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乐游原(李商隐)
李商隐诗词:《登乐游原》

李商隐诗词:《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注释:
乐游原:本秦时宜春苑,西汉时宣帝建乐游苑于此,故名。
唐时在长安城内,为士女游赏胜地,在今陕西西安市南,大雁塔东北。
向晚:傍晚。
向将近、接近。
意不适:心情不舒畅。
古原:即乐游原。
赏析:
本诗三四句是深含哲理的千古。
诗人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余晖映照,晚霞满期天,山凝胭脂,气象万千。
诗中蕴涵了这样一个意旨:景致之所以如此妖娆,正是因为在接近黄昏之时才显得无限美好。
李商隐的《乐游原登乐游原》诗词赏析

李商隐的《乐游原/登乐游原》诗词赏析《乐游原/登乐游原》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赏析】乐游原是唐代游览胜地,由于其地势偏高,便成为文人墨客登高抒怀的去处。
李商隐这首诗就是为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乐游原所作。
此诗语言浅白,节奏明快,感喟深沉,富于哲理。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两句,交代登乐游原的时间和原因。
傍晚时分,作者因为心绪不佳便驾着车外出眺望风景。
自古,骚人墨客登高多发感慨,或悲叹平生遭际,或发泄内心苦闷,陈子昂一登幽州台便发出“念天地之悠悠”的慨叹,大诗人登高时便感慨“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李商隐这次登高并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不适”情怀。
果然,作者看到了极其壮丽的夕阳景观,他的忧愁瞬间也一扫而空,他沉浸在“夕阳无限好”的满足之中。
你看,那无边无际、灿烂辉煌的夕阳,把全世界都染成了金黄色,多么壮丽奇伟的美景。
作者形容眼前美景时,只用了一个最简单的“好”字,质朴中见真淳。
仿佛一切尽在不言之中,你想象中的情景有多美,这黄昏的景色就有多美。
末两句一般解为:夕阳下的景色无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黄昏。
“只是”是“只不过”、“只可惜”之意,语意上是一个转折,由眼前美景而转到内心的哀伤之中。
诗人将时代没落之感,家国沉沦之痛,身世迟暮之悲,一起熔铸于黄昏夕照下的景物画面中。
“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
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
这种哀伤,一则因为无力挽留自然界的美好事物而感到可惜;一则是因为诗人想到了国家的各种社会危机,而对时代发出了感慨。
也有人认为“只是”是“就是”、“正是”之意。
因而末两句所表达的不是惋惜之情,而是对生活的执着热爱,是对理想的坚持不懈的追求,充满着乐观主义精神。
总而言之,这两句诗所蕴含的哲理是博大而精深的。
它被人们借用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并产生了全新的意义。
因此,它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扩展阅读:李商隐的咏史诗成就作为一个关心政治的知识分子,李商隐写了大量这方面的诗歌,留存下来的约有一百首左右。
唐诗《登乐游原》鉴赏《登乐游原》译文答案参考

唐诗《登乐游原》鉴赏《登乐游原》译文答案参考《登乐游原》是由李商隐所创作,赞美夕阳光彩而无好景不常的衰晚意识,这也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登乐游原》作者: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登乐游原》注解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
《长安志》:"升平坊东北隅,汉乐游庙。
"注云:"汉宣帝所立,因乐游苑为名。
在曲江北面高原上,余址尚有。
……其地居京城之最高,四望宽敞。
京城之内,俯视指掌。
意不适:心情不舒畅。
古原:即乐游原,是长安附近的名胜,在今陕西省长安以南八百里的地方。
《登乐游原》韵译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
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终究短暂。
《登乐游原》评析玉溪诗人(即李商隐),另有一首七言绝句,写道是:“万树鸣蝉隔断虹,乐游原上有西风,羲和自趁虞泉〔渊〕宿,不放斜阳更向东!”那也是登上古原,触景萦怀,抒写情志之作。
看来,乐游原是他素所深喜、不时来赏之地。
这一天的傍晚,不知由于何故,玉溪意绪不佳,难以排遣,他就又决意游观消散,命驾驱车,前往乐游原而去。
乐游原之名,我们并不陌生,原因之一是有一篇千古绝唱《忆秦娥》深深印在我们的“诗的摄相”宝库中,那就是:“……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玉溪恰恰也说是“乐游原上有西风”。
何其若笙磬之同音也!那乐游原,创建于汉宣帝时,本是一处庙苑,—应称“乐游苑”才是,只因地势轩敞,人们遂以“原”呼之了。
此苑地处长安的东南方,一登古原,全城在览。
自古诗人词客,善感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
陈子昂一经登上幽州古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
登乐游原(唐·李商隐)

诗情解析
•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伤感之情,他因 为一腔抱负无法实现,而心生郁闷。
课后练习
• 你有什么话想对心情郁闷的李商隐说呢, 把它写下来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登乐游原
【唐】李商隐
诗人档案
•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 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 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 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 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 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古诗赏读
登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字词注释
• 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 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登上它可望长安城。
• 向晚:傍晚。 • 不适:不悦, 不快。 • 古原:指乐游原。 • 近:快要。
诗意解读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 傍晚时分我心情不太好,独自驱车登上了 乐游原。
诗意解读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这夕阳晚景的确十分美好,但遗憾的是已 经临近黄昏。
李商隐《登乐游原》全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登乐游原》全诗翻译赏析登乐游原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释:向晚:傍晚。
古原:指乐游原,汉宣帝修建的游览地,在陕西长安城南。
李商隐二十五岁时由令狐楚的儿子令狐陶推举得中进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将女儿嫁给了他。
因为王茂之是李党的重要人物,李商隐从此陷入牛李党争不能自拔,在官场之中异常失意,著名诗篇《乐游原》正是他心境郁闷的真实写照。
意:感到不适:不悦,不快。
近:快要诗文解释:翻译一:傍晚时分心情郁闷,于是驱车来到京都长安城东南的乐游原。
只见夕阳放射出迷人的余晖,然而这一切美景将转瞬即逝,不久会被那夜幕所笼罩。
翻译二: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
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终究短暂。
化为第一人称翻译三:傍晚以至,我心中有些不惬意,于是就乘坐马车,到古时的乐游原上游玩。
这时望见将要西落的太阳,落日余晖洒向大地,无限美好,可惜已近黄昏,美好的太阳也就渐行渐远了。
句解: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傍晚时分,不知由于什么原因,诗人心绪不佳,于是驾着车登上乐游古原。
乐游原曾为秦宜春苑,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在此修乐游庙,又名乐游苑;到李商隐时,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故称“古原”。
诗人一开始就道出心中的“不适”,作为这首诗的大背景。
他的那种感觉似乎非常强烈,以致无法静中独处,无法独步徘徊,而要到一个更高更开阔的地方去排遣,似乎只有在一个更大的环境中,他才能暂时抒解抑郁,释放自己。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登高望远,壮伟的长安城阙和秀美的山川田野,都沐浴在夕阳的金色余辉之中。
诗人精神为之一振,不禁由衷地发出感叹:这夕阳真是无限的美好啊!然而,正当陶醉之际,生性敏感的诗人又不禁悲叹起来:太阳就要落山了,这无限的美丽转瞬即逝,只可惜好景不长!诗人想要挽留它,却又无能为力,心中又添怅惘惋惜之情。
自古诗人词客善感多思,每当登高望远,常易引动无穷的思绪。
李商隐登乐游原原文及翻译

李商隐登乐游原原文及翻译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出自王维的《登乐游原》借夕阳美景终将逝去,表达美好时光终究短暂的真理。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资料。
(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原文】登乐游原唐:王维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译文】傍晚时心情不快,驾着车登上古原。
夕阳啊无限美好,只不过接近黄昏。
【注释】⑴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
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
登上它可望长安城。
乐游原在秦代属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汉初年。
《汉书·宣帝纪》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
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氏产后死去葬于此,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即被传为“乐游原”。
对此《关中记》有记载:“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立庙于曲江池北,曰乐游庙,因苑(《长安志》误作葬字)为名。
”⑵向晚:傍晚。
不适:不悦,不快。
⑶古原:指乐游原。
⑷近:快要。
【创作背景】乐游原是唐代游览胜地,直至中晚唐之交,乐游原仍然是京城人游玩的好去处。
同时因为地理位置高便于览胜,文人墨客也经常来此做诗抒怀。
唐代诗人们在乐游原留下了近百首珠玑绝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李商隐便是其中之一。
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抱负,但是无法施展,很不得志。
李商隐二十五岁时由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推举得中进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将女儿嫁给了他。
因为王茂之是李党的重要人物,李商隐从此陷入牛李党争不能自拔,在官场之中异常失意,这首《乐游原》正是他心境郁闷的真实写照。
程梦星《李义山诗集笺注》:“此诗当作于会昌四、五年(844、845)间,时义山去河阳退居太原,往来京师,过乐游原而作是诗,盖为武宗忧也。
武宗英敏特达,略似汉宣,其任德裕为相,克泽潞,取太原,在唐季世可谓有为,故曰‘夕阳无限好’也。
而内宠王才人,外筑望仙台,封道士刘玄静为学士,用其术以致身病不复自惜。
《登乐游原》赏析

《登乐游原》赏析
《登乐游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绝诗。
乐游原是唐代长安城南的一座游览胜地,地势较高,便于观赏风景。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傍晚时分登上乐游原所感受到的美好景色和深沉的思考。
诗的原文如下: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诗的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表达了诗人傍晚时分心情不畅,驾车前往古原散心的场景。
这里的“古原”即指乐游原。
诗人此时登上乐游原,或许是想借欣赏风景来排解内心的郁闷。
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则描绘了诗人所见的夕阳美景。
夕阳映照下的景色千变万化,壮丽无比。
然而,这美好的景色终究会随着夜幕的降临而消失。
这里的“只是近黄昏”意味着美好时光的逝去,同时也暗示着诗人心中的无奈和忧伤。
整首诗通过描绘夕阳美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逝去岁月的感慨。
同时,诗中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句也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光阴的流逝,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
诗人以此提醒人们珍惜当下,珍惜美好的时光,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时代的忧虑和无奈。
总之,《登乐游原》是一首具有深厚哲理意味和丰富情感内涵的诗歌。
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独特的感悟,展现了夕阳美景的壮丽和人生的无常,令人回味无穷。
唐李商隐乐游原登乐游原赏析

唐李商隐乐游原登乐游原赏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释: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
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
登上它可望长安城。
乐游原在秦代属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汉初年。
《汉书-宣帝纪》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
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氏产后死去葬于此,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即被传为“乐游原”。
对此《关中记》有记载:“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立庙于曲江池北,曰乐游庙,因苑(《长安志》误作葬字)为名。
”。
向晚:傍晚。
不适:不悦,不快。
古原:指乐游原。
近:快要。
翻译:傍晚时心情不快,驾着车登上古原。
夕阳啊无限美好,只不过已是黄昏。
赏析:玉溪诗人,另有一首七言绝句,写道是:“万树鸣蝉隔断虹,乐游原上有西风,羲和自趁虞泉〔渊〕宿,不放斜阳更向东!”那也是登上古原,触景萦怀,抒写情志之作。
看来,乐游原是他素所深喜、不时来赏之地。
这一天的傍晚,不知由于何故,玉溪意绪不佳,难以排遣,他就又决意游观消散,命驾驱车,前往乐游原而去。
乐游原之名,我们并不陌生,原因之一是有一篇千古绝唱《忆秦娥》深深印在我们的“诗的摄相”宝库中,那就是:“…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玉溪恰恰也说是“乐游原上有西风”。
何其若笙磬之同音也!那乐游原,创建于汉宣帝时,本是一处庙苑,—应称“乐游苑”才是,只因地势轩敞,人们遂以“原”呼之了。
此苑地处长安的东南方,一登古原,全城在览。
自古诗人词客,善感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
陈子昂一经登上幽州古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
如若罗列,那真是如同陆士衡所说“若中原之有菽”了吧。
至于玉溪,又何莫不然。
可是,这次他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乐游原(李商隐)
1、意不适:心情不舒畅。
2、古原:即乐游原,是长安附近的名胜,在今陕西省长安以南八百里的地方。
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
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
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
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终究短暂。
一
当为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乐游原时,看到了一轮辉煌灿烂的黄昏斜阳,于是发乎感慨。
有人认为夕阳是嗟老伤穷、残光末路之感叹;也有人认为此为人热爱生命、执着人间而心光不灭,是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
千百年来,此两种观念争论不休,莫衷一是。
赏析二
玉溪诗人,另有一首七言绝句,写道是:万树鸣蝉隔断虹,乐游原上有西,羲和自趁虞泉〔渊〕宿,不放斜阳更向东!那也是登上古原,触萦怀,抒写情志之作。
看来,乐游原是他素所深喜、不时来赏之地。
这一天的傍晚,不知由于何故,玉溪意绪不佳,难以排遣,他就又决意游观消散,命驾驱车,前往乐游原而去。
乐游原之名,
我们并不陌生,原因之一是有一篇千古绝唱《忆秦娥》深深印在我们的诗的摄相宝库中,那就是: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玉溪恰恰也说是乐游原上有西风。
何其若笙磬之同音也!那乐游原,创建于汉宣帝时,本是一处庙苑,应称乐游苑才是,只因地势轩敞,人们遂以原呼之了。
此苑地处长安的东南方,一登古原,全城在览。
自古诗人词客,善感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
陈子昂一经登上幽州古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
如若罗列,那真是如同陆士衡所说若中原之有菽了吧。
至于玉溪,又何莫不然。
可是,这次他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
知此前提,则可知夕阳两句乃是他出游而得到的满足,至少是一种慰藉这就和历来的纵目感怀之作是有所不同的了。
所以他接着说的是:你看,这无边无际、灿烂辉煌、把大地照耀得如同黄金世界的斜阳,才是真的伟大的美,而这种美,是以将近黄昏这一时刻尤为令人惊叹和陶醉!我想不出哪一首诗也有此境界。
或者,东坡的闲庭曲槛皆拘窘,一看郊原浩荡春!庶乎有神似之处吧?可惜,玉溪此诗却久被前人误解,他们把只是解成了后世的只不过、但是之义,以为玉溪是感伤哀叹,好景无多,是一种没落消极的心境的反映,云云。
殊不知,古代只是,原无此义,它本来写作祗是,意即止是、仅是,因而乃有就是、正是之意了。
别家之例,且置不
举,单是玉溪自己,就有好例,他在《锦瑟》篇中写道:此情可待(义即何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其意正谓:就是(正是)在那当时之下,已然是怅惘难名了。
有将这个只是当时解为即使是在当时的,此乃成为假设语词了,而只是是从无此义的,恐难相混。
细味万树鸣蝉隔断虹,既有断虹见于碧树鸣蝉之外,则当是霁新晴的景色。
玉溪固曾有言曰: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大约此二语乃玉溪一生心境之写照,故屡于登高怀远之际,情见乎词。
那另一次在乐游原上感而赋诗,指羲和日御而表达了感逝波,惜景光,绿鬓不居,朱颜难再之情这正是诗人的一腔热爱生活、执着人间、坚持理想而心光不灭的一种深情苦志。
若将这种情怀意绪,只简单地理解为是他一味嗟老伤穷、残光末路的作品,未知其果能获玉溪之诗心句意乎。
毫厘易失,而赏析难公,事所常有,焉敢固必。
愿共探讨,以期近是。
(周汝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