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眩晕
眩晕的针灸治疗方法

眩晕的针灸治疗方法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会患上眩晕症,严重威胁着生命。
一旦出现眩晕症的现象,要及时到医院检查,找出病因后,采取适当的方法治疗,以免加重病情。
因为有些患者对西药的副作用有所忌讳,就采取中医针灸的方法治疗缓解。
下面就来分析一下眩晕症针灸治疗方法有哪些?一、眩晕的病因病机起因常与忧思恼怒、恣食厚味、劳伤过度和气血虚弱等有关。
归纳起来不外风、痰、虚三个方面。
风: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主动主升,凡忧郁恼怒,日久郁滞化火,风阳升动上扰清窍;或肾阴不足、肝阳上亢,发为眩晕。
痰:恣食肥甘,劳倦太过,伤于脾胃,健运失司,水谷精微不化,聚湿生痰,痰气交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发眩晕。
虚:气血亏虚:久病失血或劳心太过,或脾虚不能化生气血,气虚清阳不展,血虚脑失所荣,均可发生眩晕。
肾精不足:先天不足,久病伤肾,房劳太过,阴精亏耗,脑为髓海,肾精亏虚髓海不足,上下俱虚而发眩晕。
二、辨证论治1、风阳上扰主症: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急躁易怒,口苦多梦,舌红苔黄,脉弦。
分析:肝阳上亢,上冒巅顶,故发眩晕。
阳升则急躁易怒,火动扰心则多梦。
口苦苔黄是阳热炽内,脉弦为肝阳亢盛之征。
治则:平肝潜阳,滋水涵木。
处方:取足厥阴、少阳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酌用补法。
穴取风池、侠溪、太冲、行间、肝俞、肾俞。
方义:肝胆两经同为风木所寄,风池可疏泄在上之浮阳。
侠溪为胆经荥穴,可清泻上亢之阳。
太冲和行间为足厥阴原穴和荥穴,可疏肝解郁,平肝潜阳。
肝俞和肾俞用补法,滋阴潜阳。
随证选穴:耳鸣重加翳风,头胀痛甚加太阳。
2、痰浊上蒙主症: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恶心,痰多,神疲困倦,舌胖苔白腻,脉濡滑。
分析:痰浊阻中,清阳不升,头窍失养或痰蒙清阳均可致眩晕头重如蒙。
湿阻中焦,气机不利故胸闷恶心,痰多,神疲困倦。
舌胖苔白腻,脉濡滑均为痰湿内蕴之象。
治则:健脾和中,除湿涤痰。
处方:取足阳明、太阴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或平补平泻。
穴取头维、阴陵泉、丰隆、内关、中脘。
眩 晕(教材)-针灸治疗学

【经验介绍】
临床上治疗眩晕常取百会穴,其上能升提阳气,
下能平肝潜阳,又能健脑填精充髓,可用于各证型眩晕。
徐笨人等用针刺治疗内耳性眩晕,取主穴:印堂、内 关、安眠。配穴:听宫、风池。主穴每次必刺,耳鸣、 耳聋、重听者配听宫、风池,快速进针,待出现针感 后用平补平泻法捻针1~2min,留针2O~3Omin,每 日针1次,1O次为1疗程。用此法治疗75例,痊愈29 例,显效25例,好转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 93.4%。(徐笨人,等.针刺治疗内耳眩晕75例。 中国针灸1986;6(1):31)
【思考题】
眩晕常见有几种证型?如何进行针灸治疗?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2)虚证
肝俞、肾俞滋补肝肾、养血益 精、培元固本以治本。足三里 补益气血。风池用平补平泻法, 可疏调头部气血,百会用补法 可升提气血,二穴配合以充养 脑髓而缓急治标。
配穴与操作
(1)实证 • 配穴:
肝阳上亢者:加行间、侠溪、太 溪; 痰湿中阻者:加头维、丰隆、中 脘、阴陵泉; 瘀血阻窍者:加膈俞、阿是穴 • 操作:针用泻法
与现代医学相应的病症
• 与现代医学相应的病症 本病在现代医学中相当 于耳源性眩晕(即;旧 称美尼尔氏综合症)、 脑动脉硬化、高血压、 贫血、神经衰弱、颈椎 病等。
【病因病机】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
• 本病发生多由内伤所致,与情 志、饮食、劳倦及体虚有关, 导致肝脾肾功能失调,风阳、 痰火上扰或阴精气血不足,脑 失所养。
【小 结】
眩晕是常见病的自觉症状,其病多由内伤所致。 病理有风、火、痰、虚之别,且每可相兼为患。 一般发作时以标实为主,缓解时以正虚或虚实兼见为主。 针灸治疗有从标与从本论治之异,证急者多实,宜先治其
标,如选用熄风、化痰穴位,体针、头针、耳针均有很好 即时效果。
近年来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概况

近年来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概况摘要:颈源性眩晕是指因颈项部病变导致的以头晕、恶心、呕吐为主的一类病证,1926年barre首先提出颈椎病变可引起眩晕,1956年grar报告颈椎病、肌肉韧带损伤可引起眩晕。
我国于1984年全国颈椎病专题讨论会上对颈椎病进行了统一,认为椎动脉型和交感型颈椎病可以出现颈源性眩晕。
多数医家认为,颈源性眩晕的发病机理主要是因颈椎生理曲度改变、颈椎间盘病变、慢性劳损、外伤等因素刺激或压迫颈项部的神经和血管,导致大脑供血不足,而发为此病。
近年来,颈源性眩晕的发病率日渐增高,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而针灸对颈源性眩晕有着较好的疗效,综观近年来其临床疗效观察的报道,现综述如下。
关键词:针灸颈源性眩晕概况【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052-02颈源性眩晕是指因颈项部病变导致的以头晕、恶心、呕吐为主的一类病证,1926年barre首先提出颈椎病变可引起眩晕,1956年grar报告颈椎病、肌肉韧带损伤可引起眩晕。
我国于1984年全国颈椎病专题讨论会上对颈椎病进行了统一,认为椎动脉型和交感型颈椎病可以出现颈源性眩晕。
多数医家认为,颈源性眩晕的发病机理主要是因颈椎生理曲度改变、颈椎间盘病变、慢性劳损、外伤等因素刺激或压迫颈项部的神经和血管,导致大脑供血不足,而发为此病。
近年来,颈源性眩晕的发病率日渐增高,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而针灸对颈源性眩晕有着较好的疗效,综观近年来其临床疗效观察的报道,现综述如下。
1针刺疗法1.1普通针刺法。
陆菁等[1]采取针刺风池配四关穴为主治疗颈源性眩晕患者55例,并与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进行比较,结果发现针刺疗法的总有效率、椎动脉血流改善、复发率均优于药物治疗(p<0.01,p<0.01,p<0.05)。
针刺取双侧风池、太冲、合谷、百会。
患者取座位,穴位常规消毒,风池穴向鼻尖方向斜刺0.5-l寸;太冲穴直刺;合谷穴直刺;百会穴平刺。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临床疗效分析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临床疗效分析眩晕是一种常见症状,颈性眩晕则是指由颈椎病变引起的眩晕症状。
近年来,随着针灸疗法在治疗眩晕症方面的应用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针灸对于颈性眩晕症状的缓解具有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从临床疗效的角度分析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的作用机制以及疗效。
一、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作用机制1. 调节神经系统功能针灸能够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颈椎病变导致的颈动脉血流不畅,从而减轻眩晕症状。
针灸还可以改善颈部肌肉的松弛度,减轻对颈动脉的压迫,进而改善颈动脉的血流情况。
2.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3. 调节颈椎肌肉张力颈性眩晕与颈椎肌肉张力增加密切相关。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减轻颈椎肌肉的紧张和疼痛,从而缓解眩晕症状。
针灸还可以促进颈部肌肉的松弛,改善颈椎病变的情况。
1.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近年来,许多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显著。
一项关于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发现,针灸组的眩晕症状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另外一项探讨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系统评价发现,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疗效显著。
许多临床医生在实践中也发现,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显著。
针灸不仅能够缓解眩晕症状,还能够改善患者的颈椎病变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许多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后,眩晕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1. 注意治疗过程中的舒适度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舒适度调整针灸刺激的力度和深度,以保证治疗的舒适性。
患者在接受治疗时也需要保持舒适的姿势和放松的状态,以增强治疗的效果。
2. 需要注意针灸的安全性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医生需要严格遵守医疗卫生规范,并使用符合卫生要求的针具,以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患者也需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接受有资质的医生进行针灸治疗,以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3. 治疗后需要做好康复护理在接受针灸治疗后,患者需要进行适当的康复护理,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保持适度的运动和休息,避免长时间保持不良的姿势,以巩固治疗的效果。
眩晕中医治疗常规

眩晕中医治疗常规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如内耳问题、
血液循环问题或神经系统紊乱等。
中医提供了一些治疗眩晕的常规
方法,以下是一些简单而没有法律复杂性的治疗策略。
中医治疗常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辨证施治:中医会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辨证施治是根据中医理论
进行的,通过调整体内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来恢复身体的平衡。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治疗眩晕的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在特
定的穴位上插入细针刺激,可以调节体内的能量流动和血液循环,
从而缓解眩晕症状。
3. 中药治疗:中药在治疗眩晕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医师会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开出适当的中药方剂,以调理身体、补充营
养和改善症状。
4. 调整生活方式:中医也强调调整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于治疗眩
晕的重要性。
这包括养成规律的作息惯、饮食调理、适度的运动和
避免过度疲劳等。
5. 心理疏导:眩晕症状可能会导致患者的精神状态受到影响。
中医在治疗过程中也会注重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和情绪调节,以增强
治疗效果。
总结而言,眩晕中医治疗常规包括辨证施治、针灸疗法、中药
治疗、调整生活方式和心理疏导。
它们结合中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眩晕患者提供了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
注意:以上为一般性建议,每个病人的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
请在接受任何治疗前咨询专业的中医师。
陈华德教授针灸治疗眩晕的取穴规律

中国乡村医药陈华德教授针灸治疗眩晕的取穴规律王芳芳陈华德眩晕指人体对周围物体的运动状态或自身空间位置产生的运动错觉,即患者常错误地描述周围无位置改变的物体发生位移或旋转,或者自体并未活动却感到自身旋转、摇摆、晃动或跌落感等[1]。
陈华德主任中医师是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中医药重点专科眩晕病建设负责人,从事中医针灸教学、科研及医疗工作达35年,尤擅长于针灸治疗眩晕病,取穴精巧,疗效满意。
现将陈教授运用针灸治疗眩晕病相关取穴经验介绍如下:1 辨证取穴眩晕病因繁多,病机复杂,被称为继头痛和发热之后的第三大临床症状。
古今中医各家将其病因病机归为风、火、痰、瘀、虚五大因素。
陈教授熟谙古籍,融会贯通,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辨证取穴论治,将该病分为气血不足、肝肾亏虚两类虚证,肝阳上亢、痰湿中阻、瘀血内阻三类实证。
针灸治疗眩晕的基本穴为风池(双)、风府、颈夹脊穴、肩井(双)、身柱、昆仑。
其余则根据辨证具体情况加减。
1.1气血不足型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故后天脾胃虚弱和先天禀赋不足之人,易患此型。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眩晕,动则甚,遇劳发,神疲纳减,面色少华,心悸气短,不寐,舌淡、苔少、质胖,脉细弱或虚大。
针对此证型,陈教授重视在针灸治疗眩晕的基本穴上配伍足三里、三阴交、气海、脾俞、胃俞穴,补益气血,调理脾胃。
后天之本得固,气血充足,上充于脑,脑窍得以濡养,症状必将有所改善。
1.2肝肾亏虚型肾精亏虚,不能生髓充脑。
《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
”年迈肾精亏虚、积劳过度及先天禀赋不足之人易患此证。
临床上常表现为头晕目眩、精神倦怠、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发落耳鸣、舌瘦或嫩红、苔少或无苔、脉弦细或弱或细数,或兼见头痛颧红,咽干津少,形体消瘦,手作者单位:310053 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在读(王芳芳);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针灸科(陈华德)通信作者:陈华德,Email:docchd@ 足心热,胸闷心烦,或兼见面色惨白或黧黑,手足不温,苔白或浊苔,脉弱且尺甚。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颈性眩晕”中医称“项痹”,其有痹阻不通之意。
临床症状一般有头晕、恶心、呕吐、耳鸣、视物不清等,最突出的特点为体位性眩晕,即当改变体位尤以扭转头部时眩晕加重,严重者可发生猝倒,但一般不伴有意识障碍,是老年人的常见病症[1-2]。
针灸是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方法[3-4],但不同的针灸方法取得的治疗效果是不同的。
此次研究分析了近年来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方法,现报告如下。
1 针刺疗法1.1体针疗法体针疗法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对人体十二经穴及奇穴进行针刺,通过经络的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体针疗法的理论依据是刺激感应和传导,探明体针疗法的作用原理,可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
阮建国等研究结果表明[5],针刺颈夹脊(双侧)、风池(双侧)、太阳(双侧)、百会等穴位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
1.2头针疗法头针是针刺头皮的刺激区(大脑皮层功能在头皮上的相应投射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头针疗法又称头皮针疗法,具有简便易行,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等优点。
夏秋芳的研究结果表明[6],针刺四神聪、风池、太阳、神庭、印堂、大椎穴,实施快速捻转手法,可以增加刺激量,改善眩晕症状。
1.3电针疗法电针疗法是在针刺腧穴的基础上,加以脉冲电的治疗作用,针与电两种刺激相结合,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可代替手法运针,节省人力。
罗仁浩等研究结果表明[7],取百会、风池(双侧)、风府、颈C1-3夹脊穴,行电针治疗的效果很好,疾病治疗总有效率可达100.0%,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的60.9%。
1.4腹针疗法腹针疗法是针刺腹部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腹部与全身脏腑经络均有密切联系。
范彩霞等研究结果表明[8],薄氏腹针疗法可以有效提高颈性眩晕急性发作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1.5芒针疗法芒针是一种特制的长针,一般用较细而富有弹性的不锈钢丝制成,其形状细长如麦芒,通过深刺腧穴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02眩晕教案-针灸治疗学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月日
1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 分配
一、病案导入:
一、PPT 展示。就病
【病案内容】
例内容提问学生,给
张某,女,56 岁。主诉:头晕,头痛一年半。病史:患者于 出初出答案,老师结
去年 4 月洗头发未干即外出,以后自觉头晕、头痛,如重 合学生予点评,引入
物 压 顶 , 有 紧 箍 感 , 曾 到 市 中 心 医 院 就 诊 , 测 血 压 本节内容。约 3 分钟。
又与太冲同名经配穴,加强平肝之力;
丰隆健脾除湿、化痰定眩。
操作
针刺风池穴应正确把握进针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其他腧穴常规刺法。
虚证
治法
补益气血,益精填髓。取督脉穴及肝、肾的背俞穴为主。
主穴
百会 风池 肝俞 肾俞 足三里
配穴
气血亏虚配脾俞、气海;
肾精不足配悬钟、太溪。
方义
眩晕病位在脑,脑为髓之海,督脉入络脑,故治疗首选位
面红目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痰湿中阻:头重如裹,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
口黏,纳差。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瘀血阻窍: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心悸,精神不振,
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问题与思考
2.治法、处方、操作如何?
治法:平肝潜阳,和胃化痰。取督脉、足厥阴、足阳明经
穴为主。
处方:主穴:百会 风池 太冲 内关 丰隆;配穴:痰湿中
针风府;头眩善呕烦满者,取神庭、承光;头旋耳鸣取络
却;头晕面赤不欲言,泻攒竹、三里、合谷、风池。
2.《针灸大全-卷之四》:阴厥头晕及头目昏沉,大敦二穴,
肝俞二穴,百会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治 法
治则
风阳上扰者—平肝潜阳、清利头目—只针 不灸,泻法;
痰浊上蒙者—健脾除湿、化痰通络—针灸 并用,平补平泻;
气血不足者—补益气血、充髓止晕—针灸 并用,补法;
肝肾阴虚者—补益肝肾、滋阴潜阳—以针 为主,平补平泻。
处方
百会 风池 头维 太阳 绝骨
加减
风阳上扰—加行间、太冲、太溪—滋水涵木、 平肝潜阳;
3
临床表现
本病以头晕目眩、视物运转为主要表现。 轻者如坐舟车、飘摇不定,闭目少顷即可复 常;重者两眼昏花缭乱,视物不明,旋摇不 止,难于站立,昏昏欲倒,甚则跌仆。可伴 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 面色苍白等症状。
辨证分 型
风阳上扰
风阳上扰 眩晕耳鸣,头目胀痛, 烦躁易怒,失眠多梦,面红目赤, 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痰浊上蒙
痰浊上蒙 头重如裹,视物旋转, 胸闷恶心,呕吐痰涎,口粘纳差, 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气血不足
气血不足 头晕目眩,面色淡白或 萎黄,神倦乏力,心悸少寐,腹胀 纳呆,舌淡、苔薄白,脉弱。
肝肾阴虚
肝肾阴虚 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 退,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 神倦乏力,腰膝痠软,舌红、苔薄, 脉弦细。
1
眩晕,又称“头眩”、“掉眩”、“冒 眩”、“风眩”等。“眩”是指眼花, “晕”指头晕,是以头晕目眩、视物运转为 主要表现的一种自觉症状。常见于西医学的 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基底动脉系统血 管病以及贫血、高血压病、脑血管病等疾 病。
2
中医认为:本证病位在脑,与忧郁恼怒、 恣食厚味、劳伤过度和气血虚弱有关。有 情志不舒、气郁化火、风阳升动、肝阳上 亢而眩晕;有恣食肥厚、脾失健运、痰湿 中阻、清阳不升而发眩晕;有劳伤过度、 肾精亏损、不能上充于脑而发眩晕;若病 后体虚、气血虚弱、脑失所养亦能发生眩 晕。
头针
取顶中线、枕下旁线。中等刺激, 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
穴位注射
选针灸处方中2~3穴,注入5% 葡萄糖液或维生素B1、维生素 B12注射液、当归注射液,每穴 0.5ml,每日或隔日1次。
5
按语
1.针灸治疗本病效果较好,但应分辨标本 缓急。眩晕急重者,先治其标;眩晕较轻或 发作间歇期,注意求因治本。为明确诊断, 在治疗同时,应测血压,查血色素、红细胞 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眼 震电图及颈椎X片等。如需要还应做CT、核 磁共振检查。
痰浊上蒙—加内关、中气海、血海、足三里—补益气 血,调理脾胃;
肝肾阴虚—加肝俞、肾俞、太溪—滋补肝肾, 培元固本。
4
三棱针 耳针
眩晕剧烈时可取印堂、太阳、百 会、头维等穴,三棱针点刺出血 l~2滴。
取肾上腺、皮质下、枕、脑、神 门、额、内耳;风阳上扰加肝、 胆;痰浊上蒙加脾、缘中;气血 不足加脾、胃;肝肾阴虚加肝、 肾。每次取一侧3~5穴,毫针中 等刺激,留针20~30分钟;还 可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2.眩晕发作时,令患者闭目,安卧(或 坐位),以手指按压印堂、太阳等穴,使头 面部经气疏畅,眩晕症状可减轻。
3.痰浊上蒙者应以清淡食物为主,少 食油腻厚味之品,以免助湿生痰,酿热生风。 也应避免过食辛辣,过用烟酒,以防风阳升 散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