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建筑艺术浅谈

合集下载

敦煌莫高窟审美体验

敦煌莫高窟审美体验

穿越千年的艺术瑰宝:敦煌莫高窟的审美体验敦煌莫高窟,位于我国甘肃省敦煌市,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窟,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

它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一座丰碑,展示了中华民族在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领域的卓越成就。

我有幸走进莫高窟,感受其独特的审美体验。

在莫高窟,我首先被其精美的壁画所吸引。

这些壁画分布在窟内的四壁、天花板和藻井上,题材丰富,形象生动。

它们以佛教故事为主,同时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

壁画中的线条流畅,色彩鲜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在莫高窟的壁画中,我看到了古人在艺术上的精湛技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莫高窟的壁画中,我可以看到古人在艺术创作上的独特风格。

这些风格各异的艺术品,既有佛教的神秘,又有世俗的喧嚣,展示了古代社会的丰富多彩。

壁画中的形象和故事,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活力和信仰的时代。

莫高窟的雕塑同样令人叹为观止。

窟内有大量的佛像,如敦煌飞天、观音菩萨等。

这些雕塑造型优美,线条流畅,表情生动,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我走在莫高窟的窟区,仿佛置身于古代的艺术殿堂,感受到了古代艺术家们的才智与信仰。

除了壁画和雕塑,莫高窟还保存了丰富的石窟建筑。

这些建筑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宗教需求,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莫高窟的建筑形式多样,如中心塔窟、中心柱窟、大像窟等,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莫高窟,我看到了古代建筑的宏伟与精致。

在莫高窟,我还可以欣赏到丰富的壁画内容。

这些壁画涵盖了佛教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事件、民间故事等,展现了古代社会的信仰和审美观念。

同时,壁画中的图像和故事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

在莫高窟的壁画中,我感受到了古代社会的丰富多彩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站在莫高窟的窟区,我望着那一座座宏伟的洞窟,仿佛看到了古人在这里虔诚地修行、创作、礼拜。

他们的信仰和毅力让我感动,也让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我相信,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中华民族的艺术家们将继续创作出更多的艺术瑰宝,传承我们的文化,让世界为之瞩目。

从建筑艺术看敦煌莫高窟

从建筑艺术看敦煌莫高窟

从建筑艺术看敦煌莫高窟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从建筑艺术看敦煌莫高窟[摘要]:敦煌莫高窟,一座经历了一千多年的营建与艺术沉淀的建筑,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单纯的宗教或者艺术的范畴,它是多元化的集合体。

古今中外,多少艺术家对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整理出了无数的理论着作。

但是很多人提到莫高窟,最先想到的是壁画,殊不知这一伟大创举在建筑方面也有它独特的成就。

这里就莫高窟建筑方面的艺术进行简单赏析。

[关键词]:敦煌莫高窟建筑建筑画艺术石窟艺术首先是一种造型艺术,敦煌在建筑艺术方面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中国式的审美风范。

而建筑艺术大致可以从两方面来谈:一)石窟建筑本身。

二)、敦煌壁画中的建筑画。

一、石窟建筑本身作为一名建筑学的学生,在看建筑时,首先关注的是建筑是否实用,而不是是否美观。

石窟这一形制是从印度传过来的,但我们可以从敦煌石窟中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从不同方面对佛教艺术的渗透与改造。

洞窟的形制取决于它的功能,在印度,石窟既是僧人们生活起居的地方,又是礼拜活动的场所。

因此,僧房窟出现的较多,即使是在以礼拜为主的支提窟中,往往也在旁边开小禅房,用于起居生活。

而在中国,现存石窟用于生活、起居的较少,而用于礼拜的较多,体现在石窟形制上的改变就很明显。

敦煌石窟形制大约可分为以下几种:1)中心塔柱式石窟外建史的学习让我对印度支提窟有了一定了解,因而在看莫高窟介绍时并不费劲。

这是较早流行的礼拜窟,它的形制来源于印度,但在印度,支提窟中心是一座佛塔。

而在莫高窟,其特点是石窟轴线的后部中心有方形塔柱直达窟顶,顶的前后坡面上塑出圆形椽子,以及和椽子相交的檩枋。

这种中心塔柱式石窟虽然源于印度石窟中的支提窟,但是其内部装修形式已经中国化了。

有些洞窟还在人字形屋顶两端与山墙交接处安置了木制的斗拱。

我们都知道,斗拱,以及前面提到的檩枋、椽子等,是中国古代木制建筑中很重要的一种结构形式。

敦煌石窟艺术的特点

敦煌石窟艺术的特点

段文杰敦煌石窟艺术是我国的国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它的规模之大、历时之长、内容之丰富、技术之精湛、保存之完好都是举世罕见的。

由于它产生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国际通道——丝绸之路中段的关键地区敦煌,因而具有特殊的地理文化性质。

这个地区曾经居住过乌孙、月氏、匈奴等民族,汉武帝建立河西四郡之后,在境内设立了阳关和玉门关,为中西使者、商贾、僧侣东来西去必经之地,因而敦煌自古便是“华戎所交”的都会,也是一个多种文化交融的地区,石窟艺术传自印度,途经中亚、西域,从内容到形式,必然具有多种因素和风格的特点。

但所有特色都包融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艺术体系之中而呈现出新的风彩。

下面略述十大特色。

(一)石窟建筑的中国特色佛教石窟始兴自印度,辗转传到西域。

每传一地形制都有所变化,原来印度的毗诃罗(僧房)和支提(塔庙)都出现了新形式。

传到敦煌,则离印度更远。

敦煌最早的禅窟,其窄小的甬道与印度的廊柱大殿不能相比;两侧仅容一人结跏趺坐的小禅室,亦与印度起居室式大禅房相异,并完全模仿了库车苏巴什的禅窟形制,而且规模更小。

北魏的中心柱窟与廊柱佛塔式大厅更不一样,它是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隧道窟在西域克孜尔逐渐演化而成的,北魏晚期发展成为中国多层楼阁式塔,绕塔观像的作用与支提略同,但后室有平綦顶、前厅是人字形、硬山顶,南北壁有汉式阙形龛。

早期的石窟形制上便已增添了中国木结构建筑的特色。

隋唐以后的倒斗顶殿堂,正壁开龛,顶悬华盖(藻井),有的窟中设佛坛,前有踏步,后有背屏,四面围栏,佛坛四面画壶门及伎乐、动物装饰,四壁画联屏。

佛窟在世俗化过程中进一步模仿宫殿形式,中国特色更为浓厚。

(二)从印度飞天到中国飞仙世界各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飞神形象,希腊有安琪儿——臂长翅膀的儿童或少女;中国有羽人,臂长羽毛,奔腾于空,世称飞仙;印度有头顶圆光、身托云彩的飞天,也有双翼天使。

敦煌飞天来自印度。

当其进入龟兹石窟后变为圆脸、秀眼、身体短壮、姿态笨拙的形象,加上印度裸俗、波斯大巾、不乘云彩,形成了西域特殊风格。

浅析敦煌石窟建筑

浅析敦煌石窟建筑

敦煌艺术是历代先人创意性的杰作。

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彩塑、壁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莫高窟则具有图案艺术、飞天之美、古代建筑、彩塑艺术、佛教尊像绘画、佛陀生平与佛传艺术品的产生十个方面的艺术价值,我将着重分析古代建筑方面。

一、敦煌建筑的历史变迁1.1、敦煌建筑的起源:古人言敦者,大也,煌者,盛也,而莫高窟便是敦煌盛名的来源。

莫高窟是中国第一大石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簏的崖壁上,南北长约有1600米。

周围都是戈壁荒漠,反而进了莫高窟却是绿树成荫。

若说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那莫高窟便是敦煌的标志,亦是敦煌艺术的载体。

只要看到林立石窟,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

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其数量之多,可以说是全世界和中国佛教石窟寺庙之最。

十六国时期,群雄逐鹿中原,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而河西成为相对稳定的地区。

中原大批硕学宿儒和百姓纷纷背井离乡,逃往河西避难,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

尤其汉魏传入的佛教在敦煌空前兴盛。

敦煌则是佛教东传的通道和门户,也是河西地区的佛教中心。

河西各地的佛门弟子多来此地研习。

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乐尊和尚在三危山下的大泉河谷首开石窟供佛,莫高窟从此诞生了。

之后,开窟造佛之举延续了千百年,创造了闻名于世的敦煌艺术。

1.2、敦煌建筑的发展改变:北魏灭了北凉,统一了北方,占据了河西。

这个时期,敦煌比较安定,百姓居乐业,佛教随之盛行。

北魏在莫高窟开凿洞窟13个。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西晋以来三百余年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隋文帝平定了南方割据政权后,将一批南朝贵族连同其部族远徙敦煌充边,给敦煌带来了南方的文化和习俗。

在这种大势之下,南北汉文化在敦煌融为一体,使敦煌石窟文化更加富有明显的特色。

隋文帝信奉佛教,曾多次下诏要求各州建造舍利塔。

诏命亦远至敦煌。

隋代虽存在了短短的37年,但在莫高窟开窟竟有77个,且规模宏大,同时并存着南北两种截然不同的建筑艺术风格。

浅谈敦煌学中的敦煌艺术

浅谈敦煌学中的敦煌艺术

浅谈敦煌学中的敦煌艺术敦煌学是研究中国古代敦煌文化的学科,敦煌艺术是敦煌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敦煌艺术以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以及其他艺术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珍贵遗产,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敦煌艺术的特点之一是它的兼容并蓄。

敦煌位于古代丝绸之路上,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

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敦煌艺术吸收了中原汉族艺术、印度佛教艺术、波斯艺术等多种艺术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敦煌的壁画和石窟中,我们可以看到汉族、胡汉合璧的形象,也能看到佛教故事和印度神话的表现。

这种融合了不同文化的特点,使得敦煌艺术具有丰富多样的内涵和风格。

敦煌艺术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它的细腻精致。

敦煌壁画的题材涉及宋、明、清三代,这些壁画是历史上各个时期绘画艺术技法的结晶。

对于敦煌壁画的早期绘画技艺,我们可以从五、六世纪的壁画中看到取材广泛、细致入微、构图丰富的特点。

而在后期,敦煌壁画逐渐发展出了别具一格的线条和色彩处理方式,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

这些细腻精致的绘画技巧,使敦煌艺术在中国绘画史上独树一帜,并对后代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敦煌艺术除了在绘画上的突出表现外,还在音乐、舞蹈、雕塑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创作。

敦煌音乐以独具一格的音乐体系而闻名,敦煌舞蹈以华丽的服饰和优雅的舞姿而著称,敦煌雕塑以精细的工艺和丰富的表现形式而受到赞赏。

这些艺术形式都与敦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敦煌壁画一同构成了敦煌艺术的宝贵遗产。

敦煌艺术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令人叹为观止。

在人们对敦煌文化的深入了解和研究中,敦煌艺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敦煌艺术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艺术,同时也能够增加人们对世界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由于时间的推移和自然的侵蚀,敦煌艺术在保存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壁画的斑驳、文字的模糊以及舞蹈服饰的破损,都给敦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困难。

为了保护和传承敦煌艺术,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修复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敦煌石窟艺术范文

敦煌石窟艺术范文

敦煌石窟艺术范文敦煌石窟艺术,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之一,被誉为“东方佛教艺术的宝库”。

它位于甘肃省敦煌市,是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代表之一,以其精湛的绘画技法、独特的风格和众多的主题而著称于世。

在1200字以上篇幅内,本文将对敦煌石窟艺术进行探讨。

敦煌石窟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世纪,也就是晋朝时期。

当时佛教禅宗在中国传播开来,敦煌成为佛教的中心之一、为了扩大佛教影响力,敦煌人民开始在附近的岩石上开凿石窟,并在内部绘制精美的壁画。

这些壁画以佛教教义和神话故事为主题,表现出佛教艺术的精髓。

首先,敦煌石窟艺术以其独特的绘画技法而著称。

尽管岁月的洗礼,许多壁画已经褪色,但其绘画技法依然可见一斑。

比如,敦煌壁画采用线条勾勒轮廓,使用鲜艳的颜料填充,同时注重光影的运用,营造出立体感和生动感。

此外,敦煌壁画还运用了多种画法,如湿壁法、乾坤法和盛唐法等,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其次,敦煌石窟艺术的风格独特而典雅。

敦煌壁画融合了中亚、印度、藏传佛教艺术和中国传统艺术的元素,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敦煌艺术。

特别是在艺术形象的创作上,敦煌壁画追求写实主义的传统,注重表现人物的神态和服饰细节,并且常常运用寓意象征的手法,使得作品更具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

最后,敦煌石窟艺术的主题丰富多样,内容涉及佛教教义、神话故事和当时社会生活等方面。

如《西方佛陀降生》、《大唐三藏还俗图》和《玉楼春》等都是敦煌壁画中的经典之作,它们通过绚丽多彩的画面和精湛的技法,向人们展示了当时佛教的教理,传递了美好的人文情怀。

总之,敦煌石窟艺术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以其精湛的绘画技法、独特的风格和众多的主题而被世人所称颂。

它不仅是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见证。

通过欣赏敦煌石窟艺术,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艺术和文化,也能够领略到佛教哲学的智慧和人文情怀。

浅谈敦煌学中的敦煌艺术

浅谈敦煌学中的敦煌艺术

浅谈敦煌学中的敦煌艺术敦煌学是中国艺术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科,而敦煌艺术更是敦煌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敦煌艺术是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代表之一,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敦煌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精湛的绘画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世界各国艺术界的瞩目。

敦煌艺术的精髓在于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现手法。

敦煌艺术在审美上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主要反映了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的思想内容,呈现出一种超然脱俗的灵性气质。

这一点体现在敦煌艺术中对神灵、天人合一、生死轮回等主题的表现上。

敦煌艺术在绘画技巧上精益求精,以其精湛的线描、色彩和构图技巧,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功力。

敦煌艺术在文化内涵上融合了汉族、藏族、回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艺术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综合体,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敦煌艺术的独特魅力不仅在于其艺术本身,更在于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影响力。

作为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敦煌艺术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绘画技艺的也吸收了中东地区的艺术风格,并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敦煌艺术不仅是中国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重要桥梁,为中外文化交流和艺术互鉴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当代,敦煌艺术作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瑰宝,受到了越来越多艺术家、学者和艺术爱好者的关注和研究。

通过对敦煌艺术的深入挖掘和继承发扬,不仅可以丰富中国艺术史的研究成果,更可以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创作灵感。

敦煌艺术的宝贵遗产也需要得到更加全面、系统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和传承敦煌艺术,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

敦煌艺术在敦煌学中的地位无可替代,它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意义,成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敦煌艺术的深入研究和传承发扬,也将在当代中国艺术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信在未来,敦煌艺术将会以全新的姿态,继续为世人所喜爱和传颂。

浅谈敦煌艺术

浅谈敦煌艺术
关 系。 2向心式 , . 以佛 居 中而坐 为中心 , 两侧 对称排列 弟子菩
建筑 艺术
敦煌现存 5 0多个洞窟中保存 有绘 画 、 0 彩塑 的 4 2个 , 9 有禅 窟、 殿堂窟、 塔庙窟 、 穹隆顶窟 、影 窟” “ 等形制 , 还有一些佛塔 。 窟 型最大者高 4 余米 、 3 0 宽 0米两侧见方 , 最小者高不足盈尺。窟
像 。主要用于表现佛、 萨、 菩 天王等 。 浮塑——是在平面上塑出 凸起的形象 。 如塑像的衣服、 飘带及人字披的背 、 檐等 。 影塑——
多为“ 模制” 而成 , 然后贴到墙上 , 再涂上色彩 。主要有千佛 、 飞天
等。 由于塑像地位不 同, 塑像在窟 内的布局方式也有所不 同。 主要 , 有 :1 . 独立式 , 指独立设计制作 的单身塑像 , 与其他塑像 无连带
21 0 1 2期 1年 —
蕨、iJioyu・高教 放靖. oj o S a n h ax a Ga i a
友 化艺术
浅 谈 敦 煌 艺 术
颜 瑜
【 摘 要】敦煌艺术 亦称 为敦煌佛教石窟艺术、 敦煌石窟 艺术 , 包括壁画、 它 彩塑、 建筑、 乐舞、 书法艺术等, 本文从敦煌
北魏 、 西魏 、 北周 、 唐 、 隋、 五代 、 、 宋 回鹘 、 西夏 、 直到清代 , 元 目前
的乐舞 。 如张议潮 出行图 中的营伎; 三种分别是 : 一中原汉民族的
尚存彩塑 30 0 0多身 , 其中圆雕 20 0 0多身 , 浮塑 ]0 0 0余身 。 其保 存古代彩塑之多 , 历时之长 , 技艺之精 , 界所 罕见 。 为世 敦煌彩塑
煌艺术也说是从这种想象力 中产生 出来的。 与此同时, 供养者 的 形象也有非常逼 真的 、 写实性 的刻 画。五代 9 窟 为曹议金功德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文物考察结课论文敦煌建筑艺术浅谈姓名: [ ]班级: [ ]学号: [ ]敦煌建筑艺术浅谈摘要敦煌,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点。

世界著名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和古丝绸之路,把人们的目光引向中国西部。

位于西部高原的河西走廊,是一块极富魅力的地方沿着走廊西行,途中的雪山峻岭、边墙塞障、大漠孤烟,孤岛驼铃、石窟塔影、清泉绿洲,皆如诗如画,目不暇接。

当来到走廊最西端的敦煌时,展现在你面前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就更加多姿多彩,美不胜收了。

这里是古代中西交通的枢纽,也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

据后汉书上的记载,敦煌是“华戎所交,一都会也。

”魏书上又说:“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旧式,村坞相属,多有塔寺。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于公元366年开始创建莫高窟,经过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一直到清代共十个朝代不断的兴建,其蕴含的建筑、美学知识不能不让我们加以深究。

关键词:建筑;花砖;建筑画;窟檐。

敦煌石窟是集建筑、彩塑、绘画为一体的综合性佛教艺术宝库。

建筑是石窟艺术的主体。

莫高窟南、北区现存八百多个石窟中,主要形制有六大种类,即中心培柱式、禅定式、覆斗室、背屏式、涅槃窟和大佛窟。

中心塔柱式窟源于印度的“支提”,意为塔庙,窟平面呈矩形,前部为传统的仿木构建筑人字披窟顶,后部中心有贯通窟形的类塔形中心柱,四周凿龛,彩塑佛像。

掸窟源自印度“毗河罗”,意为寺庙,主室呈矩形或方形;正壁凿佛龛,塑佛像,四周绘壁画;顶部为覆斗藻井,主室两侧有僧侣打坐修行的禅室。

这两种形制是莫高窟北朝时期,隋代以前的基本窟形。

覆斗顶是隋唐时期的基本窟形,也是莫高窟最多的窟形,约在三百个以上。

背屏式是晚唐。

五代、宋时期的基本窟形,系中西结合式,一般在室中心的佛坛后面有大型通顶的背屏,其佛坛源自中国庙宇殿堂的佛坛,而背屏则由中心培演化而来。

这类洞窟面积都在200平方米左右。

涅槃窟和大佛窟是唐代根据造像规模和造像形态的特定需要而开凿的特殊窟形。

涅槃窟俗称卧佛殿,莫高窟中有唐代的148、158两座,平面呈横长方形,窟中再造一横长方形高台,形如平床,上塑卧佛。

窟顶作索顶,外形像殿堂,内形似棺材。

大佛窟是根据容纳巨大立佛或倚坐佛之需而开凿的,下大上小,下部平面呈方形,上部逐渐缩小,呈锥体,顶呈覆斗形或圆穹形。

莫高窟中有初唐96窟和盛唐130窟两处大佛窟。

莫高窟的建筑艺术可分为窟形、窟檐、古塔、建筑四个部分。

一、窟形莫高窟现存492个洞窟的形制并非千篇一律。

由于历史时期不同,开凿洞窟的形制也各有不同,其主要形制有:中心塔柱式、禅定式、覆斗式、背屏式、穹窿式、涅槃窟、大佛窟和影窟等。

二、窟檐是指建筑在洞窟前面的“遮蔽性”建筑,多为木结构,上有彩绘。

据记载,莫高窟当时开凿时,所有洞窟都有窟檐,层层叠叠,巍峨壮观。

到了明清之际,由于自然和认为的破坏,大多塌毁了。

现在唐宋时期的窟檐进村五座。

三、古塔塔式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建筑,是贮藏佛舍利(骨灰)、佛像、佛经的高大多层楼阁。

佛塔多种多样,大小高低形制各异。

莫高窟现存古塔多为墓塔。

只有慈氏塔和成城湾的莲花塔是纪念性佛塔。

四、建筑画敦煌壁画中的建筑画数量令人惊叹,据专家估算将近万座之多。

其中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是经变画和故事画中所绘制的建筑画。

经变画中描绘的佛国天堂建筑,雄伟高大,壮丽豪华,多为宫殿阁楼,花庭水榭,勾栏碧池,寺院塔林。

这实际上是人间帝王宫殿,宗教殿堂的摹写。

故事画中的世俗人间建筑种类众多,如庄园、民房、客栈、酒店、城池、驿站、监狱、坟墓等等。

无所不有,实际就是当时的民间建筑。

另外还有一些外国的建筑。

敦煌石窟所保存的古代建筑形制众多,内容丰富,保存完好,是研究古代建筑史极其珍贵的资料。

中心塔柱式洞窟早起中心塔柱是洞窟受印度石窟影响,形成于西域克孜尔等石窟,称之为西域式洞窟。

这种洞窟形制传到敦煌莫高窟后,形制有了大的变化,即塔形变为汉式多层方形木塔卷拱形窟顶变为人字披顶等。

中心塔柱式石窟,主室的平面作长方形。

高达的方形塔柱位于室内后侧中心部位。

塔柱前面的穹顶为人字披顶,塔柱四面均开佛龛。

一般正面开大龛,龛内多塑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弟子。

两面和后侧开小佛龛,多塑单身交脚弥勒菩萨或思维菩萨。

塔柱后面及左右与墙壁留有空间,可供僧人和善男信女绕塔观想和礼拜供养。

塔柱前面空阔的地面,可供僧徒大众聚会拜佛。

第428窟是北周时期最大的洞窟,也是早期石窟中最大的一个。

窟内中心塔柱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

此窟分前后两室。

前室绘有五代壁画,甬道上绘有曹议金父子的供养人像,后室是石窟主室,保存完整,中心塔柱四周各开一龛,龛内各塑跏趺坐说法佛和二弟子像。

火焰背光两侧画供养菩萨和飞天。

龛外两侧塑胁侍菩萨各一身。

塔柱四周坛沿画小角力,颇像古代相扑或角抵戏。

四壁分上、中、下三层布置,上层贴影塑千佛五排,中层为巨幅壁画,下层为供养人行列及三角形垂曼纹。

主室穹顶前为起脊人字披,后为平顶。

人字披的前后两披的椽子是爱会半圆形,两披之间塑出脊方横梁,椽子之间是平面望板。

望板上面的图案是敦煌石窟最出色的人字披图案,各种忍冬、莲花枝繁华茂,满布于长方形椽内,在花草从中点缀着飞天、驰鹿、飞鸟、猿猴,华丽多彩,生机盎然。

与人字披相接的平棋顶上,画有各种纹饰图案和飞天。

整个窟顶,色彩单纯明快,西安市了淳朴的装饰风格。

此窟四壁中层壁画描绘的是大型说法图和本生故事,东壁北侧绘制的是《须达那太子本生》,北壁绘制说法图和《降魔变》,西壁绘《涅槃图》。

南壁绘制说法图和卢舍那佛等。

东壁南侧绘《萨锤那舍身饲虎》的本生故事。

全窟绘画均为北周原作。

据专家考证,此窟开凿于公元565~574年间为北周时期瓜州刺史建平公于义所建。

窟檐建筑莫高窟现存窟檐建筑近30座,大多是清末民初时重新修建的。

唐宋时期的窟檐仅存5座。

其中晚唐第196窟位于九层楼南边最上层,距地面30余米,是莫高窟位置最高,面积最大的洞窟,也是窟檐建筑最早的洞窟。

根据甬道北侧所绘归义军节度使索勋父子的供养人画像榜题推断,此窟建于晚唐景福二年至乾宁元年(公元893~894年),窟檐为单层面阔三间为横长方形。

其结构是在洞窟甬道前凿出平台为窟檐地面,平台前沿用木悬梁四道,挑出以承窟檐前的栏杆和栈道。

四根窟檐柱竖在四根栈道梁的后尾上。

柱高丈余,柱顶双层阑额。

现栏杆、栈道、飞檐均不存在,仅存粗大横梁、八角形的柱坊直棂等部件。

此窟有预见在悬崖最高处,后来栈道塌毁,后世人无法翻修,也无法攀登没有受到自然和人为破坏,前后室保存的比较完整。

此窟主室为殿堂式窟形。

洞窟长宽高均十余米,中央设佛坛,有高大背塀直撑窟顶。

坛上塑佛、弟子、菩萨、天王。

现存五身未经后人重修重绘,是莫高窟最完美的唐代彩塑原作。

窟顶覆形,装饰以华盖藻井,四披画千佛、赴会菩萨和说法图,四壁上部绘经变画,下部画供养菩萨和供养人像。

佛坛后四壁通壁绘有巨幅《牢度叉斗圣变》,是同类经变画中艺术水平最高的一幅。

九层楼当你来到莫高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倚山而立、九层飞檐、巍峨绮丽的大殿。

这就是莫高窟最高大的窟檐建筑——第96窟,人们又称它为“大佛殿”、“九层楼”。

九层楼位于石窟群的正中间。

窟檐依山崖峭壁建造,高达45米,共九层。

第九层为八角顶,覆盖佛像窟顶,下面八层为依崖建造的五间六柱大型两角窟檐。

檐角上翘下垂风铎。

是一座气势雄伟,、壮观的九层楼阁。

他是莫高窟最大的建筑物,也是莫高窟的标志。

九层楼中倚坐弥勒佛像,又称北大像,高34.5米,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室内石胎泥塑佛像。

“弥勒”为梵文音译,汉文意思为“慈氏”,是佛教的未来佛。

据《弥勒经》记载弥勒居净土世界,是释迦牟尼的接班人。

释迦摩尼涅槃后,弥勒降降生人间,引渡世人进入弥勒净土极乐世界。

据敦煌遗书记载,这尊大弥勒佛修建于唐代武周延载二年(公元695年),由禅师灵隐和居士阴祖等共同修建。

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于公元684年当政,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地位,直接利用佛教的宣传,声称自己是弥勒佛的化身,下降人间来拯救众生苦难。

并下令各州县建大云寺,造弥勒佛供奉。

这座大弥勒佛像,可能就是这次崇佛政治浪潮中修造的。

据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文献和现存于莫高窟的几块碑文记载,九层楼始建至今已重修过六次。

现存的窟檐并不是当初的原貌,而是民国时期重建的面貌。

第一次始建是初唐时期,为四层建筑。

第二次是晚唐时期由河西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将四层增建为五层。

第三次为宋代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与其妻凉国夫人浔阳翟氏来莫高窟避暑,见两层楼的撑木损坏,进行了拆换,仍然为五层。

第四次与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908年),敦煌商民戴奉玉领头集资募捐,重新修建,历时六年,改五层为七层。

后因梁柱木细小而废塌,到了民国十七年,又重新筹集资金,重修大佛殿,将原来七层改建为九层,工程浩大历时最长到民国二十四年才完工。

1986年,敦煌研究院对九层楼进行维护粉饰。

竣工后的大殿,九层飞檐倚山而立,梁木交错层覆累叠,巍峨迤逦,蔚为壮观,面貌焕然一新。

慈氏塔莫高窟陈列馆前面郁郁葱葱的园林中,有条横穿东西的林荫小道,小道中间,有座玲珑精巧的单层亭阁式木塔,叫“慈式塔”。

此塔原在三危山深处的老君堂的寺庙中,后来,这座古寺部分建筑物的木料已被人们拆毁。

为了保护此塔不遭受破坏,1981年,原敦煌文物研究所将此塔完整无损地迁到了莫高窟。

这座单层亭阁式小塔,塔顶为木构,塔身为土抷砌成,外廊有八柱,塔壁有八面,西面开方门,门口两边浮塑双龙,门额上面画一小方匾,墨书“慈氏之塔”(慈氏即弥勒佛)。

门内为方形窟室,原弯形顶,绘华盖藻井,中心为单团龙,下垂帐纹,室内绘文殊、普贤菩萨壁画,塔壁与檐柱之间,除正面门外,各面均砌小台,台壁以飞天纹、凤纹、龙纹长方形花砖贴砌,四斜面小台上各塑天王一身,三正面壁上画天王像。

廊檐为宋代窟檐做法方形飞子,顶为攒尖形,出条斜脊,无铺瓦,塔斜为八角形简单须弥座上承载体,七重相转上是华盖宝珠。

这座单层塔很小,从塔基到塔尖,通高6米。

像这样的土木混构既像佛塔,又像亭子的小塔,在中国古建筑中实为罕例,据古建筑专家考证,此塔建于北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单层亭阁式小木塔。

敦煌花砖当我们在聚精会神的在莫高窟欣赏绚烂夺目的壁画和雕塑时,脚下却是用如花似锦、图案精美的花砖铺成,铺地花砖与壁画、彩塑、窟形交辉相印,互相陪衬,组成了完整统一的石窟艺术。

敦煌花砖分布广泛,出自莫高窟、古墓葬和古庙宇。

主要用于洞窟、庙宇和墓葬的修建。

它既是建筑的组成部分又表现了花砖艺术独特的形式美。

莫高窟现存数量最多,窟前出土和现在仍铺在洞窟地面的约有10000多块。

古墓葬出土的花砖有300余块。

花砖又分为画像砖和花纹砖,雕饰画像的称之为“画像砖”:雕饰花纹的称之为“花纹砖”。

在这10300多块花砖中,饰画像的砖有100多块其余皆为花纹图案砖。

画像砖的画像题材有13种之多,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历史传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