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女性道教情怀的成因
一位女道士!为何成了唐朝的性解放先驱

一位女道士!为何成了唐朝的性解放先驱女道士是土生土长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门职业,她们并非是天主教修女式的苦修人物,而是人在道观,身在红尘,具有比一般的良家妇女更为自由的活动空间。
唐代诗人王建的《唐昌观玉蕊花》一诗云:“女冠夜觅香来处,唯见阶前碎玉明。
”女冠就是女道士。
这“觅香”一词可做多种解读:其一是女道士晚上出来赏花,这是从字面意义上的理解;还有一层字面背后的解读,就是女道士晚上出来不是为了赏花,而是来赴“花前月下”的情人之约。
可见唐代的女道士过的是非常世俗化的生活。
网络配图虽说女道士自古有之,可是到了唐朝,这个行业才被推向巅峰。
该行业的代表人物基本上分两派:一是公主派;二是才女派。
唐代公主总计二百一十位,其中入道者就有十二位。
公主派的代表人物为玉真公主。
才女派的代表人物则是鱼玄机。
先说玉真公主。
玉真公主是武则天的孙女、唐睿宗的女儿、唐玄宗嫡嫡亲的妹子。
也就是说她不仅跟玄宗是一个爹,还是一个妈。
这在当年皇宫佳丽三千人的年代,是概率极低的一件事。
兄妹俩的母亲窦氏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被奶奶武则天给害死了,兄妹俩一直相依为命。
玉真公主小时候就一心向道,出宫以后,她住进豪华的玉真观,常常召集名人雅士饮酒作乐,不少男子拜倒在这位公主的石榴裙下。
这位公主虽然似乎终身未婚,绯闻却是层出不穷。
据说,玉真公主与大才子李白、王维闹出过绯闻。
此外,玉真公主与张说、高适、储光羲等著名的文人关系也很密切。
事实上,这都是捕风捉影的架空之谈,人家玉真公主与这两位文人是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
王维和李白都是由于她的推荐而能到朝廷做官(其中李白连进士考试都没参加过,直接就当了“翰林供奉”),二人也因此扬名天下。
由于玉真公主爱好文学与道教,所以跟当时文化界和宗教界的关系都很密切,当然,可能也有统战的意图。
在整个唐玄宗时代,玉真公主的地位十分显赫,她在哥哥面前具有很大的发言权,经常向哥哥推荐国家干部,所以她的身边经常是文人云集,如众星拱月,以致千年之后,有人猜测在开元天宝年间,长安城中有一个以玉真公主为核心的文艺沙龙。
唐代奉道女性浅析

教育研究引言:由于女性社会的地位提高,历史学界对妇女史的研究愈来愈重视。
而且研究的范围也由传统的妇女社会地位的问题进一步深入到妇女服饰、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非常具体的问题。
唐代妇女在中国妇女史上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奉道女性更是其中一个特殊的群体。
在整个有唐一代,由于唐高祖奉道教始祖老子为远祖,所以道教在唐代初期被封为国教,其教众广泛分布在文人士子和广大的百姓中间,甚至从太宗到玄宗、武宗都是信奉道教。
由于这种社会氛围的影响,很多妇女也成了奉道者,成为唐代道教信奉者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一、唐代奉道女性入道的原因1.社会氛围在唐高祖李渊时期,由于道教老子李聃与大唐姓氏同为李姓,尊老子为“圣祖”。
唐高宗“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令老先、孔次、末后释。
——《先老后释诏》”。
并且在有唐一代,不断对老子加以加封,把崇道的风气推向了顶点,并于武德八年将道教立为国教。
由于整个社会氛围对道教的烘托,奉道者的社会地位也受到了极大的肯定,甚至列于僧尼之上。
太宗曾下诏,“自今以后,斋供行立,至称谓,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
”由此可见政府对奉道者的优待,这从某种程度上鼓励了女性加入奉道者的群体。
2.道教的女性观由于贵柔崇阴的思想在道教的教义中占有一定地位,男性为阳,女性为阴,提倡男女之间相互平等,不能残害女性,女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道教中崇尚对女性的充分尊重,把女性放在一个高贵的地位,这种理念也吸引了上至公主下至奴婢的各种阶层的女性成为奉道者。
3.奉道者个人原因1)逃避不幸婚姻在唐代所有奉道女性群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了逃避不幸的婚姻。
这其中有一部分是在丧父后奉道的。
在《新唐书》中也曾记载宪宗的女儿永安公主,在所和亲的回鹘保利可汗死后,要求入道。
这些现象的产生主要是来自于贞节观念的影响。
尽管在社会风气开放的唐代,世俗并不鄙视再嫁妇女,但是“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念仍然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既不能改嫁,那么投入宗教就成为了丧夫的妇女的一个极佳的选择了。
唐代女性道教情怀的成因

唐代女性道教情怀的成因
田晓膺
【期刊名称】《云南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4(000)003
【摘要】唐代女性的诗歌或隐或显地流露出她们的道教情怀,作者从唐代崇道氛围的濡染、生命本真的向往、生存空间的拓展、生命翻腾的调和等四个方面分析了这种情怀产生的原因.
【总页数】5页(P108-112)
【作者】田晓膺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58.42
【相关文献】
1.山林道教向都市道教的转型:以唐代长安道教为例 [J], 张泽洪
2.唐代女性诗歌中的道教情怀初探 [J], 田晓膺
3.论唐代公主的道教情缘——兼论唐代公主庄园宅第诗的道教自然生态意识 [J], 滕云
4.道教与唐代女性文学 [J], 宋睿;李传友
5.唐代宫廷女性知识分子情怀——唐太宗贤妃徐惠诗文之分析 [J], 郭海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墓志看唐代妇女崇道的原因

唐代妇女奉道的原因在近年来得到人们的关 注, 目前已有数篇文章从女性诗歌角度出发, 对这 一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很有见地的观点, 认为唐 代妇女之所以崇道, 除了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外, 更 多的是与她们内心积极主动的追求有关
O&P
。 然而
唐代崇道的女性不计其数, 能留下诗篇的少之又 少, 而且诗歌大都是有感而发, 情感的飘乎不定又 影响了诗人内心真实目的的表达。 尤其是这些作 品基本上是她们入道以后写的, 只能反映她们入 道以后的精神状态, 并不能代表她们入道以前的 心理状态。 因此, 仅利用诗歌并不能全面客观地再 现唐代妇女崇道的原因。 为了弥补这个不足, 本文 在利用唐代妇女资料相对比较集中的 《 唐代墓志
$ "( & ” 行。 大和中, 丐为道士。 同样因婚姻遇上麻烦
$’& 。 女崇道有一些非常具体的心理原因, 其中渴望长 日, 朝廷又在 “ 金阙亭置一女冠观, 并度内人 ”
其中尚简是 “ 既而凌虚失 因为入观为道者可以不再向封建政府交纳赋税, 世而入道为冠的 ) 例。
益的诱惑。 ( 三) 受国家宗教政策的影响而入道: 在唐武 宗会昌年间, 由于实行灭佛的政策, 强迫僧尼还 俗, 有些信奉佛教出家为尼的妇女, 为了能继续从 事宗教生活, 只好改佛入道。 如咸通 !(! 《 唐鸿胪 卿致 仕赠工 部尚书琅 耶支公 长女炼 师墓志 铭并 “ 序》 的墓主炼师就是从小信奉佛教, 未尝不系月 长斋, 克日持念 ” , 但遇上 “ 中涂佛难 ” , 只好 “ 易服 玄门 ” , 成为一个道教信徒了。 虽然这种墓志只保 留一方, 但从唐代佛教之兴盛来推断, 会昌年间由
!"
年纪轻轻就开始守寡, 经“ 三年而衔恤居丧 ” 后便 “ ( 精心道门 ” 天宝 !!"《 大唐故兖州瑕丘县令崔府 ) 君夫人吴县君朱氏墓志铭并序 》 。 郭氏先嫁丈夫 “ 可是第二个丈夫也命不久长, 府君不造, 弃代云 亡” , 受此打击, 郭氏 “ 乃保持名节, 终始经礼 ” , 于 ( 唐故中郎 是“ 遂洁心道行, 理极真筌 ” 天宝 #$%《 献陵 使张府 君夫人太 原郭氏 临淄县 君墓志 铭并 ) 序》 。 不论是居家奉道还是出家入道, 这些妇女都 有为夫守节的意味, 藉此作为精神上的寄托。 ( 二) 因身患重病, 为减缓肉体痛苦而奉道或 入道: 唐代很多奉道的妇女都是身患重病或自幼 “ 体弱多病。 张婵从少年时起就体弱多病, 自笄迄 为了减轻身体的不适, 她“ 心宗黄老, 能以淡泊怡 ( 有唐张氏之女墓志铭 遣, 遂自号灵隐 ” 开成 !&#《 ) 并序 》 。 李德裕的爱妾徐盼原本并不信仰道教, 因 为“ 疾亟 ” , 所以入道为冠, 从她入道时 “ 改名天福 ” 滑州瑶台观女真徐氏墓志 的记载来看 ( 大和 !’(《 ) 铭并序》 , 她入道的动机是为了祈福, 希望藉此来 挽救生命。 与徐盼入道动机相同的是唐代宗之女 华阳公主, 据《 新唐书 》 卷八三 《 公主传 》 记载, 因其 “ 诏悟过人, 帝爱之。 视帝所喜, 必喜遇; 所恶, 曲全 ” 之。 大历七年, 以病丐为道士, 号琼华真人。 出于这种原因而奉道或入道的妇女大都受很 靡神不祷, 靡医不求” , 是因为得了病, 久治不愈, 所 以四处求神祈祷, 后来听说 “ 道克可延生, 乃登斋 ( 大唐河南府 清; 释可拔苦, 必罄家舍施” 贞元 !##《 ) 汜水县丞邢倨夫人景氏墓志铭并序》 , 简直到了饥 不择食的地步。 这些妇女崇道都带有很强的功利色 彩, 幻想宗教能帮助自己摆脱身体上的痛苦。 ( 三) 相信道教的宣传, 为求长寿和成仙而奉道 或入道: 唐代很多妇女是为了追求长寿而信仰道教 的。 如杨琼年幼时, 一位异僧为她算卦, 结果 “ 遇乾 , 其母杨氏 “ 繇是以佛 之剥, 以 " 之寿不能过三十 ” ( 道一教, 恳苦求助” 会 昌 !!(《 荥阳郑夫人墓志 ) 铭》 , 从此吃斋念佛, 诵读道经, 希望能够长寿。 郑 氏“ 师心道流, 早弃华丽, 薰茹不味, 日唯一饭者, 卅 ( 《 全唐文 》 卷四四 # 《 唐故左武卫郎将河南元府君 ) 夫人荥阳郑氏墓志铭》 。 郭氏前后两任丈夫都先于 “ ( 冀以祖助遐年, 袭兹余庆” 天宝 #$%《 唐故中郎献 故上 唐代妇女对长生和成仙的追求, 续建中 !##《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的道教情结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的道教情结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原本是宫闱秘事,却被后人传诵至今,甚至于提升到能同梁祝相媲美的审美高度,这不得不归功于历代文人的墨润。
白居易的道教情结在诗歌中体现在他套用了道教的三大母题。
一、角色母题――仙真道教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的远古神话,并进行了大规模的造神运动,形成了自己庞大的神话谱系。
每个神话背后都有一个主角――仙真。
陈耀庭先生将道教神谱分为三层:“第一层次是先天尊神,都是出于天地未分时的先天真神,例如:三清、三官、四灵二十八宿等。
第二层次是天地开辟以后的得道仙真,都是由凡人学道、修道后成真的后天神明,如八仙等,是道教徒自己创造的新神。
三是长期流传于民间并受到道教供奉的俗神,例如门神、财神、妈祖等。
”[1]《长恨歌》既然是放在一个道教神话文本中记叙故事的,那么主人公和道教有何关系呢?《长恨歌》开始是这样拉开唐杨爱情序幕的:“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从“人未识”、“一朝选”这样的字眼来看,二人相识之前杨玉环是冰清玉洁待字闺中的少女。
而杨玉环在皇宫之中最初的真实身份,曾为朝廷命官的白居易不可能不知道,然而他并未提及杨玉环曾经是唐明皇的儿媳妇一事,难道仅仅是慑于皇家权威有所忌惮吗?那么为什么千百年后不同阶层的人们也在有意无意地淡化这段历史呢?唐明皇是如何“误导”舆论、掩国人耳目的呢?历史是这样记载的,杨玉环在735年被册封为寿王妃(唐玄宗儿子李瑁之妻),五年后(740年左右)她被度为女道士,并起道号“太真”,又五年(745年)唐玄宗召她入宫,并册封为贵妃。
原来,杨贵妃曾经被“度”为道人――问题的关键在此。
这件事记载在众所周知的唐玄宗741年亲自颁布的《度寿王妃为女道士敕》,其中批复了杨玉环的申请:”……属太后忌辰,永怀追福,以兹求度,雅志难违;用敦宏道之风,特遂由衷之请,宜度为女道士。
浅谈道教与唐代女性关系之种种

浅谈道教与唐代女性关系之种种作者:彭捷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13期摘要:《墉城集仙录》为唐末道士杜光庭所作,是道教史上第一本专门记载女仙的书籍。
此书明确地建立了一个以金母元君为首的道教女仙谱系,为后世研究道教女仙提供了素材。
因此书为道士杜光庭在唐代末期所作,很难不受到唐代大环境的影响,所以本文试图从《墉城集仙录》的成书背景出发,通过书中记载的女仙事迹来浅析道教对唐代女性的影响。
关键词:《墉城集仙录》;道教;唐代;女性女仙崇拜是道教独特的一种神仙信仰,在《神仙传》、《列仙传》等早期神仙传记中,女仙大多作为男性神仙故事中的配角出现,而到了唐代末期,《墉城集仙录》的出现标志着道教史上第一本专门的女仙传记的产生。
而在唐代,由于社会风气的开放及李唐皇室对道教的扶持,道教不可避免地被社会大环境影响着蓬勃发展的同时,也相应地对社会产生着一定影响。
一、唐代道教兴盛的原因李渊在建立唐朝的过程中,曾受到道教人士的大力支持,并编造各种神话来力证李渊为老子后代,改朝换代不过是“天命所歸”,李唐皇室编造了羊角山神话,明确提出老子是李唐皇室的祖先,为其“君权神授”奠定了理论基础,使其统治更加名正言顺。
所以在唐高祖在建立政权后,为了巩固政权,自称“神仙苗裔”,将其统治神化,并大力扶持道教,因“老君是朕先君,尊祖重亲,有生之本”[1]而颁布“令老先,次孔,末后释”[1]的诏令。
其后唐太宗李世民也提出“自今已后,斋供行立,至称谓,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2]。
由历代皇帝的种种行为可以看到道教在唐代地位之高,并被尊为“国教”,在李唐皇室的扶持下迅速发展。
二、从《墉城集仙录》看唐代的道教与女性《墉城集仙录》是唐代上清派道士杜光庭所作,他收集以前的神仙传记中的部分女仙的事迹,编撰成了道教史上第一部专门的女仙传记。
正如《墉城集仙录·序》中所提到的“一阴一阳,道之妙用”,道教与当时强调男权至上的儒家不同,道教遵循老子“贵柔守雌”的原则,认为阴阳和合才能产生宇宙万物,所以女性同样重要。
白居易诗歌的道教情怀

白居易诗歌的道教情怀白居易诗歌的道教情怀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在唐代,道教得到了李唐王朝的特别尊崇,迎来了其发展的全盛期。
唐代统治者为顺应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门阀世族的传统,追崇老子为自己的祖先,以提高自身的身份。
在统治者的大力倡导下,道教甚至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即所谓“道举”。
道教自然成为整个社会的时尚,成为文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又是一个思想开放、兼容并包的时代,在思想领域,儒、释、道三教调和,文人大都周流三教,取其所需。
虽然整个唐代的宗教信仰仍以佛教略占优势,但道教在唐代社会一直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在这种时代风气的影响下,以“儒家子”自居的白居易受到道教的深刻影响也是可想而知的。
白居易号“香山居士”,以礼佛出名,其实他同时也是道教信徒。
白居易在诗中说:“身着居士衣,手把南华篇。
”(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1988 年版)白居易与同时代士人一样,服饵炼丹、求仙访道,佛、道的修养形成了白居易独特的人生思考和行为方式。
白居易的人生观实际上是受到了道教的影响,并把道教教义身体力行地运用在现实人生中,他的诗歌中也处处洋溢着道教情怀。
一、“贵生”的人生观念道教贵生重生,看重个体生命的价值,相信人通过修炼可以像神仙一样自在逍遥和长生。
在道教思想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太平经》说:“人命至重,不可须臾。
”东晋神仙家葛洪明确地肯定生命的意义是“天地之大德曰生。
”(《抱朴子·内篇·勤求》)司马承也说“人之所贵者,生也;生之所贵者,道也。
赏析“女冠诗”,驳诘“女子无才便是德”(一)

赏析“女冠诗”,驳诘“女子无才便是德”(一)内容提要:“女冠诗”是道教界的一束瑰丽奇葩,是指出家修道的女子写的五言诗和七言绝句。
女冠诗最有成就的时期当为宋元和唐朝。
女道士用她们亲身修炼的经验进行写作,将女人的不凡才情和坚贞信仰做了充分表达。
关键词:女道士女冠诗得道修炼成仙一“女冠诗”是道教界的一束瑰丽奇葩,是指出家修道的女子写的五言诗和七言绝句。
我们知道,汉末道教始创阶段,女子即已出家入道,象魏华存夫人便是天师道女祭酒。
南北朝时,女子入道修行渐成风尚。
宋金元时期已经成为规模,孙不二的七首七言绝句可谓女冠诗中有成就的了,其中:不乘白鹤爱乘鸾,二十幢幡左右盘。
偶入书坛寻一笑,降真香烧碧阑干。
小春天气暖风赊,日照江南处士家,催得腊梅先迸蕊,素心人对素心花。
资生资始总阴阳,无极能开太极光。
心镜勤磨明似月,大千一栗任昂藏。
神气须如夜气清,从来至乐在无声。
幻中真处真如幻,且向银盆弄化生。
养神惜气似持盈,喜坠阳兮怒损阴,雨目内明驯虎尾,朦胧双耳听黄庭。
荆棘须教划尽芽,性中自有妙莲花,一朝忽现光明象,识得渠时便是他。
①写得就很有意境。
一句“素心人对素心花”,将全真女道士的清修淋漓尽致的再现出来。
唐朝公主、嫔妃入道修真,带动了社会上的女子修道之风。
文化层次比较高的知识女性更多的介入道门,提高了女道士阶层的整体文化素质。
像李冶道、鱼玄机、卢媚娘、卓英英、杨监真、郭修真等人的“仙诗”,富有渴望成仙的浪漫色彩,大多收入了《全唐诗》里。
可以这样说,提起唐朝的文学,就不能不提及女性慕仙求道的诗歌。
研究唐朝文学的,如果缺乏对女冠诗的了解,就不能说对唐朝文学有全面研究。
李冶道的《道意寄崔侍郎》:莫漫恋浮名,应须薄宦情。
百年齐旦暮,前事尽虚盈。
愁鬓行看白,童颜学可成。
无过天竺国,依止古先生。
诗工整对仗,浅显明白,对浮名虚华予以刻薄,含有劝人修道的意图。
鱼玄机乃为多情浪漫、才华卓然之女子,与温庭筠、左名扬等诗人都有诗书往来,后因杀伺婢罪被杀,肆年约二十五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4—03—11 作者简介:田晓膺(1978~),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道教美学研究。
108
P5125~ 5126)“潘师正,赵州赞皇人。 高宗幸东都,因召 见与语, 高宗与天后甚尊敬之,留连信宿而还。寻敕 所司于师正所居造崇唐观,岭上别起精思观以处之。初 置奉天宫,帝令所司于逍遥谷口特开一门,号曰仙游 门,又于苑北面置寻真门,皆为师正立名焉。”[3](P5126) 即使是在武则天崇佛抑道时期,也曾经追赠王远知“金 紫光禄大夫。天授二年,改谥号升玄先生”[3](P5126) 。则天 晚年,在《赐胡洞真天师书》中对道士胡超大加赞誉: “先生道位高尚,早出尘俗,如轩历之广成,汉朝之河 上。”[4](P1001) 在此诏令的最后,武则天在胡超面前把她 服食药物以求永生的道教信仰表现得淋漓尽致:“瞻鹤 盖以方遥,空睇风云。惆怅无已。倘蒙九转之余,希遗 一丸之药。” [4](P1001) 唐代流行服食金丹,宪宗、穆宗、敬宗、武宗、宣 宗诸位皇帝都因服食丹药而中毒致命,帝王的求仙、服 药大大抬高了道士和道教的地位。上下崇道的潮流一浪 高过一浪:天宝二年,“太子宾客贺知章请为道士,还 乡。舍会稽宅为千秋观”[2](P88);“贞元七年四月,玄州 刺史阎采上言,请为道士,从之,赐名遗荣”[2](P881) ; 宰相李林甫请舍宅为观;诗人李白、吴筠正式度为道士
关键词: 唐代女诗人;道教情怀;成因 中图分类号:B95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691(2004)03—0108—05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繁盛的时代,上至达官贵人下至 山野樵夫,能诗者随处可见。在璀璨的诗歌海洋里,有 一大批女性创作的诗歌,这些诗歌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唐 代女性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道教情怀。“道教情怀是个看 不见、摸不着的无定质的东西,但它确确实实地存在于 唐代女性遗留下来的断章片言里,模模糊糊地折射出了 唐代女性的心灵世界。《全唐诗》中收录的女性诗歌很 多,卷5、卷7、卷9收录妃嫔公主的诗歌约53首,其中 武则天、女学士宋氏若华、蜀太后徐氏、蜀太妃徐氏在 诗歌中明显使用了道教术语和道教典故,上官昭容的诗 歌也具有鲜明的道家林下风致;第797~850卷收107位 名媛的诗歌,共535首。其中李冶、鱼玄机、元淳是女 道士,薛涛晚年常著道服,入道与否没有确凿的证据, 她们 4 位的诗歌 158 首 。 根 据 诗 歌 内 容 , 崔 仲 容 、 葛 鸦 儿、葛氏女属于在家修道者,她们的诗歌有6首;卷863 ~867收女仙、女神、女鬼诗73首。其中张云容、崔少 玄、戚逍遥、眉娘、南溟夫人、云台五仙女、上元夫 人、王仙仙、黄陵美人、吴彩鸾等修道者的诗歌42首。 另外,《补全唐诗拾遗》收女道士李冶诗2首;《全唐 诗补遗》收武则天道教慕仙诗1首,女道士元淳复出1 首,薛涛诗2首。《全唐诗续补遗》收女性诗9首,其中 何仙姑诗5首;《全唐诗续拾》收女道士谢自然、崔玄 真的道教还丹诗各1 首;薛涛的残诗1 首;武则天补 2 首,武则天这些诗歌在描述色彩时,大多数都琳琅满 目,充满了道教流金溢彩的神仙色彩。”[1](P64) 为什么唐代女性的诗歌中充溢着或浓或淡的道教情 怀呢?她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道教情怀是怎样产生的 呢?笔者认为,唐代女性诗歌中的道教情怀大致有如下
道的普遍性从这个数据可窥其一斑了。 唐代崇尚道教的风气对女性的生存环境影响很大, 对那些能诗的女性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结构更是进行了潜 移默化的渗透和重塑。这种影响反映在她们的诗歌中, 就必然会有一种若隐若现的道教情怀。
二、生命本真的向往
道教是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的基础上,以黄老 道家思想为理论依据,承袭了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之说 而衍化形成的。道教贵生重生,把对神仙的向往和对道 的信仰融为一体,相信人通过修炼可以和神仙一样自在 逍遥和长生。道教的最高范畴是“道”,其真实的内核 就是“生命”,道即原初的生命、永恒的生命、本然的 生命。《老子想尔注》把《道德经》第16章中的“公乃 大,王乃大”改为“公乃生,王乃生”;把第25章中的 “道大,天大,地大,王乃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 一”的两个“王”字改为“生”[8](P32 ~ 33)。《老子想尔 注》中还说:“生,道之别体也。”[8](P33) 意思是说“ 生”和“道”是一回事,生是道的表现形式,可见其对 “生”的重视。东晋神仙家葛洪的《抱朴子内篇勤求》 云:“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是以道家所至秘 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9](P222)葛洪认为“生”是 天地从道那里禀赋的最大的德行,可见其对“生”的重 视。《内观经》云:“道不可见,因生而明之,生不可 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 一,则长生不死。”[10](P396) 南北朝时候的宗教学家、文 学家陶宏景在《养性延命录》中云:“人常失道,非道 失人;人常失生,非生失人。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 者慎己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11](P475) 这 种重视生命、寻求生的本质的思想在道教内部各派别是 基本相同的。道教生道相守、生道合一的思想必然让人 们去探求不死与永生。对“道”的追寻来源于对生命的 执迷,神仙的世界就是理想化的现实人生世界,那里有 无限的自由,可以无限地恣意享乐。唐代历史揭开了中 国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青春焕发、高蹈豪壮、积极进 取的时代风气使道教更具“主生”、“主乐”性。尽量 长生、纵情享乐这一对人类本性中最为原始的心理需 求,成了唐代社会既可以理解又未免凡俗的迫切欲望。 《道德经·二十一章》云:“孔德之容,惟道是 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 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 中 有 信 。 ”[12](P148) 在这里,道教始祖李耳的“真”还是 名之为“道”的真,是宇宙精神的“真”,是最高的 “真”。但是,道教从一开始就是一种非常世俗化的宗
109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教,它在形成之初就有两个走向,一是用符箓禁咒、斋 醮仪式等向民间靠拢,另一个走向是改造先秦老庄哲 学,用哲理思辩吸引有文化的上层文人。道教发展到唐 代,已经开始了很明显的分化。反映在对本真的追逐 上,道教除了对形上的宇宙的“真”进行不懈探索,还 有对世俗欢乐生命的“真”的孜孜寻觅。生命唯有通过 肉体才能感到活着,纯粹的精神渴求和哲学思辩固然重 要,但追逐俗世生命的永恒也未免不是对人的存在和生 命本真的探求。“仙道贵生”一直是道教的传统,追求 长生久视是道教徒的目标。成仙就是使肉体生命永恒并 且能让生命快乐地永恒。“仙”是凡人心造的一个奇异 幻象,它包涵了凡间许多的美好愿望和俗世欲望的舒 张。《道德经·二十五章》云:“道法自然。”[12](P163) 当“道”从天上走向了人间,这里的“自然”或许也被 赋予了另一种含义,那就是蓬蓬勃勃的生命力、自自然 然的欲望流露、真真实实的心灵显现。葛兆光先生在 《想象里的世界》一文中评析到:“中国土生土长道教 抓住了圆首含气,孰不乐生而畏死这一人类的共同心 理,既不禁欲,又要长生,既能享受人间欢乐,又能超 凡脱俗,既快活,又高雅。”[13](P38)是的,道教的真实给 了人实实在在的梦寐追求。是真?是幻?是梦境?是现 实?扑朔迷离!在道教的世界里,公主妃嫔看到了心驰 神往的浪漫生活,佳人才女看到了魂牵梦萦的自由不 羁,贫女农妇看到茶饭无忧的人间天堂,她们带着对生 命本真的向往,纷纷涌向道门。
三、生存空间的拓展
相比其他的宗教,以长生不老为宗旨的道教给予女 性的空间是较为宽松的。道家思想是道教哲学的主要源 流之一,而道家却建立了一套主阴的哲学体系。《道德 经·六章》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 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12](P85)所谓玄牝即微 妙的母性,是女性不可思议的生育力的象征,道家以此 来象征“道”生万物的绵绵不绝。在此基础上,道家又 以女性的博大宽容、柔韧谦和、慈俭不争等等品格对 “道”的义理体系进行了建构。道教把这种主阴思想纳 入了自己的信仰体系。早期道教五斗米教就信奉五方星 斗,特别推崇北斗。北斗在五行五方中配水,故主水, 为阴。《秘藏通玄变化六阴洞微遁甲真经》卷中《元阴 隐秘要》亦云:“阴者,阴为无也,无则能变化,能无 能有,出生入死,包容隐显也,如临军之用兵法也,六 阴无形,用之则应。凡有道之士用阴,无道之士用阳, 阳则可测,阴则不可穷也。”[11](P585) 受这种主阴思想的 影响,道教的神仙体系里面有了女性的身影,西王母和
隐于嵩山, 及玄宗东巡,敕州县以礼征,召至驾 前,年已九十六。上令中书令张说访以道义,宦官扶入宫 中,与语甚悦。开元十四年。下制曰:徐州处士王希 夷, 可朝散大夫,守国子博士,听致仕还山。”[3](P5121) “道士王远知,琅邪人 初入茅山,师事陶弘景,传其 道法。后又师事宗道先生臧兢 高祖之龙潜也,远知尝 密传符命 太宗登极,将加重位,固请归山。至贞观 九年,敕润州于茅山置太受观,并度道士二十七人。
成因:唐代崇道氛围的濡染;生命本真的向往;生存空 间的拓展;生命翻腾的调和。
一、唐代崇道氛围的濡染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道教空前繁荣的时期。唐朝廷尊 崇和扶植道教,除了出于一般的信仰和政治上的需要之 外,还因为唐王室有着鲜卑的血统,在魏晋以来重视门 第的社会传统中,追崇老子为圣祖可以抬高家族的声 望,提高唐朝统治者的身份。为了制造唐皇室是老子后 裔的伪说,除武则天统治时期,唐统治者从唐初就一直 下达“尊祖”的诏令。《唐会要》云:“乾封元年三月 二十日,追尊老君为太上元元皇帝;至永昌元年,却称 老君;至神龙元年二月四日,依旧号太上元元皇帝;至 天宝二年正月十五日,加太上元元皇帝号为大盛祖玄元 皇帝;八载六月十五日,加号为大圣祖大道元元皇帝; 十三载二月七日,加号大圣高上大道金阙元元皇帝。”[2] (P865)随之而来的结果是,道教和道士大受推崇。《旧唐 书·隐逸传》记载:“王希夷,徐州滕县人。孤贫好道。
《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3 期
Social Sciences in Yunnan No.3
唐代女性道教情怀的成因
田晓膺
(四川大学 宗教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