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案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案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概念。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索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内容:1. 直线与圆的定义。
2.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分类。
教学步骤:1. 引入直线和圆的定义,让学生回顾相关概念。
2. 提问:直线和圆有什么关系?它们可以相交、相切还是相离?3.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让学生举例说明。
练习题目:a) 直线x=2与圆x^2+y^2=4b) 直线y=3与圆x^2+y^2=9c) 直线x+y=4与圆x^2+y^2=8第二章:直线与圆的相交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直线与圆相交的概念。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索直线与圆相交的性质。
教学内容:1. 直线与圆相交的定义。
2. 直线与圆相交的性质。
教学步骤:1. 引入直线与圆相交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相交的含义。
2. 提问:直线与圆相交时,会有什么特殊的性质?3.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直线与圆相交的性质,让学生举例说明。
练习题目:a) 直线y=2x+3与圆x^2+y^2=16b) 直线x-y+4=0与圆x^2+y^2=16c) 直线x+y-6=0与圆x^2+y^2=36第三章:直线与圆的相切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直线与圆相切的概念。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索直线与圆相切的性质。
教学内容:1. 直线与圆相切的定义。
2. 直线与圆相切的性质。
教学步骤:1. 引入直线与圆相切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相切的含义。
2. 提问:直线与圆相切时,会有什么特殊的性质?3.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直线与圆相切的性质,让学生举例说明。
练习题目:a) 直线y=3x+2与圆x^2+y^2=16b) 直线x-y+4=0与圆x^2+y^2=16c) 直线x+y-6=0与圆x^2+y^2=36第四章:直线与圆的相离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直线与圆相离的概念。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索直线与圆相离的性质。
名师教学设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完整教学教案

(四)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本环节采用填写表格,师生协作的方式,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师生协作的方式
作业布置试图通过阅读、练习和思考等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作业:
(1)阅读:教材第78-80页;
(2)练习:教材第80页A组1题。
(3)思考:教材第80页B组2题。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例题与练习是掌握、应用知识和技能所必需的,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设计了如下例题与练习。
1.例题分析
例1判断直线 与圆 的位置关系。
例2是教材上的例题。作为对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理解和初步应用,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
判断下列各题中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直线2x-3y+1=0,圆 ;
学生动手画时,教师进行巡视,当所有学生都把三种位置关系画出来时,我用计算机给同学们作演示,给定直线圆在动,使学生从运动的观点去研究问题。
学生动手画时,我进行巡视,当所有学生都把三种位置关系画出来时,我用计算机给同学们作演示,给定直线圆在动,使学生从运动的观点去研究问题。
通过观察,我们已经知道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引导学生从直线和圆的公共点的个数来完成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定义。
练习1:主要反馈学生对定义本身的掌握程度,由学生抢答,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判断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圆的直径为10cm,直线到圆心的距离分别为
3
5
练习2我设计了一个小型对抗赛:将全班同学分为两个小组,一组出题另一组回答,答题组再出题,对方回答,依次类推。看哪个组答题既准又快,对优胜组和表现突出的同学进行表扬。
3、掌握直线和圆三种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 初中数学第六册教案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初中数学第六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圆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
2.难点:运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回顾圆的基本概念,如圆的定义、圆的性质等。
2.提问:同学们,我们在学习圆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圆与其他图形(如直线)有特殊的联系方式呢?(二)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发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3.引导学生探究每种情况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特点。
(三)判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介绍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
2.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判定方法。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应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解决问题1.出示实际问题,如:已知圆的半径和圆心,求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引导学生运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解决问题。
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
(五)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其判定方法。
2.提问:同学们,你们能举例说明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吗?(六)课后作业1.完成教材中的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选取一道实际问题,运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解决问题。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练习,让学生掌握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其判定方法。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课后作业的设计既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五、教学资源1.教材:初中数学第六册2.辅助资料: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相关例题、练习题、实际问题等。
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正确率、解题思路等。
3.实际应用:关注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案)

4.2.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能根据直线、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2)能用直线和圆的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2. 过程与方法(1)响应高考发展的趋势,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并适应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2)强化学生用解析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2)加深对解析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认识,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重点难点】1.重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其判断方法;2.难点:体会和理解解析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数学思想;【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一.情境引入以生活中常见的具体实例(日出的过程)演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并引导学生回忆初中阶段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思想过程.二.探索新知1.引出课题——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问题1:通过情境引入中的动画演示提出问题,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种?在平面几何中,我们怎样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呢?如何定义?师生活动:展示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图形和定义,用表格展示,使问题更直观形象.2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一组题目,让学生分组展开活动:如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能否利用直线与圆的方程判断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呢?<分组活动>1.请判断直线02=-+y x 与圆221x y +=的位置关系. 2.请判断直线01=-+y x 与圆221x y +=的位置关系. 3.请判断直线02=-+y x 与圆222x y +=的位置关系师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究,教师巡视指导,讨论有结果的小组可以派代表回答。
问题2:这是利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 与半径r 的大小关系判别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称此法为“几何法”).请问用“几何法”的一般步骤如何?师生活动:比较d 与r 的大小,确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分类情况如下:①当r d >时,直线l 与圆C 相离;②当r d =时,直线l 与圆C 相切;③当r d <时,直线l 与圆C 相交。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数学教案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2. 让学生掌握判断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方法,提高空间想象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相离、相切、相交。
2. 判断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方法。
3.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判断方法及实际应用。
2. 教学难点: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判断,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2. 知识讲解:讲解直线和圆的相离、相切、相交三种位置关系,及判断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运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解决问题。
4.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探讨直线和圆位置关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7.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题目的完成情况,以检验学生对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小组讨论的参与度,观察学生是否能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3. 课后作业的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学生对拓展问题的回答,了解学生的思维拓展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学生是否能够清晰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2. 学生是否能够熟练运用判断方法解决实际问题?3.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4. 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八、教学资源:1. 多媒体教学课件,用于展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2. 实际问题案例库,用于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 练习题库,包括不同难度的题目,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点、直线、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复习课教案

点、直线、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点、直线、圆的基本概念及其性质;(2)掌握点与直线、直线与圆、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及判定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习,巩固点、直线、圆的基本性质;(2)运用位置关系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激发学生对几何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点、直线、圆的基本性质;(2)点与直线、直线与圆、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及判定方法。
2. 教学难点:(1)点与直线、直线与圆、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判定;(2)运用位置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1)回顾点、直线、圆的基本概念及其性质;(2)引导学生通过图形直观理解点与直线、直线与圆、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
2. 知识梳理:(1)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点在直线上、点在直线外;(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相切、直线与圆相交、直线与圆相离;(3)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圆与圆相切、圆与圆相交、圆与圆相离。
3. 典例分析:(1)分析点与直线、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2)运用位置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练习1. 判断题:(1)点A在直线BC上。
(对/错)(2)直线AB与圆O相切。
(对/错)(3)圆O1与圆O2相交。
(对/错)2. 选择题:(1)点P在直线AB上,点Q在直线CD上,则点P与点Q的位置关系是(A. 相交B. 平行C. 异面D. 无法确定)。
(2)直线EF与圆O相交,则直线EF与圆O的位置关系是(A. 相切B. 相离C. 相交D. 平行)。
五、课后作业1. 请总结点、直线、圆的基本性质及其位置关系;(1)已知点A在直线BC上,点D在直线BC外,求证:直线AD与直线BC 的位置关系;(2)已知圆O的半径为r,点P在圆O上,求证:点P到圆心O的距离等于r。
六、教学拓展1. 利用多媒体展示点、直线、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导航、建筑设计等;2. 探讨点、直线、圆的位置关系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如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案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掌握相关概念。
2. 学会利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
2.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条件。
2. 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正确运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相关例题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第一章:直线与圆的基本概念1.1 直线的定义及性质1.2 圆的定义及性质1.3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本概念第二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2.1 直线与圆相交的判定条件2.2 直线与圆相切的判定条件2.3 直线与圆相离的判定条件第三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应用3.1 求圆的方程3.2 求直线的方程3.3 求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四章: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1 求点到直线的距离4.2 求点到圆心的距离4.3 求直线与圆的交点坐标第五章:综合练习5.1 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5.2 求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5.3 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本概念,判定条件以及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练习题的训练,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第六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6.1 直线与圆相交的性质6.2 直线与圆相切的性质6.3 直线与圆相离的性质本章主要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
学生将学习到在直线与圆相交、相切、相离的情况下,直线和圆的特定性质。
这些性质包括交点的数量、切点的位置、距离的关系等。
教学活动:通过图形和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总结直线与圆相交、相切、相离时的性质。
引导学生通过几何推理证明这些性质。
提供练习题,让学生应用这些性质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直线与圆位置关系性质的理解程度。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案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掌握直线与圆的各位置关系所表现的数量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1)指导学生从观察直线与圆的相对运动中归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分类思想。
(2)通过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类比研究直线与圆位置关系中的数量问题, 培养学生联想、类比、推理能力以及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指导学生从图形运动中揭示直线与圆的不同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表现的距离美和对称美.同时认识到数学美在自然生活中的体现。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的性质和判定。
难点: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研究及运用。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问题情景,增强内容趣味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动手、探索。
科学合理的安排练习,加强对知识的消化,巩固,提升,做好对学生学习目标的检验工作。
教学软件: flash 5参考中考要求:教学过程情景引入:海上日出是非常壮美的景象,那么太阳在升起的过程中它与海平线有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呢?(多媒体演示,从中体现圆与直线的相对运动产生不同位置关系)一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基本概念我们对刚才的景象进行数学的抽象不难发现,直线和圆在相对运动过程中会有三种不同的位置关系.请大家观察直线与圆处在不同位置关系时有哪些不同点(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发现问题)发现:直线与圆处在不同位置关系时直线与圆的公共点个数不同.(将公共点个数确立为直线和圆位置关系分类的原则,对三种分类进行定义)多媒体图形展示:直线和圆三种位置关系的图形,并给出定义直线与圆相交直线与圆相切直线与圆相离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数量特征:直线与圆的相对运动会产生不同的位置关系,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数量来刻画这些位置关系吗?(指导学生体会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的联系,从中感受数与形的相互结合与转化)1.回忆:(1)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取决于哪两个数据?多媒体图形展示:点P与圆O的三种位置关系明确: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取决于点到圆心的距离OP和圆的半径r.将二者进行比较得: 点P在圆O外<=>OP﹥r点P在圆O上<=>OP= r点P在圆O内<=>OP< r(2)与上述结论进行类比,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取决于哪几个数据?(注重启发学生在探索时使用类比思想)多媒体图形展示:直线l与圆O的三种位置关系明确: 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取决于圆心O到直线的距离d和圆的半径r2.猜想结论及多媒体演示:猜想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中r和d满足的关系:(让学生猜想结果,并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来验证)直线与圆相离<=> d﹥r直线(切线)与圆相切<=> d﹦r直线(割线)与圆相交<=> d﹤r3.证明:观察多媒体演示找出证明的突破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转化为点(垂足)与圆的位置关系来研究数量特征(指导学生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与发展,培养学生的化归思想,使其形成严谨,求实的学习习惯)(1)直线与圆相离<=>垂足P在圆O外<=> d﹥r(2)直线与圆相切<=>垂足P在圆O上???<=> d﹦r(3)直线与圆相交<=>垂足P在圆O内<=> d﹤r注:直线与圆相切时垂足P所在位置,证明较难,要适当地安排学生进行讨论,集中集体智慧攻克难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问题:观察上面太阳升起的图片,思考直线和圆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二、复习预习1、圆周角的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2、圆周角定理的推论: (1)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2)半圆(或直径)所对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3、其它推论:①圆周角度数定理,圆周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的弧的度数的一半.②同圆或等圆中,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弧上的圆心角的一半.③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相等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④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三、知识讲解考点1点与圆的位置三种位置关系如图1所示,设⊙O 的半径为r ,A 点在圆内,OA <rB 点在圆上,OB = r图1C点在圆外,OC>r反之,在同一平面上,已知的半径为r⊙O,和A,B,C三点:若OA<r,则A点在圆内若OB= r,则B点在圆上若OC>r,则C点在圆外考点2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设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d,圆的半径为r.)1、当d>r时,直线与圆相离(如图所示)2、当d<r时,直线与圆相交(如图所示)3、当d=r时,直线与圆相切(如图所示),此时直线即为圆的切线.考点3切线的判定和性质1、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2、推论: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3、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考点4切线长定理1、切线长定义:从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这点和切点之间的线段长,叫做这点到圆的切线长(如图AB长度即为切线长).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可以引圆的两条切线,这两条切线长相等,这一点和圆心的连线平分这两条切线的夹角.如图所示,PA,PB为圆的两条切线,则PA=PB,∠APO=∠BPO.考点5三角形的内心外心经过三角形三个顶点可以画一个圆,并且只能画一个.经过三角形三个顶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外心.这个三角形叫做这个圆的内接三角形.三角形的外心就是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它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与三角形各边都相切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内切圆,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这个三角形叫做圆的外切三角形,三角形的内心就是三角形三条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它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
四、例题精析例1【题干】若圆的半径为4cm,如果一个点和圆心的距离为6cm,则这个点和这个圆的位置关系是()A.点在圆上B.点在圆外C.点在圆内D.点在圆内或点在圆外【答案】B【解析】∵圆的半径为4cm,点和圆心的距离为6cm,4<6,∴这个点和这个圆的位置关系是点在圆外.故选B.例2【题干】如图所示,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AC和BD相交于点O,过O作EF∥AB,交BC于E,交AD 于F,则以点B为圆心,长为半径的圆与直线AC,EF的位置关系分别是多少?【答案】由题中已知条件,得BO⊥AC,BO=BD==,即点B到AC的距离为,与⊙B的半径相等;∴直线AC与⊙B相切.∵EF∥AB,∠ABC=90°,∴BE⊥EF,垂足为E.且BE=BC=×2=1<,∴直线EF与⊙B相交.【解析】此题重点是根据题意和正方形的性质,分别找到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再根据数量关系判断其位置关系.若d<r,则直线与圆相交;若d=r,则直线于圆相切;若d>r,则直线与圆相离.例3【题干】如图,在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两点O1(3,0)、B(-3,0),⊙O1与X轴交于原点0和点A,E是Y轴上的一个动点,设点E的坐标为(0,m).(1)当点O1到直线BE的距离等于3时,问直线BE与圆的位置关系如何?求此时点E的坐标及直线BE的解析式;(2)当点E在Y轴上移动时,直线BE与⊙O1有哪几种位置关系?直接写出每种位置关系时的m的取值范围.【答案】(1)当m>0时,如图所示:由已知得BE是⊙O1的切线,设切点为M,连接O1M,则O1M⊥BM,∴O1M=3,∵O1(3,0)、B(-3,0),∴BO1=6,∴BM===3,又∵OE⊥BO,∴Rt△BOE∽Rt△BMO1,∴=,即=,∴OE=,∴m=,∴E(0,)设此时直线BE的解析式是y=kx+m,将B(-3,0)及E(0,)代入上式,解得,∴直线BE的解析式为:y=x+,当m<0时,E(0,-)由圆的对称性可得:k=-,m=-时,直线BE也与⊙O1相切,同理可得:y=-x-.(2)当m>或m<-时,直线与圆相离,当m=或m=-时,直线与圆相切,当-m<时,直线与圆相交.【解析】(1)根据题意得出⊙O1的半径,判断出直线BE与⊙O1的关系,根据题意画出直线BE,连接O1M,由利用勾股定理求出BM的长,由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得出Rt△BMO1∽Rt△BOE,求出BE的长,进而得出E点坐标,用带定系数法即可求出直线BE的解析式,根据对称的性质可知当m<0时的直线解析式;(2)根据(1)所求出的m的值,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即可得出直线BE与⊙O1的位置关系.例4【题干】已知⊙O的半径为5cm,P为圆外一点,A为线段OP的中点,当OP=12时,点A和⊙O的位置关系是()A.点A在⊙O内B.点A在⊙O外C.点A在⊙O上D.无法确定【答案】B【解析】∵A为线段OP的中点,OP=12,∴OA=6,∵OA>5,∴点A在⊙O外,故选B.例5【题干】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以点A(3,0)为圆心的圆与x轴交于原点O和点B,直线l 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C(-2,0)、D(0,3).(1)求出直线l的解析式;(2)若直线l绕点C顺时针旋转,设旋转后的直线与y轴交于点E(0,b),且0<b<3,在旋转的过程中,直线CE与⊙A有几种位置关系?试求出每种位置关系时,b的取值范围.【答案】(1)设直线l的解析式为:y=kx+b,将点C(-2,0)、D(0,3)的坐标代入有:,解得:k=,b=3.∴直线l的解析式为:y=.(2)由题意得:旋转得到的直线l的解析式为:y=,当直线与圆相切时,有=3,解得:b=,∴当0<b时,直线与圆相离;当b=时,直线与圆相切;当b<3时,直线与圆相交.【解析】(1)设直线l的解析式为:y=kx+b,将点C(-2,0)、D(0,3)的坐标代入求出k,b的值即可;(2)直线CE与⊙A有相交、相切和相离3种位置关系,然后分别求出对应情况下的b的取值范围即可.例6【题干】如图,⊙A 与⊙B 外切于点D ,PC ,PD ,PE 分别是圆的切线,C ,D ,E 是切点,若∠CED =x °,∠ECD =y °,⊙B 的半径为R ,则⋂DE 的长度是( )A .()9090R x -π B .()9090R y -π C .()180180Rx -π D .()180180Ry -π【答案】B【解析】:由切线长定理,知:PE =PD =PC ,设∠PEC =z °所以,∠PED =∠PDE =(x +z )°,∠PCE =∠PEC =z °,∠PDC =∠PCD =(y +z )°,∠DPE =(180-2x -2z )°,∠DPC =(180-2y -2z )°,在△PEC 中,2z °+(180-2x -2z )°+(180-2y -2z )°=180°,化简,得:z =(90-x -y )°,在四边形PEBD 中,∠EBD =(180°-∠DPE )=180°-(180-2x -2z )°=(2x +2z )°=(2x +180-2x -2y )=(180-2y )°,所以,弧DE 的长为:(1802)180y R π-=()9090R y -π 例7【题干】如图1,圆O 1与圆O 2都经过A 、B 两点,经过点A 的直线CD 与圆O 1交于点C ,与圆O 2交于点D .经过点B 的直线EF 与圆O 1交于点E ,与圆O 2交于点F .(1)求证:CE∥DF;(2)在图1中,若CD和EF可以分别绕点A和点B转动,当点C与点E重合时(如图2),过点E作直线MN∥DF,试判断直线MN与圆O1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答案】(1)证明:连接AB;∵四边形ABEC是⊙O1的内接四边形,∴∠BAD=∠E.又∵四边形ADFB是⊙O2的内接四边形,∴∠BAD+∠F=180°.∴∠E+∠F=180°.∴CE∥DF.(2)【解析】MN与⊙O1相切,过E作⊙O1的直径EH,连接AH和AB;∵MN∥DF,∴∠MEA=∠D.又∵∠D=∠ABE,∠ABE=∠AHE,∴∠MEA=∠AHE.∵EH为⊙O1的直径,∴∠EAH=90°.∴∠AHE+∠AEH=90°.∴∠MEA+∠AEH=90°.又∵EH为⊙O1的直径,∴MN为⊙O1的切线.【解析】(1)只需连接AB,利用“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外角等于内对角”证明∠E+∠F=180°,从而证明CE ∥DF;(2)作辅助线:构造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90°.利用平行线的性质求出∠ABE=∠AHE,根据“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外角等于内对角”得出∠D=∠ABE,所以得到∠MEA=∠AHE,∠MEA+∠AEH=90°,利用切线的判定定理,可知MN为⊙O1的切线.例8【题干】如图,以点O′(1,1)为圆心,OO′为半径画圆,判断点P(-1,1),点Q(1,0),点R(2,2)和⊙O′的位置关系.【答案】∵OO′=r==,O′P==2同理可得:O′Q=1,O′R=,∴O′P>r,点P在⊙O′外;O′Q<r,点Q在⊙O′内;O′R=r,点R在⊙O′上.【解析】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由三种:设点到圆心的距离为d,则当d=r时,点在圆上;当d>r时,点在圆外;当d<r时,点在圆内.例9【题干】已知:如图,AB是⊙O的直径,BC是⊙O的切线,切点为B,OC平行于弦AD,求证:DC是⊙O的切线.【答案】证明:连接OD.∵OA=OD,∴∠1=∠2.∵AD∥OC,∴∠1=∠3,∠2=∠4.因此∠3=∠4.又∵OB=OD,OC=OC,∴△OBC≌△ODC.∴∠OBC=∠ODC.∵BC是⊙O的切线,∴∠OBC=90°,∴∠ODC=90°.∴DC是⊙O的切线.【解析】因为AB是直径,BC切⊙O于B,所以BC⊥AB.要证明DC是⊙O的切线,而DC和⊙O有公共点D,所以可连接OD,只要证明DC⊥OD.也就是只要证明∠ODC=∠OBC.而这两个角分别是△ODC和△OBC的内角,所以只要证△ODC≌△OBC.这是不难证明的.例10【题干】如图,将直角梯形ABCD置于直角坐标系中,点A和点C分别在x轴和y轴的正半轴上,点D和坐标原点O重合.已知:BC∥AD,BC=2,AD=AB=5,M(7,1),点P从点M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水平向左平移,同时点Q从点A沿AB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B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 秒.(1)直接写出点Q和点P的坐标(用t的代数式表示).(2)以点P为圆心,t个单位长度为半径画圆.①当⊙P与直线AB第一次相切时,求出点P坐标,并判断此时⊙P与x轴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②设⊙P与直线MP交于E、F(E左F右)两点,当△QEF为直角三角形时,求t的值.【答案】(1)点P(7-2t,1),Q(5-t,t);(2)①当⊙P与直线AB第一次相切时,则点P到直线AB的距离(7-2t-5+t)=t,解得t=,则点P(,1),此时⊙P与x轴相离;②根据题意,得E(7-3t,1),F(7-t,1).要使△QEF为直角三角形,①若EF是斜边:根据勾股定理,得(2-t)2+2(1-t)2+(2-t)2=4t2,解得t=.②若QE是斜边:(-4)2+4t2=(t-4)2,解得t=;③若QF是斜边:4t2+(-4)2=(-4)2,解得t=5.【解析】(1)点P的纵坐标是1,横坐标即为点M的横坐标减去运动的路程;点Q的坐标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解;(2)①根据直线和圆相切,则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半径可以求得t的值,再进一步判断此时⊙P与x轴的位置关系;②分别表示点E和点F的坐标,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求解即可.课程小结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当我们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应该用数量关系(圆心到直线的距离)来体现,即上面讲解的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进行比较大小,从而断定是哪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