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古诗鉴赏

合集下载

边塞诗诗歌赏析

边塞诗诗歌赏析

蓟中作高适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赏析:诗一开篇,“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就以“沙漠”、“塞垣”这样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浩瀚伟岸的典型图画。

接着以“策马”、“长驱”和“登”这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

第三、四句“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则写诗人登上塞垣的所见的“萧条”荒凉景象。

开始四句叙事写景,以白描之法大笔勾勒,境界阔大,人物虽尚未出场,但通过“策马”“长驱”的壮烈之举,落日黄云的苍茫之色,特别是“落日何萧条”句中的“何”字,突出了主人公的感慨之深,忧愁之重。

第五、六句“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则深刻揭露了前文“边城何萧条”的根源。

边城地区征战不止,兵戈相交,是因为胡虏反叛,暗示了对安禄山等人企图以“边功市宠”而引起边境战端的愤怒之情。

“一到”、“每愁”两词对举,突显边患之重之久。

第七、八句“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是诗人由边患不止而引发的激愤之语。

“岂无”以强有力的反诘,对统治者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安边定远的高度自信心。

接下来“诸将已承恩”便对上一句的反问进行了回答,不用“安边书”制止边患,是因为统治者错用朝中腐败奸诈的“诸将”,这一句将诗人安边的自信和慷慨壮志击碎,其心理也经历了一个起伏不定的过程。

最后两句“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表现诗人目睹贤者沉沦、奸人晋爵的社会现状,痛恨当朝统治者错用奸臣、造成无穷边患的愤懑之情。

“孙吴事”,“闭门”则是引典抒情,并以此煞尾,有言少意多之妙。

“闭门”之言乃对现状极为不满的反语,诗人积极用世、渴望成就一番功业,不会甘于闭门不出,此为其激愤之语。

全诗在艺术上叙事写景,形象逼真,衬托出壮烈的情怀;情感上议论抒情,透射出诗人强烈的愤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凛凛风仪;语言上看似平淡质朴,但由于“感赏之情,殆出常表”,同样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边塞诗:王维《使至塞上》原文翻译及赏析

边塞诗:王维《使至塞上》原文翻译及赏析

【导语】边塞诗⼜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活和⾃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发展的黄⾦时代。

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百⾸,⽽《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

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汉族⽂学的宝贵财富,⽽且极具历史意义。

下⾯是为⼤家带来的边塞诗:王维《使⾄塞上》原⽂翻译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使⾄塞上唐代: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胡天。

⼤漠孤烟直,长河落⽇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尽黄河上落⽇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注释使⾄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使:出使。

单车:⼀辆车,车辆少,这⾥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属国:有⼏种解释:⼀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存其国号者。

汉、唐两朝均有⼀些属国。

⼆指官名,秦汉时有⼀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

唐⼈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

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

⼜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带。

此句⼀般注本均⾔王维路过居延。

然⽽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需经过居延。

因⽽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喻。

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这⾥是指⼤雁北飞。

胡天:胡⼈的领空。

这⾥是指唐军占领的北⽅地⽅。

⼤漠:⼤沙漠,此处⼤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赵殿成注有⼆解:⼀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聚,虽风吹之不散”。

⼆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直上”。

据后⼈有到⽢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

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鉴赏

总结
▪ 作者运用了反衬、 细节描写、夸张、 等艺术手法,通 过对艰苦的自然 环境的描写,来 表现战士昂扬的 斗志。
▪ 塞下曲 戎昱 ▪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 ▪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 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 ▪ [注]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 ▪ ②卢龙塞:古地名。
3b、三四句写由听曲而“心想形状”, 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效果?
用的是通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地表现了战士听曲的感受。
3c、联系全诗,赏析“借问梅花何处 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的表达效果。
原答案:此句巧妙拆分《梅花落》 曲名,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 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 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概括这首诗写了哪 些内容?
整体感知: 首先写出征的自然环境。
接着写出师的原因。
然后写将士们半夜行军的 情况。
最后写诗人预祝封将军出 师告捷。
再读课文,品味鉴赏:
自然环境:君不见,走马川,雪海 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 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 石乱走。
前六句描绘了怎样的自然环 境?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塞上听吹笛 唐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1、“雪净胡天牧马还”句所写景物显 示了怎样的氛围?在全诗中有怎样的作 用?

边塞诗人——古诗鉴赏

边塞诗人——古诗鉴赏

意思:
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关山仍是秦汉时的关山,
远征边疆的战士们至今还没归来。 只要还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
一定不会让敌人度过阴山。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 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 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 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 “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 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 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 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 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吹弯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在成千上万的梨树上,那洁白的雪花满树都是。 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 就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他们都觉得盔甲太寒冷,难以穿上。 广阔的大漠上百丈厚的坚冰纵横交错,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 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为了给回去的客人饯(jiàn )行,酒宴上胡琴琵琶 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 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
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 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岑 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 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 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诗题是“送武判官归京”但这首诗表现的不仅仅是岑参和他朋友武判官的友情。他描 绘的是边塞将士集体送别归京使臣的慷慨热烈的场面。“中军置酒”,不是岑参置酒, 而是中军主帅置酒;鼓乐齐鸣,也不会只是岑参和武判官对饮话别,而是边塞将士为 归京使臣举行的盛大宴会。因此,如果说表现了友情的话,那么,应该说这首诗主要 表现的是边塞将士对一位同甘共苦过的战友的情谊。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边塞将士的 团结精神和昂扬的斗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已没有诗人刚到边塞时那种过于低 沉而单纯的思乡之情,它已将思乡之情,与保卫祖国以苦为乐的精神统一起来,因此 它的基调是积极乐观、昂扬奋发的。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 共分三个部分。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 其来的奇寒。

《出塞》古诗原文及鉴赏

《出塞》古诗原文及鉴赏

《出塞》古诗原文及鉴赏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出塞》古诗原文及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作者背景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

字少伯,亦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

他特别擅长写七言绝句,《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

注词释义龙城飞将:龙城,即卢龙城,是李广驻军的地方,在今河北省卢龙县。

汉代名将李广,勇敢善战,被匈奴人称为“汉之飞将军”。

这里指扬威北方边地的名将。

胡马:这里指匈奴的军队。

但使:只要。

阴山:阴山山脉。

西起河套,绵亘于内蒙古自治区。

汉时匈奴常由此入侵中原。

古诗今译还是秦时的明月和边关,万里出生的将士们仍未归还。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能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评析: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这是一首名作,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清沈德潜《说诗ㄧ语》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

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

”他这段话批评李攀龙只知推奖此诗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说明了全诗的主旨,并没有点出作者的匠心。

沈氏归纳的全诗的主旨基本是对的,但这个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

边塞诗四首(边塞诗知识全面)

边塞诗四首(边塞诗知识全面)

浪漫主义:侧重表现理想的境界,注重主观情 感的抒发。它按照生活应有的样式或作家主观 情感逻辑去想像和创造理想境界,描写生活。 常用联想、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
联想想象 :想象犹如天马行空, 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 象征: 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 比喻: 化平淡为神奇,深奥为浅显,抽象为具体, 使诗歌所描绘
1、抓住文中表现边塞风貌的词,分析本诗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光?
策马自沙漠, 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 白日黄云昏。
表现程度之深, 感慨之深
诗人骑马从塞外 千里迢迢赶到蓟 城,登上这座边 城的城墙。只见 边塞苦寒之地, 一片萧条,白日 当中,黯淡无光 的景象。
2、“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 诸将已承恩。”写诗人登城所见而引发诗人忧心 边事心情。有人认为这是批评“诸将”,而有人 认为是讽刺“朝廷” ,你同意哪种看法?为什 么? 这是讽刺朝廷。因为,诗人看到边塞之地如此萧条,民 不聊生,就为胡虏的反复叛乱而担忧。难道没有安定边 境的奏疏上陈吗?并不是,而是朝廷偏信某些无能将领, 让他们无功受赏,令有志之士扼腕长叹。运用暗示手法, 语含讽刺,表面写诸将,实际写玄宗偏听偏信。
的画面。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如何表现士卒 思亲之情?
黄昏独 上之情, 极缠绵 悱恻
缕缕笛声,无 限的思愁
伤离别的乐府古曲如泣如 诉,似征人的叹息,引起
万里相思之情。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曲笔:以 闺中之思 已衬出已 愁,更为
情深
写得虽是“边愁”, 但意境雄浑开阔,情 调激越悲凉,绝不只
可怜无定河②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乙诗:闺怨 Biblioteka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什么诗叫边塞诗,边塞诗类型是什么

什么诗叫边塞诗,边塞诗类型是什么

什么诗叫边塞诗,边塞诗类型是什么什么样的古诗才叫边塞诗?下面是为你整理出来的关于边塞诗的类型,希望对你学习有所帮助!1简介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诗人,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1、边塞风光;2、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3、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4、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

内容不仅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

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陆游等人也创作边塞诗。

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边塞诗代表人物是:王昌龄,岑参,李贺。

2基本信息相关起源近几年学术界对唐代边塞诗涉及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已经成为古典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这既有助于古代文学研究的深入,但也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认识:似乎仅唐代才有边塞诗。

这种把边塞诗作为唐代文学专利品的看法是很难令人苟同的。

边塞诗最早起源于先秦时代,更准确说,它起源于西周。

根据是:先秦时代已具备边塞诗产生的历史条件与文化土壤,《诗经》中已有完整的边塞诗篇。

边塞概念边塞即指边疆,应该说是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

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正式的形成。

夏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不但建立起强有力的国家机器,而且不断发展和扩大其统治领域,可见疆域一开始便成为统治阶级非常有兴趣的中心问题。

经过殷商到西周,统一的奴隶制国家政权越来越得到巩固和发展,疆域的划分逐步比前代明晰。

如《诗经;大雅;江汉》“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于疆于理,至于南海。

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鉴赏【出塞二首】唐代: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注释】1.但使:只要。

2.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3.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4.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5.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6.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7.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

新:刚刚。

8.沙场:指战场。

9.震:响。

【赏析】【其一】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

诗从写景入手。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王翰、李益、 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王翰、李益、 李颀等等 关于王昌龄 盛唐诗人, 盛唐诗人,其边塞诗大部分用乐府旧题抒写 战士爱国立功 思念家乡的心情 爱国立功和 的心情。 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 诗歌特点:意境开阔, 诗歌特点:意境开阔,感情深沉
王昌龄( 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 ),字少伯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 西安) 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 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开元十五 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 ),登进士第 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先是授职 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中选, 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中选,授 汜水(今属河南)县尉。开元二十七岁年(739), 汜水(今属河南)县尉。开元二十七岁年(739), 不护细行,屡见贬斥” 旧唐书》本传), 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旧唐书》本传), 终于本年获罪被谪岭南。开元二十八年(740), ),王 终于本年获罪被谪岭南。开元二十八年(740),王 昌龄自岭南北归,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 昌龄自岭南北归,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但 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 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 史闾丘晓所杀。 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 从军行》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 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其一为 其一为: 《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其一为: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 不教胡马度阴山。其边塞、闺怨诗轰动一时, 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其边塞、闺怨诗轰动一时, 七绝圣手” 诗家夫子”之称。 从军行》 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之称。《从军行》 组诗共七首,是诗人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 组诗共七首,是诗人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
4、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 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 在大量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很不 豪迈旷达, 一样,有的豪迈旷达 如王翰的“ 一样,有的豪迈旷达,如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 雄奇壮美, 古来征战几人回” 有的雄奇壮美 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有的豪壮悲慨 豪壮悲慨, 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 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有的委 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 婉 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 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 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诗人的 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 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在边塞诗这个大 主题下体现出不同艺术风格。 主题下体现出不同艺术风格。
理解、鉴赏时,应该注意三个方面:
1、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时代特征 时代背景 盛唐: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盛唐: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 战争, 壮丽无比;即使出征远戍, 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出征远戍,也爽朗 明快;即使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明快;即使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国势开始式微, 中晚唐:国势开始式微,虽然诗人仍保持着 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悲壮 婉伤。 悲壮, 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悲壮,婉伤。 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一直处于劣势, 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一直处于劣势,外侮 不断,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 不断,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 一些凄凉 更多一些惆怅 凄凉, 惆怅。 一些凄凉,更多一些惆怅。
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
一、 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 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2、要抓住景色、人物、事物和事件的特点,然后 抓住景色、人物、事物和事件的特点 景色 特点, 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深入的揣摩, 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深入的揣摩,体味诗人 寄寓其中的感情 感情。 寄寓其中的感情。 思想内涵。 3、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内涵。 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内涵 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 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 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报效国家的激情, 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报效国家的激情,表现塞外 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 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陈述久戍边关对 家乡和亲人的怀念, 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 于中原的风光,有跃动于边塞诗的种种矛盾。 于中原的风光,有跃动于边塞诗的种种矛盾。
5.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 5.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 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 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李益)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王 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王 昌龄)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 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代表诗人:
四、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 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 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南园》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南园》 李贺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 军 行》 王昌龄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李 白
二、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 李 白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 下 曲》 卢 纶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征 人 怨 》 柳中庸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 军 行 》王昌龄
4.用典故: 4.用典故: 用典故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 闻道玉门犹被遮, 应将性命逐轻车。(李颀)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边塞诗的风格 或奇丽峻峭,雄浑挺拔;或清 或奇丽峻峭,雄浑挺拔; 新幽雅,缠绵悱恻; 新幽雅,缠绵悱恻;或慷慨高 响遏云天,或低徊浅唱, 歌,响遏云天,或低徊浅唱, 感慨万端;或令人热血沸腾, 感慨万端;或令人热血沸腾, 欲跃马横戈,或使人愁肠寸断, 欲跃马横戈,或使人愁肠寸断, 想折戟断刀…… 想折戟断刀……
五、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反对统 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 治者的穷兵黩武,对边关将士的同情。 治者的穷兵黩武,对边关将士的同情。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曹松 可怜无定河边骨,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 人。”陈陶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 但使龙城飞将在, 山。”王昌龄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 战士军前半生死, 舞。” 高适Βιβλιοθήκη 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李益)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 野云万里无城郭, 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 乱走。(岑参) 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 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 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 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 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 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 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 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
2.与个人际遇密切相关 边塞诗的主题丰富多彩,边塞诗风 边塞诗的主题丰富多彩, 格异彩纷呈,或豪放旷达, 格异彩纷呈,或豪放旷达,或雄壮悲 ……除了时代使然 除了时代使然, 慨……除了时代使然,还有一个更重 要的原因,便是诗人自身。 要的原因,便是诗人自身。即使是同 一诗人,同一题材, 一诗人,同一题材,也会因一时的际 一时的情绪不同,而在主题、 遇、一时的情绪不同,而在主题、风 格上呈现迥然不同的特色。 格上呈现迥然不同的特色。鉴赏诗歌 不可陷入定势思维。 不可陷入定势思维。
同为边塞诗, 同为边塞诗,为什么会呈现出不 同的主题思想、迥异的艺术风格? 同的主题思想、迥异的艺术风格?
1.与时代特征密切相关 边塞诗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唐代国力强盛, 边塞诗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 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 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 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 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 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格调高亢,情绪激昂。 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格调高亢,情绪激昂。而 宋代积贫积弱、国力衰颓,面临北方少数民族的强势入侵, 宋代积贫积弱、国力衰颓,面临北方少数民族的强势入侵,统治 者却纸醉金迷,不思进取,这样在知识分子的笔下, 者却纸醉金迷,不思进取,这样在知识分子的笔下,多用来表现 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豪迈之气少了, 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 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即使同为唐诗,但也有较大不同。盛唐时期, 即使同为唐诗,但也有较大不同。盛唐时期,即使是艰苦战 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 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 也死而无悔。但到了中晚唐时期, 牲,也死而无悔。但到了中晚唐时期,诗人们虽然仍保持昂扬向 上的基调,但其中已不免多少悲壮,多少感伤。 上的基调,但其中已不免多少悲壮,多少感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