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上册 全等三角形讲义 (新版)苏科版
苏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苏科版)

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三角形全等一、全等三角形的定义1、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2、理解:(1)全等三角形形状与大小完全相等,与位置无关;(2)一个三角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得到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仍然全等;(3)三角形全等不因位置发生变化而改变。
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理解:(1)长边对长边,短边对短边;最大角对最大角,最小角对最小角;(2)对应角的对边为对应边,对应边对的角为对应角。
2、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对应中线、角平分线、高线分别相等。
三、全等三角形的判定1、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角边角公理(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推论(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斜边、直角边公理(H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四、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基本思路1、已知两边:(1)找第三边(SSS);(2)找夹角(SAS);(3)找是否有直角(HL)。
2、已知一边一角:(1)找一角(AAS或ASA);(2)找夹边(SAS)。
3、已知两角:(1)找夹边(ASA);(2)找其它边(AAS)。
第二章轴对称一、轴对称图形相对一个图形的对称而言;轴对称是关于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而言。
二、轴对称的性质1、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三、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2、判定定理:到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3、拓展: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四、角的角平分线1、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2《全等三角形》中常见辅助线

全等三角形⑴----常见辅助线一.已知中点D1.线段倍长(或作平行线)A模型:如图,已知OA=OC,再倍长DO,使OB=OD,则△AOB≌△COD(SAS) C⑴.如图,在△ABC中,D是BC边的中点. BB A①.求证:AB+AC>2AD;②.若AB=5,AC=7,AD的取值范围为.CD1⑵如图,CE是△ACD中线,点B在AD的延长线上,BD=AC,∠ACD=∠ADC,求证:CE= BC.2CA BDEE⑶.如图,AB=AE,AB⊥AE,AD=AC,AD⊥AC,点M为BC的中点,求证:DE=2AM.DAB CME⑷.如图,四边形BEFC中,D为BC中点,∠EDF=90 ,求证:BE+FC>EF.FB CD2.作垂线(知中点作垂线;证中点作垂线)C模型:如图,OA=OB,BC⊥CD,AD⊥CD,则△AOD ≌△BOC(AAS) A⑴.如图,△ABC 中,D 为 BC 的中点.BO①在图中作出 CM⊥AD,BN⊥AD,垂足分别为点 M,N; D②⑵求证:DM=DN; ③若 AD=3,求 AM+AN 的值.A DBC⑵.如图,CD 为△ABC 的角平分线,E,F 分别在 CD,BD 上,且 DA=DF,EF=AC.求证:EF ∥BC.C EBADFE⑶.如图,BC⊥CE,BC=CE,AC⊥CD,AC=CD,DE 交 AC 的延长线于点 M,M 是 DE 的中点. ①求证:AB⊥AC;②若 AB=8,求 CM 的长.BAC MD⑷.如图,已知 A(-2,1),C(0,2),且 C 为线段 AB 的中点,求点 B 的坐标.y BCAxO3.证中点【方法技巧】证线段的中点,常过线段的端点构造一组平行线,或过线段的两端点向过中点的线段作垂线,根据AAS或ASA构造全等三角形,证题关键往往是证明一组对应边相等.【作平行证中点】⑴.如图,在△ABC中,∠ABC=∠ACB,D,E分别是AC和AC的延长线上的点,连接BD,BE,若AB=CE,∠DBC=∠EBC.求证:D是AC的中点.ADCBE⑵.如图,AB⊥AE,AB=AE,AC⊥AD,AC=AD,AH⊥DE于点H,延长AH交BC于点M.求证:M是BC的中点.ADHCB ME【作垂线证中点】⑶.如图,AB⊥AC,AB=AC,D是AB上一点,CE⊥CD,CE=CD,连接BE交AC于点F,求证:F是BE的中点.EAFDB C⑷如图,A,B,C三点共线,D,C,E三点共线,∠A=∠DBC,EF⊥AC于点F,AE=BD.①求证:C是DE的中点;②求证:AB=2CF. ABFD E二、线段的和差处理1.等线段代换法C⑴如图,CD为△ABC的中线,M,N分别为直线CD上的点,且BM∥AN.①求证:AN=BM;②求证:CM+CN=2CDMA BDN⑵如图,△ABC中,∠BAC=90︒,AB=AC,AN是过点A的一条直线,且BM⊥AN于点M,CN⊥AN于点N.①求证:AM=CN;②求证:MN=BM-CN.AMCBN⑶如图,在△ABC中,AD⊥BC于D,且AD平分∠BAC,CE⊥AB于点E,交AD于点F.①求证:BD=CD; A②若AF=BC,求证:AC-CE=EF.E FB CD⑷.如图,△ABC中,AC=BC,∠ACB=90︒,D为BC延长线上一点,BF⊥AD于点F,交AC于点E. A①求证:BE=AD;②过C点作CM∥AB交AD于点M,连接EM,求证:BE=AM+EM. FEMB DC2.截长补短法(直接和间接)如图,△ABC 中,∠CAB=∠CBA=45 ,CA=CB,点 E 为 BC 的中点,CN ⊥AE 交 AB 于点 N. ①求证:∠1=∠2;②求证:AE=CN+EN. (用多种方法) 方法 1:直接截长BN E12CA方法 2:间接载长BN E12CA方法 3:直接补短BN E12C AAB方法 4:间接补短N E12C三、角平分线模型 A1.作垂线1 P模型:如图,∠1=∠2,PA⊥OA,PB⊥OB,则PA=PB. 2O B⑴如图,△ABC中,CD是角平分线,AC=3,BC=5,求S△ACD∶S△BCD的值.CBA D⑵.如图,四边形ABCD中,AC平分∠BAD,CE⊥AB于点E,且∠B+∠D=180︒,求证:AE=AD+BE.CDBA E⑶.如图,△ABC中,AC>AB,F为BC的中点,FD⊥BC,交∠BAC的平分线于点D,DE⊥AC于点E.A C-A B①求证:BD=CD;②求证:AB+AC=2AE;③直接写出的值C EA是.EFB CD⑷如图,△ABC中,AB=AC,D为△ABC外一点,且∠1=∠2,AB⊥BD于点M.①求证:AD平分△BDC的B D-CD A外角;②求的值.D M B 1M2C D2.截长补短 A模型:如图,若∠AOP=∠BOP,OA=OB,则△OAP≌△OBP P ⑴.如图,四边形ABCD中,AC平分∠DAB,∠B+∠D=180 ,求证:CD=CB. O BCD12B B⑵.△ABC中,AB>AC,AD平分∠BAC,AE=AC,连DE.①求证:∠C>∠B;②若AB-AC=2,BC=3,求△BED的周长.AB CD⑶.如图,AD∥BC,E是CD上一点,且∠1=∠2,∠3=∠4,求证:AB=AD+BCCED12 43A B⑷.如图,BC>AB,AD=CD,∠1=∠2,探究∠BAD与∠C之间的数量关系.(多种方法)D DA A1 12 2B C CB3.角平分线+垂线:延长法 AC 模型:如图,若∠1=∠2,AC⊥OC,延长AC交OB于点B,则△OCA≌△OCB.⑴.如图,在△ABC中,AD平分∠BAC,CE⊥AD于点E,探究∠ACE,∠B,O B∠ECD之间的数量关系.AEB CD⑵.如图,在△ABC中,AB<BC,BP平分∠ABC,AP⊥BP于P点,连接PC,若△ABC的面积为4,求△BPC 的面积.APB C⑶.如图,在△AOB中,AO=OB,∠AOB=90 ,BD平分∠ABO交AO于点D,AE⊥BD交BD的延长线于点E,求证:BD=2AE.AEDBO⑷.如图,四边形ABCD中,AD∥BC,AE,BE分别平分∠DAB,∠CBA.①求证:AE⊥BE;②求证:DE=CE;③若AE=4,BE=6,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DAEBC四、半角与倍角模型⑴如图,已知 AB=AC,∠BAC=90°,∠MAN=45°,过点 C 作 NC⊥AC 交 AN 于点 N,过点 B 作 BM⊥AB 交 AM 于点 M ,连接 MN.①当∠MAN 在∠BAC 内部时,求证:BM+CN=MN.MBNCA②如图,在①的条件下,当 AM 和 AN 在 AB 同侧时,①的结论是否成立?请说明理由.NCMBA⑵如图,在△ABC 中,CA=CB,∠ACB=120°,E 为 AB 上一点,∠DCE=60°,∠DAE=120°,求证: DE-AD=BE.CABED⑶如图,在△ABC 中,CA=CB,∠ACB=120°,点 E 为 AB 上一点,∠DCE=∠DAE=60°,求证:AD+DE=BE.DCBAE1 ⑷.①如图 1,在四边形 ABCD 中,AB=AD,∠B+∠D=180°,E,F 分别是 BC,CD 上的点,且∠EAF= ∠2 DBAD,求证:EF=BE+DF;AFCBE②如图 2,在①条件下,若将△AEF 绕点 A 逆时针旋转,当点 E,F 分别 FD运动到 BC,CD 延长线上时,则 EF,BE,DF 之间的数量关系是.A。
苏科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1-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六课时斜边、直角边证全等(HL)课件

1.(2023四川甘孜州中考)如图,AB与CD相交于点O,AC∥BD, 只添加一个条件,能判定△AOC≌△BOD的是 ( B )
A.∠A=∠D B.AO=BO C.AC=BO D.AB=CD 解析 由AC∥BD可得∠A=∠B,∠C=∠D,可添加AO=BO,利 用AAS证明△AOC≌△BOD.故选B.
2.(2024江苏南京鼓楼期中)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 ∠D,要使△ABC≌△CDA,可添加下列选项中的 ( C )
A.AB=CD B.AD=BC C.AB∥CD D.∠B=∠CAB
解析 添加AB∥CD,得出∠BAC=∠DCA,利用AAS证明△ ABC≌△CDA,符合题意.故选C.
在Rt△ABF和Rt△CDE中,
AF BF
CE, DE,
∴Rt△ABF≌Rt△CDE(HL).故答案为AF=EC.
4.(教材变式·P28例8)如图,AC⊥BC,AD⊥BD,AD=BC,CE⊥ AB,DF⊥AB,垂足分别是E,F.求证:CE=DF.
证明 ∵AC⊥BC,AD⊥BD,∴∠ACB=∠BDA=90°.
AB BA,
在Rt△ABC和Rt△BAD中,
BC
AD,
∴Rt△ABC≌Rt△BAD(HL),∴S△ABC=S△BAD.
∵CE⊥AB于点E,DF⊥AB于点F1,∴ AB·1CE=
2
2
∴CE=DF.
AB·DF,
5.如图,已知AD,AF分别是两个钝角△ABC和△ABE的高,如 果AD=AF,AC=AE. 求证:BC=BE.
BD CE,
∴△BOD≌△COE(AAS),∴OB=OC,OD=OE.
在Rt△ADO和Rt△AEO中,
OA OD
OA, OE,
苏科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全等三角形》PPT课件

C
BC=EF,
CA=FD,
∴ △ABC ≌△ DEF(SSS).
E
F
1.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6)
二、自主探究
如果一个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那么这个三角 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做 三角形的稳定性.
1.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6)
三、知识应用
1.下列图形中,哪两个三角形全等?
分别以点C、 D为圆心,大 于为半12 径CD作的弧长, 两弧在 ∠AOB的内部 交于点M.
画射线OM 作射线OM
C
M
D
∴射线OM就是所求作的图形.
1.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7)
3.证 请对你的作法进行证明. 证明:在△MOC和△MOD中,
OC=OD,
4.用 用直尺和圆规完成以下作图:OM=OM,
四、尝试练习
1.已知:如图,AB=CD,AD=CB,
求证:∠B=∠D.
D
C 证明:连结AC,
在△ABC 和△CDA中,
A
B
AB=CD(已知),
BC=DA(已知),
AC=CA(公共边),
∴ △ABC≌△CDA(SSS),
∴∠B=∠D .
1.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6)
四、尝试练习
2.如图,AC、BD相交于点O,且AB=DC, AC=BD.求证:∠A=∠D.
1.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
探索活动:
(二)如图,△ABC与△DEF、 △MNP能完全重合
吗?
A
1.5
45
B
3
D
1.5 60
M
3
E C
F
3
N
45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3个考点八大题型)(原卷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册(苏科版)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3个考点八大题型)【题型01:全等图形的概念】【题型0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的判断】【题型0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长度】【题型04: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角度】【题型05: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判断结论】【题型06: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探究线段和角度之间的关系】【题型07: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动点问题】【题型08: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题】【题型01:全等图形的概念】1.下列各组图形中,是全等图形的是()A.B.C.D.2.下列各组图形中,属于全等图形的是()A.B.C.D.3.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称为全等图形B.全等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C.所有正方形都是全等图形D.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4.下列各选项中的两个图形属于全等图形的是()A.B.C.D.【题型0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的判断】5.(2022秋•荆州月考)如图,四边形ABCD≌四边形A′B′C′D′,若∠B=90°,∠C=60°,∠D′=105°,则∠A′= °.6.(2022春•南阳期末)如图,四边形ABCD≌四边形A'B′C'D',若∠A=110°,∠C=60°,∠D′=105°,则∠B= .7.如图,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A′B′C′D′全等,则∠A′= ,∠A= ,B′C′= ,AD= .8.如图,△ABC 中,点A(0,1),点C(4,3),如果要使△ABD 与△ABC 全等,那么符合条件的点 D 的坐标为 .【题型0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长度】9.如图,A,B,C三点共线,D,E,B三点共线,且△ABD≌△EBC,AB=5,BC=12,则DE长为()A.5B.6C.7D.810.如图,△ABC≌△DEF,点A与D,B与E分别是对应顶点,若测得∠A=∠D=90°,AB=3,DG=1,AG=2,则梯形CFDG的面积是( )A.5B.6C.7D.811.如图,点B、C、D在同一直线上,若△ABC≌△CDE,DE=3,BD=10,则AB等于()A.5B.6C.7D.812.如图,△ABC≌△DEC,B、C、D在同一直线上,且CE=6,AC=8,则BD长()A.12B.14C.16D.1813.如图,△ABC≌△DEF,BC=7,则EF的长为()A.7B.5C.3D.214.如图,△ABC≌△DEC,点E在AB上,AC与DE相交于点F,BC=6,BE=3.则△EBC的周长为()A.15B.16C.17D.1215.如图所示,△ABC≌△DEF,AD=8,AE=2,则AB的长是()A.10B.8C.6D.416.如图,已知△AEC≌△ADB,若AB=5,AD=3,则BE的长为()A.5B.4C.3D.2【题型04: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角度】17.已知下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则∠α等于()A.72°B.58°C.60°D.50°18.如图,△ABC≌△ADE,∠B=30°,∠E=115°,则∠BAC的度数是()A.35°B.30°C.45°D.25°19.如图,点D,E分别在线段AB,AC上,BE与CD相交于点N.若△ABE≌△ACD,且∠A=65°,∠C=25°,则∠AEB的度数为( )A.80°B.90°C.100°D.105°20.如图,△ABC≌△A′B′C,若∠B=25°,∠A=70°,∠A′CB=45°,则∠B′CB的度数为()A.25°B.30°C.35°D.40°21.如图,△ABC≌△BAD,点A和点B,点C和点D是对应点,若∠D=79°,∠CAB=41°,则∠DBC的度数为()A.19°B.20°C.41°D.60°22.如图,AB⊥CD,△ABC≌△ADE,∠C=53°,则∠D=()A.47°B.35°C.37°D.53°23.如下图,已知△ABC≌△DBE,点D恰好在AC的延长线上,∠DBE=20°,∠BDE=41°.则∠BCD的度数是()A.60°B.62°C.61°D.63°24.如图,△ABC≌△AED,点E在线段BC上,∠1=56°,则∠BAE的度数为()A.34°B.56°C.62°D.68°25.如图,△ABC≌△DBE,∠ABC=80∘,∠E=35∘,则∠D的度数为()A.80∘B.35∘C.65∘D.115∘【题型05: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判断结论】26.如图,△ABD≌△EBC,AB=12,BC=5,A、B、C三点共线,则下列结论中:①CD⊥AE;②AD⊥CE;③ED=8;④∠EAD=∠ECD;正确的有( )A.1个B.2个C.3个D.4个27.如图,△ABC≌△CDA,AB与CD,BC与DA是对应边,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BAC=∠DCA B.AB∥DCC.∠BCA=∠DCA D.BC∥DA28.如图,已知△ABC≌△AED,则下列边或角的关系正确的是()A.∠C=∠D B.∠CAB=∠AED C.AC=ED D.BC=AE29.如图,已知△OAB≌△OA1B1,AB与A1O交于点C,AB与A1B1交于点D,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A1B.AO=COC.OB=OB1D.∠AOC=∠A1DC30.如图所示,△ABD≌△CDB,下面四个结论中,不正确的是().A.△ABD和△CDB的面积相等B.△ABD和△CDB的周长相等C.∠ABD=∠CBD D.AD∥BC,且AD=CB31.如图,若△ABC≌△DCB,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A=∠D=90°B.S△ABC=S△DCBC.CD∥AB D.AC=DB【题型06: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探究线段和角度之间的关系】32.如图所示,已知AD⊥BC于点D,△ABD≌△CFD.(1)若BC=10,AD=7,求BD的长.(2)试判断AB和CF的关系,并说明理由33.已知:如图所示,AC平分∠BAD,CE⊥AB于点E,CF⊥AD交AD的延长线于点F,在AB 上有一点M,且CM=CD.(1)若AF=12,DF=4,求AM的长.(2)试说明∠CDA与∠CMA的关系.34.如图,DE⊥AB于E,DF⊥AC于F,若BD=CD,BE=CF.(1)求证:AD平分∠BAC;(2)直接写出AB,AC,AE之间的等量关系.35.△ABC在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点D,BE⊥MN 于点E.(1)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1的位置时,猜想线段DE、AD与BE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这个关系,并加以证明;(2)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求证:DE=AD―BE;(3)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试问DE、AD、BE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直接写出这个等量关系不必证明.36.阅读理解: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老师提出了如下问题:在△ABC中,AB=7,AC=3,求BC边上的中线AD的取值范围.(1)小明在组内经过合作交流,得到了如下的解决方法(如图1):①延长AD到Q使得DQ=AD;②再连接BQ,把AB、AC、2AD集中在△ABQ中;③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得4<AQ<10,则AD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感悟:解题时,条件中若出现“中点”“中线”等条件,可以考虑倍长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把分散的已知条件和所求证的结论集中到同一个三角形中.(2)请写出图1中AC与BQ的位置关系并证明;(3)思考:已知,如图2,AD是△ABC的中线,AB=AE,AC=AF,∠BAE=∠FAC=90°,试探究线段AD与EF的数量和位置关系,并加以证明.37.(1)如图1,△ABC为直角三角形,∠A=90°,若沿图中虚线剪去∠A,则∠1+∠2=__________;(2)如图2,在△ABC中,∠A=40°,剪去∠A后成为四边形,则∠1+∠2=__________;(3)如图2,根据(1)和(2)的求解过程,请归纳∠1+∠2与∠A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4)若没有剪去∠A,而是将∠A折成如图3的形状,试探究∠1+∠2与∠A的关系,并说明理由.【题型07: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动点问题】38.如图,在△ABC中,AB=AC=12厘米,BC=8厘米,点D为AB的中点.如果点P 在线段BC上以4厘米/秒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以a厘米/秒的速度由C点向A点运动.当△BPD与△CQP全等时,a的值为()A.3B.4C.4或6D.2或339.如图,∠A=∠B=90°,AB=60,E、F分别为线段AB和射线BD上的一点,若点E从点B出发向点A运动,同时点F从点B出发向点D运动,二者速度之比为3:7,运动到某时刻同时停止,在射线AC上取一点G,使△AEG与△BEF全等,则AG的长为()A.18B.70C.88或62D.18或7040.如图,在Rt△ABC中,AC=6,BC=8,AB=10.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折线A﹣C﹣B向终点B运动,同时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折线B﹣C﹣A向终点A运动,点P,Q都运动到各自的终点时停止.设运动时间为t(秒),直线l经过点C,且l∥AB,过点P,Q分别作直线l的垂线段,垂足为E,F.当△CPE与△CQF全等时,t的值不可能是( )A.2B.2.8C.3D.641.如图,AB=12m,CA⊥AB于A,DB⊥AB于B,且AC=4m,P点从B向A运动,每分钟走1m,Q点从B向D运动,每分钟走2m,当P、Q两点同时出发t分钟后△CAP全等于△PBQ,则此时t的值是()A.4B.6C.8D.1042.《姑苏繁华图》是清代苏州籍宫廷画家徐扬的作品,全长1241cm,如图,AB=12cm,∠A=∠B=60°,AC=BD=9cm,点P在线段AB上以2cm/s的速度由点A向点B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BD上以x(cm/s)的速度由点B向点D运动,它们运动的时间为t(s),当△ACP 与△BPQ全等时,x的值是()A.2B.1或1.5C.2或1.5D.2或343.如图,在Rt△ABC中,∠C=90°,点M,N分别在AC的垂线AX与线段AC上移动,MN=AB,AC=12cm,BC=6cm,若△ABC和以点M、N、A为顶点的三角形全等,则AN 的值为()A.12cm B.12cm或6cm C.11cm或7cm D.6cm【题型08: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题】44.如图,△ABD≌△CFD,且点B,D,C在一条直线上,点F在AD上,延长CF交AB于点E.(1)试说明:CE⊥AB.(2)若BD=3,AF=1,求BC的长.45.如图所示,△ABC≌△ADE,若∠BAD=100°,∠CAE=40°,求∠BAC的度数.46.如图,点D,A,E在同一条直线上,BD⊥DE于点D,CE⊥DE于点E,且△ABD≌△CAE,AD=2cm,BD=4cm.求:(1)DE的长;(2)∠BAC的度数.47.如图,A,E,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且△ABC≌△DAE.(1)求证:DE=CE+BC;(2)猜想:当△ADE满足什么条件时DE∥BC?并证明你的猜想.48.如图所示,已知AD⊥BC于点D,△ABD≌△CFD.(1)若BC=10,AD=7,求BD的长;(2)求证:CE⊥AB.49.如图,已知△ABF≌△CDE.(1)若∠B=45°,∠DCF=25°,求∠EFC的度数;(2)若BD=10,EF=5,求BF的长.。
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数学活动关于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课件)

B
O
D
C
谢谢
B
C
解答
B
5.如图(5)∠CAE=∠BAD,∠B=∠D,E
D
AC=AE,△ABC与△ADE全等吗?
解答
6为.“什三么月?三,放风筝”如图(6)是小东同C学自 A
己做的风筝,他根据AB=AD,BC=DC,不用度
量,就知道∠ABC=∠ADC。请用所学的知识
给予说明。
解答
4.如图(4)AE=CF,∠AFD=∠CEB,DF=BE, △AFD与△ CEB全等吗?为什么?
数学活动 关于三角形全等的 条件
知识点回顾
全等图形的定义: 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全等图形
全等三角形的定义: 能完全重合的三角形是 全等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ASA、AAS、SSS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ASA、AAS、SSS、HL
一、发掘“隐含条件”判全等
AD
1.如图(1),AB=CD,AC=BD,则
△ABC≌△DCB吗?说说理由
B 图(1) C
2.如图(2),点D在AB上,点E在AC上, B
D
CD与BE相交于点O,且AD=AE,AB=AC.若 O
A
∠B=20°,CD=5cm,则 ∠C= 20°,BE= 5.说cm说理由.
C
A
即∠BAC=∠DAE
又∵∠B=∠D
AC=AE 根据“AAS”,就可以得到
∴ △ABC≌ △ADE
6.“三月三,放风筝”如图(6)是小东同 学自己做的风筝,他根据AB=AD,BC=DC, 不用度量,就知道∠ABC=∠ADC。请用 所学的知识给予说明。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全等三角形》是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及判定方法。
教材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并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判定方法理解不透彻,容易与相似三角形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2.学会用SSS、SAS、ASA、AAS四种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判定方法。
2.不同判定方法之间的联系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动手剪拼三角形,加深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3.推理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证明三角形全等。
4.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全等三角形的相关课件,便于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和理解全等三角形。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三角形图形,用于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练习。
3.教学视频:收集一些与全等三角形相关的实例视频,用于导入和新课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一段关于全等三角形的实例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全等三角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组全等的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
八年级数学上册1-3第4课时用“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习题课件新版苏科版

1
2
3
4
10 .
5
6
7
8
9
10
11
9. [2024昆山期末]如图,∠ DCE =90°, CD = CE , AD ⊥
AC , BE ⊥ AC ,垂足分别为 A 、 B . 求证: AD + AB =
BE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证明:∵∠ DCE =90°,∴∠ ECB +∠ ACD =9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 [荣德原创]如图,已知点 B 、 E 、 C 、 F 在同一条直线
上,∠ B =∠ DEF , BC = EF ,现要说明△ ABC ≌△
DEF ,若要以“ASA”为依据,还需添加条件
=∠ EFD
件
∠ BCA
;若要以“AAS”为依据,还需添加条
∠ A =∠ D
1
.
件后,仍无法判定△ ABC ≌△ DEF 的是(
A. ∠ A =∠ D
B. AC = DF
C. AB = ED
D. BF = E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A
)
8. 如图,在四边形 ABEF 中, AB =4, EF =6,点 C 是 BE
上一点,连接 AC 、 CF ,若 AC = CF ,∠ B =∠ E =
∴ AD + AB = BC + AB = AC ,∴ AD + AB = BE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等三角形
重难点易错点解析
题一
题面:下列说法中:
①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②通过旋转得到的两个图形全等,全等的两个图形旋转后一定能重合;
③大小相同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
④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一定与原图形全等.
其中正确的个数有().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全等的定义与形成
两个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全等形
我们可以通过平移、翻折、旋转得到全等图形
题二
(1)已知△ABC≌△ABD,AB=6,AC=7,BC=8,则AD=()
A.5 B.6 C.7 D.8
(2)已知△ABC≌△ADC,∠BAC=60°,∠ACD=23°,那么∠D=()A.87°B.97° C.83° D.37°
全等的性质
全等图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金题精讲
题一
题面:
(1)如图,△ABC≌△DCB,若∠A=80°,∠ACB=40°,则∠ACD等于()A.80°B.60°C.40°D.20°
E D B A
C
(2)如图所示,△ACE ≌△DBF ,AD =9cm ,BC =5cm ,则AB 的长是( )cm
A .5
B .4
C .2
D .1
B F
C A
D E
全等图形边和角的性质
题二
题面:如果△ABC 的三边长分别为5,12,13,△DEF 的三边长分别为5,52x ,x 24,若这
两个三角形全等,则x 为 .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题三
题面: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不同的三点A 、B 、C ,其中A (4,0)、B (0,2),当△COB ≌△AOB 时,点C 的坐标为 .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不同的三点A 、B 、C ,其中A (4,0)、B (0,2),当点B 、O 、C 组成的三角形与△AOB 全等时,点C 的坐标为 .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题四 题面:如图,A 、D 、E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且△BAD ≌△ACE ,试说明:
(1)BD =DE +CE ;
(2)△ABD 满足什么条件时,BD ∥CE ?
D
E
B
A C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思维拓展
题一
题面:如图已知△ABC 中,AB =A C =10厘米,∠B =∠C ,BC =6厘米,点D 为AB 的中点.如果点P 在线段BC 上以1厘米/秒的速度由B 点向C 点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A 上由C 点向A 点运动.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 秒后,△BPD 与△CQP 全等.
D B C
A P Q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讲义参考答案
重难点易错点解析
题一
答案:C
题二
答案:(1)C (2)B
金题精讲
题一
答案:(1)D (2)C
题二
答案: 4
题三
答案:(1)(4,0) (2)(4,0)(4,2)(4,2) 题四
答案:(1)利用全等的性质 (2)90° 思维拓展
答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