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研究

合集下载

高校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3)1.3 研究目的与任务 (5)二、文献综述 (6)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7)2.2 研究趋势与不足 (9)三、高校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基础 (10)3.1 政策支持 (11)3.2 资源配置 (12)3.3 校企合作 (13)四、高校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 (14)4.1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15)4.2 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16)4.3 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完善 (18)五、高校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与反思 (19)5.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0)5.2 评价方法与数据收集 (21)5.3 结果分析及改进对策 (22)六、结论与展望 (23)6.1 主要成果总结 (25)6.2 创新点与不足 (25)6.3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26)一、内容概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创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使命。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如课程缺乏实践性、师资力量不足、缺乏有效实践平台等。

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本部分将介绍“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构成,明确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实践平台和资源整合四个关键维度的定义和作用。

阐述该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如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能力素质培养理论等,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该部分将详细介绍如何通过整合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实践平台和资源整合四个维度,构建高校“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包括各维度的具体内容和实施策略,以及各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

探讨该模式在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优势和潜力,该模式的构建旨在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向。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一、背景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培养和输送适应当代产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二、总体目标本次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提升中职和高职教育质量,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和高技能人才。

三、工作重点1. 推动课程体系改革通过对课程设置进行全面梳理和优化,建立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突出技能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 落实“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中高职教师的培训和评价机制建设,推动教师向产业转化、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人才发展。

3. 推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引导学校与企业开展紧密合作,建立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和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4. 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建立完善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进行有效运用,确保对学生的全方位能力培养和考核。

四、保障措施1. 资金投入加大对中高职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保障改革的顺利推进。

2. 政策支持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为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

3. 宣传推广组织宣传活动,凝聚社会力量,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推动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顺利推进。

以上为《浙江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内容,各相关单位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特殊场合1:农村地区中职和高职教育改革应用增加条款:适应地方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在农村地区中职和高职教育改革过程中,需要增加农业生产、乡村振兴等相关课程,以适应当地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需求。

解决问题及注意事项:问题:农村地区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

解决办法:设立农村教师培训基地,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

特殊场合2:企业合作项目驱动的中高职教育改革应用增加条款:实际项目驱动的课程设置针对企业合作项目的实际需求,建立实际项目驱动的课程设置,增加实践环节,使学生更贴近企业需求。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12.03.01•【字号】浙教职成[2012]26号•【施行日期】2012.03.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浙教职成〔2012〕26号)各市、县(市、区)教育局,各高职高专院校:为进一步加强我省中高职衔接,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将《浙江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浙江省教育厅二○一二年三月一日浙江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方案根据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现就我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制订如下工作方案。

一、重要意义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形成合理的教育结构、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利于加强中高职衔接,提升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有利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职业学校学生多样化成长,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

二、总体目标根据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将进一步统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扩大高职教育面向中职毕业生的招生规模,到2015年中职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比例达到30%左右,高职专升本比例达到10%左右。

同时,加强中高职课程和教学衔接,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加快建立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2)高校教师掌握课堂里运用教学大纲的“契约机制”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3)促使我省高校在教学大纲的设计和使用的教学环节上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 解决传统教学大纲设计不当,备而不用, 用而无效以及教学大纲不和学生见面的问题;
(2) 解决学生在课程中对学习要求、任务和责任不了解,对学好课程没有心理准备的问题;
项目名称
互动式教学大纲的设计与使用
项目类别
A、总体研究B、专业大类<C>、教学管理D、自选项目
是否招标项目

起止年月
2007年12月---2009年12月





姓名
李荣庆
性别

出生年月
1955 年10月
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
副教授
最终学位
授予国家
郑州大学硕士
U of Vermont硕士(美国)
U of St。Thomas硕士(美国)
(5)传统教学大纲一旦制定便沿袭使用或备而不用, 缺乏积极的动态使用过程;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教改课题在借鉴和引入互动式教学大纲的设计和使用方法时,除对传统教学大纲合理之处予以保留外,有如下改革要点:
(1) 教学大纲的设计除教学内容和进度外, 重点在于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活动、任务和责任;
(2) 教学大纲应反映出任课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经验, 并明确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角色;
(3)解决教师课前对课程没有整体把握、对师生在课程中各自承担的角色不明确的问题;
2.实施方案、实施方法、具体实施计划(含年度进展情况)及可行性分析
实施方案:
(1) 调研方案
形式
对象
内容
问卷调查

高校教改项目申报书: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经管类人才培养为例

高校教改项目申报书: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经管类人才培养为例

高校教改项目申报书: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经管类人才培养为例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请书项目名称:以经管类人才培养为例的“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主持人:主持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传真:电子邮箱:合作单位:二、立项依据:项目意义: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在于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

这是省委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续走在前列的奋斗目标而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

坚定不移地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就是要在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丰富人民群众自强不息、创新创业与党和政府与时俱进支持人民创新创业良性互动的浙江经验,大力弘扬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浙江精神,努力创造继续走在前列的更加辉煌的发展新篇章。

高校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既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又能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高素质人才,创新创业就是“引领”作用的主要表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学校要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通过传播知识、传播科技、传播文化,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学校还要创造知识、创造科技,以自己的基础和敏感,努力站在科技前沿,不断向社会输送新知识、新成果,同时培养出能引领经济社会前行的“双创型”人才。

本项目旨在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包括教育认识不到位、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完善、缺乏目标导向和合格师资等。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试行)》等有关文件的通知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试行)》等有关文件的通知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试行)》等有关文件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09.02.12•【字号】浙教高教[2009]23号•【施行日期】2009.02.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试行)》等有关文件的通知(浙教高教〔2009〕23号)各高职高专院校、有关本科高校:为切实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精神,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教育部研究制订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启动新一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我厅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专门成立课题组,多方征求意见,研究制定了浙江省有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实施方案。

现将经教育部批准同意的《浙江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试行)》、《浙江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规划(试行)》、《浙江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操作规程(试行)》等有关文件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各高等职业院校要结合《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基本要求,做好新一轮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规划,积极开展迎评促建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本科院校中举办的高等职业教育可参照此实施方案进行建设。

附件:1、浙江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试行)2、浙江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规划(试行)3、浙江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操作规程(试行)二○○九年二月十二日附件1:浙江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试行)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我省将启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论高等艺术教育的可持续教育力——当下艺术院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论高等艺术教育的可持续教育力——当下艺术院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史论理论空间104中国美术本文为2009年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艺术院校继续教育(实践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成果,编号:YB09024。

进入21世纪以来,不断改革、创新的社会进入“后信息时代”,人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以个性化体验、多样化选择和非线性境遇等为特征的社会性因素挑战。

由此,各国相继推出以“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来保障现代人基本生存权利的战略性举措。

最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十年发展战略目标明确定位为“进入人才资源强国行列”。

提出人才培养的“资源观”,可以使得今后10年仍至更长时间内,教育尤其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可更新性或可持续性得到充分展现和彰显。

在世界范围内看,可持续性的继续教育已逐渐步入到教育的核心区域,出现了多种继续教育形式不断融合发展的新兴态势,并对我国目前高等继续教育的转型发展带来重要影响。

在高校教育改革带来的艺术类人才的大量扩招,以及我国现阶段对艺术专业人才需求日新月异、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增强高等艺术教育的可持续教育力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成为艺术院校继续教育领域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将原有的教育对象主体由单纯的成人群体扩展到整个国民群体,将原有的教育过程在学历后得以延伸、继续、扩大和发展,才能更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可持续教育力。

因此,密切关注艺术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的交融互通,立足于最广泛层面通过“面向发展,面向应用,面向实践”来针对继续教育对象的学习需求、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分析思考和探索,是艺术院校继续教育改革与实践的总趋势。

一、我国艺术院校继续教育的发展面临挑战性转型“继续教育”(Con tin uing Education )一词首先是英国人在1918年提出的,当时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困扰的英国,希望能够振兴教育,以图国家复兴,但未付诸实施。

1944年,二战后期的德国颁布了《巴拉特教育法》对继续教育作了首次系统阐述并加以实施,成为继续教育的发端、起源。

独立学院“胜任型”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独立学院“胜任型”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独立学院公 共管理 类专业传统培养模式 的现状 得 十分 突 出。宏大 的课程 体系 与薄 弱 的师 资力量 之 间 的矛
盾 ,在 一定 程度上 制 约 了独立 学 院公共 管理类 专 业 人才 培 养 目标 的实 现 。 ( )人才 素质 与社会 实 际需求 的偏 差 三 国家教 育部 19 年 提 出高校 公 共管 理类 专 业应 培 养具 98 备 现代 管理 理论 、技 术 与方法 等方 面 知识及 应用 这 些知识 的高级 专 门人才 ,独 立学 院公 共管 理类 专业 亦不 例 外 。然
陷 ,限制 了对学 生综 合素 质和 创新 能力 的培 养 。从 对独 立
基金项 目:2 0 年度浙 江省教育厅新 世纪高等教育教 学 09 改革项 目 《 立学 院公共 管理类人才培养 模式研究 》, 独 项 目编号为z 0 08 c98 。 作 者 简介 :何 晓柯 ( 9 6 ),女 ,汉族 ,浙 江诸 暨 17 一 人 ,浙江工 业大学之江 学院 ,讲师 ,硕士,研究方 向: 教育管理。 王河 江 ( 9 2 ) ,男 ,汉 族 ,江 苏盐 城 16一 人 ,浙江工业 大学之江学 院,教授 ,硕 士,研究方 向: 教育 管理。 陈 国营 ( 9 7 ) ,男 ,汉族 ,湖 北蕲 春 17一 人 ,浙 江 工业 大 学之 江 学院 ,副 教授 ,博士 ,研 究 方 向:教育 管理。
而 独 立 学 院 的 学 生文 化 基 础 相 对 较 差 和 教 学 中存 在 的缺
及 不 足
( )培养 目 与 就业服 务面 向的偏差 一 标 当前 我 国绝 大 多数 独 立学 院公共 管 理类 专业 的培养 目 标 基本 和 普通 高校 公 共管 理类 专 业培 养 目标模 式相 似 ,并 且 绝大 部 分都 将 就业 面 向定位 于 政府 机关 、 文教 、体 育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请书项目名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研究主持人:胡剑锋主持单位:浙江理工大学通讯地址:杭州市下沙高教园 2号大街邮政编码: 310018联系电话:传真:7电子邮箱:合作单位:浙江省教育厅二○○八年制一、简表项目简况项目名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研究项目类别A、总体研究B、专业大类C、教学管理D、自选项目是否招标项目起止年月 -项目主持人姓名胡剑锋性别男出生年月1965年8月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教授/院长/ 最终学位/授予国家博士/中国所在学校学校名称浙江理工大学邮政编码310018电话 2通讯地址杭州市下沙高教园 2号大街主要教学工作简历时间课程名称授课对象学时所在单位060702 战略管理本科生32 经济管理学院070801 管理学本科生32 经济管理学院070802 战略管理本科生/研究生32/32 经济管理学院080901 管理研究方法本科生/研究生32/32 经济管理学院主要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工作简历时间项目名称获奖情况2007年转型时期农业产业组织的演进机理及发展战略研究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04 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银奖;2005 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一等奖(社科类)项目主总人数高级中级初级博士后博士硕士参加单位数5 5 2主要成员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工作单位分工签章持单位不含主持人胡旭微女教授浙江理工大学理论分析项目实施彭学兵男副教授浙江理工大学理论分析项目实施吕品男副教授浙江理工大学项目实施郭爱芳女副教授浙江理工大学项目实施二、立项依据:(项目的意义、现状分析)1.项目意义长期以来,我国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简单划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而教育观念上则认为大学生毕业面临的选择是就业、考研、出国,没有将创业教育提高到与一般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中具备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凤毛麟角。

整个社会和家庭也缺乏对孩子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的培养教育。

而传统管理教育侧重于给学生传授一般大企业管理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通常围绕管理职能展开,强调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如何进行最优决策。

尽管也有创新及不稳定环境等类的教育穿插其中,但并未将这些创业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当作一般管理的背景来进行教育。

由于缺乏创业教育的功能,这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业精神。

因此,强化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提高到与传统就业型教育和学术型教育并重的地位,对于拓宽学生就业面,增强学生就业技能,提高就业率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扩大就业发展战略。

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不仅是一个学生就业培训处, 而应是创造、创业能力教育。

大学应该成为创造创业型人才成长的摇篮,教学生学会创业。

这也就是说,在播种文明种子的过程中,教学活动要特别注重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并使这种学习方法和态度内化为学生结束课程学习后继续求知以适应瞬息万变之未来的基本能力。

这时关键应抓教育机制的转轨以及校企结合,培养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实用性人才,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方法的大变革(莫光政,2008)。

因此,在新时期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这对任何企业(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公共企业还是私营企业,营利组织还是非营利组织,地方企业还是跨国公司)都是至关重要的。

2.现状分析过去,人们一直以为创业精神与生俱来,而创业能力则来自于实践。

随着对创业是行为而非特征的认识深入,人们发现,创业及其相关内容是可以被教的(Kuratko,2003;Fiet,2000),创业教育项目能改变受教育者的创业意向(Peterman and Kennedy,2003)。

按照Lundström 和Stevenson(2001)的观点,创业动机、创业机会和创业技能三个方面共同决定了人们的创业精神,而这三个方面都是可以通过教育来提高的。

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创业教育。

早在1919年,美国的青年商业社便对高中生实施商业实践教育。

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开出美国大学第一门创业教育课程。

上世纪80年代,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创业者掀起一场“创业革命”,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迅速发展,并将创业教育纳入从小学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

根据麻省理工学院1999年统计,1990年以来该院师生平均每年创办150家新公司,仅1994年这些公司就提供了110万个就业岗位,销售额达2320亿元。

硅谷60%—70%的企业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和教师创办的。

英、法、日等国的创业教育均已推广到初中。

在20世纪70年代,全世界只有16所大学进行创业领域的教学活动。

到90年代,全球共有1050个学校开设创业课程(Solomon, Weaver & Fernald,1994)。

如今,全世界从事创业教育的大学超过1600所,开设课程超过2200门(Hisrich, 2005)。

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的专家柯林·博尔提出未来人应获得三本教育护照:第一本是学术性(基础文化知识)的;第二本是职业性的;第三本是证明个人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

柯林·博尔等人是这样来描述这种有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人的,“对于变化持积极的、灵活的和适应的态度,视变化为正常、为机会,而不视其为问题。

一个如此对待变化的、具有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人,具有一种来自自信的安全感,处理危险、冒险、难题和未知,从容自如。

这样的人具有提出新的创造性思想、发展这些思想、并坚定不移地使之付诸实施的能力;这样的人有能力并勇于负责,善于交流、谈判、施加影响、组织和规划。

他是积极而不是消极的,有信心而不是朝三暮四的,有主见而不是总依赖着他人”。

创业教育的理念在我国始于1989 年。

当年,面向21世纪教育研讨会在我国北京召开,会上正式提出“第三本教育护照”的概念,即“创业教育”的概念,要求把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提到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

创业教育的内涵是培养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而非传统的“求职者”概念。

“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才的个人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讨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时提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用人机构或个人正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它为学生灵活、持续、终身的学习打下基础”。

创业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深化。

创业以创新和创造为基础, 将知识转化为产品,是一种更加综合、更具有社会性的复杂活动。

在高校里开展创业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创业精神,掌握创业的本领、方法, 培养学生克服困难、承担风险的心理、意志和实干精神, 使学生能够适应各种社会环境,成为一个智者、强者而不是弱者,毕业后能够大胆地走向社会,自我创业。

2002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在北京召开了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后,中国高校才逐渐开始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王辉,2005)。

目前我国大学主要进行了以下几种创业教育实践:第一,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第二,成立创业学院;第三,设立创业基金会;第四,开设相关课程;第五,建立创业实践基地或实验基地;第六,举办各种形式的创业报告会。

创业教育强调对大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形成自我就业意识,并在毕业时具有发展的眼光、创业的胆识、开放的观念、较强的组织与交往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刘动菊,2007)。

这一切就需要大学既要从教学层面上渗透对学生创新观念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又要在校园中建构和营造创业文化氛围,在精神和舆论上将创业教育提升到为社会创造财富、为社会分忧、对社会做贡献的高度,崇尚创业、鼓励创业,让创业成功者成为新时代大学生心中的榜样和英雄。

然而,我国高校在推行创业教育中至少面临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创业教育观念落后,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

一些学校通过举办大学生创业讲座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但只有少数高校把大学生创业教育纳入到系统的学习和课程体系中;二是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

在国外,讲授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大多都有创业或投资的经历,熟悉企业的运营。

但在中国,即便在已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少数高校中,授课教师也多是学术专家出身,缺乏创业经历和实践能力;三是没有形成权威的教材体系。

国外已经开发出一些很受学生欢迎的教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估标准,但这些在我国几乎还是空白。

已经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的一些高校在选择教材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四是创业活动流于形式。

比如,一些高校虽然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但多数大学生只是为比赛而比赛,而不会真正将创业计划付诸实施。

学校方面也缺乏相应的培育大学生创业的具体措施。

由此可见,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创业教育理论与培养体系,迫切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深化。

创业教育任重而道远。

主要参考文献:[1]Solomon, GT and Fernald, LW, "Trends in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 Practice, 1991,15(3), .[2] Robinson, PB, and Haynes, MT, "Entrepre neurship education in America’s major universities",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991,Vol. 15(3), .[3] Hills, GE, "Variations in University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 Empirical Study of an Evolving Field",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88, 3, .[4] Bergin, S., Breen, J, "Educating Entrepreneurs: Looking At Universities", Australian. CPA. 1999, August, .[5] Fiet, JO, "The Theoretical Side of Teaching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0, Vol. 16, .[6] Busenitz, L. W., West, G. P. , and Shepherd, D,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in Emergence: Past Trends and Future Directions".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3, 29(3), .[7] 陈春意,创业教育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科技创业月刊,2005,(6):94-95[8] 胡明宝,王再新,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9] 刘动菊,开展创业教育,构建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11(2):67-70[10] 莫光政,全球创业教育的勃兴与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变革,东南亚纵横,2008,(1):87-90[11] 曾冬梅,黄国勋,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略,教育与现代化,2002,(2):79-80[12] 钟运动,高校创业型人才及其培养途径,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3):51-54[13] 郑翘楚,高校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经营与管理,2008,(1)三、项目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1. 具体改革内容、改革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本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根据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以及浙江省“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强化创业教育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要抓手,加强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材建设,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积极探索符合我校(主要是经济管理类专业背景)学生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具有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的创新型、创造型、创业型人才(见图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