙的过程分成五道“渐门”,并称“神仙之 道,五归一门”。他认为又可将五渐门,七阶次概括为 “简缘”、“无欲”、“静心”三戒,并称“勤行此三 戒而无懈退者,则无心求道而道自来”,认为学道者达 到“内不觉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与道冥一,万虑皆 遣”,“彼我两忘,了无所照”的境界,即成为神仙。 其道教理论对后世道教修炼理论的发展和北宋理学的形 成,皆有一定影响。 • “通玄降圣,炼质登仙”、“神仙之道以长生为本,长 生之道以养气为先。”
吴筠
• 吴筠 :唐代著名道士。字贞节。华州华阴(今属陕西) 人。少通经,善属文。性高洁,不随流俗。因举进士不 第,乃入嵩山,师事潘师正为道士,传上清经法。开元 (713~741)中,南游金陵,访道茅山。后又游天台, 观沧海,与名士相娱乐,文辞传颂京师。玄宗闻其名, 遣使召见于大同殿,令待诏翰林。问以道法,答曰: “道法之精,无如《五千言》,其诸枝词蔓说,徒费纸 札耳”。又问神仙修炼之事,答以“此野人之事,当以 岁月功行求之,非人主之所宜适意”。天宝(742~750) 中,李林甫、杨国忠用事,纲纪日紊,知天下之将乱, 乃坚求还嵩山,屡请不许,乃诏于岳观别立道院。不久, 安禄山欲称兵,又求还茅山,玄宗许之。既而中原大乱, 筠乃东游会稽,隐于剡中,逍遥泉石,与李白、孔巢父 等相酬和。代宗大历十三年(778),卒于越中。弟子 邵冀元等私谥为“宗玄先生”。
二 性命双修
• 性指人的心性、思想、秉性、性格、精神等。命指人的身 体、生命、能量、命运、物质等。性命双修也就是指“神 形兼修”、心身全面修炼。《性命圭旨》说:“何谓之性? 元始真如,一灵炯炯是也。何为之命?先天至精,一气氤 氲是也。”又说:“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 陈撄宁大师说:“性即是吾人之灵觉,命即是吾人之生 机。”可谓既深刻,又生动。人的生命实际上是两个生命 即精神生命和生理生命的双重融合,人们通常说要身心健 康,亏其一即残缺不全。所以性命二字高度概括了人生的 两大要素。 • 道教吸收了儒佛两家的心性学说,又发扬了自家传统的养 生学说,遂形成性命双修的修炼理论。由此,我们可以将 性命双修分为性功与命功两种,性功是道教与儒、佛相通 的地方,而命功则是道教独有的传统,不讲命功,不是道 教。陈撄宁大师认为,仙道贵生、乐生、重生、追求长生, 所以它是生本主义,这正是道家仙学最具特色的地方。
李荣
• 道号任真子,绵州巴西人(今四川绵阳市)。唐代道教重玄派 的代表人物之一。李荣少时即好慕神仙,学道炼丹,经苦修, 丹术日趋精深,成为蜀中道教名流。近人蒙文通疑其为成玄英 的弟子。 • 显庆三年(658)四月,高宗敕召僧道各七人入内论义,李荣为 其中之一。进京以后,李荣活动于长安和洛阳两地,主要是代 表道教与佛教论辩,成为“老宗魁首”。当时李荣“主道生万 物义”,与大慈恩寺僧慧立争辩。显庆五年(660)八月,敕召 僧静泰与李荣于洛阳宫中就《老子化胡经》进行辩论,荣辩败, 被贬回蜀地。 • 在蜀中过了几年,龙朔三年(663)五月他再度奉敕入长安。六 月十二日,敕令于蓬莱殿论义,荣与灵辩同奉见。到总章 (668~670) 中,李荣尚住东明观,在长安颇有声名,后不知 所终。 • 李荣以重玄思想解释《老子》而著称。其重玄思想极受佛教中 观论的影响,他常借助佛教哲学解释《道德经》,提高了道教 哲学思想的思辨性。 • 李荣曾注《西升经》,主要著作有《老子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