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道教古建筑群空间布局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0

武当山古建筑群,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丹江口境内,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体现了我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艺术成就。现存四座宫殿、两座宫殿遗址、200多处庵堂祠庙,占地总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其规模、布局、设计构思、技艺水平实属世之罕见,堪称“旷世之极盛,万古之奇观”。经过所在团队的长达数月的实地测量体验、绘图、电脑建模和资料汇编工作后,笔者认为武当山古建筑群虽规模不等,形式各异,但每组建筑群其空间布局存在一定规律,基本可以分为规整合院式布局、自由布局和规整自由相结合的布局3种类型。规整合院式布局的武当山道教宫观建筑整体轴线分明,院落布置严谨。这类建筑群多建于平整开阔地上,如八仙观;或在高差较大地形选取较平缓的区域,如老君堂建于山顶的平地上。

这类宫观一般由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组成,多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的殿堂(大殿),以供奉神像为主要功能,同时作为斋醮的场所。斋醮是道教的一种仪式,“道士身着金丝银线的道袍,手持各异的法器,吟唱着古老的曲调,在坛场里翩翩起舞”。大殿前主轴线两侧布置次要的殿堂,如配殿,纪念殿等。附属建筑如斋堂、客房等也布置在侧轴线,灵活自由。也有些道观还在主轴线后部或侧面构建小型园林。殿堂大多采用中国传统的木构架,以砖、瓦为墙壁或屋面材料,由台基、屋身、屋面组成单体建筑、内部空间则因宗教需要作灵活处理。

从尺度上来说,规整合院式布局的建筑可以细分为小型单院式规整布局和多院宫殿式规整布局。前者常常只有一个院落,院落由东西南北四座建筑——大殿、两座配殿、龙虎

殿——所围合形成,典型例子是老君堂和八仙观。而后者常常通过多个大小不同的院落串联的方式形成明显的空间序列,类似于故宫这类的皇家宫殿的建筑组织方式,典型例子是紫霄宫。

1.1小型单院式规整布局——以老君堂为例根据实地调研测绘,现在老君堂除大殿保留以外,院落其他古建筑已经完全被毁坏拆除,几乎难以寻到明显痕迹。然而通过基座和其他线索,我们仍然推测老君堂院落部分是典型的“大殿+两座配殿+龙虎殿”空间构成模式,即小型单院式规整布局。

老君堂在磨针井上2.5公里处,海拔590米。建于岔路之间一座山凸之上,属太子坡景区,素有“云中仙观”之称。明代方豪诗云:“岩下长松高拂云,岩上天语可侃闻。群峰环抱黄金顶,此地真宜奉老君。”建设面积1153平方米,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

历史上老君堂也称老君殿,以供奉太上老君为主要功能。永乐时期建有三合院,嘉靖年间扩至50余间,清乾隆元年重修,规模宏大。如今虽然大多数建筑被毁坏并非是当年风貌,但仍然保留和呈现出从明清、民国以及新中国整个历史进程中的过程性信息,具有很高的价值。

大殿位于较高的石台基上,为砖木结构。大殿内部仍可见明清时期的抬梁式木构架,但因经过多次改造加固处理,呈现不对称、不规则的特征。大殿建筑采用硬山式屋顶,屋脊装饰已无法辨别。小青瓦屋面,瓦片为后来重新覆盖修缮。大殿外石墙曾被重新修缮,木窗残留窗框,窗内被石材填充,室内无采光。建筑物现无使用功能。

轴线两侧的建筑为民国或新中国时期新建,原有配殿已拆毁。两侧台基平面形状已被改造,现不再对称。现重建建筑为一层和两层的砖混平房,内部地面已重新粉刷,无法找

1.规整合院式布局

城乡规划

武当山道教古建筑群空间布局研究

侯晨陈文广

城乡规划

到柱础痕迹。龙虎殿也已完全损毁,现建有带前廊的民用砖混单层建筑。

沿主轴线,龙虎殿之后,留存有明清时期的拜斗台遗址。拜斗台建于山顶的高台上,呈方形。拜斗台正中央高起一石桌,曾有宗教礼仪用途。拜斗台四角发现圆形孔洞,其功能为固定木质栏杆。现拜斗台被新修砌的石质栏杆围合。

测绘队发现拜斗台侧两新修的配殿残留破损红色砖墙,根据材质和色彩等推断这是原有古代配殿的残留部分,这给该处原为配殿的猜测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1.2多院宫殿式规整布局——以紫霄宫为例

相较老君堂,紫霄宫规模要宏大许多,为武当山现保存较为完好的四座宫殿之一。四合院仍为主体中心,但利用配合的附属院落形成明显的空间序列,是典型的多院宫殿式规整布局。紫霄宫中轴线上有三进院落和九层崇台。依山势而上,起始空间为明代金水桥,第一重建筑为元明时期的龙虎殿,面阔三间15.5米。通过龙虎殿向上为台阶,轴线两侧布置有两座碑亭。第二重建筑为明代十方堂(朝拜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通过十方堂之后是主体院落,中轴线正中央为第三重建筑师明代主殿紫霄殿,面阔和进深均为五间,长宽尺寸30x12米,高18米,具有3层的崇台。紫霄殿等级最高,规模最大,气势威武。主院落中轴线东西两侧为配殿,配殿之后有道院两座,主殿之后有父母殿。主院落宏大宽敞,以满足大规模祭祀与斋醮的功能需要。

自由布局是指建筑单体和院落的布置依地形地势,纵向、横向较为自由的延伸开展,而非简单的四合院形式。这样的布局往没有明确的中轴线,根据地形地势,形成自由多变的院落空间。由于不同道院建筑群的位置和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院落式自由布局、岩洞式自由布局两类。

2.1院落式自由布局——以磨针井为例

与老君堂这类规整合院式布局的建筑群不同,武当磨针井没有传统的中轴线,但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别具特色。反映了自由布局的灵活与有趣。这组建筑位于太子坡景区,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清咸丰三年重建,上世纪80年代修复殿堂、山门、京亭、配房、道院、厨室等计52间。其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

主体建筑三清殿始建于清代,后重建,为砖木结构,抬梁式木构架,前有廊。硬山屋顶,黑筒瓦屋面。面阔三间11米,进深一间8米,通高10米。三清殿旁有姥姆阁,砖木结构,重檐屋顶,黑筒瓦屋面,面阔、进深各一间,均为5.6米,通高10.5米。飞檐如鸟斯革,别具一格。姥姆阁内有龛,龛内有铁铸姥姆磨针像一尊。三清殿和姥姆阁处于院落西侧,并非排成一字而是错开布置,与南北的附属建筑及东部院墙围合形成扁长的院落。院墙以东有另一附属院落。

2.2岩洞式自由布局——以谢天地岩为例

岩洞式布局的建筑巧妙与自然山体山势相结合,原多为道士静修的山洞,后来有的在山洞内建造小殿形成这种道教建筑特有的形制,极富情趣。南岩后山的谢天地岩就是一典型例子。

谢天地岩位于飞升岩绝壁之中,相传在宋代,这里住一奇人在万仞石壁上步履如飞,有人问其姓名,他只回答“谢天谢地”,这就是名称的由来。史料记载,这里“石壁万仞,下临深涧,猿鹤莫能往来”。

山崖上的岩洞里现存红色木骨架泥墙的一排建筑。基于山体的特殊地势,建筑物被巧妙地设置于三个不同高度的平台上,中间主体建筑部分为两层,下部为泥墙,上部为木墙,二层楼板已经毁坏,木墙顶部与山洞巧妙而完整地衔接。主体建筑的两侧部分各为一层。人工修筑的部分和自然的山洞岩壁一同围合了内部使用空间,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的有机融合。

位于武当太子坡景区的复真观属于规整和自由相结合的布局方式。其位于狮子峰60度陡坡上,巧妙利用地形山势,殿宇共200多间,占地1.6万平方米。从拱桥至九曲黄龙墙的前段空间为自由布局。从停车场经过拱桥,再通过较长一段上山通道到达山门,入山门即是“九曲黄龙墙”,该墙依顺山势的回转,犹如飘扬的彩带一般。而穿越龙虎殿之后的主院落,则是一典型的“龙虎殿+两配殿+大殿”的规整合院式布局。而主院落北侧的附属部分,则又显现出自由灵活的特征,这里建有“五云楼”、“藏经阁”等,高低错落,左右参差,其中“五云楼”完全依山势而建,未开挖山体,与自然地形完美协调。

武当山道教古建筑群是我国古代宗教建筑的集中代表和艺术典范。目前,对于武当山的古建筑群测绘工作才刚刚结束,国内对于道教建筑各个方面的研究仍不够深入。结合测绘工作成果,对数量庞大、规模不等、类型繁多的武当山古建筑群的空间布局特征进行详细归类和分析,对于将来道教建筑的进一步研究和我国古建筑文化遗产的资料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2.自由布局

3.规整与自由相结合的布局——以复真观为例

4.结语

(作者单位:侯晨,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

院;陈文广,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