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传说教学文档

合集下载

大禹治水教案 《大禹治水》教案(7篇)

大禹治水教案 《大禹治水》教案(7篇)

大禹治水教案《大禹治水》教案(7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的7篇《大禹治水》教案是由作者精心整理的大禹治水教案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大禹治水》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2、知道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如入”的原因,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3、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想像大禹一心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会是怎样感人的情景。

4、识字11个,写字11个。

积累运用。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读文,展开联想,体会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搜集大禹的资料。

教时:两课时。

一课时一、揭示课题1、板书:16 大禹治水。

2、学生简介大禹。

请学生在课文中是怎么介绍大禹的?读一读。

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3、请学生对课题质疑。

(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大禹是怎样治水的?)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看这些问题在那些自然段告诉我们了?(1、3、4自然段)2、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词认读。

(纠正字音。

)三、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讨论:(1)这一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3)“四处逃荒”是什么意思?3、指导朗读。

要用急切的语气读出洪水凶猛的态势。

四、过渡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

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

我们就一起来看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五、细读课文三、四、五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出示自读要求:(1)用喜欢的方法读,找出大禹治水时表示动作的词语,结合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大禹治水与父亲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2)根据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段。

《大禹治水》教案范本

《大禹治水》教案范本

《大禹治水》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背景、过程及意义。

(2)培养学生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

(3)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讲故事、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方法和智慧。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艰苦奋斗的精神。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

(2)培养学生尊敬英雄、学习英雄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大禹治水的故事情节。

(2)大禹治水的方法和智慧。

(3)大禹治水的精神内涵。

2. 教学难点:(1)大禹治水故事中的地理、气候等知识。

(2)大禹治水精神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大禹治水的故事,了解相关背景知识。

(2)准备教学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1)预习大禹治水的故事。

(2)准备发言稿,分享自己对大禹治水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展示大禹治水的背景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2)简要介绍大禹治水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 讲授新课:(1)详细讲解大禹治水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了解大禹的智慧和勇气。

(2)分析大禹治水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艰苦奋斗的重要性。

3. 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大禹治水精神的理解。

(2)邀请学生代表发言,总结大禹治水的精神内涵。

4. 案例分析:(1)出示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大禹治水精神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大禹治水精神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大禹治水的精神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谈谈如何践行大禹治水精神。

2. 调查身边的朋友、家人对大禹治水精神的认识,整理成调查报告。

3. 下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调查报告,交流心得体会。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大禹治水》的教案范文

《大禹治水》的教案范文

《大禹治水》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背景、经过及结果。

(2)培养学生对古代神话传说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3)通过学习大禹治水的故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讲述、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大禹治水的故事。

(2)通过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大禹治水的过程。

(3)培养学生合作、分享、倾听他人意见的良好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感受到大禹的聪明才智、英勇顽强和无私奉献精神。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意识。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热爱劳动、勇于担当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大禹治水的故事情节及意义。

(2)大禹的人物形象及其精神品质。

2. 教学难点:(1)大禹治水过程中所涉及的地理、气候等知识。

(2)对大禹精神品质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材:《语文》、《历史》等相关教材。

2. 教具:投影仪、PPT、图片、地图、教学卡片等。

3. 参考资料:关于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历史文献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地图等教具,引导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背景。

(2)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述故事:(1)详细讲述大禹治水的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大禹的聪明才智和英勇精神。

(2)分析大禹治水成功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3. 讨论交流:(1)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对大禹治水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2)分享心得: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4. 深入探讨:(1)引导学生从地理、气候等角度分析大禹治水的过程。

(2)探讨大禹精神的时代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大禹治水的故事及其意义。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践行大禹精神。

《大禹治水》教案通用15篇

《大禹治水》教案通用15篇

《大禹治水》教案《大禹治水》教案通用15篇《大禹治水》教案1一、教学目标:认知:1、了解黄帝、炎帝的主要事迹。

知道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

2、说出大禹的主要事迹和治水成功的原因。

技能:说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情感:学习大禹公而忘私的精神,培养人定胜天的信念。

二、教材分析:重点:大禹治水的事迹和精神。

难点:对部落和部落联盟的理解。

三、课前准备:1、大禹像挂图,大禹陵照片。

2、大禹治水的挂图。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绍兴有个禹陵,还有禹庙,你们去过吗?是纪念什么人的?禹是我国古代一位治水英雄,世世代代被后人称颂。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禹治水的故事。

(二)讲授新课:1、黄帝和炎帝的事迹:(1)教师讲述黄帝和炎帝的故事。

然后提问:祖国境内原始社会的遗址主要有哪几个?为什么我们称自己是炎黄子孙?(2)师生归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2、大禹治水:(1)教师让学生观看课中大禹像,将大禹治水的故事,然后提问:鲧治水为什么未成功?禹根据实际采用了什么治水方法?(2)师生归纳:禹根据山脉地形,采用疏导的方法,开沟掘渠,使洪水从江河流入大海。

(3)请学生观察大禹治水插图,教师简介禹与群众同甘共苦,顶风冒雨,他“三过家门而不入”,艰苦劳动十三年,终于把洪水控制住。

反映了中华民族战胜自然灾害的聪明才智和人定胜天的气概。

(4)组织学生讨论: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是一种什么精神?(5)归纳:这种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百姓的赞颂,人们为了感谢禹的功劳,称他为“大禹”。

他的.精神值得后人继承发扬。

(6)讲一讲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同桌同学讲)3、大禹陵和夏朝的建立。

(1)教师出示大禹陵、禹庙的照片,介绍大禹陵(也可以让去过大禹陵的学生讲)。

(2)教师讲解夏朝是怎样建立的。

(三)知识反馈1、课后填空题。

2、请几个学生讲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四)全课总结。

《大禹治水》教案(优秀14篇)

《大禹治水》教案(优秀14篇)

《大禹治水》教案(优秀14篇)《大禹治水》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教学:了解神话想象丰富、具有神奇色彩的特点,掌握“窟、栖、悯、矗、拯、疏、跋、涉、锹”等字。

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阅读、赏析神话故事。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课文所歌颂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力量。

[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情节,感受其中精神。

2、难点:分析合乎人物身份、个性化的对话描写以及大禹形象。

[教法]讲读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幻灯片等。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神话的一般知识。

2、理清课文思路,把握整体内容。

3、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重点与难点]1、重点:生字词语的学习,理清课文思路,分析第一部分。

2、难点:理解禹的不平凡的出生。

[教学方法]讲读法。

[教具准备]生字词的幻灯片、录音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代有个伟大的人物,他一心解救被洪水转困的百姓,十三年锲而不舍、公而忘私、三过家门而不入,他是谁呢?他就是大禹。

(二)了解神话。

神话指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它借助想象来表达古代人民征服自然力的理想和追求。

(三)出示幻灯,进行字词教学。

(四)听课文录音,理清课文思路。

讨论后明确:第一部分(1—4)写鲧治水被杀和禹的出生。

第二部分(5-14)写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第三部分(15-17)写大禹哭石生启,被尊为“大禹王”。

(五)讲读第一部分。

1、课文如何描绘这场大水灾?说明什么?明确:课文从田淹、房毁、人们无处栖身这几方面突出了上古这场水灾水势的浩大、灾难的深重。

这样写既点明了治水的必要,也为鲧治水失败被杀作了伏笔。

2、面对这场灾难,众神、鲧、天帝各采取了什么态度?明确:众神:无动于衷、漠不关心;鲧:费尽心机偷来息壤,拯救人民;天帝对鲧违背他的旨意非常恼怒,派火神杀了鲧。

3、鲧是怎样治水的?如何评价他?明确:鲧治水方法不对,但他具有为拯救人民而不惜冒犯天帝的勇敢和刚强的行为,是一个英雄。

《大禹治水》教案范本

《大禹治水》教案范本

《大禹治水》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背景、过程及结果。

(2)培养学生对古代神话传说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大禹治水的精神品质。

(2)培养学生运用文献资料、图片等资源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勇于担当、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大禹治水的故事背景、过程及结果。

2. 大禹治水所体现出的精神品质。

难点:1. 对大禹治水故事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

2. 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大禹治水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禹治水的故事背景、过程及结果。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大禹治水所体现的精神品质。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大禹治水精神。

4. 小组合作法:分组探讨,分享学习心得。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等相关教材。

2. 参考资料:大禹治水相关故事、图片、文献等。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大禹治水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故事:详细讲解大禹治水的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大禹的智慧和勇气。

3. 探讨精神:分析大禹治水所体现的精神品质,如敬业精神、担当精神、团结协作等。

4. 案例分析: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大禹治水的精神。

5. 小组讨论:分组让学生探讨如何将大禹治水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6. 分享心得:邀请学生代表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7. 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大禹治水精神的重要性。

六、教学延伸:1. 开展大禹治水故事知识竞赛,检验学生对故事的了解程度。

2.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大禹治水的情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深入解读大禹治水背后的文化内涵。

《大禹治水》教案

《大禹治水》教案

《大禹治水》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背景、过程和成果。

(2)培养学生对古代神话传说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大禹治水的精神品质。

(2)学会欣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学习大禹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大禹治水的故事背景、过程和成果。

2. 大禹治水精神品质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理解。

2. 大禹治水精神品质的提炼和传达。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禹治水的故事背景、过程和成果。

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学习相关资料,了解大禹治水的精神品质。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大禹治水的精神内涵。

4.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素材,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大禹治水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故事:详细讲解大禹治水的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大禹的英勇事迹。

3.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大禹治水的精神品质。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大禹治水的精神内涵,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大禹治水的精神价值。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大禹治水的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估学生对大禹治水故事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大禹治水精神的认识。

2. 过程与方法: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估学生对大禹治水精神的认同,以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七、教学资源1. 文本资源:《山海经》、《史记》等古代文献中关于大禹治水的记载。

2. 图片资源:大禹治水相关的插图、绘画等视觉资料。

3. 音频资源:与大禹治水相关的音乐、歌曲等。

大禹治水教案(优秀6篇)

大禹治水教案(优秀6篇)

大禹治水教案(优秀6篇)《大禹治水》教案篇一教材分析: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

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通过自学、交流,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体会他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教学过程:(第2课时)一、复习导入:1、指名读生字词。

2、板书课题。

二、学习一、二自然段,了解大禹治水的两方面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

1、过渡:大禹治的是什么水?那是怎样的洪水呢?2、从文中的哪些词语感受到了洪水的可怕?人们心情如何?(指导朗读)3、我们一起看看这可怕的洪水(看视频)。

4、齐读一自然段。

(二)其它原因。

1、大禹治水,除了来自自然灾害方面的原因,还来自哪方面?2、指名说。

三、学生自主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体会大禹的精神。

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大禹怎样治理洪水的?(1)指名回答禹带领人们做了哪些事?(2)鲧采用了什么方法?是鲧办法好,还是禹办法好呢?(3)师出示课件,让学生充分感受禹办法好。

2、大禹在治水过程中付出了怎样的艰辛?(1)你觉得禹当时治理洪水容易吗?(引导学生找句子,抓重点词语理解。

)(2)指导朗读。

3、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1)比较句子。

(2)指导朗读。

(3)师讲述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4)禹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四、学习第五自然段,了解治水的结果。

1、治水结果如何?2、屏幕出现洪水退后的美丽景色。

3、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出示禹画像,师:面对他,你想说什么?2、让学生了解新时代的英雄们!六、布置作业板书设计:大禹治水改堵为疏历尽千辛万苦舍小家、顾大家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教案篇二一。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著名的治水传说。

禹是传说中夏代的始祖。

他的传说故事,从古至今流传于中国民间。

大禹的主要业绩是治水。

根据《山海经·海内经》《史记·夏本纪》的记载,相传帝尧之时,发生洪水,帝命鲧去治理。

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治水失败,鲧被殛于羽郊。

其子禹继承父业,含辛茹苦13年,终于平复水患。

后舜禅位于禹,夏王朝由此建立。

此外,关于禹的传说,还有他逐共工,杀相繇,以及应龙助其治水等情节。

《国语》、《孟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古籍也有关于大禹治水的记载。

禹的传说,原来含有较多的神话因素:在长期流传中,有关他的神话传说大部分被“历史化”。

禹这个神话传说人物渐渐成为符合儒家观念的帝王典范。

禹的传说中出现了更多政治性活动的情节。

如他派人度量大地,召集臣民开会议事,赏功罚罪,求贤任能等等。

并为他制造了显赫的家谱世系。

这就使禹这个神话传说人物逐渐离开了他的本来面目。

然而,在人民中间,大禹仍然主要是一位具有神异色彩的治水英雄。

有关禹治洪水的传说,常与地方景物相附会。

如传说他从泰山担了99担石头筑堰挡水,这石头后来变成山东的九节长白山。

山西也有大禹治理晋阳湖的传说。

这类传说着重表现他不畏艰险,为民造福的伟大精神,以教育着后辈。

大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由他所创立的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商、周三代之首。

虽然夏王朝只是一种部落联盟,和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专制王朝大不相同,总算已具备了国家形式,使得中国历史从传说时代进入信史时代。

大禹治水,又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虽然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关于洪水的传说,但是中华大地上的洪水为患一定特别严重,所以才产生了「洪水猛兽」的成语,认为洪水比猛兽更为可怕。

大禹治理水患,让大家安居乐业,得到了许多部落的共同拥戴,继舜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袖。

在考古工作中,虽然至今还没有发现夏王朝的直接史料,但是结合古代文献和考古发现来考虑,许多学者都认为二里头第一、二期古文化遗址当是夏代文化的遗留。

在距今4200年以前,中原已经建立起一个具有国家规模的夏王朝,这是不成问题的;这个王朝的领袖是一位善于治水的大禹,他主要以治水之功获得领袖地位,创业垂统,这也是不成问题的。

但是在大禹这个人,治水这件事上,近年来却产生了许多复杂分歧的看法,很难统一起来。

不同的看法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传统的说法,二是新说。

关于大禹本人,传统的说法是:大禹出身于华夏族群(根据是「夏为中国之人」),他出生的地方是四川西部(根据是「禹兴于西羌」)。

新说是:大禹出身于古越人(百越族群),在中原民族大融合的时代,是从东南地区带着南方农业文化的某些优势进入中原争得领袖地位的。

距今六七千年的浙江河姆渡、湖南城头山古文化遗址的发现,都对新说作了有力的支持。

所谓「夏为中国之人」是周代以后才产生的说法,周代以前,夏人活动的许多史迹实际上都在东方。

与大禹有关的古迹,更是集中于东南地区。

「禹兴于西羌」一语是司马迁说的,那是指禹后来到西方的发展而言,并不是「禹始生于西羌」。

通过一些出土文物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作为夏王朝国家重器的鼎、钺和许多玉器都来源于东南的古越人地区。

至于大禹治水治的是哪条「水」,如何治法?传统的说法似有夸大之处。

传说中的龙门,在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之间,黄河至此,两岸峭壁陡立,十分险要,相传这里是大禹凿开的,所以龙门又称禹门口。

但按夏代的施工技术水平,绝对完成不了这么大的工程。

又传说大禹根据不同的水系,划天下(全国)为九州,其实夏代初期的疆域绝没有如此之大。

许多传说,都不免互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

传统的说法是:舜命鲧治水,鲧只懂得堙、填之法,失败后为舜所杀。

鲧之子禹接受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之法,终于成功。

史实并不如此简单,鲧也不会如此之笨。

失败或者成功总是由多种因素所造成,《国语》等古籍就说过大禹治水也是用的堙、填之法,如「堙洪水」、「以息土填洪水」。

直到战国时代,《墨子》书中才称大禹治水常用疏导之法。

从大禹时代到战国时代,相距一千多年,我们先民治水的方法必然一再改进,有了不少成就。

传统的说法实际上是把这一千多年中前前后后许多治水的功绩都归功于大禹一人,对历史作了夸大。

作为一位出身百越族群能够北上中原发展的部落联盟领袖人物的大禹,他的才能当然不限于治水,在使用青铜器发展生产,建立国家制度,对外用兵(击退苗蛮族群的进攻)等等方面,也有不少的功绩,但是后人纪念他与崇拜他,却选择了他的主要功绩——治水,这是不难理解的。

作为一位农业社会的领袖人物,首先应该关心与致力的就是国计民生,农业生产。

这一件大事办不好,别的事办得再好也不行。

现在距离大禹时代已有4000多年,我们还难以根治水患,每年还得为防洪而担心,几千年前的先民,对于这位为了治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的大禹的感激与崇敬,也就可想而知。

至于他当时领导群众兴修水利,限于客观条件,限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只能一点一滴地去做,不可能出现甚么奇迹,所以会长达13年之久。

后人为了纪念他,把他身后的许多治水功绩也算在他的头上,这也容易理解。

这才是大禹治水的事迹越传越多越传越大的真实经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