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犯了什么样的错误
2.2 运动的规律性 教案-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课题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二课第二框《运动的规律性》教学设计执教者黄德健解读理念《运动的规律性》是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二课的第二框题,是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框题包括三目,第一目是规律是客观的,包括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规律的含义及特点;第二目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包括意识活动的特点,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第三目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包括其含义及要求。
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学习的起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唯物论部分最重要的方法论要求,是我们生活中必须坚持和贯穿的基本原则。
解读学生第一,哲学理论比较抽象,但是议学材料却很丰富。
将“四史”教育与思政教学结合,更好发挥议题式教学的优越性。
第二,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情境材料感兴趣,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第三,小组讨论的习惯大致已经形成,为合作探究学习奠定的基础。
解读教材核心素养科学精神知道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和内涵,能够认识和分辨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经济主义的弊端。
政治认同坚持唯物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认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公共参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增强精神力量,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们的工作和学习。
教学资源教材资源、本土资源、网络资源、课堂生成资源。
教学重点理解规律的客观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教学难点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解读方法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分组学习。
教师:精心备课,熟悉教材,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情境教学、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等学习方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总结反思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目标达成创设情境、启发思维总议题:运动的规律性议题一: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情景分析:“刻舟求剑”的故事——①刻舟求剑者能找到他的那把宝剑吗?为什么?②从哲学看,刻舟求剑者犯了什么样的错误?2.慧能“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思考慧能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犯了什么样的错误?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既非幡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哲学观点

既非幡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哲学观点一、出处及背景二、哲学观点分析1. 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在这个观点中,慧能大师将幡动的现象归结为人心的动。
从哲学范畴来看,这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人的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等。
在这里,风与幡的客观存在及其运动关系被忽视,而强调是人的内心意识决定了对这种现象的认知。
- 按照正常的唯物主义观点,幡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理现象,是由于风的吹动等客观因素造成的。
慧能大师的观点超越了这种对客观事物因果关系的常规理解,认为是观察者内心的活动才是真正的“因”,这种观点否定了物质第一性的唯物主义原则。
2. 对意识作用的独特理解- 这一观点也从侧面反映了对意识能动性的一种极端化理解。
意识具有能动性,它能够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对客观世界具有反作用。
但是慧能大师的说法把意识的能动性放大到了决定物质现象的程度。
- 他强调的是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感受更多地取决于自己的内心状态。
在佛教的思想体系中,这有助于引导修行者从内心去寻找解脱之道,通过修心来超越对外界现象的执着。
3. 与现代哲学观念的对比- 与现代科学唯物主义观念相悖。
现代科学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通过实证研究和逻辑推理来解释自然现象。
例如,物理学对物体运动的研究,会从力、质量、加速度等客观因素去分析幡动的原因,而不是归结为人心的动。
- 从哲学多元性的角度看,这种观点在宗教哲学和心灵哲学等特定领域也有一定的意义。
它提醒人们关注内心世界对外部世界认知的影响,在当代的心理学、认知科学等领域,也有研究表明人的认知模式、心理状态会影响对外部事物的感知。
例如,同样的半杯水,乐观的人可能认为是半满的,悲观的人可能认为是半空的。
这虽然与慧能大师的观点有本质区别,但也显示出内心状态对认知的影响这一因素的存在。
大学生村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

大学生村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大学生村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第一部分客观题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答案中选出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并将字母符号填入题后括号内) 1.《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日风动,一僧日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2.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分歧在于( )。
a.是否承认联系的普遍性b.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c.是否承认时间和空间与事物运动的内在统一性d.是否承认事物运动的因果性和规律性的客观普遍性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a.源泉和动力b.方向和道路c.形式和状态d.结构和层次4.衡量生产力性质的客观尺度是( )。
a.劳动对象b.生产工具c.劳动者d.生产管理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固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6.“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句话表明( )。
a.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c.历史发展的方向是由人自己决定的d.人的自我保存和发展是历史的原动力7.关于我国已经具备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b.实行议会民主制和两党竞争的制度c.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文化d.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经济基础8.( )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步署。
a.“八五”时期b.“九五”时期c.“七五”时期d.以上答案都不对9.我国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 )。
a.中国政府承诺不以武力解决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c.台湾享有完全自治权d.与有关国家共同谈判解决10.当今时代的主题是( )。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分 析 :
慧能:不是风动,不是幡动, 仁者心动。 以上观点否认了运动是物质的 运动,脱离物质谈运动,陷入 唯心主义。
刻舟求剑者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又犯
了什么样的错误?
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导 致形而上学。
把握好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需要注意反对两种倾
吐鲁番干旱,酷热。按理说就像戈壁沙漠,难生寸草。然 而,吐鲁番却盛产世界上最好的葡萄。 这有什么奥秘? 凡来过吐鲁番的人,几乎都发出这样的疑问。高踞四周山 系的雨雪水汇成条条河流,冲下山谷。流经戈壁砂砾地带, 蒸发掉一些,而更多的却渗入沙土地下,只有少数流入绿 洲。 由于大量雪雨水渗入地下,成为潜流。经过人工挖 成地下相通的暗渠,四季长流不息,汇成了“地下长渠”, 这就是古老的坎儿井。 其实,坎儿井就是把这些地下水 引向地面的一种独特自流灌溉形式。
——马克思
机械运动的载体是: 宏观物体 化学运动的载体是: 原子、离子等 生物运动的载体是: 生命有机体 社会运动的载体是: 生产方式
结论2:
_物_质__是是 运动的 载体
思维运动的载体是: 人脑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①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 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能否定相对静止。
静止的含义: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包含两方面 的含义
①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 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性质不变)
如:保质期内的鲜奶、食品等。
②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 或者说是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 特殊的运动。(空间位置不变)
守 株 待 兔
⑵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
2020年大学马原试题GG[含参考答案]
![2020年大学马原试题GG[含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486404089eb172dec63b731.png)
2020年大学马原试题[含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人有了物质条件才能生存,人有了精神条件才能生活”的观点(CDE)A夸大了社会意识的作用B夸大了社会存在的作用C看到了社会物质条件的作用D看到了社会意识条件的作用E准确把握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对人的影响2.民粹主义代表人物米海洛夫斯基认为,在历史极黑暗的时刻,当“人的智慧和精神潜能被缩小到了最简单化的形式,到了只为最后一片能糊口的面包而斗争时,人就会丧失自己的个体性”,成为群氓。
这时他们会产生对“英雄”的渴望。
而“英雄”就会依从自己的或善或恶的本性,带领群氓从善或从恶。
他的这一观点(BCD)A.认为英雄人物是人民群众的代表B.认为英雄人物能够对社会历史进程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C.认为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不起积极作用D.是认为“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3.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
”这句话表明(B)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4.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C)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5.美国采取权力制衡的组织形式,其中立法权属于(A)A.国会B.总统C.最高法院D.最高检察院6.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学说论证了()A.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B.技术进步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C.平均利润率的形成D.利润率的下降趋势7.资本积累.积聚和集中的相互关系是()A.资本集中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B.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实现条件C.资本积聚有利于资本集中D.资本迅速集中会加快资本积累8.垄断利润的主要来源()A.垄断企业内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B.非垄断企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C.小生产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D.落后国家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部分价值.国内劳动人民必要劳动创造的一部分价值二、单选题9.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C.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形式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正确答案:D,10.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由A.使用价值决定的B.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生产率决定的C.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D.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正确答案:D,11.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最终原因是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发展C.经济基础的发展D.上层建筑的发展正确答案:A,1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浅述六祖慧能的千年菩提路;风动,幡动,仁者心动

浅述六祖慧能的千年菩提路;风动,幡动,仁者心动《坛经》:时有风吹幡动。
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
议论不已。
慧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意思是:当时有风吹幡动。
一僧说风动,一僧说幡动。
诤论不已。
慧能上前说:‘你们辩论不休的原因不是风动,幡动,而是你们作为修行人的心在躁动。
故事是这样的,五祖授慧能衣钵,让他先不要着急弘扬佛法,要先隐居。
一日慧能到广州法性寺,听见一僧道:“风吹幡动”,又听一僧说“幡动而知风吹,”慧能却道:“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慧能坐像风吹幡才会动,离不开风,离不开幡,离不开心。
如果没有了风那么幡就不会动,如果没有幡就不知道有风,如果不用心去感悟不知道什么是动。
六祖幼时经历慧能俗家姓卢,他的父亲本来在范阳做官,后来被贬到岭南新州(如今的广东新兴)。
贞观十二年慧能出生,据说刚出生的时候有两位僧人来为慧能起名,因此从小名字就叫卢慧能。
幼时父亲就去世了,长大靠砍柴维持生计。
幼时慧能就表现出善念,那两位僧人就说过,此子与佛有缘才来授名。
六祖遗身,在广东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以东曹溪河畔求法慧能不识字,有一天听人在诵《金刚经》有所感悟。
后来知道湖北黄梅五祖弘忍大师在开坛讲《金刚经》,于是决定去参礼。
大约一个月后,慧能到达了黄梅凭墓山,这里传承了达摩禅宗的正统。
见到了弘忍大师说”我是来求习佛法的,人有南北之分,佛道没有南北之分;人的身体有南北之分,但是佛性没有南北之分。
”因此受到了弘忍大师的赏识。
弘忍大师门下弟子都是自立更生,慧能被分到了碓房(将米的壳捣掉),领悟修行与劳作,除了劳作也听法。
广州光孝寺南汉时期佛塔一天弘忍要求众弟子作偈(颂,大概可以理解为有韵律的诗),以此来察看每个人的见地,以便以后传承衣钵。
神秀是弘忍座下大弟子,在把偈写在墙壁上:“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得到了众人的称赞。
晚上慧能看到这首偈时,由于自己不识字便找一人将自己的偈写在墙上。
这就是比较出名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解决禅宗公案:风动、 幡动还是心动?

.
;. 这个故事是根据《六祖坛经》记载演绎成文的,这段对话也成为禅宗历史上的一段公案,
禅宗往往拿它来说明“万法唯心、境随心转”之理。
争论的这三个观点,其实都有部分道理,只不过是所占的角度不同罢了。
打个比方,盲人摸象,摸到腿的说大象像柱子、摸到躯体的说大象像堵墙,叫眼睛正常的人看来,他们只不过是摸到大象的一部分罢了。
在这个争论中,风在动,幡在动,心也在动,三者是同时成立的。
三者的偏颇之处,就在于只认为自己的说法是正确的。
佛教的“万法唯心、境随心转”之说,只不过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讲“心”而不“唯心”,才是正确的。
同样,唯物主义也是片面的,讲“物”而不唯物,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
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对于过去的论点,同样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辨别鉴定过程。
我们的世界是一个立体的、多面的世界,我们的道理也就必然是立体的、多面的。
人们可能能犯盲人摸象的认识错误,但不能把这种偏颇的认识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4-12郑大远程教育马克思哲学原理考试

、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1、下列哲学家中,二元论的代表人物是()。
A、康德B、贝克莱C、费尔巴哈D、笛卡儿2、人类所特有的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是()。
A、客观实在性B、主观能动性C、规律客观性D、运动绝对性3、由猿进化到人的根本标志是( )。
A、工具的生产和使用B、文字的产生C、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D、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出现4、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因而就意识本身而言它具有( )。
A、主观性B、能动性C、随意性D、物质性5、在人工智能与人的意识的关系问题上有着种种不同观点,其中正确的观点是()。
A、电脑的发展会大大超过人脑B、电脑的发展会产生意识C、电脑的发展能完全取代人脑D、电脑与人脑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1、下列各项属于世界统一性问题的有( )。
A、唯物主义一元论B、相对主义诡辩论C、二元论D、运动观上的绝对论E、唯心主义一元论2、下列各项属于意识的反作用或能动性表现的有( )。
A、意识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创造过程B、意识活动是有目的性、计划性的C、意识能认识客观世界D、意识能改造客观世界E、意识能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3、人类社会是( )。
A、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是物质世界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C、是某种神秘力量创造的D、精神的产物E、物质运动的一种存在形式多选:1ACE凡是讨论世界本源问题的都要选2ABCDE(书本都有原话)3ABE4ABCD(此为原题标准答案)5ACE(D项应该是相对论的内容)4、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和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具有不同的性质,其表现有()。
A、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无意识的;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B、动物不能进行生产劳动,人能利用自己制造的工具从事生产活动C、动物只是消极地适应自然界,人能能动地改造自然D、自然环境及其变化在动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则不起决定作用E、动物的存在不能引起自然界的变化,人的存在能引起自然界的变化5、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认为(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诡辩家欧布里德向朋友借钱后,一直拖着不还, 朋友只好前去讨债,没想到欧布里德却说:“一切 皆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你要讨债 就向过去的我讨吧!” 朋友被他的诡辩激怒了, 便狠狠地揍了他。欧布里德要去告他,朋友笑言: “打你的我是彼时的我,彼时的我非此时的我。你 要告,就去告彼时的我吧!”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运动的含义
宇宙间一
切事物、 现象的变 化和过程
社会运动 生物运动 化学运动 物理运动 机械运动
运动的基本形式
高级 复杂
低级 简单
下列分别属于什么运动?
1.一江春水向东流 2.
A 机械运动 B 化学运动 C 物理运动 D 社会运动 E 生命运动
3.铁在室外生锈了 4.光的传播 5.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慧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
结论1:规律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而是事 物本身固有的联系。
例:万有引力定律是自然界本身固有的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发展固有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联
系成为社会发展固有的规律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被后来一个个发现新元素 的实验证实,反过来,元素周期表又指导化学家们 有计划、有目的地寻找新的化学元素。至此,人们 对元素的认识跨过漫长的探索历程,终于进入了自 由王国。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说明了什么?
(二)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逢八必发
▲阶级斗争规律
▲新陈代谢
)
A.只看到了运动的绝对性 B.否认事物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C
C.看到了事物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D.认为运动和静止是完全不同的
2、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
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
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他错误在
于
A、否定了事物什么哲学道理?
恩格斯的名言深刻揭示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单项选择题
1、《坛经》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 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 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观点 ( )
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2)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 特殊状态。
( 3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 义和诡辩论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 特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①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②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不是风动、不是 幡动、仁者心动
慧能在物质和运 动关系上犯了什 么样的错误?
刻舟求剑者在物质和 运动关系上又犯了什 么样的错误?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
看到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 鲁 看到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诡辩论。
芝诺 :“飞矢不动”
看到静止,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观点。
运动
两个概念
静止
两对关系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进
同一条河流。这个观点(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思维运动
运动主体 宏观物体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原子、离子、原子团 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生物种群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人的大脑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 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一切存在物,一 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 的东西,只是由于某 种运动才得以存在、 生活。
马克思的上述论断的哲学涵义是(
)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
D、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
名言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
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恩格斯
C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发现
1869年,门捷列夫将当时已知的几种元素的主 要性质和原子量,写在一张张小卡片上,进行反复 排列比较,才最后发现了元素周期规律。他宣称: 把元素按原子量的大小排列起来,在物质上会出现 明显的周期性;原子量的大小决定元素的性质;可 根据元素周期律修正已知元素的原子量。
⊙想一想,欧布里德为什么会如此荒唐? 欧布里德只看到绝对运动,而否认了相对静止。
想一想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 一位法国飞行员正在高空飞 行,忽然发现旁边有一个小 东西在游动,他以为是只小 昆虫,就顺手抓过来,谁知 竞是一颗子弹。 这说明什么哲学道理?
子弹飞上高空以后,速度变慢,正好和飞 机的速度方向一致。于是飞行员和子弹处在相 对静止状态。说明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 静止的统一。
运动? 2.哪些东西相对没有变化?
3、相对静止
1)它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2)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 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 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 某种特殊的运动。
两种 情形
空间位置-保持不变 性 质-基本不变
①是唯物主义观点
②是唯心主义观点
③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④是离开物质谈运动的观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回乡偶书(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探究: 1.你从诗中看到哪些东西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