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等温线图的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等温线图的判读

等温线图的判读

二. 等温线图的判读与应用㈠、等温线图的判读:1. 等温线分布的一般规律及成因:(1)、由于太阳辐射高低纬分布不均,气温基本上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等温线大致东西延伸,数值北半球南高北低,南半球北高南低。

(2)、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

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广大,下垫面性质较为均一。

(3)、由于热容量差异,同一纬度气温夏季:陆地>海洋,冬季:陆地<海洋,导致等温线发生弯曲,大陆上等温线1月前后向南弯曲(凸出),7月前后向北弯曲(凸出),海洋上相反——“点北陆北,点南陆南”规律: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北(或南)半球时,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北(或南)弯曲,海洋相反。

反之亦然,如果大陆等温线向北(或南)弯曲,则太阳直射点位于北(或南)半球。

(4)、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故大陆上等温线向高温(值)方向弯曲或出现低值中心,一般是受山地或高原的影响。

等温线向低温(值)方向弯曲或出现高值中心,一般为高大山脉背风(指冬季风)处或盆地地形。

(5)、海洋上暖流经过,气温高,等温线向低值(高纬)方向弯曲。

寒流经过,气温低,等温线向高值(低纬)方向弯曲。

2. 等温线图的判读:(1)等温线的疏密一般情况下,不论时空,等温线密集,温差较大,反之温差较小。

纵观世界和我国气温分布特征可知:①、冬季等温线密,夏季等温线稀。

因为冬季各地温差较夏季大。

②、温带地区等温线密,热带地区等温线稀。

因为温带地区的气温差异大于终年高温的热带地区。

③、陆地等温线密,海洋等温线稀。

因为陆地表面形态复杂,海洋表面性质均一,所以陆地的温差大于海面。

④、海拔较高、坡度较大的山地与高原边缘等温线密集;平原、高原内部等温线稀疏。

(2)等温线的弯曲等温线向高纬(低值方向)凸出,表明气温比同纬高;等温线向低纬(高值方向)凸出,表明气温比同纬低。

等温线的弯曲状况受海陆分布、洋流、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归纳如下:(3)等温线的走向等温线分布图反映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

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可以分析出影响气温变化的主要因素。

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等温线图的判读及应用

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等温线图的判读及应用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等温线图的判读及应用一、专题讲解1.等温线走向及其影响因素2.等温线的弯曲及其影响因素3.等温线的疏密及其影响因素等温线的疏密反映温差的大小,等温线密集,温差较大;等温线稀疏,温差较小。

二、同步训练下图为我国北方部分地区1月等温线图,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回答1—2题。

1.a、b、c、d四地中冬季降雪最多的可能是A.d B.C C.b D.a2.根据等温线的分布可以判断A.地势东南高西北低B.东南部地势起伏大C.山东半岛地势平坦D.西部地区大部分沟壑纵横下图为南半球中纬某学校附近一处山谷的等高线、夏季某日不同时刻25℃等温线图,图中甲、乙等温线表示当地时间10点、16点气温分布状况。

读下图,完成3—4题。

3.导致该地当日25℃等温线不同时刻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纬度B.海拔C.气压D.坡向4.当日,在相同的天气和地面状况下,图中M、N两地比较,正确的说法是A.上午,M地的谷风比N强B.M、N两地日照时间相同C.下午,N地的山风比M弱D.M、N两地当日最高温相同下图是世界某地区一月等温线图,其中①是25℃等温线,②是20℃等温线。

据此回答5—6题。

5.①②两条等温线温度不同,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大气环流B.海陆分布C.太阳辐射D.地面状况6.④⑤⑥⑦等温线都呈闭合状,主要影响因素是A.太阳辐射B.大气环流C.海陆D.地形下图为8月份(北半球海洋水温最高月)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等值线(单位:℃)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7—8题。

7.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M处寒暖流交汇,等温线密集B.N处受西风漂流影响,等温线与纬线平行C.O处受上升流的影响,形成大型渔场D.P处受寒流影响,等温线向北凸出8.据图中等温线和相关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南半球等温线较北半球的平直是因为大气环流的影响B.中低纬海区大洋东部比西部水温高C.南半球高低纬度间温差比北半球的大D.若①处表层水温明显高于M处的,则出现拉尼娜现象下图示意某地某时刻等温线分布。

影响气温的因素及等温线图的判读

影响气温的因素及等温线图的判读

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与训练一、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影响因素等温线的分布特征及成因图解纬度等温线大体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

原因:同纬度地区太阳辐射一样〔不考虑其它因素〕海陆分布等温线在东西方向上发生弯曲。

冬季:陆地温度低,等温线凸向纬度低的方向,海洋相反;夏季:陆地温度高,等温线凸向纬度高的方向,海洋相反。

北半球夏季北半球冬季陆地地形与海拔上下〔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山脉或高原:等温线走向与山脉走向、高原的边缘平行;山地区域等温线向纬度低的方向凸出;山峰:等温线呈闭合状态,中低周高;盆地:等温线呈闭合状态,中高周低洋流暖流经过的区域:等温线向纬度高的方向弯曲;寒流经过的区域:等温线向纬度低的方向弯曲大气环流与天气系统寒潮:降温作用使等温线向纬度低的方向弯曲图略人类活动城市热岛:等温线呈闭合状态,中高周低图略二、等温线图判读的根本知识1.判断南、北半球。

全球气温分布的根本规律是: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方向递减,等温线大体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

假设等温线数值向北递减那么为北半球,向南递减那么为南半球。

2.判断区域温差大小。

在同一幅等温线图上,根据等温线的疏密判断温差大小,等温线密集,区域内温差大;等温线稀疏,区域内温差小。

温差大小与太阳辐射〔太阳高度、日照时间〕、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差异相关。

比方海拔很高的高山地区等温线密集,平原地区等温线稀疏,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很大,等温线密集,而夏季南北温差小,等温线稀疏。

3.看等温线的走向。

根据等温线走向分析主导影响因素。

等温线走向大体有三种类型:假设等温线走向大体与纬线平行,那么太阳辐射〔或纬度〕是影响气温上下的主要因素;假设等温线走向与海岸线走向大体平行,说明海洋对气温分布的影响显著,海陆分布是影响气温的主导因素;假设等温线走向与等高线走向〔或山脉走向〕一致,说明影响气温上下的主导因素是地形地势。

4.看等温线的弯曲状况。

等温线的弯曲说明同纬度地区气温上下有差异,造成同纬气温上下差异的因素主要有:海陆差异〔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地形分布与海拔上下〔海拔低处、山谷气温高;海拔高处、山脊气温低〕、洋流分布〔暖流经过气温增高、寒流气温降低〕。

浅析等温线图的影响因素

浅析等温线图的影响因素
No.23 P11 5一P11 6
浅 析 等 温 线 图 的 影 响 因 素
陈耀 雄
摘要 : 学生在 熟 练掌握 等 温 线 图的影 响 因素 的基 础 上 , 联 系具 体 区域 的 自然 或人 文 地理 特征 , 温线 再 等
问题 是不 难解 决的 。 文对影 响等 温 线 图的五 个 因素进行 了分析 。 本 关键词 : 温线 ; 等 纬度 因素 ; 陆 因素 ; 形 因素 ; 海 地 洋流 因素
明 阳 光 直 射 点 落 在 北 半 球 ( 点 北 陆北 ” , 7月 , 北 “ )为 则 ( 半球 ) 夏南 ( 半球 ) , C项正 确 。 冬 故 () ab 同理 , 2若 > , 图示 区 域 仍 位 于 南 半 球 , 陆 地 但 ( 阴影 区 ) 非 等温 线 向南 凸 出 , “ 据 点南 陆 南 ” 知 阳光 直 可 射南 半 球 , 冬 南 夏 。 B、 北 A、 D项 为北 夏 南 冬 现象 , 不合 题 干: 巴西 高 原 ( 于 南 半 球 ) 热 带 草 原 气 候 , 季 多 雨 位 为 夏 草茂 . C项 正 确 。 故


地 等温 线 向北 凸 出 ) 1月 , 。 阳光 直 射点 在 南半 球 , 北冬 南 夏 . 球 陆 地 等 温 线 则 在 海 岸 带 附 近 向南 凸 出 ( 半 球 全 北 凸 向低 纬 高 温 区 ,南半 球 凸 向高 纬 低 温 区 ) ,可 简记 为 “ 南 陆 南 ” 无 论 7月 或 1月 , 洋 等 温 线 弯 曲方 向 与 点 。 海 陆 地 相 反 。 住 了这 八 字 口诀 , 可 快 速 解 答 关 于 由 等 记 就 温线 弯 曲状 况 判读 海 陆 分 布或 季节 的 问题 。 例 : 图 为位 于 同一 个 半 球 的某 大 尺 度 区域 等 温线 下 分 布图 。 图完 成下 面 三题 : 读 ( ) a b, 1 若 > 阴影 部分 为 陆地 , 图 中所示 为 ( ) 则 。 A 北 半球 冬 季等 温 线分 布 ; . B 南 半球 夏季 等 温线 分 布 ; . C 南 半 球 7月 等温 线 分 布 : . D 南 半球 1月等 温 线分 布 。 . ( ) a b, 2 若 > 阴影 部分 为 海洋 , 则此 时 ( ) 。 A 北 印度 洋 洋流顺 时针 流 动 : . B 开 普 敦正 值 多 雨季 节 ; . C 巴西 高 原上 一 片葱 绿 : . D 塔 里木 河 正值 汛 期 。 . ( ) 此 时 为 1月份 , 下 列说 法 正 确 的是 ( ) 3若 则 。

北半球等温线分布规律

北半球等温线分布规律

北半球等温线分布规律
北半球的等温线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纬度、海洋和
陆地分布、海洋流、气候类型等。

首先,纬度是影响北半球等温线
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

随着纬度的增加,从赤道向北极方向,气温
逐渐下降,因此等温线呈现出从赤道向极地递减的趋势。

这也意味
着在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等温线之间的温度差异会更加显著。

其次,海洋和陆地的分布也对北半球等温线产生影响。

海洋具
有较高的热容量,因此在接近海洋的地区,气温会相对较稳定,等
温线相对较为平缓;而在内陆地区,气温波动较大,等温线则会呈
现出较大的波动。

此外,海洋流也对北半球等温线分布产生影响。

例如,北大西
洋暖流和北太平洋暖流会使得欧洲西部和北美西部的气温相对较暖,从而影响了等温线的分布。

最后,气候类型也是影响北半球等温线分布的重要因素。

在不
同的气候类型下,等温线的分布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热带气候下
的等温线分布会相对平坦,而温带和寒带气候下的等温线则会呈现
出更为复杂的分布规律。

综上所述,北半球等温线的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纬度、海洋和陆地分布、海洋流、气候类型等。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北半球等温线的复杂分布规律。

等温线的弯曲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等温线的弯曲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等温线的弯曲规律及其成因分析〔关键词〕弯曲规律;地形;热容量;洋流等温线是地理学中等值线中的重点,历年备受高考青睐,这就要求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能够理解等温线的变化规律,并很好地分析等温线的弯曲成因。

纵观各类等温线图,其弯曲规律及弯曲成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不同地形、地势下等温线的弯曲规律及成因即同纬度地区,南、北半球等温线遇高地向低纬凸出,遇低地向高纬凸出。

如遇山地、高原、丘陵向低纬凸出;遇山谷、盆地向高纬凸出。

其原因是在大气对流层中,气温垂直递减,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越低,气温越高,同纬度山地气温低,谷地、盆地气温则相对高,等温线就产生了弯曲。

大气对流层中,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是由赤道向两极递减,遇山地,等温线则向低纬凸出,说明比同纬度地势低的地方气温低,遇谷地、盆地,等温线则向高纬凸出,说明比同纬度地势高的地方气温高。

如北纬30°上的等温线无论冬夏季节,等温线遇青藏高原则向南凸出;遇四川盆地,等温线则向北凸出。

等温线分布规律基本与等高线平行,其走向和山脉、谷地走向基本一致。

如2003年全国高考文综39小题,10℃等温线遇到太行山脉向南凸出,其走向与太行山脉走向一致,其原因是受地形影响。

二、不同热力性质下等温线的弯曲规律及成因夏季,同纬度的陆地与海洋热容量不同,热容量小的陆地增温快,等温线向高纬凸出;热容量大的海洋增温慢,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冬季,两者等温线的凸向则相反。

据此,我们可得出全球等温线的弯曲规律:一月全球陆地等温线向南凸出,海洋等温线向北凸出;七月全球陆地等温线向北凸出,海洋等温线向南凸出。

北半球陆地多,等温线弯曲度大,其主要是受到海陆分布和地形因素的影响;南半球大面积为海洋,性质比较均一,等温线比较平直,基本与纬线平行,其主要是受纬度的影响。

沿海地区,由于陆地、海洋热容量不同,同纬度气温的变化特点则为:冬季,同纬度陆地气温低于海洋;夏季,海洋气温低于同纬度陆地。

等温线走向基本与海岸线平行。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等温线的特征判断及影响因素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等温线的特征判断及影响因素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等温线的特征判断及其影响因素一、知识讲解等温线的特征判断及其影响因素(1)判断等温线的数值特征及其影响因素①数值大小一般与纬度位置、地势高低、寒暖流等因素有关。

②根据数值大小求气温差。

③根据气温数值变化判断气温空间分布规律。

(2)判断等温线的弯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①等温线弯曲的判读规律:主要看等温线弯曲的方向,若向数值大的方向弯曲,其中间区域数值低;反之,数值高。

即“凸高值低,凸低值高”。

②等温线的弯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a.海陆与季节:冬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夏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

也可以概括为:一(月)陆(向)南(弯曲),七(月)陆(向)北(弯曲)。

b.地形:等温线穿过山脉或高地时,等温线凸向气温高的地区;等温线穿过河谷或低地时,等温线凸向气温低的地区。

c.洋流:洋流流向和等温线的凸出方向相同,等温线由高值向低值方向(向高纬)凸出的为暖流,等温线由低值向高值方向(向低纬)凸出的为寒流。

(3)判断等温线的闭合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等温线的闭合区域一般反映的是高温中心或低温中心,其判读规律是“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如下图:甲地气温大于20℃,乙地气温小于18℃。

地形是造成等温线闭合的主要因素,另外人类活动也会使等温线闭合(如城市热岛效应)。

(4)判断等温线的走向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等温线走向影响因素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太阳辐射或纬度因素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海陆分布或海洋影响程度不同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或与山脉走向平行地形、地势等温线闭合山峰(低温)、盆地(高温)、城市热岛效应(高温) (5)判断等温线的疏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等温线的疏密反映温差的大小,等温线密集,温差较大;等温线稀疏,温差较小。

①冬季等温线密集,夏季等温线稀疏。

因为冬季各地温差较夏季大。

②温带地区等温线密集,热带地区等温线稀疏。

因为温带地区的气温差异大于终年高温的热带地区。

气温影响因素的方法(等温线的判读)

气温影响因素的方法(等温线的判读)

在水平等温线图上判读气温影响因素的方法:
第一,纬度位置影响气温分布的基本格局,如果等温线明显东西走向,基本可以判断影响因素为纬度位置。

根据气温的递变规律可以判断南北半球。

第二,海陆位置。

如果大范围海陆等温线明显向相反方向弯曲,可以考虑是海陆位置即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

如果是海陆位置引起的气温差异,可以进一步分析季节和月份。

1月份,北半球为冬季,陆地气温低,等温线往南突出(即气温偏低,向气温高的方向突出);此时南半球为夏季,陆地气温高,等温线也往南突出(即气温偏高,等温线向气温偏低的方向突出)。

由此可以推出,1月份全球陆地等温线都往南突出,简单记忆“1陆南”,以此类推“1海北”、“7陆北”、“7海南”。

根据海陆等温线的弯曲可以判断季节和月份,也可以根据季节和月份判断海
陆分布。

下图澳大利亚等温线很明显和海岸线平行,所以影响因素为海陆位置。

同时,陆地等温线往南突出,气温高于海洋,为夏季,即1月份。

第三,地形,即地势起伏。

如果是陆地上等温线明显弯曲,主要考虑地势起伏的影响,先根据等温线弯曲判断气温偏低还是偏高,再结合地形分布确定地形类型。

气温偏低的为山地,气温偏高的为山谷。

第四,洋流。

如果位于沿海地区,等温线明显弯曲,结合洋流的分布规律,确定寒流暖流,可以进一步明确是否为洋流的影响。

注意洋流流向和等温线的弯曲方向是一致的,下图甲为北半球暖流,乙为南半球寒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等温线图的影响因素
等温线图是用若干条等温线来表示一个地区气温分布状况的地图。

它能将不同地区气温差异、形成原因及内在规律等以图像形式表达出来,能较好地体现“以能力测试为主”的高考指导思想。

分析近几年考题可以看出,关于等温线图知识点的考查,出题角度更加巧妙,综合性和能力要求不断提高。

出题形式尽管多样,但核心考点不变。

牢固把握等温线图的影响因素原理是解决该类问题的关键。

下面分析如下:
一、纬度因素
纬度位置决定了获得太阳辐射的多少,同纬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相同,纬度越低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多。

受此影响,在南北半球,无论7月或1月,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因此可根据等温线图中等温线的南北递变情况,可判定图示区域所在的南北半球。

等温线数值由南向北递减为北半球,反之为南半球。

即“北增为南、南增为北”。

二、海陆因素
陆地受热快,散热也快;海洋受热慢,散热也慢。

受其影响,夏季,陆地气温高于同纬度海洋气温;冬季,陆地气温低于同纬海洋。

因此,等温线在海岸地带发生着季节性的弯曲变化,变化情况如图1、图2所示(图中虚线为等温线,T1、T2位于北半球,T1>T2;T3、T4位于南半球,T3>T4)。

提示:7月,阳光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为夏季,同纬地区陆地气温高于海洋,陆地等温线向北凸向高纬(低温区);此季节南半球为冬季,同纬度陆温低于海温,陆地等温线向北凸向低纬(高温区)。

由图看出,7月份,无论南、北半球,陆地等温线在海岸带附近均向北凸出,可简记为“点北陆北”(即阳光直射点在北半球时,全球陆地等温线向北凸出)。

1月,阳光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冬南夏,全球陆地等温线则在海岸带附近向南凸出(北半球凸向低纬高温区,南半球凸向高纬低温区),可简记为“点南陆南”。

无论7月或1月,海洋等温线弯曲方向与陆地相反。

记住了这八字口诀,就可快速解答关于由等温线弯曲状况判读海陆分布或季节的问题。

例:下图为位于同一个半球的某大尺度区域等温线分布图。

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⑴若a>b,阴影部分为陆地,则图中所示为()。

A. 北半球冬季等温线分布;
B. 南半球夏季等温线分布;
C. 南半球7月等温线分布;
D. 南半球1月等温线分布。

⑵若a>b,阴影部分为海洋,则此时()。

A. 北印度洋洋流顺时针流动;
B. 开普敦正值多雨季节;
C. 巴西高原上一片葱绿;
D. 塔里木河正值汛期。

⑶若此时为1月份,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阴影为海洋,非阴影为陆地;
B. 阴影为陆地,非阴影为海洋;
C.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D. 图示区域位于南半球。

解析:⑴若a>b,说明等温线温值向北渐高,图示区域应在南半球;图示陆地(阴影区)等温线向北凸出,说明阳光直射点落在北半球(“点北陆北”),为7月,则北(半球)夏南(半球)冬,故C项正确。

⑵若a>b,同理,图示区域仍位于南半球,但陆地(非阴影区)等温线向南凸出,据“点南陆南”可知阳光直射南半球,北冬南夏。

A、B、D项为北夏南冬现象,不合题干;巴西高原(位于南半球)为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多雨草茂,故C项正确。

⑶1月份,阳光直射南半球,据“点南陆南”可知全球陆地等温线应向南凸出,故A项正确。

若a >b,图示区域在南半球;若a<b,图示区域则在北半球。

本题a、b大小不明,无法判定图示区位于哪个半球。

分析该题组时务必注意:南、北两半球,月份是统一的,但季节正好相反。

答案:⑴C;⑵C;⑶A
三、地形因素
在陆地上,等温线弯曲状况深受地势、地形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1.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在非闭合等温线图上,地势高处等温线的度数要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低,地势低处等温线的度数要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高。

2.地势较陡地带,气温垂直差异大,等温线密集;平缓宽阔地带,气温垂直差异小,等温线稀疏。

3.山丘或山峰区气温比周围较低,等
温线表现为一组内小外大的闭合曲线,越向中心处,等温线的数值越小。

盆地或洼地气温比周围较高,等温线表现为一组内大外小的闭合曲线,越向中心处,等温线的数值越大。

山地的闭合等温线疏,表示山坡缓;山地的等温线密,表示山坡陡。

4.山脊地带地势相对两侧较高,气温较低,等温线凸向高温值方向(海拔较低处)。

山谷或河流(谷)沿线地势相对两侧较低,气温较高,等温线凸向低温值方向(海拔较高处)。

5.绵延较长的山脉明显影响着等温线的伸展状况。

在山脉沿线两侧,等温线表现为连续数条等温线大体沿等高线平行延伸。

在南北走向的山脉带(如安第斯山脉)地区,由于山地海拔高,气温低于同纬两侧较低地带,故等温线表现为连续数条等温线凸向低纬高温地带,弯曲部分的连线为山脉走向。

东西走向的山脉带(如秦岭),等温线大体也呈东西延伸,海拔较高处等温线呈扁平闭合曲线状。

例(2006全国文综Ⅱ):下图为我国某地区1月、7月等温线图。

读图完成下列三题:
⑴造成甲、乙两地1月等温线闭合且数值低于周边的主要因素是()。

A. 纬度位置;
B. 地形;
C. 人为因素;
D. 距海远近。

⑵影响7月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 纬度位置、地形;
B.地形、海陆差异;
C. 人为因素、海陆差异;
D. 纬度位置、人为因素。

⑶下列四组地方,气温年较差相对较大的是()。

A. 甲地、黄河口附近;
B. 石家庄附近、黄海沿岸;
C. 丙地、乙地;
D. 甲地、丁地。

解析:图示区域为太行山以东到渤海海域、山东半岛及鲁中山地以北的黄河下游平原地区。

甲、乙两地分别位于山东丘陵、泰山附近,等温线受山地地形气温低的影响呈中间低四周高的闭合状态。

7月份,该地等温线分布有两大特点:一是东部沿海等温线基本与海岸线平行,二是西部石家庄以西的太行山区,等温线基本与山脉走向平行,显然等温线的分布与地形和海陆差异有关。

越向内陆,大陆性越强,气温年较差越大;故选项地点中,较居内陆的石家庄附近与深入黄海的沿岸地带的气温年较差相差最大。

答案:⑴B;⑵B;⑶B
四、洋流因素
洋流对沿海气候的影响比较明显,暖流由低纬流向高纬,增温增湿;寒流则由高纬流向低纬,降温减湿。

因此,暖流经过的海区等温线向高纬(低值等温线)凸出,寒流经过的海区等温线向低纬(高值等温线)凸出,并且寒、暖流的流向与等温线的凸向大体一致。

例:下图为某区域七月平均等温线图,图中10℃等温线弯曲的原因是()。

A. 受到洋流的影响;
B.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C. 纬度的差异;
D. 地形和地势的影响。

解析:图示为白令海峡附近区域,10℃等温线在俄罗斯东部沿海海域明显凸向低纬高温地区,并向南凸出较远距离,说明该海域气温明显低于同纬陆地,深刻受到了寒流的影响。

联系世界洋流的分布,可知千岛寒流向南流经该海域,显然起到了明显的降温作用。

学生易错选B。

受海陆热力差异影响,夏季海洋气温低于同纬陆地,但其在沿海对等温线的弯曲影响弱于寒流。

答案:A
五、气流运动
寒潮、干热风等冷暖气流对年均温或月均温等温线的水平分布影响较小,但明显影响着日均温等温线的空间分布状况。

在日均温等温线图中,冷气流流经区,气温较低,等温线凸向高值等温线;热气流流经区,气温较高,等温线凸向低值等温线。

气流流向(风向)与等温线凸向一致。

在冷暖气团相遇的锋面地带,气温变化大,等温线密集;被冷气团或暖气团单一气团控制的地区,气温相对稳定,等温线相对稀疏。

六、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如三北防护林的建设、三峡库区的建成等)对下垫面性质的改变也影响着局部气温的变化,进而影响着局部小区域等温线的分布状况。

在这些局部地区,等温线大都呈闭合曲线,为局部较冷或较暖中心。

比如,水库区夏季气温比周围偏低,冬季则偏高;大城市地区“热岛效应”明显,气温比周围郊区偏高等等。

综上可知,等温线的影响因素是快速解开各类等温线问题的一把把钥匙。

学生在熟练掌握上述知识的基础上,再联系具体区域的自然或人文地理特征,等温线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