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之父”的童年故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语S三语下教案24“计算机之父”童年的故事

语S三语下教案24“计算机之父”童年的故事

1“计算机之父”童年的故事1915年夏天,在英国伦敦(dūn)一家花园的草坪上,一个三岁的小男孩儿正汗流满面地用小铁铲在地上挖土,旁边放着几只木制的小胳膊小腿。

[①这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2他认真地把一个小胳膊埋进土里,然后歪着脑袋想了想,又将已埋进土里的小胳膊拉了一点儿露在外面。

他的母亲轻轻走过来,弯下腰和蔼(ǎi)地问道:“阿兰,在干什么呢?”妈妈,我玩具船上的水手坏了,我要把他们埋进土里,像栽苹果树那样结出好多好多的小水手来。

”[②孩子的话表现了什么?]3傻孩子,这些木头胳膊腿和树苗可不一样,它是不会长出小水手的。

”不一样?”小男孩儿仰起头,脸上充满了疑惑的神情。

[③小男孩儿为什么感到疑惑?]4这个思维奇特的小男孩儿,就是后来被世人称为“计算机之父”的英国科学家阿兰·图灵。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阿兰·图录三岁时种水手的故事。

5 许多人眼里,小阿兰有些“怪”,因为他经常干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

[④小阿兰的“怪”,说明了什么?]例如,地下室里放着他的一些瓶瓶罐罐,里面装满了用花草制成的汁液和粉末。

母亲问他:“这些瓶子里装的是什么?”“这一瓶是我为爸爸做的饮(yǐn)料,那一瓶是我发明的染台阶(jiē)的台阶粉。

”他发明的饮料自然谁也不敢喝,至于有没有人需要台阶粉,那可不是小阿兰考虑(lǜ)的问题。

段导读:本段写小阿兰的“怪”。

岁那年,阿兰写了一部世界上最薄的书——《关于一种显微镜》。

这本书开头的一句话是:“首先,你必须知道光是直的。

”兰是个特别的学生,[⑤阿兰的特别表现在哪里?]6他的思维经常是跳跃的,学习成绩(jì)也不稳定。

只有家里人知道,他之所以有时候成绩不太好,是因为他用了大量时间去研究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理论。

1☜2①告诉我们时间、地点、人物和发生的事情。

3②表现了孩子的天真。

4③他不明白木头胳膊腿和树苗有什么不同。

5④说明他是一个爱钻研、肯动脑、喜欢动手操作的孩子。

”计算机之父“童年的故事教案

”计算机之父“童年的故事教案

《计算机之父的童年故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

2、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3、知道阿兰图灵成为计算机理论的奠基人与他小时侯勤于动脑、勇于实践是分不开。

二、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2、理解小阿兰童年的“怪”与长大成为“计算机之父”有没有关系。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现在,计算机已经进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那你知道“计算机之父”是谁吗?他叫阿兰图灵,是计算机理论的奠基人,被人们誉为“计算机之父”。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情况1、学生齐读课文,纠正出现的错误。

2、出示本课生字,指名认读生字,并口头组词。

3、学生认读文中词语,巩固多音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1、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以填空方式总结归纳。

(四)合作探究,体会内涵。

[意图: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注意倾听的能力,思辩能力。

]1.讨论问题,解决疑问。

师:通过自学,小组讨论,谁愿意代表小组发言,帮同学解决难题?[意图:以学生为主体,他们想先交流哪题,就交流哪题。

](1)表现阿兰“怪”的语句。

[要求:读书上有关语句后,再谈自己的理解。

](从埋木头水手,用花草制饮料、台阶粉,写书,研究爱因斯坦的理论,做小实验这五件事,让学生抓住描写小阿兰的语言、神态、动作来交流。

)问:小阿兰这么怪,你们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爱钻研,肯动脑,喜欢动手操作的好孩子。

)(2)他童年的“怪”和长大成为“计算机之父”有关系吗?(①想象力丰富,独立思考,有创新精神,使他长大能够提出有关计算机理论。

②童年对科学的兴趣和勇于实践的态度,使他长大能敢于提出别人没有提过的设想,并加以实践。

)问:阿兰图灵长大成为“计算机之父”,除了刚才同学们分析的两种情况,还有哪些原因?(他坚持不懈,不断开拓;家长的理解和认可等。

《“计算机之父”的童年故事》教学教案设计

《“计算机之父”的童年故事》教学教案设计

《“计算机之父”的童年故事》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之父的童年背景及其对计算机科学发展的影响。

学习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人物。

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1.2 教学内容计算机之父的生平简介计算机之父的童年故事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历程1.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计算机之父的童年故事及其对计算机科学发展的影响。

难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人物。

1.4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讲解计算机之父的生平简介和童年故事。

案例分析法:分析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人物。

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1.5 教学准备教材:《“计算机之父”的童年故事》图片和视频资料:计算机之父的童年照片、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历程相关视频等。

第二章:计算机之父的生平简介2.1 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之父的生平背景及其对计算机科学发展的贡献。

2.2 教学内容计算机之父的生平背景计算机之父的主要成就2.3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讲解计算机之父的生平背景和主要成就。

2.4 教学准备教材:《“计算机之父”的童年故事》第三章:计算机之父的童年故事3.1 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之父的童年经历及其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计算机之父的童年故事3.3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讲解计算机之父的童年故事。

3.4 教学准备教材:《“计算机之父”的童年故事》第四章: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历程4.1 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事件。

4.2 教学内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科学的重要人物4.3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人物。

案例分析法:分析计算机科学的重要人物及其贡献。

4.4 教学准备教材:《“计算机之父”的童年故事》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总结计算机之父的童年故事及其对计算机科学发展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5.2 教学内容总结计算机之父的童年故事及其对计算机科学发展的影响。

《“计算机之父”的童年故事》教学教案设计

《“计算机之父”的童年故事》教学教案设计

《“计算机之父”的童年故事》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计算机之父”的概念和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科学历史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计算机之父”的定义和意义。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计算机之父”的童年故事。

1.3 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科学的重要性。

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计算机之父”的成就和影响。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情况。

第二章:阿兰·图灵的童年故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阿兰·图灵的童年背景和成长经历。

分析阿兰·图灵在童年时期的兴趣和天赋。

2.2 教学内容介绍阿兰·图灵的童年时期的重要事件和经历。

分析阿兰·图灵在童年时期的兴趣和天赋的体现。

2.3 教学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的方式了解阿兰·图灵的童年故事。

引导学生思考阿兰·图灵童年时期的特殊才能和兴趣。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阅读和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情况。

第三章:约翰·冯·诺伊曼的童年故事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约翰·冯·诺伊曼的童年背景和成长经历。

分析约翰·冯·诺伊曼在童年时期的兴趣和天赋。

3.2 教学内容介绍约翰·冯·诺伊曼的童年时期的重要事件和经历。

分析约翰·冯·诺伊曼在童年时期的兴趣和天赋的体现。

3.3 教学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的方式了解约翰·冯·诺伊曼的童年故事。

引导学生思考约翰·冯·诺伊曼童年时期的特殊才能和兴趣。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阅读和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情况。

第四章:艾伦·图灵的童年故事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艾伦·图灵的童年背景和成长经历。

计算机之父教案

计算机之父教案

《“计算机之父”童年的故事》教学设计淮滨县实验小学董雅莉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第二十四课《“计算机之父”童年的故事》教学目标:1、认读9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学习课文,理解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阿兰•图灵小时候有些怪。

3、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理解他的怪与他成为“计算机之父”有没有关系。

4、学习课文,了解想象力是科学的源泉,从而爱上科学。

教学重难点:1、理解小阿兰的“怪”。

2、体会阿兰的“怪”与成为“计算机之父”的关系。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收集阿兰•图灵的资料。

3、收集创新思维的名言。

4、收集名人小时候的故事。

5、制作一个精美的书签。

(美术老师教)教学过程:一、课前三分钟。

(2:40-2:43)读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

二、导入。

(2:43-2:45)今天的课前三分钟进行的非常好,奖励大家一个节目,猜谜语:课件出示:不会说话会计算,不会想来却有脑,少了电源就睡觉,没有鼠标受不了。

知道是什么吗?(计算机)板书“计算机之父”童年的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24课“计算机之父”童年的故事,看到这个课题有疑问吗?学生质疑答案从哪里找?对,课文中。

读课文之前共过生字词这一关。

三、学习生字词。

(2:45-2:50)课件出示:饮阶虑犯绩拓荒奠基汗流满面和蔼思维奇特疑惑瓶瓶罐罐跳跃稳定炫目拓荒耕耘领域奠基1、谁愿意带着大家读生字词?2、请一生上台教读,其他学生补充。

四、初读课文。

(2:50-2:55)把刚才的生字词放进课文里,你还认识它们吗?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你能获取哪些信息?读完用姿势告诉我。

学生自由读课文。

合上书,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A.“计算机之父”是阿兰•图灵,谁了解阿兰•图灵?向大家介绍一下。

课件出示:阿兰•图灵图片生介绍,其他学生补充。

B.我知道阿兰•图灵很怪。

C.因为他的怪,他才会成为“计算机之父”。

五、研究课文。

(2:55-3:15)读一遍课文就读懂这么多的信息,真了不起!打开课文,你会更有收获。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计算机之父的童年故事教学设计1语文S版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计算机之父的童年故事教学设计1语文S版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计算机之父的童年故事教学设计1语文S版一、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

2、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3、知道阿兰•图灵成为计算机理论的奠基人与他小时侯勤于动脑、勇于实践是分不开。

二、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2、理解小阿兰童年的“怪”与长大成为“计算机之父”有没有关系。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最喜欢上哪门课?大家非常爱上计算机课,那你们知道是哪位科学家最早提出利用机器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的吗?他叫阿兰·图灵,是计算机理论的奠基人,被人们誉为“计算机之父”。

[板书课题](二)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思维能力,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1.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要求:自由读课文,把不会读的字、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自己解决。

自己思考或查字典后,仍不理解的词句意思,课文内容,用笔画出来,做简单批注。

]2.检查读书,全班质疑。

[要求:读书时,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

质疑时,认真听同学提问,不重复别人的问题。

](他的童年和一般人的童年有什么不同?从哪看出他“怪”?他的童年和长大成为“计算机之父”有关系吗?)3.默读课文,自己解疑。

[要求:全班同学带着问题,再次默读读课文,画出有关描写小阿兰的语言、神态、动作的内容。

](三)小组交流,检查自学。

[意图: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注意倾听的能力,思辩能力。

]1.轮流读文,读准字音。

[要求:画出读错的字词句,读完订正,再练读。

]2.提出疑问,讨论解决。

[要求:学生认真思考后仍不能解决的,小组讨论帮助解决。

个人说出答案后还要谈理由。

](四)全班讨论,检查自学。

1.轮流读书,了解全文。

[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断好句。

] 2.讨论问题,解决疑问。

师:通过自学,小组讨论,谁愿意代表小组发言,帮同学解决难题?[意图:以学生为主体,他们想先交流哪题,就交流哪题。

三年级下语文教案24“计算机之父”童年的故事

三年级下语文教案24“计算机之父”童年的故事

教学目标:1.了解并了解计算机之父,图灵在童年时期的生活和成长经历。

2.培养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和崇尚科学的意识。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掌握关键词汇,并能正确运用。

2.理解主要人物的童年生活和成长经历。

3.培养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和崇尚科学的意识。

教学难点:1.学生对计算机之父,图灵的生活和成长经历进行深入了解。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教师课件、白板、黑板、准备PPT等辅助教学材料。

学生: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笔和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15分钟)1.师生对话引入主题,了解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和知识,并启发学生对计算机之父,图灵的认识和故事讲述。

2.展示图片和词汇:计算机、图灵、童年、科学家等,并向学生解释词汇意思和用法。

二、讲解文本(10分钟)1.教师朗读并解释课文中生词和难词,帮助学生掌握词汇。

2.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串联整篇课文,介绍计算机之父,图灵在童年时期的生活和成长经历。

三、阅读理解(15分钟)1.师生互动,师生共同阅读课文,并进行分角色朗读。

2.教师组织学生回答阅读理解问题,确保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四、拓展延伸(20分钟)1.师生共同探讨计算机的重要性和应用。

2.教师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3.学生可以自由发表对计算机之父,图灵的感受和认知。

五、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阅读课外书籍《图灵的童年故事》,并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对计算机之父的理解和感受。

2.预告下节课内容并布置相关预习作业。

六、课堂小结(5分钟)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计算机之父,图灵在童年时期的生活和成长经历,并对计算机的重要性和应用进行了讨论。

希望大家能够对科学家抱有敬仰之情,并将来要更加努力学习科学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计算机之父,图灵在童年时期的生活和成长经历,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计算机之父”的童年故事

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计算机之父”的童年故事

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计算机之父”的童年故事一、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之父的童年故事。

2.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发明历程的理解和认识。

3.培养学生对科学家及其贡献的尊重和敬仰之情。

二、教学重点1.通过童年故事了解计算机之父的奋斗历程。

2.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发明者的敬佩之情。

三、教学准备1.PowerPoint演示文稿2.教材3.黑板、粉笔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通过简短的导入,引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

2.提问:你们知道计算机是怎么发明出来的吗?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你们了解多少?第二步:讲解(15分钟)1.向学生介绍计算机之父的童年故事。

2.讲解计算机发明者的奋斗历程,以及他如何克服困难实现了计算机的梦想。

3.引导学生思考:作为一名计算机发明者,他需要具备哪些品质和能力?第三步:阅读活动(20分钟)1.按照教材提供的故事进行阅读。

2.引导学生对故事中的关键词和句子进行标记。

3.学生自主阅读,并回答与故事相关的问题。

第四步:小组讨论(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

2.引导学生讨论计算机之父的童年经历对他的影响。

3.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互动交流。

第五步:总结归纳(10分钟)1.邀请学生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

2.整理和归纳学生的观点和意见。

3.引导学生认识到计算机之父的童年故事是他坚持不懈追求梦想的见证。

第六步:拓展延伸(10分钟)1.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其他计算机发明家的故事。

2.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计算机之父的童年故事。

他的奋斗历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希望我们能够像他一样,积极追求自己的梦想,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六、课后作业1.思考并写下你对计算机之父的看法和感悟。

2.读书签:阅读一本与科学家或发明家相关的书籍,并写读后感。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计算机之父的童年故事,增强对科学和科学家的敬佩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之父”的童年故事》教学设计
导读: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3、知道阿兰•图灵成为计算机理论的奠基人与他小时侯勤于动脑、勇于实践是分不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2、理解小阿兰童年的“怪”与长大成为“计算机之父”有没有关系。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最喜欢上哪门课?大家非常爱上计算机课,那你们知道是哪位科学家最早提出利用机器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的吗?他叫阿兰·图灵,是计算机理论的奠基人,被人们誉为“计算机之父”。

(二)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1.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2.检查读书,全班质疑。

(他的童年和一般人的童年有什么不同?从哪看出他“怪”?他的童年和长大成为“计算机之父”有关系吗?)
3.默读课文,自己解疑。

(三)小组交流,检查自学。

1.轮流读文,读准字音。

2.提出疑问,讨论解决。

(四)全班讨论,检查自学。

1.轮流读书,了解全文。

2.讨论问题,解决疑问。

师:通过自学,小组讨论,谁愿意代表小组发言,帮同学解决难题?
(1)表现阿兰“怪”的语句。

(从埋木头水手,用花草制饮料、台阶粉,写书,研究爱因斯坦的理论,做小实验这五件事,让学生抓住描写小阿兰的语言、神态、动作来交流。


问:小阿兰这么怪,你们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爱钻研,肯动脑,喜欢动手操作的好孩子。


(2)他童年的“怪”和长大成为“计算机之父”有关系吗?
(①想象力丰富,独立思考,有创新精神,使他长大能够提出有关计算机理论。

②童年对科学的兴趣和勇于实践的态度,使他长大能敢于提出别人没有提过的设想,并加以实践。


问:阿兰•图灵长大成为“计算机之父”,除了刚才同学们分析的两种情况,还有哪些原因?
(他坚持不懈,不断开拓;家长的理解和认可等。

学生说的合乎
情理,师应加以肯定。


(五)总结升华,知识拓展。

1.生谈收获体会。

2.交流课外资料。

(六)作业。

摘录自己认为好的词、句。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