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选读 《有无相生》

合集下载

《有无相生》

《有无相生》

译: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 斯:就。 生:生成。 知道什么是善,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有和无是互相 生成的(有有就有无,有无就有有),难和易是互相 成:促成。 形:比较。 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 盈:补足。 和:应和。 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 随:跟随。 恒:永恒的。 跟随的,这道理是永恒的。 小结:任何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这是一个
相相 互互 转依 化存
他 敢 剪 吗 ?
有 无 相 生
走近老子:
老子 ,字伯阳,谥号聃,又 称李耳。是中国最伟大的哲 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 尊为教祖。老子的思想主张 是“无为”。
守柔
寡欲 善为下 居后不争

第1则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
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小结:运用比喻的手法,说明在生活中,人不应该自以为
是,否则反而会达不到应有的目的,成为“物或恶之”的“余 食赘肉”,这是有道的人不愿意做的事。

第4则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
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 不亡者寿。

译: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即了解自己更


小结:不可忽略小的事物或问题,大的事情或问题都是从小开始
的。
原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
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第7则
译: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他死后身体是僵硬的。 柔弱:柔软。 坚强:僵硬。
徒:类。 兵:军队。 灭:被消灭。 草木活着的时候是柔软易断的,它死后是干枯的。因此坚强 强:刚强。 折:被折断。 跟死亡是同类的,柔弱跟生命是同类的。所以军队逞强就会 被消灭,树木刚强就容易被折断。逞强逞大的人落入下风, 持守柔弱的人占据上风。

《老子》选读之《有无相生》【精品】共15页文档

《老子》选读之《有无相生》【精品】共15页文档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Thank you
《老子》选读之《有无相生》【精品】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老子》选读 有无相生

《老子》选读 有无相生

比 喻 说 理
“车” “器” “室”
第二则
“无”
毂中心 器中心
户牖中心
“有”
有车之用 有器之用 有室之用
器物实体这个“有”,只是提供便利的条件; 器物中空这个“无”,才是发挥作用的关键。显然, “有”与“无”是辩证统一、互相依存的,二者缺 一不可,而老子更强调的是空虚不盈的作用。
通过列举分析典型的日常生活用品,阐明了“无之以为用” (即 谈“无”的功用)的道理。
三、“小国寡民”的社会历史观
老子希望无为而治,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1)斯恶( )已
(2)音声相和( )
(3)三十辐( ) ,共一毂( )Βιβλιοθήκη (4)埏埴()以为器
(5)凿( )户牖(
)以为室
(6)自见( )者不明,自矜( )者
不长( )
(7)曰余食赘( )形,物或恶

)之
(8)其脆易泮(

(9)起于累(
)土
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1)斯恶(è)已 (2)音声相和(hè) (3)三十辐( fú ),共一毂(gǔ) (4)埏埴(sh ān zhí)以为器 (5)凿(záo)户牖(yǒu)以为室 (6)自见(xiàn)者不明,自矜(jīn)者不 长(zhǎng) (7)曰余食赘(zhuì)形,物或恶(wù)之 (8)其脆易泮(pàn) (9)起于累(léi)土
窗户 用水和土 以,来/为,
制作
• 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
把……作为
• 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三十根辐条,聚集到车毂上,只有车毂中间是空的 (就是说只有有了它中间空的地方),才成就了车子的作 用。和陶土来作陶器,只有器皿中间是空的,才具备器皿 的作用。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只有门窗四壁中间是空的, 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有车子、器皿、房屋等是一种便 利,但恰恰是“无”使它们发挥了作用。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知识讲解)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知识讲解)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知识讲解)学习目标1.讲授选文,其间涉及材料的思想及词汇等多方面的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来把握«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3.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老子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 年~500 年之间,是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列三清尊神之一。

«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老子出生于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他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

周文王时,被召为守藏史。

武士、成王时又为柱下史。

昭王时,因见周王室衰微,去官归隐。

后来为要开化西域,就在昭王2 3年,骑着青牛,准备过函谷关而去。

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特来求道。

老子见他很虞诚,〝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老子,隐君子也〔«史记»〕。

便留下五千真言,这就是后世传诵的«道德经»。

因这五千言,他成为位居三清的大神仙,被奉为道教的祖师。

«道德经»«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

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老子《有无相生》-教师版

老子《有无相生》-教师版

《有无相生》教案知能准备【学习目标】1.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2.根据上下文辨析实词和虚词及特殊句式做到熟练翻译课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学习重点】掌握各类文言现象。

【学习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学思指导】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文章,体会作者的哲学思想。

【板书设计】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自以为是,有道者不处(1、3、4)有无相生伟大来自于平凡做事要有预见,善始善终(5、6)课前预习一、基础梳理1. 作者: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

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2.作品:传世的《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成于老子后学之手,一共有八十一章,分上、下篇,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老子的主张是“(无为)”,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知识讲解)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知识讲解)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学习目标1.讲授选文,其间涉及材料的思想及词汇等多方面的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来把握《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3.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老子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 年~500 年之间,是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列三清尊神之一。

《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老子出生于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他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

周文王时,被召为守藏史。

武士、成王时又为柱下史。

昭王时,因见周王室衰微,去官归隐。

后来为要开化西域,就在昭王23年,骑着青牛,准备过函谷关而去。

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特来求道。

老子见他很虞诚,“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老子,隐君子也(《史记》)。

便留下五千真言,这就是后世传诵的《道德经》。

因这五千言,他成为位居三清的大神仙,被奉为道教的祖师。

《道德经》《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

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有无相生原文及翻译

有无相生原文及翻译

有无相生原文及翻译【出处】《老子》第1则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难相得益彰,长短相近,高低相等,音声和谐,前后始终如一。

翻译:世界上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美,所以知道什么是丑;如果你知道什么是好的,你就会知道什么是坏的。

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的(有有就有无,有无就有有),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没有长也就无所谓短,反过来也一样),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这道理是永恒的。

第2则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你以为自己是工具,其实没有的时候,你可以用。

凿户为室,无时可为室。

所以,有图利,无图用。

三十根辐条聚集在汽车的轮毂上。

只有当轮毂的中心是空的(也就是说,只有当中心有一个空的空间)时,汽车才能运行。

和陶土来做陶器,只有器皿中间是空的,才具备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只有门窗四壁中间是空的,才具备房屋的作用。

因此有车子、器皿、房屋等是一种便利,但恰恰是“无”使它们发挥了作用。

第3则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在道中,又叫“食有余,形有余,物或邪”。

所以,没有德人的位置。

译:踮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就好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就连有的畜生都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第4则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即了解自己更重要)。

战胜别人的人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人刚强(即战胜自己更重要)。

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人。

《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讲学稿,(学生版)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讲学稿,(学生版)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讲学稿,(学生版)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课题:《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第一课时年级:高二()班学生姓名:学号:组名:【教学目标】1、重点学习选文第1、3、4、5、6 则;2、掌握相关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现象;3、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教学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梳理课文,积累掌握掌握各类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把握《老子》中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课时】: 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分清句读。

1 、校正字音(1)斯恶已(2)音声相和(3)共一毂(4)埏埴以为器5)凿户牖以为室(6)自见者不明,自矜者不长7)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8)其脆易泮(9)起于累二、归纳文言现象:1、通假字自见者不明死而不亡者寿其脆易泮起于累土2、词类活用(找出并解释)自是者不彰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其未兆易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3、古今异义(写出古义)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埏埴以为器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4、文言句式自知者明/ 自胜者强报德以怨,图难于其易千里之行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三、研读文本:(1)诵读。

(2)梳理,在课本上标出加点字的意思。

(3)翻译。

(4)分析。

1、研读第 1 节:【原文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译文1 】: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就知道了;都知道什么是善,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

有和无是互相的(有有就有无,有无就有有),难和易是互相的,长和短是互相的(没有长也就无所谓短,反过来也一样),高和下是互相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的,前和后是互相的,这道理是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 善之为善,斯不善也。有无相生,难易相 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 后相随,恒也。 (《老子》第二章)
① 探讨:老子在这一章里究竟告诉 了我们什么永恒的道理? 世界万物都是相对的,矛盾的双 方是互相依存的。 包含着辩证思想。
三、迁移探究
选择你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朗读。 说出你从中悟到了老子的什么智慧? 师生小结: 《老子》中蕴含着许多精炼的俏皮的 智慧,他不像孔子那样站在道德的制高 点谆谆教诲人们,让人们去追求精神的 至高境界;而是像一个阅历深厚的智者, 告诉我们生活中的智慧。当我们倾听完 一个尽职尽责的父亲的教导之后,我们 总想听听智者超凡脱俗的生活艺术。
为什么称“老 子”不称“李 子”?
有学者认为: 称“老子”说明 老子哲学的深邃, 思想的老道;称 “老子”也是我 们这个早熟的民 族深刻的隐喻性
老子是个谜!
二、师生共赏:
(一)赏读节选第7节 7、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 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 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 弱处上。 (《老子》第七十六章)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老子》选读
—— 《 老 子 》 选 读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熟读经典。
2、理解《老子》的思想及蕴含的人 生智慧。 3、辩证地看待《老子》的思想,启 迪学生的人生智慧。
一、老子简介: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 人, 老子的身份和生活时 代现在还没有完全弄清楚。 最早在司马迁的《史记》 中对老子的生平作了介绍: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 仁里人也,姓李,名耳, 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他的“终” 《史记》中记载: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 乃去。……出关,守关令 尹喜强为之著书,作《道 德经》五千言,化胡而去, 莫知所终。”
探讨:这一节蕴含着老子的什么思想? 明确:持守柔弱,反对逞强 弱能胜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柔能克刚
老子还发现了自然间最柔弱的东 西——水。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者莫 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 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
(二)师生共赏第2节 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 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 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 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
结束语:永远的老子
老子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 下莫能知,莫能行。知我者希,则我者 贵。”
老子是自信的,老子又是寂寞的。但 寂寞是在他的生前;他死后一点也不寂寞, 有很多的来者,都是他的知音,如庄子、 好多失意的知识分子。老子在孤独寂寞中 出关而去,不知所终,也许正应了那句老 话——古来圣贤皆寂寞。也许还得加一句, 惟有思想传千秋。
(二)再读老子,感受老子的思想: 1、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 处下,柔弱处上。 2、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3、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老子:老子打破了传统文化,破坏这种信仰。 他看到的是社会的反面,人应该变得柔弱,变 得“无用”,才能长存于这个世界。
孔老之别——建立与反叛 老子——传统文化的反叛
探讨:这一节蕴含了老子的什么思想? 明确:“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道家“有用无用”之辩
支离疏与孔子 支离疏 身体严重残疾——却有用而长存 孔子 道德之圣——周游列国,到处碰壁,落 荒逃跑 看似“无用”,实则有用;看似“有 用”,实则无用。其实,有用无用,儒家 和道家出发点是不同的,主要看对谁有用 而已。
四、孔老之别
(一)再读孔子,感受孔子的思想。 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2、非礼无视,非礼无听,非礼无言,非礼无 动。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4、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 亲仁。 5、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孔子:试图给我们这个社会建立一种信 仰。如:人应该仁、义、礼、智、信、勇, 人应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小论文,论逆 向思维在作文立意中的 运用。
(三)小结:从上面两章我们看到了老 子的智慧,他总能看到我们平常思维没有看 到的东西。他的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同?
——逆向思维 顺向思维——我们习惯性的思维认为坚 强比柔弱好,强大能战胜柔弱;我们看到的 是“有用者”的用处。
逆向思维——他偏说柔弱比坚强好,柔 弱能战胜强大;他偏看到的是“无用”之用。
(三)赏读节选第1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