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胡同名字的由来

合集下载

老北京胡同的由来

老北京胡同的由来

老北京胡同的由来
韩家胡同
韩家胡同,位于前门外大栅栏地区的西南面,是条老胡同。

原名“韩家潭”。

直到1965年整顿地名时,才改为韩家胡同。

韩家潭是一条文化底蕴丰厚的胡同。

因为这条古老的胡同正是国粹京剧的发源地之一,它孕育和催生了京剧的问世;同时这里又有清初大戏剧理论家李渔的故居——芥子园。

他在这里写出了不少名剧和戏剧理论,并组织了《芥子园画谱》的出版,名扬海内外……
“韩家坛”与“韩家潭”
据传很多年前,南方有位文人来京,在大栅栏西面一条胡同买了一处宅院。

住下后他总想着家乡江南的园林。

于是就请工匠在后院造一座和老家一样的园林,他亲自主持施工。

这天,工匠们挖土时发现一个坛子,他让工匠们小心翼翼用手挖了出来。

人们知道:这宅子原房主是个大财主,他埋的坛子里肯定是金银珠宝之类。

待打开坛盖一看,大出人们所料,原来是一坛清水。

此事传开后,人们认为这坛子必是原房主韩家埋的,所以就叫这里为“韩家坛”了。

不想后来在挖出坛子的坑内涌出了一潭泉水,清澈透明,久不干涸。

文人大喜,认为这才是无价之宝。

他又觉得“韩家坛”这名字不妥,谁不爱择水而居呢,何况园林建成,潭水清清,就将“坛”改成“潭”了。

“坛”、“潭”同音,可这一改,就雅气多了,从此,“韩家潭”就叫开了。

四合院文化信息提供平台
(/gpproshow.php?id=58)。

穿越时光的胡同之旅 感受老北京的传统韵味

   穿越时光的胡同之旅 感受老北京的传统韵味

穿越时光的胡同之旅感受老北京的传统韵味穿越时光的胡同之旅感受老北京的传统韵味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胡同街巷。

穿越时光,走进这些独特的胡同,我们能够感受到老北京的传统韵味,仿佛回到了那个古老而又繁华的时代。

一、老北京胡同的历史渊源北京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胡同为主要街巷的城市。

胡同,是北京传统的居住方式,也是老北京独有的一种街巷文化形态。

胡同由南到北串联起整个城市,成为了老北京城的血脉。

历史上的胡同见证了北京的沧桑变迁,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记忆。

二、步入老胡同,感受独特氛围走进老胡同,仿佛穿越时光机,让人不禁感叹时光的沧桑。

狭窄的巷道、青石板铺就的街面、红墙黛瓦的四合院,无不展示着老北京的独特魅力。

在胡同里漫步,你能够感受到古老的氛围,临街的小吃摊、古玩店、书香门第等等,一切都仿佛还停留在旧时光里。

三、品味老北京传统美食老北京的胡同是美食的天堂,这里汇聚了许多独具特色的老北京传统小吃。

走进胡同,在街头巷尾的小吃摊前,你能够尝到正宗的老北京口味。

炸酱面、豆汁糕点、炒肝等,都是老北京人世代传承的经典美食。

每一口都带着浓浓的故乡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四、古旧胡同里的文化艺术老北京的胡同并不只是居住地,更是一个充满着文化艺术氛围的地方。

许多文艺家和艺术家都选择在这里安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氛围。

在胡同里你可以欣赏到各种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表演,如京剧、评弹等。

此外,许多工艺、书画家也在胡同里设有工作室,通过参观他们的创作过程,了解他们的艺术理念和手艺技巧。

五、传统手工艺工坊的魅力胡同里还有许多传统手工艺工坊,如糖画、豆腐坊、纸扇坊等等,这些工坊保存着传统手艺的瑰宝。

走进这些工坊,你可以亲手体验制作过程,了解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与工艺的精湛。

购买一些手工艺品,不仅能够感受到老北京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是对这些传统手工艺的一种支持和传承。

六、胡同的文化活动与庙会老北京的胡同还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与庙会,吸引了许多游客和居民前来观光和参与。

北京胡同起名字的缘由,您知道吗?

北京胡同起名字的缘由,您知道吗?

北京胡同起名字的缘由,您知道吗?
北京的胡同的名字那可是包罗万象,令人看着眼花缘乱,但又极其有意思,咱们这就细细分门别类,大家伙儿都瞅瞅这里面的奥妙。

有明显的形象标志来命名的,顺嘴就叫成了“宽街”、窄的就叫“夹道”、斜的就叫“斜街”、曲折的叫“八道湾”、长方形的称“盒子”、短的有“一尺大街”、低洼的有“下洼子”、细长的叫“竹杆”、扁长的称“扁担”、一头细一头粗的叫“小喇叭”。

名字里涵盖河湖湖泊的有大江胡同、河泊厂胡同、海滨胡同
除了江海湖泊,北京人还爱用山川日月放在胡同名字里,凸显了极高的格调:图样山胡同、川店胡同、月光胡同
以人物姓氏命名的,基本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大人物,有的是他们生前居住的胡同:张自忠路、贾家胡同
》》老北京胡同的铅笔画太美了!你都去过吗(组图)
》》老北京胡同背后的故事来源,您知道多少?
》》暑假北京深度游路线攻略走进十大特色胡同
》》北京最有名望的胡同史家胡同原是藏龙卧虎之地(图)
》》北京胡同故事八大胡同的前世今生(图)。

北京的胡同与街巷

北京的胡同与街巷

第二讲北京的胡同与街巷第一节胡同概述一、北京“胡同”一词的起源有关城市的街巷、道路各地称呼不一样,如天津称“道”,上海称“弄”和以全国各地城市名称命名的“路”,西安称“巷”等。

而北京的“胡同”一词出自蒙古语,有人考证为“浩特”之转音,“浩特”在蒙古语里为居民聚居地,亦有水井之意,古时有居民之地必有水井。

也有人称“衚衕”,有胡人大同之意,到明代胡人被打败,去掉了“行”,就成了今天之名称。

从史籍中看,自元至清代,胡同一词的写法还有火弄、火巷、胡洞、衙衕等。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胡同是自元代开始出现在我国北方城市建筑布局中的一个专用名词,其作用是等同于街巷一样的通道,既连着居民院落,又是交通道路。

二、北京胡同概况元朝时大都城有胡同413条,如西四的砖塔胡同等。

明朝的北京城发展到629条胡同,如和平门内的松树胡同,东单的苏州胡同等。

到清朝时北京城有街巷、胡同2077条,其中直接称胡同者近千条。

解放后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危房改造工作的全面开展,北京胡同的数量迅速减少,现已采取措施,划定胡同保护区,如西四北一至八条即为胡同保护区。

北京的胡同大多正南正北、正东正西,但也有斜街,如鼓楼的烟袋斜街、白米斜街,前门大栅栏的樱桃斜街、杨梅竹斜街,宣武门外的上斜街、下斜街等,均是由当年的河道、水沟流向造成。

北京最长的一条斜街,北起西直门内,南至宣武门西大街(即今日之赵登禹路和佟麟阁路),是当年北京城的一条重要水道大明沟。

(水自西直门南水关进城南下)北京最长最宽的大街当属长安街,狭义的长安街仅指从东单路口到天安门(东长安街),再到西单路口(西长安街)。

共8里,称十里长街。

广义的长安街包括其延长线,东起通州,西到石景山,自东单往东,依次称建内大街、建外大街、建国路,自西单向西,依次称复内大街、复外大街、复兴路、石景山路,共80里,称为百里长街。

长安街最宽处达100米。

最长的胡同应为东、西交民巷,明代称江米巷,东起崇文门内大街,西至北新华街,东交民巷清代为使馆区,西交民巷为近代银行集中地。

老北京胡同的由来

老北京胡同的由来

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元朝。

历经元、明、清、民国长时间的发展,胡同已经成为北京地区的标志。

胡同内环境优美,很多建筑都保留了明清古典建筑的特色;胡同里人际关系和谐,互相帮助,形成了一个由不同家庭组成的小团体。

如果不去胡同转一转,北京游是不完美的。

为了能更好地了解胡同文化,笔者简要介绍一下老北京的胡同是如何形成的,胡同的命名又代表什么含义?一、胡同的形成老北京胡同的形成,最早可追溯至元朝。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皇朝,在元朝建立之前,蒙古族在蒙古草原上的管理制度就已经具备了“胡同”特色。

当时为了战争的需要,蒙古族部落阶级在富有水源的区域,将自己的营帐紧密的连在一起,中间以一条过道隔开,称之为“gudum”,意为水源。

这种管理方式一方面可以加强本部族民众之间的联系,形成人人互助的形式;另一方面,当发生战争的时候,可以迅速召集全部落的人组织抵抗或者撤退,灵活机动,富有效率。

当元朝定都北京之后,就将这种传统带入北京,形成了老北京胡同。

元朝的北京胡同,是和四合院联系在一起的。

四合院自西周就已经存在,是中国古代风水观念的产物,讲究的是方正有序。

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及居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分给居住在大都的富商、官员当住宅,从此开始了北京传统四合院房屋大面积形成的时期。

四合院之间用过道隔开,形成横平竖直,错落有致的胡同,继承了蒙古部落时期的军事管理传统。

有了胡同的隔离与疏导,北京城就成了一个由少数游牧民族安营扎寨的大本营。

难怪当代作家汪曾祺都要赞叹:“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城里有大街,有胡同。

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

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

”方向感强应当也是蒙古人的传统,他们在广阔无垠的大草原上放牧时,一般均需按照日出日落来辨明方向,才不会迷路。

二、胡同的发展元朝时期胡同的具体情况,据史料记载:有29 个巷通,384 个火巷。

火巷是建筑中的消防通道,比胡同略窄一些,也可以看做是胡同的一种。

北京胡同名字寓意、由来

北京胡同名字寓意、由来

胡同名字寓意、由来北京胡同北京老的街巷,民间俗称:胡同北京的胡同,绝大多数都是正东正西,正南正北,横竖笔直的走向,从而构成了十分方正的北京城,也表明了北京这座古城是经过充分规划,依照棋盘形的蓝图而建筑的。

又由于住宅是坐北朝南的四合院,相互排比而组成胡同,所以东西向的胡同多,南北向的胡同少。

而这种规划正是吸取历代帝都的建造经验,体现了我国历代建造城市的传承特色。

“胡同”,这两个字原是蒙古语的译音。

《析津志》载称“巷通本方言”,是1267年元代建大都沿袭下来的,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所以,北京胡同是久远历史的产物,它反映了北京历史的面貌,是有丰富内容的。

北京有多少胡同?据《析津志》记载,当年元大都只有29条“巷通”。

到了明代,除了大街外,原来384条火巷也叫胡同了。

明嘉靖《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记载,内城有胡同900多条,外城300多条。

光绪年间统计,内城有1200多条,外城600多条。

1946年统计,北京共有胡同3065条。

北京许多胡同富有历史意义。

作为元、明、清三代帝都的北京,如司礼监胡同、恭俭胡同(内宫监变音而来)、织染局胡同、酒醋局胡同、钟鼓司胡同、惜薪司胡同、蜡库胡同、瓷器库胡同等等,都是历代内府太监的监、局、司、库,各衙门所在地,显示了当时皇城的范围。

从前众多的衙署也遗留下不少胡同地名,如东厂胡同是明代有名的锦衣卫所在地,是太监残害忠良的地方。

南、北太常胡同,是以太常寺而取名。

贡院胡同,为明清的考场。

许多权贵第宅所在地,也成了胡同名字,如李阁老胡同,《长安客话》说李东阳的居住所在武定侯胡同,为永乐年间功臣郭英的住宅所在。

汪家胡同原清雍正、乾隆时宠臣汪由郭的居住所在。

同时,手艺好的手工业者、买卖公道的商贩,也因居所被人叫熟,慢慢形成了胡同。

如刘兰塑胡同、磨刀儿胡同、粉房刘胡同、豆腐陈胡同、沙锅刘胡同等。

甚至一般老百姓名字也成了胡同的名称,如王老胡同、石老娘胡同、宋姑娘胡同,等等,据说这类以贫贱者命名的胡同大大超过权贵者命名的胡同,这是北京胡同名称值得称道的地方。

老北京街巷名称是怎么来的???最早源自唐幽州城

老北京街巷名称是怎么来的???最早源自唐幽州城

老北京街巷名称是怎么来的最早源自唐幽州城明代地图朝阳区百子湾地区的“葛宇路”和海淀区西北旺地区的“西学东渐路”两条山寨路牌被相继曝光并先后拆除,近来使有关地名的话题一下子热了起来,本报继而发起的“无名路”线索征集活动更是在市民中引发热烈反响。

那么,历史上的北京是如何命名道路街巷名称的?古代的路牌又是个什么样儿?老北京地名命名大致分为五类《周礼·夏官》:山师川师邍师“掌四方之地名”我国地名起源很早,可以说有了文字便有了地名。

先秦时期的古籍《山海经》中已经有了“山名”、“川名”之类的名词。

“地名”一词最早出现在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周礼》中,《周礼·夏官》记载:“山师,掌山林之名。

川师,掌川泽之名,辨其物与其利害,而颁之于邦国,使致其珍异之物。

邍(yuán)师掌四方之地名,辨其丘、陵、坟、衍、邍、隰之名,物之可以封邑者。

”这里的“地名”含义与现今的“地名”语意大致相同,而其中的“山师”、“川师”和“邍师”则是古代掌管地名的官职。

地名的命名从古至今一直在发展中。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墨子即提出了“取实予名”。

他认为,“名”要依据“实”来确定,“名”必须与“实”相符。

南宋学者王观国在《学林》中吸取了古代命名思想,总结出古代州县地名命名的四大原则,并使地名的命名“规范化”和“系统化”:“或由山名,或因水名,或因事迹而名之,非此三者而以意创立,则必取美名。

”北京建城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武王封蓟”的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45年),现在已有3000多年,在城市发展中逐渐形成一套地名命名的标准和规范。

历史上北京地名特别是北京城里的街巷名称到底是如何命名的?《北京传统文化便览》一书概括出了五大类:一、官定民承;二、俗成官认;三、官定与俗成并行;四、俗成官改;五、官定官改。

也就是说,第一类地名是官府命名,民众接受并使用,如“西单(牌楼)”、“西四(牌楼)”、“东单(牌楼)”、“东四(牌楼)”之类;第二类是老百姓约定俗成、官府认可的,如“豆腐巷”、“羊圈胡同”、“门框胡同”等;第三类是官府命名的和百姓俗称的并存,如“正阳门”是官名,老百姓俗称“前门”;“厚载门”、“北安门”、“地安门”是官名,老百姓俗称“后门”;第四类是老百姓约定俗成的地名,官府予以更改,如“苦水井”改为“福绥境”,“屎壳郎胡同”改为“时刻亮胡同”等。

八大胡同名子的故事

八大胡同名子的故事

八大胡同名子的故事
八大胡同是北京的一个著名景点,位于前门大街附近。

名字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八大胡同由八条胡同组成,包括石头胡同、陕西巷、王广福斜街、韩家胡同、柳巷、辟才胡同、南芦草园和百顺胡同。

这些胡同在过去都是以某种特色或名气而闻名的,例如陕西巷就是著名的红灯区,王广福斜街则是著名的美食街,韩家胡同则以卖珠串等小商品而闻名。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八大胡同的名字来源于清朝末年,当时这里有许多卖艺为生的人,他们通常在街头表演各种技艺,如唱曲、说书、画画等。

这些艺人被称为“胡同游子”,而他们所在的八条胡同则被称为“八大胡同”。

无论哪种说法是正确的,八大胡同都是北京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笔文化遗产,它见证了北京几百年的历史变迁,是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

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

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

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又拆迁改造了一些,发展至今,北京市有街巷名称的约4000多个。

为保护古都风貌,维护传统特色,北京城区划定了二十余条胡同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像南锣鼓巷、西四北一条至八条等就被定为四合院平房保护区。

自元大都以来形成的老北京胡同成棋盘式格局。

胡同的形成和发展,在其名称上也留下了历史变迁的痕迹,并反映出社会风情。

"胡同"即小街巷,在上海(南方)称"弄"。

明代以后被官方规范为"胡同"。

过去一般认为"胡同"是蒙古语城镇的音译或是蒙古语"水井"的借词,因为凡有居民聚落处必有水源(井),北京城区以水井为中心,分布居民区由来以久。

最近《北京晚报》又刊登了新的考证文章,认为"胡同"不是蒙古语"水井"的借词,是汉语。

每条胡同一形成,人们自然会给它起个名,这个名称一旦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叫开了,就确确实实地代表了这条胡同在整个城市中的方位,成为人们交往、通信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标志。

这是胡同名称的实用指代作用。

由于胡同名称从元朝开始形成胡同起,一直都只是靠人们口头相传,至于用文字写在标牌上挂在胡同口上,只是民国后才有的。

北京的胡同虽然看起包罗万象,既有河湖海(大江胡同、河泊厂胡同、团结湖、海滨胡同)、山川日月(图样山胡同、川店胡同、回升胡同、月光胡同)、人物姓氏(张自忠路、贾家胡同)、市场商品(菜市口胡同、银碗胡同)、工厂作坊(打磨厂、油漆作胡同)、花草鱼虫(花枝胡同、草园胡同、金鱼胡同、养蜂夹道)、云雨星空(云居胡同、雨儿胡同、大星胡同、空厂)、鸡鸭鱼肉(鸡爪胡同、鸭子店、鲜鱼口、肉市街)等等,名目繁多,令人看着眼花缘乱,但如果认真分析,还是有其自个儿内在的规律的。

多以衙署官方机构、宫坛寺庙、仓库作坊,桥梁、河道、集市贸易、商品器物、人物姓氏、景物民情等决定胡同、街巷的名称,其中许多沿用至今。

1.以形象标志来命名
因而好多胡同都是以一个较明显的形象标志来命名的,这也表现出北京人的实在、直爽和风趣,象较宽的胡同,人们顺嘴就叫成了“宽街”、窄的就叫“夹道”、斜的就叫“斜街”、曲
折的叫“八道湾”、长方形的称“盒子”、短的有“一尺大街”、低洼的有“下洼子”、细长的叫“竹杆”、扁长的称“扁担”、一头细一头粗的叫“小喇叭”等等。

还有以特殊标志命名的胡同,如堂子胡同、石虎胡同、柏树胡同(今百顺胡同)、铁狮胡同等。

此外,还有以当地特点或形状命名的胡同,如耳朵眼胡同、罗圈胡同、椅子圈胡同等。

2.以地名命名
早年间,最显眼、最突出的标志就要数城门、庙宇、牌楼、栅栏、水井、河流、桥梁厂,所以就出现了以此命名的西直门内、外大街、前、后圆恩寺胡同、东四(牌楼)、西单(牌楼)、大栅栏(老北京人读成:大市腊)、水井胡同、三里河、银锭桥胡同等胡同名称。

3。

树木植物
有的小胡同附近没有这些特别显眼的标志,胡同中种的树多,就有了柳树胡同,枣林胡同、椿树胡同等以树命名的胡同。

4、方位
许多胡同在起名时为了好找,还在胡同名称前加上了东、西、南、北、前、后、中等方位词,象东坛根胡同、西红门胡同、南月牙儿胡同、北半壁胡同、前百户胡同、后泥洼胡同、中帽胡同等。

5、北京的土语
因为胡同名称是住在胡同里的北京人自发起的,所以有不少北京的土语在里边,象背阴儿胡同、取灯儿胡同、闷葫芦罐儿胡同、答帚胡同、胰子胡同、嘎嘎胡同等。

还有不少胡同带有儿音,更显得京味儿十足,象罗儿胡同、鸦儿胡同、雨儿胡同、上儿胡同、帽儿胡同、盆儿胡同、井儿胡同等。

6、吉祥话
有些胡同名称还能表露出人们的美好愿望,人们总乐意用一些吉利的字儿来给胡同起名。

象带有什么“喜”啊、“福”啊、“寿”啊等字眼的胡同就有喜庆胡同、喜鹊胡同、福顺胡同、福
盛胡同、寿长胡同、寿逾百胡同等等。

还有带着“平”啊、“安”啊、“吉”啊、“祥”啊字眼的平
安胡同、安福胡同、吉市口胡同、永祥胡同等等。

还有富于浪漫色彩的胡同名称,如百花深处、杏花天等,也有可笑的狗尾巴(老北京人读作“狗乙巴”)、羊尾巴烊乙巴)胡同等等。

7、以衙署官方机构命名的胡同
如禄米仓、惜薪司、西什库、按院胡同、府学胡同、贡院胡同、兵马司等,以皇亲国戚、达官贵族的官衔命名的胡同如永康侯胡同、武定侯胡同、三保老爹胡同(三保太监郑和故居今名三不老胡同),吴良大人胡同等。

8、以市场贸易命名的胡同
如鲜鱼口、骡马市、缸瓦市、羊市、猪市、米市、煤市、珠宝市……
9、以寺庙命名的有隆福寺街、大佛寺街、宝禅寺街、护国寺街、正觉寺胡同、观音寺胡同、方居寺胡同等。

10、以手工业工人和一般居民姓名命名的胡同有砂锅刘胡同(今大沙果胡同)、汪纸马胡同(今汪芝麻胡同)、骟马张胡同(今栓马胡同)、孟端胡同、刘汉胡同(今刘海胡同)、安成家胡同(今安成胡同)。

11、胡同与人名
北京的胡同,名字很有讲究,是我们研究明清社会的参考资料。

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以后,他的功臣大都居住在北京,不少胡同以此得名。

如永康侯徐忠住宅所在的胡同就叫永康侯胡同,即今天北城的永康胡同。

武安侯郑亨住宅所在的胡同叫武安侯胡同,后来错叫武王侯胡同,即今天的西四北八条。

明初大将军徐达长期居住在北京,他的长女嫁给了当时的燕王朱棣。

朱棣攻打南京时,徐达第四子增寿为朱棣通风报信,被建文帝杀掉。

朱棣进南京后抚尸痛哭,他即位后就追封徐增寿为武阳侯,不久又封定国公,定国公徐氏居住的街巷就叫定府大街,也就是今天北城的定阜街。

至于今天的三不老胡同是三保太监郑和故居所在地。

郑和人称三保老爹,他居住的胡同叫三保老爹胡同,后来讹称为三不老胡同。

东城的无量大人胡同,即今天的红星胡同,是吴良大人胡同的误称。

吴良是明太祖手下大将。

明朝中叶以后商业经济发达起来,当时有些个体劳动者也以他们出色的劳动为他们居住的胡同留下了名字。

如明朝南城有个姓唐的洗布帛的劳动者,他们居住的胡同就叫唐洗白街,即今天崇文区的唐洗泊街。

宣武区有条粉房琉璃街,那是粉房刘家街的误称。

东城有个姓姚的手工业劳动者,铸锅铸得好,他家所在的胡同就叫姚铸锅胡同,后来被讹称为尧治国胡同,就是今天北京站西街附近的治国胡同。

北城有个豆腐陈胡同,后来讹称豆腐池胡同。

明朝还有个特点,当时制作祭祀用的纸马铺很多,这反映了明朝宗教活动盛行。

胡同名字中就有汪纸马胡同、何纸马胡同,今天都已讹称为汪芝麻胡同、黑芝麻胡同了。

北京的胡同名称,实际上是以人为中心的,有的胡同直接以人名来命名。

也有不少胡同虽没以人名来命名,但其中却有名人故居,像米市胡同里有康有为故居、北半截胡同中有谭嗣同故居、珠朝街有孙中山先生到过的中山会馆、小杨家胡同是老舍先生的出生地、护国寺街有梅兰芳故居,后圆恩寺胡同有茅盾故居、西四北三条有程砚秋故居等等。

而其它各类胡同名称虽不是直接以人名来命名的,但也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直接关系。

象文丞相胡同、张自忠路、赵登禹路等胡同的名称都是人们为了纪念民族英雄而命名的,从而明显表达了人们对民族英雄的敬慕。

这就说明胡同的名称绝不仅仅只有实用的指代作用,还具有美学功能和人文倾向。

8、胡同名字的变化
有的胡同名称从元朝一直叫到今天也没有什么变化,像砖塔胡同就是一例。

从明朝叫到如今没有什么大大变化的还有门楼胡同、罗儿胡同、翠花胡同、绒线胡同、头发胡同、松树胡同、史家胡同、灯草胡同等三十多条。

可许多胡同的名称却随着改朝换代,而一再变更着,最多的一条胡同竟会有五、六个曾用名。

象现在宣武门的菜市口胡同,明朝时本叫绳匠胡同,清朝乾隆年间讹传为神仙胡同了,后又讹传为丞相胡同。

也有些胡同名称,本来取得比较粗俗,后来一点点逐渐改文雅了,如驴市胡同改成了礼士胡同、猴尾巴胡同改成了侯位胡同、鸡爪胡同改成了吉兆胡同、瘦肉胡同改成了寿刘胡同、屎壳郎胡同改成了时刻亮胡同、臭皮胡同改成了寿比胡同、牛血胡同改成了留学胡同等。

这些基本上都是以意思好的同音字,取代了不好听的字。

属谐音转换,而且叫起来与原音又差不多,胡同里的人们都乐意接受,因而就能流传开来。

但如果未经广大群众认可,强加给人们的,就不会叫响。

如文化大革命时在极左思潮影响下,把一些带有明显标语口号式的字眼强安在胡同名称上,象把戴家胡同改名为红哨兵胡同、将北豆芽胡同改名为红小兵胡同、将豆角胡同改名为红到底胡同、把珠市口西大街改名为红卫东路等等,结果只叫了一时,很快就消逝了。

这就说明胡同名称也并不是谁随随便便就能给改了的。

可也有些胡同名称,其历史沿革的关系意义实际上已经失去,如琉璃厂已不再烧琉璃瓦而变成书业文物集中的文化街、煤市街也已不卖煤、菜市口已不卖菜、米市胡同已找不到米市了、鸦鸽市也已不见鸿鸽了,但其旧名称却一直到如今还在这么叫着。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与人们日常生活还是密切相关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