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答案(整理版)
荆轲刺秦王答案

沛公军(驻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称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犒劳)士卒,为(替,给)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宠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失!”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叔父)也,素善留侯张良(一向跟留侯张良要好)。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动词,到)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全部)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告诉)。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怎么办呢)?”张良曰:“谁为(替)大王为(制定,献)此计者?”曰:“鲰生(浅陋无知的小人)说我曰:’距(通“拒”,把守)关, 毋内诸侯(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对等,比得上)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老交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救活,使……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你跟他谁大谁小)?”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我要把他当兄长一样对待)。
”张良出,要(邀请)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举起酒杯祝项伯健康),约为婚姻(儿女亲家),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丝毫财物都不敢据为己有),籍(造册登记)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的原因)遣将守关者,备(防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意外的事故)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通“背”,背德意忘恩)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通“早”)自来谢项王。
《荆轲刺秦王》练习及答案

《荆轲刺秦王》练习一、熟读课文,理出故事梗概,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荆轲的性格的设题意图:本题意在让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概括要点。
理出故事梗概,要对情节作适当概括。
荆轲的性格也是在情节的发展中体现出来的。
参考答案:可分若干情节概述。
如:大军压境、计议行刺、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易水诀别、慷慨悲歌、计见秦王、顾笑武阳、秦廷搏击、倚柱笑骂、遇难身亡。
荆轲的性格:深沉(准备信物时深谋远虑)、刚毅(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机智勇敢(秦廷搏击)。
二、背诵易水诀别一段,并说说这段描写烘托了怎样的气氛,其中的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设题意图:本题意在让学生鉴赏这篇文章的优美段落。
参考答案:这段描写,烘托了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
如“白衣冠”“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风萧萧兮易水寒”等都是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其中音乐描写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也是渲染悲壮气氛。
三、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1、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2、持千金之资币物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4、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5、诸郎中执兵6、乃引其匕首提秦王7、断其左股设题意图:本题意在让学生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参考答案:1、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2、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3、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4、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5、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6、提:(古义)投击;(今义)拿着。
7、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
四、对于荆轲其人其事,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人认为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强暴的精神是感人的;有人认为荆轲用行刺手段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这种举动不足取。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谈谈你的看法设题意图:本题意在让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作出自己的评价。
人教版高考语文文言知识整合【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含答案解析)

荆轲刺秦王一、通假字1.今日往而不反者(“”通“”, )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 )3.卒起不意(“”通“”, )二、古今异义1.今行而无信..古义:今义:不讲诚信,无信用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今义:年纪和辈分都高的人4.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今义:①表示可能或能够;②表示许可三、一词多义1.穷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图穷而匕首见()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滕王阁序》)()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穷兵黩武()2.引秦王惊,自引而起()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项羽之死》)()恭疏短引(《滕王阁序》)()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引而不发()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4.乃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乃今得闻教()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之死》)()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1)皆白衣冠...以送之( )(2)士皆垂泪涕.泣( )(3)又前.而为歌曰( )2.名词作状语(1)秦兵旦暮..渡易水( )(2)箕.踞以骂曰( )(3)发尽上.指冠( )(4)进兵北.略地( )(5)函.封之( )(二)动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使以闻.大王( )(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其人居远.未来(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荆轲刺秦王(答案)

荆轲刺秦王(答案)《荆轲刺秦王》字词句集锦(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荆轲刺秦王》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荆轲刺秦王》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荆轲刺秦王》5.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荆轲刺秦王》6.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荆轲刺秦王》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奉”通“捧”双手捧着)——《荆轲刺秦王》11.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荆轲刺秦王》15 (“陵”通“凌”,凌辱)——《荆轲刺秦王》(二)古今异义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荆轲刺秦王》 3.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荆轲刺秦王》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荆轲刺秦王》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荆轲刺秦王》15.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荆轲刺秦王》17.诸郎中执兵。
(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荆轲刺秦王》18.断其左股。
(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
)——《荆轲刺秦王》(三)词类活用1.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荆轲刺秦王》6.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荆轲刺秦王》7.其人居远未来(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荆轲刺秦王》9.皆白衣冠以送之(白:形容词作动词,白衣冠,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荆轲刺秦王》(四)一词多义:穷①图穷而匕首见(穷尽,动词)——《荆轲刺秦王》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困厄,走投无路,动词)——《荆轲刺秦王》陈①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陈列,动词)——《荆轲刺秦王》②恐惧不敢自陈(陈述,动词)——《荆轲刺秦王》私①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事)——《荆轲刺秦王》②乃遂私见樊矜期(私自,)——《荆轲刺秦王》还①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荆轲刺秦王》②秦王还柱而走(动词,通“环”,绕)——《荆轲刺秦王》顾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己不顾(回头)②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不过、只是,表轻微的转折。
《荆轲刺秦王》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荆轲刺秦王》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荆轲刺秦王》昭⽰了知其不可为⽽为之的悲剧美学,下⾯是店铺给⼤家带来的《荆轲刺秦王》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荆轲刺秦王》练习题及答案 ⼀、基础知识 1.下列注⾳有错误的⼀项是( ) A.期年(jī) 忤视(wū) 提秦王(tí) 谒见(yè) B.苑囿(yòu) 戮没(lù) 揕击(zhèn) 唱和(hè) C.俟机(sì) ⽬眩(xuàn) 惊愕(è) 中庶⼦(shù) D.箕踞(jíjù) 被⼋创(chuānɡ) 贻笑⼤⽅(yí) 答案:A 2.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 A.⼈不敢与忤视忤:逆。
B.秦王复击轲,被⼋创被:表被动关系。
C.燕王诚振怖⼤王之威振,通'震',惧怕。
D.⼠皆瞋⽬瞋⽬:形容发怒时瞪⼤眼睛的样⼦。
答案:B 3.对下列两组句⼦加点词的意义与⽤法判断正确的⼀项是( ) ①微夫⼈之⼒不及此③顾计不知所出⽿ ②微太⼦⾔,⾂愿得谒之④荆轲顾笑武阳 A.两个'微'字不同两个'顾'字相同 B.两个'微'字不同两个'顾'字也不相同 C.两个'微'字相同两个'顾'字相同 D.两个'微'字相同两个'顾'字不相同 答案:B 4.对下⾯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微太⼦⾔,⾂愿得谒之。
翻译:假如太⼦不说,我也要求⾏动。
B.唯⼤王命之。
翻译:只有⼤王掌握着命运。
C.今⽇往⽽不反者,竖⼦也!翻译:去了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的⼈。
D.秦王购之⾦千⽄,⾢万家。
翻译:秦王⽤⼀千⾦和⼀万户⼈⼝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
答案:B 5.下列句⼦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秦王购之⾦千⽄,⾢万家 B.太⼦及宾客知其事者 C.群⾂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D.⽽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荆轲刺秦王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荆轲刺秦王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荆轲刺秦王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A.今行而无信信:相信B.顾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
表示轻微的转折C.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喜欢,高兴D.进兵北略地略:掠夺,夺取【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A.今行而无信秦王必喜而善见臣B.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C.樊於期乃前曰乃今得闻教D.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小题3】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B.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C.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D.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
【小题4】翻译下面句子(9分)(1)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3分)(2)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文言文《荆轲刺秦王》阅读题及答案

文言文《荆轲刺秦王》阅读题及答案文言文《荆轲刺秦王》阅读题及答案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
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①万家,将奈何?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曰:於期每念之,常痛於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荆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必喜而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②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③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搤捥④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
乃今得闻教。
遂自刭。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之上,士皆垂泪涕泣。
荆轲前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注释:①邑:封邑。
②揕:刺。
③见陵之愧:愧见祖宗的耻辱。
④偏袒搤捥: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A、流涕(眼泪)B、於期每念之(想)C、函封之(匣子)D、顾计不知所出耳(办法)20、下列名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相的一项是()(2分)A、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士卒多为所用B 、樊於期偏袒搤捥而进曰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其许寡人也D、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2分)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22、你怎么看待樊於期的自杀行为?(2分)参考答案:19、C20、A21、大家都瞪大了眼睛,头发向上顶起了帽子22、他的自杀,是一种自我牺牲,为了帮助荆轲取得秦王的信任,完成刺杀任务,达到报灭族之仇、保全燕国的目的。
他的这种行为,是值得肯定的,可歌可泣的。
《荆轲刺秦王》阅读训练与参考答案

《荆轲刺秦王》阅读训练与参考答案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 秦王必说见臣( )2. 今日往而不反者( )3.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4. 秦王还柱而走( )5. 卒起不意(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今义:贫穷古义: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今义:鼻涕古义:3.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古义:4. 持千金之资币物今义:货币古义:5. 愿大王少假借之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古义:6. 秦王还柱而走今义:步行古义:7. 诸郎中执兵今义:中医医生古义:8.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今义:垂手拿着古义:9. 断其左股今义: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古义:10. 左右既前,斩荆轲今义:左和右两方面古义: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 见图穷而匕首见( )未得与项羽相见(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2. 谢前为谢曰( )多谢后世人( )乃谢客就车( )阿母谢媒人( )3. 假愿大王少假借之(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舆马者( )4. 封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又欲肆其西封( )既东封郑(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2. 函封之( )3. 发尽上指冠(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2.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 )3.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4. 群臣侍殿上者。
( )5. 嘉为先言于秦王。
( )6. 燕王拜送于庭。
( )7.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8.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参考答案一、1. “说”通“悦”;2. “反”通“返”;3. “振”通“震”;4. “还”通“环”;5. “卒”通“猝”。
二、1. 走投无路;2. 眼泪;3. 袒露一只臂膀;4. 礼品;5. 宽容、原谅;6. 跑;7. 宫廷的侍卫;8. 掷击;9. 大腿;10. 近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
二、(一)shi wu sui yan fu bi wu wei bi ju di chuang yi ji xuan
(二)本文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从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描写和场面描写两方面得到栩栩如生的表现。
第一部分:开端(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1—2段:行刺缘起
第二部分: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3—9段:行刺准备
第三部分:高潮(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10—17:廷刺秦王
第四部分:结局(末段)18段:荆轲被斩。
(三)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写形势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三、(二)1、①向北∕掠夺,夺取②早晚,极言时间短暂③长久侍奉④假如没有⑤请⑥重金征求∕当时以铜为金⑦同“悦”,喜欢,高兴⑧走投无路,处境困窘⑨改变2、①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
现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②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长者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
③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
3、a对待 b刻毒 c眼泪 d可以用它来 e握,抓住 f 这样就 g有心意,此处引申为同意,愿意 h被∕侵犯、欺侮 i浸湿,沾湿 j逆,意思是迎着眼光看 k裸露一只胳膊l走上前 m用匣子 n远方 o认为……迟了 p请允许我,表示客气∕辞别,告别
q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r发出 s向上 t始终∕回头
4、①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②迟:意动用法,以····为迟
5、①被动句②被动句③判断句
6、①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②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露出一只胳膊,左手握住右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日夜夜为之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
③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
④太子河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
(三)①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得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
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有着深刻的了解。
荆轲舍生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
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达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②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
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士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
“士可杀不可辱”,荆轲忍无可忍,怒斥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③(1)抓住重点。
对送行者的描写,“白衣冠”
(2)突出重点。
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
(3)顾及全面。
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4)有条不紊。
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
(5)结合写景。
“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二课时
二、(一)1、财物 2、赠送 3、确实/通“震”,震动 4、全 5、并入 6、供给 7、双手捧着 8、曾经 9、打开/穷尽 10、身体向上而起/扯断 11、通“猝”,突然/用来12、皇帝身边的侍从人员/背着 13、大腿 14、遭受 15、成功 16、跑 17、像簸箕一样坐着 18、····的原因
(二)1、说通“悦”,高兴 2、以通“已”,已经 3、反通“返”,返回 4、决通“诀”,诀别 5、振通“震”,震动
(三)1、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2、长者,古义:有德行的人;今义:长辈3、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4、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向某一方 5、不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
(四)1、状语后置 2、状语后置,省略句 3、定语后置
(五)1、派使者来禀告大王。
一切听凭大王吩咐。
2、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
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
3、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4、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用他手里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
5、荆轲残废了,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
三、①年十二就杀人的秦舞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
②多用短句,渲染了千钧一发,你死我活的紧张形势。
突出动作描写民,展示了双方生死搏斗扣人心弦的曲折过程。
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
荆轲“顾笑舞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衬托手法,突出了荆轲的英雄形象,年十二就杀人的秦舞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秦群臣恐急慌乱,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威慑秦廷,以秦王不怡良久,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探究: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而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
荆轲刺秦王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发展过程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局限性。
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
北宋苏洵非议荆轲“始速祸焉”。
南宋鲍彪说“轲不足道也”。
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肯定荆轲的人也很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
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五、(一)咬牙捶胸。
极端痛恨的样子。
形容对某物或某人没有任何办法。
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二)1、打开;出发;头发 2、····的原因;缘故;所以;交情 3、登上;成功 4、果真;确实 5、估计;常态 6、只是;回头;计较 7、被;对待;整理;作为;为了;发出 8、表递进;表顺承;表转折;表顺承;表修饰;表转折;表顺承;表顺承;表顺承;表顺承;表修饰 9、才;就,于是;是 10、因为;用;按照;用
(三)1、上前,名词作动词 2、向上,名词作动词 3、用匣子,名词作状语 4、对···感到奇怪,意动用法 5、遥远 6、派遣,名词作动词;使····听到,使动用法 7、以····为
迟,意动用法 8、像簸箕一样坐着,动词作状语
(四)1、状语后置 2、省略句 3、省略句 4、被动句 5、被动句 6、状语后置 7、定语后置 8、定语后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