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第三节比热容导学案第二课时
九年级物理导学案 16.3 比热容

16.3、比热容课时:2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1.重点是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有关计算。
2.难点是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导学指导】一、思考课本130页“想想议议”的问题,把你的想法写在下面空白处.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吸收的热量与水升高的温度之间的关系是: .结论:对于同一种物质,质量越大,升高的温度越多,则它吸收的热量越________.问题:对于不同的物质,例如一种是水,一种是沙子,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的度数也相同,那么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你认为下列哪个猜想正确( )A.水吸收的热量多B.沙子吸收的热量多C.水和沙子吸收的热量多二、探究实验: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阅读课本131页“探究”部分,完成下面的问题)1.如果水和食用油的质量相同,吸收的热量也相同,那么它们升高的温度哪个多( )A 水B 食用油C 一样多2.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猜想:_______(填“水”或“食用油”)的吸热能力较强.需要的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前需考虑的问题:(1)怎样得到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是不是还需要其它的器材?(2)怎样保证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3)测量温度时应注意些什么?三、请阅读课本132页“比热容”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1.从上面的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______的,也就是说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是________的. (填“相同”或“不同”)2.为了表示不同物质在吸热能力上的差别,物理学里引入了_________这个物理量.⑴比热容的定义:____________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_______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__________.用符号_____表示,⑵它的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_,符号是_______.⑶水的比热容是_________,它的物理意义是: .3.小组讨论132页“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导学案

九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学期导学案目录第十三章内能第一节分子热运动第二节内能第三节比热容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第二节热机的效率第一节热机第二节热机的效率第三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一节两种电荷第二节电流和电路第三节串联和并联第四节电流的测量第五节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第十六章电压电阻第一节电压第二节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第三节电阻第四节变阻器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一节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第二节欧姆定律第三节电阻的测量第四节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第十八章电功率第一节电能电功第二节电功率(第一课时)第二节电功率(第二课时)第三节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第四节焦耳定律第十三章内能第一节分子热运动明确学习内容教材P1-5●厘清学习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且其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清晰重点难点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实步知识。
难点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自主预习练习1.自习课本,归纳本节应学习、掌握的知识点。
2.独立完成《学生用书》中“自主学习案”部分练习题。
●激情导入十分拿一瓶香水打开盖,学生闻到香味。
展示PPT3教师:“香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引导学生回答出“分子。
”教师:“那你们看到香水分子了吗?为什么看不见呢?”引导学生回答出“分子很小。
”教师:“小到什么程度,谁知道?谁能描述?可以看书回答?”学生描述分子。
展示PPT4教师:“你们闻到香味了吗?香水在瓶子里,你怎么会闻到?(怎么会到你的鼻子里?)”引导学生回答出“分子运动”并板书。
教师:“物体运动与分子运动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你们看给分子运动起个什么名好呢?”引出“热”并板书●聚焦主题合作探究探究一认识扩散现象,了解分子的热运动1.演示实验:课本P3图131—2,学生观察并思考:(1)该实验说明了。
(2)叫扩散。
小组讨论: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扩散现象,如:,。
第十六章第三节比热容导学案 Doc1

第三节《比热容》导学案姓名东关回中初三物理组【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探究实验的设计实施,理解控制变量等物理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比热容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增强关注自然、社会,服务人类的责任感。
课前延伸:1、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比热容用符号表示,它的单位是,符号是。
2、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在所有的物质中的比热容最大,其大小为。
表示的意思是。
3、比热容是表示物体大小的物理量,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比热容大的吸收的热量。
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比热容大升高的温度。
课内探究:1.我们知道用同样的加热方式烧开一壶水和烧开一锅水,所用的时间不同,即烧开一锅水需要更多的热量;用同样的加热方式将同一壶水烧热和烧开所用的时间不同,即烧开一壶水需要更多的热量。
知识点一:水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水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有关,质量越大,升高的温度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
2.那么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呢?也就是说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一样吗?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a.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装上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用完全相同的加热方式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水和食用油升高的温度。
b. 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装上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用完全相同的加热方式让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思考:实验中我们是如何让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的?结论: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水升高的温度少.食用油升高的温度多.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温度,水吸收的热量多,食用油吸收的热量少.也就是说水的吸热本领比食用油的吸热本领大.在物理学中我们用比热容来表示物质的这一特性.知识点二: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单位是:焦/(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 ℃).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注意: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所放出的热量,也等于它的比热容. C水=4.2×103 J/(kg. ℃)表示的意思是 . 3.看比热容表看看你能发现哪些信息?知识点三:①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同一种物质的比热容不随质量、形状、温度而改变。
九年级物理全册《16-3比热容》教案 新人教版

2、将一壶水烧开与烧热,哪个需要时间 长?
学生答…
3、问题:烧水时,水吸收 的热量可能 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思考后回答。
学生答…
环节二:探究发现
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1)提出问题:对于不同的物质,例如,水、沙子、煤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 ,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教学重 点: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教学难点: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以及应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二、资料准备: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 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本课时教 学内容主要是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这是下节课进行热量计算的基础。
《16-3比热容》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会查比热容表。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 思: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模式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转换、比值定义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开放式的探究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九年级物理 第十六章 热和能 比热容(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课 题 授课 教师 学生姓名第十六章热和能 比热容班级 学习时间第 设2 课时 计 人2)质量为 1kg,温度是 20℃的水,吸收 8.4×10 J 热量后,温度升高到多少? 课 中 导3导学 目标 学习 要点 知识 链接进一步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能进行有关的热量计算 重点 热量有关计算 难点 热量公式的推导 考点 热量有关计算 易错点 会利用吸热和放热的公式, 进行 有关热量的计算学3)质量为 500g 的铁锅中放有 3kg 水,把它们从 15℃加热 到 85℃,吸收了多少热量? 3 3 (c 铁=0.46×10 J/(kg·℃),c 水=4.2×10 J/(kg·℃) ) 1.一室内游泳池注入质量为 6×10 kg 的水,水温从 18℃提高到 28℃时,需要吸收的热量是多 少?5课前导学1. 不同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________的。
2. 怎样表示各种物质在这种性质上的差别呢?物理学中引人了比热容这个物理量。
________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每升高________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比热 容用符号“________”表示,它的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
3.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
4.常 见物质中水 的比热容是 最大的,它 的值为 ________J/(kg·℃ ), 它的物理 意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5.热量的计算 如果以 Q 代表物休吸收的热量,以 c 代表物体的比热容,m 代表物体的质量,t0 和 t 分 别是加热前后物体的温度,则物体吸收的热量的计算公式是 Q 吸=________________; 物体放出的热量的计算公式是 Q 放=__ ______________。
13.3比热容导学案(第二课时)

教学课题比热容主备人訾刚课型新授课时安排 2 总课时数 5 上课日期二次备课审批人签字二次备课审批时间学习目标1、进一步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2、会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学习重点会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学习难点热量计算过程中的步骤方法注意的问题教学准备学习过程一、引言:前面我们学习了比热容,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比热容的简单计算,加深我们对比热容的认识。
二、温故互查:1、比热容的定义:__________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时与它的和的乘积,叫做这种物质的__________。
水的比热容最大,值是,它的意义是。
三、新课导入四、学习探究计算:1kg的水在温度升高1℃时所吸收的热量为J2kg的水在温度升高1℃时所吸收的热量为J1kg的水在温度升高2 ℃时所吸收的热量为J质量为m kg的水在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为J质量为m kg的水温度升高△t 所吸收的热量为J公式推导:c—物质的比热容m—物体的质量△t—温度的变化值(指温度差,不是某一时刻的温度△t=t末—t初,t末表示末温度,t初表示初温度)如果是吸热升温:Q吸=c·m·△t= c·m·(t末—t初)如果是放热降温:Q放= c·m·(t初—t末)如果已知物体的比热容c,物体的质量Q吸,物体吸收的热量△t,则物体温度的变化m=______。
如果已知物体的比热容△t,物体的质量m,物体吸收的热量Q吸,则物体温度的变化c =______。
如果已知物体的比热容c,物体的质量m,物体吸收的热量Q吸,则物体温度的变化△t=______。
自学检测1、质量为1kg的水温度升高10℃,水吸收了多少热量?2、一定质量水温度从10℃升高到50℃,吸收了1.68×106热量,求水的质量。
四、巩固练习★1、质量为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了80℃,求水吸收的热量。
C水=4. 2×103J/(kg·℃)★2、把质量为500克,温度为40°C的铝块加热到100°C,铝块吸收了多少热量?★★3、质量为2kg的某种物质温度从20℃升高到40℃时,吸收的热量是1.88×104J,该物质的比热容是多少?★★★4、使40g 0℃的冰温度降低到-10℃,能放出多少热量?如果这些热量用来给水加热,可使多少g 5℃的水温度升高10℃?★★★★5、水的比热容是煤油比热容的两倍若水和煤油的质量之比为1:2,吸收的热量之比为2:3,则水和煤油升高的温度之比为多少?五、测评与拓展1、质量为500 g的铝锅中盛有2 kg的水,把它们从15℃加热到95℃时,共需要吸收多少J的热量?已知:c水=4.2×103J/(kg·℃),c铝=0.88×103J/(kg·℃)2、为了测定某种液体的比热,把质量是100g的铜块从沸腾的水中取出(标准大气压),迅速投入到质量是100g温度为10℃的待测液体中,混合后的共同温度是25℃,若不计热损失,求这种液体的比热容是多少?(已知C铜=0.4×103 J/(kg·℃)2、把质量为2kg、温度为40℃的铝块加热到100℃,铝块吸收了多少热量?如果这些热量用来给水加热,能使多少20℃的水升高到40℃?已知:c铝=0.88×103J/(kg·℃)六、课堂小结与课后学习安排1、各小组总结本节课内容,整理到笔记本上面。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导学案(全册精品)

九年级物理导学案(全册)目录第十三章内能第1节分子热运动............................................................:(01)第2节内能..................................................................:(04)第3节比热容(第1课时)....................................................:(07)第3节比热容(第2课时)....................................................:(10)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第1节热机............................................................... :(13)第2节热机的效率........................................................... :(16)第3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19)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1).........................................................:(22)第1节两种电荷(2).........................................................:(25)第2节电流与电路(1).......................................................:(27)第2节电流与电路(2).......................................................:(30)第3节串联和并联(1).......................................................:(32)第3节串联和并联(2).......................................................:(35)第3节串联和并联(3).......................................................:(38)第4节电流的测量............................................................:(41)第4节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44)第十六章电压、电阻第1节电压..................................................................:(47)第2节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1).........................................:(50)第2节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2).........................................:(52)第3节电阻..................................................................:(55)第4节变阻器................................................................:(58)第十七章电压和电阻第1节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61)第2节欧姆定律..............................................................:(64)第3节电阻的测量............................................................:(67)第4节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1)...................................:(70)第4节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2)...................................:(73)第十八章电功率第1节电能电功(1)........................................................:(76)第1节电能电功(2)........................................................:(78)第2节电功率(1)...........................................................:(80)第2节电功率(2)...........................................................:(83)第3节测小灯泡的电功率(1).................................................:(86)第3节测小灯泡的电功率(2).................................................:(88)第4节焦耳定律(1).........................................................:(91)第4节焦耳定律(2).........................................................:(94)第十九章生活用电第1节家庭电路..............................................................:(97)第2节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101)第3节安全用电.............................................................:(104)第二十章电与磁第1节磁现象与磁场(1)....................................................:(107)第1节磁现象与磁场(2)....................................................:(110)第2节电生磁...............................................................:(112)第3节电磁铁电磁继电器....................................................:(116)第4节电动机.............................................................. :(119)第5节磁生电...............................................................:(123)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第1节现代顺风耳—电话.....................................................:(126)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128)第二十二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第1节能源.................................................................:(130)第2节核能.................................................................:(132)第3节太阳能...............................................................:(135)【学习内容】第十三章内能第1节分子热运动【学习目标】1.常见的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2.什么是扩散现象?生活当中有哪些常见的扩散现象?3.扩散现象表明了什么?4.分子间有什么样的作用力?课前预习学案一、认真阅读课本第2页《分子热运动》,完成下列问题:1.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常见物质是由的粒子——、构成的。
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第三节比热容教案

第十六章第三节比热容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通过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使学生从实验中领悟比热容是如何影响物体温度的变化的,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设计、进行实验,让学生体会控制变量法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3、通过阅读“气候与热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认识什么是“热岛效应”,并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2、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比热容的探究学习,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规律,逐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1、通过探究实验得出比热容的概念并联系社会生活应用其分析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热量的计算。
三、课时数:2课时四、媒体手段:自制幻灯片五、前需技能:控制变量法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比热容的概念七、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的1、2、3、4题八、小结与反思在教学中从提出问题到通过设计实验、实验探究、收集实验数据、分析比较、得出结论:不同种类的物质吸热本领不同。
这样突出了新课程理念,注重科学探究式学习,使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加深了对一些概念的理解,通过应用水的比热容较大的知识解释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进一步理解了这节课的基本内容,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地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板书第十六章第三节比热容一、比热容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
一.图像题
例题.
例1 :用两个相同的电热器给质量相同的物质甲和水加热,它们的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据此判断物质甲的比热容为()
A.2.1×103J/(kg·℃)
B.4.2×103J/(kg·℃)
C.1.2×103J/(kg·℃)
D.条件不足,不能确定
练习:
两个相同的容器分别装满了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用同一热源分别加热,液体温度与加热时间关系如图所示( ) A.甲液体的比热容大于乙液体的比热容
B.如果升高相同的温度,两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
C.加热相同的时间,甲液体吸收的热量大于乙液
体吸收的热量
D.加热相同的时间,甲液体温度升高的比乙液体
温度升高的多
二.比例题
例2:甲、乙两物体质量相等, 各自吸收的热量之比为1:2, 而温度升高之比为2:3, 则甲、乙两物质的比热容之比为()A、3:4 B、4:3 C、3:1 D、1:3
练习:
(1):甲、乙两种不同物质做成的实心体,质量之比为3:1,吸收相同的热量后,升高的温度之比为2:3,则甲乙两种物质的比热容之比为
(2):两个铁块的质量之比为4∶1,升高的温度之比是1∶2,则两铁块的比热之比为_________,吸收的热量之比为_________.
三:课后作业
1.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水和酒精,分别用两个相同的加热器加热(不计热量损失),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线如图15-6所示,关于a、b两种液体的鉴别结论正确的是()
A.a的比热大,是水
B.a的比热大,是酒精
C.b的比热大,是水
D.b的比热大,是酒精
2.如图所示是王浩同学用相同的加热器给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物质加热时,根据测量结果描绘的图象,
根据图可知(甲、乙两物质的比热容分别为c
甲、c乙)()
A.c甲>c乙,其中甲是晶体
B.c甲>c乙,其中乙是晶体
C.c甲<c乙,其中甲是晶体
D.c甲<c乙,其中乙是晶体
3.铜的比热是铅的比热的3倍,则使20 g铅升高24 ℃时需要的热量,可使20 g铜温度升高()
A.24 ℃
B.72 ℃
C.8 ℃
D.12 ℃
4.两个铁块的质量之比为4∶1,升高的温度之比是1∶2,则两铁块的比热之比为_________,吸收的热量之比为_________.
5.甲、乙两种物质的比热容之比是2∶1,质量之比是3∶1,若它们吸收的热量相等,则甲、乙升高的温度之比为________;若它们升高相等的温度,则它们吸收的热量之比是
__________________。
若甲、乙两种物质质量之比变成1∶1,则它们比热容之比是________。
6.初温相同的铁块,甲的质量是乙的2倍,使它们分别放出相同的热量后立即接触,则()
A、热从甲传到乙
B、热从乙传到甲
C、甲乙间无热传递发生
D、温度由甲传到乙
7.由于水的比热容比沙石或干泥土的比热容大,所以在沿海地区陆地表面的气温比海面的气温昼夜变化显著。
因此()A.白天的海风多是从陆地吹向海面,夜晚的海风多是从海面吹向陆地
B.白天的海风多是从海面吹向陆地,夜晚的海风多是从陆地吹向海面
C.白天和夜晚的海风多是从陆地吹向海面
D.白天和夜晚的海风多是从海面吹向陆地
8.下列事实中,最能说明物质吸收的热量跟物质种类有关的是( )
A.体积相同的两杯水温度都升高10℃,它们吸收的热量相同B.质量相等的两块钢温度分别升高5℃和10℃,它们吸收的热量不相同
C.体积相等的水和煤油温度都升高10℃,它们吸收的热量不相同
D.质量相等的水和铜温度都升高10℃,它们吸收的热量不相同9. 质量为500g的铝锅中装有2kg的水,把他们从15 O C加热到95O C,一共需要吸收多少热量?(已知c水=4.2×103J/(kg·O C),c铝=0.88×103J/(kg·O C).
堂清试题(一)
1.下列各种情况下比热会发生变化的是()
A.一杯水倒去一半 B.水凝结成冰
C.一块铁加工成铁屑 D.15℃的水变成45℃的水2.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为3:2,它们放出相等的热量,甲降低的温度是乙降低温度的两倍,则甲、乙两种物质的比热容之比为()
A. 1: 3
B. 3:1
C. 4: 3
D. 3:4
3.用两个相同的加热器,分别对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加热,
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2所示,由图线可
以看出()
A.甲的比热容比乙大
B.甲的比热容比乙小
C.甲和乙的比热容相同
D.刚加热时,甲、乙初温相同
4.水的比热容为______________,其物理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培育秧苗时,夜间多灌一些水,是利用水的的特性,放出相同的热量时,温度降低较,使秧苗的温度不致,起到了保护秧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