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老子选读

合集下载

老子四章文言整理

老子四章文言整理

老子四章文言整理一、原文呈现1. 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shān 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2. 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行。

物或恶(wù)之,故有道者不处。

3. 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4. 第六十四章(节选)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二、重点字词解释1. 第十一章- 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

- 毂:车轮中心的圆孔,车轴从当中穿过。

- 埏埴:和泥制作陶器。

埏,揉和;埴,黏土。

- 户牖:门窗。

- 利:便利。

2. 第二十四章- 企:踮起脚跟。

- 跨:跃、越过,这里指迈大步。

- 自见:自我显露。

见,同“现”。

- 自是:自以为正确。

- 自伐:自我夸耀。

- 自矜:自尊自大。

- 余食赘行: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疣。

行,同“形”。

3. 第三十三章- 强:刚强、果决。

- 所:这里指立身之基。

4. 第六十四章- 泮:同“判”,分离。

- 毫末:毫毛的尖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 累土:一筐土。

累,同“蔂”,土筐。

三、句子翻译1.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高中语文 2.4 《老子》(粤教版选修之《先秦诸子名著选读》

高中语文 2.4 《老子》(粤教版选修之《先秦诸子名著选读》

说明弱可以胜强、柔可以胜刚的道理。水表面上软弱无力,却有 任何力量都不能抵挡的力量。老子认为,水虽然表面上看来是柔 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毁舍,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阻止 不了它战胜不了它;因此,老子坚信柔弱的东西必能胜过刚强的 东西。这里,老子所说的柔弱,是柔中带刚、弱中有强,坚韧无 比。圣人就像水一样,甘愿处于卑下柔弱的位置,对国家和人民 实行“无为而治”。
可编辑ppt
6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
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 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 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 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 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 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 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 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可编辑ppt
14
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
号为老子”。
可编辑ppt
2
曾担任“周藏室之
史”,深懂周朝的图书
典籍,学问渊博,见周
王室衰微,弃官西去,
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
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
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
而去”,最终成了隐士,
“莫知所终”。
可编辑ppt
3
《道德经》又名《老
子》,文约义丰,仅五
宗”《。老子》论“道”,突出 的是“自然”,即把“自然” 看成是万事万物的最高法则。
可编辑ppt
5
《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 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死不相往来”。

4.《老子》文选

4.《老子》文选

古代汉语
•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 人之道則不然:
连词,表示承接
• 損不足以奉有餘。 •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
介词,把,带前宾语“有余”
• 唯有道者。
古代汉语
• 大自然的法则,是减损有余来补给不足, • 人类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了; • 偏要减少不足的来供给有余的人。 • 谁能拿有余的来供给天下之人? • 只有有德的人能如此。
古代汉语
《老子》文选
主讲:张萍 2014.11.21-
26
古代汉语
(一)《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 斯恶已; 皆知善之爲善, 斯不善已。
古代汉语
• 如果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东西是美的, • 就显露出丑来了; • 都知道善的东西是善的, • 就显露出恶来了。
古代汉语
故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長短相形, Nhomakorabea古代汉语
鑿户牖以爲室; 當其無, 有室之用。
古代汉语
• 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 • 正在于它的无(门窗四壁中间的空处), • 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古代汉语
故有之以爲利, 無之以爲用。
因有用无
《淮南子·说山训》: 鼻之所以息,耳之所以听,终以其无用者为用矣。 物莫不因其所有,用其所无,以为不信,视籁与竽。
古代汉语
• 因此,圣人总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 施行不用言词说教的教化, • 任凭万物在那儿兴起却不去管它,
古代汉语
生而不有, 爲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
古代汉语
• 让万物生长却不据为己有, • 有所施为,却不靠它达到什么目的, • 功成而不自居。 • 正由于不自己居功, • 因此功绩也就不会失去。
古代汉语

《老子》原文及译文

《老子》原文及译文

《老子》原文及译文《老子》原文及译文《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下面是店铺为你带来的《老子》原文及译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作品简介《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

可以叫得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无”,是天地形成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根源。

所以应该从经常不见其形之处体察“道”的奥妙,应该从经常显露其形之处体察万物的归宿。

“有名”和“无名”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各异,它们都可以说是幽微深远。

再往上推,幽微深远到极点,就正是所有的道理及一切变化的根本了。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跟着产生;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没有“有”就没有“无”,没有“难”就没有“易”,没有“长”就没有“短”,没有“高”就没有“下”,没有“音”就没有“声”,没有“前”就没有“后”,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

《老子》原文与译文

《老子》原文与译文

《老子》原文与译文正文第一章1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2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3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4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5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1 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2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3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4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5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2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3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4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5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4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5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1 不尚贤,使民不争。

2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3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4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5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6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1 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2 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3 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4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5 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郭店楚简《老子》全文

郭店楚简《老子》全文

郭店楚简《老子》全文郭店楚简《老子》全文甲本1组19【楚郭店甲本】绝智弃辩,民利百倍。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绝为弃虑,民复季子。

/三言以为使不足,或命之或呼属。

/视素保朴,少私寡欲。

66【楚郭店甲本】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能为百谷下,是以能为百谷王。

/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

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

/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民弗害也。

天下乐进而弗厌。

/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46【楚郭店甲本】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险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

/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

30【楚郭店甲本】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

/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

/果而弗伐,果而弗骄,果而弗矜,是谓果而不强。

其事好长。

15【楚郭店甲本】古之善为士者,必微妙玄远,深不可识,是以为之容。

/豫乎(其)若冬涉川,犹乎其若畏四邻,俨乎其若客。

/涣乎其若释,敦乎其若朴,沌乎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者将徐清,孰能安以动者将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尚盈。

64-2【楚郭店甲本】为之者败之,执之者远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临事之纪,慎终如始,此无败事矣。

/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复众之所过。

/是故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

37【楚郭店甲本1组】道恒无为也,侯王能守之,而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夫亦将知足,知以静,万物将自定。

63【楚郭店甲本】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之。

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2【楚郭店甲本】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丑矣;皆知善,此其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

/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而弗居。

/天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32【楚郭店甲本】道恒无名、朴,虽微,天地弗敢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也,以输甘露。

民莫之命天自均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老子》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老子》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老子》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些都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学习目标1、了解老子的生平经历及其思想。

2、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基础知识。

3、能从选文中汲取有益的“精神食粮”,积累名言警句。

知识汇总关于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

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

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

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

关于《老子》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老子》。

它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

它是道家的主要精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

其《五千文》被日、前苏联、德、英等国视为古代哲学中的奇葩而译出版。

美周《纽约时报》列其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道德经》一书是一个唯物主义体系,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它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

其唯物主义体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道并不是意志有目的的构成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内容分析有无相生老子是中国先秦道家学派的开创者。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对老子专门的介绍,“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的思想,与咱们前面所学的一些先秦诸子的思想是不一样,到底是有什么不一样,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老子的这篇文章,来作一些了解。

一、注音。

毂()埏埴()户牖()自矜者不长()赘()枯槁()(答案提示:gǔ、shān、zhí、yǒu、jīn、zhǎng、zhuì、gǎo)二、解词。

古代汉语文选—《老子》选讲古代汉语培训资料共17页

古代汉语文选—《老子》选讲古代汉语培训资料共17页


29、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 的状态 中,哪 里没有 法律, 那里就 没有自 由。— —洛克

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古代汉语文选—《老子》选讲古代汉

26、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 ,但是 为了生 存,我 们不得 不为自 己编织 一个笼 子,然 后把自 己关在 里面。 ——博 莱索

27、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 间再长 ,也还 是没有 制约力 的。— —爱·科 克

28、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 ——马 克罗维 乌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 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 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 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 而归之。
第6页/共10页
2、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 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 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于 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 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第7页/共10页
3、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 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 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 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 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 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 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 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第8页/共10页
4、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 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 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 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 之声相闻一章主要运用什么 方法说理?试列举其中的对举词语。
第10页/共10页
2、讲“守弱居柔” ;
讲“相反相成,物极必反”
1)《老子》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第五十八章:“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第二十四章:“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
多,多则惑。” 2)“守弱居柔”,就是强调应自觉置身于柔弱的地位,
《老子》第六十八章:“善为士者”、 “善战者”、“善胜敌者”、“善用人者”,都 不争,即“不武”、“不怒”、“不与”、“为之 下”。
第3页/共10页
2)老子讲“无为”不是不做事情, “无为”的目的是为了无不为
《老子》第二十九章:“为者 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 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 失”,圣人的欲、学、工作, 都是“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 为”。无为,就是要遵循客观 规律,不妄加干涉。
一、《老子》讲什么
1、讲“道”与宇宙的本质 在宇宙大爆炸之前,世界是“无”,什么都没有。但
“无”不是没有,“什么都没有”也不是真的什么都 没有,而是一种为人类所觉察不到的存在形式,就如 《老子》第四十章所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 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的报告《科学的未来是什么》, 其摘要中说:“大爆炸之前是什么样子?严格地讲, 什么都没有,连时间、空间都没有。”这个讲法与 2500年前老子的说法惊人一致:《老子》第二十五章 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第以1页为/共天10下页 母。”寂兮寥兮,就是没有
第2页/共10页
3、讲“不争”;讲“无为”
1)老子讲不争,并不是要消极软弱、没 出息;应从两方面理解“不争”:一是在人 民内部,要“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 言善信”,要不争,要和谐一致,没什么 好争的,“利而不害”,“为而不争”;一是 “不争”正是为了更好地去争。夫惟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是争的一种 最优策略。
第4页/共10页
二、老子的身世
老子(约公元前571—前472)。姓 李名耳,字聃,一称老聃,一字伯 阳,楚国苦(今河南鹿邑)人。据 说曾任周王朝“守藏室之吏”,管理国 家图书,后来隐居不仕,著有《道 德经》,即《老子》五千言,出函 谷关后不知所终。
第5页/共10页
三、《老子》选读
1、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
处事要低调,办事要节俭;柔弱胜刚强。 《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 知其白,守
其黑”;“ 知其荣,守其辱”。 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 第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人,必以言下之;欲先 人,必以身后之。” 第七十六章:“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