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军事战略的演变
俄罗斯2000年的国际战略评述

俄罗斯2000年的国际战略评述姓名杨文超学号2940840229第一军事战略:主要统计面积1707.54万平方千米。
人口1.46亿人(其中,13~17岁男591万人、女569.1万人;18~22岁男561.8万人、女546.8万人;23~32岁男1010.2万人,女989.3万人)。
国防费290亿美元(2000年国防预算)。
粗钢3410万吨(1999年)。
原煤2.41吨(2000年)。
天然气5640亿立方米(1998年)。
发电量8260亿度(1998年)。
粮食4780万吨(1998年)。
铁路运输能力,货运量10.28亿吨千米,客运量2638亿人千米(2000年)。
海运能力,商船(载重100吨以上)4543艘,总载重量1659.23万吨(1998年)。
空运能力,固定航班机场58处,客运量717亿人千米,货运量18亿吨千米(1998年)。
国防政策2000年1月10日,俄联邦总统批准了第2版《俄联邦国家安全构想》。
2000年4月2 1日,俄联邦总统又批准了第2版《俄联邦军事学说》,2000年7月,俄联邦总统批准了新的《俄联邦外交政策构想》。
2000年9月9日,俄联邦总统批准了《俄联邦信息安全学说》。
从这四个官方文件的内容看,俄罗斯的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均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俄罗斯对世界军事政治形势和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及其基本结论俄罗斯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军事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集中体现在建立单极世界与多极世界斗争上。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极力主张美国主宰下的单极世界,以武力解决重大国际政治问题。
俄罗斯主张建立各国平等、利益平衡、以国际法准则为基础的多极世界。
俄罗斯认为,当前国际军事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是:1.爆发大规模战争包括核大战的威胁在减少;2.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机制在发展;3.多个地区力量中心正在形成;4.民族、种族和宗教极端主义在发展;5.分立主义盛行;6.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不断升级;7.地区军备竞赛在加剧;8.大规模毁伤性武器在扩散;9.信息对抗在加剧;10.有组织犯罪、恐怖主义、非法倒卖武器和毒品活动规模在扩大;11.美国建立和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势头越来越大,修改和反对修改反导条约的斗争越来越激烈。
新的军事战略为俄罗斯的大国复兴与强军梦想

新的军事战略为俄罗斯的大国复兴与强军梦想
俄罗斯的大国复兴与强军梦想是俄罗斯政府的长期目标,为此,俄罗斯需要制定一套新的军事战略。
首先,俄罗斯应该加强军事装备的现代化,提高军事装备的精确性和有效性,提高军事装备的可操作性和可靠性,以满足俄罗斯军事行动的需要。
其次,俄罗斯应该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军事人员的素质,提高军事人员的战斗力,以满足俄罗斯军事行动的需要。
此外,俄罗斯还应该加强军事科技的研发,提高军事科技的水平,以满足俄罗斯军事行动的需要。
此外,俄罗斯还应该加强军事合作,与其他国家建立军事合作关系,以提高俄罗斯的军事实力。
同时,俄罗斯还应该加强军事情报的收集和分析,以更好地了解国际形势,以便更好地应对国际局势的变化。
总之,俄罗斯应该制定一套新的军事战略,以支持俄罗斯的大国复兴与强军梦想。
俄罗斯应该加强军事装备的现代化,加强军事训练,加强军事科技的研发,加强军事合作,加强军事情报的收集和分析,以提高俄罗斯的军事实力,实现俄罗斯的大国复兴与强军梦想。
进攻-俄罗斯军事思想的主要特色

1、以北约为主要对手
2、以遏制地区性武装 冲突为重点
3、重视核力量的威慑 作用和机动力量的实 战作用
04 俄罗斯强国梦
两次车臣战争
第一次 第一次车臣战争给俄军带来严重的伤亡代价。根据官方数字,俄军死亡人数为3826人, 伤者17892人,另有1906人失踪。此外,这次战争亦导致超过10万平民死亡,大量设 施遭严重破坏。 第二次 俄军总参谋部宣布,从第二次车臣战争打响到2月初,俄军以阵亡官兵一千一百七十三 人的代价,击毙叛军约一万人,取得了战争的全面胜利。
沙皇时期
叶卡捷琳娜二世是德国安哈尔特-查尔布斯特亲王之女, 同时也是俄罗斯留里克王朝-特维尔大公后裔。出生名为 索非亚· 弗雷德里卡· 奥古斯塔· 冯· 安哈尔特-采尔布斯特多恩堡。1744年被俄罗斯女皇伊丽莎白一世挑选为皇位 继承人彼得三世的未婚妻。1745年与彼得结婚并皈依东 正教,改名叶卡捷琳娜。在1762年率领禁卫军发动政变 而即位。叶卡捷琳娜主张开明专制、严厉的法治主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叶卡捷琳娜统治期间,俄罗斯帝 国向南、向西扩张,从奥斯曼帝国和波兰-立陶宛联邦手 中将包括新俄罗斯、克里米亚、北高加索、右岸乌克兰、 白俄罗斯、立陶宛和库尔兰在内的大片领土纳入囊中。 参与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对土耳其作战取得黑海沿岸 地区,并吞并了克里米亚汗国。1796年11月,因中风结 束辉煌的一生。
哈 尔 科 夫 战 役
斯 大 林 格 勒 战 役
第 二 次 哈 尔 科 夫 战 役
库 尔 斯 克 战 役
高 加 索 战 役
摩 棱 斯 克 战 役
斯 大 林 突 击
柏 林 战 役
03 苏联霸权主义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 战略进攻成为苏军基本的和决定性的作战 类型 1、通过一系列大规模的战略性进攻战役的实施,基本解决了如何正 确地选择主要突击方向 2、如何在主要突击方向上集中大量兵力兵器,建立强大 的进攻集团 3、如何突破敌人的战略防线并向纵深发展进攻 4、如何合围并消灭敌人的重兵集团 5、如何达成战略突然性等重大问题
俄罗斯核政策演变规律及国家底线

俄罗斯核政策演变规律及国家底线郑家瑞 王容谦 王立轩1945年7月16日清晨5时24分,美国新墨西哥州沙漠深处,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在随后的8月6日与9日,美军先后对日本城市广岛与长崎投放了两枚原子弹。
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城市瞬间化为废墟。
核武器的巨大威力在加速第二次世界大战走向终结的同时,也粉碎了机械化战争时代的狂想。
即使是身经百战的二战名将也不得不承认昔日主宰战场的常规武器似乎暗淡无光,均势被打破,天平倾斜了。
时间流逝,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伤痛逐渐消散,美苏两大阵营在废墟之上再次展开新的博弈,1949年8月29日,苏联成功试爆其第一颗原子弹,双方你追我赶,通过相互确保摧毁实现相互确保生存,形成了恐怖的平衡。
虽然冷战结束,但事实上时至今日这种均势仍旧存在,维持着大国间的战略平衡。
作为大国核力量运用指导方针的国家核政策,则是影响这战略平衡的关键因素。
2020年6月2日,俄联邦总统普京签署本年度第355号总统令,批准新版《俄罗斯联邦国家核遏制基本政策》(下称《基本政策》)。
俄罗斯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有核国家之一,作为对美国北约等一系列举措的回应,俄罗斯核政策及核力量的运用将深刻影响国际局势走向。
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研究其核政策发展演变过程,浅谈俄罗斯国家核政策的深远影响。
辉煌与失落,苏联时代的核政策“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苏联的辉煌与衰弱、强盛与瓦解,正如其承载的基辅罗斯文化一般变幻。
一时无两的荣耀时代下,军事力量犹如一根杠杆,一端撬起庞大国家繁华兴盛的表象,另一端则深深埋设尖锐的矛盾陷阱,铺陈家国破碎的悲剧伏笔。
1949年8月29日,在萨哈罗夫,库尔恰科夫等著名科学家的努力下,苏联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夫斯基在《军事战略》一书中指出“未来世界大战,就武器而言,首先是火箭核战争。
进行这种战争的基础是多军种,首先且主要是战略火箭军,将大量使用火箭核武器”,故而此时苏联核战略也被称作“火箭核战略”,类似于美国的大规模报复战略,苏联形成了自己核报复战略,同样强调打击敌方城市,经济中心等重要目标,一方面是为了慑止战争,另一方面也是受限于其核武器的技术水平,难以有效杀伤受严密保护与伪装的军事目标。
试论俄罗斯的战略思想传统

试论俄罗斯的战略思想传统1. 引言1.1 引言俄罗斯作为世界强国,拥有悠久的战略思想传统。
这些思想在俄罗斯历史的不同时期得到了不同的体现和发展,成为俄罗斯军事实力的重要支柱。
本文将从俄罗斯战略思想传统的起源开始探讨,分析彼得大帝时期、拿破仑战争时期、斯大林时期以及当代俄罗斯的战略思想。
通过这些历史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俄罗斯的战略思想演变过程,以及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俄罗斯的战略思想传统始于古代俄罗斯的建国时期,受到拜占庭帝国和蒙古帝国的影响。
在俄罗斯沙皇时代,战略思想更加注重领土的扩张和保卫,体现出俄罗斯对自身国家利益的重视。
随着彼得大帝的改革,俄罗斯的军事思想开始向西方学习,强调现代化和技术革新。
拿破仑战争时期,俄罗斯在与拿破仑的长达数年的战争中,形成了以游击战为主要战术的战略思想,对俄罗斯军事力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斯大林时期,俄罗斯的战略思想更加强调集中力量,实行大规模战略调配。
当代俄罗斯在全球化和军事技术领域的挑战下,不断调整和发展自身的战略思想,以适应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
通过对这些时期的战略思想传统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俄罗斯的战略思想演变历程,以及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贡献。
2. 正文2.1 战略思想传统的起源俄罗斯的战略思想传统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时期。
在这个时期,俄罗斯的领土往往遭受外部入侵,因此为了保卫领土和民族利益,俄罗斯的统治者开始形成自己的战略思想。
他们强调国家安全和领土保卫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才能确保国家的独立和稳定。
在俄罗斯的历史上,战争和军事行动始终是国家发展和政治变革的重要手段。
俄罗斯的战略思想传统强调了战争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国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期的战争和冲突中,俄罗斯的统治者和军事领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战略思想,建立起一套适应国家实际情况的军事理论和战略原则。
俄罗斯的战略思想传统起源于对国家安全和领土保卫的迫切需求,经过历代统治者和军事领袖的不断总结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军事思想体系。
俄罗斯军事改革的做法、经验与启示(上)[权威资料]
![俄罗斯军事改革的做法、经验与启示(上)[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9dc7b0a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f4.png)
俄罗斯军事改革的做法、经验与启示(上)进入21世纪后,世界主要大国进入军事战略全面调整期、军事改革持续深化期、高新武器装备快速发展期,力争通过加速推进军事转型,抢占未来军事竞争的制高点。
俄罗斯作为一个传统军事大国紧紧把握世界军事发展的脉搏,积极推进本国军事深刻变革,初步完成了由“大战动员型”军队向“机动常备型”军队的转变,并表现出非凡的战斗力。
俄军在2014年3月克里米亚“脱乌入俄”过程中的出色表现,今年9月30日以来在叙利亚对“伊斯兰国”实施打击效果超出美国领导的盟军过去一年的战果,向世界展现俄军通过改革打造出来的反应迅速、精干强悍的新型军队,令世界刮目相看。
一、俄罗斯军事改革的主要做法原苏联解体后不久俄罗斯军队即开始不停地改革,探索如何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以保持其军事强国地位。
俄罗斯围绕建设“职业化、常备化、精干化”军队,铁腕推进武装力量改革,大幅增加军费预算,大力更新武器装备,全面优化军队领导管理体制,把陆军师改编为新型常备旅,并重建“远洋海军”,初步实现了从大战动员型军队向常备机动型军队的转型。
其主要做法如下:一是大刀阔斧压缩军队规模,大幅度裁减军官数量。
苏联解体之初,俄罗斯一度认为自己已经融入了西方社会,冷战时期来自西方的威胁消失,加上国内经济状况不断恶化,维持规模庞大的军队力不从心,裁军就成为俄罗斯军队的必然选择。
俄罗斯从苏联继承了280万兵力规模的庞大军队,不得不开始大刀阔斧的裁军。
俄军本着“把军队规模降下来,重点提高质量参数”的原则,军事改革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叶利钦时期、2000年至2008年的普京和梅德韦杰夫时期,以及2008年至2012年期间的“新面貌”改革。
从2012年到现在还在对“新面貌”改革进行纠偏和调整。
1992年裁军22万人、1993年裁军29.99万人、1994年裁军38.55万人、1995年裁军21.74万人、1996年裁军20万人,1997年到1999年,俄军再次大幅裁减30万人,使军队总员额缩至120万人以内。
苏联-俄罗斯军事战略的历史变迁

苏联-俄罗斯军事战略的历史变迁摘要:前苏联曾经一度拥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庞大军事力量,并与美军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全面对抗。
二战后,在“冷战”的不同时期,随着国际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与国内政治经济情况的变动,苏军的军事战略也数度变迁。
苏联解体后,俄军已无力与美军继续全球争锋。
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俄军正在积极进行军事战略转型。
一、原苏军的军事战略与苏联解体后俄军的衰落苏联军事战略是苏联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为苏联的全球利益服务,其实质是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并在很大程度上受美国军事战略的制约。
二战结束后,苏联根据实战经验和世界军事政治斗争的新格局制订其军事战略。
其核心一是以美国为主要敌人,二是结盟搞对抗;三是着眼于核战争的特点。
俄罗斯军事战略则针对新的世界政治环境和俄国家经济基础,军事战略内容上强调战略防御性,同时放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治承诺,企图利用核武器震慑妄想以俄为敌的国家和组织。
显然,苏联和俄罗斯的军事战略都把核武器作为国家重要军事手段。
(一)1945年至1953年,苏联奉行“积极防御战略”。
战后,美国对苏联及社会主义国家奉行“遏制战略”。
对此,斯大林则以“积极防御战略”作为回应:筹备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从政治上、军事上拉拢控制东欧,以巩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的成果,增加防御力量,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向东欧及东北亚派驻大量军队,作为前沿防御力量,组建独立的国土防空军,加强军事训练;强调以陆战为主的诸军种协同作战原则,和按比例协调发展诸军事的原则;加紧研制核武器,打破美国的核垄断。
(二)1954年至1964年,苏联的“火箭核战略”。
此时,苏联的国内外形势可谓“春风得意”——1954年起苏军开始装备核武器,1955年5月14日成立华约组织,1960年建立战略火箭军。
这期间,洲际弹道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对苏联军事战略的制定显得尤其重要。
赫鲁晓夫觉得自己的战略核武器已具有很大优势,“积极防御”的战略显然过时了。
俄罗斯对外战略的调整

俄罗斯对外战略的调整ppt1 Ppt2 .2008年,俄格冲突和金融危机对俄罗斯对外政策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
Ppt3俄格冲突体现了俄罗斯的强势崛起,表明实力复苏的俄罗斯坚决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的决心;金融危机则对俄罗斯带来了多方位的冲击,暴露出俄罗斯复兴进程的脆弱性与不确定性。
俄罗斯就是在俄格冲突之际的冲动和亢奋与金融危机时的无奈与失落之间度过2008年的。
这种落差体现了俄罗斯内政、经济与外交之间的密切关联,展现了俄罗斯对外战略中的内在矛盾,也影响着俄罗斯对外政策的调整。
1. 俄罗斯国际战略观的变化20世纪,国际舞台上最引人注目的地缘政治变化莫过于苏联的兴衰。
Ppt4俄罗斯人在苏联70年中实现了自己的光荣与梦想,而在苏联解体后则饱尝了失落与哀伤,这种巨大的反差在俄罗斯人心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也聚集了奋发图强的强烈渴望。
经历了叶利钦时代的衰败之后,普京在八年时间里迅速使俄罗斯实现了政治由乱到治、经济由衰转兴、社会由危转安。
Ppt5八年间,俄罗斯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并于2007年跃升为世界第七大经济体,重回世界经济大国行列。
2008年,俄罗斯出台《2020年前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成为“经济强国”的宏大目标:2015—2020年GDP进入世界五强,2020年人均GDP达3万美元,中产阶级超过居民人数一半,福利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Ppt6强势崛起使俄罗斯的国际战略观发生了重要变化。
俄罗斯外交与国防政策委员会2007年出版的《2017年:俄罗斯面临的世界》认为,“尽管从中期看,美国仍将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但美国在国际体系中的作用将会下降”,“由于扮演‘世界警察’和建立由一国主导的全球霸权而产生的疲倦正困扰美国”。
在2008年6月的圣彼得堡经济论坛上,梅德韦杰夫批评美国“侵略性的金融政策不仅导致企业亏损,而且使世界上大多数人变得更穷了”。
他强调“关于一个国家可以扮演全球政府角色的见解完全是幻想”,“现在的全球管理制度体系不适应当前的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 军队建设 — 不再提军队建设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 修正了“合理足够”的建军方针,强调走质量与数量指数相 结合的建军道路,重视机动部队的建设 (六) 战略部署 — 确立了按区域重点配置和全方位机动设防 相结合的原则, 重新调整战略布势,逐步完善防御部署
(七) 军队职能 — 恢复了军队对内遂行任务的职能,允许在 国内使用正规武装力量
• 瞄准大国地位
拓展以军事手段捍卫国家利益的能力
• 瞄准美国和北约
提升遏制大规模战争和核战争的能力
• 瞄准周边现实威胁
提升应对中小规模武装冲突的能力
• 依托盟友
维持俄在独联体地区的军事影响力
谢谢大家
(八) 军队使用 — 重新授予俄军对外干涉权,强调要积极参 与维护和平行动 (九) 国防工业 — 决定适当放慢军转民的步子,强调保护国 防科研和军工生产的潜力
三、俄罗斯军事战略调整的影响
• 夯实了俄罗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基础 • 加剧了欧盟国家对俄罗斯的防范 • 重塑了俄罗斯的大国形象
四、俄罗斯军事战略调整剑指何方
二、俄罗斯军事战略调整的主要特点
(一) 战争观 — 重新肯定了地缘政治理论,更加注重国家
的实际利益 (二) 战略目标 — 强调以军事实力恢复俄罗斯的大国地位, 确保传统势力范围,维护俄的安全与稳定 (三) 战争准备 — 认为当前没有直接的现实威胁,应突出 核武器的遏制作用,重点应付周边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 (四) 作战样式 — 放弃了"单纯防御"的作战方针,强调在 高技术条件下应攻防结合,机动作战
俄罗斯军事战略的演变
• 一、俄罗斯军事战略调整的背景和原因
• 二、俄罗斯军事战略调整的主要特点和性质
• 三、俄罗斯军事战略调整的影响
• 四、俄罗斯军事战— 地缘政治恶化
• 外部原因 — 西方歧视性政策 • 内部原因 — 国内政治形势的需要