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匠与艺术家的异同
我心目中的“匠人”与“艺术家”

我心目中的“匠人”与“艺术家”作者:宋国柱来源:《神州·中旬刊》2019年第06期“匠人”原指师傅带徒弟,徒弟原封不动地、重复地学习磨炼一门技艺,从而继承并传承这门手艺,所谓“拜师学艺”,徒弟就地求师,跟着师傅依样画葫芦,不敢越雷池半步,师傅也只能教他自己懂得的那点手艺,最后还得留一手。
甚至有的师傅自己坐井观天,还让徒弟高山仰止,最后充其量也只是成为在某些方面技艺高超的手艺人,各行各业中都有。
这些习性也成为了他们只所以成为“匠人”的宿命。
近年来提倡的“匠人精神”,我想,这也是新时代对匠人自身职业操守的要求和尊重。
匠人只停留在炫技上,即使做的再好,永远只是个耍手艺的“匠人”。
“艺术家”是指具有较高审美能力和娴熟的创造技巧并从事艺术创作且具有一定成就,能独立思考,不断创新,永不重复自己的艺术从业者。
首先艺术家一定是好的具有“匠人精神”的匠人,因为艺术家必须具有专门的艺术技能,熟练掌握某一具体艺术种类的艺术语言和专业技巧,且在对艺术的精益求精、不知疲倦的基础上,不断追求、不断创新、不断创造、不断放弃那些墨守成规的东西,不断往更高层次努力,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
匠人不一定能成为艺术家,也不一定成不了艺术家,这就看你自身的修为、追求和造化了。
匠人往往缺乏创新意识,只知承袭前人、仿效他人、重复自己、因循守旧,作品往往侧重外在的形式和“实用”的价值。
艺术家追求创新,追求将自己的“三观”和情感融入到创作中,风格鲜明独特,作品重在精神内涵和美的享受的“无用”价值。
当然,不是所有的匠人追求“匠人精神”而成为“艺术家”,但是能否保持一颗创新的心,在你从事的领域独辟蹊径、标新立异,最起码也会成为具有“艺术家精神”的“匠人”。
作为传统手工刻铜艺术的“非遗传承人”,我原来认为“匠人”与“艺术家”之间的差异很大,通过近三十年诗、书、画、刻的切身体验告诉我,匠人与艺术家之间就隔了一层纸,匠人与艺术家的差距就在于思想观念。
工匠和艺术家_上_在长风论坛的演讲

工 人
”
,
、
墓 志也好
,
,
佛道 的 写 经
,
用过 一 些 功 夫 水平 大 约 在 中等 偏 下 应 该 是可以 与 之 文谈 的
,
, ,
,
大 多出于 他们 之 手
而是
“
。
书 家 不再 是 书 工 之专业 所以
,
,
而是 成
“
但 听 他们 一 讲 居然连基 本 的 常识 也 不位 根 本还 没 有入 流 可
,
、
。
,
,
,
。
,
常葆 其平 常 心
。
失其 平 常心者 唯我 而 无人
,
,
故常 忧戚戚 卒沦
,
人 们 看 的 诗 是 杜甫 自 己 所撰
, 。
,
但 字却不 是 他 自 己所 写
, ,
,
而是
为 小 人而 成 人 之 恶
,
葆其平 常 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毋我 而 爱 人
, ,
故 常坦 荡荡 而
,
专 门请 职业 的书 工 抄 写 的 再如 陆机 的 《 复 帖 》 作 为 中国 书 平
,
孔 子 述 而不 作
, ,
,
他 的学 问 是 讲出来 的 而
,
,
来 贬斥 文 化 紊 质
。 。
我 们要 想 使艺 术具 有 文化 首要 的是落 实
,
,
文化紊质 有 了 文化 素质 有文 化 知 识 更 好 没 有文化 知 识 也
不 算大 问 题 而 既有 文化 紊 质 又 有 文 化知识 的 艺术 工 作者 也 决 不 会 有 强 分 工 匠 和 艺术 家 贬斥 工 匠 而 褒扬 艺
从匠人到艺术家

从匠人到艺术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生活空间赵立行教授在上海美术馆的演讲欧洲经历了漫长的神学统治后,出现了一场文艺复兴运动,在艺术领域涌现出许多大师。
他们的作品广泛流传,至今仍然充斥着现代人生活的各个空间。
不但在画册里、在美术馆里、在博物馆里,人们时常可以看到它们,就是穿行在大街小巷,不经意间就会和这些大师的作品面对。
但是,人们很少知道,艺术大师只是后人给他们的称号,人们很少了解这些艺术家具体的生活空间和艺术发展舞台,也很少了解他们的作品反映了他们真实生活的信息。
其实,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基本上都经历了从匠人到艺术家的历程,而这些经历又深刻地影响了他们艺术作品的风格。
工匠:艺术家的本色匠人或者说工匠,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本色,这是他们生活的起点和艺术生涯的基础。
当时艺术家们学习绘画和制作雕塑的技巧,一般都要进入一个师傅的作坊里,这里不是什么学术中心,而是一个集制作、生产和销售工艺品于一体的小型工场。
在这里,徒弟跟师傅学习的是手艺,而非艺术,而且师傅并不愿意徒弟过早成才,更愿意把后者看成廉价劳动力。
大多数艺术家很早就进入作坊学徒,我们所知道的著名艺术家如乔托、马萨乔、波提彻利以及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都曾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学徒期间,徒弟样样事情都要做,不但为师傅调配颜料和为壁画打底,而且要为师傅烧饭、看小孩。
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有为数不多的艺徒经过艰苦的训练最终会成为师傅。
当时,绘画或者雕塑的作坊只是形形色色的作坊之一,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也没有什么特殊地位。
画匠、雕塑匠、鞋匠、皮革匠、理发匠,无论在收入还是社会地位方面都没有什么不同。
艺术作坊并不以艺术为目的,完全是一个商业组织,赢利是其主要目标。
所以这些作坊一般都位于城市繁华的商业大街上,靠近教堂或市场。
作坊大门通常朝向街道,产品则摆在门外展览,供顾客选购,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
房龙在谈到14、15世纪这些佛罗伦萨艺术大师的思想境界时说:“如果你们把他们当成超人,中午关门歇业,其余时间即在背诵但丁的十四行诗,或带他们的小孩去欣赏乔托大师可爱的钟楼,必大上其当。
工匠精神文章 用心打磨绽放艺术之花

工匠精神文章用心打磨绽放艺术之花工匠精神文章用心打磨绽放艺术之花工匠精神是一种特殊的心态和态度,它代表了对工作的专注、追求卓越的精神追求以及对细节的苛求,这种精神在不同的行业和领域都有着显著的影响。
而在艺术领域中,工匠精神更是打磨出了无数绚烂的艺术之花。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用心和创造力的结晶,而工匠精神恰恰是实现这种创造力的关键。
艺术家需具备对细节的敏感,他们用心打磨每一个细节,追求完美的艺术品。
像雕塑家用坚韧的意志和耐心雕琢每一个轮廓,画家用精细的笔触表达每一个情感,他们都是用工匠精神为艺术品注入了更多的生命力和美感。
工匠精神要求人们具备对细节的敏感和全神贯注的态度。
对于艺术家来说,他们必须对材料、工具和技术有着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磨练,他们才能将手中的工具发挥到极致,将自己的创意变为具体的形式。
正如雕塑家用锋利的刀具雕刻出立体的雕像,而不是简单地将大理石摆设在那里。
这种对技术和工艺的深入理解和运用,在艺术作品中体现出了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个性。
工匠精神是一种对工作的执着和责任心。
艺术家们对自己的作品有着强烈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他们利用自己的创造力和才华,将自己内心的情感与观念通过艺术表达出来。
正因为这份责任感,他们对每一个作品都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并不断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
无论是音乐家用心演奏每一曲乐章,还是作家用心浸润每一个文字,他们都在用工匠精神将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工匠精神的另一个特点是一丝不苟的态度。
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要求自己百分之百的投入和注意力集中,他们注重每一个细节,力求做到完美。
就像建筑工人在修建大厦时,每一块砖瓦都要精确地放置在合适的位置,每一道线条都要经过精心勾勒。
这种严谨的态度使得艺术作品充满了张力和魅力,令人赏心悦目。
工匠精神是一种内化于心的力量。
它不仅仅是对工作的态度和方法,更是一种心灵深处对美的追求和对卓越的追逐。
艺术家们通过用心打磨,让艺术品绽放出独特的魅力。
工匠精神文章 匠心呈现艺术之美

工匠精神文章匠心呈现艺术之美工匠精神文章匠心呈现艺术之美工匠,是一种特殊的存在。
他们不仅仅是手艺的传承者,更是对细节有着执着的追求者。
在一个快节奏、功利化的社会中,工匠们的存在显得尤为珍贵。
他们用自己的匠心和精神呈现出了艺术之美,成为了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一、匠心:精益求精工匠的匠心,体现在他们对细节的关注和追求上。
无论是制作一件家具,还是雕刻一块玉石,工匠们都不会敷衍了事。
他们用心思考每一个步骤,追求每一个工艺上的细微改进。
他们深知,只有将每一步做到极致,才能打造出更加完美的作品。
匠心的表现并不仅止于工艺上,也体现在工匠们对技术的不断学习和探索上。
他们持续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变革。
工匠们将自己的经验和独特的见解融入到每一个工作中,打造出独一无二的作品。
二、精神:专注耐心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专注和耐心。
工匠们追求的是完美,在每一次操作中都投入了全部的精力和注意力。
他们像艺术家一样对待自己的作品,细细雕琢每一个细节,直到达到心中理想的状态。
这种耐心的精神不仅表现在创作过程中,也体现在对待工作的态度上。
工匠们从不因为时间的紧迫而慌乱不安,他们愿意花上数小时甚至数日去完成一件作品。
因为他们明白,只有在沉静中才能准确地表达出内心的情感。
三、艺术之美:诗意和奇妙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专注耐心的工作态度所呈现出来的结果,就是艺术之美。
工匠们通过将自己的灵魂融入作品中,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艺术品。
无论是一件漂亮的陶瓷器,还是一幅栩栩如生的油画,都蕴含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
他们通过独特的手法和技巧,将平凡的物品转化为艺术品,赋予了作品美的灵魂和诗意的奇妙。
工匠们创造的艺术之美,不仅仅展示了他们的个人才华,更向社会传达了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他们的作品不仅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更激发了大众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结语工匠精神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它代表了对工作的热爱和坚持,代表了对细节的执着和专注。
工匠们用自己的匠心和精神,呈现出了艺术之美,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艺术家一半是匠人一半是诗人的作文

艺术家一半是匠人一半是诗人的作文在艺术的奇妙世界里,艺术家就像是拥有双重身份的神奇存在,一半是匠人,一半是诗人。
先说这匠人身份。
艺术家们可都是实实在在的手艺人,得有那精湛的技艺,就像木匠师傅对每一块木头精雕细琢,艺术家对自己的作品也是百般打磨。
画画的得一笔一笔勾勒,弹琴的得一个音符一个音符琢磨,跳舞的得一个动作一个姿势反复练习。
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练成的功夫,得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枯燥,一遍又一遍,直到技艺娴熟到如同本能。
这时候的艺术家,就像个专注的匠人,心无旁骛,只想着怎么把手里的活儿做到极致。
可艺术家要是只有匠人的一面,那作品可能就缺了点灵魂。
这时候,诗人的那一半就登场啦!诗人是什么?是充满幻想,情感丰富,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美,能感受到别人感受不到的细腻。
艺术家得有诗人的敏感和浪漫,才能捕捉到生活中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火花。
一幅画,不光要线条美、色彩美,还得有能让人产生联想、触动心灵的东西;一首歌,不光要旋律动听,歌词还得像诗一样富有韵味,能唱出人们心底的情感。
比如说,一个雕塑家,他在雕刻的时候,那双手就像匠人一样精准有力,每一刀下去都恰到好处。
但同时,他心里又装着像诗人一样的梦幻和想象,他要让这块石头不仅仅是个形状,而是能传达出某种情感或者故事。
再看看那些舞蹈家,他们的动作如同匠人般精准规范,可那眼神、那表情,又充满了诗人般的柔情和诗意,让你仿佛能透过舞蹈看到一个美丽的梦境。
所以说啊,艺术家就是这么奇妙的组合,匠人让他们有了扎实的基本功,诗人让他们的作品有了飞翔的翅膀。
这两者缺一不可,少了匠人,作品就显得空洞;少了诗人,作品就太过死板。
只有当匠人的心和诗人的魂完美融合,才能创造出真正让人惊叹的艺术作品。
艺术家这“一半匠人一半诗人”的特质,让他们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出了独特而迷人的风采,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美好和感动。
谈中西方工匠与艺术家社会地位的比较研究

谈中西方工匠与艺术家社会地位的比较研究作者:程亚文来源:《今传媒》2017年第05期摘要:纵观中西方艺术史,对于工匠与艺术家的评判标准有多种,这里对于工匠与艺术家的划分是根据其所从事的具体专业来划分的,工匠追求技术层面上的活动,而艺术家则在勇于创新及追求个性方面有所成就。
但,二者之间毫无高低贵贱之分,这个世界,既需要发挥“工匠精神”,又要“艺术家精神”,二者相辅相成组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但在历史上这种偏见确实存在,而且源远流长。
下文以中国宋元时代以及对应的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工匠与艺术家为例,去探讨二者之间在中西方存在的差异性。
关键词:工匠;艺术家;技艺;西方;中国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5-0167-02对于“工匠”一词《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有工艺专长的匠人”,也就是“手工艺人”,这其中包括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农林牧鱼水利业生产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等。
而“艺术家”解释为“进行艺术作品的创造活动的人”,通常指在诸如绘画、表演、写作、摄影、雕塑、书法、音乐及舞蹈等艺术领域有比较高的成就,从而具备一定美学素养的人。
他们是一个源于自然,发于心灵的艺术作品创作者。
从解释上看,二者看似毫无关联,但事实上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都经历了从工匠到艺术家的转变过程,没有一个艺术家不是从匠人做起的。
所以在西方,工匠与艺术家的社会地位几乎是同等重要的。
但是历史上中国的工匠却不被人认可,仅仅是作为一件光鲜亮丽的外衣为艺术家所服务的。
就像中国敦煌莫高窟的辉煌,本是敦煌工匠的忘我,使自身撇开了阴森的人性,才使创作更接近于开放的神性。
如此伟大的作品已无法用是“艺术家的创作”还是“工匠的制作”来定义。
一、历史上工匠与艺术家的社会地位我们一定想象的到,在彩陶时期生活的手工艺人们在其社会群中的地位可能不会太低,因为他们肩负着满足社会人员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双重责任,他们既是生活资料的创造者,也是精神理念的传播者。
工程师思维和艺术家思维作文

工程师思维和艺术家思维作文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传统的职业观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从过去的家庭传统职业来看,人们的生活有了显著的改变,现在的职业选择更加多样化,例如工程师和艺术家。
这两种职业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工程师思维和艺术家思维。
现在,许多学者正在讨论哪种思维方式更能够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
工程师思维主要关注事物的结构、系统、过程和关系。
工程师思维崇尚科学精神和客观实证,重视细节,以追求效率最大化为主。
他们对事物的分析都从理性的角度出发,从分析的细节中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把已有的结构、方法和系统优化。
艺术家思维则从观念的角度出发,重视创造的灵感和艺术的表达,注重抽象思考,追求创新。
艺术家以整体的视角来看待事物,他们注重表达方式和对事物的分析,并结合现实条件来探索有意义的答案和新思路。
从各自的角度来看,工程师和艺术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工程师以客观和合理的思考方式实现科学技术的进步,构建先进的基础设施和系统,为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发展;而艺术家以创新的思考方式激发人们的思想,提升生活的品质,实现精神的升华。
如今,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两种思维方式所带来的价值都是重要的,需要各种人才共同发挥自身优势,共同努力实现社会发展。
工程师思维提出了细节方面的考虑,而艺术家思维则更多地发挥了创新思考的力量,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因此,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能够兼具工程师思维和艺术家思维的人才,他们能够在结构、准确性和创造性之间取得平衡,充分发挥两种思维的优势。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当今社会正在面临着工程师思维和艺术家思维的抉择,通过更广泛地探索工程师思维和艺术家思维,发挥双方的优势,积极培养两种思维方式的人才,以期实现更加高效、可持续的社会发展。
综上所述,工程师思维和艺术家思维各有其独特的魅力,在当今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两种思维方式都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应该积极引导人们向兼具工程师思维和艺术家思维的发展方向努力,以实现高效、可持续的社会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工匠与艺术家的异同摘要:工匠与艺术家之间,大体上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他们从事着不同分工的工作。
但二者有一定的关联,也可以相互借鉴与相互启发。
有时,艺术家需要追求工匠的精湛,工匠需要有一些艺术家的品质。
关键词:工匠,艺术家,创作,修养,真诚,自由,师承Abstract: the craftsman and between artists, by and large, does not exist of high and low points, they engaged in a different division of work. But both have a certain correlation, also can use for reference each other and mutual inspiration. Sometimes, artists need to pursue the exquisite craftsman, the craftsmen need some artists of quality.Keywords: craftsman, artist, creation, accomplishment, sincere, freedom, and contacts中图分类号:J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其实,工匠是先于艺术家而产生的。
在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缝制兽皮衣服,制作炊饮器皿、狩猎工具等等实用物品,是生产劳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当时的人类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生存的问题,审美是附带在实用物质中的。
而当生产力得到大大的提高,社会分工逐渐完善后以后,作为专供欣赏的独立的对象—艺术,才逐渐从实用物质对象中分化出来,并日渐发展起来。
回想古希腊的艺术,也是在奴隶与自由民比例高达六比一,自由民不用从事具体而繁重的体力劳动,解放出来的优秀头脑和身躯,才有机会成为卓著的艺术家,并创造出伟大的艺术作品。
在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考工记》的篇首,便开宗明义提出了“百工”的概念,指出了其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并规定了百工的职责范围:“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
……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
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
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
”根据《考工记》中对“百工”的职责要求,“百工”主要是为民众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提供民器,它是一种创物的行为,也是神圣而庄严的事情。
有智慧的人创造发明设计,而心灵手巧的人发扬并传承它。
创造发明之“创物”与传统之“述守”在手工艺生产中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工艺品大至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实用物品,一类是装饰欣赏品。
前者如纺织品、家具、餐具等,后者如首饰、牙雕、景泰蓝、木雕、漆画等。
众所周知,实用物品对功能的要求总是第一位的,实用物品在设计和生产的过程中,既要符合使用者的要求,比如人所使用的物品必需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基本原则,还要考虑到使用环境的要求。
为此必需确立用料标准及选材的方法,制定产品设计标准,确定生产的工艺规范,规定产品的检验制度、检验标准等一系列技术参数。
《考工记》对轮子的制作要求是必须做成正圆形的,跟地面接触时必须“微至”[ 着地面积小的意思。
],不能因审美的需求而将它做成椭圆或星形。
但是从历代各国考古所发现的生活日用品来看,很多都承载着古人的审美需求。
1968年7月在河北省满城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宫灯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跪坐的宫女,造型优美,功能完备,灯体既有罩板能调节光照面,又考虑了吸烟设施以防止空气污染,它是装饰与实用完美统一的生活日用品。
而装饰欣赏品是作为满足人们特殊的精神需求而存在的审美对象,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其综合着现实美、社会审美意识、工匠的艺术创作及一定的自然物质材料的审美特性,具有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双重属性。
其实,人类对精美物品的欣赏和占有欲望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源头。
从原始人染色的贝壳、兽牙珠串,到年轻的埃及法老图坦卡蒙令世人震憾的黄金面具,到我们的元青花大罐萧何月下追韩信,再到玛蒂尔德太太[ 莫泊桑小说《项链》中的人物。
]用半生劳碌换来在脖子上闪耀了一晚的假钻石项链,无一不体现着人类的这种巨大而强烈的审美需求。
而生产这些装饰欣赏品的工匠是和艺术家有极大的联系。
本文就想探讨一下这类工匠与艺术家的异同。
一、成为艺术家和优秀工匠所必须的条件艺术家是专门从事艺术创作,为人类提供艺术品以满足社会审美的精神需求的主体。
因艺术的表现形态多种多样,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等等,艺术家也相应地分为文学家、剧作家、画家、音乐家等等。
要成为这样的艺术家,除了自身所从事的艺术种类的专业要求以外有何共性的要求呢?换名话说,艺术家要进行艺术创作所必须具备的一些必要的条件是什么呢?艺术家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多方面的,我们只能从主要的方面进行考察。
第一是艺术家的生活实践。
它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重要源泉和根据,关系到艺术家的创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艺术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丰富的生活经验,是艺术家全部创作的基础。
当然,这些生活实践包括直接和间接的,艺术家靠对复杂社会的深刻的洞察力去获取创作的素材。
在某一生活领域内的经验越丰富,艺术家的技巧与才能越是高超。
这一点从作家的身上最能体现。
例如博纳科夫可以从一份精神病例中洞悉人性,写出精彩之作《洛丽塔》,而不用亲自去做一个恋童癖。
博纳科夫本人也说过,只有虚构的作品能给他带来直接称之为美学幸福的东西。
第二是艺术家的世界观。
前面说了,生活实践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和基础,但艺术家在使用这些生活素材的时候,并不是客观事实的呈现,而是有所选择,并加入自己的判断和评价。
什么是真假、什么是善恶、什么是美丑、什么是高级与低劣……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或明显或隐蔽地表露出来,而这种判断和评价是由世界观所决定的。
也可以说世界观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艺术家艺术创作的高度。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一个艺术家要创造出伟大的作品,就必须处于他那个时代最高的世界观的水平。
” 我想,这句话很能说明世界观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当我们看到一件在技巧上无可挑剔的作品,仍然觉得不过是平庸之作时,这件作品所包涵的世界观高度不够可能就是重要的一个原因。
这里,我们就不展开有关世界观的范畴及如何在艺术创作中发挥作用这个颇具哲学性的问题。
艺术家所必备的第三个问题是艺术修养问题。
艺术修养是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所必须的各种艺术规律性的知识、本领的培养、锻炼、积累和掌握。
无可置疑的是艺术家都具有高度敏感和发达的审美意识,但如何将这种审美感受传达并表现出来,这就需要艺术家在其艺术门类中有非常专业的才能和技巧。
作家需要高超的驾驭文字和谋篇布局的能力;画家需要熟练的造型能力及敏锐的色彩感觉以及独特的表现手法;音乐家对音准、节奏、器乐的把握则是必须的……历史上,因某一技巧的发明而洞开一扇艺术之门的例子比比皆是。
15世纪,当尼德兰[ 现荷兰。
]的画家凡·爱克兄弟发明了代替蛋彩画的油画的技巧后,激起了美术家空前高涨的绘画热情,成就艺术史上一大批卓越的画家,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油画成为了西方绘画的主流表现手法,直到如今。
各种门类的艺术技巧的掌握都要经过枯燥而单调且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没有什么捷径可走,甚至,耗毕生精力也不足以达到艺术上的炉火纯青。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艺术家也是工匠。
但是,艺术家除了掌握了一定的艺术技巧,还需要很高的艺术鉴赏力才能创作出一流的作品。
前文已经说过,工匠中的智者是创物者。
其实他们跟艺术家是最接近的,甚至可以将他们看作是艺术家。
因此,他们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也要具备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所必须具备的一些必要的条件。
否则,创作出来的作品容易给人匠气的感觉。
二、创作上的真诚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必须保持内心的真诚,因为只有真诚的态度才有心灵的纯粹,才有艺术的纯粹,才有艺术作品的纯粹。
忘掉目的,忘掉名利、甚至忘掉时间,仿佛一生中不再做别的事情,只是要完成眼前这十全十美的艺术创作。
一心一意,带着高度虔诚,在艺术作品最终完成的时候,它会突然辉耀无比,仿佛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作品,尤如天之蓝、星之光、冰之冷。
在所有伟大的艺术作品中,我们都能辨认出这种闪耀着光辉的高贵的真诚。
所以内心的真诚是产生优秀艺术作品的必要前提。
在当今社会,想要成为成功的艺术家和工匠,条件复杂很多,除了艺术家自己的艺术价值取向以外,还有各种昙花一现的流行文化的浪潮,无处不在的商业化以及公众日渐快餐化、庸俗化的审美口味,无不影响和制约着众多的艺术家。
艺术家甚至被迫成为推销员、社会活动家、艺术投机份子。
因此,很多艺术家成为在当代艺术风口浪尖的逐浪者,所以我们看见了大量的似曾相识的题材和作品,跟文革有关的政治波普、卡通一代、表现民工、妓女等等自己并没有深刻理解的人……仅仅是因为这些可能可以使作品实现最大程度的“价值”转换。
这种丧失自我精神的主动迎合姿态使艺术失去了真诚也失去了艺术的价值,而谎言的虚妄终究会将艺术家送上穷途末路。
2011年7月20日刚刚逝去的伟大画家卢西安·弗洛伊德,是坚守以真诚的艺术态度去创作的最好的例子。
在波普艺术、抽象艺术、装置艺术等等前卫艺术大行其道,大张其鼓的时候,弗洛伊德至始至终坚守着通向内心精神世界的道路,以老古董似的表现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他身边熟悉的人、熟悉的物,哪怕是他花园中的一草一木。
他曾经被世人认为过时,跟现代化的社会脱节,但是这位可敬的艺术家始终坚定地守护着内心的真诚,手中的画笔甚至连英国女王也不屑迎合。
众人蓦然回首,惊觉这种真诚的艺术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但是,如何来评价优秀的工匠在创作中的真诚呢?其实,我国的先哲们对此早有看法。
从孔子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出自《论语·雍也》。
]庄子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到明末名士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就提出的格心与成物之道,认为只有诚心才能“至善”,“至善”才能成物。
无不肯定了返朴归真的造物原则和意境。
因此,工匠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也要抛弃私欲杂念,秉持“一种源于物而超越于物,源于饰又超于饰,源于创意又归于无意于本真、本性。
”的真诚心态。
三、自由的心灵,也就是更少的功利心艺术的创作与审美都必须在自由心灵的土壤上才能生根发芽,结出果子来,这是很多哲学家和美学家共同的结论。
日本的文艺批评家厨川百村就曾说过:“文艺是纯然的生命的表现;是能够全然离了外界的压抑和强制、站在绝对自由的心境上,表现出个性来的唯一世界。
”康德也说过,由于对于对象的“无利害”的自由的鉴赏而唤起主体各种心理功能的自由的协调,从而引起主体的合目的的愉快,这整个的审美过程都同“自由”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