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录井方法与技术3
地质录井-教材2007.1

1、岩屑初描
岩屑洗净后,应对岩屑进行初描。 (1)掌握钻时与岩性的关系,了解二者深度的符合程度,
检验岩屑迟到时间,校正井深。 (2)系统观察岩性,识别岩屑真伪,参照钻时分层定名, 对其中少量的特殊岩性及特殊的结构、构造等,要挑出样品包 好,注明深度,放在相应深度的岩屑上面,以备细描时参考。 (3)细致观察,及时逐包荧光湿照;如有油砂应包一小包, 注明深度,放在该深度的岩屑上面。 (4)对岩性进行粗略描述,以便掌握岩层层序,为修改地 层预告提供依据,粗描要做到新成份出现卡出单层厚度,结合
合为一包。
遇特殊情况起钻,未取全的岩屑,下钻钻进前应补取。 渗漏时,要校正迟到时间。井漏未取到岩屑,要注明井段及原因。
钻遇特殊层段,取不到岩屑时,及时采取措施。
侧钻井岩屑取样:侧钻点在已录井井段,从开始侧钻就应取观察样, 一旦发现侧钻出原井眼,按钻井地质设计要求连续取样,编号自侧钻出 点前原编号顺延。
钻时卡出渗透层,初步判断油、气层。
2、岩屑细描 (1)大段摊开,宏观细找;(2)远看颜色,近查岩性; (3)干湿结合,挑分岩性;(4)逐包定名,按层描述。 3、岩屑描述内容 (1)参照岩心描述,结合岩屑形状、孔隙、缝洞等描述: 岩性定名、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含有物、物 理化学性质、含油气显示情况。 (2)含油情况
七、钻遇特殊地层地质录井的综合判断
1、钻遇异常高压地层(砂泥岩地层) 1)邻井资料:根据泥页岩密度偏小井段、压力、测试 资料,及测井资料中的电阻率降低、声波时差增加等,确 定工作井可能的异常高压过渡带、异常高压带井段、层位;
在尚未钻探的区块,根据地震资料(地震波层速度偏小) 确定工作井可能的异常高压过渡带的层位、顶部深度。做 到心中有数。 2)钻时录井:钻遇异常高压地层过渡带时,在钻压、 转速及水力参数一定时,钻速增加,钻时相对减小。 3)可钻性(dc)指数:钻遇异常高压地层过渡带时, 可钻性(dc)指数向着减小的方向偏离正常压实曲线。
地质录井技术介绍

概况
目前气测解释图版共有8种,常用的主要有皮克斯勒、双对数、气体评价法、 轻烃比率、正规化、三角形 6种。
皮克斯勒
双对数
气体评价法
轻烃比率
正规化
三角形
概况
地化图版
概况
近年主探区录井气测解释图版适应性现状
探区 腹部
区块 层位
滴西
C、J、 K
皮克斯勒 √
双对数 √
气测解释图版符合情况 轻烃比率 三角形 气体评价法
出入口密度 出入口温度 出入口电导
出口排量 池体积
大钩位置 大钩悬重 转盘扭矩 转盘转速 立管压力 泵冲速 套管压力
热解分析 QFT OFA
荧光光谱 热解气相色谱
罐顶气
派生参数
井深、钻压、钻时、ECD、dc指数、Sigma指数、地层压力、地层破裂压力 入口排量、钻头压降、钻头水马力、CH、WH、BH、双对数等
含油性、储油物性、岩-电关系等资料。
⑶ 开发阶段的检查井则根据取心目的而定。如注水开发井,为了查明注水效果,
常在水淹区布置取心。 ⑷ 特殊目的取心井,根据具体情况具体确定。如:
▲ 为了解断层情况,取心井应穿过断层; ▲ 为了解决地层岩性、地层时代 临时决定取心等。
录井技术介绍
一、常规地质录井技术
2、取心资料收集和岩心整理
▲ 录井间距:每米记录一次 ▲ 目的层:0.5~0.25米一次 ▲ 取芯井段:0.25米一次
钻时/min 0 5 10 15 20 25 30
1500 1520 1540 1560 1580
换钻头
1600
井深 (m)
钻时曲线
录井技术介绍
一、常规地质录井技术
1、影响钻时的因素—5个方面
地质录井方法与技术3

3、油气水层评价
•(1)可动水分析法评价油气水层的理论
• 在地层条件下,油、气、水层的动态规律一般 服从于混相流体的渗流理论。因此一个储层到 底是产油气、产水还是油水同出,归根结底取 决于储层油、气、水相渗透率的大小。而决定 储层中油、气、水相渗透率的主要因素是岩石 的绝对渗透率以及储层中油、气、水的饱和度 大小。对于某一储层,由于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已定,因而决定流体相渗透率的因素为储层中 各流体的饱和度。
• 空白分析—校正基线; • 标样分析—建立样品烃类含量的标定标准; • 样品分析—分析样品中的烃类含量。
二、岩石热解地化录井储层评价
• 1、岩石热解地化录井储层评价原理
• 岩石热解地化录井储层评价是1990年以后国内迅速发
展起来的一门技术,其评价原理是岩石中含有的油气经高 温热、裂解,在不同温度区间产生低分子烃类物质,被岩 石热解地化录井仪器接收、检测,得到原油轻、重组分含 量和裂解烃峰顶温度。仪器检测到的岩石中轻、重组分含 量经校正、恢复后,可得到地下原始状态下岩石的含油量。 结合储层的物性参数、有效厚度以及原油有关参数,能够 计算出储层的含油饱和度,进而应用多参数储层评价模型 判断储层含油特征,评价储层的原始含油级别以及储层储 量和产量的预测。并应用原油轻、重(组分)比参数定性 评价储层中的原油性质。
2、岩石热解地化录井仪器的分析原理
(1)仪器的分析流程
• 在特殊裂解炉中对定量的生油岩和储油岩样 品进行程序升温烘烤,使岩石样品中的烃类和 干酪根(生油母质)在不同温度范围内挥发和 裂解,通过载气(H2或He)的吹洗使其与岩 石样品实现物理分离,由载气携带直接进入氢 焰离子化检测器(FID)进行定量检测,检测 结果经气电转换将烃类浓度的不同转变成相应 的电信号的变化,经放大进入计算机进行运算 处理,得到烃类各组分含量和裂解烃峰顶温度。 仪器的分析流程如图4-3。
地质录井技术介绍

地质录井技术介绍关键信息项:1、地质录井技术的定义与分类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地质录井技术的应用领域领域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领域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领域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质录井技术的工作流程流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程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程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地质录井技术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采集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地质录井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优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局限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地质录井技术的发展趋势趋势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趋势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趋势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地质录井技术的定义地质录井技术是在地质勘探和钻井过程中,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法,获取、记录和分析地质信息的一系列技术手段。
它旨在为地质研究、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准确、详细的地下地质资料。
111 地质录井技术的分类地质录井技术主要包括岩屑录井、岩心录井、气测录井、钻井液录井、荧光录井等多种类型。
112 岩屑录井通过对钻井过程中返出井口的岩屑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以了解地层的岩性、矿物组成、沉积特征等地质信息。
113 岩心录井对钻井取出的岩心进行详细的观察、测量、描述和分析,获取地层的地质结构、孔隙度、渗透率等重要参数。
地质录井方法与技术

地质录井方法与技术
地质录井方法与技术是地球科学中用于研究地下地质结构和岩石性质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常见的地质录井方法与技术:
1. 电测录井:通过测量地下岩层的电阻率和自然电位来获取岩石性质和地层结构信息。
常用仪器包括浅层电测井仪、深层电测井仪和自动测井仪。
2. 自然伽马辐射测量:利用济因伽马辐射计等仪器测量地下岩石的自然伽马辐射强度,以判断不同岩石类型和地层的存在。
3. 孔隙度测量:通过利用电测井仪等仪器测量孔隙度和孔隙水饱和度的变化,可以获取岩石孔隙结构的信息。
4. 渗流性测量:使用渗透率仪等仪器,测量地下岩层的渗透性,以判断岩层的渗流性。
5. 岩性鉴定:通过记录岩石的物理性质,如密度、声波速度、磁导率等,结合经验曲线和地质知识,对不同岩性进行鉴定。
6. 反射测井:利用地震波在地下的反射和折射特性,测量地下岩石的声波速度,以获得地下地层的结构和岩性信息。
7. 岩心分析:对地质钻探中获取的岩心样品进行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岩石组分、孔隙特征等方面的分析和测试,来研究岩石的性质和组成。
以上方法与技术常常结合使用,通过解释记录到的地质数据,可以对地下地质条件进行详细的研究和评价。
地质录井

t1-见到油气显示的时间,时:分; t2----下钻h的开泵时间,时:分; t0----井内钻井液静止时间,h; Q----钻井液泵量,l/min; Vc----井眼环形空间每米理论容积,L。
四、气测录井
RESERVAL
独特的气体分析方法:
Plot: 1
• Lh 100 x (C1+C2) / ((C4+ C5)3) • Lm 10 x (C1) / ((C2+ C3)2) • Hm ((C4+ C5)2) / (C3)
1000 Non Production Zone
100 Gas Zone
10
Oil Zone 1 Non Production Zone
C1/C2 C1/C3 C1/C4
C1/C5
四、气测录井
三角形气体组分解释法(或称三角形气体组分图版法)
一般的解释原则 正三角形解释为气层; 倒三角形解释为油气层; 大三角形,表示气体来自干气层或低油气比油层; 小三角形,表示气体来自湿气层或高油气比油层; 联接内外三角形相应的顶点,交点在生产能力区内,即认为 有生产能力,否则无生产能力。 各类烃组份的初步校正
15 5.0000
0.0100
三、荧光录井
荧光显示级别 A B C D
荧光面积(%) >90
70-90 30-70
<30
反应速度 快
中-快 中-快 慢-中
三、荧光录井
目前应用情况:
不同地区(甚至不同油层)的QFT值都会有差异,必须经过 几口井的QFT分析,才能比较准确地确定该地区(该油层) 的QFT值检测特征。
根据上述得到的油气层QFT特征值,可以为以后的油气层准 确、及时判断提供有效手段
录井基本方法与技术详解

录井基本方法与技术详解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岩矿分析等方法,观察、收集、分析、记录钻井过程中的固体、液体、气体等返出物的信息,以此建立录井剖面,发现油气显示,评价油气层,并为钻井提供信息服务,这一过程称为录井。
录井包括常规录井,如岩屑录井、岩心录井、钻井工程参数录井、气测录井、萤光录井等,以及现代录井,如岩石热解地化录井、罐顶气轻烃分析录井、核磁共振分析录、离子色谱分析录井等。
录井的意义:一是获取井下地层、构造及流体等直接和间接信息,为认识油气藏及油气勘探开发决策提供依据。
二是提供钻井工程的信息,为提高钻井速度和保障钻井质量服务。
一、地质录井概述随钻记录地质资料的过程。
在钻井过程中,按顺序收集记录所钻经地层的岩性、物性、结构构造和含油气水情况等资料的工作。
直接录井:能直接观察来自地下地层的岩石和油气显示的录井,如岩心、岩屑等。
间接录井:用间接方法了解地下地层的岩石性质、油气显示的录井,如钻时、钻井液性能等。
记录的录井资料包含两部分:一是录井队自己采集的资料;自动采集数据:利用综合录井仪、气测录井仪、地质采集仪等记录的井深、钻时、气体等资料,人工或半自动采集数据:地层、岩性、含油、荧光等资料。
二是收集其他施工单位提供的资料。
如钻井、测井、试油等资料。
二、钻时录井1、概念:钻头钻进单位进尺所需的纯钻进时间。
单位:min/m,保留整数。
小于1分钟按1分钟计算。
连续测量、每米一点或特殊情况按需要加密。
2、要求:井深以钻具计算为准,单位为米(m),保留两位小数。
3、钻具管理:准确丈量钻具做到五清楚(钻具组合、钻具总长、方入、井深和下接单根)、两对口(钻井、录井)、一复查(全面复查钻具),单根允许误差±5mm,记录精确到0.01m;倒换钻具应记录清楚,严把倒换关确保井深准确无误。
4、井深校正:以钻具长度为基准及时校正仪器显示和记录的井深,每单根应校对井深,每次起下钻前后,应实测方入校对井深,录井深度误差应小于0.2m,不能有累计误差。
地质录井知识介绍

1500 1520 1540 1560 1580 1600
0 5 10 15 20 25 30
换钻头
钻时/min
井深(m)
一、常规地质录井技术
钻时录井
录井技术介绍
1、影响钻时的因素—5个方面
⑴ 岩性--软硬、孔缝发育程度。松软地层较硬地层钻时低
⑶ 钻井措施与方式— 钻压大、转速快时,钻时低; 涡轮钻较旋转钻钻时低
⑶ 开发阶段的检查井则根据取心目的而定。如注水开发井,为了查明注水效果,常在水淹区布置取心。
⑷ 特殊目的取心井,根据具体情况具体确定。如: ▲ 为了解断层情况,取心井应穿过断层; ▲ 为了解决地层岩性、地层时代 临时决定取心等。
一、常规地质录井技术
岩心录井
录井技术介绍
2、取心资料收集和岩心整理
② 在无电测资料或尚未电测的井段,根据钻时曲线, 结合录井剖面,可以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
一、常规地质录井技术
钻时录井
录井技术介绍
★ 应用钻时曲线可定性判断岩性,解释地层剖面。
其他条件不变时,钻时的变化可反映岩性的差别:
▲ 疏松含油砂岩钻时最快 ▲ 普通砂岩较快 ▲ 泥岩、灰岩较慢 ▲ 玄武岩、花岗岩最慢
⑵ 钻头类型与新旧程度— 刮刀钻头;牙轮钻头;PDC钻头
⑷ 钻井液性能与排量-- 低粘度、低密度、排量大时钻进快,钻时低。
⑸ 人为因素的影响--司钻的操作技术与熟练程度等等。
一、常规地质录井技术
钻时录井
录井技术介绍
2、钻时曲线的应用
① 应用钻时曲线可定性判断岩性,解释地层剖面。
2、取心资料收集和岩心整理 1
▲ 取心钻进前后:丈量方入,准确算出进尺; ※ 方入--方钻杆在转盘以下的长度。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岩石热解地化录井储层评价
• 1、岩石热解地化录井储层评价原理 • 岩石热解地化录井储层评价是 1990年以后国内迅速发
展起来的一门技术,其评价原理是岩石中含有的油气经高 温热、裂解,在不同温度区间产生低分子烃类物质,被岩 石热解地化录井仪器接收、检测,得到原油轻、重组分含 量和裂解烃峰顶温度。仪器检测到的岩石中轻、重组分含 量经校正、恢复后,可得到地下原始状态下岩石的含油量。 结合储层的物性参数、有效厚度以及原油有关参数,能够 计算出储层的含油饱和度,进而应用多参数储层评价模型 判断储层含油特征,评价储层的原始含油级别以及储层储 量和产量的预测。并应用原油轻、重(组分)比参数定性 评价储层中的原油性质。
地质录井方法与技术
第四章 录 井 新 方 法
第一节
岩石热解地球化学录井
• 岩石热解是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种生油岩评 价方法。岩石热解地化录井是根据有机质热裂 解原理,利用岩石热解仪随钻对岩石样品进行 分析,进而对烃源岩和储集层进行评价的录井 方法。该方法基于实验室Rock-Eval评价生油 层的基础上,经移植改造用于地质录井现场并 拓展到对储集层分析评价的。目前,岩石热解 地球化学录井技术已在全国各油田普遍应用, 并获得了较好的勘探效益。
一、岩石热解地化录井仪器结构及分析原理
• •
1、仪器组成 岩石热解地球化学录井仪器由气路系统、热 解装臵、氢焰离子化检测器( FID)、微电流 放大器、温度程序控制系统、数据处理系统五 部分组成(图4-1)。 • 数据处理系统以处理各项资料的计算机为核心, 外围设备有前臵可变增益放大器、A/D转换卡、 打印机等(图4-2)。
• ( 2 )影响储层评价的主要因素及其对油气水 层评价的影响 • 从大量的油气田勘探开发实践经验中,我们已 知影响储层评价的主要因素有:岩石含油饱和 度(So)、含气饱和度(Sg)、束缚水饱和度 ( Swi)、可动水饱和度( Swm)、岩石有效 孔隙度( Φ)、原油粘度( μ)、岩石粒度中 值(Md)等。 • 要准确的进行油气水层评价,必须首先搞清楚 以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油气水 层评价结果之间的关系。
图4—4储层中流体饱和度与储层性质的关系
为岩石颗粒体积
a. Sw=Swi ;b. Sw>Swi;c. Sw>Swi,Sw →1约等于束缚水饱和 度 Swi 时,储层中无可动水,即储层中可动水 饱和度 Swm→0,储层的孔隙空间为油和束缚 水饱和。在这种情况下,油的相对渗透率 Kro→1,而水的相对渗透率 Krw→0,储层只 产油,储层为油层。 • 2)当储层的含水饱和度Sw大于束缚水饱和 度Swi时(Sw<1),储层中除存在油和束缚水 外,还存在一部分可流动水。因此,0<Kro<1, 0<Krw<1,储层为油水层(油水同层与含油水 层)。 • 3 )当储层的含水饱和度 Sw→1 时,含油饱 和度 So→0 或仅存少量残余油,水的相对渗透 率 Krw→1,而油的相渗透率 Kro→0,储层将 只产水。储层为水层。
2、岩石热解地化录井仪器的分析原理
(1)仪器的分析流程 • 在特殊裂解炉中对定量的生油岩和储油岩样 品进行程序升温烘烤,使岩石样品中的烃类和 干酪根(生油母质)在不同温度范围内挥发和 裂解,通过载气( H2 或 He)的吹洗使其与岩 石样品实现物理分离,由载气携带直接进入氢 焰离子化检测器( FID)进行定量检测,检测 结果经气电转换将烃类浓度的不同转变成相应 的电信号的变化,经放大进入计算机进行运算 处理,得到烃类各组分含量和裂解烃峰顶温度。 仪器的分析流程如图4-3。
2、岩石热解地化录井储层评价参数的校正
• 岩石热解地化录井储层评价是建立在岩石样品 (岩心、岩屑、井壁取心)热解数据的基础之 上。由于地下原始状态下的储层流体中溶解有 大量的气体,因而原油在地下的体积大于地面 原油的体积。原油的体积系数与地下储层的压 力、温度和原油中的溶解气量以及油气性质有 关,其中溶解气量对原油体积的变化起主要作 用。且岩石样品破碎至上返到地面有一定量的 烃类损失,因而岩心、岩屑、井壁取心样品的 热解分析数据必须按不同的校正系数进行校正。
1)So、Swi、Swm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储层评价 结果的影响
• 在油气聚集过程中,油、气排驱原存在于储层孔隙中的水越彻底,束缚 水饱和度越低,其含油、气饱和度越高。地层中原存的水被油、气排驱 的程度,取决于储层的孔隙结构,表面性质,油、气、水的理化程度及 排驱能力等因素。 • 储层的孔隙结构是控制含油饱和度的主要因素。储层的孔隙越大,孔隙 结构越简单,油排驱水时的阻力越小,含油气饱和度越高。相反,储层 的孔隙越小,孔隙结构越复杂,油排驱水时所受阻力越大,往往只能把 毛细管孔隙中的水部分排出,使束缚水饱和度变大,含油、气饱和度变 低。 • 储层的颗粒越细,它的比面就越大,吸附在颗粒表面的水越多,含水饱 和度越高,导致含油饱和度变低。 • 从可动水分析理论我们已知: • So+Swi+Swm =1 • 对于某一储层,Md、Φ、μ恒定,储层含油气的差异取决于储层中是否 存在可动水以及可动水饱和度的大小。 • Swm =1-So-Swi • 含油饱和度已由分析数据计算得出,Swi对某储层来讲是定值,因此,可 方便的得到该储层的可动水饱和度,进而确定储层的含油气性。
3、油气水层评价
•(1)可动水分析法评价油气水层的理论
• 在地层条件下,油、气、水层的动态规律一般 服从于混相流体的渗流理论。因此一个储层到 底是产油气、产水还是油水同出,归根结底取 决于储层油、气、水相渗透率的大小。而决定 储层中油、气、水相渗透率的主要因素是岩石 的绝对渗透率以及储层中油、气、水的饱和度 大小。对于某一储层,由于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已定,因而决定流体相渗透率的因素为储层中 各流体的饱和度。 • 如果储层只存在两种流体,假设为油和水,根 据储层中油、水饱和度的变化情况,相应有三 种不同的情况(图4—4)。
图4-3 岩石热解地化录井仪器分析流程
(2)数据处理方法
• 岩石热解地化录井数据处理采用面积定量法, 根据分析样品的出峰面积大小确定物质的含量。 而出峰面积采用定基线、定时间窗口的方法进 行积分。在相同操作条件下,用已知参数的标 准物质响应值标定未知参数分析样品的含烃量, 即外标法。 • 岩石热解地化录井数据处理采用了三种定量分 析对分析样品的绝对量进行标定,目的如下: • 空白分析—校正基线; • 标样分析—建立样品烃类含量的标定标准; • 样品分析—分析样品中的烃类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