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 先秦诸子选读《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说课稿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高中语文 有无相生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高中语文 有无相生教案

《有无相生》人物简评引入道学派创始人——老子老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

在国际影响上,他是唯一可以和孔子抗衡的中国思想家。

他所开创的道学与孔子开创的儒学一起,成为中国文化的两大主流,共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老子(约前580~前500年),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儒家始祖孔子曾师事老子,据《史记》所载,孔子以“其犹龙乎”来赞叹老子的高深莫测。

后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官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史记》)。

老子写下的这五千余言就是《道德经》。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就是“道”。

老子用虚无的本体“道”代替商周以来的天命论,否定客观世界的物质本源。

他看到自然界的盛衰消长、社会上的对立和争斗,认识到事物的对立方可以相互转化,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但他把这种变化认为是循环往复,看不到事物不断向前发展变化的本质,因此具有很大的保守性。

他教人无为、居下、自然、柔弱、愚鲁,从反面看问题,他的这一思想,扩大了人类文化的广度和深度,增加了韧性。

老子的思想丰富而深刻,既有唯物主义倾向又有唯心主义的成份,对后世的思想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老子是个神一样的人物,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两千多年来,各种学派或吸取,或改造与承继,总有他的影子存在。

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者,他的学说博大精深,玄妙至极,常言人所不能言,道人所不可道。

后世的英才都从他那里吸取“养分”。

张良、诸葛亮、刘基……在这些拔乱反正、匡救时弊的大贤天才身上,无不留有老子学说的烙印。

他被尊奉为道教教祖,是一个神秘而睿智的华夏民族精英。

【教学目标】1、重点学习选文第1、3、4、5、6则;2 、掌握相关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现象;3、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老子《有无相生》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老子《有无相生》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老子《有无相生》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多篇)第一篇:老子《有无相生》公开课教学设计《先秦诸子选读——有无相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作为语录体文章,《老子》中的篇目大多言简意赅,但丰富多样的语言形式着实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就是从辩证法的角度,精选了《老子》中七个章节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进行思考。

学情分析关于老子和《老子》中的文章,学生比较陌生,初中和高中必修学段都没有接触过,所以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讲学生缺乏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老子的思想,学生在历史课或课外还是有所了解,特别是老子说的一些哲理性的名言警句,学生很感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2、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过程与方法:诵读、鉴赏、拓展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从老子思想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培养学生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重点:分析、理解老子的人生智慧及现实意义难点:感知、体悟《老子》思想学说中一以贯之的辩证法思想。

教学设计一、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

1、文字文意疏通,学生自主解决,教师辅导;思想性的问题,学生充分讨论,教师再提供自己的想法,与之交流。

2、教学时间有限,教学时,重点讲授12两则,3-7则已学生讨论质疑解惑形式完成。

3、在教学中要,联系社会现实和师生的现实人生问题,启发学生智慧地把握社会人生中一系列相反相成的方面。

方法指导:诵读法:《老子》行文含蓄隐晦,必须熟读成诵,方能解读思想。

概括法:本节文选涉及到许多相反、相对概念,应加以概括。

拓展法:通过联系现实,举出实例,体会《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一、导入:道家经典《老子》又名《道德经》,我们探求字的本源,在金文中,“道德”两字是这样写的(板书)“道”指那种很远之处可以看清楚人的面目的宽广大路;“德”表示目不斜视,双脚不偏离道路,直达目标。

后期在下面加个心字,表示不但如此做,还要如此想。

有无相生-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有无相生-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有无相生-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导言《先秦诸子》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的一大重点,毕竟,先秦诸子的思想是中国哲学的萌芽。

但是,这也是一门抽象的课程,如果不能够在老师的帮助下透彻理解其思想内涵,很难让同学们真正明白其精髓所在。

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我们老师为了更好地教授选修课《先秦诸子》,通过多次试验,总结出了一套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法:将课程内容分解为知识讲解和实践操作两部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诉求,以知识点串联为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进行教学。

正是基于这套方法,我们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这篇教案中,我们将以《有无相生-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为例,分享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目标1.学习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文选》中《有无相生》一章;2.获取有无相生这个哲学概念的概述;3.解释概念背后的哲学思想;4.运用哲学思想来吸取日常生活的启发。

教学内容本节课程将主要针对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文选》中《有无相生》一章展开探讨,带领同学们从少年开始,走向哲学的世界,感受思想的力量和思辨的乐趣。

1.基础知识介绍a.课程简介b.有无相生的概念c.一些关键的哲学术语2.独立思考与讨论a.分组讨论:对哲学术语的理解b.收集同学们的共同疑问并展开大讨论3.哲学思考a.设定一个日常生活场景或行为b.提出一个问题:如何解读和运用有无相生这个哲学概念来诠释这个场景或行为c.小组讨论d.展开大讨论教学重点1.学习有无相生这个哲学概念;2.了解其背后的思想;3.运用哲学思想来吸取日常生活的启发。

教学难点1.有无相生这个概念本身就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际例子加以润色;2.的确需要一定的哲学素养才能够完全领悟这个概念的内涵。

教学计划第一步介绍一下这一节课中,将要涉及到有无相生的概念,并且让同学们大概掌握一些哲学概念,为之后进入到讨论环节做出预备。

第二步为了让每个同学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我们将同学们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独立讨论,期望他们能逐渐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有无相生》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有无相生》课件

为什么不称老子为 “李子”?
有学者认为:称“老
子”说明老子哲学的 深邃,思想的老道; 称“老子”也是我们 这个早熟的民族深刻 的隐喻性的象征。
(一)赏读节选第7节
1.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 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 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探讨:这一节蕴含着老子的什么思想?
明确:“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支离疏与孔子 身体严重残疾——却有用而长存 道德之圣——周游列国,到处碰壁。落荒而逃。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 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 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看似“无用”,实则有用;看似“有用” ,实 则无用。其实,有用无用,儒家和道家的出发点 不同,主要看对谁有用而已。
写一篇小论文,论逆向思维在作文立意中的运用
——逆向思维
顺向思维——我们习惯性的思维认为坚强比柔弱 好,强大能战胜柔弱;我们看到的是“有用者” 的用处。
逆向思维——我们习惯性的思维认为柔弱比坚强 好,柔弱能战胜强大;他偏看到的是“无用”之 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 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选读 之
有无相生
1.疏通文意,熟读经典; 2.理解《老子》的思想及蕴含的人生智慧; 3.辩证地看待《老子》的思想,启发学生 的人生智慧。
一、老子简介
老子是道家学派首创人, 其身份和生活时代现在还没 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 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 也。”他的“终”,《史记》 记载:“居周久之,见周之 衰,乃去。……出关,守关 令尹喜强为之著书,做《道 德经》五千言,化胡而去, 莫知所终”。

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 先秦诸子选读《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说课稿

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 先秦诸子选读《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说课稿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老子》从各种社会人生问题中,提炼出了一系列相反相成的矛盾对立项;它对这对立双方的辩证抉择,显示了特有的、卓绝的智慧。

本单元只有一节,选录了传世《老子》一书的第二章、第十一章、第二十四章、第三十三章、第六十三章、第六十四章、第七十六章,集中展示了《老子》一书对社会人生问题的辩证思考。

教材所选《老子》共7章,或全或不全。

其思想涉及“认识观”和社会人生的生存智慧。

《老子》一书在表达方面也极富特色,可以说是格言集锦。

二、学情分析关于老子和《老子》中的文章,学生比较陌生,初中和高中必修学段都没有接触过,所以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讲学生缺乏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老子的思想,学生在历史课或课外还是有所了解,特别是老子说的一些哲理性的名言警句,学生很感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1、主要是讲授第1则、第3则、第4则、第5则、第6则选文。

2、引导学生把握《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3、学习和掌握一些的重点字词。

四、教学目标1、是向学生讲授选文,其间涉及材料的思想及词汇等多方面的内容。

2、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来把握《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3、是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向处世的借鉴。

4、文言知识积累五、教学设计(一)、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

1、所选每一章的内容,不必贯穿一个中心,可能只是老子言及宇宙生成、社会人生的言论的辑录,勉强认为一个中心,难免牵强附会。

历来注解《老子》者不可胜数,然对其文、其义歧见纷纷,故教师参考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理解,或拆分或整合或补充,以使学生有所了解。

文字疏通,学生自主解决,教师辅导;知识性的问题教师主讲;思想性的问题,学生充分讨论,教师再提供自己的想法,与之交流。

2、教学时间有限,我们对七则做些取舍,主要在讲授讲授第1则、第3则、第4则、第5则、第6则选文。

教学时,努力展示《老子》思想及其文章的独特性和价值,并努力挖掘语料在写作方面可以赏鉴的要素。

《有无相生》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有无相生》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有无相生》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目标:1. 理解《有无相生》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掌握并应用文中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 理解《有无相生》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分析并评价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和应用文中的辩证法思想。

2. 分析和评价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和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总结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和观点。

2. 提问学生对于“有无相生”这一主题的理解和看法。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阅读《有无相生》这篇文章。

2. 教师提问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观点的认同程度。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三、论证方法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

2. 学生举例说明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并进行小组讨论。

3. 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四、修辞手法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2. 学生举例说明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并进行小组讨论。

3. 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培养(15分钟)1. 教师提出与文章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 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进行小组讨论。

3. 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培养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论证方法分析、修辞手法分析和思辨能力培养等环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有无相生》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点评讲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六、文本深入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和论述。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文章中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3. 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有无相生》优秀教学设计(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有无相生》优秀教学设计(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有无相生》优秀教学设计(4页)《先秦诸子选读---有无相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方法目标: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情感目标: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教材分析:作为语录体《老子》中的篇目大多言简意赅,但丰富多样的语言形式着实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就是从辩证法的角度,精选了《老子》中七个章节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进行思考。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三教,老子为道教教主。

当时三位教主共立封神榜,后来通天教主大摆诛仙阵,老子应邀闯阵,在阵中与通天教主一场大战,酣战中,老子把青牛一拍,跳出圈子来,把鱼尾冠一推,只见头顶上三道气出,化为三清,少顷,从东、南、北方向来了上清、玉清、太清三个道人,俱各霞光万道、鹤发童颜,将通天教主团团围住,混战中,通天教主中了老子几扁拐,落荒而逃。

这就是著名的“老子一气化三清”的故事。

后人有诗赞曰:“函关初出至昆仑,一统华夷属道门;我体本同天地老,须弭山倒性还存。

”老子出关老子最后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弱了,衰败得不像样子了。

他决定出走了,要远走高飞了。

这要说到老子出关的事了。

老子要到秦国去,到西域去,这就得经过函谷关。

另外一种说法是大散关。

函谷关大概原来在今天的河南灵宝县,后来关口移到了今天的河南新安县。

这里两山对峙,中间一条小路,因为路在山谷中,又深又险要,好像在函子里一样,所以取名为函谷关。

守关的长官是尹喜,称关令尹喜。

这一天他正站在城关上了望着,只见关谷中有一团紫气从东方冉冉飘移过来。

关令尹喜是一个修养与学识极其高深的人。

他一看到这种气象,心里一顿,这是有圣人来了!只有圣人来才会有这样的云气,今天一定有圣人要经过我的城关了,不知是哪一位。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 教案4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 教案4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结合注释,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探究课文,理解老子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理解老子思想及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老子思想及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借老子个人简介导入。

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

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老子》一书,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二、生齐读第1.2.3.4小节,读准字音,师纠正读音。

三、生自由读1-4小节,要求:采用圈点批注法,读懂含义,读出自己的见解。

四、学习第一小节。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理解难点词语。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斯:就恶:就知道丑形:对照,比较盈:充满和:应和2、如何理解“由易生难,由难生易”?师点拨:结合“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随”理解。

天底下困难的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

比如人们常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做一件好事这是“易”,无数个做一件好事加在一起,或者说一辈子做好事,这就难了——也正因为很难,所以更加可贵。

这个例子就显示了“易”生成“难”的道理。

在面对某个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难,就更加谨慎更加用心更加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容易解决;相反,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容易,不够慎重不够用心不够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难以解决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老子》从各种社会人生问题中,提炼出了一系列相反相成的矛盾对立项;它对这对立双方的辩证抉择,显示了特有的、卓绝的智慧。

本单元只有一节,选录了传世《老子》一书的第二章、第十一章、第二十四章、第三十三章、第六十三章、第六十四章、第七十六章,集中展示了《老子》一书对社会人生问题的辩证思考。

教材所选《老子》共7章,或全或不全。

其思想涉及“认识观”和社会人生的生存智慧。

《老子》一书在表达方面也极富特色,可以说是格言集锦。

二、学情分析关于老子和《老子》中的文章,学生比较陌生,初中和高中必修学段都没有接触过,所以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讲学生缺乏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老子的思想,学生在历史课或课外还是有所了解,特别是老子说的一些哲理性的名言警句,学生很感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1、主要是讲授第1则、第3则、第4则、第5则、第6则选文。

2、引导学生把握《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3、学习和掌握一些的重点字词。

四、教学目标1、是向学生讲授选文,其间涉及材料的思想及词汇等多方面的内容。

2、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来把握《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3、是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向处世的借鉴。

4、文言知识积累五、教学设计(一)、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

1、所选每一章的内容,不必贯穿一个中心,可能只是老子言及宇宙生成、社会人生的言论的辑录,勉强认为一个中心,难免牵强附会。

历来注解《老子》者不可胜数,然对其文、其义歧见纷纷,故教师参考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理解,或拆分或整合或补充,以使学生有所了解。

文字疏通,学生自主解决,教师辅导;知识性的问题教师主讲;思想性的问题,学生充分讨论,教师再提供自己的想法,与之交流。

2、教学时间有限,我们对七则做些取舍,主要在讲授讲授第1则、第3则、第4则、第5则、第6则选文。

教学时,努力展示《老子》思想及其文章的独特性和价值,并努力挖掘语料在写作方面可以赏鉴的要素。

读《老子》一书,我们不仅感觉到它的道理极为深邃,而且感觉到它的行文洁净精微,凝练畅达,是格言,又如歌如诗,显示出独特的魅力。

所以,在课堂上要多诵读,力求背诵。

3、在教学中要,要联系社会现实和师生的现实人生问题,启发学生智慧地把握社会人生中一系列相反相成的方面。

(二)、讲授课文。

1、学习第1则。

本则在理解上有两个难点。

第一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本句解释众说纷纭。

课下注释解说为其一,“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就知道什么是丑了。

”其二,“天下人都知道美为什么是美,丑的观念就形成了。

”其三,“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是美,那是由于有丑的存在。

”此外,还有多种解释。

老师应该多了解几种解释,以便解答学生的质疑。

这叫有备无患。

第二是“难易相成”,应该怎么理解呢?建议从两个角度做解释:其一,由“易”生“难”,比如一个人做一件好事是容易的,但是一辈子做好事就很困难了。

这就是“易”生成“难”的道理。

其二,由“难”生“易”,比如面对一个问题,人们把解决这个问题看得很难,会更加谨慎更加用心更加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比较容易解决。

这就是“难”生成“易”的道理。

本则集中阐述了世间万物是相反相成,又是互相转化的道理。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交流一下。

老师也可以举一些成语说明,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乐极生悲、否极泰来、居安思危等等。

2、学习第3则。

本则的字词较为复杂,老师要做适当讲解,比如“企”、“跨”、“自见”、“自伐”、“不长”、“赘形”等;特别是“物或恶之”中的“物”字,课下注释译为“畜生”也只是一家之说而已,此外还有译为“鬼神”或“众人”的。

本章主要是反对“余食赘形”,反对人为的做作。

在本章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

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短暂而不能持久。

急躁冒进,自我炫耀,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

踮脚而立,跨步而行是人为的造作,“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等也属于人为的造作。

而人为造作往往会损害正常的运行,是不可以长久的。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现象来说,比如,宣传能够包治百病的药物以及电视上夸大其词的广告往往适得其反,还有那种自以为是的人、自吹自擂的人往往受到人们的鄙视,等等。

3、学习第4则。

本则难点有二,其一是“知足者富”和“强行者有志”的理解。

这里的“富”,主要是指精神上的富足;物质上欲求不高,也能相对富足,所谓“知足者常乐”是也。

“强行者有志”,是说志向只有付诸实施,并确定不移,顽强坚持的,才是有志。

其二是对于“死而不亡”的理解。

任继愈先生认为说,“说什么死而不亡是长寿,这些都是唯心主义的思想。

”而张松如先生认为,“死而不亡”并不是在宣传“有鬼论”,不是在宣扬“灵魂不灭”,而是说,人的身体虽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这当然可以算做长寿了。

课本中列举了两种的解说,老师对此还有所了解,课上可讲可不讲,若碰上学生质疑,可做适当解说。

本章讲个人修养与自我设计的问题,主张人们要丰富自己精神生活的一系列观点。

老子认为,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满饱的精神风貌。

建议引导学生联系人生感悟,对“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做点阐述或讨论。

4、学习第5则:本则中的“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第一个“为”、“事”、“味”都要理解成动词。

老子理想中的“圣人”对待天下,都是持“无为”的态度,也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去“为”,所以叫“为无为”。

把这个道理推及到人类社会的通常事务,就是要以“无事”的态度去办事。

“味无味”是以生活中的常情去比喻,人要知味,必须首先从尝无味开始,把无味当作味,这就是“味无味”。

接下来,老子又说,“图难于其易”。

这是提醒人们处理艰难的事情,须先从细易处着手。

面临着细易的事情,却不可轻心。

“难之”,这是一种慎重的态度,缜密的思考、细心而为之。

“是以圣人犹难之”的“难”也要理解为动词。

本章中老子认为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必须以平静的思想和行为对侍生活。

他提醒人们注意,做任何事情都是从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的。

建议老师引导学生从学习的经验来说说议议,以感性经验来丰富理性知识。

5、学习第6则:本则所说的是关于前瞻性的智慧。

这一则所言,意思不止一层:①要注意事物的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说课稿(福州八中李智明)教材分析《老子》从各种社会人生问题中,提炼出了一系列相反相成的矛盾对立项;它对这对立双方的辩证抉择,显示了特有的、卓绝的智慧。

本单元只有一节,选录了传世《老子》一书的第二章、第十一章、第二十四章、第三十三章、第六十三章、第六十四章、第七十六章,集中展示了《老子》一书对社会人生问题的辩证思考。

教材所选《老子》共7章,或全或不全。

其思想涉及“认识观”和社会人生的生存智慧。

《老子》一书在表达方面也极富特色,可以说是格言集锦。

学情分析关于老子和《老子》中的文章,学生比较陌生,初中和高中必修学段都没有接触过,所以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讲学生缺乏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老子的思想,学生在历史课或课外还是有所了解,特别是老子说的一些哲理性的名言警句,学生很感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1、主要是讲授第1则、第3则、第4则、第5则、第6则选文。

2、引导学生把握《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3、学习和掌握一些的重点字词。

教学目标1、是向学生讲授选文,其间涉及材料的思想及词汇等多方面的内容。

2、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来把握《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3、是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向处世的借鉴。

教学设计一、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

1、所选每一章的内容,不必贯穿一个中心,可能只是老子言及宇宙生成、社会人生的言论的辑录,勉强认为一个中心,难免牵强附会。

历来注解《老子》者不可胜数,然对其文、其义歧见纷纷,故教师参考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理解,或拆分或整合或补充,以使学生有所了解。

文字疏通,学生自主解决,教师辅导;知识性的问题教师主讲;思想性的问题,学生充分讨论,教师再提供自己的想法,与之交流。

2、教学时间有限,我们对七则做些取舍,主要在讲授讲授第1则、第3则、第4则、第5则、第6则选文。

教学时,努力展示《老子》思想及其文章的独特性和价值,并努力挖掘语料在写作方面可以赏鉴的要素。

读《老子》一书,我们不仅感觉到它的道理极为深邃,而且感觉到它的行文洁净精微,凝练畅达,是格言,又如歌如诗,显示出独特的魅力。

所以,在课堂上要多诵读,力求背诵。

3、在教学中要,要联系社会现实和师生的现实人生问题,启发学生智慧地把握社会人生中一系列相反相成的方面。

二、讲授课文。

1、学习第1则。

本则在理解上有两个难点。

第一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本句解释众说纷纭。

课下注释解说为其一,“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就知道什么是丑了。

”其二,“天下人都知道美为什么是美,丑的观念就形成了。

”其三,“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是美,那是由于有丑的存在。

”此外,还有多种解释。

老师应该多了解几种解释,以便解答学生的质疑。

这叫有备无患。

第二是“难易相成”,应该怎么理解呢?建议从两个角度做解释:其一,由“易”生“难”,比如一个人做一件好事是容易的,但是一辈子做好事就很困难了。

这就是“易”生成“难”的道理。

其二,由“难”生“易”,比如面对一个问题,人们把解决这个问题看得很难,会更加谨慎更加用心更加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比较容易解决。

这就是“难”生成“易”的道理。

本则集中阐述了世间万物是相反相成,又是互相转化的道理。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交流一下。

老师也可以举一些成语说明,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乐极生悲、否极泰来、居安思危等等。

2、学习第3则。

本则的字词较为复杂,老师要做适当讲解,比如“企”、“跨”、“自见”、“自伐”、“不长”、“赘形”等;特别是“物或恶之”中的“物”字,课下注释译为“畜生”也只是一家之说而已,此外还有译为“鬼神”或“众人”的。

本章主要是反对“余食赘形”,反对人为的做作。

在本章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

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短暂而不能持久。

急躁冒进,自我炫耀,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

踮脚而立,跨步而行是人为的造作,“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等也属于人为的造作。

而人为造作往往会损害正常的运行,是不可以长久的。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现象来说,比如,宣传能够包治百病的药物以及电视上夸大其词的广告往往适得其反,还有那种自以为是的人、自吹自擂的人往往受到人们的鄙视,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