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文化常识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清单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清单以下是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的知识清单:1. 文化的概念和作用- 文化的概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 文化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相互影响: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
- 相互交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3. 文化对人的影响- 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 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 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 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 尊重文化多样性: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 文化传播的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 现代文化传播手段:大众传媒。
5.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影响: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运动,教育。
6. 文化创新- 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
- 作用: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新)高中语文人教必修三古代文化常识梳理详解汇总【文言文篇】

(新)高中语文人教必修三古代文化常识梳理详解汇总【文言文篇】一、《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这个经常考!!【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
黄河流经山西省境内,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课文原句“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意思是:黄河以北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
【庠xiáng序】都是学校。
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这个经常考!!【孝悌tì】孝:指孝顺父母;悌:指敬爱兄长。
千万不要搞反,这个经常考!!【六畜】指马、牛、羊、猪、狗、鸡等六种家畜,又称“六牲”;“六畜”也泛指各种家畜。
二、《劝学》【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驽马十驾】驽马,劣马。
十驾,马拉车十天所走的路程。
【舆】本指车厢,后泛指车子。
【引申——乘舆】古代特指天子和诸侯所乘坐的车子,可借指皇帝。
三、《师说》【说】“说”是一种议论文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
它的说理方式是以解释为主。
它的任务是阐述、说明某一事物、某一问题的道理。
《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句读】中国古代文章中没有标点符号,诵读时称文句中停顿的地方,语气已经完的叫“句”,没有完的叫“读”,由读者用圈(句号)和点(逗号)来标记,如果不懂句读,往往会因误读而曲解原意,闹笑话。
【乐师】古代以演奏乐器为职业的人。
【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寿、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童子】童子:指未成年人,通常指男性,旧时把十四岁以下的男性称作童子。
【郯子】春秋时郯国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的名称。
【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向他学过弹琴。
【苌弘】周敬王时的大夫,孔子向他请教过音乐的事。
【老聃】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孔子曾问道于老子。
【六艺】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
必修三文化常识

必修三文化常识1、“蜀道难”,古乐府旧题。
2、锦城,锦官成,成都的别称。
3、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4、左迁,贬官,降职。
5、司马,州、刺使的副职。
6、京都生,指唐代京城长安流行的乐曲声调。
7、善才,当时对琵琶师的通称。
8、出官,京官外调。
9、秋娘,唐代歌伎常用的名字。
10、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在长安附近。
11、大弦小弦,指琵琶的四根弦中的最粗的和最细的。
12、教坊,唐代官办管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不是私办。
13、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14、虎旅,指唐玄宗的禁卫军。
15、宵柝,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
16、鸡人,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用人报晓。
17、六军,周制,天朝有六军,12500人为一军,后泛指军队。
18、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48年。
19、莫愁,南朝乐府歌辞《河中之水歌》中的主人公。
20、寡人,不是孤人,是寡德之人,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指。
21、五亩,先秦时五亩约合现在的一亩二分多。
22、孝,专指对父母之敬;悌,专指对兄弟之敬。
23、十驾,不是十匹马拉车,而是马拉车10天所走的路程。
24、跬步,古代指跨出脚叫“跬”,跨两步为“步”。
黔首,百姓的称呼,黔,黑色。
25、氓隶,氓,是民;隶,是奴隶。
26、七庙,天子的庙宇。
27、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28、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29、《六艺经传》,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乐》已失传;传,是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30、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代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
31、六幺:唐代有名的乐曲。
32、缠头:古代送给各级舞女的锦帛叫“缠头”。
33、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
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文化】高中文化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文化】高中文化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本文将对高中文化必修三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涵盖以下内容:
1. 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 文化是指一定时期、一定地区的人类社会在物质和精神层面
上创造的一切社会实践和思维方式的总和。
- 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可塑性的特点,它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地域
的差异而不断演变和发展。
2. 文化的分类
- 文化可以根据不同的维度进行分类,如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宗教文化、科学文化、艺术文化等。
- 不同的文化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达方式,反映了各个群体
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3.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 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的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的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保护和传承人类共同的文化记忆和历史的重要举措。
- 在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需要采取合适的措施,如修复文物、传统技艺的传承和推广等。
以上是高中文化必修三的知识点总结。
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对于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加强文化交流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必修三古代文化常识

篇目:《蜀道难》、《杜甫诗三首》、《琵琶行》、《李商隐诗两首》《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一、文学常识1、《蜀道难》—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盛唐诗坛的代表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杜甫称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被称为“诗仙”。
他善于运用神话传说,进行驰骋的想像,大胆的夸张,生动的比喻,出神入化,挥洒自如。
作品:《行路难》2、《杜甫诗三首》杜甫,字子美。
其诗现实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作品:《三吏》《三别》3、《琵琶行》—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他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诗格风格,平易通俗作品:《长恨歌》《秦中吟》《卖炭翁》《白氏长庆集》4、《李商隐诗两首》—李商隐李商隐,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
诗作深婉绵密,典丽精工,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作品《锦瑟》《无题》5、《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当时着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伟大的儒家大师,被称为“亚圣”着作:《孟子》,沿袭了《论语》的体裁,论证长篇大论,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
善于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6、《劝学》—荀子荀子,名况,他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提出人定胜天思想。
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同时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他的文章善于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彻,多用排比,气势雄浑,质朴而凝练。
他的《赋篇》,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制体制7、《过秦论》—贾谊贾谊,西汉人,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贾生。
其文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着作:《论积贮疏》《陈政事疏》8、《师说》—韩愈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韩文公”,唐代伟大的散文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创始者,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品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寓言质朴,气势雄壮着作:《马说》《柳子厚墓志铭》二、古代文化常识子规——《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
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三的知识点主要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以及一些文学理论的基础知识。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1.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必修三中会学习一些文言文的篇章,如《岳阳楼记》、《滕王阁序》等,重点在于理解文言文的句式结构、词汇用法和文化背景。
2. 古诗词鉴赏: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必修三中会接触到唐诗、宋词等不同时期的诗歌作品,学习如何鉴赏诗歌的意境、韵律和修辞手法。
3. 现代文学作品阅读:现代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的文学作品,必修三会包括一些现代诗歌、散文、小说等,如鲁迅的《狂人日记》、巴金的《家》等,学习现代文学的特点和思想内容。
4. 文学理论基础:文学理论是对文学作品的系统性研究,必修三中可能会介绍一些基本的文学理论概念,如文学的类型、功能、创作手法等。
5. 写作技巧:高中语文必修三会教授一些写作技巧,如叙事、描写、议论等,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6. 文学史知识: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包括不同时期的文学流派和重要作家作品。
7. 文化常识:学习与文学作品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如古代礼仪、风俗习惯等。
8.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阅读练习,提高对文学作品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9. 批判性思维: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批判性思维,能够独立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
10. 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文言文和现代文学,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这些知识点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语文学科上的深入学习,也是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全册知识点

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文化的作用)第一课文化与社会(文化对社会的作用)1课1框体会文化 P41.文化的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的特点: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②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殊是通过参加文化活动、接受文化学问教化而逐步培育出来的。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和物质载体。
3.文化的形式:①文化具有特别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化、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②人们进行文化的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4.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气,能够在人们相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能转化为物质力气,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1课2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P9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相互影响:①经济、政治确定文化。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确定的文化由确定的经济、政治所确定。
②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
确定的文化反作用于确定的经济、政治,赐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文化有时会超前于经济政治的发展,文化有时会滞后于经济政治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相互交融: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化事业、培育各种高素养人才、提高劳动者素养越来越重要;③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化常识整理

必修三文化常识整理整理人:葛颜飞庠序:庠、序,都是学校。
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
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监(jiàn)生。
国子监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教学人员为教授、博士、直进、助教等。
孝廉:汉代选举官吏的两种科目。
孝,孝悌之人。
廉,清廉之士。
后合称“孝廉”。
历代因之。
也指被推荐的士人。
黎民:即“众民”“百姓”之意。
也称“蒸黎”“黎元”等。
黔首:战国时秦国及后来秦王朝对平民的贱称。
黔,黑色。
黔首,犹如黑头。
据说秦尚黑色,当时平民皆用黑布包头,故名。
布衣:即平民。
古代平民穿麻布葛衣,故“布衣”成了平民的代称。
氓隶:被奴役的平民。
君子:特指有学问的人。
巫医:以祈祷鬼神为人治病的人。
古代巫和医不分。
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乐师: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神明:①天地间神的总称。
②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③人的精神。
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
六艺:①指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乐》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
②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
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
山东: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
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为一个地域性的泛称。
有时“山东”也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
八荒:原指八方最边远的地方,后泛指周围、各地。
中原:中原最基本的意义是指黄河中下游一带地区,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这一地区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古代被华夏民族视为天下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文化常识整理敕造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专指皇帝诏书。
又如:敕书(皇帝行文给臣僚的文书);敕命(皇帝颁赐爵位或物品的诏命);敕符(书有皇帝命令的凭证)。
不足之症:是中医的病症名,即民间常说的先天不足,泛指各种虚证。
脾胃虚弱叫中气不足,气血虚弱叫正气不足。
美人觚:有两种说法。
觚是古代的一种饮酒器。
一种是因为印有美人图案,所以称之为美人觚。
另一种是因为其器型,因其中部收紧变细,类似于美人的细腰,因此称之为美人觚。
总角: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
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后借指童年时期。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指九岁以下的孩子,代指幼年。
寄名锁:迷信习俗。
怕小孩夭亡,在神或僧﹑道前寄名为弟子,再用锁形饰物挂在项间,表示借神的命令锁住,称为"寄名锁"。
监生,是国子监学生的简称。
国子监是明清两代的最高学府,照规定必须贡生或荫生才有资格入监读书,所谓荫生即依靠父祖的官位而取得入监的官僚子弟,此种荫生亦称荫监。
监生也可以用钱捐到的,这种监生,通称例监,亦称捐监。
拓本,凡摹拓金石、碑碣、印章之本,皆称为“拓本”,即用纸紧覆在碑碣或金石等器物的文字或花纹上,用墨或其他颜色打出其文字、图形来的印刷品。
按用墨分,可分为墨拓本、朱拓本(用银朱等红颜料从碑刻上拓印下的文字或图形)按拓法分,可分乌金拓、蝉翼拓。
拓本实物最早见于唐代。
送灶,是传统节日民俗和民间宗教活动之一。
传说腊月二十三日(俗称小年)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
中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
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
理学又名为道学,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是宋代周敦颐、程颐、程颢、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理学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论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至南宋末期被采纳为官方哲学。
《四书衬》,清代骆培解说“四书”的一部书。
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怨府,出处为《左传·昭公十二年》,意思为大家怨恨所集中的对象。
(《史记·赵世家》中有“毋为怨府,毋为祸梯”。
)中人,在两方之间调解、做见证或介绍买卖的人,和掮客(掮客是指替人介绍买卖,从中赚取佣金的人)相似。
八十千,即八十吊钱。
旧时称钱一千文为一贯、一吊或一串。
桌帏亦称“桌围”,办婚丧事或祭祀时,悬挂在桌子前面用来遮挡的东西,多以布或绸缎做成。
庙祝,古时寺庙中管香火祭祀的人。
鹰洋,指墨西哥银元,币面铸有鹰的图案(墨西哥国徽)又叫做“墨银”或“鹰洋”,后讹为“英洋”。
鸦片战争后大量流入我国,曾与我国自铸的银元同在市场上流通。
牲,古代特指供宴飨祭祀用的牛、羊、猪三牲,后来也泛指祭祀用的肉类。
(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诸侯、卿大夫祭祀宗庙时用羊、猪各一,称“少牢”)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是我国本土天文学创作。
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东方青龙七宿:角、亢、氐(dī)、房、心、尾、箕(jī)北方玄武七宿:斗(dǒu)、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lóu)、胃、昴(mǎo)、毕、觜(zī)、参(shē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蜀道难》中“参”和“井”皆为星宿名。
春秋战国时(将黄道带分为十二次,各有定名,每次以二三个星宿为星官,分别配属于诸侯国)人们按天上星辰的位置,把地面划分为十二个区域,叫分野。
秦是井宿的分野,蜀是参宿的分野;由秦入蜀,故称“扪参历井”。
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
犹言下迁。
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司马,殷商时代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
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后亦加于骠骑将军,后汉单独设置,皆开府。
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琵琶行》中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是江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已有职无权。
善才,唐代琵琶师之称。
唐元和中,曹保有子善才,精通琵琶,因以"善才"称琵琶师,后可以引用为擅长“诗”“书”“棋”“琴”“画”等文学、艺术某一项或多项的人,亦作“善财”。
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唐高祖置内教坊于禁中,掌教习音乐,属太常寺。
武则天时改为“云韶府”。
玄宗开元二年,又置内教坊于蓬莱宫侧,京都置左右教坊,掌俳优杂技,教习俗乐,以宦官为教坊使,后遂不再属太常寺。
此后凡祭祀朝会用太常雅乐,岁时宴享则用教坊俗乐。
宋、金、元各代亦置教坊,明置教坊司,隶属礼部,清废。
(太常寺是封建社会中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秦时称奉常,属于五寺之一。
五寺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青衫,黑色单衣,古时学子所穿之服,可借指学子、书生;唐制,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因以泛指官职卑微或借指微贱者的服色。
五陵,五陵原,是以西汉王朝在这里设立的五个陵邑而得名的,刘邦将关东地区的二千石大官、高訾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大量迁徙关中,伺奉长陵,并在陵园附近修建长陵县邑,供迁徙者居住。
以后,汉惠帝刘盈在修建安陵,汉景帝在修建阳陵,汉武帝在修建茂陵,汉昭帝在修建平陵之时,也都竞相效尤,相继在陵园附近修造安陵邑、阳陵邑、茂陵邑和平陵邑。
虎旅,虎贲氏与旅贲氏的并称。
两者均掌王之警卫。
后因以“虎旅”为卫士之称。
在《马嵬·其二》中指跟随唐玄宗赴蜀的禁卫军。
宵柝,指巡夜的梆声。
宵:夜;柝:古代打更用的梆子。
鸡人,周官名,掌供办鸡牲。
凡举行大典,则报时以警夜。
后指宫廷中专管更漏之人。
筹,更筹,古代夜间报更用的计时竹签,可借指时间。
六军,天子所统领的军队,泛指禁军。
周制,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
晋世称领军、护军、左右二卫、骁骑、游击为“六军”。
七夕,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又名乞巧节、七巧节、双七、香日、星期、兰夜、女儿节或七姐诞等。
七夕节的乞巧习俗,始于汉代,七夕节的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礼拜七姐、陈列花果与女红(g ōng)等诸多习俗影响至很多汉字文化圈国家。
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纪,四纪即为四十八年。
《孟子》,《四书》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是记载战国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全书共7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孝悌,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简言之:孝敬父母、友爱兄弟。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即半步)为“跬”,跨两脚(即两足各跨一次)为“步”。
可引申为举步、迈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雍州,是中国汉族文化传说中的九州之一(九州顺序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
连横是秦国采取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也写作“连衡”。
合纵,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四海、八荒、六合、宇内、九州,都是天下的意思。
敲扑,古代鞭打犯人的刑具,短曰敲(木杖),长曰扑,亦指敲打鞭笞。
百越,百越之称谓源于古代中原人对南方沿海一带(如桂、粤、闽、浙等地)古越部族的泛称。
百越有很多分支,包括吴越、扬越、东瓯、闽越、南越、西瓯、骆越等等众多越族支系,统称“百越”,也有"百粤"、“诸越”等称谓。
黔首(qián shǒu)是中国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呼,秦始皇时期开始使用。
古代百姓的别称还有氓、布衣、白丁、庶民、草民、匹夫、黎庶、黎民、刁民等。
七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
《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后泛指帝王的宗庙。
万乘,①指一万辆兵车。
②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帝王:万乘之尊。
③战国时,诸侯国小的称“千乘”,大的称“万乘”。
行伍,古代军队编制。
五人为伍,十人为什,二十五人(即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或什伍泛指军队。
巫医,专门从事于用咒语、符咒、卜占、草药和魔法以治病、驱邪除祟等的人。
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