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南乡子、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练习及答案
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南乡子、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练习及答案

23.诗词曲五首【部编版九下】习题及答案班级:姓名:说明:精心编辑整理,可以下载后删除答案印刷使用。
23.诗词曲五首一、十五从军征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四、过零丁洋/文天祥五、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一、《十五从军征》【原诗】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译文】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从军出征,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在乡间路上遇到同乡人,问:“我家里还有那些人健在?”远远看去那就是你家,但已经是松柏青翠,坟冢相连了。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远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习题】1、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因战乱而失去一切的老兵形象。
B.全诗截取老兵归家的片断描写,有人物言行描写、心理描写,还有环境描写。
C.全诗以时间为序,先写老兵归家时的急切心情,接着写他归家后见到的景象,最后写饭熟无人吃的凄凉情景。
D.结句“泪落沾我衣”将全诗思想感情推向高潮。
这泪既是辛酸孤凄之泪,又是愤慨控诉之泪。
2、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这句话用夸张的手法极言主人公从军之久。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
B、“遥望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
”这两句用远景描写,写出了庭院因无人打扫而凄凉破败的景象,同时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兵亲人的离去。
C、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近景描写。
运用白描手法,作者抓住野兔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从正面表现征人从军时间之久,物是人非,揭露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南乡子、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习题及答案

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南乡子、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习题及答案文章无明显格式错误和问题段落,不需要删除。
但可以对每段话进行小幅度改写,如下:23.诗词曲五首一、《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因战乱而失去一切的老兵形象。
全诗截取老兵归家的片断描写,包括人物言行描写、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
以时间为序,先写老兵归家时的急切心情,接着写他归家后见到的景象,最后写饭熟无人吃的凄凉情景。
结句“泪落沾我衣”将全诗思想感情推向。
这泪既是辛酸孤凄之泪,又是愤慨控诉之泪。
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是___在送别好友的时候所作。
诗中以雪为喻,表达了对别离的感伤和思念之情。
雪花纷飞,如同思念之情不断涌上心头,令人难以自持。
作者以此寄托了自己的情感,也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判官前程的祝福。
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诗是___在登北固亭时所作。
诗中以北固亭为背景,表达了对故国沦陷的悲愤和对家国未来的期望。
作者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一句话,表达了自己坚守正义的决心。
他希望有一天能够重振国威,让敌人知道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
四、《过零丁洋》这首诗是___在流亡途中所作。
诗中以“零丁洋”为喻,表达了对流亡生活的苦闷和对国家未来的深深忧虑。
作者用“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一句话,表达了自己对家国的眷恋和对流亡生活的无奈。
他希望有一天能够回到故乡,为国家的未来而奋斗。
五、《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诗是___在潼关怀古时所作。
诗中以潼关为背景,表达了对历史的敬仰和对国家未来的期望。
作者用“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一句话,表达了对长征途中牺牲的革命先烈的怀念和对革命事业的。
他希望有一天能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答:文章中有一些格式错误和明显有问题的段落,需要进行删除和改写。
改写后的文章如下:___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一首怀古诗。
诗人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对当时政治局势的不满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初中语文 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过零丁洋、潼关怀古

内容分析
问江山
壮丽河山,风景不再,山河 变色。
上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片
问兴亡
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 。 “悠悠” 指时间久远,和词人 思绪之无穷。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内容分析
下片
运用典故,借对青年孙权英雄有为,不惧强敌的盛赞,委 婉地暗示了对于朝廷偏安江南的不满 。同时也表达自己的忧国 忧民的情怀。
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抒发无限惆怅之情
名句赏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一个 “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 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 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 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 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 雪早。
名句赏析
诗文赏析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我几十年来日夜思念的亲人啊!如今,我忘却了沙场的喧嚣, 忘却了战火尘烟;带着满心的欢悦,更带着对你们不尽的思念回 来了。可你们在哪里?我做的这菜和汤该送给谁啊?
茫茫苍天,浩浩群山,谁来告我?群山无语,苍天默默。
诗文赏析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诗文赏析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 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 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 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 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 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 “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初中语文 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过零丁洋、潼关怀古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 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 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 开。
白草:一种牧草,干熟时变为白色。 胡天:这里指塞北一带的天空。
译文:北风席卷大地,枯草被吹断了,塞北的 天空八月份就下起了大雪。忽然像是一夜间春 风吹过,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顿时盛开。
课文研读
1.赏析“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雪景
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在边 疆军队中生活了数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 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 观察与深刻的体会。岑参的诗想象丰富, 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具有浪 漫主义色彩。
写作背景
➢ 本诗选自《岑参集校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岑参于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 判官,武判官或为其前任,这首诗就是为送武判官归京所作的。当 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前 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 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
5.赏析“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 一个“暮”字,点明时间是在傍晚, ➢ “纷纷”极言雪之大, ➢ “冻不翻”极言天之寒。
课文研读
6.赏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运用留白手法,写得含蓄,给人以无尽的遐思,余味绵绵不尽,引发读者无 尽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及朋友离去后的无限惆怅之情。
辛弃疾其他诗歌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南宋著名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在 文学史上,他与苏轼并称“苏辛”,与 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强烈的爱国 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的词的基本思 想内容。
部编版九下23课《诗词曲五首》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

23.《诗词曲五首》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23.诗词曲五首一、十五从军征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四、过零丁洋/文天祥五、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一、《十五从军征》【原诗】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译文】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从军出征,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在乡间路上遇到同乡人,问:“我家里还有那些人健在?”远远看去那就是你家,但已经是松柏青翠,坟冢相连了。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远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主题思想】这首诗主要表现了久经征战的老兵,归家后的凄凉处境,悲苦心情。
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十五从军征》中和贺之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揭露汉代兵役不合理的诗句是:,。
2、《十五从军征》中写近景(极其荒凉)的诗句是:,。
3、《十五从军征》更加深刻的表现出老翁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的句子是:,。
4、《十五从军征》老兵来到已经不成其为“家”的家中,见到这样一幅破败荒凉的画面:,。
,。
5、《十五从军征》暗示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
二、简答题1、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形象。
2.这首诗是如何通过景物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悲剧命运的?【参考答案】一、理解性默写1、《十五从军征》中和贺之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揭露汉代兵役不合理的诗句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十五从军征》中写近景(极其荒凉)的诗句是: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部编版语文 九年级上下册 课内古诗词赏析 选择题(最后附答案)—中考练习天津最适用

【全】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下册课内古诗词赏析选择题《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小住京华)》《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渔家傲·秋思》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面对诗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塞下秋来风景异”交代了地理位置和季节,表现了塞下和内地秋季风光大不相同。
B.“无留意”写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描绘了秋天塞下寒风萧瑟、满目荒凉的景象。
C.“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
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D.“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表现了将士们为国家戍守边疆的豪情壮志。
2.下列对《渔家傲.秋思》一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上阕后半部分景物描写极具感染力,边声、号角声写动,千嶂、长烟、落日、孤城写静,动静结合,生动地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画面。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揭示了词人与征夫们的一种矛盾心理;他们思念家乡,却又因战功未建,不能如愿而归。
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在悲怆的情调中,鲜明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腐朽软弱的控诉和批判。
D.整首词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词中描写的是词人身临目见的景物,表达的是词人和他所理解的征夫们的感情,读来真切感人。
《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3课《诗词曲五首》各首同步达标练习(含答案)

《诗词曲五首》各首同步达标练习十五从军征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冢.()窦.()雉.()舂.()羹.()饴.()2.《十五从军征》节选自,由代所编。
被称为“乐府双璧”(又名长篇叙事诗双璧)的两篇是为与。
3.默写。
,。
,。
二、阅读《十五从军征》,完成问题。
4.对《十五从军征》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十五从军征》描写了一个服役六十五年的老兵回乡后无家可归、满目惨况的悲惨遭遇。
B.作者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人的凄凉;通过对兔、雉栖身于家屋,谷、葵丛生于庭院的景物描写,来说明老兵家园的残破。
C.这是一首抒情诗,诗歌依照人物回家的情景,由远及近,逐层描写。
D.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家破人亡的老兵形象,控诉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5.作者返乡的经历如何?情感有何变化?请结合诗歌内容略作分析。
6.这首诗是如何通过景物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悲剧命运的?7.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积累运用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是代诗人。
他与高适并称为,同为派的代表。
诗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写。
2.默写。
(1)散入珠帘湿罗幕,。
(2)纷纷暮雪下辕门,。
(3)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的诗句是,。
(4)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的诗句是,。
二、阅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完成以下问题。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中“忽如”二字用得巧妙,不禁写出了大雪来得急骤,而且表现出诗人的心情。
4.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暗示归途艰险,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春花喻冬雪,展现了边塞雄奇瑰丽的景象。
C.“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诗人驻足远望的情形。
D.这首诗以“雪”为中心线索来写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的惜别之情和思乡之情。
5.“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让人回味无穷,请合理想象,描绘这一情景。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阅读理解题背诵 中考考点汇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阅读理解题背诵中考考点汇总(含答案)目录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过零丁洋/文天祥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 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十五从军征》描绘了一个在外征战多年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怨恨与同情。
2. 诗中主人公离家归家的年龄分别是多大?答:十五、八十。
3. 用诗中的句子回答:主人公的家现在怎样?答: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4.“十五”“八十”是____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答:夸张,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的不合理。
5.主人公归家后,看到家中凄凉破败的景象是“兔从……葵。
”6.此诗抒发了老翁怎样的心情?通过哪句诗体现出来的?答:抒发了老翁孤独凄凉的心情。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7.“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
(2分)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由远及近地描写了一幅老兵回家看到人去屋空、人亡园荒的凄凉画面。
8.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分)“十五”与“八十”相对照,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主人公从军时间之久。
说明了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现了诗歌的主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诗词曲五首【部编版九下】习题及答案班级:姓名:说明:精心编辑整理,可以下载后删除答案印刷使用。
23.诗词曲五首一、十五从军征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四、过零丁洋/文天祥五、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一、《十五从军征》【原诗】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译文】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从军出征,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在乡间路上遇到同乡人,问:“我家里还有那些人健在?”远远看去那就是你家,但已经是松柏青翠,坟冢相连了。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远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习题】1、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因战乱而失去一切的老兵形象。
B.全诗截取老兵归家的片断描写,有人物言行描写、心理描写,还有环境描写。
C.全诗以时间为序,先写老兵归家时的急切心情,接着写他归家后见到的景象,最后写饭熟无人吃的凄凉情景。
D.结句“泪落沾我衣”将全诗思想感情推向高潮。
这泪既是辛酸孤凄之泪,又是愤慨控诉之泪。
2、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这句话用夸张的手法极言主人公从军之久。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
B、“遥望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
”这两句用远景描写,写出了庭院因无人打扫而凄凉破败的景象,同时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兵亲人的离去。
C、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近景描写。
运用白描手法,作者抓住野兔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从正面表现征人从军时间之久,物是人非,揭露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D、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运用细节描写,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3、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一个“始”字,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多年来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给全诗笼罩上了一层凄凉悲伤的感情色彩。
B、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这两句写老兵在归乡途中与乡里人的对话。
表明他久别家乡,急于了解家中亲人的现状。
C、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老兵用野谷和野葵做饭,再次表明家园荒芜,没有粮食可吃,表现了老兵的孤苦伶仃。
D、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写老兵做好饭后,有意识的到门口张望,盼望家人回来一起吃团圆饭。
4.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诗人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开篇,看似平淡,却耐人寻味,含蓄点出了战争周期之长和当时百姓兵役之繁重。
B、“兔从”到“中庭”四句,由远及近,侧面写出主人的家荒凉破败的景象,控诉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毁灭。
C、诗的最后两句通过对老兵“出门张望,老泪纵横”这一动作细节描写,进一步抒发了老兵心中的悲凉之感。
D、全诗以老兵回家的情感变化为线素:满怀希望一希望落空一彻底失望一悲哀流泪,有波澜有起伏,且引人深思。
5.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十五”“八十”既可实指,也可虚指,这样写的目的是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的不合理。
B、“本诗描绘了一个久战沙场、不得归家,年老归家却已家破人亡,孤苦无依、内心哀伤的老兵形象。
C、这是一首抒情诗,诗歌依照人物回家的情景,由远及近,逐层描写。
D、本诗选自《乐府诗集》,是继《诗经》《楚辞》后出现的又一种新诗体,由宋朝郭茂倩编写。
6、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形象。
【答案】1、分析:B 无心理描写。
2、分析:C 从侧面表现征人从军时间之久,物是人非,揭露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分析:D 不是有意识的到门口张望。
4、分析:B “侧面写出”不正确,这四句是直接描写老兵家园的荒凉景象;5、分析:C 这是一首叙事诗。
6、答:本诗描绘了一个久战沙场、不得归家,年老归家却已家破人亡,孤苦无依、内心哀伤的老兵形象。
久战沙场,不得归家;“十五”从军,“八十”方回,写出老兵一去数十年,有家归不得,年老归家却已家破人亡;归途中逢乡里人,得知家中已是荒坟累累,到家所见是兔子、野鸡;庭院中长出了“旅谷”井台上也长出了“旅葵”,处处荒凉破败。
孤苦无依、内心哀伤;春谷作饭,采葵作羹,却不知递谁,出门东望,潸然泪下,心中的悲哀诉说不尽。
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原诗】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译文】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习题】1、对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下面诗句赏析的误的一项是【 B 】A.“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但仍然能间接传达出一种热闹的场面。
B.“风掣红旗冻不翻”,雪大风小,红旗一动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传神地写出了天气的奇寒。
C.“雪上空留马行处”,既写出了作者对行者的难舍与留恋,也表现了自己因归期未卜而惆怅的心情。
D.诗歌主要写雪景,而作者在那白雪的背景上设置鲜红一点,反衬得整个世界更洁白,更寒冷。
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2、下列对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B 】A.本诗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
B.全诗想象奇特,以冬春之际一天之内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
C.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
3、这首诗从形式到内容上应属于()A、叙事诗自由诗B、写景诗叙事诗C、边塞诗送别诗D、田园诗抒情诗4、对这首诗的鉴赏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特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在朋友返京时载歌载舞送别的喜悦之情。
B.这首诗情景交融,先以雪景衬托送别,后又在送别中描绘雪景。
C.“忽如一夜春风来”中“忽如”一词写出了“胡天”的大雪来得急,也表现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
D.“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展示了边塞冰雪天地,阴云重重的景象。
5、本诗以“雪”为线索,“雪”共出现四次,依次组成四个画面,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四幅画面的内容。
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忽”字好在哪里?整句有什么妙处?7、说说“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诗在结构或写法上的妙处。
8、诗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表达感情方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试描述一下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限40字)【答案】1、分析:B.“风掣红旗冻不翻”,雪大风小,红旗一动不动。
应该是:北风吹扯着红旗,红旗被冻住,一动不动。
2、分析:B、应该是秋冬之季。
3、分析:C 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也是一首送别诗。
4、分析:A 抒发了诗人在朋友返京时载歌载舞送别的喜悦之情。
这种说法不正确。
主要表现诗人对朋友依恋、珍重、别愁等感情。
5、答:①八月飞雪苦寒图②军营饯别奇寒图③东门惜别惆怅图④别后雪地思乡图6、答:“忽”字不仅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而且传出诗人赏雪时非常惊喜的心声。
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动人。
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变幻成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明丽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暖意和生机。
充分展示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
7、答: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手法上,运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8、答:写友人已去而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
二者都写出了分手时凝望友人远去的情景,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
山路盘旋,大雪纷飞,诗人向友人招手,友人的身影越来越小,诗人的手还停留在空中。
已看不见友人身影,只看到雪地上留下一串串马蹄的足迹。
★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原词】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译文】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
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
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
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
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
“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习题】1、下列对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怀古诗。
作者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了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词,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英武了得。
D.“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呼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词的题目。
B.诗歌的上阕化用了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用得不落痕迹,贴切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