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讲述国共第一次合作原因
第一次国共合作名词解释简答

第一次国共合作名词解释简答摘要: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主要内容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影响及其历史意义四、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启示正文:第一次国共合作,是指中国共产党(简称中共)与国民党(简称国民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一次重要政治联盟。
这次合作发生在1924年至1927年,以国民党一大为标志,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20世纪初,中国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
民众对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愤怒情绪日益高涨,国民革命运动风起云涌。
然而,当时的国民党却未能提出一个明确的革命纲领,以解决国家面临的严重问题。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积极投身于工人、农民运动的领导,推动国家革命的发展。
然而,中共在当时力量尚弱,需要一个强大的政治盟友。
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主要内容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正式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在这次合作中,国民党与共产党共同开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推动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
国共合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共同开展军事斗争,推翻北洋政府;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民主政治;实行土地改革,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改善工人待遇,保护劳动者权益等。
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影响及其历史意义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国民革命运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北洋政府被推翻,民主政治的观念深入人心,民众觉醒程度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同时,中共在合作中不断发展壮大,为今后领导全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基础。
可以说,第一次国共合作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四、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启示回顾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首先,国共两党有共同的政治目标和民族利益,应当携手共进,共同为国家繁荣富强努力;其次,坚持正确的革命路线和政策,立足于民众,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最后,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国共两党之间的合作是必要的,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两次国共合作的形成的过程

两次国共合作的形成的过程中国的国共合作是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之间的合作关系。
这段历史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后来的领导地位和现代中国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国共合作的形成可以分为两次,第一次是1924年至1927年的第一次合作,第二次是1936年至1945年的第二次合作。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两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两党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意识到必须团结在一起来抵抗外敌。
具体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万里东征与过渡时期(1924-1926年)国共两党开始接触和合作是在1924年。
当时中国共产党受到苏联共产国际的影响,提出了“统一战线”的思想,即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势力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军阀主义。
国民党领导人孙中山在推动重庆谈判失败之后,意识到必须发展与共产党的关系,并在苏联共产国际的调停下,成立南京国民政府。
共产党也派遣李大钊等人加入国民政府的各种机构,开始了实际上的合作。
在这一阶段,两党的合作还很脆弱,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
国民党内部存在着保守派和进步派的斗争,同时外部的帝国主义势力也对中国进行干预。
全国革命的形势也发生了变化,1926年北伐战争的发动,使两党的合作进入了下一个阶段。
2.北伐战争与合作的发展(1926-1927年)1926年7月,北伐战争正式发动。
国共两党达成了联合抗日、反蒋(冯)的共同纲领,开始了实质性的合作。
共产党在这个阶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提供了军费、军火和战术指导等支持,帮助国民党获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然而,在北伐战争即将成功的关键时刻,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开始紧张起来。
国民党内部的保守势力对共产党的影响开始加大,同时孙中山本人的逝世也让两党之间的合作关系出现了裂痕。
1927年春夏之交,国共合作最终破裂,国共两党分道扬镳,进入了第二次分裂时期。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与第一次有着很大的不同。
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原因讲稿

分别分析一下三大阵营促进国共合作的动机。
之所以要分析动机,因为隐患、祸根都是最初埋下的了。
首先分析一下国民党:1、借苏维埃之手整顿党内风纪民国期间,孙中山受到三方面问题的折磨:外国帝国主义、党内纷争和国内冲突。
他发现布尔什维克革命的辉煌成就倍加令人鼓舞,苏维埃的友好示意和废除不平等条约也教人欢欣振奋。
正如他将俄国的成功归于良好的党组织和严格的纪律,孙中山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纪律窳败、组织松散及思想灌输不力。
孙中山急于采取苏维埃的成功模式来改组国民党,并且为其国民革命寻求苏维埃的援助。
2、反对帝国主义&军阀各种叛乱,例如陈炯明军事政变,南方督军公开阻挠。
同时西方支持军阀,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曾经贷款给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英国公使向袁世凯提供军火,阻挠孙中山、黄兴在香港登岸。
3、孙中山的理想主义孙中山希望将中共包含的劳工、年轻一代的新鲜血液注入国民党。
并且认为两党都有着反帝反军阀的共同目标。
他认为包括共产党员在内的所有中国人都有权参加其国民革命。
当然,孙也认为这样可以拉近和苏维埃的关系,从而削弱苏维埃对于军阀的支持。
苏维埃的动机:1、借国民党之手发展中共影响力1922.8.12共产国际派遣了越飞来中国,精心策划『苏维埃—国民党—共产党』合作的基础。
1923.1.12,共产国际指示中国共产党党员加入国民党,并参加孙中山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还派遣经验丰富的外交家鲍罗廷来中国,帮助孙改组国民党;另外,派遣格林来帮助训练一支党的军队。
同年蒋介石前往苏维埃学习军事体制思想、纪律方法,三个月后回国负责创办黄埔军校。
2、为了无产阶级的最终“胜利”(内部瓦解国民党)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共产党的动机:苏维埃大佬叫我这么干TAT中共真的不太想这么干,因为:1、担心国民党腐化共产党陈独秀勉强地接受了这个命令,因为他担心国民党会对中国共产党中的工人农民党员产生腐化影响。
陈评论道:『只不过是因为第三国际的压力,中国共产党才勉强承认在国民党内开展活动的必要性。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可真是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像是电视剧一样精彩。
想当年,民国时期的中国,那真是风云变幻,政局动荡,真是个让人头疼的年代。
大家都知道,那个时候国家的状况糟透了,满目疮痍,老百姓苦不堪言。
外有侵略,内有混乱,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啊。
尤其是日本人的侵略,弄得全国人民都不得安宁,国民相关部门那时候也在拼命应对,但感觉就是力不从心。
就在这个时候,国民党和我党这两股力量原本是水火不容的。
国民党一边想着要统一国家,整顿政权,另一个一边则是在搞革命,想要推翻旧的统治,建立新的社会。
可是,你想啊,老百姓的苦日子没办法再过下去了,大家都在想办法改变现状,特别是面对外敌的时候,民族大义自然而然地就被提上了日程。
这时候,国民党和我党就像是两个正在打架的孩子,突然发现身边还有个更大的威胁。
于是,两边心里一想,咱们要是继续打下去,那就真的被外敌给吃掉了。
于是,双方开始试着拉拉关系。
这就像是打游戏的时候,一队敌人出现,原本互相敌对的两个玩家也得暂时联手对付更大的敌人。
国共的合作,真是这么个意思。
说到具体的过程,那个时候的蒋介石和也都不是省油的灯。
蒋介石虽然是一把手,但心里可没完全信任我党。
这就好比你和邻居关系一般般,虽然为了大局可以暂时联手,但心里总有点隔阂。
不过,这边则是觉得,嘿,机会来了,要是能借助国民党的力量,咱们的革命事业或许能更进一步。
就这样,两边开始频繁接触,真的是互相试探,心里想着能不能真心合作。
他们在1924年召开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会议,那个气氛啊,真是微妙。
双方的代表在一起讨论,一边是国民党的老大,另一边是我党的骨干,大家都在心里默念“别打了,别打了”。
会议上,大家一言我一语,想办法把各自的立场说得好听一些,毕竟都是为了“对抗敌人”。
终于达成了共识,决定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真是让人松了一口气。
合作的具体行动也开始展开了,国民党把不少力量分给我党,让他们在农村进行发展。
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原因之研究

特定的国际环境是 第一 次 国共合作 形成 的 外 在 原 因 11 97年 1 月 7日, 国十月革命 的胜利使孙 中 1 俄 山逐渐 萌发 了“ 以俄为鉴” 的思想 , 同时 , 这是 合作 得 以实现的主要 的国际 因素。12 , 90年 列宁提 出 了关 于 民族殖 民地革命理论 , 为合 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 同 时, 中国共 产党与共 产国际之问的隶属关系 , 使共 产 国际在促成合作方面发挥 了推动作用 。 二、 复杂的国内环 境是 第一次 国共 合作 形成 的
。
等 跳送: 寻找所需信息, 如年代、 数字、 人名、 地名
. .
引导学生学会根 据上 下文进行 猜测 , 这样 既提 高 了 阅读速度 又培养 了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猜词能力 是外语 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若遇到 了关键 的词句且影 响对 文章 的理解 , 则提倡 学生 使用 手 中 的工具 书, 自行 查 阅 解 决 学 习 中遇 到 的 困难 。 概读 : 要求学生从 每篇文 章 的标 题 到各个部 分 都进行 阅读 , 归纳出要点 , 概括作者 的主 旨、 图、 意 观 点、 态度 , 这样就能 了解全文 的概貌 。概读还有助 于 学生把握上下文之 间的意 义联 系, 养学生 的综 合 培 概括能力 。 在阅读教学中 , 采用 提问式 、 话式 、 论式教 谈 讨 学法 , 将课 堂教学 引 向激发——创造 性模 式 。阅读 文章 时 , 教师要 引导学生抓住 全文 的主 旨, 教师提 出 问题 , 启发学生 回答 。在听学 生 回答 问题 的过 程 中 弄清学生 的薄弱 环节 。这样 在 阅读 时, 能做 到有 就
共产党需要 国民党作 为同盟军 。共 产党建立的 时 间短 , 还处于初创阶段 , 社会 影响小 , 经验不足 , 几 乎没有武装力量 , 而国民党在社会上有影响 , 在南 方 还有一块革命根据地 , 掌握 着一支数万人的军队 , 这 使国民党在 中国各 党派 中呈现 出明显 的优势 , 共 而 产党需要 国民党作为 同盟军 。 与共产党合作是 国民党 的愿望 和需要 。共产 党 具有反封建 的政治 主张 , 工农中有 很强的号召力 , 在 同时 , 共产党 与苏联 和共产国际有密切联系 , 不断 得 到其支持和帮助 , 团结 和争取共 产党是 国 民党的 现 实需要。 四、 改组 国民党 , 出新三 民主义是合作形成 的 提 重 要 条 件 12 94年 , 组后 的 国 民党 实 际上 成 了工 人 、 改 农 民、 城市小资产阶级 和 民族 资产 阶级统 一战线 的组 织形式 , 这是 国共第 一次 合作形 成 的组 织基 础 。国 民党“ 一大” 通过 的宣 言 , 志着孙 中山的 旧三民 主 标 义发展 为新 三民主义 , 与共产 党 民主革命 纲领 的 这 原则基 本相同 , 成为 国共第一次合作 的政 治基 础。 总之 , 对第一次 国共 合作 形成 的原 因进行 全面 分析 , 对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具有重要 的指导意义 ,
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的原因

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的原因摘要:国共第一次合作在北伐战争时期,其破裂的原因众说纷纭。
本文主要介绍了几种主要的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国共合作失败共产国际矛盾分歧声势浩大的国共第一次合作在蒋介石和汪精卫接连发动的反革命政变之后彻底破裂。
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由多个方面,我认为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共和国民党根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合作过,或者说在合作过程中存在众多分歧与矛盾,最终导致国共合作的破裂。
一、国内矛盾的激化国民党在1924年至1926年对农民运动的支持,其原因主要是当时广东的地主阶层大多是支持陈炯明的。
但北伐的革命风暴席卷湖南、湖北、江西后,这一地区大多数军官被吸收到了革命军中,一场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了——除非培训了很多农民鼓动员的共产党同意取消土地革命(此前共产党对农民运动的工作一直是以国民党的名义进行的)。
1927年4月2日武汉国民党中央执委会成立了成员包括毛泽东和谭平山两名共产党员在内的五人中央土地委员会,毛泽东为组长。
由于共产党在该小组中占据主导地位,因而制定了一部体现无产阶级性质的土地法草案,即“土地问题决议草案”。
该草案规定“没收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军阀及一切反革命分子”在乡村的土地。
这个文件最为关键的就是对“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军阀及一切反革命分子”如何界定,五人小组没在草案中写入他们小范围讨论时的界定标准:“有地三十亩以上的富农、小中地主及大地主均是反革命。
”虽然后来这一草案向大地主和资产阶级妥协,但在执行过程中就不可能控制住局面,农民们简单而粗暴的采取“没收一切土地的措施”,并且以暴力反抗租税。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中共的一些党员犯了左倾激进主义错误,在执行这一法案时过快过急,甚至使用暴力,造成了大地主阶级的反弹。
又由于配合大革命的工人运动的兴起,工人的罢工运动此起彼伏,抵制资本家的剥削,要求制定劳工法案。
这就严重影响到了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他们不再像革命早期那样热切的支持大革命,相反却越发表现出他们的不满。
中国近代史——国共第一次合作

强调:合作后的国民党成为工人、农民、小资 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
(三)国民革命的发展:北伐战争 1926.7
1、目的: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把革命推 向全国。
2、对象: 孙传芳、吴佩孚、张作霖 3、主力: 国民革命军 4、领导: 广州国民政府(1925年 汪精卫为主席)
张 作 霖
(一)国共合作实现的原因: 1、中国共产党: 工人运动失败教训
1922年,中共发表《 中共中央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 》 1923年,中共 三大 : 确立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进行合 作的方针。 强调:只是讨论合作,没有提出党对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2、国民党:
接受共产国际代表的建议,同意国共合作。
3、共产国际的帮助。
(二)国民党“一大” 1、时间、地点:1924年1月 广州 2、内容: (1)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 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 “新”在反帝 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族主义 反对满洲贵
族的统治
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专
制,建立资 产阶级共和 国。
平均地权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新”在强调普 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 遍平等的民权; 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 反帝反封相结合 一切自由及权利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新”在更关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 注农民和工人 政策
桂林 桂林
河 郑县 南广州 广州源自北 伐 战 争 进 军 示 意 图
(三)国民革命的发展:北伐战争 1926.7
1、目的: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把革命推 向全国。
2、对象: 孙传芳、吴佩孚、张作霖 3、主力: 国民革命军 4、领导: 广州国民政府(1925年 汪精卫为主席)
第一次国共合作背景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时间:第一次国共合作是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从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历时三年半。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
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
我党从“二七”血案中进一步认识到,没有强有力的同盟者,要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不可能的。
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主要代表。
共产党要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首先要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行合作。
1922年7月党的二大提出的设想原本是实行“党外合作”,但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马林却倡议实行“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
这个倡议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赞同。
三、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参加与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大会通过了共产党人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大会选举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祖涵、瞿秋白等10人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或候补执行委员,约占委员总数的1/4。
会后,在国民党中央党部担任重要职务的共产党员有:组织部长谭平山,农民部长林祖涵,宣传部代理部长毛泽东等。
随后,全国大部分地区以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为骨干改组或建立了各级国民党党部。
这样,国民党就由资产阶级的政党开始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成了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组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讲述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原因我相信很多历史老师在讲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原因是这样讲,述的:
一、必要性:二七惨案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同盟者,最大限度地分化孤立敌人。
二、可能性:国民党是革命的民主派,有威信。
又有革命根据地;孙中山屡遭革命挫折,愿意接受共产国际和共产党的帮助,同意以“党内合作”的方式与共产党合作,改组国民党;共产国际的促进作用。
我们依据现有的教材和教参,就是这样说的。
但这样讲,自己始终感觉不舒服,不畅通,学生也没明白,更重要的是这样讲与本来的历史事实相差甚远。
我们难以想象,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仅两年多(甚至处于秘密状态下),在资历、经验、威望、实力等方面与当时的国民党相差甚远的前提下,中国共产党一提出,一选择,国民党就答应了,仿佛是招手即来,挥手即去,这可能吗?要讲好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原因。
我们就应该多研读这段历史,弄清楚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共产国际、北洋军阀这几者在当时的互动关系。
在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原因中,共产国际的作用相当大,共产国际从开始建立就有双重目的和作用:第一、输出革命和价值观。
客观的说,这有利于世界革命的发展。
第二、为苏俄(联)的国家利益服务。
第二个目的和作用在高中历史教材中是找得到的:其一、
在中国近现代史下册(老人教版)长征这一节中,小字中讲述王明的左倾错误占据中央领导地位原因,其中写道共产国际要亚非这些国家尽快取得革命胜利,以武装保卫苏联。
其二、在世界近现代史下册(老人教版)中,共产国际七大这里,共产国际七大不仅仅是指导亚非国家开展反法西斯斗争,还有一个更大的目的,那就是亚非国家的反法西斯斗争牵制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从而有利于苏联的安全。
在国共第一次合作中也体现了共产国际为苏联的国家利益服务的作用和目的。
进ay-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以后,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进入低潮,欧美进人相对稳定的二十年代,苏联在西边的压力很大,急于打破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苏联把目光转向东方邻国,希望在东方找到盟友和伙伴,现在我们也可以说这是共产国际帮助中国共产党建党的原因之一。
中国共产党在1922年召开的二大上,正式决定加入共产国际,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我们都知道共产国际的组织特点:各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支部,必须服从共产国际的决议和指示。
从很多史料看来,苏俄(联)最先想和北洋军阀合作以确保其利益,但没有实现,然后才转而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孙中山刚遭受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处境困窘。
孙中山从革命一开始,就强烈希望得到欧美列强的支持,以至于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不惜宣布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继续有效。
但欧美列强从未对孙中山施以援手,反而不时落井下石,现在苏联主动联系孙中山,他自是喜出望外。
共产国际先是与孙中山谈好了,再找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只有接受这个建议。
从时间上看,这条线索就更清楚了。
1921年12月23日,马林在张太雷的陪同下前往桂林拜见孙中山,在马林与孙中山的三次会晤中,马林向孙中山提出两项建议:①组织一个能联合各阶层尤其是工农群众的政党;②建立革命武装核心,应先创办军官学校以培养革命骨干。
1923年1月16日,孙中山与苏联副外长越飞在上海见面,1月26日发表《孙文越飞宣言》。
共产国际执行文员会于1923年1月根据马林的建议作出的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关系的决议传到中国。
而我们所说的二七惨案则发生在1923年2月7日。
由此可见,共产国际作出国共合作的决议是在二七惨案之前,就是没有二七惨案,中国共产党还是要服从共产国际的决议,与国民党合作。
因此把二七惨案的教训作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必要性是非常牵强的。
当然也不可片面夸大共产国际的作用,从根本上说,建立国共合作是由中国革命客观实际情况决定的,共产国际、中国共产党、国民党都是主观上适应了这个要求。
自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在一起,《辛丑条约》签订后,两大矛盾合流,反革命力量异常强大,要战胜敌人,完成革命任务,就必须要求各阶层革命力量的联合,单凭任何一个阶级是不可能完成任务的,只是中国革命者获得这个认识付出的代价太大,时间太漫长了。
可以这样形象地比喻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建立:国共两党,一个是男大当婚,一个是女大当嫁,而共产国际是媒人(只不过这个媒人在中国共产党
这里太强势了,有点包办婚姻的嫌疑),但如果国共两党不对眼,门不当户不对,志不同道不合,那么这场婚姻还是办不成的,那么怎样讲述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原因更符合历史呢?笔者认为
如下讲述:
一、必要性: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联合,力量强大而且残暴,“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这就要求革命力量必须联合起来,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可能性:①孙中山从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中认识到:依靠军阀打军阀是没有出路的,痛感国民党内部成分极为复杂,必须加以改组,接受了马林的建议。
②中国共产党从二七惨案得出教训:要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单单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赤手空拳,单枪匹马是不能够取得革命成功的。
③共产国际的帮助。
历史进入到21世纪初,回想上个世纪上半页,国共两党两次合作大大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显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胸怀。
两岸关系在2l世纪第一个十年即将结束的时候幸逢难得的历史契机,国共两党领导人正在把两岸关系推向历史的新起点,我们现在经常谈论是否有国共第三次合作,以完成国家的统一大业,实现民族复兴,但如果不尊重历史。
更客观地讲述前两次国共合作,那国共第三次合作也只是谈谈而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