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 加与减 1教案 沪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两位数加减法的复习沪教版

I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⑴ 能对两位数加法的各种类型进行整理、分类、归纳。
⑵ 能掌握两位数加法的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⑶ 能用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来计算两位数的加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算法思维,张扬个性。
2. 教学重点/难点⑴正确计算两位数加法。
⑵两位数进位加法。
3.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4. 标签|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师:这里有许多算式,你能不能帮小巧把它们分类?生1:可以分为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生2:可以分为有进位能的加法和没有进位的加法师:能不能把这些算式填入表格中呢?(指其中的一个算式,让学生说说应该填在哪一格中,为什么?)二、新课探索探究一师:22+ 13,你知道这道题属于哪一类?你们有些什么方法来计算这道题呢?生:这题属于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加法题。
生1:我是把13 分成10 和3,先加整十数,再加一位数跟进练习:请你用喜欢的方法来算一算:61+23 38+21 43+43小组合作,任选一题,看哪组的方法最多。
交流汇报探究二师:36+17 这道题又是属于哪一类的呢?小组讨论你们有些什么方法计算这道题?交流汇报师:十位上3+1 是4,为什么是5?生:个位上6+7=13,有进位,所以是5。
师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方法有很多,一般我们都是把其中一个加数分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转化成两位数加整十数,加一位数来计算,也可以用竖式来计算,当个位数相加满十时,要向十位进1。
三、课内练习练习一判断题:46+25=7124+17=4117+55=8246+5=5124+10=3417+60=77 51+20=7134+7=4177+5=82练习二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49+18= 75+19= 26+37= 54+39=练习三竖式计算:35+26= 46+17= 37+48= 24+17=练习四想一想,方框中填几?□ 036 4D 21+ 2口+ 2口+ 27 + 口947 C7 口3 §□课堂小结四、本课小结:师:今天我们对两位数加法算法进行整理以后,发现了那么多不同的算法,那么在做两位数加法时,要注意些什么呢?|课后习题五、课后作业:练习册P48 49。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5、加与减-教学设计

《加与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材中通过“捐书活动”作为导入,要求解决“哪个年级捐的书更多”这一问题。
从而可分为估算和列式计算两大解决方法。
在列式计算中需要分别计算三年级和四年级捐书的总体情况,由此引出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学生分析: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皮亚杰的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期,在教学中应当图形结合。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综合算式的脱式计算方法,但计算能力不强,容易出现细节性的小错误,因此需要重点强调计算中的规范并加强练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经历从表格中获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的过程,掌握连加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掌握三个多位数连加的基本技能。
数学思考:在“捐书活动”中,形成连加思维,体会估算方法的运用问题解决:能用连加方法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并从实际生活中提出关于连加的数学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通过对应用题不同解决方法和连加算式不同解决方法的探讨,养成独立思考、创新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能正确掌握连加算式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对三个多位数相加的竖式计算的练习,掌握计算方法多样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1、展示书本例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提到三年级一共有几本或四年级一共有几本的问题,接下去提问哪个年级捐的书比较多】2、PPT上展示问题。
【同时需要强调谁和谁比,是三年级的全部和四年级的全部比】哪个年级捐的书比较多,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估算“大致判断”,这样的好处是可以检验一下待会的计算。
】3、如果想更加精确的知道两个年级捐书的比较,该怎么计算?【预设】分别算出三年级和四年级捐书的总量,再进行比较。
二、探究新知1、我们先来算三年级的捐书总量[请学生事先说一说跟哪些量有关,要求先圈出这些量,思考要用什么样的计算方法]2、请同学用自己的方法在草稿纸上写下自己的计算过程。
同时把竖式也列在旁边【在学生中找出不一样的方法,请这些同学到黑板上展示】找计算正确的学生3、对于黑板上同学们的算法,请其他同学说说要怎么理解这些方法【促使学生倾听其他同学的回答,并能对各种方法进行整合】4、教师将这些计算方法细化,并强调计算时的注意事项:xxx直接用口算算出来,不需要列算式;xxx同学用的是综合算式的脱式计算,在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Xxx用的方法和我们以前用的都不一样,有哪里不一样?你有什么发现吗?和同桌说一说你的发现。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加与减》数学教案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加与减》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和运用一百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的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一百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的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难点1.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解决简单问题。
三、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学习内容1.加法与减法的概念。
2.加减法的符号。
3.加法与减法的运算法则。
4.加减法的关系。
活动安排1.观看教学视频,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2.听教师讲解加减法的符号和运算法则。
3.自己动手计算数学题目,巩固知识。
4.分组合作,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如班级人数统计、购物计算等。
第二课时学习内容1.加减法计算技巧。
2.进位、借位的原理和方法。
3.转换法解决加减法问题。
活动安排1.完成课本上的加减法计算练习。
2.观看视频,学习进位、借位的原理和方法。
3.完成相关练习,加深理解。
4.使用转换法解决加减法问题。
第三课时学习内容1.加法与减法的组合。
2.含有括号的加减法。
3.等式中加减法的性质。
活动安排1.观看教学视频,了解加法与减法的组合和性质。
2.自己动手计算组合式和含有括号的加减法。
3.分组合作,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复杂问题,如租房计算、交通规划等。
四、教学方式1.视频教学。
2.讲解式教学。
3.分组合作。
五、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评估。
2.组内合作评估。
3.作业完成情况评估。
六、拓展活动可以设计一些与加减法相关的游戏或竞赛活动,如速算比赛、计算比拼等,从而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
沪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新教材】

沪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内容巧算教学目标知识:理解一个加数增加而另一个加数同时减少相同的数,和不变。
理解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差不变。
运用这两个规律对题目巧算。
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策略能力。
情感:鼓励学生探索计算规律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同向变化和反向变化,能应用其规律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运用这两个规律对一些题目巧算。
教学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复习导入:一、出示数射线。
师:这里的a、b、c分别表示什么数?他们分别最接近那个整十数?生:a=28 b=57 c=81;a接近30,b接近60,c接近80。
师:我们上节课去的海岛,你们还想去游玩吗?师:这次我们的好朋友也和我们一起去,让我们出发吧!(课件演示)出示课题:《游海岛》二、探究新知:加法:师:小亚和小巧来了,她们乘坐小船来到了码头,可是码头上出现了障碍,请你们帮助她们?26 + 18 =□+ □=请你们用最快最好的方法计算出答案。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好方法。
汇报交流。
小结:26 + 18 =□25 + 1924 + 20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讨论。
课件演示:a b c教学内容估算教学目标知识:会利用邻近的整十数进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估算。
能利用估算估计计算结果在哪两个整十数之间。
能利用估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能力:培养学生的估算策略能力。
情感:鼓励学生探索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用邻近的整十数进行估算。
教学难点选用最接近的整十数。
教学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一、复习引入。
1、出示数射线。
师:a表示几?与它邻近的整十数是几?还有哪些数的“邻近的整十数”也是60呢?(移动活动箭头。
)师:有一个数“b”,与它邻近的整十数是50,这个数会在哪里?(移动活动箭头。
)师:找一个数的邻近的整十数,你有什么好办法?2、小结:一般情况下,个位是1~4的数,我们退到上一个整十数;如41、42、43、44这四个数的邻近的整十数都是40。
最新二年级数学上册加与减1沪教版优选教学课件

当初说着各种承诺、各种誓言,我也相信了你就是我的小确幸。也是你让我相信了这世间还有美好,可最终你还是离我而去,终究你我成了彼此生命中的过客。 我们错过了,我曾幻想过天长地久;我也曾幻想过和你手牵手走在黄昏的路上。可终究你走了,留给我的只有回忆。我以为守着回忆你就可以回来,可是我错了,我,终究没等来你的转身,我终究知道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回不来了。我也终于决定放下了……
你给过我太多的快乐和感动,太多的收获和意外,也有太多的心酸和坎坷。可总归你来过我的生命,也带给我许多的美好和小幸福。我不知道是怎样的缘分让我们相遇,可我都不想去追究了,因为我相信每一种遇见,都有意义,每一个爱过的人,都有记忆。无论怎样,都是幸运的,因为你带给了我一些特殊的感受,以至于每次回味起来,都觉得人生是精彩的。 我始终还记得那年夏天你为了在我路过的城市见我冒着大雨开车几百公里,只为在车站短短的停留……我也记得在街头只因我看了一眼那各式的冰糖葫芦,你穿越熙攘的人群排队为我拿回最后一个糖葫芦欣喜的样子,不是爱吃甜食的我那晚一口气吃掉了那个糖葫芦,而你看着我憋得满嘴和通红的脸只是宠溺的笑笑……我还记得因为我随口一说自己都没在意的东西而你却把它买回来了,就在有次离别的车站,当我不告而别你知道后发疯的电话、视频和在机场着急的身影,手里还提着我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说过的东西时我就知道你就是那个惊艳了时光也温柔了我曾经岁月的人。
沪教版二年级数学上第一单元教案【范本模板】

第一单元《复习与提高》一、本单元教学内容:两位数加减法的复习、加与减、巧算、方框里填几。
二、本单元教材分析两位数加减法的复习:复习了一年级第二学期的主要内容——两位数加减法以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两步式题。
加与减:学生对于加减法应用题已有了认知基础,教材通过小猫捞鱼的例子,通过画线段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用线段图分析及建立加法和减法的简单数学模型.巧算:能根据“一个加数增加而另一个加数同时减少同样的数,和不变”和“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数,差不变",将一些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问题,转化成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来进行计算,达到巧算的目的。
方框里填几:对于解决类似于a+□=b, □+a=b,□—a=b,a-□=b这样的问题,学生在一年级主要是利用尝试、调整的方法来解决的,教材在此处要求学生利用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来解决此类问题。
三、本单元学情分析四、本单元教学目标1、能正确计算两位数加减法,以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两步计算。
2、知道“一个加数增加而另一个加数同时减少同样的数,和不变”和“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数,差不变”,将一些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问题转化成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问题进行巧算。
3、进一步学习线段图,会看线段图分析简单的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进一步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能够用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来求适合下列算式中□的数:a+□=b,□+a=b,□-a=b,a-□=b。
5、经历“利用‘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数,差不变”和“一个加数增加而另一个加数同时减少同样的数,和不变”,将一些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问题转化成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问题进行巧算.6、经历用线段图分析简单数量关系并解决简单的加减问题的过程,从而进一步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7、通过解决a+□=b,□+a=b,□-a=b,a-□=b这类问题,进一步体会符号表示数的思想。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加与减》|沪教版

加与减教学目标:1、信息收集。
2、图式。
3、数学建模:加与减。
教学重难点数学建模:加与减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启发思考1、引入(出示小猫捞鱼图)师:猫妈妈准备请一些朋友到家中做客,它从鱼缸里捞了一些鱼出来,聪明的猫妈妈立刻想到了鱼缸里的鱼和桶里的鱼之间存在着数学问题。
那么,鱼缸里的鱼和桶里的鱼之间到底存在着哪些数学数学问题呢?老师请小朋友先仔细观察这幅图,然后根据图意口头编应用题。
你能编几种就编几种。
2、汇报交流:A:鱼缸里有17条鱼,桶里有5条鱼,鱼缸中的鱼比桶中多几条鱼?(问题还可以问:桶中的鱼比鱼缸中少几条?或鱼缸中的鱼与桶中的鱼相差几条?师:哪些小朋友是这样编的?你们和小巧编的是一样的,真不错!小朋友,老师根据你们编的这道应用题,画了线段图。
建立图式:桶里有5条多几条?鱼缸里有17条师:谁看懂了?谁愿意上台指着线段图说说图意?(多请几个)师:再请大家将这道应用题与这幅线段图结合起来看,要求鱼缸中的鱼比桶中多几条我们可以怎么想呢?(多请几个)建模汇报:鱼缸里的条数-桶里的条数=鱼缸里比桶里多出的条数(出示)算式:17 - 5 = 12(条)答:鱼缸中的鱼比桶中多12条鱼。
B:猫妈妈捞出了5条鱼后,现在鱼缸里还有17条鱼,原来鱼缸里有几条鱼?师:哪些小朋友是这样编的?你们和小胖编的是一样的,很好!大家想不想自己试着根据这道题画画线段图?尝试画线段图汇报:捞出5条鱼缸里还有17条鱼缸里原来有几条?问:这题我们可以怎么想呢?建模汇报:捞出的条数+鱼缸里还有的条数=鱼缸里原有的条数算式: 5 + 17 =22(条)答:原来鱼缸里有22条鱼。
C:原来鱼缸里有22条鱼,猫妈妈捞出一些后还剩17条,捞出几条?捞出几条?鱼缸里还有17条鱼缸里原来有22条建模汇报:鱼缸里原有的条数-鱼缸里还有的条数=捞出的条数D:原来鱼缸里有22条鱼,猫妈妈捞出5条后,鱼缸里还有几条?捞出5条鱼缸里还有几条?鱼缸里原来有22条建模汇报:鱼缸里原有的条数-捞出的条数=鱼缸里还有的条数二、巩固练习先说说图意,再列式解答。
第一单元加与减(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第一单元加与减(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加法、减法符号的含义;2.能正确背诵1~20的加减口诀表;3.能进行简单的口算和竖式的加减法计算;4.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加法、减法的应用场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能掌握加减法的口诀表;2.能判断加减法计算题的具体操作方法;3.能运用口算和竖式计算方法正确解决加减法计算题;4.能从实际问题中运用加减法进行运算。
2. 教学难点1.竖式加减法的正确计算方法;2.运用口算方法正确解决加减法计算题;3.发现实际生活中加减法的应用场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发现加法和减法的应用场景,以便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2. 教学重点1.告诉学生加减法的口诀表;2.教授学生如何判断加减法计算题的具体操作方法;3.引导学生掌握竖式加减法的正确计算方法。
3. 教学难点1.通过日常生活进行加减法应用的实际操作;2.引导学生运用口算方法正确解决各种类型的加减法计算题;3.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竖式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4. 练习让学生使用口算和竖式计算法解决一系列的加减法计算题。
5.巩固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在加减法运算中掌握常见的应用场景,培养通过实际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6.拓展运用实际生活场景,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和运用加减法。
四、教学方式采用“情景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体验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五、教学评估1.针对教学主题和目标设计教学评估工具;2.询问学生自我评估和教师评估;3.收集信息,了解学生掌握情况;4.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和调整。
六、教学反思综合分析教学情况,总结教学经验,总结教学效果,对今后的教学提出改进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与减
【教学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二年级第三册加与减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 从图、文字、语言中,收集自己所需的信息。
2. 能看懂线段图,知道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的好处。
3. 能使用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解决简单的问题。
4. 能进一步理解加法与减法之间的关系(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能力目标]
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能从不同渠道收集有价值的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喜欢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并运用于生活。
【教学重点】
能使用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收集信息数据,看懂线段图。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 师:老师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有一个60岁的老爷爷在河边钓鱼,早上他钓到了10条大鱼,下午他钓到了15条大鱼。
他一天一共钓到了几条大鱼?
2. 生:一共钓到了25条大鱼。
3. 师:故事中的60岁这个条件你们为什么不用呢?
4. 小结:
从图和文字中找信息。
仔细观察、理解题意,再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思考问题或先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思考问题,再根据问题需要寻找有用的信息解答。
5. 师:小猫和老爷爷一样,它也在钓鱼,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演示)
二、探究新知:
1.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了小猫钓鱼这个图片,你们知道了哪些信息呢?
2. 生:小猫在捞鱼,桶中有5条鱼,鱼缸中有18条鱼。
3. 师:针对这两个条件,你们可以提一些什么问题呢?
4. 生:鱼缸里原来有几条鱼?(这是从时间的角度来思考)
鱼缸里比桶里多几条?(这是从空间的角度来思考)
5.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从时间角度:已捞出几条鱼,现在鱼缸中还有几条,鱼缸中原有几条?
6. 师:猜一猜,哪根线条是代表桶中有5条鱼?哪根线条是代表鱼缸中有18条鱼?说说为什么?
7. 师:根据这个线段图,你能够说一说他们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捞出的条数+鱼缸里还有的条数=鱼缸里原有的条数
鱼缸里原有的条数-鱼缸里还有的条数=捞出的条数
鱼缸里原有的条数-捞出的条数=鱼缸里还有的条数
8. 师:现在我们如果想知道鱼缸里原来有几条鱼该用哪个数量关系呢?请你们填一填。
算式:
9. 师:刚才有小朋友问了第二个问题,我们怎么解决呢?
10. 从空间角度:桶中有几条鱼,鱼缸中有几条鱼,鱼缸中的鱼比桶中多多少?
11. 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线段图和什么数量关系呢?
鱼缸里的条数-桶里的条数=鱼缸里比桶里多的条数
12. 师:让我们填一填算式和答句。
算式: 捞出□条 鱼缸里还有□条
鱼缸里原来有□条?
桶里有□条
鱼缸里比桶里多几条? 鱼缸里有□条
答:鱼缸里原来有13条鱼。
13. 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要解决一个问题,首先要收集有关的信息。
这些信息有的是以文字的形式,有的是以图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然后把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加工。
三、巩固练习:
1. 师: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2. 出示题目。
3. 学生汇报交流。
4. 师:根据线段图填写算式和答句。
5. 出示题目:
(1)
算式: □ + □ = □ (元)
答:两件玩具一共□元。
(2)
算式:□ - □ = □ (千克)
答:桔子比苹果多□千克。
四、总结。
说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发现了什么,对我们有何帮助?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
玩具熊26元 坦克车38元 两件玩具一共多少元?
苹果25千克 桔子49千克
桔子比苹果多多少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