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焦虑心理
心理学焦虑原理

心理学焦虑原理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反应,它是一种对未来的担忧和不确定性的感觉。
焦虑可以是一种正常的反应,但当它变得过度或持续时间过长时,就可能成为一种心理障碍。
在心理学中,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它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遗传、环境和个人经历等。
焦虑的原理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释。
其中一个角度是认知角度。
认知角度认为,焦虑是由于个体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可能的威胁的过度担忧而引起的。
这种担忧可能是基于个体的经验、信仰、价值观和个人特质等因素。
例如,一个人可能因为过去的经历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担忧,或者因为他们的信仰或价值观而对某些事情感到担忧。
另一个角度是生物学角度。
生物学角度认为,焦虑是由于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和神经元的活动引起的。
例如,当大脑中的垂体-下丘脑-肾上腺轴被激活时,它会释放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会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
这些生理反应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焦虑。
社会心理学角度认为,焦虑是由于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引起的。
例如,社会压力、社会期望和文化价值观等因素可能会影响个体的焦虑水平。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对成功和成就的期望可能会导致个体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担忧。
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焦虑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焦虑。
对于那些经常感到焦虑的人来说,寻求专业的帮助和支持可能是一个好的选择。
焦虑产生的社会心理分析

2001年3月宁夏社会科学No.2,Mar.2001第2期(总第105期)Social Sciences in Ningxia G en.No.105焦虑产生的社会心理分析付 翠摘要:文章认为社会心理因素对焦虑心境的形成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文章试图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入手,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焦虑的产生进行分析和阐释。
关键词:焦虑 自我不一致 归因 认知失调 社会支持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92(2001)02-0095-05一般来说,焦虑是指人们在面对危险和威胁情境时,感到紧张、不安和害怕等心理体验,这是人们在应激状态下身心机能被唤起的表现。
正常情况下,危险或威胁一经解除,焦虑也就随之缓解,但是当危险或威胁长期存在时,就会形成焦虑心境。
本文中的焦虑就是指一种长时期的焦虑也就是焦虑心境。
一、自我不一致理论分析心理学家Higgins在他的“自我不一致”理论中指出,人们当中普遍的焦虑源于这样两个问题之间的不一致,即我们认为我们实际上是什么人与我们认为我们希望是什么人之间的不一致。
对自己实际是什么人的看法就是自我概念,而希望是什么人的看法称之为自我导向。
Higgins认为自我导向总是超越于自我概念,两者间小小的差异或者说不一致对个人可能是一种鼓舞,但是如果差异过大,而且个体本身又意识到了这种差异,那么他就会感到情绪上的不舒服,进而还会使其在情绪上产生骚乱和挫折感,从而引发焦虑。
社会中所有的人,在其自我概念和自我导向之间都存在某种程度的不一致,没有哪个人是完美无瑕的。
然而,当面对着或大或小的自我不一致时,并不是所有人都遭受着焦虑或与焦虑有关的痛苦,其原因在于(根据Higgins的观点),自我不一致在情绪上的结果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不一致的数量。
不一致的地方越多,情绪上的困扰越大。
第二,对不一致的察觉。
个体意识到的不一致越多,情绪上的波动也就越大,而影响个体对自我不一致的观察的重要因素就是自我意识。
心理学中的焦虑和抑郁研究

心理学中的焦虑和抑郁研究焦虑和抑郁是心理学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对个体的生活和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焦虑和抑郁的研究成果,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并介绍相关的治疗方法。
一、焦虑研究1. 焦虑的定义及特点焦虑是一种情绪和心理状态,常表现为担忧、紧张和恐惧。
焦虑的特点包括心理上的不安、肌肉紧张度增加、注意力集中困难等。
2. 焦虑的成因焦虑的成因可能源自个体的生物学、环境和心理因素。
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和神经生理学因素;环境因素包括社交压力和生活事件;心理因素包括认知偏差和情绪调节策略。
3. 焦虑的影响焦虑对个体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它可能导致个体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影响学习和工作能力。
焦虑还与身体健康问题如高血压和心脏病等有关。
4. 焦虑的治疗方法焦虑的治疗方法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个体认识和管理焦虑,如认知行为疗法和心理动力疗法。
药物治疗则依赖于抗焦虑药物的使用。
二、抑郁研究1. 抑郁的定义及特点抑郁是一种情绪和心理状态,表现为沮丧、消极和失去兴趣等。
抑郁的特点包括情绪低落、自卑感和幸福感缺乏。
2. 抑郁的成因抑郁的成因涉及个体的遗传、环境和生物化学因素。
遗传因素指遗传的易感性;环境因素包括生活事件和社会环境;生物化学因素涉及神经递质和激素水平的变化。
3. 抑郁的影响抑郁对个体的影响不可忽视。
它可能导致个体的学习和工作能力下降,增加患病和自杀的风险,甚至影响人际关系和生活质量。
4. 抑郁的治疗方法抑郁的治疗方法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个体理解和应对抑郁,如认知行为疗法和心理动力疗法。
药物治疗则依赖于抗抑郁药物的使用。
三、焦虑和抑郁的关联研究1. 焦虑和抑郁的相互关系焦虑和抑郁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关系。
研究发现,焦虑和抑郁往往同时出现,并互相影响。
焦虑可能是抑郁的前驱,而抑郁也可能加重焦虑的程度。
2. 共同的治疗方法由于焦虑和抑郁之间的关联,同样的治疗方法可以应用于焦虑和抑郁的患者。
焦虑症的社会心理学视角研究

焦虑症的社会心理学视角研究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影响着全球数以百万计的人们。
作为一种心理疾病,焦虑症不仅仅是个人内心的问题,它也受到社会心理学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焦虑症的成因、影响和治疗方法。
首先,焦虑症的成因可以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对焦虑症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社会压力和社会支持是两个重要的因素。
社会压力包括工作压力、学业压力、家庭压力等,这些压力会导致个体感到无助和焦虑。
而社会支持则可以缓解焦虑症的症状,例如家人、朋友和社会组织的支持都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实质上的帮助。
此外,社会期望和社会比较也是焦虑症的成因之一。
社会期望是指个体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和被赋予的责任,如果个体无法满足这些期望,就会感到焦虑。
而社会比较则是指个体与他人进行的比较,如果个体感到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就会产生焦虑情绪。
其次,焦虑症对个体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
焦虑症患者往往表现出社交回避和自我限制的行为,他们害怕与他人交往和参与社交活动,这会导致他们的社交网络变得狭窄。
此外,焦虑症还会对个体的工作和学习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焦虑症患者常常感到紧张和不安,这会干扰他们的注意力和思维能力,从而影响他们在工作和学习中的表现。
此外,焦虑症还会对个体的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长期的焦虑状态会导致身体的紧张和压力反应,增加患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的风险。
最后,焦虑症的治疗方法也可以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考虑。
社会支持是治疗焦虑症的重要手段之一。
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可以减轻焦虑症患者的症状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因此,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社会关系是治疗焦虑症的重要途径。
此外,认知行为疗法也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帮助焦虑症患者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从而减轻他们的焦虑症状。
例如,焦虑症患者常常存在过度担忧和自我否定的思维方式,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这些思维方式的不合理性,并通过改变思维方式来减轻焦虑症症状。
焦虑的心理学观点从心理学角度看待焦虑

焦虑的心理学观点从心理学角度看待焦虑焦虑是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焦虑是指个体对未来或现实中的一种威胁或挑战感到内心不安、紧张和担忧的情绪状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焦虑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应对策略。
一、焦虑的定义焦虑是一种普遍的情绪反应,它不仅仅是为了应对潜在的危险,也是一种预先准备的机制,帮助个体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做出应对。
焦虑可以成为一个问题的源头,也可以是一个问题的结果。
焦虑情绪可以表现为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
在心理层面上,个体可能会感到紧张、烦躁、焦虑和不安。
在生理层面上,焦虑可能伴随着心悸、胸闷、出汗、呼吸急促等身体不适感。
这种强烈的情绪状态可能会干扰个体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对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二、焦虑的影响因素1. 基因和遗传因素:研究发现,焦虑往往与个体的基因有关。
某些人可能天生就比其他人更容易感到焦虑。
遗传因素可能影响个体对压力的反应和应对能力。
2. 环境因素:环境也对焦虑的产生起到重要的作用。
例如,个体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可能更容易感到焦虑和压力。
同时,曾经的负面经历、家庭教育方式、人际关系等也会对焦虑情绪产生影响。
3. 个体特质:个体的性格特质也与焦虑有关。
一些人可能天生就比较敏感、紧张,更容易感到焦虑。
而一些人则具有更强的抗压能力,不容易受焦虑情绪的影响。
三、应对焦虑的策略1. 认知重建:焦虑的产生往往与个体的思维方式和信念有关。
通过认知重建,个体可以正视负面的思维模式,并试图以积极、务实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避免过度担忧和负面预期。
2. 深度放松:深度放松是一种通过放松身心来减轻焦虑的方法。
深度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以及冥想等技巧可以帮助个体放松身体和思维,从而减轻焦虑。
3. 寻求社会支持:与亲朋好友分享自己的焦虑情绪,寻求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可以减轻心理上的压力和孤独感。
同时,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也可以提供专业的支持和指导。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的社交焦虑和社交恐惧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的社交焦虑和社交恐惧社交焦虑和社交恐惧是一种心理上的困扰,常常出现在人们面对社交场合时。
这种心理现象引起了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并且有很多理论和研究试图解释其原因和机制。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的社交焦虑和社交恐惧。
一、社交焦虑和社交恐惧的定义社交焦虑和社交恐惧是指个体在社交交往中体验到的一种明显的紧张和不适感。
社交焦虑通常表现为对他人的评价、批评或拒绝的过度关注和担忧,导致个体回避或回避与他人的互动。
社交恐惧则更为严重,个体对社交场合感到极度恐惧和不安,可能导致出现心理和生理上的症状,如心悸、出汗和呼吸困难等。
二、生物学解释根据生物学研究,个体存在一种遗传倾向,容易对社交情境产生焦虑和恐惧。
这是因为个体的大脑中有一种称为杏仁核的结构,它在恐惧和焦虑的产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杏仁核对社交场合的危险性进行评估,过度敏感的杏仁核会导致个体对社交情境产生过度的应激反应,从而引发社交焦虑和社交恐惧。
三、认知解释认知解释认为,社交焦虑和社交恐惧是由于个体对社交情境中的负面评价和过度自我关注引起的。
个体对自己的表现和他人的反应存在过度的担忧,他们怀疑自己会被他人嘲笑、拒绝或看不起。
这种认知上的偏差导致了个体在社交场合中感到紧张和不安。
四、社会心理解释社会心理学将社交焦虑和社交恐惧解释为社会情境对个体的压力和期望所引起的。
社交场合常常存在一定的规则和期望,个体需要符合这些规则和期望,才能够在社交中取得成功和认同。
对于那些对自己的能力和表现缺乏自信的人来说,这种压力和期望可能变得不可承受,导致社交焦虑和社交恐惧的出现。
五、心理治疗与应对方法对于个体而言,社交焦虑和社交恐惧是一种困扰和限制,需要采取相应的心理治疗和应对方法。
其中,认知行为疗法被广泛应用于社交焦虑和社交恐惧的治疗中。
该疗法通过帮助个体纠正认知上的偏差和改变行为习惯,来减轻社交焦虑和恐惧的症状。
此外,药物治疗和心理支持也可以作为辅助手段。
焦虑症的社会心理学影响因素分析

焦虑症的社会心理学影响因素分析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它对患者的社会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焦虑症的影响因素。
首先,个体因素是焦虑症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个体的人格特质和心理素质对焦虑症的发生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研究发现,个体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如果具有较高的神经质、低的自尊和自信,以及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恐惧感,更容易患上焦虑症。
此外,个体的认知方式和应对策略也与焦虑症密切相关。
消极的思维方式、过度的自我关注和对负面事件的过度解读,以及应对问题的回避和逃避,都可能导致焦虑症的发生和加重。
其次,社会环境是焦虑症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竞争压力和信息爆炸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社会角色的期望和社会评价的压力也是焦虑症的重要影响因素。
例如,工作中的竞争压力、学生的学业压力以及家庭和社交关系中的期望和责任感,都可能使人感到无法承受的焦虑。
此外,社会支持和社会认同感也对焦虑症的发生和缓解起着重要作用。
缺乏社会支持和缺乏归属感的人更容易感到孤独和焦虑。
第三,文化因素也对焦虑症的社会心理产生影响。
不同文化对焦虑症的态度和认知方式存在差异,这可能影响焦虑症的发生和治疗。
例如,一些文化中对焦虑症的认知和接受度较低,人们可能更倾向于将焦虑症视为个体的弱点或缺陷,而不是一种疾病。
这种文化观念可能导致人们对焦虑症患者的歧视和排斥,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焦虑。
最后,家庭因素也对焦虑症的社会心理产生重要影响。
家庭环境的稳定性和亲子关系的质量对个体的心理健康起着决定性作用。
研究发现,家庭中的冲突、暴力和不良的亲子关系与焦虑症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家庭成员的焦虑症史和家庭对焦虑症的态度也会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焦虑症的社会心理学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个体因素、社会环境、文化因素和家庭因素都对焦虑症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了解这些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焦虑症,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帮助患者减轻焦虑症的症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学对焦虑的定义

心理学对焦虑的定义
焦虑是人类常见的情绪之一,指的是一种强烈的、不安全的、负面的内心体验,包括恐惧、不安全感、忧虑、烦恼、紧张和惊恐等感受。
焦虑通常伴随着身体上的症状,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出汗、颤抖、头痛、胃部症状和肌肉紧张等。
焦虑是一种自然的反应,它可以帮助人们应对压力和威胁,但是当焦虑超过了正常的范围,就会成为病态的焦虑症。
病态的焦虑症常常表现为精神不安、恐惧、烦躁、无法集中注意力、睡眠问题等症状,严重影响个体的日常生活和社交交往。
焦虑的成因多种多样,通常包括遗传基因、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等。
遗传基因和生物因素可能会让人更容易出现焦虑症状,心理因素,如负性的,产生自卑心理的性格,或面临压力的事件等,都可以促使出现焦虑症状,而社会因素则可能会加重焦虑情绪。
治疗焦虑症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和冥想等。
药物治疗主要是利用药物治疗化学物质失衡的普通焦虑和恐慌障碍。
心理治疗主要是向心理治疗师学习关于如何管理焦虑的方法,增强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认知行为治疗则是一种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性的思维和行为,从而减少焦虑症状的疗法。
冥想则是通过训练呼吸和专注力集中的技术,提高自我意识,放松身体和心灵,从而缓解焦虑情绪。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常见的精神疾病,如焦虑症,我们要尊重他人,不能轻视他们或心存歧视。
我们应该理解他们的困难和挑战,鼓励他们寻求合适的治疗和帮助,共同推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焦虑心理问题
文章摘要:当代社会,大学生不同程度的都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
以焦虑心理最为突出。
焦虑心理作为一种消极情绪,往往会导致大学生一系列的
身心问题和行为问题,并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社会发展。
本文通过对一系列大学生
焦虑现象的分析,揭示造成当代大学生焦虑心理的原因,并从当代大学生产生焦
虑心理的根源出发,提出合理有效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焦虑心理原因分析应对策略
一、大学生焦虑心理的表现及影响
(一)焦虑心理的表现
当下社会,是一个大转型的社会,是政治、经济、文化面临巨大改革,巨大
进步的社会。
而进步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各行业各个
而大学生是最敏锐的感受到层次的人都需要适应转型时期的各种紧张性刺激。
【1】
这种时代信息的社会群体,正是由于这样的不确定性,使得当代大学生面临较于
常人更大的心理压力,更易产生焦虑心理。
大学生焦虑心理主要体现在学习、工
作以及恋爱生活中出现紧张、厌烦、恐惧、焦躁等心理现象。
(二)焦虑心理的影响
焦虑是个体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威胁、危险出现而自觉难
以应付时,由紧张、焦虑、烦恼、恐惧、焦急等感受交织而成的复杂情绪状态。
适度的焦虑在一般生活场景中具有积极意义,而持续严重的焦虑会导致机体【2】
免疫机能下降,内分泌调节紊乱,从而损害身心健康。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当代
大学生心理情绪状况不容乐观,特别是焦虑心理问题,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消极影
响是巨大的。
现实迫切的要求我们了解大学生心理现状和分析焦虑心理产生的原
因来及时有效地缓解当代大学生的焦虑心理,促进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大学生焦虑心理产生的原因
遗传因素、成熟水平、身体健康状况和个体人格特质等身心方面的因素对当
代学生焦虑心里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而家庭、学校以及其他的外在社会因素对
焦虑心理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值得我们关注!
(一)社会大环境影响
1、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
中国经济的腾飞,使得不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有了新的发展和进步,他们能够体会到父母亲为自己上学赚钱的来之不易,同时大学生打工也能部分减轻家庭经济方面的负担。
但同时,伴随着市场经济而派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颓废思想也给很多大学生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不少大学生迷失了方向,他们开始崇拜优越舒适的生活,追求名牌,热衷吃、喝、玩、乐。
然而有限的经济来源与高消费欲望互相冲突,使得很多大学生把很大精力投入到挣钱创收上,结果处理不好经商、家教、打工等活动与学习之间的关系,考试前临时抱佛脚,顾此失彼,导致焦虑,值得我们深思。
2、生活节奏加快对大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学习、工作与生活节奏加快,成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在高校,这种发展趋势对于大部分同学的社会适应性以及学习适应性都造成了影响。
高节奏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了更高的标准要求,使得同学之间的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
而许多当代大学生为了增加在学校及以后在工作中的机会,纷纷通过不同手段增加自己身上的“砝码”。
这些同学中,不少同学以下很难适应如此高强度的要求,出现了应激方面的问题,感到紧张、焦虑、不安和疲劳。
(二)人际关系的影响
人生没有单行道,孤立的个人在生活的海洋中是不堪一击的。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好坏已成了影响学生情绪,引起其焦虑不安的重要原因。
1、社会及学校大环境因素
大学生的集体生活为同学们的交流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也构成了矛盾的源泉。
每天生活在一起,每个人都期望得到良好的人际关系。
但是,大学生们来自五湖四海,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个人经历,性格,兴趣爱好都不相同,同时,大学生们的独立的个性特征,又使他们缺少合作、宽容精神,每个人都希望让别人容忍自己,矛盾摩擦由此产生。
此外,现代社会生活使得人际关系日趋复杂,尤其是社会上的一些诸如:尔虞我诈、自私自利等在大学生的交往中也有体现,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很坏影响。
2、个性心理因素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心理特征,在人际交往中,自己对他人有无正确的认识,是否存在嫉妒、猜疑、傲慢、固执等不灵心理状态,是否有不尊重他人、苛求人的行为,特别是有没有伪装的情绪表现,情绪表现是否适当,对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及焦虑心理的形成也有很大影响。
(三)恋爱心理的影响
当今高校中,大学生恋爱一事一件很普遍的事了。
爱情本身是美好的,但这美好的感情会由于大学生的不成熟导致他们的爱情只能存在与理想中,一但与外界接触,便丧失了它的魅力。
爱情使人类中最复杂,最微妙的感情。
恋爱是异性之间择偶和培养感情的过程,其中的快乐与痛苦、甜蜜与不安、痴迷与疑惑等情感反应,强烈的震撼着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心。
许多大学生自己都未真正成熟,对爱情也没有正确的理解,有的只是为了感情的需要而去谈恋爱,从未考虑过将来怎么办,极易导致爱情的失败。
由此而引起的失恋悲观情绪问题,以及因为恋爱而浪费时间、金钱、精力等问题,均可引起大学生心理上的焦虑反应。
这个问题,得我们深思!
(四)学习与工作苦恼
1、学业的困扰
学习是学生立足之本,是学生用来证明自己的主要形式,大学生亦然。
然而学业却成为引起大学生焦虑心理的重要原因。
主要体现在:学习上的不适应,考试焦虑,专业学习与兴趣冲突等。
从中学的被动式学习方式,到大学后主动的学习为主的方式的转变是很多同学感到不适应,成绩下滑。
因此,他们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感到担心,陷入忧虑之中。
考试焦虑是由于担心考试失败或渴望取得好成绩而产生的忧虑、紧张的心理状态。
一些大学生由于某种原因,所学专业与兴趣不符,专业不感兴趣但又不能丢弃,处于这种左右为难的同学常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
2、就业与择业的困扰
可以说,理想的职业,丰厚的收入以及个人才能的施展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梦寐以求的愿望,但事事不可能都如人意,有的同学这山望着那山高,表现出迟疑、犹豫的心态;有的和他人盲目攀比而患得患失、忧心忡忡。
当今社会,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下岗人员不断增加,就业压力增大。
另一方面,如何选择到适合
自己专业的工作,也是许多大学生面临的问题。
事实上,现在的大学生比以往任
因此,在面对以上情况时,大何时代的大学生都面临着更多的职业选择冲突。
【3】
学生普遍感觉自己尚无心理准备,感到茫然、困惑和焦虑不安。
(五)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早期所受的教育来自于父母,来自于家庭。
而他们父母的文化层次、
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心理素质等各不相同,这决定了他们的教养方式,不正确
的教养方式可以使他们的子女成为大学生甚至工作以后,难以用正确的态度来面
对社会,面对人生,面对困难与挫折,并引起他们诸多不良情绪包括焦虑情绪的
产生。
三、应对策略
(一)社会和学校:消除不良影响,搞好文明建设
社会和学校有责任都有义务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引导工作。
首先,社会应该努
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环境。
其次,学校
要敏锐了解社会上不良思潮,及时向学生说明,将其消极影响消灭在萌芽状态。
在学校中,要搞好校园文明将设,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要。
再者,学校积极【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群体心理调整。
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适当配专
业老师通过多种方式的引导学习,是大学生掌握心理调节方法,优化其心理素质。
最后,学校可以广泛的开展心理调查,建立心理档案。
大学里的心理咨询活动对
于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也具有很好的作用,积极地心理咨询活动能使学生的心理
障碍得到疏导、调理和矫正,直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改善!(二)大学生自身的调节
解铃还须系铃人,要从根本上缓解大学生的焦虑心理,主要还需依靠自身积
极的应对措施,因为,内因才是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1、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
自我认识的肤浅是大学生产生焦虑的原因之一。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大学生
狂妄自大,觉得怀才不遇而愤世嫉俗,另一些人则过分自卑,自觉在社会中毫无
价值。
这两类人都是不可取的,大学生要坚信自己是最独特的,不管自己有什么
样的优缺点,都应该接受自己,热爱自己。
2、学会情绪的自我调控
稳定而良好的情绪状态,使人开朗、乐观、轻松,对于学习和生活充满乐趣和信心,对身体健康起积极作用;而焦虑、悲伤、愤怒等消极情绪则会导致机体免疫能力下降,严重危害身体健康。
因此,当大学生由于失恋、考试失利、求职受挫而出现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时,应该敏感的意识到并设法调节控制情绪。
我们可以通过倾述,想象自己快乐的事,运动,听音乐等来稳定自己的情绪。
总之,我们要在不同的情境以合理的方式控制自己的情绪,还自己一片美丽、宁静的心情!
参考文献:
[1] 引自赵峰《青少年成长急需解决的16个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
[2] 引自胡启先、易法建等《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江西人民出版社
[3] 引自“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拓维文化》第22页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