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学作品阅读复习之把握人物形象》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复习技巧如何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中考语文复习技巧如何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中考语文复习技巧如何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在中考语文考试中,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是重点内容之一。

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的分析人物形象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考语文复习技巧,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一、细读描写细节揭示人物性格特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通过作者的描写来展现。

我们可以通过细读描写细节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

例如,作品中对人物的外貌、言谈举止、行为举措等方面的描写,都能给我们一些线索用来理解人物的性格。

同时,还需要注意透过人物的对话、行动、心理活动等来推断人物的性格特征。

只有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

二、分析人物的内心变化和成长文学作品往往通过人物的内心变化和成长来展现主题和意义。

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我们需要关注人物的内心变化过程。

通过人物的经历、思考和冲突等,可以看到人物在不同时间和环境下的内心变化。

例如,有的人物在故事开始时是懦弱无主见的,但在一系列事件的激励下,逐渐成长为坚强勇敢的人。

这样的变化和成长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物和作品的含义。

三、分析人物与其他人物的互动关系人物在文学作品中往往通过与其他人物的互动来展现自己的性格和特点。

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我们需要关注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互动关系。

通过分析人物之间的对话、争斗、合作等,可以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思想和价值观等。

例如,在小说《红楼梦》中,宝玉与黛玉的亲密关系、盘亘的爱慕之情以及两人经历的种种波折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更好地揭示了两位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分析人物形象与作品主题的关联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与作品主题有着密切的关联。

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我们需要关注人物形象与作品主题的关联性。

通过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以及内心变化等方面,我们可以发现人物形象与作品主题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

这样的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的主题意义。

2024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现代文阅读讲练测专题21 分析人物形象(讲义)

2024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现代文阅读讲练测专题21 分析人物形象(讲义)

专题三现代文阅读第21讲分析人物形象考情分析【课标要求】2022版课标中关于“形象”的相关阐释,有如下几点。

课程目标部分“核心素养内涵”之“思维能力”提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

”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与鉴赏”部分:“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课程内容部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第四学段(7-9年级)“教学提示”中强调:“侧重考察学生对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领悟程度和体验,评价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关注研讨、交流以及创意表达能力。

”学业质量部分第四学段(7~9年级)中提出:“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

”【考查重点】1.人物形象概括。

2.次要人物作用。

3.人物形象的塑造。

【命题趋势】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我们可以发现,记叙文阅读的命题有三个重要走向:一是从选文范围看,阅读材料由课内继续向课外延伸拓展,大多出自文摘类杂志(如《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特别关注》《微型小说选刊》)等精美时文,作者一般集中于当代热点作家(如张丽钧、张抗抗、毕淑敏、刘亮程、周国平、李丹崖、周海亮、马德、丁立梅等)。

二是从选文内容看,更加贴近《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目标要求,更加注重对文化内涵、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挖掘,十分重视选文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与学生的内心世界贴近,写青少年成长历程的文章占较大比例。

三是从命题方向看,分值比重仍会不断加大,主观试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综合性、探究性的试题越来越受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有所体现。

试题重点考査考生的知识与能力,关注考生对阅读材料的体验和感悟能力,体现阅读个性。

对文章整体感知、理解、领悟以及考查学习方法、表述阅读心得的创新型试题将增多,且更具开放性。

散文阅读理解: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情感

散文阅读理解: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情感
中考总复习专题 第10课时
把握形象,分析技巧
整体解析┃ 把握形象,分析技巧
众所周知,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因素之一。翻 开中外文学史,我们可以看到人物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占有突 出的地位,特别是叙述性的文学艺术作品大都是通过人物和 人物的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
对于叙述性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是建立在人物形象的 基础上进行。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不乏有优美 生动、感人至深的佳作,这些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些栩栩如 生,闻名中外的人物形象,他们为学生展示了不同时期,不 同国度的生活画卷,反映了历史各个时期的社会本质。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第18课时┃ 把握形象,分析技巧
2.读下面的句子,联系前文,试揣摩此刻“丈夫”内心的 复杂情感。(2分) 他用手围着我的背,紧了一紧,我们对视,发觉丈夫的眼眶 红了。 _一__是__为__买__百__合__花__送__给__妻__子__,__反__遭__妻__子__责__骂__感__到___委__屈__;__二__是__ _为__自__己__失__业__,__不__能__让__妻__子__过__上__幸__福__生__活__而__感__到__愧__疚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第18课时┃ 把握形象,分析技巧
3.通读全文,试简要分析“丈夫”的性格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形象分析教学设计

人物形象分析教学设计

人物形象分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和技巧,能够准确、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如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等。

学会从细节描写中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和品质。

2、教学难点理解人物形象与作品主题的关系。

能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全面、准确地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人物形象分析的相关知识和方法。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激发学生的思维。

3、阅读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通过分析文本理解人物形象。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好!今天咱们要一起走进文学的奇妙世界,去探索那些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

比如说,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吧?里面的孙悟空神通广大、机智勇敢,猪八戒贪吃懒做但又憨厚可爱。

那你们知道作者是怎么把这些人物塑造得这么深入人心的吗?这就需要我们来好好分析一下人物形象啦!(二)知识讲解1、首先,咱们来聊聊什么是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啊,就是作者通过文学作品展现出来的人物的外貌、性格、品质、思想等方面的特点。

就像我们身边的人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样子和性格。

2、那怎么去分析人物形象呢?这就得靠一些小技巧啦!咱们先来说说人物描写的方法。

外貌描写:比如说,“他身材魁梧,浓眉大眼,一脸正气。

”通过这样的描写,我们就能大概想象出这个人的样子,可能是个很有正义感的人。

语言描写:“‘哎呀,这可怎么办呀?’她着急地说道。

”从这句话,我们能感觉到这个人可能比较慌张、没什么主意。

动作描写:“他猛地一跺脚,转身就走。

”这动作是不是能体现出他的生气或者果断呢?心理描写:“我心里暗暗想着,一定要考个好成绩。

”能让我们了解这个人的想法和决心。

神态描写:“她的脸上露出了甜甜的笑容。

《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学案例

《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学案例

2014.02学教育96水生为代表的年轻人的参军,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年轻妇女们在斗争中的锻炼成长,都是在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出现的。

这里的景物描写,起到了突出作品主题、促进情节发展的作用。

因此,笔者就这段描写先放一段录像,既能给学生一个生动形象的印象,又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从而加深对作品主旨的理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自主探究这是一个学生个体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环节。

学生根据学习提示,打开有课文内容的CAI 课件或相关网页,利用计算机提供的学习材料进行自主探究,通过超链接转入不同知识点的学习。

如在学习了李白的《将进酒》后,教师可在专题网站上设立“拓展阅读”专栏,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内容包括《将进酒》与李白同时期的诗歌的比较阅读;与杜甫几首代表性诗歌的对比阅读;名家对这首诗歌的赏析;后人对李白这位诗仙的评价等等。

学生可凭自己的兴趣或根据需要进入该栏目进行阅读,如果发现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学生可自己上网搜索解疑,也可通过电子邀请请求其他同学乃至教师的帮助来解难。

4、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是指各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交流,开展自评、自纠,互评、互帮的学习活动,综合自主学习信息、合作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

如果组内解决还有困难,则可通过人机交流实现进一步的合作学习。

如在学习《鸿门宴》时,笔者开通“师生论坛”、“生生论坛”,学生可在论坛中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有个组的学生在论坛中提出这样一个疑问:有人认为“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是英雄,有人认为“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刘邦是英雄,对此我们应怎样看?很快就收到同学的回复,有的提供了专题网站中的讨论结果;有的利用网络找到了资料拷贝到了论坛中;还有一些课外知识丰富的学生就直接回答了他们的问题。

5、成果交流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成果整理后,可通过表格、演示文稿、专题网页等形式,利用教师机的“学习辅导”功能向每台电脑展示,让每位学生参与交流和评价。

如在学习了《燕歌行》一诗后,学生开展了以“边塞诗”为主题的学习成果展示。

2024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概括分析人物形象(教师版)

2024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概括分析人物形象(教师版)

记叙文阅读——人物形象概括分析教学内容:文学类文本阅读——人物形象概括分析第1部分课程思维导图第 2 部分知识点及考点梳理和讲解什么是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即人物在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其核心便是人物性格。

也就是文艺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独有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

一篇文章中的人物有很多个,人物形象也各不相同,而分析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往往是把握全文主旨的重要途径。

【相关知识点】概括人物形象的常用术语(注意正反两类)(1)性格类善解人意、富有爱心、温柔沉静、心灵手巧、通情达理、纯真质朴、聪明伶俐、天真可爱、富有活力、朝气蓬勃、懂事能干、自尊自爱、沉稳果断、开朗自信、真诚善良、友好谦恭、宽容忍让、勤劳朴实、慈爱宽厚、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彬彬有礼、不拘小节、睿智大气、聪慧通达、幽默风趣、善于变通、个性张扬、向往自由、追求平等、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乐于挑战、永不服输、精明强干、大智若愚、足智多谋、沉着冷静、目光敏锐。

(反面:胆小怯懦、逆来顺受、妥协退让、敏感自闭、故步自封、妄自菲薄、冷漠自私、粗鲁莽撞、粗俗不雅、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孤傲自负、刚愎自用、奸诈多疑、老气横秋、消极悲观、圆滑世故、尖酸刻薄、唯利是图、孤芳自赏)(2)拼搏类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不怕困难、坚强不屈、积极乐观、身残志坚、自食其力、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矢志不渝、勤勉刻苦、不畏艰辛、吃苦耐劳。

(反面:贪图享乐、自暴自弃、拈轻怕重)(3)奉献类无私奉献、自我牺牲、任劳任怨、不事张扬、默默奉献、毫无所求、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废寝忘食(反面:斤斤计较、自私自利)(4)职责类恪尽职守、尽职尽责、勇于担当、爱岗敬业、治学严谨、诲人不倦、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勇于探索、锐意进取、敢于创新、以身殉职、奉公守法、铁面无私、赏罚分明、严以律己。

(反面:以权谋私、徇私枉法、畏首畏尾、贪生怕死)(5)品质类洁身自好、淡泊名利、安贫乐道、仁义守信、乐善好施、虚怀若谷、胸有大志、志存高远、心胸宽广、宽宏大量、豁达大度、坦荡无私、德艺双馨、诚实守信、知恩图报、宠辱不惊、言而有信、表里如一、不耻下问、与世无争、不慕权贵、知错就改。

中考记叙文(小说)阅读复习教案

中考记叙文(小说)阅读复习教案

中考记叙文(小说)复习教案复习要点及目标:①概括故事情节②把握人物形象③分析环境描写④理解小说主题第一课时(知识点拨)一、导入: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叙述故事和描写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式样。

是目前最受欢迎的文学体裁之一,在近年的中考中作为叙事类现代文阅读材料被屡屡采用。

二、知识梳理:1、故事情节的把握。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其中最为典型的题目是概括故事情节,实现整体感知。

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以下三种题型: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我们知道,对事件的完整叙述,我们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万万不能粗枝大叶,丢失了本该有的要素,此为其一;其二,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故事情节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还得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2、人物形象的揣摩。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

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三种题型:①指认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等)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初中人物分析教案

初中人物分析教案

初中人物分析教案一、教学背景分析人物分析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使学生能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感受作品的魅力,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课将以一篇初中人物分析为例,设计一堂生动有趣的教学实践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及其在作品中的表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生动性,提高对文学的热爱,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三、教学内容1. 人物形象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中的虚构角色,具有特定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

2. 人物分析的方法:教授学生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入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3. 人物分析实践:以一篇初中人物分析文章为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学作品中有印象深刻的人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人物形象的概念,教授人物分析的方法。

3. 实践指导:以一篇初中人物分析文章为例,引导学生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

4.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心得,互相学习。

5. 成果展示: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成果展示,阐述自己对人物的分析见解。

6. 总结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指导,总结人物分析的要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人物形象的概念,掌握人物分析的方法。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方法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分析,写出分析文章。

3.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4. 学生对文学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合适的初中语文教材,提供相关文学作品。

2. 参考资料:提供一些关于人物分析的参考书籍和文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文学作品阅读复习之把握人物形象》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了解中考考点之“整体把握文学作品的形象”的题型。

(2)掌握答题技巧。

(3)规范答题,流畅表达。

复习重点:
(1)掌握答题技巧。

(2)规范答题,流畅表达。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读过的名著中,你最喜欢当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二、出示考纲要求。

中考文学作品类文章考试内容和要求
•22.整体把握文学作品的内容、情感、形象。

•23.理清作品思路和作品线索。

•24.揣摩作品中的精彩细节。

•25.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6.初步欣赏作品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

•27.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28.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联系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三、中考题盘点。

四、归纳考试类型
(一)、直接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

(二)、对文中的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

(三)、对人物心理活动进行描写(补写)或分析。

五、考题回放
类型一:
(一)、2010年广东考题《偷父》
15、简要分析“偷父”少年的人物形象(4分)。

•【参考答案】“偷父”少年辍学流浪,靠结伙偷窃为生,但仍深深地怀念因矿难而死的父亲,以为看到那张油画是他父亲的画
像,竟因此入室偷盗。

(2分)可见他是一个虽误入歧途,但良
知未泯,孝爱之心犹存,令人痛惜而又同情的少年。

(2分)•(思路:这题是从情节入手分析形象的。


【解题思路】本题根据情节分析人物形象:1首先找出与人物相关的事件和细节描写,然后分别概括、分析,最后对结果进行加工合并。

2根据文章的相关议论进行概括。

方法导航:直接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

1、通过故事情节来概括人物形象。

2、通过辩析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
写等)方法的来来概括人物形象。

3、结合小说中的典型环境来概括人物形象。

概括人物形象答题公式:XXX是一个……的人。

由文中XX(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思想、个性),表现了……的特点。

学以致用:
《名著解读一点通》P205-206文段六
2、从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鲍西亚是怎样的一个人?
【参考答案】不贪图富贵、追求完美爱情、热心助人的新时代女性。

文中许多王子、贵人来向鲍西亚求婚。

她都看不上,而是喜欢这个普通的文武双全的巴萨尼奥。

可见其不贪图富贵,追求完美爱情。

当她听说巴萨尼奥的朋友有难时,立刻想办法,不惜重金营救,足见她是个热心助人的新时代女性。

(二)、2、通过辩析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方法的来来概括人物形象。

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体现了藤野先生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不,把我的生命连着财产一起拿了去吧,我不要你们的宽恕。

你们拿掉了支撑房子的柱子,就是拆了我的房子;你们夺去了我的养家活命的根本,就是活活要了我的命。


这是夏洛克说的话, 形象地说明钱对他的重要性,语言描写活画
出要钱不要命的守财奴的典型性格。

学以致用:
《名著解读一点通》P205-206文段六
2、从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鲍西亚是怎样的一个人?
【参考答案】不贪图富贵、追求完美爱情、热心助人的新时代女性。

文中许多王子、贵人来向鲍西亚求婚。

她都看不上,而是喜欢这个普通的文武双全的巴萨尼奥。

可见其不贪图富贵,追求完美爱情。

当她听说巴萨尼奥的朋友有难时,立刻想办法,不惜重金营救,足见她是个热心助人的新时代女性。

类型二:
2011年广东考题《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
15、你是怎样看待安东尼这个形象的?(4分)
【参考答案】安东尼是一个处于青春叛逆期的青少年,他自立、热情、冲动。

他的自主和热情值得肯定。

然而,追星狂热,过于冲动、固执,不可取。

方法导航:对文中的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
首先、要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解题基础)
其次、全面、客观地进行评说。

(解题关键)
再次、选择恰当的答题角度。

(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角度谈)
答题公式:我认为,XXX是一个……的人,从文中…….(结合前面的人物特点,概括文章内容)可以看出。

或:我更喜欢XXX,因为(1)……;(2)…….;(3)……。

学以致用:
《名著解读一点通》P193-194文段九
2、从选段及小说的内容,可看出汤姆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怎样评价他?
【参考答案】汤姆由胆小怕事逐渐成长为勇敢正直的人。

我认为,做人应该像汤姆一样,实事求是,政治勇敢,不然,就会给他人造成不公平,使正气得不到弘扬。

类型三:
(2008年广东省中考题《歪儿》)
17.第5段划线处是一个细节:“这时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

”请根据上下文揣摩歪儿此刻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写出来。

(3分)
2010年广东考题《偷父》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偷父”少年“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

请揣摩少年此时的心理活动,并用第一人称描写出来。

(3分)
【解题思路】可仔细揣摩当时人物“做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只
要把前因后果考虑清楚就能正确描写。

方法导航:
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理解人物基本性格;
其次,要结合具体语境,借助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分析人物心理,准确把握该特定情境下人物的心理活动;
最后,发挥想象,描述此刻人物的心理活动,注意运用恰当的人称,且语言风格要与全文保持一致。

学以致用:
《现代文解读一点通》P205文段四十二《良心》
4、根据下面的细节,结合文中的情节,用一段话描写唐歪老婆的
心理活动。

“唐歪老婆的手像触电般地抖个不停,她哽咽地吐出几个字:…大哥,这……这……‟”
她想:
六、积累巩固
历年中考试卷中人物形象题的答案:
寡言少语、平凡、朴实、纯真、善良、可爱、沉着、冷静、乐观、稳重、害羞、幽默、谨慎、正直、郁郁寡欢、洒脱、循规蹈矩、狡猾、豪放、泼辣、热心、胆小、老实、圆滑、暴躁、勇敢、从容、耐心、踏实、谦虚、勤俭、敬业、诚实、执著、势利……
七、课堂小结:
1、严防死守,滴水不漏;
2、熟知表达人物性格特征的词语;
3、做题步骤:通观全文—认真审题—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含的精神或品质—规范作答(注意检验)
4、课后多练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八、布置作业:
完成《现代文解读一点通》P156文段六《远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