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古建筑群的测绘与研究

合集下载

武当山古建筑群

武当山古建筑群

武当山古建筑群武当山位于中国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境内,是中国道家文化重镇,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素有“天下第一名山”之誉。

武当山古建筑群作为武当山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貌和深厚历史底蕴。

本文将着重介绍武当山古建筑群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和景点特点等相关内容。

历史背景武当山始建于汉武帝时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武当山古建筑群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元、明、清等时期,自唐代开山祖师张三丰开始,多代武当派祖师在此辟建殿宇,崇奉道家信仰,这使得武当山成为中国道教文化发展的重要中心之一。

同时,不同朝代的皇帝和贵族们也在此修行、观光、时有馈赠,这就为武当山古建筑群的历史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建筑风格武当山古建筑群的建筑风格以木结构和殿宇为主。

传统的武当山殿宇主要分为五间殿和三间殿两大类型。

五间殿主要是指由两进式大门、左右称殿和正宫组成的五个空间,每个空间可以与外界隔离,形成相互独立的区域,同时也是道士修炼的场所。

三间殿即中、左、右三个殿,通常只在用作观音殿和武当派祖庙,在此沐浴洗礼,传说可以提高自身修行,达到神性化的层次。

此外,武当山古建筑群还有四合院、亭台楼阁等建筑作品,这些建筑大都构造精巧,装饰华丽,充满着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

景点特点武当山古建筑群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景点特点除了建筑风格之外,还包括陈旧富足的文物和历史遗迹。

其中,武当山三宝、道家印象馆、金殿等历史文物堪称代表,见证了武当山道教文化的发展。

此外,武当山还有天下第一松、谷神宫、太子殿等旅游景点,这些景点不仅景色优美,同时也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气息,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总结武当山古建筑群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体现出中国道教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在人们的心中,也承载了对历史的记忆和研究。

今天,武当山古建筑群依然矗立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它丰富的文化和景点特点,为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和文化上的启示,同时,也成为了丰富中国文化的瑰宝。

古建筑调研报告-PPT

古建筑调研报告-PPT

雾 气
, 北
6
。 当
环 境
景 区
庙 作
中的化开建里法去然双心大里武人吸,为
脱境,,筑山找,然眼生的,当们引以佛
颖界彰若布势到这,微敬 ,
半庙站众其家
北武当庙寿 佛寺北依贺兰山而 建,为四进院落, 布局自然和谐、严 整紧凑,殿塔亭阁 集于一体,蔚为壮 观。从最南端的前 山门楼向北,依中 轴线建有灵官殿、 观音楼、无量殿、 多宝塔和大佛殿等。 中轴线两旁有钟鼓 楼、厢房、配殿。
调研报告
1
地点
武当庙
石嘴山市大武口区
2
历史背景
北武当庙建于康熙四十年(1701 年),至今已有三个世纪。北武当庙 依山而建,占地12000平方米,建筑 面积4300平方米。整座庙宇从北朝南, 四进院落的建筑群体,布局自然,错 落有致。中轴主要建筑有山门楼、灵 光殿、观音楼、无量殿、多宝塔、大 佛殿等。两旁的钟楼、厢房、配殿相 对称,秀美而有气势,是座结构精细, 精巧优美的古寺。
作 响
间 ,
外的山相当蕴显云风险,态护动。各觉,亭
的则一得庙与几蒸景峰古庄法逼佛有空韵


8பைடு நூலகம்
调研心得:
通过本次调研,我不仅学习到了古 代木结构建筑的相关知识,而且学到了 关于古建筑保护方面的相关知识。体会 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必定会将这次的 所见所思更好地运用到今后的设计中。
9
谢谢观看
2014年11月
3
沿革
为了同湖北省十堰的武当山区
分开来,这里的武当庙就加了一个 “北”字。北武当庙又叫寿佛寺, 这是因为最初在这儿捐钱修庙的是 两个居士。到乾隆三十年代以后, 佛教徒又在这里修建了大佛殿和配 殿。整个庙院,开始按佛教要求的 规模扩建。为了使它的名字既具有 佛教色彩,又能保留道教的味道, 就把寺庙改为寿佛寺。

武当山古建筑中建筑细节分析

武当山古建筑中建筑细节分析

武当山古建筑中建筑细节分析摘要武当山为真武大帝道场,自汉代以后陆续有道士在山上修建宫观,明永乐大帝崇信真武,“北修故宫,南建武当”,武当山自此在明清两朝显赫一时,山上因此保存大量古建筑,包括:金顶建筑群、南岩宫建筑群、太子坡建筑群等。

本文首先介绍了武当山现存各古建筑规模、修建年代、现状,然后从建筑学角度细分武当山古建筑,包括屋顶构造、木构件、梁架结构等,最后得出武当山是中国明代建筑及道教建筑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明清建筑学和道教建筑学重要史实,做好武当山古建筑保护和修复工作意义深远。

关键词:武当山;古建筑;道教建筑第一章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武当山地处鄂西北,为古郧阳郡及均州所在地,自古历史悠久,至今武当山地区还流传着真武显灵、真武修真、张三丰武当悟道等典故,武当山建筑以真武修仙为题材,从太子坡真武求学、南岩宫真武修道飞升,所有建筑皆是围绕真武建造。

武当山之所以名声显赫,乃是以道教文化和宏伟的建筑规模著称于世。

其古建筑始建于唐,宋、元、明、清均有修建,在明代达到鼎盛。

共建有三十三个建筑群,100余万平方米;历经历史的沧桑,武当山现存较完好的古建筑129处,庙房1182间,建筑面积43332平方米。

所存古建筑主要包括太子殿、南岩宫、朝天宫、遇真宫、紫霄宫、皇经堂、太乙真庆宫、榔梅真人祠、磨针井、玄岳门、玄帝殿、玉虚宫等,建筑手法高超,历史悠久,屹立近千年,扔保存完好,武当山古建筑更是道教建筑中的典范。

1961年、1982年、1988年、1996年、2001年,国务院分别将金殿、紫霄宫、“治世玄岳”石牌坊、玉虚宫遗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1 武当山概况武当山是世界著名的道教圣地,真武大帝道场,太极拳发源地,张三丰隐仙地。

以其历史悠久的道教文化、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饮誉海内外的武当武术、绚丽多姿的山岳风光而闻名于世。

以下主要从道教文化、真武大帝与武当山、武当山古建筑构成这三个方面来介绍武当山概况。

武当山古建筑群

武当山古建筑群

武当山古建筑群武当山,位于中国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内,是中国道教名山,也是中国古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

武当山古建筑群包含了众多的宫殿、寺庙、亭台、观景台等建筑,其中许多建筑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索武当山古建筑群的魅力所在。

武当山古建筑群的建筑风格多样,其中以道教建筑为主体,兼收并蓄了佛教建筑、儒家建筑等多种传统建筑风格,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

武当山古建筑群的建筑风格主要包括了山地宫殿、雕楼、古寺、古庙、古亭、古观景台等。

我们来看看武当山古建筑群中的山地宫殿。

山地宫殿是武当山古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它们常常坐落在险峻的山峰之上,气势宏伟,建筑风格独特。

这些山地宫殿多为多檐建筑,柱子、梁木精美,斗拱花纹繁复,屋顶雕梁画栋,彩绘斑斓,给人以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感觉。

武当山古建筑群中的雕楼也是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之一。

雕楼又称观云楼,是宫殿和寺庙中的重要建筑,通常是用来观赏风景的。

武当山的雕楼建筑大多建在山巅,俯瞰群山,楼台雄伟,飞檐翘角,宛如云中楼阁。

雕楼与周围的山水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武当山古建筑群中的古寺和古庙更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古寺和古庙是武当山道教建筑的代表,它们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

这些古寺和古庙多为悬空建筑,依山而建,拥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布局,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一些寺庙规模宏大,气势恢宏,建筑结构精致,古色古香,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典范。

武当山古建筑群中的古亭和古观景台也是其特色之一。

古亭和古观景台是武当山山间清幽的一道景致线,常常建在山巅或山腰,供游客休憩观景。

古亭和古观景台的建筑风格简洁大方,多为单层或多层建筑,楼顶多覆盖琉璃瓦,雕梁画栋,显得古朴而富有韵味。

通过对武当山古建筑群的探索,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和艺术魅力。

这些古建筑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技艺和文化的结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

他们的存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窗口,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珍贵财富。

道教文化——武当山古建筑群

道教文化——武当山古建筑群

道教文化——武当山古建筑群武当山麓从汉代起就是求仙学道者的栖隐之地,经过元、明、清等多个时期。

其规模、布局、设计构思、技艺水平实属世之罕见,堪称“旷世之极盛,万古之奇观”。

武当山古建筑群采用中国传统空间组织方式,根据山水地形因地制宜,以自由分布组合方式和局部中轴线对称的组合方式相结合。

建筑以木构架为主,以砖、瓦为墙壁或屋面材料形成各种单体或组合建筑。

宫观位于武当山崇山峻岭之中,地势高低错落,连绵起伏,建筑群依据地势的特点而建形成了一部分建筑以轴线式布局,其他部分建筑以自由式组合的建筑群。

现存四座道教宫殿两座官殿遗址、两座道观及大盘神庵、岩庙,每一处的建筑群由若干单栋建筑围合成院落,并且院落大小不一,按照功能的需求而定。

例如南岩宫布局,非完全对称的布局形式,使其与周围环境完美的协调统一,主要包括围绕着轴线布局的建筑群和南岩峭壁自由布局的建筑群两部分。

身处其中给人以“琼阁”“画境”之感,巧妙地与山相结合,就像是南岩山生长出来的建筑一样。

而轴线布局的建筑群由龙虎殿、玄帝殿,左右四座配殿共同组成。

武当山建筑屋顶样式主要采用歇山式和硬山式,材料主要采用琉璃瓦和青瓦。

重要的宫观建筑采用的是高等级的重檐歇山式,例如紫霄大殿的屋顶就是重檐歇山顶。

屋顶总共有两层,层之间通过斗拱相结合。

上面一层由四个坡面组成,前后两坡面是向下凹入的曲面,正脊中间有一个宝顶,两头为鸱吻。

而左右屋顶上部分是山角型的山花,与垂脊相连,下部分为曲坡面,坡度比较平缓。

硬山式屋顶主要用在武当山道教配殿建筑中,等级比较低出现的不多。

屋面采用灰瓦,坡面只有前后两面,左右两边为垂直的山墙,只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屋脊上基本没有装饰,整体古朴。

武当山建筑装饰包括木雕、砖雕、石雕。

从唐代始修的武当道教庙宇,到现如今保存修复较好的宫观来看,大多数建筑为木构架砖石墙体结构。

宫观主体为抬梁榫卯、插栓等工艺措接,于是运用在梁柱枋等建筑构件上的装饰方式自然多以木雕为主。

武当山古建筑群

武当山古建筑群

武当山古建筑群武当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丹江口市境内,武当山是中国的道教圣地,也是中国武术的发源地之一,其道教文化和武术文化深厚而悠久。

武当山古建筑群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建筑风格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武当山古建筑群的魅力。

武当山古建筑群可以追溯到唐代,其建筑风格主要是道教建筑和武术建筑,两者相辅相成,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神秘而威武的感觉。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建筑之一是武当山的五座宫观,它们分别是紫霄宫、九华宫、全真观、太和宫和紫虚宫。

这五座宫观是武当山的核心建筑,也是道教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珍贵遗产。

紫霄宫是武当山古建筑群中最为宏伟的建筑之一,建于清康熙年间,占地约8000余平方米。

宫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紫霄殿、展仙楼和阳明亭等。

紫霄宫是武当山道教全真派的道场,也是武当山的主殿,其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气势恢宏。

除了宫观建筑外,武当山古建筑群中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建筑,如黄庭宇观、达尊禅寺、紫霄潭等。

这些建筑都承载着武当山的历史文化,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遗产,也是中国道教文化和武术文化的重要载体。

武当山古建筑群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国道教文化和武术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道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通过对武当山古建筑群的保护和传承,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建筑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希望能够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道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武当山古建筑群】确实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气势恢宏,让人无不为之着迷,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国道教文化和武术文化的重要载体。

希望通过对武当山古建筑群的保护和传承,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建筑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希望能够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道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武当山道教古建筑群空间布局研究

武当山道教古建筑群空间布局研究

70武当山古建筑群,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丹江口境内,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体现了我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艺术成就。

现存四座宫殿、两座宫殿遗址、200多处庵堂祠庙,占地总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

其规模、布局、设计构思、技艺水平实属世之罕见,堪称“旷世之极盛,万古之奇观”。

经过所在团队的长达数月的实地测量体验、绘图、电脑建模和资料汇编工作后,笔者认为武当山古建筑群虽规模不等,形式各异,但每组建筑群其空间布局存在一定规律,基本可以分为规整合院式布局、自由布局和规整自由相结合的布局3种类型。

规整合院式布局的武当山道教宫观建筑整体轴线分明,院落布置严谨。

这类建筑群多建于平整开阔地上,如八仙观;或在高差较大地形选取较平缓的区域,如老君堂建于山顶的平地上。

这类宫观一般由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组成,多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的殿堂(大殿),以供奉神像为主要功能,同时作为斋醮的场所。

斋醮是道教的一种仪式,“道士身着金丝银线的道袍,手持各异的法器,吟唱着古老的曲调,在坛场里翩翩起舞”。

大殿前主轴线两侧布置次要的殿堂,如配殿,纪念殿等。

附属建筑如斋堂、客房等也布置在侧轴线,灵活自由。

也有些道观还在主轴线后部或侧面构建小型园林。

殿堂大多采用中国传统的木构架,以砖、瓦为墙壁或屋面材料,由台基、屋身、屋面组成单体建筑、内部空间则因宗教需要作灵活处理。

从尺度上来说,规整合院式布局的建筑可以细分为小型单院式规整布局和多院宫殿式规整布局。

前者常常只有一个院落,院落由东西南北四座建筑——大殿、两座配殿、龙虎殿——所围合形成,典型例子是老君堂和八仙观。

而后者常常通过多个大小不同的院落串联的方式形成明显的空间序列,类似于故宫这类的皇家宫殿的建筑组织方式,典型例子是紫霄宫。

1.1小型单院式规整布局——以老君堂为例根据实地调研测绘,现在老君堂除大殿保留以外,院落其他古建筑已经完全被毁坏拆除,几乎难以寻到明显痕迹。

然而通过基座和其他线索,我们仍然推测老君堂院落部分是典型的“大殿+两座配殿+龙虎殿”空间构成模式,即小型单院式规整布局。

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

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

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

古建筑群坐落在沟壑纵横、风景如画的湖北省武当山麓,在明代期间逐渐形成规模,其中的道教建筑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这些建筑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国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

概况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位于中国中部湖北省丹江口市的西南部。

明代(公元1368~1644年)时,武当山被皇帝敕封为“大岳”、“玄岳”,地位在“五岳”诸山之上。

武当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周围又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等胜景环绕,风光旖旎,气势宏伟,被世人赞为“万山来朝”。

武当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

明代是其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在武当山兴建了大批建筑,到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治世玄岳”牌坊建成,武当山建筑群终于形成了我们今天见到的,以八宫两观为主体的庞大规模。

现在武当山古建筑群主要包括太和宫、南岩宫、紫霄宫、遇真宫四座宫殿,玉虚宫、五龙宫两座宫殿遗址,以及各类庵堂祠庙等共200余处。

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占地总面积达100余万平方米,规模极其庞大。

被列入的主要文化遗产包括:太和宫、紫霄宫、南岩宫、复真观、“治世玄岳”牌坊等。

太和宫位于武当山主峰天柱峰的南侧,包括古建筑20余栋,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

太和宫主要由紫禁城、古铜殿、金殿等建筑组成。

紫禁城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是一组建筑在悬崖峭壁上城墙,环绕于主峰天柱峰的峰顶。

古铜殿始建于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位于主峰前的小莲峰上,殿体全部由铜铸构件拼装而成,是中国最早的铜铸木结构建筑。

金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位于天柱峰顶端,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铜铸鎏金大殿。

南岩宫位于武当山独阳岩下,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

现保留有天乙真庆宫石殿、两仪殿、龙虎殿等建筑共21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当山古建筑群的测绘与


演讲人
2 0 11 - 11 - 11
目录
01. 上篇 02. 下篇 03. 附录 04. 参考书目
PA R T
ONE
上篇
一 武当山古建筑 群概述
1.1 自然环境 1.2 文化背景 1.3 历史沿革 1.4 空间分布
一 武当山古建筑群概述
1.1 自然环境
1.1.1 地质地貌 1.1.2 地势植被 1.1.3 气象胜景
下篇
0
0
1
2
3.1 两仪殿
3.2 两仪殿 营建历史
历史简介
概述
0
0
0
3
4
5
3.3 元代的 天乙真庆
宫建筑
3.4 明代两 仪殿历史
概览
3.5 清至近 代两仪殿 历史概览
三 两仪殿历史回顾
4.1 两仪殿现状简介
4.3 建筑测绘数据与分析
下篇
四 两仪殿测绘数据与分析
4.2 明、清、当代两仪殿历 史演变图说
一 武当山古建筑群概述
1.2 文化背景
1.2.1 神话传说 1.2.2 道教文化 1.2.3 皇权象征
一 武当山古建筑群概述
1.4 空间分布
1.4.1 面——人间、地境、天境 1.4.2 线——神道 1.4.3 点——建筑组群 1.4.4 道法自然的精神内涵
2.1 宫
01

2.4 其
04

二 遗产构成
4.4 两仪殿古建筑病理研究
下篇
5.1 精细测 绘总体技术 方案
5.3 测绘方 法流程
5.2 实施原 则
5.4 精细测 绘技术特点 分析
五 基于传感器集成融合的两 仪殿精细测绘
下篇
0 1
6.1 两仪殿壁
画及环境概述
0 2
6.2 两仪殿壁
画现况
0 3
6.3 两仪殿壁
画复原研究
0 4
6.4 调查环境
2.2 庵
02
2.5 古
05

2.3 岩
03

2.6 田
06

二 遗产构成
2.7 附属文物
二 遗产构成
2.7 附属文物
2.7.1 雕刻 2.7.2 铜铸鎏 金 2.7.3 壁画与 彩绘
PA R T
ONE
下篇
下篇
三 两仪殿历史回顾 四 两仪殿测绘数据与分析 五 基于传感器集成融合的两仪殿 精细测绘 六 两仪殿壁画病害调查与分析 七 两仪殿壁画病害信息系
6.5 初步研究
结论
六 两仪殿壁画病害调查与分 析
下篇
7.1 病害系 统构成基本 原理
7.3 两仪殿 建筑壁画案 例应用
7.2 系统建 构实作
7.4 研究结 论
七 两仪殿壁画病害信息系统 建构研究
PA R T
ONE
附录
附录
PA R T
ONE
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
感谢聆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