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ppt课件

术后护理
伤口护理
保持手术部位的清洁和干燥,定期更换敷料,防止感染。
疼痛管理
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服用止痛药,缓解术后疼痛。
康复锻炼
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康复锻炼,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和防止肌肉萎缩 。
康复指导
康复计划
根据个人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逐步恢复关节活动度和肌 肉力量。
心理支持
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克服术后焦虑和抑郁情绪。
功能锻炼
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早期功能锻炼,以预防关节 僵硬和肌肉萎缩。
3
预防血栓形成
适当运动、穿弹力袜、使用抗凝药物等措施可预 防血栓形成。
THANKS
感谢观看
骨扫描
X线检查是诊断肱骨髁上骨折的主要 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出骨折的位置 和移位程度。
骨扫描可以检测到骨折后骨骼内部的 代谢变化,对于一些X线检查难以发 现的骨折有辅助诊断价值。
磁共振成像(MRI)
对于一些隐匿性骨折或需要进一步了 解软组织损伤情况时,MRI是一个很 好的补充诊断工具。
诊断标准
病史
。
后遗症处理
关节僵硬
骨折愈合后,关节僵硬可能是常见的后遗症,需要进行康复训练 来恢复关节活动度。
肌肉萎缩
骨折后长期制动可能导致肌肉萎缩,需要通过锻炼来恢复肌肉力量 。
疼痛
部分患者在骨折愈合后仍会感到疼痛,可能需要采取物理治疗、药 物治疗或手术等治疗方法。
预防并发症的措施
1 2
定期换药
保持骨折部位的清洁和干燥,定期换药以预防感 染。
定期复查
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以便医生评估恢复情况并及时调整康复计 划。
05
肱骨髁上骨折的并发症与后遗 症
肱骨髁上骨折名词解释

肱骨髁上骨折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肱骨髁上骨折吗?这可不是一般的小伤小病啊!肱骨髁
上骨折,就好比是我们身体里的一个重要“零件”出了问题。
比如说,
咱家里的椅子吧,那椅子腿要是断了,椅子不就不稳当了嘛,这肱骨
髁上骨折就类似这样。
肱骨,那可是上肢的大骨头啊,而髁上呢,就是在肱骨靠近肘关节
的那个部位。
想象一下,这就像是一条坚固的桥梁,突然有一处断了,那得多严重啊!这要是不小心发生了骨折,那可不得了。
你想想看,
平时我们的胳膊能做那么多事情,拿东西、写字、打球,要是肱骨髁
上骨折了,这些事情不都没法好好干啦?
我记得有一次,我邻居家的小孩调皮,不小心摔了一跤,结果就肱
骨髁上骨折了。
那小孩疼得哇哇大哭,他爸妈心疼得不行。
这就像是
一辆正在行驶的汽车,突然轮子出问题了,车还怎么跑呀?医生说这
种骨折要是处理不好,还可能会留下后遗症呢,那可不是开玩笑的!
那怎么才能知道是不是肱骨髁上骨折呢?一般会有肘部疼痛、肿胀,胳膊活动受限这些表现。
哎呀,这就像是一个机器出故障了,会发出
各种警报信号一样。
而且有时候还可能会出现畸形呢,多吓人呀!
所以啊,我们平时可得小心点,别做那些危险的动作,保护好我们
的胳膊。
要是真不小心受伤了,一定要赶紧去看医生,可不能耽误了
治疗啊!总之,肱骨髁上骨折可不是小事,我们都得重视起来呀!。
肱骨髁上骨折

上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案 • Swenson等1948年首次使用闭合复位经皮内外交叉克氏
针固定技术以来,因该方法创伤小、复位效果好、固定时 问短等优点得到了广泛推广
Swenson AL.The treatment of supracondylar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by Kirschner-wire transfixion[J].J Bone Joint Surg Am,1948,30A(4):993—997.
Gartland分类
• II型 骨折移位,前方骨皮质断
裂,后方骨皮质保持接触 • IIa单纯远折端后倾,后侧
皮质完整 • IIb骨折有横向移位或兼有
远折端倾斜
Gartland分类
• III型 骨折断端完全移位,
皮质无接触
针对不同分型,文献提示治疗方案: Ⅰ型,原位曲肘前臂旋前90°固定,4~6周左右拆除 ⅡA、B型,手法整复后固定方法同前 Ⅲ型,若手法复位失败,(无论是否伴随神经血管症状)应积 极尽早手术治疗
• 肢痛难忍(Pain) • 桡动脉搏动消失(Pulselessness) • 皮肤苍白(Pallow) • 感觉异常(Paresthesia) • 肌肉无力或瘫痪(Paralysis) • 被动牵拉痛
肱骨髁上骨折有哪些症状?

肱骨髁上骨折有哪些症状?引言肱骨髁上骨折是指上臂肱骨的髁部骨折,通常是由于强力撞击或跌倒引起的。
这种骨折在医学中比较常见,特别是运动员、跌倒者和年长者。
本文将介绍肱骨髁上骨折的症状、诊断方法和常见的治疗方案。
症状肱骨髁上骨折的症状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以下是常见的症状:1.突出的骨折部位:肱骨髁上骨折后,肱骨髁的一部分可能会突出,形成可见的肿块。
2.疼痛:骨折部位通常会产生剧烈疼痛,特别是在活动或施加压力时。
疼痛可能向上臂和肩部放射。
3.肿胀和淤血:骨折后,局部区域可能会出现肿胀和淤血,用手触摸时可能感觉到温度升高。
4.活动受限:肱骨髁上骨折后,上肢活动受限,特别是在尝试屈曲和伸展肘部时会感到明显阻力。
5.皮肤的改变:骨折部位可能出现皮肤开放性伤口,如皮肤裂开、肌腱暴露等。
需要注意的是,肱骨髁上骨折的症状与骨折的程度和位置有关,严重的骨折可能会引起神经或血管损伤,导致感觉丧失、肢体无力或肢体发绀等症状。
诊断方法为了确诊肱骨髁上骨折,医生通常会采用以下诊断方法:1.询问病史:医生会询问病人发生骨折前的事件和症状,以判断是否存在肱骨髁上骨折的可能性。
2.体格检查:医生会仔细检查受伤部位,包括触摸骨折部位、测试关节的灵活性和观察肿胀、淤血等症状。
3.X射线检查:X射线可以提供详细的图像,帮助医生确定骨折的位置、类型和严重程度。
4.CT扫描:在复杂的骨折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CT扫描以更全面地评估骨折的情况,特别是骨折线是否延伸到关节表面。
治疗方案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案根据骨折的类型、位置和严重程度而有所不同,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主要针对稳定的肱骨髁上骨折,通常包括以下措施:1.十星带固定:使用绷带或腕带将上臂固定在胸部,以减少骨折部位的运动。
2.牵引:在一些复杂的骨折情况下,医生可能会通过应用牵引来纠正骨折,并使骨折部位保持稳定。
3.疼痛管理:通过使用止痛药物、冷疗或热敷等方法,减轻疼痛症状。
肱骨髁上骨折的分型

肱骨髁上骨折的分型一、概述肱骨髁上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
由于肱骨髁上骨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其进行正确的分型对于治疗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肱骨髁上骨折的分型,以期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肱骨髁上骨折的分型方法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肱骨髁上骨折分型方法主要有三种:AO分型、Schild分型和Winquist分型。
1. AO分型AO分型是最常用的肱骨髁上骨折分型方法之一。
根据骨折的严重程度和稳定性,AO分型将肱骨髁上骨折分为A型、B型和C型。
A型骨折是指骨折线从冠状面斜向通过关节,通常为稳定型骨折;B型骨折是指骨折线从矢状面斜向通过关节,相对较不稳定;C型骨折是指骨折线呈垂直方向通过关节,通常为不稳定型骨折。
2. Schild分型Schild分型是基于骨折线的位置和方向进行分型的。
Schild分型将肱骨髁上骨折分为三型:I型是指骨折线从外髁向内髁延伸;II型是指骨折线从内髁向外髁延伸;III型是指骨折线同时涉及内外髁。
3. Winquist分型Winquist分型是基于骨折的稳定性进行分型的。
Winquist分型将肱骨髁上骨折分为四型:I型是指稳定型骨折,无移位或轻度移位;II型是指不稳定性骨折,有移位但可用手法复位;III型是指不稳定性骨折,有移位且无法手法复位;IV型是指粉碎性骨折,通常为不稳定性骨折。
三、分型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分型方法,以便更好地评估病情和治疗方案。
肱骨髁上骨折的分型对于手术入路、固定方式以及康复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例如,对于AO分型中的B型和C型骨折,由于其不稳定性较高,通常需要采用手术治疗,并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进行固定;而对于Schild分型中的I型骨折,由于其稳定性较高,通常可以采用保守治疗。
同时,不同分型的肱骨髁上骨折在康复过程中也需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以确保患者早日康复。
肱骨髁上骨折

一、概述
肱骨下端关节面向外侧倾斜,当肘伸直时,形成前 臂较上臂向外偏斜5-15度的携带角。携带角过大称 肘外翻,过小而成负角者,则称肘内翻。肘内、外 翻畸形是肱骨髁上骨折易发生的晚期并发症。肱骨 下端有肱动静脉和正中神经尺桡神经通过。骨折后 需注意有无伤及血管和神经。
二、病因
肱骨髁上骨折多系间接暴力所致。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于运 动伤、生活伤和交通事故。
位牵引,纠正侧方移位及折端间的旋转,然后矫正前后移位,伸直型者 屈肘位固定,而屈曲型者固定于半伸直位。通常使用长臂石膏后托,较 小夹板固定简便易行,3周后去固定,活动关节。 大部分病例并不需手术治疗,但闭合复位应力求矫正内翻及内旋畸形, 恢复Baumann角(肱骨角),以免遗留肘内翻畸形。即使留有一定程度 的前后错位或角度,可在生长过程中逐渐矫正,远期功能影响不着。 有些不稳定骨折,可在复位后经皮自内、外髁穿入克氏针交叉固定,以 保持整复的位置。 有血管、神经损伤者应急诊进行探查处理并同时手术复位骨折,以克氏 针交叉固定。
六、诊断
肱骨髁上骨折的诊断主要依据以下内容: 1.外伤史 以生活及运动意外为多发,且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2.临床表现 以肘部肿胀(多较明显)、剧痛及活动受限为主,并应特别
注意有无血管损伤。 3.影像学检查 常规正、侧位X线片即可确诊及分型。
七、鉴别诊断
在5~6岁以下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应注意和肱骨远端全骺分离相鉴别。 因肱骨小头的骨化中心在1岁左右出现,而滑车的骨化中心在10岁左右 才出现,故骨骺全分离在X线片无骨折线,桡骨纵轴线与肱骨小头关系 不改,但与肱骨下端关系改变,肘部肿胀,环周压痛。
三、临床表现
无移位骨折者,肘部可有肿胀、疼痛、肱骨髁上环状压痛及 肘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标准

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标准肱骨髁上骨折是肱骨远端骨折的一种,常见的损伤类型之一。
在复位标准的制定中,主要考虑了骨折的解剖特点以及病患的病情和功能恢复需求。
下面是关于肱骨髁上骨折复位的标准参考内容。
1. 骨折解剖特点:肱骨髁上骨折通常以髁上小鱼际的冠状或横断骨折为主,伴随部分移位。
因此,复位的首要目标是使骨折断端对齐,确保骨折片间的稳定性。
2. 病患病情评估:在进行复位前,需要评估病患的一般情况、疼痛程度、肌力和关节稳定性等因素。
相关检查还包括X线片、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以确定骨折类型、位移度、关节表面损伤等详细情况。
3. 麻醉方式选择:复位过程中通常采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具体选择会根据病患的整体情况和医生的经验来决定。
对于非复杂、低度位移的骨折,局部麻醉常常足够。
4. 位置定位:进行复位前,病患应处于平卧位,患肢躺平放置,用支架或垫子支撑好肘关节并使手与身体放置在适当位置。
保持患肢关节在自然位置上,确保骨块不受额外牵拉。
5. 术前准备:在进行复位前,需要确保手术所需材料准备齐全,如手术刀、医用手套、无菌纱布、棉签、酒精消毒液等。
同时,进行准备的医护人员也要遵循手卫生操作规范,准备好洗手液和消毒设备。
6. 复位步骤:复位操作应由专业医生执行,一般可分为以下步骤:a. 轻度牵拉:使用适当的牵引方法,放松周围肌肉和软组织,为复位做准备。
b. 手法复位:医生用手轻柔地对折断的骨头进行复位,目的是确保骨折断端的准确对齐。
c. 骨折固定:复位结束后,通过外固定物如石膏、外科钢板或钢钉等,将骨折片固定在正确位置上。
骨折固定可以提供稳定的环境,促进骨折愈合。
7. 术后处理:复位结束后,需要对病患进行密切观察,以确定复位是否成功。
同样,需要检查肱骨髁上骨折的周围组织有无其他损伤,并及时处理。
术后的康复计划和物理治疗也是关键,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和恢复患肢的功能。
总而言之,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标准的制定应综合考虑骨折解剖特点、病患的病情和功能恢复需求。
肱骨髁上骨折

屈曲型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
将
重
肱
力
骨
髁
上
推
向
前
方
肘部先着地
屈曲型移位机理
第17页
3.粉碎型骨折
因肱骨下端受到压缩性暴力所致。尺骨半月切迹向肱骨下端劈 裂而分为内、外髁两片骨,故又称为肱骨髁间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
第18页
病理分型(3)
肱骨髁上骨折
粉碎型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
垂
直
压
肱
缩
骨
性 暴
髁
力
间
T
型
骨
折
第19页
• 肘内翻:发生率高占60%~70%, 研究表明与前臂重力、骨骺损伤、 尺偏移位、再移位、固定相关
• 肘内翻畸形纠正手术宜在骨骺闭合后进行
肱骨髁上骨折
第51页
思索题
1.整复肱骨内上髁三度骨折中,能使前臂屈肌担心将骨块拉出
做法是(多项选择)CE
A.内旋前臂 B.内翻肘关节 C.极度背伸手指及腕关节
D.极度屈曲腕关节 E.将前臂旋后外展
肱骨髁上骨折
第10页
骨折近端易损伤AV
肱骨髁上骨折
肱动脉和正中神经从肱二头肌肌腱膜下经过,桡神经经过肘 窝前外方并分成深、浅两支进入前臂,故肱骨髁上骨折易受
挤压或被刺伤而合并血管、神经损伤。
肱骨髁上骨折
第11页
病因病机 多因间接暴力所致,如爬高墙、攀树跌下等。
分型
1.伸直型骨折(90%) 2.屈曲型骨折 3.粉碎型骨折
患者仰卧,两助手分别握住
其上臂和前臂,做顺势拔伸牵引
,纠正重合移位。若远段旋前(
或旋后),应首先纠正旋转移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述
肱骨下端关节面向外 侧倾斜,当肘伸直时, 形成前臂较上臂向外偏 斜5-15度的携带角。携 带角过大称肘外翻,过 小而成负角者,则称肘 内翻。肘内、外翻畸形 是肱骨髁上骨折易发生 的晚期并发症。
概述
肱骨内、外上髁与尺骨 鹰嘴突三点之连线,当肘 屈90度时,构成一等腰三 角形,当肘伸直时,三点 在一条直线上。此关系有 助于鉴别诊断。 肱骨下端有肱动静脉和 正中神经尺桡神经通过。 骨折后须注意有无伤及血 管和神经。
Hale Waihona Puke 患者术前X线治疗
石膏固定:无移位或轻度移 位可用屈肘90°石膏前后托 或管型固定制动,直至肿胀 消退。2~3周后开始主动活 动。应告知患者此种骨折有 可能发生再移位,需密切随 诊观察,一旦发生移位,应 及时处理。 手法复位超关节小夹板固定 :也可用石膏固定。 术后 应注意肢体血运观察,经常 调整布带,2周折除夹板, 功能锻炼。
临床表现
肘部肿胀(多较明显) 肘部剧痛、活动受限 髁上部位压痛明显
可触及骨擦感和反常活动
临床表现
• ①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儿童由手着地受伤时,肘 部出现疼痛、肿胀、皮下淤斑,肘部向后突出并 处于半屈位。检查局部明显压痛,有骨摩擦音及 假关节活动,肘前方可触到骨折断端,肘后三角 关系正常。
病因
运动伤 生活伤
交通事故
肱骨髁上骨折
间接暴力
骨折分型
通常将骨折分为伸直型、屈曲型和粉碎型。
1.伸直型:最多见,占90%以上。
跌倒时,肘关节呈半屈状手掌着地,地面 的反作用力经前臂传导至肱骨下端;在肱 骨髁上部骨折,骨折的近侧端向前移动, 远侧端向后移动。骨折线方向由后上至前 下方斜形经过。 移位严重者,骨折近侧端长损伤肱前肌并 对肱动脉造成损伤。骨折近侧端引起神经 损伤多为正中神经、桡神经。骨折时,肱 骨下端除接受前后暴力外,还可伴有侧方 暴力,按移位情况又分尺偏型和桡偏型。
肱骨髁上骨折
伸直型 发生率 损伤机制 远折端 近折端 并发症 多见 跌倒时手掌着地 向后向上 向前向下 易损伤神经、血管 屈曲型 少见 跌倒时肘关节后方着地 向前向上 向下向后 不易损伤神经、血管
骨折分型
3. 粉碎型:多见于成年人。此型骨折多属肱 骨髁间骨折,按骨折线形状可分T型和Y 型或粉碎型骨折。
L/O/G/O
L/O/G/O
L/O/G/O
既往病史
• 既往素健康。无先天性心脏病、肾病史。 预防接种史不详。无外伤手术史。无药物 L/O/G/O 及食物过敏史。出生于原籍,无其它外地 长期居住史,无疫区旅居史。否认家族中 有类似病史及遗传病史。
专科检查
• 右手腕部畸形,压痛,各手指活动可,感 觉存,右肘部尺侧骨瓣外露,压痛,畸形 L/O/G/O 。
入院诊断
• 右开放性肱骨髁上粉碎性骨折 • 右桡骨下端骨折
L/O/G/O
诊疗计划
• 急诊全麻下肱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 前臂神经探查术 L/O/G/O • 桡骨远端闭合复位石膏固定术术 石膏固定 术(中) • 小动脉吻合术
• 麻醉生效后,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 巾,清创探查右肘伤口,见右肘前方内方 各被骨折端刺穿各约2cm伤口,骨折断端外 露,延长切口,探查血管神经,见尺神经 L/O/G/O 及肱动脉有挫伤,贵要静脉破裂,以7-0线 缝合静脉,然后有限暴露骨折端,复位后 以2枚克式针固定,透视见骨折复位良好, 内固定位置正常,伸屈右肘见活动良好, 固定牢靠,冲洗关闭伤口,内置负压引流1 根。然后C-arm透视下手法复位右桡骨远端 骨折,并以长臂石膏固定。
并发症
肘内翻
为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见的合并 症,尺偏型骨折发生率高达50% 。由于内侧皮质压缩和未断骨膜 的牵拉,闭合整复很难恢复正常 对线;其次,悬吊式石膏外固定 或牵引治疗均不能防止远骨折段 内倾和旋转移位;再有是骨折愈 合过程成骨能力不平衡,内侧骨 痂多,连接早,外侧情况相反, 内、外侧愈合速度悬殊使远段内 倾进一步加大。
患者术后X线
并发症
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
是肱骨髁上骨折常见而严重的合并 症,早期:症状为剧烈疼痛,部位在前 臂掌侧进行性灼痛,桡动脉搏动消失或 减弱,感觉麻木或消退,末梢循环不良 ,肢端肿胀、苍白、发凉发绀,被动伸 直屈曲手指时引起疼痛加剧,手指呈半 屈曲状态,屈指无力;受累前臂掌侧皮 肤红肿,张力大且有严重压痛;全身可 有体温升高,脉快。晚期:肢体出现典 型的Volkmann缺血性挛缩畸形,呈爪形 手,即前臂肌肉萎缩、旋前、腕及手指 屈曲、拇内收、掌指关节过伸。这种畸 形被动活动不能纠正,桡动脉搏动消失 。
治疗
牵引:闭合复位,用牵引来维持
或进一步改善复位。尺骨鹰嘴牵 引、伤后未能及时就诊或经闭合 复位而未成功者,肘部肿胀严重 ,皮肤起水疱等,此种情况不宜 再次手法复位及应用外固定,可 行床边尺骨鹰嘴牵引,待肱骨髁 和骨折近端的重叠牵开后,再做 两髁的手法闭合复位。然后,再 用克氏针做尺骨鹰嘴牵引3~4周 ,待骨折纤维连接后,即可改用 石膏外展架继续固定4~6周,拆 除石膏即可做关节功能锻
• ①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特点:骨折线位于肱骨 下段鹰嘴窝水平或其上方,骨折的方向为前下至 后上,骨折向前成角,远折端向后移位。 • ②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特点:骨折线可为横断 ,骨折向后成角,远折端向前移位或无明显移位 。 • ③ 粉碎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特点:多属肱骨髁间骨 折,骨折线形状可为T型和Y型。
L/O/G/O
• 1、按全麻手术术后护理常规 • 2、予以抗感染、止痛等对症处理 • 2、术后拍片。
L/O/G/O
L/O/G/O
L/O/G/O
20130827
• 患者术后病情尚可,今日予以拆线后办理 出院,嘱患者注意出院后继续消炎,伤口 L/O/G/O 换药照护,避免过度活动、负重,下周一 门诊会诊,不适随诊。
• ② 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局部肿胀、疼痛、肘后凸 起,皮下淤斑。由于肘后方软组织较少,骨折端 锐利,可刺破皮肤形成开放性骨折。检查可发现 肘上方压痛,后方可触到骨折端。
鉴别诊断
肱骨髁上骨折(伸直型) 肘关节脱位
肘关节部分活动
肘后三角无变化 上臂短缩,前臂正常
肱骨髁上骨折系指肱骨远端内外 髁上方的骨折,以小儿最多见,占儿 童肘部骨折的30%-40%,好发年龄 为5-12岁。 肱骨髁上系指肱骨下端内外两髁 之上2厘米松质骨与坚质骨交界处。 该处前后扁薄而内外宽,呈鱼尾状, 这是易在此处折断的原因之一。此外, 肱骨下端向前倾斜,偏离肱骨干长轴 成25-40度的前倾角,这也与该处易 发生断裂有密切关系。
L/O/G/O
• 患者方军伟,男性,10岁,以“树上摔下 后右手出血变形2小时”为主诉急诊入院 L/O/G/O
患儿2小时前从4-5米高树上摔下,右手着地后右腕部畸形,右肘部出血,有骨 片刺出,活动障碍,伴疼痛,受伤后无意识不清,无晕迷、恶心、呕吐、头痛、 心慌胸闷、呼吸困难、意识障碍、逆行性遗忘、大小便失禁等不适症状,送至 我院急诊,行腕、肘关节前后正位+侧位(右)提示“右桡骨远端骨折;右肱骨髁 上粉碎性骨折伴软组织肿胀、积气”。
肘关节不能活动
肘后三角骨性标志有变化 上臂正常,前臂短缩
诊断
• 1.有明显外伤史,且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 2.伤后患肢疼痛、肿胀,活动受限。髁上部位压 痛明显,并可触及骨擦感和反常活动。 • 3.肘关节骨性标志肘后三角关系正常时,关节正 侧位片可显示骨折的类型和移位程度。 • 同时应常规检查有无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桡神经 损伤。伤后或复位后应注意是否有肱动脉急性损 伤和前臂掌侧骨筋膜室综合征,是否出现5P征.
预防措施: (1)闭合复位后肢体应固定于有利骨折稳定位置,伸展尺偏型骨 折应固定在前臂充分旋前和锐角屈肘位; (2)通过手法过度复位骨折使内侧骨膜断裂,消除不利复位因素; (3)骨折复位7-10天换伸肘位石膏管型,最大限度伸肘,同时手 法矫正远段内倾; (4)不稳定骨折或肢肿严重不容许锐角屈肘固定者,骨折复位后 应经皮穿针固定,否则牵引治疗; (5)切开复位务必恢复骨折正常对线,提携角宁可过矫,莫取不 足。内固定要稳固可靠。 (6)轻度肘内翻无须处理,肘内翻 > 15°畸形明显者可行髁上 截骨矫形。
处理方法:一旦诊断明确,应紧急处理。
早期:应争取时间改善患肢血运,尽早去除外固定物或敷料,适当伸直屈曲 的关节,毫不顾惜骨折对位。如仍不能改善血运时,则应即刻行减压及探 查手术(应力争在本症发生6~8小时内施行)。术中敞开伤口不缝合。等肢 体消肿后,再作上课二期或延期缝合。全身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注意坏 死物质吸收可引起的酸中毒、高血钾、中毒性休克和急性肾衰竭,给予相 应的治疗。严禁抬高患肢和热敷。 晚期:以手术治疗为主。应根据损害时间、范围和程度而定。6个月以前挛缩 畸形尚未稳定,此时可作功能锻炼和功能支架固定。待畸形稳定后(至少 半年~1年后),可行矫形及功能重建手术。酌情选择:尺桡骨短缩、腕关 节固定、腕骨切除、前臂屈肌腱起点下移、瘢痕切除及肌腱延长和肌腱转 位等。还有神经松解,如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同时无功能存在,可用尺神经 修复正中神经。
患者牵引后X线
治疗
手术治疗 (1)克氏针与石膏结合:第一枚克氏针穿过鹰嘴,然后对肱 骨髁进行复位,并且经皮横穿第二枚克氏针,第三枚克氏针 也经皮穿入近折端。牵引下维持骨折位置,以长臂石膏管型 固定,并且将第三枚克氏针也包裹在石膏中。尽管这种技术 有助于维持对线,但它阻碍了关节活动,而且针道也有可能 发生感染,现在临床已很少使用。 (2)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只对肱骨髁关节面进行重建,将 髁间骨折转变为髁上骨折,术后再采取牵引或闭合复位石膏 固定。 (3)切开复位内固定:适用于不稳定型骨折、手法复位失败 及某些新鲜的开放性骨折。术后以上肢石膏固定3~4周后拆 除,进行功能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