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传说历史变迁的动态研究
大禹治水传说的历史地域化演变_孙国江

第27卷 第4期 天 中 学 刊 V ol. 27 No. 4 2012年8月 Journal of Tianzhong Aug. 2012收稿日期:2012-06-12作者简介:孙国江(1983―),男,河北廊坊人,讲师,博士。
大禹治水传说的历史地域化演变孙国江(天津师范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387)摘 要:大禹治水传说相关叙事由区域性的传说不断向全国性的传说扩展,后又逐渐与各地文化结合,发展为各地不同的地方传说。
早期传说中大禹治水的地域主要集中于西北地区,春秋战国后扩展至全国,秦汉时期发展为禹平定天下山川河流的说法。
魏晋以后,治水传说逐渐与民间信仰结合,形成地方传说。
自唐至清,大禹治水传说在基本定型的基础上又经历了儒家学者的考证,最终在官方话语、民间话语和学者话语的三重作用下发展为遍及全国又带有地方特色的传说体系。
关键词:大禹治水;传说;历史地域化;演变 顾颉刚认为:“战国、秦、汉之间,造成了两个大偶像:种族的偶像是黄帝,疆域的偶像是禹。
”[1]156大禹作为治水的重要人物,有关他的传说成为维系中华文明与中华土地特定关系的纽带,并且随着中华版图的变迁不断发挥着影响力。
传说中禹曾疏导了长江和黄河中流通不畅的水道,在西、北、东、南各凿河渠使壅滞的洪水通向入海河流。
但是,依现在的眼光来看,传说时代人类能够使用的生产工具十分有限,大禹的这些功绩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由人力完成的。
实际上大禹治水的传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和流布过程,记录了中国疆域开拓和沿革的历史,反映了中国古人对敢于和恶劣自然环境相抗争的英雄的崇奉和尊敬。
一、传说中治水范围的扩大先秦时期,传说中大禹治水的范围是不断扩大的:由黄河上中游地区向下游地区扩展,后又向南方的长江流域扩展。
这与先秦时期全国地理的开发是基本一致的,反映的正是大禹传说由旧地区向新开拓地区不断传播的过程。
有关大禹治水、甸山的传说,最早的记载应属遂公盨铭文中所称述的“天命禹敷土,堕山浚川”,但这里只是泛指,并未明言大禹治水的具体途径和经过。
大禹治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大禹治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禹治水是一段赞颂治理水利、拯救百姓的历史传说。
作为中国文化遗产中一项重要的故事,大禹治水不仅仅是一段有关于水利治理方面的历史事件,更是蕴含着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着重讨论大禹治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一、背景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三皇五帝”时期的一个历史传说,其历史背景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1世纪三皇五帝时期。
当时的黄河及长江中游地区经常性地发生洪水灾害,给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痛苦。
由于当时人们在治水方面的技术不够先进,因此很难应对大规模的洪水灾害。
于是,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思考怎样才能够有效地治理水患。
据传,当时的帝位传承是根据世袭制度来进行的,因此每一个帝王都必须在位期间解决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
如此一来,朝中的许多隐士或是智者开始透过统治者找寻可以治理水患的方法。
二、文化内涵1. 民本思想大禹治水的重要之处在于它凸显了民本思想的核心。
治水是一项能够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安全的事情,反映的是统治者对于人民的关怀和责任感。
而人民利益的维护则成为了统治者的首要任务。
这一点也体现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
大禹从未停止过水利治理的进程,兢兢业业地为民众效劳,唯恐误了百姓的生活。
这种对于民生的关怀和热忱令后人动心,也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和谐思想治水过程中不仅要有技术储备,更要有和谐思想,这是另外一种关键的文化内涵。
只有通过追求和谐,才能更好地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治水方案,同时也能够应对各种复杂的治理场景。
在大禹治水传说中,大禹的确是一个强调和谐的领导者,他能够对不同意见进行理性审视,并尝试寻找一种平衡点。
这种注重和谐的信念,也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涵。
3. 参与性思想作为治理水患的一项复杂工程,只有整个社会的广泛参与才能使得治理进程变得更为顺畅。
大禹治水也充满了这种参与性思想,他是将许多各行各业的人们召集起来,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共同为治理水患贡献力量。
二十世纪大禹传说研究

、
萌 发期 : 晚清 至 民国初
清 晚期 , 文 经 学 兴 起 , 古 辨 伪 之 风 再 度 复 今 疑
兴。如刘逢禄疑《 左传》 魏源疑《 , 毛诗》 和汉《 古文 尚书》, 邵懿 辰 怀 疑 《 礼 》 。季 廖 平 、 有 为 、 逸 等 康 崔 适等更是大举攻击古文经 , 而且 对古史传说也开始
涉 夏 文化研 究 , 而且 关 涉 中华 民族 的早 期 文 明研 究 。 同时 , 禹传说 中的神话 观念 与神 圣叙 事 , 中 国传 大 对
统 文化 的 “ 神话 ” 性结 构 具 有示 范 意 义 , 后世 文学 对 的叙事 情 节更具 有 原型 意义 。
一
向日本史学界 介绍崔述 《 考信 录》 并校 点 出版 了 , 《 东壁 遗书 》 崔 。他 的学 生 白鸟库 吉 于 10 9 9年 发 表
第2 6卷
第 2期
开 封 大学 学报
J RNAL OF KA F OU I ENG UNI RS T VE I Y
Vol2 No 2 |6 .
21 0 2年 6月
J n 2 1 u .02
二 十 世 纪 大 传 说 研 究
杨 栋
( 江 师 范 学 院 人 文 学 院 , 东 湛 江 54 4 ) 湛 广 2 0 8
有关 大 禹 的神话 传说 内涵丰 富 , 及上 古历 史 、 涉 文学 、 民族 、 考古 等 诸 多 领域 的 内容 , 一 个 经 久 不 是 衰 的话题 。2 O世 纪 的学 者 对 它 也 给 予 了充 分 的重 视并 取得 了可喜 的成 果 : 疑 古思潮 对 禹 的神格 化 , 有
关于禹历史传说记载

关于禹历史传说记载禹其父名鲧,其母为有莘氏之女脩己,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因治理滔天洪水而广受世人传颂。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禹的传说故事,供大家参考。
一、禹基本介绍相传,禹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以阳城为都城(另有说都城是平阳或安邑或晋阳),国号夏,并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又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
禹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上(今浙江绍兴),现仍存禹庙、禹陵、禹祠。
二、禹概述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
出生地有争议(一说在汶山石纽地区;一说在石坳。
母亲是有辛氏(今山东曹县)之女,名叫女志,也叫脩己。
禹幼年随父亲鲧东迁,来到中原。
其父鲧被帝尧封于崇。
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
帝尧命令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
接着禹被任命为司空,继任治水之事。
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 正是他劳心劳力治水的最好证明。
禹立即与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视察河道,并检讨鲧治水失败的原因。
禹总结了其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导,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
治水期间,禹翻山越岭,淌河过川,拿着测量仪器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
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
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也不敢休息。
他亲自率领老百姓风餐露宿,过家门而不入,整天在泥水里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引入海洋。
经过13年治理,终于取得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
因为治洪水有功,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等皆了如指掌。
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
帝夏禹王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
大禹治水传说的历史演进

大禹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人物。
其生平和治水联系在一起;他和他的儿子启开创了夏朝,从而为中国几千年的世袭制政权奠定了基础。
有关他的记载,零星见于西周以来的各种史料,其中尤以《史记·五帝本纪》和《夏本纪》所记最为系统,可以说是当时各种资料的一个综合。
因此,下文中,我们首先根据《史记》提供的脉络,对禹的整个生平作一概览;然后对其中涉及问题,加以简要分析。
一按照《史记》的说法,禹和尧、舜一样,都出自黄帝世系,只是所属支系有所不同:尧为青阳一支,而舜、禹则为昌意一支。
当尧之时,天下遭遇洪水之害。
尧接受四岳的建议,任命鲧来治理洪水。
然而9年过去,鲧并没有治水成功。
这时,尧的年纪大了,决定找个有贤德的人,把帝位禅让给他。
于是众人向尧推荐了舜。
这时的舜还是一介平民,但尧仍然决定让舜摄行天子之政。
而舜果然不负众望,他发现鲧治水无功,便在羽山将其殛灭。
这一举措十分果断,令天下为之叹服。
因此,尧死后,舜便继承了尧的帝位。
他启用鲧的儿子,也就是禹,命其继续治水;又命皋陶、伯益为其辅佐,以成治水之功。
大禹治水传说的历史演进 文/向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禹得到舜的任用,有感于其父无功而受诛,于是劳身焦思,治水13年,路过家门也不入,终于把洪水平抑下去。
《国语·周语下》说,禹之所以能够治水成功,是因为他所用方法和鲧不同。
鲧采用的方法是防堵,而禹采用的方法则是疏导:随顺水的自然趋势,将水引入江、河之中,最后注入大海。
所以孟子评论禹说:“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
”a 又说:“禹之治水,水之道也。
”b 而禹在治水同时,还下工夫考察沿途各地形势,从而把天下划分为九州,并详细记录各州的山川和物产情况。
禹的功绩如此之大,所以舜年老以后,便把帝位禅让给禹,禹也因此作了“天子”。
到了晚年,禹原本也想仿效尧、舜成例,把帝位禅让给益。
但是益的功绩没有舜、禹那样伟大,而禹的儿子启又是个有才能的人,所以天下人不拥戴益而拥戴启,于是启便乘势建立夏王朝,从而开启世袭制时代。
大禹的研究报告

大禹的研究报告大禹的研究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大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著名的英雄人物之一,他是夏朝的开国君主,也是伟大的治水英雄。
研究大禹的事迹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治水、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方法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历史文献和相关资料的搜集和分析,探索大禹治水的传说和实际情况,了解他的政治才能和领导能力,并分析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考古研究和历史研究等方法,借助于相关的史书、碑文、传说和考古发现等资料,对大禹的事迹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
三、研究内容1. 大禹治水的传说和事实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国民间有着广泛的传播和流传,但其中究竟有多少是真实的历史情况,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
本研究将对大禹治水的各种传说进行梳理和分析,同时结合考古和地理等资料,探寻其中的真实成分。
2. 大禹的政治才能和领导能力大禹治水的成功不仅仅是凭借其个人的勇气和毅力,更有赖于他的政治才能和领导能力。
本研究将分析大禹在治水过程中的策略和决策,揭示他的领导风格和管理方法,探讨其成功的原因。
3. 大禹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大禹治水的传说和事迹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影响深远。
本研究将分析大禹的形象在文学、艺术、传统节日和道德观念等方面的表现,探讨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塑造和影响。
四、研究进展目前,本研究已经对大禹的治水传说和事实进行了初步的搜集和整理,并对相关资料进行了鉴别和分析。
此外,本研究还参考了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大禹的治水原理和影响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五、预期成果本研究预计将得出以下成果:1. 对大禹治水的传说和实际情况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揭示其中的真实成分;2. 对大禹的政治才能和领导能力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解析,探讨其成功的原因;3. 对大禹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塑造和影响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讨论。
六、研究前景本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治水和政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通过对大禹的研究,还可以启示人们在今天的治理和领导工作中的启示和借鉴。
多维视野下的大禹治水传说研究

基金项 目: 中 国博 士 后 基 金 面 上 项 目( 2 O 1 ( ) ( ) 4 7 1 2 O O )
作者简介 : 夏楠 ( 1 9 8 7 ~) , 女, 山 东潍 坊人 , 博士研究生 , 主要 从 事 民 间 叙 事 文 学 研 究 。 ① 洪 水 神 话 的 研 究 , 参 引 阿兰 ・ 邓迪斯编著 、 陈 建 宪 等 译《 洪水 神 话 》 , 陕 西 师 范 大 学 出版 社 2 0 1 3年 版 。 国外 学 术 界 经
话。 ① 经过 几个 世纪 的累 积 , 逐 渐形 成 经 纬交 错 的研
雨后 春笋般 破 土而发 。 晚清 时期 , 疑古 思潮 高涨 , 以顾 颉刚 为代表 的古 史辨 派为 这股 思潮 延续 的 代 表 , 他 们 以历 史 的 眼 光 来解 读大 禹治 水传说 。在 学界 引起 大范 围讨论 的是 顾颉 刚在 《 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 [ 1 ] ( 咒 中 提 出 的 “ 禹 为动 物” 的观点 , 他认 为“ 禹或是 九鼎 上铸 的一 种 动物 ” , 顾 颉刚 对 于大禹 为历史 人 物的否 定引 起不 少 人 的反对 。针 对此 讨 论 , 顾于《 辩 禹: 讨 论 古 史 答 刘
Vo L 38 No .3
Ma r .2 O1 5
2 0 1 5年 O 3月
多维 视 野 下 的大 禹治 水 传 说 研 究
夏 楠
( 华 中师 范大 学 文 学 院 , 湖北 武汉 4 3 O 0 7 9 )
摘 要 : 大 禹治水传说 作 为跨越 长 时段 的传 说 之一 , 文献 记载 丰 富, 传 播 范 围广 延 , 长 期 以来 受
10图腾或者动物崇拜的研究缺陷也依然存在尤其是以涂尔干为主要代表的宗教社会学兴起将图腾研究放在社会场域下进行认为图腾是一种社会成员相互理解的社会象征体系在该体系中才能理解图腾的意义上述研究没有将图腾研究还原于社会场域仍是在旧有的人类学认识论中徘徊
大禹研究总结

大禹研究总结1. 引言大禹是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伟大水利工程师,也是中国古代的第一位君主。
他以治水的能力和贡献而被后人尊称为“大禹”。
在中国的水利史上,大禹的治水事迹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从历史背景、治水方法、影响和意义等方面对大禹的研究进行总结。
2. 历史背景大禹生活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时期,当时的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水患问题。
洪水频繁泛滥,导致百姓生活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因此,当时的夏朝君主委任大禹为总理,希望他能够解决水患问题。
3. 治水方法大禹采取了一系列的治水方法,成功地解决了水患问题。
首先,他深入分析水患的原因,发现主要是由于河道淤积和水流不畅导致的。
因此,他提出了开辟河道、挖掘堤坝等方法,以增加水道容量,加快水流速度,防止水患的发生。
其次,大禹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灌溉工程,以利用洪水带来的水资源。
他开辟了一些水利渠道,将洪水引入农田来滋润农作物,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此外,大禹还制定了一套完善的水利管理制度,包括河道清理、堤坝维护等,以保持水道的畅通和水利设施的完好。
4. 影响和意义大禹的治水方法和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首先,大禹的治水方法为后来的水利工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他的开辟河道、挖掘堤坝等方法成为了后世治水工程的基本手段,为解决水患问题奠定了基础。
其次,大禹的治水事迹也反映出了中国古代社会对于水利工程的高度重视。
这种重视水利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了中国水利事业长期发展的基石。
再次,大禹的治水成就对中国的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他的灌溉工程,农田得到了充分的灌溉,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最后,大禹的治水成就也塑造了他的崇高形象。
他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解决了世世代代困扰中国百姓的水患问题,成为了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和楷模。
5. 结论总而言之,大禹的治水成就在中国水利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治水方法和思想为后世的水利工程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8, 7(12), 1916-1919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8 in Hans. /journal/asshttps:///10.12677/ass.2018.712285A Dynamic Study of Historical Changesin the Legend of Great YuKeqin WangWuhan Great Yu Culture Museum, Wuhan HubeiReceived: Nov. 29th, 2018; accepted: Dec. 13th, 2018; published: Dec. 20th, 2018AbstractThe legend of Great Yu Taming the Floods is widely known in China and has a long history. Al-though there are still many mysteries about Great Yu, studies about him possessed a lofty place in archaeology, history, anthropology and mythology. Great Yu represents the spirits of arduous struggle, hard work and braveness. As a folktale, the story of Great Yu has been repeatedly tol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And the story has been rearranged all the time. Through a dynamic study of the story of Great Yu, this article reveals the changing process of Great Yu culture and highlights the profound significance in studying Great Yu.KeywordsThe Legend of Great Yu, Historical Changes, Dynamic Study大禹传说历史变迁的动态研究王克勤武汉大禹文化博物馆,湖北武汉收稿日期:2018年11月29日;录用日期:2018年12月13日;发布日期:2018年12月20日摘要大禹传说源远流长,家喻户晓。
虽然关于“大禹”还存在许多未解之谜,但“大禹传说”研究在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神话学等诸多学科有着崇高的地位。
“大禹”所代表的价值取向更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精神。
“大禹传说”作为一种民间故事,其流传历经千年,流传的故事版本也不断变化。
本文通过对“大禹治水”的动态研究,揭示了“大禹”文化的变化发展历程,凸显了王克勤“大禹传说”研究的深刻意义。
关键词大禹传说,历史变迁,动态研究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引言自古就有“禹兴于西羌”的说法,历朝文献广泛记载其事迹,在华夏大地上广为流传,被大家所熟知。
历经各朝各代,大禹传说有一个发生、流变、定型的变化过程。
2. 大禹治水的历史地域变迁詹子庆教授[1]认为,《尚书·禹贡》中对大禹治水的范围描述的尤为详尽。
由于《尚书》为儒家“五经”之一,因此,该书中的治水范围被大多数人所承认,其他文献的区域则变化颇多。
顾颉刚认为“战国、秦、汉之间,造成两个大偶像:种族的偶像是黄帝,疆域的偶像是禹”[2]。
大禹是治水的主角,他的传说更是维系中华文明和中华土地的纽带,即使中华版图变迁,他的影响力仍然不间断地流传着。
先秦时期,大禹治水的范围由黄河中上游向下游地区不断变化并随之扩大。
后来,又向南方的长江中下游发展。
《墨子》中记录的大禹治水的区域主要在黄河流域的上游,如山西、河南等地。
这些地区又与《诗经》中的大禹甸山的传说相呼应。
由此,大禹治水的传说在周王朝及其主要的诸侯活动的地区最为活跃。
《孟子》中两次提到了关于大禹治水:“禹疏九河,沦济,漯而注渚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食也”,“禹掘地而注之海,驱龙蛇而放之菹,水有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
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将《孟子》与《墨子》相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大禹治水的地域已经扩大到全国的范围,不再集中于周王朝和其诸侯国的活跃范围。
在当时,南方被逐渐开发,疆土扩展,大禹治水的传说进一步扩大,也将这些新开发的区域并入大禹治水的区域中。
汉代,随着大一统的到来,疆域极度扩张,南北文化频繁交流和融合,贾谊《新书·修政语上》记载“大禹……,……,……登河而道之九牧,凿江而道之九路,泗五湖而定东海,民劳矣而弗苦者,功成而利于民也。
”在贾谊的认知中,大禹的成绩,不仅仅是疏导涝灾,而是使得全国的水路得以畅通,他的贡献被扩大,这与大家对大禹的崇拜有着不可切割的联系。
随着人类的迁移,版图的扩大,大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后来《禹贡》的地位不断上升,被奉为“古今地理志之祖”,并逐渐发展成为后世讨论大禹治水路径的主要依据。
后世学者论起大禹治水也多以此所记录的作为最终依据。
虽然传说大禹治水足迹遍布全国,但关于大禹传说起源地有四点佐证:一为大禹生于石纽;二为大禹娶涂山氏;三为大禹东别岷江;四为巫山神女神话,由此亦可以认为大禹治水的历史始于羌。
许多历史学家也认可“禹兴于西羌”的说法,如段渝先生认为,大禹出生于岷江上游地区的事实有历史文献,民族学,民俗学和考古资料为证,“可谓信而有征”,也将大禹治水的传说源头放在羌区。
3. 封建时期经典文献与民间叙事中“大禹”地位的历史演变大禹的传说来源于先民对先夏时期历史的记忆。
古代每一时期的叙述者都认为自己所叙述的有关大王克勤禹治水的传说故事是真实的,而当时的接受者很少对大禹传说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这是因为双方共同的民族认同感,默认了“大禹”的历史地位。
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记录了大量大禹治水传说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帮我们还原了大禹治水的传说的基本面貌,为我们研究当时人们对待大禹的态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水经注·江水》记载:“大江又东,左得侯台水口,讲浦也,大江右得龙穴水口,江浦右迆也,北对虎江。
又洲北有龙巢,地名也。
昔禹南济江,黄龙夹舟,舟人五色无主,禹笑曰:‘吾受命于天,竭力养民,生,性也;死命也。
何忧龙哉?’,于是二龙弥鳞掉尾而去焉,故水地去名矣。
”《水经注·沔水》记录了禹在太湖治水:“太湖之东,吴国西十八里,有岞山。
俗说此山本在太湖中,禹治水移进近吴。
又东及西南有两小山,皆有石如卷笮,俗云禹所用牵山也”[3]。
那些明显来自于民间传说的词如“虎洲”,“龙巢”等更给大禹传说来源于神话传说添加辅证。
由此也证明了大禹传说在当时的普遍性,被当作史事记载流传。
同时,“鲧腹生禹”,“御龙开河”,“化熊治水”等这些神奇的传说反映了先民从原始角度下认识的自然与社会生活的方式。
这些表达包括了真实的历史记忆,同样也包含了那些幻想出来的奇幻情节,共同构成大禹传说的基本内容,而这些内容随着历史的推进流传千古,并不断变化,形成不同的版本,却共同反映了当时当地民间对于“大禹传说”和“大禹”的态度。
而后,随着历史的变迁,文化的发展,大禹成为了一位具有传奇性质的帝王。
讲述者不断地将各种符合社会功名心理的美好品德加注在他的身上,使其不断完美、完善,使“大禹传说”成为带有历史追忆性质的故事,更使大禹成为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帝王。
庞大的记叙体系,汇集了各种流传的关于“大禹”的故事,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大禹文化”。
4. 近代研究中“大禹”历史地位的转变研究表明,大禹真正进入系统的学术研究视野是在20世纪初期的“疑古”潮时期。
20世纪初,人们开始引进西方文学里的神话学,来研究本土的神话传说。
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的“古史辩派”的学者就提出对以大禹传说为代表的一系列传说各时期的记录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累层历史观”的说法。
顾颉刚先生在1923年4月《与钱玄同先生论古书》中提到:“凡是一件史事,应当看他最先是怎么样的,以后逐步的变迁是怎样的……我以为禹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有敷土的样子,所以算他是开天辟地的人。
”该说法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轰动一时。
当时也有学者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大禹是有迹可循、证据确凿的君王,我们不能用神话的角度去揣摩他。
顾颉刚先生也在《答刘胡两先生书》中再一次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又在《讨论古史答刘胡二先生》中提出:“禹不是周民的祖先而被周族所称,不是商族的祖先而亦被商族所称,他的神话是普遍的,唯有天神才能如此……西周中期,禹为山川之神,后来有了社祭,又为灶神。
”正式提出了大禹为神话传说人物的这样一种说法。
1939年6月,丁山先生在《禹平水土本事考》一文中提出“禹为山川之神,即为山川之神……其神格为雨神,因祷雨山川故事,乃演为山川之主。
”1950年,丁山先生在专著《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中再次对大禹传说进行考证,在“洪水传说”中明确表示大禹是古代“辟地”的大神。
20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新鲜的血液加入研究大禹文化的队伍中来,许多新颖的观点被提出,使得大禹传说的研究空间被极大的拓展开来,进入21世纪以后,出土了许多重要的文献,如上博楚简《子羔》、《容成氏》等,给理清大禹传说提供了有力依据。
比较流行的一种传统的看法是:大禹是一位贤明帝王,同时也是夏王朝家天下的开辟者,大禹也一直被当作帝王的典范被社会加以推崇和被人们歌颂。
5. 大禹传说的存在意义和文学意义第一,大禹精神对中华文明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对封建国家的政治意识和普通民众的底层生活都存在着巨大影响,各国家和民族的神话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国家和该民族的独特性,能够更深刻的王克勤解读其中包含的民族文化;第二,大禹神话是我们民族的根,换句话说,研究这些传说就是研究其流传进程和内里包含的文化底蕴。
所以总的来说,研究大禹文化有助于人们更好的了解民族精神,更好的传承我们的民族精神,如果我们丢失了神话,那我们无论到哪里,都是一场道德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